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古生物复习资料

古生物复习资料

古生物复习资料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

)地史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地史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发展史和地壳运动发展史。

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

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

)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

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

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件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l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l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l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l 石化作用时间l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l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5.成岩石化条件l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l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保存条件:(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2) 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4)时间因素(时间长)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5界分类系统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4.小壳动物群含义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一个带壳动物群埃迪卡拉动物群含义埃迪卡拉动物群: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一般称为裸露动物群(P279)5.生态因素包括哪些光、温度、水、海拔高度和水体深度、基底、化学因素(大气成分、水中盐分、酸碱度)、生物因素(P333—P33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包括底栖生物(固着、移游、孔栖、埋栖)、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假浮游生物6.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7.已灭绝的海洋生物类别举例5个蜓类、四射珊瑚、菊石、三叶虫、笔石、横板珊瑚、智利贝纲等8.双壳与腕足的区别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对比双壳腕足1)单壳两侧不对称两侧对称2)双壳大小一般相等、对称两瓣大小不等、不对称3)双壳分左右壳分背腹壳4)对称面位于两壳接合面垂直于两壳接合面5)固着构造足丝肉茎6)齿与齿窝在每个壳上间列分布于不同的壳上齿在腹壳齿窝在背壳7)韧带有,司开口无,壳的开闭靠闭肌8)孔洞有足丝缺口,无肉茎孔无足丝缺口,有肉茎孔9)外套线有无10)生活环境海水、半咸水和淡水海水古生物学分论1.蜓目1)蜓的归属原生生物界—肉鞭毛虫门—有孔虫纲—蜓目2)蜓的分布时代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末、二叠纪极盛(石炭纪至二叠纪)3)生活环境水深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4)生活方式浅海底栖5)蜓的基本构造(至少5个)基本构造:初房:最初形成的房室房室:初房之后形成的房室壳圈:在个体增长过程中,房室绕一个假想轴旋转,每个旋转一圈为一个壳圈旋壁:壳圈上各房室外部壳壁相连接的部分称旋壁隔壁:旋壁在增长过程中向里弯折的部分旋脊:通道的两侧各堆积起一个旋向的突起物拟旋脊:介于列孔之间各旋向的堆积物隔壁褶皱:隔壁在壳体的两极,弯曲折叠形成通道:每个隔壁的中央底部留一个通孔,借以沟通房室列孔:每个隔壁下部有一排小孔6)F usulinella(小纺锤蜓)的特征(素描形态构造特征,并标注主要构造名称)壳体纺锤形。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古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物地史学二、问答题1.试述古生物地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应的重大事件。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化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自然分类二名法二、问答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

2.简要说明研究化石的方法及意义。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一、名词解释物种绝灭假绝灭种系代谢生态代替背景绝灭大规模绝灭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特化趋同趋异二、问答题1.论述生物演化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特点及规律。

第四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一、名词解释蜓的隔壁和旋脊头足类缝合线四射珊瑚中柱面线胎管线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二、问答题1.所学古生物门类中哪些类别具有两个壳瓣?如何从硬体形态构造来区别它们(列表比较)2.试述四射珊瑚的构造带型的特征及地史分布,并各举一例说明。

3.试述不同地质时期蜓的演化特征。

4.论述各地质时期笔石体的特征。

第五章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二)——脊索动物及古植物一、名词解释恐龙羊膜卵古植物学石松植物的叶座叶痕二、问答题1.简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2.试述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进步性特点。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群落特征种生态系统优势种指相化石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应用古生物学分析环境的方法有哪些?第七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一、名词解释沉积相沉积环境瓦尔特相律相标志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地层叠覆律海进海退超覆退覆沉积旋回穿时二、问答题1. 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之。

2. 简述几种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

3. 详细叙述地层形成的沉积作用有哪些?第八章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一、名词解释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组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层型二、问答题1. 试述地层划分的依据和地层对比原则及方法。

2. 列表对比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演化历史的学科,旨在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消失过程。

以下是一些古生物学复习资料,供有需要的人学习复习。

1. 古生物化石古生物的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重要依据,它们包括遗骸、骨骼、牙齿、壳体、树干、植物化石等。

通过制备化石标本,古生物学家可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大小、食性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推断生物的生态环境、行为和演化关系。

2. 生物演化生物演化是古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它以各种化石证据为依据,探讨生物的产生、变化和消失等问题。

生物演化包括宏观演化和微观演化,宏观演化研究物种和群体的形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以及地质时期的演化规律;微观演化研究基因和分子水平的变化和演化机制。

3. 古生物分类学古生物分类学是研究古生物分类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学科,它是古生物学的基础。

古生物分类学的分类方法不同于生物分类学,它着眼于化石形态结构,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各个类群。

同时,古生物分类学还研究不同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如建立化石脊椎动物的系统发生树等。

4. 古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地理学是古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古生物的地理分布和演化规律。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古生物群体的异同,可以推断古代大陆的地质历史和地理环境,进而了解古生物的适应性演化和分布规律。

5. 古生态学古生态学研究古生物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关系,它是综合了地质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

通过研究古生物群体的组成结构、食性和生境特征,可以重建古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化历史,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破坏原因。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生物学复习资料,希望本文能为想要学习古生物学的人提供一些参考。

古生物复习资料

古生物复习资料

第一编古生物基础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生物分为五界:①原核生物界②原生生物界③植物界④真菌界⑤动物界生物进化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种群遗传组成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

生物是进化的,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特例:退化、分化、特化)。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以及生活的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的。

任何生物不能脱离环境孤立的存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物的生存,而生物界也不断地影响周围的环境。

因此生物与环境是矛盾的统一体。

小进化与大进化:发生在种内个体和群居层次上的进化称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小进化是进化的基础,大进化的进化事件大多数是小进化的积累)。

小进化影响因素:①突变②迁移③遗传漂变④适应⑤自然选择大进化的形式:①适应辐射②趋同与平行演化(区别: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③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结合的现象。

自然选择: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

适应辐射: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幅射现象。

大绝灭:又称集群绝灭,与生物种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范围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绝灭。

生物种: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他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

小壳化石: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①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②个体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③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④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古生物复习资料

古生物复习资料

1、命名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名称应符合国际生物命名法规,以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为准,后起的名称则作为同义名而废弃。

2、孢粉分析:孢粉分析即把地层中的化石孢粉用物化方法分离出来,进行鉴定、统计、绘制孢粉图表,并分析其在地层中的变化规律进行地质解释。

3、遗迹化石:是保留在岩层中的生物在生活活动中留下的痕迹或遗物所形成的化石。

4、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保留下来的痕迹或复铸物分为:(1)印痕化石(2)印模化石(3)模核化石(4)铸型化石5、丰度:指一个种内个体数量的多少6、相关变异(相关律):随着环境变化,为适应环境,生物某种器官发生变异同事导致其他器官也随之变异。

7、化石化作用:生物遗体或遗迹从埋藏到变成化石发生的变化都称化石化作用。

8、矿质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的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主要是碳酸钙充填,结果使生物硬体变得比原来致密坚硬,而且沉重了,原来的结构并不被破坏.9、叠层石: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是由藻类(以蓝藻为主)捕获和粘结沉积颗粒而形成层状的(一层叠一层或一层套一层)生物沉积构造。

10、先驱化石:生物发生初期保存下来的化石。

11、孑遗化石:物种在绝灭前残留下的少数个体所形成的化石。

12、置换(交代、交替)作用:即生物硬体中原有成分被溶解,所留空隙又被其它矿物质充填逐步代替的,如果溶解和交替速度相等且以分子形式相互交换,原来硬体的微细结构尚可以保存。

13、指相化石: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14、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所含化石几乎都是浮游笔石,为缺氧、海水宁静、含硫量高的滞留还原海盆。

15、化石: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或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16、趋同:亲缘关系远,为适应相同的环境而具有相似的外形。

17、化学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体分解而成的有机物,这些物质没有形状,但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

18、升馏作用:生物遗体被埋藏后,由于地热作用,不稳定成分被分解,可挥发物质挥发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被保存下来。

古生物复习要点

古生物复习要点

(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什么是指相化石?什么是标准化石?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明确指示生物生活时生存环境条件的化石标准化石能够指示特定地质时代的化石,一般需具备4个条件:1.演化快,地质时代分布短;2. 地理分布广,有利于大区域地层对比;3.特征清楚,易于鉴定;4.数量多,容易寻找(2)以三趾马化石为例,概述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哪些条件?1. 生物本身条件: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如无脊椎动物中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

因为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较强。

2. 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在高能的水动力环境下,生物遗体容易磨损。

PH值小于7.8时,碳酸钙组成的硬体容易遭溶解。

氧化条件下有机质易腐烂,在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下来。

此外,还会受到生活着的动物吞食、细菌腐蚀等因素的影响。

3. 时间因素:生物死后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

长期埋藏并发生石化作用才能保存为化石。

4. 埋藏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

如果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所掩埋,硬体部分易保存。

但若被粗碎屑物质埋藏,由于机械作用容易被破坏。

在特殊条件下,松脂的包裹或冻土的埋藏,可以保存完好的化石。

5. 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在碎屑岩中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而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的细微结构遭受破坏。

(4)蜓壳的基本构造、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地层意义:蜓类演化迅速、地理分布广、数量多、特征清晰,是全球C-P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且指相。

(5)四射珊瑚硬体基本构造、典型代表及生态意义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

古生物复习

古生物复习

1.古生物:生活在距今一万年(全新世)以前的生物。

2.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的科学。

3.古生物地史学发展时期的重要事件“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18世纪后期)“均变论”与“灾变论”之争(17-18世纪,延至19世纪,甚至今天)“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1、化石(fossil):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2、化石大小:大化石:借助肉眼、放大镜;微体化石:借助显微镜;(微体古生物学)超微化石:借助电子显微镜(超微古生物学)3、化石形成的条件古生物条件:硬体好于软体。

只有特殊条件软体才能形成化石。

环境条件:(1)迅速掩埋:避免动物吞食和细菌分解(2)低能好于高能:内动力地质作用小(好)(3)碱性好于酸性(4)还原好于氧化4、石化作用使古生物遗体转化为化石的过程。

充填作用:矿物质充填,使生物硬体变致密、坚实。

(物理变化)置换作用:原来生物的组成物质被溶解,被外来的矿物质所取代。

(化学变化)如:硅化、钙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碳化作用(升馏作用):含有有机质或几丁质成分的生物体,在一定温度下不稳定的成分H、N、O升馏挥发,留下较稳定的C而保存的过程。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如:笔石、植物的叶子等5.化石的类型实体化石:由生物的遗体或部分遗体保存下来的化石。

(未变实体化石:生物的遗体全部保存下来,包括软体。

如:琥珀昆虫、冻土中的猛犸象)模铸化石:在岩石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或铸型。

分为:印痕化石:生物软体外形留下的痕迹。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外形留下的痕迹。

分内模、外模(两个类型凹凸与原来生物体均相反)核化石:生物体空间被其他矿物质充填形成的化石。

(凹凸与原来生物体一致)内核:生物体内腔被充填外核:生物体与生物体内腔整体被充填。

铸型化石:生物硬体溶解的空间被其他矿物质充填形成的化石。

古生物的复习资料.doc

古生物的复习资料.doc

1、什么是古生物学?答: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进化论的特点3、居群:是指同一时期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4、遗传:是指上下代之间特征的相似,它们之间的差异则称为变。

5、生命大爆发与生命大灭绝答:生物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幅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

生物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体绝灭,它与生物种的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范围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绝灭。

6、什么是物种答:生物种是指可以相互交配而且与其他种群的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

换句话说,生物体即指在自然环境状况下所有潜在的能够相互交配,并能产生能孕育后代的群体。

7、物种形成的三大因素:8、什么是化石种答:生活在一定的地址时间内,具有相同或类似形态特征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叫化石种。

9、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答: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简介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10、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子答: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外界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物理因素:影响生物的化学因素主要有温度、水深度、水压力、关照、水动力条件、基底性质以及经、纬度等。

化学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化学因素主要大气成分,对于水生生物则主要有水的盐度、含氧量和其他气体成分以及酸碱度。

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生物的数量和密度、生物共生组合、对抗和竞争关系以及生物见的相互关系。

11、化石是什么答: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化石必须具有一定的生物特征,如形态、结构、纹饰、和有机成分等,才能够说明地史时期有生物的存在或反应生物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12、化石保存类型(4种)答:①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叫作实体化石%1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叫模铸化石(模铸化石又可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1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遗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1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但是遗体分解后,其有机分子,如氨基酸、脂肪酸、多糖、核莒酸、桂类等任然残留在岩层中,这些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和分析设备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并证实过去的生物的存在。

古生物学复习

古生物学复习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总论
1.化石、指相化石的概念
2.二名法、三名法、优先律
3.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4.试述化石的保存类型、化石化作用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
6.试述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7. 试述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
二、原生动物
1.蜓的分类位置
2.蜓的演化及地史分布
三、珊瑚纲
1、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的时代分布?
2、四射珊瑚的演化趋向
3、横板珊瑚的构造特征
4、造礁珊瑚在古地理、古气候上的意义。

四、双壳类及头足类
1.双壳纲一般特征。

2. 双壳类三种主要生活方式
五、三叶虫
1.三叶虫纲的一般特征
2.三叶虫的地史分布特征
六、腕足动物
1.腕足动物一般特征
2.腕足动物的铰齿在哪一个壳瓣上?
3.比较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双壳纲在硬体上的不同点?
4.腕足动物地史分布
七、笔石纲
1.笔石枝生长方向的几种形式
2.正笔石的十种胞管类型及其特征?
3.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特征?
4.笔石页岩相?
八、脊椎动物
1.脊椎动物亚门的特征
2.脊椎动物的分类
3.脊椎动物的地史分布
九、古植物学及遗迹学
1.低等植物一般特征?
2.低等植物分类。

3.何谓叠层石。

4.高等植物一般特征?
5.高等植物分类?
6.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7.遗迹化石及其应用
十、微体古生物
1.微体古生物学的特点
2.微体化石的分类
3.微体化石主要类型
4.微体古生物学的应用十一、古生物综合应用。

古生物考试重点(经典)

古生物考试重点(经典)

古⽣物考试重点(经典)古⽣物复习资料1.⽣物进化概念:环境之间相互作⽤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物种群遗传组成的⼀系列不可逆的改变。

它包括对新环境的适应辐射、对环境变化的调节以及产⽣新型⽣活⽅式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这些适应促使⽣物在发育⽅式、⽣理反应以及种群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产⽣更复杂的改变。

P5~62.⽣物种的概念:⽣物种是指可以相互交配⽽且与其他种群的个体有⽣殖隔离的⾃然群体。

换句话说,⽣物种即指在⾃然环境状况下所有潜在的能相互交配,并能⽣育后代的群体。

3.古⽣物学概念:古⽣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物遗体、遗迹及⼀切与⽣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4.地层叠覆原理:根据⽣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原理来进⾏地层划分对⽐以确定地层层序。

5.⽣物层序律:根据⽣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原理来进⾏地层划分对⽐以确定地层层序所以⽤来划分对⽐地层。

(每⼀地层都有其特殊的⽣物群⾯貌,既不同于上覆地层,也和下伏地层不⼀样,称为⽣物层序律。

)6.叠层⽯:⽣物成因的沉积建造,是由藻类(以兰藻为主)捕获和粘结沉积颗粒⽽形成⼀层叠⼀层或⼀层套⼀层(⽣物—沉积构造)由蓝绿藻和绿藻与沉积物组成互层)⽩天⼀种藻向上⽣长,捕获和粘结沉积物颗粒;到晚上,另⼀种藻⽔平地⽣长,把沉积物颗粒牢固地系住。

由菌藻类⽣物集合体与沉积物在⼀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叠层状的⽣物沉积构造。

7.化⽯的研究⽅法:①、化⽯标本和样品的野外采集②、化⽯标本的揭露和分离③、化⽯的鉴定和记叙④、化⽯的照相、制图和复原⑤、化⽯资料的分析与应⽤8.形成化⽯的条件:1) ⽣物本⾝的条件:⽣物具硬体部分(壳,⾻骼,⽛齿,鳞⽚,蛋)。

硬体多由矿物质组成,⽐较稳定的是⽅解⽯、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含镁⽅解⽯有机质硬体如⼏丁质薄膜、⾓质层、⽊质纤维等。

2) ⽣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如⾼能⽔动⼒条件下⽣物⼫体易被破坏★化学条件如⽔体pH值⼩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物条件:如⾷腐⽣物和细菌常破坏⽣物⼫体3) 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a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物成因的沉积物,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物⼫体易被破坏b⼀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等c 基底上的内栖⽣物,以及⼀些表栖⽣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物遗体4) 时间条件a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b⽯化作⽤时间:经过较长地质历史时间的⽯化作⽤;短暂、近期内的⽣物埋藏不成为化⽯;5) 成岩⽯化条件埋藏的⼫体与周围的沉积物⼀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化,形成岩⽯的⼀个部分9.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营养⽅式:植物能进⾏光合作⽤,制造⾷物,为⾃养⽣物; 动物为异养⽣物⽣活⽅式:植物为固着型,动物⼤多为活动型⽣长⽅式不同:动物⽣长的⼀定阶段就不再⽣长 , ⽽植物⼀直长到死10.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Answer1原核⽣物?真核⽣物细菌、兰藻→绿藻⽔⽣植物?陆⽣植物早期维管束植物从 S3出现,具备了陆⽣植物最基本的特点孢⼦植物?种⼦植物种⼦能适应多种环境,抗⼲旱、抗⾼温、耐低温;受精作⽤不再借⽔为媒体,可以脱离⽔环境⽽繁殖后代Answer2 菌藻植物阶段早期维管植物阶段蕨类植物和古⽼裸⼦植物阶段裸⼦植物阶段被⼦植物阶段11.蜓类的演化趋向:壳体由⼩变⼤,壳形⼭短轴型的凸镜形,盘形演化为等轴形的球形和长轴型的纺锤形,长圆柱形;旋臂构造复杂化:旋壁构造复杂化:单层-三层-四层-蜂巢层-出现副隔壁;隔壁褶皱增强:平直—两端褶皱-全⾯褶皱;旋脊:⼀些由粗⼤-细⼩-消失,另⼀些变成拟旋脊;通道⼭单⼀通道演变为复通道或列孔12.简述地球⽣命产⽣的三个阶段原始海洋中的⽆机物(N、H、O、CO、CO2、 H2O、NH3、H2S、HCL、甲Array烷)↓紫外线电离辐射⾼温⾼压能将废物排出体外从此,⽣命开始从化学进化转⼊⽣物进化阶段13.两栖纲的进化意义:①脊椎动物⾸次成功登上陆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件⼤事,为全⾯征服陆地打下了重要基础。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物学复习资料期末古⽣物学复习资料1、古⽣物学:研究全新世以前的⽣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2、化⽯:保存在岩⽯中的古⽣物的遗体或遗迹,分为遗体化⽯和遗迹化⽯。

3、古⽣物:⽣活在距今⼀万年以上的⽣物,⼀万年以内是考古学和现代⽣物学研究的范畴。

4、标准化⽯:演化快、地理分布⼴泛、特征明显、数量丰富,易于识别的化⽯。

5、指相化⽯:形成化⽯的⽣物常只分布在某⼀特定的环境中,常能指⽰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

6、试论述化⽯记录保存的不完备性:化⽯的形成需要严格的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从形成条件来说,⽣物化⽯的形成条件包括⽣物⾃⾝条件(最好有硬体)、埋藏条件(细粒碎屑物掩埋)、时间条件(迅速掩埋此后没有暴露,长期埋藏,长期⽯化)、成岩条件(经历⼀定程度、不很严重的压实和重结晶作⽤)。

从保存条件说,⽣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期埋藏且此后未暴露,处于还原条件下,未经⽣活的动物吞⾷和微⽣物的破坏。

因此,只有很少⼀部分⽣物死亡后能够形成化⽯,已经形成的化⽯⼜会经过⾃然界的地质作⽤(构造变形作⽤、风化作⽤等)的破坏,⼈类已经发掘的化⽯只占已经形成的化⽯的⼀⼩部分,未发掘的化⽯还在经历地质作⽤的破坏,所以化⽯记录保存是不完备的。

7、⽯化作⽤:使古⽣物遗体改造为化⽯的作⽤。

(1)充填作⽤:⽣物硬体的内部孔隙被地下⽔中的矿物质充填的⼀种⽯化作⽤。

使硬体致密坚硬,质量增加,保持硬体原来的特征。

(2)交代作⽤:⽣物硬体的成分被地下⽔溶失,随后被外来矿物质充填的⼀种⽯化作⽤。

能保持原有的化⽯形态和结构,如硅化⽊。

(3)重结晶作⽤:组成⽣物硬体的矿物,在地热和地层压⼒的影响下,发⽣脱⽔、晶体变粗、晶格转化或离⼦析出⽽造成的⼀种⽯化作⽤,是最普遍进⾏的⼀种⽯化作⽤。

(4)升馏作⽤:⽣物硬体中的H、O、N等组分在地热的作⽤下挥发转移散失,只留下⿊⾊炭质残余。

这种化⽯通常为⿊⾊,质软,易磨损。

8、⽣物进化的总趋势:⽣物体的结构和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物种类由少到多,⽣物类型由低等到⾼等,⽣物的⽣活环境由海⽣到陆地到空中。

古生物百科知识大全

古生物百科知识大全

古生物百科知识大全
古生物是指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曾经生存过但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

包括古植物(如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动物(如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和古脊椎动物(如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科学。

它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和化石,用以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生物相关书籍获取更多专业信息。

古生物复习资料

古生物复习资料

古生物复习资料古生物复习资料第一篇古生物学基本理论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迹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第二章化石的形成,分类及研究意义第一节化石及其形成过程①化石(概念):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

强调以下三点:(1)生物特征(形态、结构、文饰、成分、或活动的痕迹)(2)地质历史时期(1万年以后,与文物相区别)(3)岩层中(非现代沉积层)②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具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软体不利于保存。

其次,具角质层、纤维质和几丁质薄膜的生物,如植物的叶子等。

(2)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要素是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

(3)时间因素生物遗体或其硬体部分必须经历长期的埋藏,才能随着周围沉积物的成岩过程而石化成化石。

(4)成岩作用的条件只有在压实作用小,且重结晶作用轻微的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③化石化作用(石化作用):从遗体埋藏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成为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充填作用:指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作用: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2)交替作用:指原来生物的硬体部分,由于地下水的作用逐渐被溶解,而同时又由水中外来物质逐渐补充代替的过程。

常见的有硅化、钙化和白云石化作用。

作用: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原来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如果溶解和交代速度相当,则可以以分子形式交代,这样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3)升馏作用:指生物遗体被埋藏后,其中的易挥发成分(氢,氧,氮)经蒸腾作用而逃逸,留下较稳定的炭质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的化石。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简介: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古代生物的学科,通过对化石和化石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本文主要介绍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重要发现以及对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

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 古生物学的定义: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生物及其演化史的学科,包括古生物的分类、演化、生态及存在时间等方面的研究。

2. 古生物的特点:古生物是指地质历史上存在过但已经灭绝的生物。

与现代生物相比,古生物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生态特征。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 化石的收集和分析: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是化石记录。

科学家通过在地层中发现和采集化石,并利用化石的形态、结构、组织等特征进行分类和鉴定。

2. 古生物的时代划分:根据化石记录和地层的分布,古生物学家将地质历史分为不同的地质时期和地质年代,以确定古生物的存在时间和演化顺序。

3. 古生物的生态重建:通过对化石记录中包括的生态信息的分析,古生物学家可以重建古代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生活方式,揭示古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古生物学的重要发现1. 化石记录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古生物学研究揭示了生命从简单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再到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演化历程,追溯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的形成。

2. 揭示生物的适应性演化:通过对古生物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古生物学家可以了解生物在长时间演化过程中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和生存竞争。

3. 揭示地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古生物学研究中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如植物叶子的气孔形态、藻类的有孔虫壳等,可以提供关于地球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重要证据。

四、古生物学对现代生命科学的意义1. 生物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生物分类学和系统发育学提供了重要依据,加深了我们对各类生物之间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的理解。

2. 基因组和演化研究:通过对古生物的基因和遗传信息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基因组在演化过程中的变化和功能的演化。

古生物学总论复习

古生物学总论复习

古⽣物学总论复习第⼀章绪论古⽣物学Paleontology定义:研究地史时期⽣物界⾯貌和发展历史对象:化⽯——地史时期⽣物的遗体及其活动痕迹。

(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中的⽣物遗体和遗迹,以及和⽣物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第⼆章化⽯及古⽣物分类系统⼀、化⽯的定义⼆、化⽯的形成条件三、化⽯的保存类型四、化⽯的研究⽅法五、化⽯的分类与命名⼀、化⽯的定义化⽯fossil: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物活动痕迹及⽣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假化⽯pseudofossil⼆、化⽯的形成条件古⽣物→死亡→埋藏→⽯化→发掘1、⽣物本⾝的条件2、⽣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化条件1、⽣物本⾝的条件⽣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矿化组分⽐较稳定的是⽅解⽯、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含镁⽅解⽯有机质硬体:如⼏丁质薄膜、⾓质层、⽊质物等⽣物软体2、⽣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如⾼能⽔动⼒条件下⽣物⼫体易被破坏化学条件:如⽔体pH值⼩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物条件:如⾷腐⽣物和细菌常破坏⽣物⼫体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物成因的沉积物;⼀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物软体部分,如松脂、沥青湖、冰川冻⼟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物⼫体易被破坏4、时间条件埋藏前的暴露时间: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化作⽤时间: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化作⽤;短暂、近期内的⽣物埋藏不成为化⽯5、成岩⽯化条件埋藏的⼫体与周围的沉积物⼀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化,形成岩⽯的⼀个部分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和结晶作⽤都会影响化⽯的⽯化作⽤和化⽯的保存6、⽯化作⽤petrifaction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物体,在成岩作⽤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的改造⽽成为化⽯的过程1)矿质充填作⽤⽣物硬体组织中的⼀些空隙,经过⽯化作⽤被⼀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充填作⽤可发⽣在⽣物硬体结构中,如贝壳的微孔、脊椎动物的⾻髓;也可以发⽣在⽣物硬体结构之间,如有孔⾍的房室、珊瑚的隔壁之间2)置换作⽤在⽯化作⽤过程中,原来⽣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云化、黄铁矿化等如果溶解速度等于充填速度,原⽣物体的微细结构可以保存下来如果溶解速度⼤于充填速度,则原来的微细结构难以再现3)碳化作⽤⽯化作⽤过程中,⽣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通常是⼏丁质的⽣物体发⽣此⽯化作⽤,其⼏丁质成分(C15H26N2O10)为主的植物叶化⽯、笔⽯枝等经碳化作⽤,H,N,O挥发,留下碳质薄膜化⽯2)置换作⽤——硅化作⽤:硅化⽊3)碳化作⽤——碳质薄膜:笔⽯化⽯记录的不完备性: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仅是各地史时期⽣存过的⽣物群中极⼩的⼀部分现⽣⽣物:已记录170多万种,估计有500-1000多万种古⽣物:已记录13万多种,⼤量未知三、化⽯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的保存特点,可分为4类:1实体化⽯2模铸化⽯3遗迹化⽯4 化学化⽯1、实体化⽯body fossil:全部⽣物遗体或部分⽣物遗体的化⽯2、模铸化⽯mode and cast fossil:保存在岩层中⽣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根据化⽯与围岩的关系分成4类:(1)印痕化⽯(3)核化⽯(4)铸型化⽯(1)印痕化⽯impression fossil:⽣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2)印模化⽯mold fossil:⽣物硬体在围岩表⾯上的印模。

古生物重点知识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古生物重点知识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古生物学1.古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1.生物条件最好有硬体(矿化硬体,有机质硬体)软体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能保存为印痕化石。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化学,物理,生物条件。

高能水动力,生物尸体易被破坏,pH小于7.8碳酸钙硬体易溶解,氧化环境有机质易腐烂,食腐动物和细菌会破坏尸体。

3.埋藏条件。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和生物沉积物。

4.时间条件及时埋藏,不被挖出来,经过地史时间成岩石化作用。

5.成岩条件压实和重结晶作用较小。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及其意义:化石形成和保存需要严格的条件,因此地层中的化石只能代表地质历史中生物的一小部分。

同时已经形成的化石在地层中尚未被发掘出来所以人们观察到的化石记录是不完备的。

所以研究古生物群面貌及其演化规律时,必须考虑到这点,避免得出片面的结论。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保存下来的化石,分为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两种类型。

模铸化石:不是生物遗体本身形成的化石,而是生物遗体在底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尸体在细碎屑和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的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和内部留下的印模。

核化石:由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

铸型化石:生物体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遗迹化石(痕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各类生物生命活动时留下的遗迹和遗物。

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地质体中来自生物的有机体分子。

2.自然分类:按照生物亲缘关系所做的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复习资料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

)地史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地史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发展史和地壳运动发展史。

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

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

)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

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

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件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l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l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l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l 石化作用时间l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l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5.成岩石化条件l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l 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l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l 模铸化石(印痕: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印模: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核: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铸型: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遗迹化石(包括痕迹和遗物)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化石的用途a.确定和对比地层时代;b.阐明古地理、古气候;c.阐明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和分布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

指相化石:能指示特定沉积环境的化石。

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四大飞跃:a.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b.生物的分异带来种类的多样性;c.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演变;d.后生动物的出现。

虫筳基本特征l a.形态:常呈纺锤形或椭圆形,有钙质壳。

l b.大小:一般在0.5~3.5mm之间,大者可达30~60mm。

l c.初房:位于壳中央,最早形成,多为圆球形。

l d.壳壁:虫体分泌的钙质硬体,围绕通过初房的一条假想的轴(壳轴)生长。

l筳研究方法l 轴切面:通过壳轴的切面可见初房、旋脊或拟旋脊、隔壁平直或褶皱l 旋切面(中切面):垂直壳轴的切面可见初房、旋壁的变化、隔壁l 弦切面:平行壳轴但不过初房的切面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l 斜切面l e.房室:由壳壁包裹的空腔。

l f. 隔壁:分隔壳体与旋向垂直的壳壁。

平直或不同程度地褶皱。

l g.旋壁:分隔壳体与旋向一致的壳壁。

l h.旋脊:隔壁基部单一开口两侧的两条隆脊。

l i. 拟旋脊:隔壁基部分个开口之间的多条隆脊。

筳旋壁的分层形式l 致密层: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

在薄片中呈一条黑线。

所有蜓都有致密层l 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一层透明的壳质,成分为方解石(一般较低级蜓具有)l 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一层较厚具蜂巢状构造的壳层,呈梳状,断面为多角形(高级蜓)l 疏松层:位于致密层上、下方(外疏松层;内疏松层),或透明层下方。

为一层疏松不均匀的灰黑色半透明层。

•终壳圈的外面不见外疏松层,说明疏松层为次生堆积物。

珊瑚纲的分类根据触手、隔膜的数目、排列方式及骨骼特征分为l 四射珊瑚亚纲l 横板珊瑚亚纲l 六射珊瑚亚纲l 日射珊瑚亚纲l 八射珊瑚亚纲四射珊瑚最早出现于O2,有O3至S2、D1-2、C1和P1世四个繁盛期,至P末灭绝。

外形:单体和复体形态。

1.骨骼构造外部构造:l 顶部虫体居住的杯形凹陷:萼l 表面上的横向皱纹:年轮内部构造:l 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

分为一、二、三…………级l 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l 边缘构造: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

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

l 轴部构造:中轴:一条实心的轴。

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

腕足类壳体的定向及外形壳体的定向l 两瓣大小不等的外壳:腹壳较大,背壳较小。

每瓣壳左右对称。

l 壳瓣后缘有肉茎孔存在,另一端称为前缘,壳的两侧边缘称侧缘。

l 壳长、壳宽、壳厚如图所示。

壳体的外形l 腕足动物壳体形态要从几个方向来观察描述:l 正视: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圆形、长卵形、横椭圆形、三角形、五角形、方形等。

l 侧视:从侧缘方向观察壳体凸度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凸凹型、双曲型前字指背瓣,后字指腹瓣l 前视:从前缘方向观察壳体的轮廓直缘型、单褶型、单槽型。

中隆(褶)多发育在背壳,中槽多发于在腹壳。

茎孔附近的构造l 壳喙:腕足动物外壳的最早形成部分。

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

l 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

l 主端:铰合线两端的壳面称。

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

l 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

l 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

背基面较小,腹基面较发育l 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

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

l 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

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

铰合构造l 位于壳体后部壳内,由铰齿与齿窝组成ll 腹壳三角孔前侧角各有一个突起:铰齿l 背壳三角孔内侧角各有一个凹槽:铰窝双壳纲的基本特征形态a.壳体的外形l 两壳对称,大小相等。

ll 每壳前后不对称。

b.外部构造l 喙: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向前方l 壳顶:包括喙周围壳体最大弯曲区l 后壳顶脊:由喙向后腹方延伸的一条隆脊l 后壳面:后壳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l 铰合线:两壳后缘铰合的边缘线l 前耳、后耳:喙前和后方翼状伸出部分ll 耳凹: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壳的定向头足纲外壳壳形及壳体构造壳形:直形、弯形、环形、旋形等。

壳体构造:l 旋形壳所旋转的每一周称为一个旋环,l 最后形成的旋环称为外旋环,l 外旋环以内的所有旋环称为内旋环。

l 旋环相交处具有明显的接合线。

l 其壳体侧面中央下凹处为脐,l 脐的外缘叫脐缘。

l 壳体最初形成的部分称作胎壳。

l 软体的周缘部分分泌壳壁,后缘部分定期分泌横向隔壁,隔壁把壳体分为若干房室。

ll 最前方具可口的房室最大,为软体居住之处,叫住室。

l 其它各室可以充填气体,叫气室。

l 软体后端生有一肉质的体管索,自住室穿过气室达到胎室,形成隔壁孔,l 隔壁孔周围向后或向前延伸出领状的隔壁颈,ll 隔壁颈间由环状的连接环相连接。

l 隔壁孔、隔壁颈和连接环构成体管。

壳体定向:l 壳口所在的一方为前方,l 住室所在的一方为后方。

l 弯曲的壳体,上拱的一侧为腹,下凹的一侧为背。

如图头足纲缝合线l 隔壁边缘与壳壁内侧的相连接的线称为缝合线。

缝合线在头足纲的分类和进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l 隔壁不褶皱,其缝合线较平直,反之,则弯曲,l 向前方凸曲的部分称为鞍部,l 向后方凸曲的部分称为叶部。

l 对于旋卷壳来说,l 经过腹部的称外缝合线,l 经过背部的称为内缝合线。

三叶虫纲l 己经绝灭,Cambrian-Permian, Cam.-Ord.最盛,也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l 身体扁平,披以坚硬的背甲,腹侧为柔软的腹膜和附肢l 背甲为两条纵向背沟,划分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

三叶虫背甲构造l 成分: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质地坚硬l 形态:背甲呈长卵形或圆形,通常长3-10cm,最小不及5mm,最大可达70cm,从结构上可分为、胸甲和尾甲。

l 眼位于头的背面,口位于头的腹面。

三叶虫头甲构造形状:多呈半圆形,中间隆起部分为头鞍和颈环,其余扁平部分称颊部头鞍:形状一般为锥形、截锥形或梨形,后端有颈沟与颈环分开鞍沟:头鞍上横向或倾斜的浅沟,一般<5对前边缘:头鞍之前的颊部。

它被边缘沟划分为内边缘和外边缘颊角:头甲侧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颊部面线:头甲背面一对穿过眼和眼叶之间的狭缝,推测三叶虫蜕壳时虫体沿此缝蜕出。

面线将颊部分为固定颊与活动颊。

活动颊:是面线之外的颊面,常分散脱离,单独保存为化石固定颊:面线之内的颊面头盖= 固定颊+头鞍颊部构造l 眼叶:在面线中部,固定颊外侧有一对半圆形突起。

对眼起支撑作用。

其形状、大小及距头鞍的位置,在分类上十分重要l 眼脊:眼叶前端的一条凸起脊线,与头鞍前侧角相连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l 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l 最繁盛期:寒武纪和奥陶纪。

其中寒武纪,占统治地位l 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l 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l 绝灭:二叠纪末l 全部海生,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底栖:身体偏平、眼在上;挖掘泥沙:头甲坚硬,前缘似扁铲,肋刺发育,尾刺发达;游泳:个体小,身体流线型,眼在头侧方或腹方;漂游:个体小,或刺多,球状,无眼笔石纲笔石枝的生长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什么是脊索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类,他们的身体里有一条脊索。

脊索是分布于脊索动物身体背部的一条有弹性、不分节的棒状组织,起支持身体的作用。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l a.身体背部具有一条富弹性而不分节的脊索支持身体。

l 低等的种类,其脊索终生保留,有的仅见于幼体;l 而多数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保留脊索,成长时则由分节的脊柱(脊椎)所代替;l b.具有背神经管。

l 位于身体消化道的背侧,脊索的上方。

l c.具咽鳃裂。

l 水生的脊索动物终生保留鳃裂。

l 陆生的脊索动物仅见于胚胎期或幼体阶段(如蝌蚪)鱼形动物的鳞(鳞有保护作用)l 多数鱼类体表披鳞。

分为四种:l 楯鳞—-外形似盾,由基板和棘突两部分组成,基板部分埋于皮层内,棘突突出体外;软骨鱼类l 硬鳞—-菱形,厚板状,表面具有珐琅质层;原始硬骨鱼类l 圆鳞—-为骨质鳞,形圆而薄,表面无珐琅质,可见同心状生长线纹;硬骨鱼鲤科鱼类l 栉鳞—-骨质鳞,鳞片表面有小棘,后缘具有小锯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