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眼中的中学语文_温儒敏
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
总主编温儒敏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我觉得教学是值得用整个人生投入的事业,是我所痴迷的乐事,是一份完美的精神追求。
”10年前,北大教授温儒敏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这一简洁凝炼的获奖感言,是他几十年教育生涯的总结,他享受这追求与奉献的过程。
温儒敏曾历任许多学术要职:北大中文系主任、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兼任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除了专业研究,温儒敏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与组织工作。
从大学语文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编教材、开讲座包括身体力行讲课,他从多方面着手,希望带动大家回到语文教育的本质,“把学生被‘应试式’教育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担任“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是温儒敏将理想变为现实之一种途径和呈现。
2012年,教育部聘任温儒敏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以人教社编辑为主,从全国调集数十位专家和特级教师,历时5年,编撰一套全新的教材。
目前,这套中央直接过问的“部编本”教材已部分在全国投入使用,今后数年将成为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
9月16日,中华读书报记者采访“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希望能“治一治”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中华读书报:近五年做“部编本”教材,是否需要对中小语文教育多做一些调研?温儒敏:1999年我担任中文系主任,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会议。
2004年北京大学成立语文教育研究所,没有编制,但做了很多事情,带动了全国七所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心)成立,关注语文基础教育。
北大中文系关注语文教育是有原因的。
当时师范大学重点学科的设置和论文发表都向综合大学看齐,认为师范是小儿科,都希望升格,不太愿意在师范上下功夫。
温儒敏说读书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不要把一切负面的东西 全都归咎于应试教育,我们要面对应试教育这 个现实,采取某些必要的平衡。让学生多读书, 同时又应对考试,考得好,这两者完全可以结 合。这是个心态问题,懂得必要平衡的老师, 一般来说心态比较好,教学效果也不会差的。 以上说的是反思一下,语文课要有引导读书的 自觉意识。
温儒敏的话
应当承认,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语文 教学包括学生读书肯定会受到制约,但总也还 会有些空间,这就是我们教学中能否发挥的问 题了。事实上,一个有水平的老师,都会懂得 一些必要的平衡,既面对高考中考,又竭力防 止陷于题海战术。我们可以做到让学生考得好, 但又学得不那么死板。有没有这样的学生?有 的。从北大招生情况看,如果一个学生阅读面 广,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般也会比较高,考 试也不会差到哪里。
用这样的心态立场来看待语文课,为语文 课的“本质”下定义,我看就可以这样来表述: 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 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很自然就可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带动起 来。
看待读书问题,我们当老师的要有点平衡 兼顾的意识,既要照顾考试升学等现实的利益, 更要从长计议,着眼于给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 备,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的发展,以及生活质 量的提升打底子。我们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 归根结底还是要读书。所以我们讲语文课要培 养读书兴趣与习惯,把这当作头等大事。
读书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良性的生活 方式。我们许多家长希望孩子有教养,从小就花 大本钱让孩子学钢琴、学跳舞、画画,当然也是 一些素养,有利于提高素质,但比这些更加重要 的、或者说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就是读书的生活 方式。再强调一句,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孩童 时期,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这是为学生的一 生打底子,是建树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今天我 们重新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的根本办法还是多读 书”,触及到语文教学的核心,对当下语文教学 的弊病是有特别的针对性的。
折射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一面镜子--孙芳的《北大学生看中学语
【 关键词 】中学语文;鲁迅教 学 【 中图分 类号 】 G 6 3 2
Ⅸ 我观 中学语 文 中的鲁 迅教学 该文 从七 个大 的方 面进行 了分 析 ,概 而 言之如 下 : 1 . 首先 是对 中学 教育 中的鲁 迅 印象 的基本 描 述 。2 . 关于 教 材 选 文 。3 . 关 于课 堂 教学 。4 . 关 于语 文 老师 。5 . 关于 考 试 及高 考 。 6 . 关 于 作文 教 学和 课 外 阅读 。7 . 对 中学 语 文 中 的鲁 迅教 学 的 总 体 思考。 以上 分析 具有 很强 的客 观性 与代 表性 ,其 中对 中学生 最具 启 示 性 、最发 人深 省 的是 关于 “ 课 堂教 学 ”与 “ 语文 老师 ” 的论述 。现 摘 其要 点进 行分 析 :
【 摘要 】北大中文 系教授温儒敏老师对当前中学语 文教学有独特的感悟与思考 ,苦心孤诣地创作 了 《 温儒敏论语 文教 育》一书,见 解 独 特 而新颖 ,论 述精 辟 而深 刻 ,在语 文 界 引起 强烈 的反 响 。于 2 0 0 9 年 ,在 温儒 敏 老 师的指 导 下 ,孙 芳经过 调 查分 析 ,写 了 《 北 大学 生 看 中学语 文 中的 鲁迅 教 学 》一 文 【 ” ,分析 了北 大一年 级 学 生的 小论 文—— 《 我 观 中 学语 文 中的鲁 迅教 学 》,共 1 0 0篇 ,其 中 9 5 篇 是 北 大
2 0 1 4 年 第 5期
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u d y o n C h i n e s e
豳田
岁 { I 语 文
折射 当前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的一面镜子
— —
孙 芳的 北大学生看 中学语 文中的鲁迅教学
温儒敏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温儒敏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温儒敏首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自从担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受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以后,他以较大精力关注并参与到语文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当中,主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指导北大“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工作。
因此,温儒敏对中学语文教育展开了热忱、持久、深入的研究。
他不仅站在学术前沿把所看到的问题进行了具有理论高度的思考,而且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温儒敏为推动我国语文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分析、概括了温儒敏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所形成的基本认识是:温儒敏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首先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针对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编订发言,认为其存在缺乏科学性、理性分析不够等问题;二是强调了高考制度改革的紧迫性,但是也对其前景表示乐观;三是特别关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四是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教育艺术有待改善等问题。
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温儒敏掌握了当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症候。
强烈的问题意识决定了温儒敏中学语文教育思想具有三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二深具民族和国家情怀,三是凸显底层关爱。
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温儒敏中学语文教育思想视野的开阔性和意识的前瞻性。
由此决定了温儒敏中学语文教育思想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一是温儒敏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独特思考和认知,深具思想价值;二针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身体力行,使温儒敏中学语文教育思想富于实践精神;三是视野的阔大、思维的独到和热忱的持久使温儒敏中学语文教育思想彰显独特的人格魅力;四是温儒敏的特殊身份带动更多大学院校及其教育人士来关注中学语文教育,凸显出身份示范效应。
这就决定了温儒敏中学语文教育思想具有的强大辐射力,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基础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温儒敏谈作文
温儒敏: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某报记者赵小雅■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的标准不能简单套用■套路作文教学败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胃口■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文通字顺,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大量阅读、适当练写是写作教学的基础记者:每年的高考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最受关注的往往是高考作文,可以说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您怎么看这种现象?温儒敏:这跟语文的学科性质有关语文属于基础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到处都有语文现象,说话写字读书看报都有语文,所以人人都在“语文生活”之中,有点“动静”就容易成为议论焦点而且好像谁都可以对语文、对作文发表意见,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不好随便插嘴每年高考之后各种传媒铺天盖地都在炒作语文、议论教育高考作文,也从一个方面说明这门学科的社会性、人文性。
另外,传媒的“话语权”很多掌握在文科出身的记者编辑手中,他们本身就是靠语文能力“吃饭”的,对语文现象情有独钟也不奇怪。
高考作文本来也见仁见智,容易引起争议,正好为传媒提供了吸引眼球的素材实际上,传媒的过分关心有时会干扰学术探讨语文教育,包括作文教学,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不是痛快文章所能解决了的,需要大量意气消沉静的调查研究,传媒过于关注往往会帮倒忙,甚至产生困扰比如报纸上常见有的作家总是把作文教学说得一钱不值,恨不得全都像他们那样写放达文章其实这是两往返事,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的,作家的标准不能简单套用记者:每年阅卷完毕,总有一些考生的作文现象引人注目比如今年的四川籍一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也有的考生08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用寓言体写作文而湖北一考生写的古体诗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更被奉为2009年高考最牛作文您是怎么评价这样的个性化高考作文以及人们对个性化作文的追捧现象?温儒敏:我没有读过所谓“最牛作文”,料想可能的确是有才华,阅卷者破例给个高分也无可厚非。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北京大学温儒敏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批评、指正或者讨论。
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确是存在很多弊病的,而且病得不轻,比如教学内容方法僵化,繁复,琐碎;形式主义,花架子,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活动几乎完全指向中考与高考,反复操练,题海战术,等等。
这些年实施课程改革,大家都在想办法给语文课“治病”,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果。
但情况如何?不见得很好,在某些学校甚至越来越糟。
十多年前,也普遍搞题海战术,反复操练,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不感兴趣。
后来实施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性、综合性学习,比以前活动多了,对话多了,多媒体广泛运用了,国培等教师培训也花了很多功夫,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那些先进的理念得不到贯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调动不起来,而基础训练反而比以前差了。
我们似乎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年在课改中转了一圈,又回到应试教育,特别是到了初三和高二之后,语文课基本上就是被中考与高考裹挟,考试至上,分数第一,百变不离其宗。
我们大家都感到很累,很焦虑,也很沮丧。
我们不能不被中考和高考所左右,必须承认中考、高考这一巨大事实。
让学生考得好,考上好的大学,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即使面对考试,我们付出太多太多,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学效果仍然不见得好,中考高考水平也很难上去,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得不到明显的提高。
最普遍的事实是,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不愿在这门课上多下功夫。
校长为了高考和中考拿分,也轻视语文,往往让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
这些年来,语文课真的已经被边缘化了。
都说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可是在很多学校,语文课的地位并不高。
我们语文老师有失败感。
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大家可能很直观的就从应试教育大环境找原因。
我们很无奈,抱怨应试教育,把一切责任推给应试教育,推给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我们几乎都是一边抱怨,一边还得参与。
这种无奈,让我们精神上都可能有点分裂了。
温儒敏教你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直播文字稿《关于鲁迅与现代文学课文教学的若干探讨》
关于鲁迅与现代文学课文教学的若干探讨这次中语会组织“名家说名作”,指定我讲《温儒敏谈读书》这本书。
感谢中语会的抬爱。
今天我就不讲这本书了,大家若有兴趣,自己去看就可以了。
我想讲比较具体的问题,《关于鲁迅与现代文学课文教学的若干探讨》。
以前我曾专门讲过古诗词的教学问题,发表过《小学语文中的“诗教”》,其实对于中学的古诗词教学也有关心。
大家可以参考。
这次主要讲中学语文的现代文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最基础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特别是语体文书面语的阅读写作能力。
语体文是相对文言文而言,指现代汉语写的文章。
语文课也要学习文言文,除了文化传承,还为了接通源流,更好地使用现代汉语。
这些道理大家都明白。
但事实上很多老师对现代文的教学并不重视,甚至放弃了。
他们认为文言文比较有“讲头”,考试“好拿分”,精力几乎都放在文言文。
现在语文教材中古诗文课文约占50%,可能要用70%以上的课时,于是就挤压了现代文的教学,现代文几乎就“放羊”了。
这种倾向并不好。
说点实际的,中考和高考的现代文阅读,占分还是高于古诗文,如果不重视现代文的教学,考试这一关就过不去。
去年高考全国卷出了一道鲁迅《理水》的阅读题,绝大部分学生都败下阵来,因为阅读面小,没有见识过这样的小说,一看题目就慌了。
这些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题,大都比平时学的课文要难,体式也很多变化,什么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科技史、比较文学,等等,不同专业领域的论文都作为阅读材料了,文学类的阅读考题也有现代文。
如果我们的语文课轻视甚至放弃现代文,阅读量上不去,视野狭窄,那怎么应对考试?从长远看,语文学习主要还是让学生日后具有基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这是他们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
所以老师们要有这个意识:现代文的教学和古诗文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必须给予足够的课时,不能“放羊”减量。
不重视现代文的教学,还可能有一个误解,认为现代文比较容易学,因此不必象古诗文那样下功夫。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高考作文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
高考作文, 改起来并不难——专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为公平起见, 通常要求同一份作文需2-3人评阅, 相互给分差异若超出5分, 就需重新评阅。
改作文工作量相当于数学两倍, 又必需在7天之内改完。
阅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作文, 时间只有一到两分钟, 甚至只有几十秒。
于是阅卷人就会相互求同“趋中”, 最简单方法就给二等。
这就是高考作文事实……“每个人都在埋怨, 每个人都在参与。
高考包含考生前途, 老师违心教学也能够了解。
有位老师说自己找了三个名人——季羡林、霍金、苏东坡, 让考生背熟这三个人名言, 经过排列组合, 能够应对15个不一样题目。
”——温儒敏类似“高考作文需要改革”呼吁早已屡见不鲜, 其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到底是否一改就会“天下大乱”?稳步推进改革有什么思绪?有些显著不合理“技术性”弊端可否先改?不妨听听国家基础教育教授工作委员会委员温儒敏和部分高考作文命题、阅卷教授意见。
底,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和《课堂内外》杂志召开了一次相关“高考作文”“民间会议”, 会议召集人温儒敏通知与会者——无须提供论文, 方便直奔专题; 会议现场不请领导, 不请记者, 畅所欲言。
来自北京、天津、宁夏、四川等省份高考作文命题教授、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高考作文研究教授以及少许退休语文老师二十余人会聚北京。
会议开始, 北大汉字系前任系主任、现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开门见山: “不要发怨言, 要提建设性意见。
关键是要用数听说话。
”与会者踊跃讲话表明, 确实当得起“民主、求实、建设性”等用来描述会议形容词。
会后温儒敏综合与会者意见, 向相关机构提交了《相关“高考作文”相关问题和改善提议》。
“很多同志和老师都认为我们这份提议点到了很多要害, 是建设性, 但相关部门主动性似乎还没有表现出来。
”温儒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趋中率”和“文艺腔”南方周末: 相关高考作文, 与会者认为哪些问题亟需处理?温儒敏: 最显著问题是作文分数“趋中率”太高, 相当程度上已失去选拔功效。
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北京大学温儒敏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把“培养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批评、指正或者讨论。
现在的语文教学的确是存在很多弊病的,而且病得不轻,比如教学内容方法僵化,繁复,琐碎;形式主义,花架子,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活动几乎完全指向中考与高考,反复操练,题海战术,等等。
这些年实施课程改革,大家都在想办法给语文课“治病”,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果。
但情况如何?不见得很好,在某些学校甚至越来越糟。
十多年前,也普遍搞题海战术,反复操练,学生对语文课越来越不感兴趣。
后来实施课程改革,提倡自主性、综合性学习,比以前活动多了,对话多了,多媒体广泛运用了,国培等教师培训也花了很多功夫,但是效果也不是很好,那些先进的理念得不到贯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调动不起来,而基础训练反而比以前差了。
我们似乎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年在课改中转了一圈,又回到应试教育,特别是到了初三和高二之后,语文课基本上就是被中考与高考裹挟,考试至上,分数第一,百变不离其宗。
我们大家都感到很累,很焦虑,也很沮丧。
我们不能不被中考和高考所左右,必须承认中考、高考这一巨大事实。
让学生考得好,考上好的大学,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即使面对考试,我们付出太多太多,多数学校的语文教学效果仍然不见得好,中考高考水平也很难上去,特别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得不到明显的提高。
最普遍的事实是,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不愿在这门课上多下功夫。
校长为了高考和中考拿分,也轻视语文,往往让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
这些年来,语文课真的已经被边缘化了。
都说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可是在很多学校,语文课的地位并不高。
我们语文老师有失败感。
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大家可能很直观的就从应试教育大环境找原因。
我们很无奈,抱怨应试教育,把一切责任推给应试教育,推给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我们几乎都是一边抱怨,一边还得参与。
这种无奈,让我们精神上都可能有点分裂了。
温儒敏老师资料
温儒敏专家温儒敏,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北京大学“国培”计划语文学科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语文教育的研究与教学。
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二集)等14种,编著有《比较文学论文集》《中西比较文学论集》《高等语文》(合作)等13种,发表论文约200篇。
主要著作《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有韩文译本。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次印刷,有韩文译本。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与钱理群、吴福辉合著,最初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998年修订,改由北大出版社版,至2013年已40次印刷,印数达百万册;有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繁体字版。
教育部推荐重点教材。
曾获王瑶学术奖。
《中华文学通史》(近现代卷,与人合作),华艺出版社1998年版。
温儒敏负责撰写其中有关文学思潮与批评,以及部分作家作品的章节,约10万字。
《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收论文3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与人合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收有关现当代文学重点作家及重要文学史现象研究论析16篇。
2013年该书出增订版。
《文学史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收文学史研究及学术随笔35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系统评述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沿革、研究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总主编温儒敏:语文教材不只是美文汇集
总主编温儒敏:语文教材不只是美文汇集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9年第31期2012年,温儒敏被教育部选聘为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
他曾在书中写道:“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
”原本潜心文学研究的北大中文系教授开始和琐碎繁杂的事务打交道,有时还要站在舆论场的风口浪尖。
通过采访,温儒敏向记者透露了编写教材背后的争议与责任。
“我脾气有时候也挺倔的。
”73岁的温儒敏坐在记者面前,说话慢悠悠地,聊起最近一件让他略微头疼的事——有人反映说,统编教材中的一位俄罗斯诗人“不爱国”,选入课文不合适。
对此,温儒敏觉得这种判断过于简单粗暴,可又不得不花时间认真解释:“事实上,这篇课文不存在那些问题。
经过了几十轮评审,课文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艺术都得到认可,不能因为没有说服力的理由就随意撤换。
”“如果只是美文汇集,那编写教材太容易了”翻看温儒敏的微博会发现,人们对教材的焦虑像是一团拨不开的迷雾,需要不厌其烦地澄清和辟谣。
他几次想退博图清静,又始终没能下决心,因为更多时候还是想沟通和理解。
“教材是公共知识产品,特别是语文教材,社会性、实践性很强,大家都很关心,议论纷纷很正常。
欢迎提意见,但反对拿教材炒作。
”2016年,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历时5年编写完成,随后温儒敏又担任了高中语文教材总主编。
在人们的想象中,统编教材是由一个小小的编辑部完成,实际上编写组核心成员有四五十人,参与过编写工作的多达百人。
和以前相比,现在编教材更加注重科学性。
“我们小时候认字都是随意的,‘上大人’‘化三千’,随便选容易的字让你写。
现在哪个年级、哪个学段应该掌握多少东西,阅读达到什么水平,需要科学设置一个坡度。
比如说,一年级要认哪些字,都要经过字频、字理、字结构研究,最后挑出300个字来学。
”温儒敏说。
选入教材的课文也发生了变化。
小学课文几乎换了2/3。
初中古诗文的体裁更加多样,从古风、民歌到律诗、绝句、词曲,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折射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一面镜子
折射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一面镜子作者:张怀信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年第05期【摘要】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老师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有独特的感悟与思考,苦心孤诣地创作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书,见解独特而新颖,论述精辟而深刻,在语文界引起强烈的反响。
于2009年,在温儒敏老师的指导下,孙芳经过调查分析,写了《北大学生看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一文[1],分析了北大一年级学生的小论文——《我观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共100篇,其中95篇是北大中文系一年级本科生所提交的。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我观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该文从七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分析,概而言之如下:1.首先是对中学教育中的鲁迅印象的基本描述。
2.关于教材选文。
3.关于课堂教学。
4.关于语文老师。
5.关于考试及高考。
6.关于作文教学和课外阅读。
7.对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的总体思考。
以上分析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与代表性,其中对中学生最具启示性、最发人深省的是关于“课堂教学”与“语文老师”的论述。
现摘其要点进行分析:一、关于“课堂教学”关于“课堂教学”,“85%的同学看来问题不小,而且应该直接为中学时片面化的鲁迅印象负责。
”[2]“有28篇文章直接提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现象,甚至有5篇文章认为是‘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3]该文紧接着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三个原因:首先是教学内容上的千篇一律;其次是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再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也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
面对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课堂教学”,为什么会有“85%的同学看来问题不小”?为什么会出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现象呢?“问题不小”,说明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问题很大,有待于语文教育战线上的“有志之士”来共同思考,进而共同解决。
“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是否可以理解成两个因果关系的复句?试分解为:因为“老师难教”,所以“学生难学”;因为“老师不愿教”,所以“学生不愿学”。
北大教授温儒敏和他的“朋友圈”
北大教授温儒敏和他的“朋友圈”温儒敏的个性诚如他的名字一般,儒雅机敏。
而在朋友眼中,他理性、务实,也不乏浪漫情怀。
在文学圈里浸染多时,这几年,他开始跳出文学圈之外,提出“文学生活”的概念,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
摄影:杨东鲁迅曾题一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写的就是难得的“好友”。
这样的“知己”可遇不可求。
温儒敏认为,有三两个可以无话不说、心心相通、关键时刻互相支持的人当朋友,就不错了。
他不爱应酬,也没有什么“圈子”,但和很多师友同仁都处得不错,“朋友”不只是文学圈的。
除了工作上结交的朋友,他的朋友圈里评论家、学者、记者、出版人、编辑、律师、教师等都有,还有一些官员和企业家,但还是老同学走动最多。
不喜应酬的温儒敏很少参加饭局,偶尔到外边吃饭,也大都是宴请学生。
“我当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和中文系主任那时,常请他人替我去应酬饭局,我能不去就不去。
”他说。
展开剩余82%在他眼中,文学、学术圈子里的交往与其他圈子的最大不同是学术圈碰到一块都喜欢“高谈阔论”,政治、学校、学问都会谈,“往往批判性很强,牢骚也不少,但较少妇姑勃溪、绯闻小道之类。
”他沉思了片刻说,“有些作家朋友聚到一块就比较'放达’,不像学术圈那样'单纯’。
”相比于文学圈,温儒敏更关注文学圈之外的事情。
这几年,他提出一个概念叫“文学生活”,指的就是“普通国民的文学生活”,或者说,是与文学有关的普通民众的生活,提倡文学研究关注“民生”——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学消费情况。
目前,温儒敏和山大、北大的学者联手,正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学生活”的调查研究》。
这种研究所关心的并非个别人的阅读个性,而是众多读者的“自然反应”,是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那些“匿名集体”(既包括普通读者,也包括某些文学的生产、传播者)从事文学活动的“社会化过程”,分析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在社会精神生活中起到的结构性作用。
温儒敏讲中学语文教育
温儒敏讲中学语文教育
温儒敏是中文教育界的权威人士,他在讲述中学语文教育的时候,
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育要注重基础打牢
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基础打牢。
温儒敏
认为,只有掌握了语文基础,包括字词、语法和修辞,才能在思维和
表达上得到有效的发挥。
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落实好基础教育,让
学生打好牢固的语文基础。
二、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
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在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成绩。
温儒敏强调,要从培养阅读理解、信息分析、逻辑思维等方面下手,
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和广度。
三、运用多元教学手段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
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结合故事、诗歌、文言文、现代文等丰富
的材料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
发展。
同时,学生也应该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
的学习效率。
四、强调语文教育的实用性
中学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
温儒敏认为,实用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表演能力等实用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总之,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基础教育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语文教育:创新之路怎样走
语文教育:创新之路怎样走温儒敏“中学语文可能是最令学生反感的一个学科,厌学情绪普遍存在”,“一见到语文考试就头痛”……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北大本科一年级学生中做调查时听到的最多反映。
中学语文课改已实验几年了,但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应试是主因。
那么语文教育如何面对应试泥潭呢?近日,记者对温儒敏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问您在北大本科一年级学生中做了怎样的调查?结果怎样?温儒敏:我做了两次调查,第一次布置写《我看中学语文教育》,有78位同学写了小论文,第二次偏重于对中学的鲁迅作品教学看法,又有另外100多位同学写了小论文。
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满意甚至反感。
有的同学说“高中语文实际上就是字词句的机械记忆课、现代文阅读牵强理解课、作文应试造假课……”有的说在高考挤压下,硬是用死板模式去限定理解,使语文课变得“刻板、教条、贫乏和单一”,对语文的“厌学”情绪普遍存在。
在调查中,同学们并不否认语文课重要,只是那种“扭曲”了的学习让他们反感和无奈。
他们对那种缺少整体感受,完全依靠文章分析的套路,以及把文章过分拆卸细解的方式,都表示不满。
先将课文分段,然后找中心句子,逐段分析,甚至连诗歌也照此办理的套路,“简直就是解读的暴力”。
标准答案不可逾越,“把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都给磨灭了。
”有的抱怨“一节课下来全都是字句细解,等于高度疲劳轰炸,到底能记住多少?是个疑问。
面对这等上课,不少同学只好睡觉。
”甚至“一看到古诗词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它用什么修辞手法,很断裂地考究词语的意思,失去了对整体审美的感觉。
”记者: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反感反映出什么问题?温儒敏:以上调查的对象是北大一年级本科生,照理说,他们能考上北大,成绩不错,对中学教育应当是非常感恩的。
但我们发现,中学语文教学却给多数学生留下“破坏性的印象”,破坏了他们对母语和中国文化的良好感觉,破坏了对语文的感觉。
这是非常可怕的!即使考上大学了,他们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对祖国语言文化缺少尊敬与热忱,那么很难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成功的。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关于语文教学的24条建议如何教(学)语文?一言以蔽之,就是让语文有味,大家共同做个读者、学者、作者罢了。
“千树万树读书开”,悦读才是硬道理!语文素养在于读,且是可持续性地读,“读”占鳌头!下面是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关于语文教学的24句金玉良言(摘录自公众号“人教教材培训”微信文《你教的可能是“假语文”》)01.语文或者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
正如数学家、原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说,如果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基础的基础。
语文学科的目标不光是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担负着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02.语文的功能,不光是提高读写能力,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
03.深文是可以“浅讲”的。
如果某一篇课文对多数学生的确太深,那么要求不妨就低一点。
不要所有课文都细嚼慢咽,生怕留下哪些不懂。
全都扣得那么精细,阅读量肯定上不去,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04.就语文而言,(平衡应试需要和开放教学的)办法就是鼓励多读书,别死扣教材教辅。
阅读面宽了,视野开阔了,考试成绩不会差,而素质也会提升上去。
有水平的老师是懂得平衡的,而没有水平的老师只会偏向应试。
05.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想办法让孩子们读一点经典,可以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读,获取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尊严,学会向善和担当,不要过早陷于时尚的、物欲的泥淖。
在这个浮泛的时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必须有人去做。
06.为什么应试教育走不出来,不能怪教育本身,这和社会的紧张程度和焦虑感有关。
大家总在说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实际上是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少数。
竞争如此激烈,家长如此紧张,应试教育很难抑制。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方法上做点改进,希望能有些平衡。
既让学生考得好,又不把脑子搞死,那才叫水平。
07.改善(应试教育)的办法是提高命题的水平,有一部分题是可以容许不同发挥的,不要标准答案。
教学中应当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