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健康素质。
本文将围绕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活动和教学方法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解读和情感表达,通过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教育他们如何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写作关于自己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文章,让他们有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认知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言传身教来示范和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语文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予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
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合作。
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做到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不仅仅学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足2000字,这里不再赘述】。
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1.1 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语文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与此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教学中,将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情感交流,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和互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和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2. 正文2.1 初中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初中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
将初中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可以达到多方面的效果。
通过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
在文学作品欣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情绪变化,让学生在情感交流中更好地表达自己。
语文课堂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场所。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的解读和欣赏,可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他们懂得欣赏美的东西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心理素质,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增强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这种综合教育模式不仅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也体现了教育的综合性与全面性。
2.2 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及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及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讨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讨语文教学作为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操和情感情绪等方面的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关系、渗透心理教育的意义、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关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心理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的重要手段。
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审美情操,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教育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二、渗透心理教育的意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 提高学生情商。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碰撞,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增强学生的人格修养。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启迪学生内心世界,让他们理解并感受到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人文素养。
1. 优化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2. 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导读、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作品中的情感情绪、生活哲理等问题,同时开展写作、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3. 优化评价体系。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表达。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讨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讨语文教学作为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启迪和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实践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方法有多种。
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发展阶段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从中发现、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唤起学生对文学情感的共鸣和感悟,使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美、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帮助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合理的表达。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文字化表达,增进对自己内心情感的认识,并通过创作感受到写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教师也可以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适时地进行情感引导和心理关怀,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心理辅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哲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
在课堂讨论和心理辅导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情感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态。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创作和讨论,学生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并通过此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认知。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感特点和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引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情操。
希望未来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加注重心理教育的渗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对人的塑造、修养和提升,这也包括了心理素质教育。
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教育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一、心理素质教育的概念与意义心理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适当的方式和渠道向学生灌输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心理素质是决定个体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是个体能否克服困境的关键,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学语文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其本质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育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其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注重心理素质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受益于语文的学习和掌握。
1.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情感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语文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正情感,陶冶情操,创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表达相融合,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培养情感沟通的技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力,避免情感失衡的情况,进而达到情感调节和自我成就的目的。
2.关注学生的思维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维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和理解,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3.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语文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的人格教育为目标,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弘扬道德伦理,注重人的完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塑造学生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范,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健康人格、自我控制和行为修养,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遵循自己的人生信仰,为了明天的幸福和成就而努力奋斗。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中心理教育则是教学中一项极具价值的教育理念。
如何将中心理教育有效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有效运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中心理教育提倡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读、背诵和解析,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相关的作文或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心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写作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心理教育强调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供不同难度和风格的课文和作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的提高。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心理教育鼓励建立师生和谐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选取适当的文本进行阅读和讨论。
选择一些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相关的文本,如友情、家庭、自我认同等主题的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并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增强自我认同感和沟通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常常涉及到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所表达的情绪,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情绪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管理技巧。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调控能力,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开展一些情感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戏剧、电影等艺术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人物的情感世界,引发对人性和情感的思考和讨论。
还可以通过课堂表演、朗诵、写作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适量的挑战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当关心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结合语文教学和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管理情感,培养学习动机和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学习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术提升,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心理素质教育,自我认知,情感管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实际意义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中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语文不仅仅是传授文字和语法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管理情绪,提高学习动机和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业发展,更是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主人。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提升,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学习中的挑战,提升学习效果,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正文2.1 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结合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它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旨在全面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在现代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共识,而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中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应该在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优秀心理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学科,语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学习活动和语文教材的特性也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必要和可能。
本文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悦的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中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金色年华。
随着青少年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惑,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比如力图摆脱成人的约
束和关照,独立支配自己,比如出现心理“排外性”,一般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等等。
专家认为,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四个特点。
这一时期能否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
发展。
鉴于语文的人文工具性质,语文学习活动是人一生中直接或间接学习时间最长,学习内容最多,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学习活动。
它较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着独特的优势。
语文教学能变直接教育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
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备各种有利因素以及操作技巧,能在教学中达到优化人才心理素质的目的。
一、语文学习活动的特性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语文学习是从我们每个人一出生就开始的。
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它实现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是人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的外化。
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言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作者及社会之间的交际活动。
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人们的听说读写活动及其结果都必然反映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凸现着各种不同的个人心理。
任何一堂语文课所提供的都是教师、学生、语文课文作者及教材编者所构成的一个互动的文化信息网,它们之间存在着比较、参照、启迪、质疑、吸收、排斥等相互交往的复杂关系。
每一个学生在立体的语言交际中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实现着自己的精神价值,同时又可以
借助语言交往寻找到最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的文化信息,形成自己新的文化结构。
二、教材自身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之作,这些优秀文章是人类文化的缩影,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性,认识生活的深刻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为中学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文化沃土。
如学习《论语》、《训俭示康》这样的选文,对这些文章的讲解略作深入,便可以完成诸如为人诚实,胸怀豁达,严于律己,崇高节俭的完整人格的教育;学习鲁迅的《社戏》可以进行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的教育;学习《老山界》、《草地晚餐》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强意志等等。
语文教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徜徉此中,沐浴在祖国文化的丰泽里,冶造着一个个崇高的灵魂。
三、对于厌学的学生,我想这是学生所有心理障碍中最高、最难逾越的,也是教师最为头疼的。
怎么办?先得搞清原因,为什么厌学?如果是因为学习不得要领,成绩上不去而厌学。
教师可以在培根的《论求知》中教给他们一些学习方法,在讲解《怀疑与学问》、《发问的精神》时鼓励他们多问,开启智慧之门。
在《统筹方法》中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缓解精神压力。
更可以借鉴孔子在《论语十则》中的经典学习方法。
如果享乐思想作祟,则要拿出《为学》篇、《劝学》篇,以及《送东阳马生序》,《愚公移山》等,让学
生明白:现在不吃苦,将来多吃苦的道理。
教育学生树立起先苦后甜的思想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
另外,我在讲解一些说明文时,很注意引导学生打开联想的天窗,激发他们探索宇宙万物的好奇心,进一步向学习靠拢。
需要注意的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在所有学生中占的比例很大,也非常具有典型性,应是重点辅导对象,教师要巧用心理暗示等方法,争取化厌学之高山为乐学之平川。
四、对于有情绪焦躁、易冲动、易怒等心理的学生,我的做法是将一些经典的自然景物描写变为一剂清凉药,贴在他们冒火的心头。
我要他们听课时展开想像,能想多远就想多远。
如《与朱元思书》开头那两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把人引领到富春江两岸那明丽、宁静、开阔、飘逸的景色中去,使人身心俱净。
再如那“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禅边浅唱,让我们荡涤心灵。
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揽一轮明月在怀,掬一泓清泉于心。
如果还不能平静,不防学做《满井游记》中的“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放眼于天地之间。
最妙的当是《济南的冬天》,诗情画意,淡雅宁静,凉凉的小雪浇灭了心头的无名之火,静柔的冰泉冲淡了愁情烦绪。
当然学生情绪不稳,易躁易怒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这里所说的“以景静心”只是其中一点。
还有很多方法大家可以共同摸索。
五、对于生性懦弱、思想脆弱的学生则需要吴晗先生的《谈骨气》来为他们打打气,鼓鼓劲。
向他们展示我们祖先有骨气的人的
精神;进而让他们也经历一下《谁是最可爱的人》中那炮与火的洗礼,领略志愿军战士那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风采;与《孤独之旅》中的小主人公杜小康一起经历成长路途中的坎坷,与他一起成熟,一起长大;更要学习《宋定伯捉鬼》、《狼》,坚信“智慧+胆量”可战胜一切,不管他是鬼还是狼。
争取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这样才可以坦然面对今后生活的风浪。
这样看起来,语文课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功能还真不小。
这里所谈的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还有很多,如果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加以注意,完全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稚嫩的心灵加以慰藉,加以引导。
和风细雨,润物于无声之处,起事半功倍之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