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学孟子—精彩的教学示范

合集下载

孟子教案8篇

孟子教案8篇

孟子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报告大全、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事迹材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comprehensive reports, reflectio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historical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教案8篇有针对性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孟子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梁惠王上》: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探讨如何施行仁政以得民心。

2.《滕文公下》:解读孟子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离娄上》:阐述孟子的道德观念,强调道德品质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关键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仁政、教育和道德观念,培养其人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孟子的文言文表述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

重点:孟子的仁政、教育和道德观念,以及如何将这些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引入孟子思想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梁惠王上》、《滕文公下》和《离娄上》的篇章内容,分析孟子的仁政、教育和道德观念。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孟子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仁政观念:施行仁政,得民心2. 教育观念:重视教育,提升个人修养3. 道德观念:弘扬道德,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教育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孟子》全书,深入了解孟子思想,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孟子》教学教案

《孟子》教学教案

《孟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观点和思想。

(2)能够分析《孟子》中的经典论证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

(2)学会对比分析,将《孟子》与其他儒家经典进行对照,了解其独特之处。

(3)运用孟子思想,提升自我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仁爱、忠诚、诚信等品质。

(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孟子》简介及孟子其人(1)介绍《孟子》的成书背景、作者及传世地位。

(2)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

2. 第二课时:《孟子》核心思想之一——性善论(1)分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论证过程。

(2)探讨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3. 第三课时:《孟子》核心思想之二——仁政(1)阐述仁政的含义、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2)分析仁政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4. 第四课时:《孟子》核心思想之三——义利观(1)理解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区分义与利的关系。

(2)探讨义利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第五课时:《孟子》经典论证与修辞手法(1)分析《孟子》中的经典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欣赏《孟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孟子》的基本内容及其核心思想。

(2)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3)《孟子》中的经典论证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孟子思想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

(2)如何将孟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入理解孟子思想。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孟子三章的优质课教案

孟子三章的优质课教案

孟子三章的优质课教案《孟子三章》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领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的说理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激发思维,深入探究文本内涵。

3. 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有关孟子的视频介绍,引出课题。

2. 提问学生对孟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 小组合作,交流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开篇提出了什么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论点的?(通过举例论证,分别从攻城和守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文章结尾得出了什么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的磨难之后,最终成就了大业。

)作者从这些事例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文章是如何从个人推及到国家的?(从个人成才谈到国家存亡,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就会灭亡。

《孟子》教学教案

《孟子》教学教案

《孟子》教学教案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综合运用法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中核心观点和思想;2.掌握《孟子》中的重要章节和内容;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一、《孟子》介绍与核心思想1.《孟子》的概念、特点和地位;2.仁、义、孝、忠、信等核心思想的解读。

二、《孟子》中的重要章节和内容1.论语上篇:尽心上2.公孙丑上:万物有本末3.公孙丑下:非惟聪明,亦必独立4.齐君称孟子:齐景公问政5.离娄下:尽信书,不如无书6.非蛊下:窃位以给人7.梁惠王上:患丧赋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介绍《孟子》的背景和作者;2.分享《孟子》中的著名名言。

二、核心思想的讲解(20分钟)1.介绍《孟子》的核心思想;2.讲解仁、义、孝、忠、信等概念;3.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

三、重要章节的解读(20分钟)1.分别介绍《孟子》中的重要章节和内容;2.分组活动:请学生分组讨论各章节的主题和内涵,并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四、思考与讨论(30分钟)1.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如何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2.小组讨论:就上述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3.展示与评价:请各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评价与点评。

五、综合运用(20分钟)1.小组活动: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现实社会问题,并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办法的提出;2.展示:请各组代表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评价;2.学生评价: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拓展延伸:1.学生可自行阅读《孟子》的其他章节,并进行解读和讨论;2.学生可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解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

教学资源:1.《孟子》原文和注释资料;2.硬件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学生学习材料:《孟子》摘录和学习笔记。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孟子》中的三章,分别是《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

具体内容包括:1.《梁惠王上》:分析仁政、王道、霸道之间的区别,探讨如何实现国家治理。

2.《公孙丑上》:阐述道德修养、仁爱之心、忠诚之道等品质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3.《离娄上》:论述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等伦理道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关于仁政、道德修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观点。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孟子关于仁政、道德修养、伦理道德的观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故事,引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孟子及其主要观点,引导学生关注仁政、道德修养、伦理道德等方面。

3. 课文解析:(1)分析《梁惠王上》,讲解仁政、王道、霸道之间的区别,举例说明仁政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2)解读《公孙丑上》,阐述道德修养、仁爱之心、忠诚之道等品质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3)探讨《离娄上》,论述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等伦理道德的作用。

4. 例题讲解:选取经典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2. 内容:(1)仁政、王道、霸道(2)道德修养、仁爱之心、忠诚之道(3)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孟子思想,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2)谈谈你对孟子关于伦理道德观点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孟子》教学设计13篇

《孟子》教学设计13篇

《孟子》教学设计13篇《孟子》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2、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自学、点拨、阅读、写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说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温,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进沸锅里,青蛙一跃跳出了沸锅,青蛙活了。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和作用。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义。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完整版)学习孟子教案

(完整版)学习孟子教案

(完整版)学习孟子教案研究孟子教案介绍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将能够:1. 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2. 掌握孟子的主要理论,包括人性善、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3. 分析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适用性。

教学内容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孟子的思想背景2. 孟子的主要思想- 人性善和人性恶的辩证关系- 仁爱的核心价值-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3. 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孟子思想对个人的启示和引导- 孟子思想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解读孟子的思想,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其核心概念和理论。

2.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深入探讨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 材料阅读:提供相关书籍、文章等材料供学生参阅,进一步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4. 视频研究:选取相关视频资源,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孟子思想。

5. 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文章,探讨孟子思想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体会。

评估方式本教案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充分展现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思考。

2. 个人写作:学生撰写的文章内容完整、观点明确,能够体现对孟子思想的深入思考。

3. 期末考试:通过设立相关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题目,考察学生对孟子思想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孟子的原著及相关研究文献2. 相关学术文章和在线资源3. 导师或教师的指导和解答参考文献1. 孟子《孟子全书》2. Dawson, Raymond. Confuci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3. Ivanhoe, Philip J. Readings from the Lu-Wang school of Neo-Confucianism. Hackett Publishing, 2009.以上是一份关于学习孟子教案的完整版教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选自《孟子》中的三章经典内容,分别是《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

详细内容包括:1.《梁惠王上》:分析仁政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2.《公孙丑上》:阐述道德修养与人性的关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离娄上》:论述君子的品质和修养,强调为人处世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中仁政、道德修养和君子品质的核心观念。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孟子思想指导现实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孟子》中深奥的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分析仁政、道德修养和君子品质的含义,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仁政、道德修养和君子品质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三章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仁政、道德修养和君子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公开课2. 主要内容:a.《梁惠王上》:仁政的重要性b.《公孙丑上》:道德修养与人性的关系c.《离娄上》:君子的品质和修养3. 重点、难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显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仁政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b. 结合实际,谈谈道德修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c. 分析君子品质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孟子》,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提升自身素养。

以孟子为楷模的学习教案:汲取圣贤之精华,塑造博雅人生

以孟子为楷模的学习教案:汲取圣贤之精华,塑造博雅人生

以孟子为楷模的学习教案:汲取圣贤之精华,塑造博雅人生塑造博雅人生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孟子思想的介绍和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孟子对人生价值和人性本质所做的深刻探讨,通过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古圣贤之精华,进而激发学生对博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孟子思想概述2.孟子的格物致知思想3.孟子的仁政理念4.孟子的天命观三、教学重点1.关于孟子的思想和观点的概括和理解,深入探究孟子格物致知思想,明确其对现代人的指导意义。

2.学习孟子的仁政理念,了解孟子对于政治伦理道德的思考,认识到其与当代中国的关联性。

3.探究孟子的天命观,明确其对人生立场和哲学思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碎片化学习法2.围绕“语言——文字——思想”三个层面系统学习3.“想象+实践”的教学方式五、教学过程1.学习孟子思想教师先用简单的语言,对孟子思想进行概述,突出其思想体系中的重点概念和思想内涵。

学生通过对概念、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发现和体验其中的思想智慧。

例如,教师讲解“天命”,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逐渐了解其深远的哲学思想。

2.孟子的格物致知思想孟子强调通过感性和直觉的体验,来发现客观事物中的规律和本质属性。

引导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思考其中的哲学思想,感受其中的实践意义和思想价值,并进一步认识到其与当代人的联系。

3.孟子的仁政理念对于孟子的仁政理念,教师可以列出一系列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例感知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认识到其现实价值和意义。

例如,讲解孟子“百姓至重”和“王者以仁为本”的政治理念,以推动学生关注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公民意识。

4.孟子的天命观教师通过简单的引入,让学生思考孟子的天命观从哪些方面影响了孟子的人生思考方式,的确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列举一些相关的全球性事件和人物,引发学生思考天命观的普遍性和深远性。

例如,如何理解命运,怎样面对它,以及自己对貌似无法掌控的一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评估1.让学生在学习之后上台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

22.《孟子》三章公开课精品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精品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精品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孟子》中的三章精选内容,分别是《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

详细内容涉及仁爱、义利、人性善恶等核心观点,着重分析孟子如何运用雄辩的口才和精辟的哲理,阐释其伦理道德和政治哲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孟子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如仁爱、义利观等。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和哲理内涵。

3. 激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分析。

教学重点:仁爱、义利观等核心观点的解读以及文言文的分析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孟子》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仁爱有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仁爱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展示教材中的三章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原文。

3. 课文解读:对三章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孟子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仁爱、义利观等核心观点。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经典例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公开课2. 三章内容:《梁惠王上》、《公孙丑上》、《离娄上》3. 核心观点:仁爱、义利观、人性善恶4. 解读重点:文言文分析技巧、孟子思想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所学内容,论述孟子仁爱观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孟子原文,深入了解孟子思想,参加相关的学术讲座或活动,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孟子》第二章教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孟子》第二章教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孟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他的学说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中国的思想史和人文精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孟子》是他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第二章教案,是他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思考和总结。

本文将结合该教案分析,探究孟子对于引导学生人生观的理论和实践。

一、孟子对于人生观的理论孟子的人生观主要体现在“性善论”和“忠恕之道”两个方面。

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是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在他看来,人的心中自然有善良美好的本性,在不同环境和条件的刺激下,这种本性会被激发和发扬。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都是基于这种理论和信仰。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扬人性的好的一面,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忠恕之道孟子认为,“忠恕”是人生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生中必须牢记和遵守的基本准则。

忠指的是对于自己的正义、信仰和责任;恕指的是对于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人们要遵守这种准则,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发扬正义、善良和友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孟子对于引导学生人生观的实践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都是基于他的人生观而展开的。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践。

1、理论的解读与宣传孟子通过自己的著作来宣传自己的人生观和教育理念。

他将自己和他的学生们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著作的形式传承下来,并推广到更多的人群中。

在他的著作《孟子》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人性善、忠恕之道等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2、实践活动的开展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实践、体验和影响。

在他的教学中,他注重实践体验,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

他让学生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与人接触,体验生活,了解道德的力量。

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正义、理性和爱心等品质,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3、个案分析和辅导孟子还注重个案分析和辅导,通过重视个别学生的情况,找出他们人生观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使他们逐渐摆脱不良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自己的未来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23《孟子》三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3《孟子》三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2——3课时 课前准备: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记录疑问。 2.查阅孟子、公孙衍、张仪、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状况。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任务一】预习反馈,积累词汇
活动1:根据意思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
又.本。 “学文言文非诵读不可"。文言文的诵读与白话文的朗读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独有的节奏和韵律。本课三篇 议论文,整散结合,善用虚词,朗读时要在铿锵的节奏中读出论辩的气势,要通过把握虚词读出辩论中的起承转合。 所以,本课的学习,一定要重视诵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难点)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重点)
小结: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PPT呈现: 常用词义:去;以;至;焉; 古今异义:池;亲戚;诚;士;所以;然后; 一词多义:戒;居;拂;举; 通假字:畔;汝;曾;衡;拂; 词性活用:固;威;冠; 使动用法:域;淫,移,屈;发;举;饿;空乏;拂乱;动;忍活动4:自由积累词汇,朗读课文。
三篇文言文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句式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课下的注释都比较详细,有 助于学生预习,理解课文内容。
三篇文言文都有明确的观点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提出论点,再分点论证;《富贵不能淫》是孟子对 景春言论的反驳,先“破”后“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铺排大量的事实,从个人的成才论述到国家的兴亡。
23《孟子》三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
23《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3《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章》主题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的是施仁政、得人心的重 要性;《富贵不能淫》辩论的是“大丈夫”的标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孟子》中的三章经典内容,分别为《梁惠王上》、《公孙丑上》和《离娄上》。

具体内容包括:1.《梁惠王上》:分析王道与仁政的关系,探讨如何实现国家的和谐发展。

2.《公孙丑上》:论述道德修养与人际关系的处理,强调仁爱之心的重要性。

3.《离娄上》:阐述君子的品质与修养,强调忠诚、敬业、无私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基本思想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孟子三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孟子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以及道德观念的领悟。

重点:孟子仁政、道德修养、君子品质等方面的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故事,引发学生对孟子道德思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孟子及其三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仁政、道德修养等核心观念。

3. 文本解读:详细讲解孟子三章的文言文,分析其内涵,帮助学生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经典例题,指导学生分析和解答,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孟子三章内容的掌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孟子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优秀公开课》2. 内容:(1)仁政与王道(2)道德修养与人际关系(3)君子品质与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孟子仁政的思想。

(2)结合实际,谈谈孟子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2. 答案:(1)孟子认为,仁政是实现国家和谐发展的关键。

仁政即爱民、保民,以民为本,让民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2)孟子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如提倡仁爱、敬业、忠诚等品质,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以《孟子》三章为主要教学内容,详细解读《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三个章节。

通过深入探讨,使学生了解孟子“性善论”、“仁政说”和“民为邦本”等核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孟子》三个章节的基本内容,领会孟子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哲学。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将孟子的仁爱精神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孟子的性善论、仁政说、民为邦本等核心思想的解读。

教学重点:对《孟子》三个章节的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以及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故事,引发学生对孟子性善论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孟子》三个章节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 课文解读:(1)解读《梁惠王上》,阐述性善论。

(2)解读《滕文公上》,讲解仁政说。

(3)解读《离娄上》,解析民为邦本。

4.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典型题目为例,指导学生分析、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恢复善良本性,实现仁爱2. 仁政说以仁爱之心治国以民为本,关注民生3. 民为邦本国家兴衰,系于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要阐述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2)请举例说明孟子仁政说的现实意义。

(3)谈谈你对“民为邦本”的理解。

2. 答案:(1)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人的本性具有善良的品质,后天的不良环境和行为导致人们迷失了本性。

恢复善良本性,实现仁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2)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国,关注民生,实现国家和谐稳定。

孟子的教学方法

孟子的教学方法

孟子的教学方法下面我来讲孟子《教学》这一章。

在这一章中,我主要讲一下孟子的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孟子继承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而又加以发挥。

他提出了“五类”的教育方法。

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才)者,有问答者,有私淑艾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他说君子用来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的就像及时雨滋润禾苗,适时灌输,让他很快成长;有的侧重在品德的培养;有的针对各方面的根底进展教诲,让他成为有才干的人才;有的解答问题,解除他各种各样的疑惑;有的用自己的道德品质、作为作风做出身教,让他去效仿。

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方法。

这说明,孟子主张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展因材施教。

2、引导学生独立考虑老师教授学生,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不可能传授所有的知识,只能传授一些科目的根底知识,因此老师只能教人以规矩。

他说:“弈之教人射,必志于殷,学者亦必志于殷。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又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一个射箭的人或学木工的人,不能仅满足于已学到的根本要领和规矩,而要在此根底上,自己去考虑、琢磨、体会,以获得高超的技巧,才有可能成为射箭的高手、高明的木工。

孟子以学射箭和学木工为例,说明他的教育方法:要求弟子重视和掌握老师传授的根本知识,并以此为根底,独立考虑,以深化理解、融会贯穿,从更高的层次上来掌握知识,引导弟子独立考虑。

孟子主张“自求自得”,即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独立考虑。

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那么居之安;居之安,那么资之深;资之深,那么取之左右逢其。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认为读书人在学问上要到达高深的造诣,其方法是求“自得”。

学习假如处于被动,不独立考虑,必致心中无所得。

只有自己刻苦钻研,独立考虑,深切体会,才能深化心通,心安理得,将来出而应用,便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到达左右逢的地步。

22.《孟子》三章公开课优质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优质教案详案

22.《孟子》三章公开课优质教案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孟子》中的三章内容,分别是《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和《离娄上》。

具体内容包括:1.《梁惠王上》:分析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探讨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滕文公上》:讲述滕文公如何请教孟子,以及孟子的教育观念。

3.《离娄上》:阐述仁爱之道,探讨如何做到仁者爱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关于王道、教育观念和仁爱之道的相关论述。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使其能够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关于王道、教育观念和仁爱之道的论述。

2. 教学重点:分析《孟子》中的文言文表达,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孟子》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孟子》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课文讲解:a. 分析《梁惠王上》中的王道与霸道,阐述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b. 解读《滕文公上》,探讨孟子的教育观念。

c. 讲解《离娄上》,阐述仁爱之道。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孟子》三章学习2. 内容:a. 《梁惠王上》:王道与霸道b. 《滕文公上》:孟子的教育观念c. 《离娄上》:仁爱之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要概括《梁惠王上》中孟子关于王道的论述。

b. 请谈谈你对孟子教育观念的理解。

c. 请阐述《离娄上》中孟子对仁爱之道的观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孟子》的经典篇章,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运用孟子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孟子》第二章教案:如何让学生从孟子思想中汲取智慧?

《孟子》第二章教案:如何让学生从孟子思想中汲取智慧?

《孟子》第二章教案:如何让学生从孟子思想中汲取智慧?在我国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中,孟子的思想既有独立的立意,又不乏儒家的特色,其教义有其特殊性与时代性。

《孟子》第二章是孟子思想中最为核心的章节之一,也是我们教育中希望学生汲取智慧的重要内容。

如何让学生从孟子思想中汲取智慧呢?一、认识到“性”的重要性在《孟子》第二章中,孟子提出“性善”的说法。

他把人天生具有的情感、思维、意识等这些自然属性称为“性”,并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生命观形成鲜明对比的。

孟子认为,人之能够追求善良行为,是因为天赋自然的善性在人性中具有根源性的优势。

如何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呢?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去认识到“性”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基于善性来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不断强调“人性本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乐观的态度和信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心。

同时,这种认识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公正心以及义务意识,从而逐渐形成有品德、头脑、情感等综合素质的人格。

二、培养自我底线意识在《孟子》第二章中,孟子讨论了“厚德载物”这一观念,“以义立身”以及“足食足睡,足衣服,足居处”的道理。

这些内容都主张对待事物应以内心的原则为向导,而非鄙俗的利益或贪图的欲望。

这一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底线意识”,即把自己的信仰看作是自己行为的起点,遵守一定的规律和制度,让自己不会陷入一些道德的黑暗地带。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课堂讲解,教育我们的学生坚持自我原则,不以利益为本的积极参与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当中。

三、关注“诚”与“义”的重要性在《孟子》第二章中,孟子谈论了“仁义”、“诚”的概念。

在道德规范和原则层面,诚意是永恒的。

满足于现状不去追求它,才是让我们最容易犯错误的事情。

还有,明知不足却不去改进,也让我们失去了价值实现的机会。

在关注“诚”和“义”的同时,我们需要让学生去认识到重要性。

不停地强调这一点,并通过课程教育以及实际案例应用,帮助学生坚持信仰,强化自己的意识及判断力,从而找到自己的行动之道。

九年级孟子教案范文

九年级孟子教案范文

九年级孟子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2)能够把握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如仁爱、性善、义利等;(3)能够分析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孟子文章;(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3)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仁爱之心;(2)树立坚定的信念,追求真理;(3)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

二、教学重点:1. 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2. 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3. 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孟子思想的理解与运用;2. 孟子论辩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主要思想观点及论辩技巧;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文章,体会孟子思想;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4. 案例分析法: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其时代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孟子文章,理解孟子主要思想观点;3. 讲解:讲解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5. 案例分析: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6.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孟子思想的重要性;7. 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孟子生平、主要思想观点和论辩技巧的掌握程度;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讨论,评价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同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七、教学资源:1. 孟子原文文本;2. 相关研究孟子的学术论文和书籍;3. 孟子论辩的案例视频资料;4.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案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优质教案(3课时含反思).doc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三章优质教案(3课时含反思).doc

22《孟子》三章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3.体会孟子的思想及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同学们,刚才这首歌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如歌中唱到的,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施仁政,察民情,顺民意,得民心”。

贤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确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其实,战国时期的孟子早已论证了这一思想。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2.写作背景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掌握朗读节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读课文,读出语句的停顿。

重点句停顿示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意,积累字词1.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对照注释,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交流释疑。

3.以“接龙”的形式,翻译文章,教师及时点评纠正。

4.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通假字】亲戚呼之:同“叛”,背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智慧学孟子—精彩的教学示范傅佩荣《精彩的教学示范》一、引言孟子有一位好学生,叫做乐正子,这个学生固然是不错,但还是有他的一些问题,那孟子怎么样因材施教或者说对症下药呢?【故事1】有一次乐正子就跟着齐国一位大臣王欢回到了齐国,到齐国之后第二天才来看孟子,孟子知道他昨天到的,今天就来看老师了,但是孟子居然说:你还知道来看我吗?这个乐正子吓了一跳,他说:老师,我昨天才到,今天看你有什么不对吗?他说:你昨天到昨天为什么不来看?他说:我旅馆还没找好,东西、行李都没放好。

孟子就说:有谁规定找好旅馆,放完行李才看老师的?乐正子立刻说我有罪,立刻承认错。

换句话说,你不能说我安顿好了之后说现在没事儿了,好,去看老师,那不行,你把老师排在后面,这都不对。

当然孟子这样要求学生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今天很难想象。

我有一次做个试验,效果不是很好。

我在学校教书,有一些外国学生,有一位在比利时,现在很有名,比利时鲁文大学汉学系的系主任,是一位女士,她以前念硕士班的时候上过我的课,她后来到我们学校开会,开会结束的时候她要离开之前才来看我,我说你还记得来看我吗,我就学孟子这一招。

她吓一跳,因为她对孟子兴趣不大,她说我以为老师会来开会,结果以为会场会看到老师,那我就没有特别来看,那么现在要结束,明天要回国了,来看看老师。

这样已经不错了,但是我心里想到孟子,我说你还记得来看我吗,她后来就不太理我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看看古代的做法,你不要想可以跟古代学,因为古代的人恐怕一辈子只有一个老师,现在人老师有多少,所以有一句话今天很难再用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那你这一辈子有多少老师呢?不可能嘛,所以很多时候老师不要单方面要求学生,你要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好老师,有没有好好的教学生,学生如果感激,你要认为是多余的,哎呀,我非常幸运,学生如果不理你,你要想说这是正常的,这样想心情比较好。

但是后来孟子就跟这个学生说,我没想到你念书念了半天,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而已,找个工作而已。

所以孟子对这个学生爱之深责之切,可以说是很具体的例子。

一个学生有这样的老师,他自然就不太会犯错了,很的事情就会想到说老师会叮咛我,老师知道之后就会教训我,人总要有老师、有父母,他才能够安安分分的、快快乐乐的好好做人,为什么?因为上有老师跟父母,你就觉得说我做得好他们开心,他们没有白白教我,没有白白养我,这是很正常的想法。

二、孟子教学的典故在《诗经》里面有两段,第一段叫做《小弁》,《小弁》它有很多故事,我们举其中一种解释吧,比如周幽王,他是西周的最后一位。

周幽王他有一位太子叫做宜臼,但是他后来娶了褒姒,生了一个儿子,居然把太子废掉,甚至把他杀掉,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为太子打抱不平,就写一首诗,抱怨父亲的诗,就叫做《小弁》,这首诗的名字。

那么就有人说了,做子女怎么可以抱怨父母亲呢?好像不太好吧。

所以这个故事很简单,我们只是举说父母有严重的过失,像这个做父亲的周幽王,过失确实严重,居然说你宠爱褒姒,各位知道褒姒,烽火台的故事,为了博她一笑,烽火台点起来,到最后国家都垮掉了,就是这个褒姒。

那你前面那个太子被废,可能被杀,他抱怨一下,这有什么不对呢?因为父亲的过失太大了,如果你不抱怨的话,变成是让父亲继续犯错,这当然不对。

第二首诗,叫做《凯风之诗》,《凯风》这首诗说的是有一个妈妈生了七个儿子,但这个妈妈还在交男朋友,所以就有人写诗了,说这个妈妈应该记得子女的孝顺,不要再想个人的幸福,所以里面就描写一些子女怎么孝顺的故事,希望这个妈妈觉悟,说我年纪也不小了,生了七个孩子。

古人为什么生了七个孩子还可能谈恋爱呢?是因为她结婚很早,比如说十八岁结婚,生了七个孩子,才三十几岁,很年轻,当然我说年轻是以我的标准来看。

那么这个时候《凯风之诗》就描写说,你要看到子女的孝顺,你一家人和和乐乐,不要再想东想西了,是这样的一首诗。

所以孟子就分析,他说《小弁》这首诗因为爸爸的过失太大,所以一定要抱怨,你不抱怨的话,等于是容许爸爸继续犯错,对爸爸不好,等于你做子女的没有尽到孝道。

尽孝道有时候要跟父母亲讲公理、正义的话,父母虽然不喜欢听,也应该知道说宁可子女劝我,不要犯错,不要将来犯错的时候被别人笑话。

像你看周幽王,后来果然犯错了,国家都灭亡了。

所以孟子后来谈到周幽王跟周厉王,他说你看,一个人当了天子,被称作幽跟厉,这种叫做死后别人给他封的谥号,就是你死了之后再给你一个名称,说明你这一生有什么特色,所以叫周文王、周武王,活着的时候都同是周王,不叫文跟武王,文跟武是死后别人给他定下一个特别的描述,说你适合用这个字来作为你这个一生的一个代表,那么周幽跟周厉,幽代表黑暗,厉代表凶残,那哪里有国君说我要当幽王、当厉王,不可能的吧。

所以孟子说,你看,幽王跟厉王死后他的子孙再怎么孝顺,都不能改变幽王跟厉王被人家封的这个号,说明什么?子孙再孝顺也没用,因为你祖先做的不好,祖先自己负责,这是非常简单的观念了,个人做事个人负责,你后辈子孙再怎么孝顺,你也不能说我要改变历史,因为我很孝顺,所以我的子孙叫做幽王改成明王,厉王改成仁王,不可能的嘛。

所以这就是孟子趁很多机会提醒我们应该去思考的一些问题。

那至于《凯风之诗》,这妈妈的过失并不大嘛,她只是想过一个比较开心的生活嘛,那么这个时候就不要抱怨。

所以孟子下结论,父母的过失很大,如果不抱怨,是让父母继续犯错,父母的过失很小,如果抱怨,代表你毫无忍耐之心,一点小事就跟父母计较,这也是不孝。

这就是儒家的智慧,父母有过失,你要不要抱怨呢?要看过失大小,大的话就要抱怨,避免父母犯更大的错,小的话就不要抱怨,要忍耐,甚至替父母去补救过错,这多么样的温柔敦厚,所以为什么说学《诗经》,它的教化是温柔敦厚,就让你很多地方都能够体贴,能够考虑对方各种情况,然后做一个适当的选择,恰到好处。

三、儒家的处世哲学孟子的教育就是学《诗经》,他怎么样教学生的。

有一次他的学生受到严厉的挑战,有个学生叫做屋庐子,他遇到一个任国人,任国人就问他,因为他知道他是儒家,就说:请问,礼仪,就是遵守社会规范跟吃饭哪个重要?你选一个。

礼仪重要还是吃饭重要?当然是礼仪重要。

第二个再问:礼仪重要还是娶妻重要?就是结婚娶太太重要?当然是礼仪重要。

这个人就再问:那好吧,如果现在遵守礼仪就没饭吃饿死,不遵守礼仪就有饭吃,可以活命,你还要守礼吗?这很难回答,我现在只有一个选择,如果我守礼照规矩我就饿死,如果不照规矩,不守礼,抢东西吃,我就可以活命,这个时候你还叫我守礼,这好像太过分了吧。

那你说娶妻,我照规矩来就娶不到太太,但不照规矩就可以娶到太太,这么严重,娶太太是很严重的事情,在古人是特别重要的事情,那请问我还要守礼吗?这学生不能回答,他也知道说这个要你死了,要你娶不到妻,这多么严重,那礼仪的话,毕竟是社会规范,我为什么为了礼仪而牺牲我的生命,牺牲我娶妻的机会呢?这学生没有回答,他跑去问孟子,孟子说,这很简单吗,怎么这个也不会回答?如果你不比较基础的话,只看谁比较高,一寸长的木头就会比一座高塔顶更高,为什么?我跑到塔上,把那一寸木头放到塔尖上面说你看到没有,这个木头比这个塔更高,那怎么比呢?对不对?孟子接着换第二个例子来说明,他说:如果把哥哥的手扭住,就有东西吃,如果不扭哥哥的手,就没东西吃,难道我要扭哥哥的手吗?当然是不行。

那么当然就不要扭哥哥的手,慢慢等哥哥吃完我再吃,是不是。

那你如果说,你翻过东邻的墙,去偷抱别人家的处女才能娶到太太,那你也翻墙去吗?为什么要翻东邻呢?因为古时候住家男孩子住在东边的厢房,女生住在西边的厢房,所以才有什么东宫太子之称,这边就出现西厢记,都是这样的分法。

然后男生要找女生,就要翻东边的墙,因为你东边是别人的西边嘛,所以孟子特别说,你翻过东邻的墙,去搂抱别人的处女,这样才能娶到太太,你也这样做吗?当然不行嘛,你可以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合乎礼仪来娶嘛。

这就是孟子的方法,就是你比较的时候不要走极端。

不要说你们儒家很讲礼貌是吧,好,现在叫你讲礼貌就会饿死,不讲礼貌就有饭吃,你选哪一个?这两个没办法去比嘛,孟子答案很简单,如果现在让我守礼仪就会饿死,我当然是先活再说,先活着以后再来改善再来忏悔,对不对。

你如果说为了守个礼仪制度规范,“君子不可虚拘”,孟子的话,君子不可用虚伪的、空虚的条文来约束你。

比如说我现在说要守什么规矩,那你君子这种规矩是人定的,规矩是为人而设的嘛,我为了守规矩就活不下去,这是本末倒置。

这是儒家的思想,非常活泼的,所以他教学生的时候,能够在这种地方多设法提出他的看法,你听了之后就会觉得确实有些道理,就是你学儒家不要变得迂腐,你有原则,也要能变通。

四、有关孝顺孟子教学生常会教到孝顺,古代的孝顺跟今天孝顺的观念不完全一样。

当时在齐国有一位将军叫做匡章,全国人都说他不孝,但是孟子跟他做朋友,学生就问他,说:老师,匡章这个人全部齐国人都说他不孝顺,你为什么跟他做朋友呢?孟子就说:别人说他不孝顺他就不孝顺吗?为什么有这样的事情呢?我们把故事大概说一下。

匡章的爸爸当然也是大官了,不知道为了什么缘故他爸爸把他妈妈杀了,杀了之后还不让他安葬,就埋在马厩底下。

像这种事情我们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很可能是家庭纠纷,妈妈可能做了某些事情,让这个社会也不容,爸爸也受不了。

你看,他爸爸居然没有被关起来,代表他母亲确实是有某些罪过,要不然你随便杀人是不得了的罪。

所以匡章发生这种事情,爸爸杀了妈妈,还不让他安葬,埋在马厩底下,那匡章这个做儿子的当然是痛苦不堪,就跟他爸爸说,人死为大,母亲既然过世了,好好把她安葬吧。

爸爸就把他赶出去,说:你不要管我的事。

所以匡章碰到这种事情,一个是父亲,一个是母亲,他怎么去了解父母之间有什么问题呢?他也不能说一定父亲对,或一定母亲对,但至少人死为大,他希望是给母亲安葬,就爸爸生气了,要说这样的话你就出去,爸爸就把他赶走了。

把他赶走之后他怎么做呢?他自己也有小家庭,他也把这个太太小孩都送回娘家去了,他就一个人过日子,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心里想说,我不能在旁边侍候我父亲,我也不要我的太太孩子侍候我,他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里比较好过,这样的人你说他不孝吗?事实上他是努力做到孝顺的,就是我不能在我父亲身边侍候我父亲,我也不要我的太太孩子侍候我。

所以孟子替他解释,他说全国人都说他不孝顺,我孟子照样跟他做朋友。

1.五种不孝第一种是我好吃懒做,第二种是我喜欢赌博,喜欢喝酒,也不管父母的,不管奉养父母亲的事,第三种是我喜欢自己收藏钱,把钱给太太给孩子,就只注意我的小家庭,而没有奉养父母亲。

所以五种不孝里面前面三种都是没有奉养父母亲,代表古人观念里面真的是养儿防老,养了子女之后是为了我老年了不能工作有子女可以奉养我,这是古时候观念,今天其实也差不多,今天不见得是养儿要防老,至少有老来作伴吧,有子女在旁边帮忙,生病了到医院,这些扶持一下,这就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