元代杂剧繁荣的戏剧“本位”阐释

合集下载

元杂剧的戏剧性与社会时代背景解读

元杂剧的戏剧性与社会时代背景解读

元杂剧的戏剧性与社会时代背景解读1. 引言1.1 概述元杂剧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具有浓厚的戏剧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剧情发展、角色塑造到舞台表现形式,元杂剧都展现出了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作为一种演员扮相重要、说唱结合紧密的戏曲形式,元杂剧经历了明代万历年间最为鼎盛,也在后世以其弘扬民族文化、传承经典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戏剧性和社会时代背景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并分多个小节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元杂剧的戏剧性,包括其独特的剧情发展、角色塑造和舞台表现形式等。

然后,我们将探讨元杂剧的社会时代背景,并分析其中与社会政治因素以及文化风气相关联的关系。

最后,我们将论述元杂剧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影响与传承,并分析当代元杂剧的再创作与演绎尝试。

通过这种结构,我们希望能够全面而系统地探究元杂剧的戏剧性特点和其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元杂剧的戏剧性和社会时代背景进行解读,深入挖掘元杂剧这一艺术形式的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因素。

我们将探讨元杂剧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研究其对后世文化艺术的影响与传承情况。

同时,我们也将回顾当代元杂剧在再创作与演绎方面的努力,并对未来元杂剧研究提出展望和未来挑战的预测。

通过这些分析与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发展我国独特的戏曲艺术形式。

2. 元杂剧的戏剧性2.1 剧情发展元杂剧以其丰富多样的剧情而著称。

在元代,杂剧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由于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因此剧情发展也十分丰富多样。

首先,元杂剧的剧情常常紧凑而扣人心弦。

它以明快的节奏和紧张的氛围吸引观众,通过突发事件和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

同时,元杂剧注重引人入胜的情节设置和扣人心弦的高潮迭起,使观众沉浸其中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元杂剧善于运用巧妙的布局和反转手法来增加戏剧冲突。

许多杂剧采用了错综复杂、充满悬念的故事结构,在角色关系和事件发展上不断出现转折和变化。

(完整word版)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完整word版)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试析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257400)对于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许多同学感到很难全面理解和掌握,在此,笔者试图对元代杂剧繁荣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第一,元朝政府对歌舞戏曲的喜好。

耶律楚材《赠蒲蔡元帅》诗云“素袖佳人学汉舞,碧髯官伎拨胡琴。

”可见大帅出征前亦随身携带艺人,对伎乐的喜好,使元贵族在驰骋征战之际,还念念不忘藉助军事压力向宋廷索取杂剧艺人、讲唱艺人、百戏艺人。

元统一全国后,由于政府对歌舞戏曲的喜好,大批地笼络全国艺人,从而为元杂剧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厚实的人才基础。

第二,元朝政府特定的文化氛围。

蒙古统治者实行文化辖制和思想禁锢,但包括杂剧在内的词曲这一领域相对来说要较为宽松,杂剧作者能得以较为自由地表达那个时代的深沉的悲愤和抗争的苦闷。

第三,元代科举制度较长时间停止,知识分子没有出路,社会地位地下。

元代政府中止科举制度七八十年,读书人向上的道路被堵塞,与此相应,元朝统治前期,蒙古贵族实行界线森严的等级制度,民族分四等,汉人、南人压在社会底层,按职业划分的十个等级中,“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面对重负卑下潦倒的命运,元初一些士人远尘世以保名节,另一些文人则“嘲讽弄月”,流连于唱唱打打、热闹非凡的勾栏瓦舍,其中的一些潦落文人和元杂剧产生了亲缘联系,他们与艺人为伍,并逐渐涉足于杂剧的创作,形成了一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与演剧艺人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元杂剧创作队伍,从而为元杂剧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吸取前代戏曲的精华。

元杂剧吸收了金院本和诸宫调的长处,并融合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它的形成标志着我国戏曲的成熟。

第五,元杂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杂剧系统的情节展现,直观的生活真实显示以及对内在感情抒发的注重,使得艺术家们有可能淋漓尽致地排泄内心的巨大的郁闷,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以极大的激情投身于杂剧创作,促进了元杂剧的繁荣。

繁荣的元代戏剧

繁荣的元代戏剧

繁荣的元代戏剧作者: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7年第08期古代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因此,戏曲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发展的线索不只一条,来源也不只一处,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

简言之,它发端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隋唐,形成于宋,繁荣兴盛于元,发展演变于明清。

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以国剧——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仍然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元杂剧之所以能够以深刻的思想与精湛的艺术取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产生一批传世不衰的艺术品,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批杰出的文人以他们的文学生命来参与戏曲的创作,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提高了元杂剧的审美层次,使得元杂剧创作精致化和典范化。

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创作风靡全国,作家云起,涌现出了一批成就卓著的戏剧作家。

其中,关汉卿、郑德辉、白朴、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喜剧轻松、风趣、幽默,那些貌似强大的坏人,在机智勇敢的对手面前,一个个被弄得如泄了气的皮球一样。

他的代表作有《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等。

郑光祖则为人正直刚烈,写出了《倩女离魂》这样反抗封建礼教,歌颂个性解放的剧作,这部剧作至今仍在上演。

郑光祖一生贫困潦倒,死后是由唱戏的戏子们将他火葬于杭州灵隐寺。

马致远在朝为官,晚年隐居田园,给自己取名叫“东篱”,他的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比如《汉宫秋》,讲述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白朴出身富贵人家,父亲伯父都是大金的官员。

白家与元代著名文人元好问的关系非常好,后来南宋灭亡,兵荒马乱,白朴母子失散,幸好当时遇见了元好问,收留了他和他的姐姐,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白朴从小非常聪明,喜欢读书,元好问悉心教导,使他幼年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

【DOC】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讲解

元代文学审美特征及杂剧体制石艺编撰问题的提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作为“一代之文学”,曲至今仍被视为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它为何能在元朝发展成为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而没有出现得更早一些?一、元代历史背景及文学审美特征(一)国家1、开放性表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交流频繁、尚新、包容性强、突破汉族传统2、民族性表现:尚利、质朴天然如:元世祖诏书:“汝家不与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

”(对文学通俗化的影响巨大)《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

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

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3、阶段性早期剧烈冲击传统儒家思想,后期多元文化、思想并存(落后文化占领先进文化,也是正统文学萎缩的原因之一。

)(二)人的因素1、普通人生活的压迫元朝民族等级表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2、市民阶层兴起市民的消费需要成为社会文化需求的主流3、统治者对文化的力量不够重视、思想统治较为松懈4、文人思想①对宋朝统治的幻灭②对科举的失望“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嗟夫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

”——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由此,元朝形成了历史个性突出的审美风潮:崇尚自然、显畅,礼教束缚少。

以上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通俗文学在元朝的兴盛。

二、元曲概念1、“曲”概念元曲包括戏曲(也称剧曲)和散曲,其中戏曲(也称剧曲)又分为杂剧和南戏。

另外,要注意的是,曲概念十分复杂,它不仅包括了文学因素,还包含着其他众多艺术因素(如音乐、舞蹈、构图等)。

简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简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一 ).元 杂剧 兴 盛 的 内 部原 冈 一 戏 曲艺 术 自身发 展 的结 果 众 所 周知 ,任 何 艺 术 的发 展 、繁 荣 都 不是 一 蹴 而 就 的事 ,而 是 在继 承发 展 前 代 多种 艺 术成 果 基 础 上 才能 成 熟 起 来 ,元 杂 剧也 不 例 外 。从 先 秦 的巫 蜕 乐 舞 ,徘 优角 色 表 演 的技 艺 ,汉 以来 的 百戏 散 乐 ,汉 至 唐 宋 以来 的 歌 舞戏 、 参 军 戏 、说 唱 、歌 曲 、傀儡 戏 、影 戏 以及 两 晋 到 以 后 的 志怪 小 说 、传 奇 话 本 等 文 学 形 式 .这 些 传 统 艺 术 形 式 中 简 单 零 散 的戏 曲构成 因素 ,在 元 代 汇流 成 为 复杂 、严 整 并 有 深 刻现 实 意 义 的杂 剧 艺 术 。 而具 备 人 物 戏 剧 角 色扮 演 、音 乐 歌舞 演 唱及 戏 剧 性 故 事情 节 这 些 戏 曲基 本 要 素 的 宋 杂剧 以及 金 院 本 ,则 直 接 被 元 杂 剧 所 吸 收 .从 而将 元 杂 剧 艺术 推 向 了 光辉 的顶 点 。除此 之 外 ,也 是 音乐 自身 发展 的需 要 。伴 随着 辽 、金 、蒙 古族 先 后 人 主 中原 ,少 数 民族 的 乐 曲大 量传 到 中原 ,从 行 腔歌 辞 到作 奏 乐 器 ,都 给 中 原人 以清 新 的感 觉 。 于是 。他们 有 意 将 北 来 之 乐 与 中原 的 民 间小 调 融 汇在 一 起 ,创 造 出 了一 种新 声 新 词 的新 诗 体 ~ 元散 曲 。这种 新 声 以它极 强 的活 力 给 中原 音 乐带 来 了新 的生 气 ,大受 到人 们 的喜 爱 。在此 散 曲以及 继 承 发 展前 代 多 种 艺术 成 果 的基 础 上 ,从 而 真 正形 成 了 以歌舞 演 故 事 的 剧 曲一 杂 剧 。 (二 )、元 杂 剧 繁 盛之 外 部成 冈 元 代 杂剧 的突 然爆 发 式 的 繁 荣鼎 盛 ,一 方 面原 因是 杂剧 在 构 成 其 发展 的 内部 基 础 因 素上 综 合 并 突 破 了前 代 各 种歌 舞 、表演 艺 术 的 成 就 ,另 一 方 面 原 因则 是 元 代 社 会 的政 治 、经 济 、思 想 文 化 等各 种 因 素交 互作 用 的合 力 所 导 致 的 必然 结 果 ,没 有 这些 特 殊 的 社会 条 件 ,杂 剧 艺术 就 不 会 达 到其 鼎 盛期 。探 究 元 杂 剧兴 盛 的外 部 成 因 ,必 须 要 从 元 代特 殊 的社 会 政 治状 况 、经 济条 件 、思 想 文化 领 域 内 的宽 松 及 深厚 的群 众 基 础 等几 方 面来 阐述 。 1.独 特 的异 族 统 治 造就 的思 想文 化领 域 内 的宽 松 元 代 是 我 国历 史 上第一 个 少 数 民族 一 蒙古 族 统 治 者建 立 的 统一 政 权 ,也 是 我 国封 建社 会 里 最 具 有 独 特 性 的 朝 代 。历 史 上 ,蒙 古 统治 时 期 被称 为 “高 压 统 治 时代 ”,原 因是 蒙 古铁 骑 在 侵 人 中原 时就 极 为 野 蛮 地 疯 狂抢 掠 、大 肆 杀戮 ,入 主 中原 之 后 义 奉 行 了赤 裸 裸 的民 族 压 迫政 策 ,把各 民族 依 照 贵 贱 分 为 四等 ,加 之 官 吏 素 质 低 下 ,导 致 权 豪 势 要胆 大妄 为 、为 非 作歹 ,百姓 朝 不 保夕 、深受 其 害 ,社 会政 治极 度 黑 暗 。但 是 ,我 们知 道 任 何 事 物 的发 展 都 是辩 证 的 ,需 要 我们 用 一 分为 二 的 观 点去 对 待 事物 ,元 代 的历 史更 是 如 此 。元 代 随 着 国 家的 统 一 ,昔 日各 民族 、各 地 区之 间 隔 绝封 闭状 态 被 彻 底 打破 ,经 济 、政 治 、思 想 、文 化 交 流 得 到 了 空前 的频 繁 ,生 活领 域 、知 识 视 野 大 幅 度 拓 展 ,对事 物 的 审 视 也 必 然取 得 了一 个 更 为全 面 和 全 新 的 视 角 ,这 就使 人 们 的认 识 思 辨 能 力 有 了一 个 较 大 的 突 破 和 升华 。同 时 由 于元 帝 国 的空 前 强盛 以及 实行 对 外 开放 的政 策 ,与 欧 、亚 、非 一 百 四十 多 个 国 家和 地 区 建 立 了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学院:信息学院班级:12级通信2班姓名:文碧如学号:14122302623论文名称: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元代享国的时间十分短,在中国历史的各朝代中,它数得上是最为短祚的朝代之一。

从灭金时算起,达135年,从灭宋时算起仅90年(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帝国,统一蒙古各部,尊为成吉思汗;1234年灭金,统一淮河以北,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1368年朱元璋灭元)。

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却取得了辉煌的戏剧艺术成就,这是十分罕见的。

后世人们对此注意,有不少人都纷纷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看法。

归纳起来,不外有社会和文学艺术两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戏剧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必然和政治、宗教、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也必然会受到艺术领域各个部类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原因:1.元代尽管统治时间短,但却维持了天下一统的局面。

它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辽、宋、西夏、金、大理、西藏、台、澎,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贫积弱的形势,又一次形成大一统帝国,其版图超过了汉唐,横跨欧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有利于中外、南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和促进。

使得戏曲艺术得以在短时间内南北传播普及,最终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元代的特点是,农村经济凋弊而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元蒙吞金灭宋,以武力统一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元蒙统治者屠杀人民,圈点土地,严重破坏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元蒙贵族进入中原后,把掠夺来的财富,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挥霍享受。

他们把大量工匠赶到城市,组织消费品的生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流入城市,壮大了工匠的行列,使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

另外,由于军事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元蒙贵族对工匠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政策,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工商业活动,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戏剧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浅谈元代戏剧的人物理论

浅谈元代戏剧的人物理论

浅谈元代戏剧的人物理论我国的戏剧艺术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之后,到了元代,终于由涓涓细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河,出现了一个繁荣兴盛的局面。

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最重要的是通过活人(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来表现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元代戏剧就是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得元代戏剧至今魅力犹存。

在戏剧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居于主导地位,也是戏剧创作的中心任务。

因此,戏剧人物在戏剧创作中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戏剧人物是戏剧艺术的行为主体,这样,对于戏剧人物的理论阐发就成为戏剧理论的一个重心所在。

戏剧创作重在创作家的主观表现,戏剧人物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传递剧作者内在情感的代言人,因此要求戏剧人物强烈地凝聚剧作家的感性情感和理性褒贬。

这样,戏剧人物在自身的表现形态上也便更多地趋于“类型化”了。

在古典剧论史上,戏剧人物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从明代中叶到明末的戏剧人物理论,主要贡献是扭转了以往戏剧人物理论阐发和艺术品评的忽视倾向,同时又在对戏剧艺术特性的认识中确立了戏剧人物在戏剧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元代戏剧人物理论有它独具特色的思想内涵,在对戏剧人物的表现形态上有着颇为独特的追求,这种追求和思想内涵在理论指向上无疑使戏剧人物呈现出比较强烈的“类型化”审美风姿。

下面,我就对元代戏剧有关人物理论进行探讨:在戏剧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一方面剧作者要化身为剧中人物,同时戏剧人物也要充分地体现剧作者的主观意图,充当剧作家的情感代言人,简言之,就是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剧作者浓烈的主体情感,强调戏剧人物要体现剧作者的理想和人格。

这是元代剧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所表现出的第一个特征。

例如:金圣叹在《西厢记》的批评中,就颇为浓烈地表现了上述特征。

他的《第六才子树西厢记》对原作有很大的改窜,而其改窜的目的正是要使《西厢记》的人物行为合乎他的情感逻辑和伦理准则。

他在《西厢记》的批评中同样也贯注了浓烈的主体情感。

他明确强调了剧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要“自爱”,要把剧中人物作为剧作者的情感、人格和理性的化身。

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

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

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汇报人:2024-01-09•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元杂剧的主题内容目录•元杂剧的文化精神内涵•元杂剧的影响与价值•元杂剧的传承与创新01元杂剧的起源与发展元杂剧起源于宋金时期,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

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为元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元杂剧在吸取宋金杂剧、诸宫调等前代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元杂剧的起源010204元杂剧的发展历程元杂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晚期。

初期元杂剧以豪放派风格为主,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情感。

中期元杂剧风格逐渐多样化,出现了不同流派和特色。

晚期元杂剧则更加注重文采和艺术性,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03元杂剧的繁荣时期•元杂剧的繁荣时期是在元代中后期,这一时期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达到了巅峰。

•元杂剧的繁荣也得益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特别是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总的来说,元杂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其起源与发展都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变密不可分。

通过对元杂剧的深入研究和阐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02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剧本结构元杂剧的剧本结构通常包括四折一楔子,以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来展现情节和人物性格。

这种结构有利于集中表现一个主题,使剧情紧凑有力。

情节安排元杂剧的情节安排通常采用单线结构,情节线索清晰,有利于突出主题和人物形象。

同时,情节的曲折变化和悬念设置也增加了观众的观赏兴趣。

元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风格。

这种角色设置使得元杂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生旦净末丑元杂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通过角色的语言和行动,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角色性格角色设置唱腔特点元杂剧的唱腔具有高亢、激越、豪放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柔和、婉转的表现力。

元朝的戏剧艺术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元朝的戏剧艺术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元朝的戏剧艺术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创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戏剧艺术的一个辉煌时期。

在元朝期间,戏剧艺术得到极大的繁荣与创新,不仅丰富了舞台剧目,还带来了许多新的表演形式和创作风格。

本文将从戏剧题材、表演形式和艺术创新方面分析元朝戏剧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一、戏剧题材的繁荣元朝时期,戏剧题材的选择非常广泛,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戏剧类型。

其中,元杂剧在当时非常受欢迎。

元杂剧以其多样化的题材和故事情节,吸引了大量观众。

除了传统的历史传奇、传统戏剧、民间传说等题材,元杂剧还融入了一些外国文化元素,使得戏剧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视觉冲击力。

二、表演形式的创新元朝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创新体现在其表演形式的改变上。

在元朝,戏剧表演逐渐从传统的说唱和舞蹈演变为更富有戏剧性的表演方式。

这种新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由于元朝政权对艺术的大力支持以及蒙古族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包容态度。

元朝的舞台上出现了更多的舞蹈、音乐和动作表演,使得戏剧更加生动、具有鲜明的表演特点。

三、艺术创新的推进元朝的戏剧艺术创新不仅仅表现在戏剧题材和表演形式上,更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推动了戏剧的繁荣。

元朝的戏剧艺术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将新的元素融入到戏剧之中。

例如,元朝戏剧中大量使用了歌曲、音乐和舞蹈,使得戏剧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此外,元朝的戏剧艺术家还创作了许多戏剧人物,他们的形象丰满生动,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总结一下,元朝的戏剧艺术在舞台艺术的繁荣与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戏剧题材的繁荣使得观众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戏剧作品。

表演形式的创新使得戏剧更加生动和富有戏剧性。

艺术创新的推进使得戏剧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元朝的戏剧艺术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和表演形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元代杂剧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元代杂剧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元代杂剧对后世戏剧的影响元代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元代杂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后世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杂剧在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后世戏剧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更体现在戏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本文将从元代杂剧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对后世戏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元代杂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元代杂剧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塑造了大量鲜活的民间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贴近民间生活的表现形式,使得元代杂剧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其次,元代杂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元代杂剧不仅有传统的说唱形式,还有大量的歌舞、杂技等元素,使得整个戏剧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这种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为后世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表现手法。

再次,元代杂剧在艺术表现上追求真实和自然。

元代杂剧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力求在舞台上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

这种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表现手法,为后世戏剧的表演风格和演员表演技巧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元代杂剧对后世戏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元代杂剧为后世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杂剧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为后世戏剧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后世戏剧在吸收元代杂剧的精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剧流派和风格。

其次,元代杂剧为后世戏剧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元代杂剧以其丰富多彩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为后世戏剧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想象。

后世戏剧在吸收元代杂剧的创作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丰富了戏剧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再次,元代杂剧对后世戏剧的表演风格和演员表演技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杂剧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做到真实自然。

元曲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曲元杂剧的名词解释

元曲元杂剧的名词解释元曲和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元代(公元1206年-1368年)兴起和发展,并对后来的戏曲演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元曲和元杂剧这两个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

元曲是指在元代创作和演出的一类戏曲剧种。

元曲兴起于中国南方的金陵(今南京),经过元代的繁荣和发展,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形式之一。

元曲以文人士大夫的爱好和创作为主导,因此它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和艺术特色。

元曲的关键特点是:“四艺合一、小剧场、多种曲调、自由组合”,这也是元曲与其他戏曲剧种的区别之一。

首先,元曲强调四艺合一。

这里的“四艺”指的是文学、音乐、舞蹈和表演,元曲的演出需要综合运用这四大艺术形式。

不仅要有精彩的剧本和优美的词章,还需要配以动人的音乐和精湛的表演技巧,以及精心编排的舞蹈动作,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其次,元曲倾向于在小剧场中演出。

与传统的大型戏剧形式相比,元曲更偏向于小规模演出,演员人数相对较少,舞台装置简洁,更注重对话的精彩和表演的细腻。

这使得元曲更能够表达出人物情感和剧情的精髓,让观众更加投入。

第三,元曲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调。

由于元曲兴起于金陵,与南方的各地文化交流较为频繁,因此它吸收了许多不同地域的音乐元素。

元曲中的曲调种类繁多,有北曲、南曲、西曲和杂剧等等,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性格和表现力,使得元曲的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元曲允许自由组合。

元曲的演出形式比较灵活,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可以自由组合不同的结构和场景。

这使得元曲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戏剧主题和表现手法,表达出更多样化的艺术效果。

与元曲相伴而生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小型喜剧戏剧,与元曲一样,它也是在元代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南方地区广受欢迎。

元杂剧通常注重幽默和机智的表演,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引发观众的笑声。

元杂剧的特点是场面活泼,节奏快速,逗乐性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演出形式成为元代戏曲中备受喜爱的一种剧种。

概述元杂剧兴盛的表现

概述元杂剧兴盛的表现

概述元杂剧兴盛的表现
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元杂剧兴盛的时候都有哪些表现呀。

演元杂剧的地方也到处都是。

在城市里,有那种专门搭起来的戏台子。

戏台子可热闹啦,周围围满了人。

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眼睛紧紧盯着台上的演员。

那些演员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脸上还化着妆呢。

就像在过年逛庙会的时候,大家看杂耍一样兴奋。

而且不只是城市,在农村有时候也会有杂剧表演。

村民们把自家的空地收拾出来,演员们就在那表演。

孩子们在人群里跑来跑去,大人们则看得津津有味。

元杂剧的兴盛还表现在它的观众特别多。

不管是有钱的老爷太太,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喜欢看元杂剧。

有钱人家坐着轿子来,带着小丫鬟,还会给演员打赏。

普通的老百姓呢,忙完了一天的活,就早早地来到戏台子前占个好位置。

大家聚在一起,一边看杂剧,一边讨论着剧情。

有时候还会因为剧里的人物争吵起来呢,比如说这个觉得窦娥不应该那么傻被冤枉,那个就会说这就是当时的世道不好。

元杂剧兴盛的时候,就像是一场盛大的派对。

写的人用心写,演的人认真演,看的人开心看。

大家都沉浸在这个杂剧的世界里,感受着喜怒哀乐。

这就是元杂剧兴盛时的表现啦,是不是很有趣呢?。

元代戏曲的表演艺术与舞台效果分析

元代戏曲的表演艺术与舞台效果分析

元代戏曲的表演艺术与舞台效果分析1.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元代被誉为是戏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元代戏曲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令人惊艳的舞台效果而闻名。

本文将深入探讨元代戏曲的表演艺术和舞台效果,并对其进行详尽分析。

2. 元代戏曲表演艺术特点2.1 外形美学特征元代戏曲注重装饰和表现力,角色扮演具有独特的外形美学特征。

这些特点包括华丽的服装、夸张的脸谱和精心设计的道具等。

2.2 手势与动作表演元代戏曲以手势与动作表达情感为主要手段。

通过细腻、繁复的手势及折子戏中常用的刀枪剑棍等道具,演员能够生动地展现角色个性和情感变化。

2.3 声腔音乐表演元代戏曲中采用了多种声腔,如南曲、北曲、西曲等。

演员通过声音的特点和变化来诠释角色情感,并配合乐器演奏,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3. 元代戏曲舞台效果分析3.1 舞台布景与道具设计元代戏曲舞台注重视觉效果的呈现。

采用巧妙布景和精心设计的道具来营造戏剧氛围和场景。

常见的舞台布景包括山水、宫殿、城池等。

3.2 灯光与音响效果在元代戏曲中,灯光和音响被广泛运用以增强舞台效果。

通过灯光的明暗变化和色彩的调配,能够烘托氛围,突出关键情节。

音响则提供了背景音乐及特殊场景所需音效。

3.3 动作、表情与服装搭配在元代戏曲中,演员的动作、表情与服装之间有着紧密的搭配关系。

服装不仅体现角色身份和性格特点,还通过颜色、材质等细节来营造舞台效果。

而演员的动作与表情则能够传递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4. 元代戏曲影响与传承元代戏曲不仅在当时蓬勃发展,也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表演艺术和舞台效果的特点也被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5. 结论通过对元代戏曲表演艺术与舞台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到其丰富多样的特点以及对后世戏剧艺术的重要影响。

元代戏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独具魅力和价值的部分,应该得到更加广泛地传承和发扬。

元代杂剧的独特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元代杂剧的独特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元代杂剧的独特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引言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元代,杂剧成为了舞台上最受欢迎的戏剧形式之一。

元代杂剧的独特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元代杂剧的独特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对中国戏剧的影响。

元代杂剧的独特艺术风格多样化的表演形式元代杂剧以其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它不仅包括了唱、念、做等传统的表演形式,还融合了武功、舞蹈和杂耍等元素。

这种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使得元代杂剧在舞台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让观众们目不暇接,充满了激情和喜悦。

活泼生动的表演风格元代杂剧的表演风格非常活泼生动。

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时,以他们鲜明的个性和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

他们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言的综合运用,将剧中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们仿佛身临其境,共同体验剧中人物的喜悦、忧伤和愤怒。

精巧复杂的舞台设计元代杂剧在舞台设计方面也是独具特色的。

舞台上的布景、道具和服装都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演员们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致的工艺,将剧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还原得非常逼真。

这样的舞台设计使得观众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中,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元代杂剧的文化内涵民间故事的传承元代杂剧在剧本创作上非常注重对民间故事的传承。

它以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为蓝本,通过剧作家的创作重新演绎这些故事,使得这些民间故事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元代杂剧中,观众们可以欣赏到许多熟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剧中的故事情节,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社会状况的反映元代杂剧在剧本创作中也非常注重对社会状况的反映。

剧作家们通过剧中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表达了他们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看法和思考。

在元代杂剧中,观众们可以看到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影子,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的继承元代杂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文学戏剧与戏曲的黄金时代

元代文学戏剧与戏曲的黄金时代

元代文学戏剧与戏曲的黄金时代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誉为元代文学戏剧与戏曲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学与戏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独特风格。

本文将从元代文学戏剧和元代戏曲两个方面来探讨元代文学戏剧与戏曲的黄金时代。

一、元代文学戏剧的发展元代文学戏剧是指在元代以文学形式表达的戏剧作品。

元代文学戏剧以元杂剧为代表,其特点是剧情曲折多样、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元杂剧有许多经典之作,如《西华山》、《窦娥冤》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戏剧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元代文学戏剧在形式上有着鲜明的特点。

元代文学戏剧注重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形式多样,动作夸张而富有节奏感。

在表演技巧上,演员们使用歌唱和对白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增强观赏的效果。

此外,元代文学戏剧的剧本很注重音韵的运用,采用了韵文对白的方式,提升了剧本的艺术性。

二、元代戏曲的发展元代戏曲是指在元代以音乐形式表达的戏剧作品。

元代戏曲以元曲为代表,其特点是曲调优美、唱腔婉转。

元曲有多个流派,如南曲、北曲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

元曲的创作与演出成为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经常在各种场合进行演出,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带动了元代文学戏剧的繁荣。

元曲在形式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代戏曲注重音乐的表现,曲调婉转动听,让观众沉浸在音乐的魅力中。

元代戏曲的演员们技艺高超,擅长唱、念、做、打等技能,他们的精湛表演使得戏曲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元曲的剧本结构严谨,对白工整,表达清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元代文学戏剧与戏曲的互动关系元代文学戏剧与戏曲在元代的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元杂剧的诞生离不开元曲的基础,元曲的发展也得到了元杂剧的艺术启示。

元代文学戏剧与戏曲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两者都致力于通过舞蹈、音乐、演技等方式将故事情节传达给观众。

元代文学戏剧和戏曲的黄金时代,不仅带给人们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也推动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如下是有关元杂剧繁荣的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

(1)社会现实的要求金灭北宋、元灭金的过程,同时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过程。

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而构成戏曲艺术的各种因素到这时已经过长期的酝酿而融为一体。

这样,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2)文人与民间艺人的合作元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被堵塞,社会地位大大降低。

大多数仕进无门的文人混迹于市井百姓之中,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

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

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

书会的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繁荣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3)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宋金元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繁荣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为适应统治阶级宴乐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同时,在农村也常常开展戏曲活动,节日、庙会是农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

巨大的消费需求为杂剧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此外,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繁荣也有一定的作用。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

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兴盛原因】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1、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观众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

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

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

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

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

孙楷第的认识就全面了一些。

他认为元宫廷特尚杂剧,时人之爱好,书会才人与俳优密切合作。

三、元杂剧兴盛的三大原因1、艺术原因:各种戏曲艺术的积累和发展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的成熟的文学剧本。

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等为戏曲准备了故事内容,并且提供了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说唱诸宫调的乐曲组织和曲白结合形式直接影响了戏曲的体制;各种队舞使戏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戏、影戏也给吸取的舞蹈动作和脸谱以影响。

它们的发展使戏曲表演艺术渐趋成熟,同时也为产生优秀的文学剧本准备了条件。

2、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倍受歧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 受 者
马 克 思 说 道 : 产 品 不 同于 单 纯 的 自然 对 象 , “ 它在 消 费 中 才 证 实 自己 是 产 品 。消 费是 在 把 产 品 消 灭 的 时候 才使 产 品 最 后完成 , 因为 产 品 之 所 以是 产 品 , 是 它 作 为 物 化 了 的活 动 , 不 而 只是 作 为 活 动 着 的 主体 的 对 象 。 ” 列 甫 ・ 尔 斯 泰 说 : 托
元代 杂剧 繁荣 的戏剧 “ 位 " 本 阐释
蒋 玉
( 陵师范学院 中文系 , 庆 4 80 ) 涪 重 0 0 3
[ 摘
要 ] 历 代 论 者 大 都 从 文 学 、作 者 、时代 等 角 度 来 阐释 元 代 杂 剧 繁 荣 的 原 因 ,而较 为 忽 略 杂 剧 的 戏 剧 “ 本
对 元代杂剧的繁荣 而言 , 窃认为 , 至少应 有三大标志 : 观众规 模 、 名演 员 、 作 大师 。 著 剧
元 代 杂 剧 繁 荣 的 原 因 阐 释 , 人 已 有 不 少 论 述 ,如 明 代 前 沈德符与臧晋叔认 为是元代 以词 曲取 士 ; 明代李 开先认为是
“ 术是一项 目的在 于把人们 所体验 到的最崇 高 、最优越 的 艺 感情传达 给别人的人类活 动。 ”6 0世 纪美 国著名文学 批评 【2 1
位 ” 征 。 以杂 剧 的 表 演 艺 术 为 视 角 , 接 受 者 、 作 者 与 导 演 者 、 演 者 三 个 方 面来 阐释 元 代 杂 剧 繁 荣 的 原 因 , 能 特 从 创 表 便 更 为 关 注 杂剧 的 戏 剧 “ 位 ” 本 特征 。 【 键词 ] 杂剧 ; 荣 ; 关 繁 戏剧 “ 位 ” 本 [ 图 分 类 号 ]2 7 3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 0 8— 5 4 2 0 ) 3— 0 3— 4 中 I0 . 文 A 文 10 9 9 (0 2 0 0 5 0 任 何 艺 术 样 式 的 繁 荣 , 有 它 特 定 的 标 志 。 戏 剧 的 繁 荣 都 亦 如 此 ,有 论 者 认 为 戏 剧 繁 荣 应 具 有 十 大标 志 ,即 :剧 团 总 数 、 种建 设 、 众规模 、 名演 员、 作 大师 、 式剧场 、 剧 观 著 剧 新 戏 剧 影 视 、 剧 教 育 、 剧 学 、 际 舞 台 。…在 这 里 , 论 者 主 要 戏 戏 国 此 针 对 中 国百 年 (0世 纪 ) 剧 的 繁 荣 而言 , 鉴 于 此 , 果 针 2 戏 有 如
“ 艺术样式 ” 特征 , 那就是 杂剧首先应该 是戏剧 , 是一 门表演 艺术 。“ 杂剧首先是 戏剧 , 是表演艺 术” 这一观念可 以从 有关 杂 剧 的 记 载 中 得 到 证 实 。如 《 海 》 “ 剧 ” 词 条 为 :戏 曲 辞 上 杂 的 “
名 词 。 中 国 戏 曲 史 上 有 多 种 以杂 剧 为 名 的 表 演 形 式 , 特 点 其 各 有不 同 。 晚 唐 已有 杂 剧 之 名 , 李 德 裕 《 文 饶 文 集 》 十 唐 李 卷 二 : 杂剧 丈 夫 二 人 。 其 后 历 代 均 见 此 名 。 宋 杂 剧 、 杂 剧 、 ‘ ’ 有 元 温 州 杂 剧 、 杂剧 等 。 常 多 指 元 杂 剧 。 I《 国文 学 》 为 : 南 通 ”2 中 释
“ 产生于 中国北方 ,是 以当时 的北 方方 言和歌唱 曲调进行表 演 的 。”元 代 产 生 出 中 国历 史 上 第 一 种 依 据 完 整 的 文 学 剧 本 “ 而进行成熟 的舞 台表演 的严 格意义上 的戏 剧形式 。” I 国 D王 维 在 《 剧 之 结 构 》中 指 出 : 故 虽 谓 真 正 之 戏 剧 , 于 宋 代 , 古 “ 起
要素是欣 赏者 , 即听众 、 观众 、 者。作 品为他们 而写 , 读 或至少 会引起他们 的关注。 ”7( I 其余 三个要素是 作品 、 艺术家 、 世 界 ) 姚 斯 所 谓 ‘ 正 意义 上 的 读 者 ’ 接 受 美 学 意 义 上 的 读 “ 真 是
者 ,这 种 读 者 实 质 性 参 与 了作 品 的 存 在 ,甚 至 决 定 着 作 品 的
存在。的确 , 离开 了读 者的阅读 , 摆在桌上 的《 ・ 唐 吉诃德》 与
摆 在 桌 上 的灯 有 什 么 两 样 呢 ? 离 开 了读 者 创 造 性 的 阅读 , 今 天的 《 ・ 唐 吉诃 德 》 上 千 多 年 前 的 《 ・ 诃 德 》 什 么 两 与 唐 吉 有 样 呢 ? ”8 几 段 话 , 明 了 任 何 产 品 ( 括 精 神 产 品 , 【这 阐 包 也包 括 艺术 产品 ) 都必 须 进 入 消 费 市 场 , 得 到 消 费 者 的 认 同 , 产 并 使 品创 造 者 的私 人 劳 动 转 化 为 社 会 劳 动 之 后 , 真 正 使 其 实现 才
家 艾 布 拉 姆 斯 在 论 述 艺 术 活 动 的 四 个 要 素 时说 : “ 后 一 个 最
下层 文人多不平之 鸣 ; 近代学者王 国维认 为是元代废 除科举 制; 胡适 认 为 是 文 人 墨 客 偶 写 剧 本 后 专 力 为 之 … …这 些 论 述
都 从 不 同 的 侧 面 对 元 代 杂 剧 的 繁 荣 原 因 进 行 了 阐 释 。 他们 但 阐 释 的 切 入 点 是 文 学 、作 者 、时 代 等 ,而 较 为 忽 略 了 杂 剧 的
维普资讯
涪 陵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u i g T a h r ol g o r a fF l e c e s C l e n e
第 1 8卷 第 3 期
Vo 1.1 No ,3 8
20 0 2年 5月
Ma 002 y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