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B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高天明马福迎蒋建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的波及世界的教育改革尚且还多次出现反复和挫折,我们咋能没有困难和问题,咋能一帆风顺?但不管是怎么样的反复和挫折,甚至拉锯,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反复和挫折中前进了。
应从哲学层面探讨高天明我从网上看到了靳玉乐与艾兴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读后心中充满了疑问。
作者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我看是不很完善的。
我这里不是讲马克思的认识论基础不好,只是觉得这不是课程理论所要讲的直接的理论基础。
课程理论涉及课程与知识,课程与文化,课程与社会等方面的关联。
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理论首先必须在知识、文化和社会三个维度去解决课程建构的理论大厦。
传统的社会中心课程观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过很长的历史。
在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最早论述了教育与人的社会目的观,柏拉图强调知识的系统讲授,注意课程内容对人的教化,强调课程内容中的知识必须与建立等级社会的人才需要相结合。
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这样的课程理论基础,《学记》里说的“化民成俗”,其实讲的就是课程知识的社会目的,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伦理教育就是一种社会为本的课程理论。
在这种课程理论传统中,知识中心论的课程设计与社会中心的课程设计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时有混淆或模糊,不同的只是表现的程度。
在英国,18世纪和19世纪,文法学校强调科目课程中心,所以英国人经常说小学教师是教孩子,进入初中就是教科目了,不教人又不教科目的教学是看不到的。
在英国的现代中学,则过于强调社会中心的知识课程建构。
19世纪的综合学校,究竟是社会中心还是科目知识中心,教师似乎变得很模糊了。
不过在初中,儿童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却很少受到指责。
儿童中心的课程知识建构,是针对19世纪教育中的非人道和专制教育而出现的,这种知识课程强调的是“兴趣”。
社会知识中心的课程观则强调知识的社会变化和适应性。
到了20世纪,西方社会注意到了课程知识里的“市场”因素影响,这种课程知识观照顾了儿童的个体习性与教育的社会权利。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云南师范大学获奖情况一览表
35
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党委宣传部纪委
计信学院史政学院
张玮李永明徐天伟李宏吴洋等
校级三等奖
36
美术学(师范)专业油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艺术学院
马惠龙林自栋等
校级三等奖
37
以示范群体建设促进学风建设的创新实践
团委
张开文周本贞欧阳俊虎杨亚东杨映霞
校级三等奖
38
深化信息检索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
生命科学学院
蔡金红汪旭李忠光龚明周滔等
校级三等奖
22
更新内容,强化实践,搞好《模拟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李曼义杨卫平姜涛李梅张超等
校级三等奖
23
师范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教育及教法培训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骆华松陈亚颦李亚蔡金红师振黎等
校级三等奖
24
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培养模式探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校级二等奖
20
项目式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IT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
信息技术学院
徐天伟夏幼明甘健侯梁立等
校级二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成果主要完成人
奖次
21
物理学五年制双学位教师教育专业改革与实践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候德东杨卫平刘应开陈瑶解福瑶等
校级二等奖
22
开创艺术教育新专业,积极主动为云南基础教育服务
白凤翔罗滨朱云东王卫娜白海城等
校级三等奖
25
云南师范大学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教务处
杨九迎陈斌陈元丁李云湘张丽辉等
校级三等奖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新课改中各家所追求的“直接理论基础”,应该是课程与教学论层面的理论基础,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综合多学科理论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这个直接的理论基础只能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这是由其指导思想和哲学层面的理论基础决定的。
这种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它就是教学认识论。
至于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西方新理论”在新课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新理论”进行解读、批判、改造、借鉴,既不能采取简单拒斥,也绝不能简单搬用、套用,更不能说它们是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尤其哲学界,都已经认识到这些西方哲学思潮在反对科学主义的本质主义、客观主义、理性独断的同时,自身又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多元主义等巨大局限性。
部分提倡我国课程创新“概念重建”的专家,对待这些“新理论”却采取了简单化态度,并存在严重误读和随意发挥的现象。
只看到这些“新理论”合理的一面,却无视其局限性。
否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有用性,混淆知识的社会生产过程与个人知识的形成过程,把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的“社会共建”理解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个体间沟通,把个体知识与社会知识之间的辨证作用理解成是师生个体之间的协商对话。
并认为“建构”就要通过实践或直接经验,“对话”就要进行问答,“沟通”就要“互动”,“互动”就要真的实践行动而不是课堂教学的讲解和理解活动,以此来为否定课堂讲授、强调活动课程进行辩护。
提倡“概念重建”的新课改专家还误读、误译情境学习理论的知识观,把情境学习理论批评脱离实际、不重视应用的知识教学理解成否定客观科学知识的教学。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新课程改革)-试卷1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新课程改革)-试卷1(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 )(分数:2.00)A.教育质量√B.终身教育C.道德教育D.教育公平解析: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指标应包括( )(分数:2.00)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C.情感目标D.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解析: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思想品德建设,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这一要求,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而且要重视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
3.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 )(分数:2.00)A.教学改革和实验B.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C.实施素质教育D.个性发展解析:解析: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4.我国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关键问题取决于( )(分数:2.00)A.学校负责人教育思想的转变B.整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C.教师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D.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解析:解析:我国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关键问题取决于教师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
5.新课程改革倡导( )的课程评价。
(分数:2.00)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解析:解析: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6.新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是( )(分数:2.00)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B.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和课本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D.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学习活动的方式解析:解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是新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次理论论争述评
第9期2019年9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9Step 2019[收稿日期]2019-06-03[作者简介]李苹(1994-),女,四川广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次理论论争述评李 苹(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9) [摘 要]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三次理论论争:第一次是新课程改革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第二次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第三次是新课程改革应该走向何方。
三次理论论争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
因此,我们要把握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向、保持理性的改革态度、立足本国的教育实践、坚定改革的正确方向,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后续工作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论争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9-0148-04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9 09 02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18年之久,其中关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矛盾日益凸显,争论经久不息。
同一时期不同争论者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各抒己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尤其是这三次具有代表性的论争观点将新课程改革推入新的实践高潮。
一、新课程改革的三次理论论争(一)第一次理论论争1.论争焦点:新课程改革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2004年新课程改革之初,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之争。
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发起。
王策三教授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与课程改革中反对知识本位的说法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1]。
他认为这种“转轨”未能把握个人发展的社会机制和认识机制,是对教育改革的错误解读。
新课改背景下在职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南省为例
6对各 级 教 育 干 部 应 加 强新 课 程 培 训 .
应帮助 各级教育干部转变观念 , 以实际行动 支持
7 培 训 立足 于促 进 教 师 的 专 业发 展 上 . 把
学 习认真 。四是教师普遍感到收获较大 , 培训效果反 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 l 各级 教育行政部 门高 度重视 , 精心 组织 实施 ; 二是有 l
工作质量 与各 中小学 自 的努力 。因此 , 必要将 这 一 中 、 学教 学的高层 次师 资 队伍 。 身 有 悉 小 些 因素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 , 成一个 高效 的质量 I 构 2 础教 育新课程教 师培训 . 基 保障体系。 l 河南省明确提出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培训工 因此 , 程改革背 景下 , 新课 我国 中小 学在职教 师 l ,分岗前集 中培训 和平 时校本研修两个 阶段进行 , 作 培训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 我国中小学教师在 : 坚持“ 先培训 , 后上岗; 不培训 , 不上岗” 的原则, 对将
三、 新课 改背景下在职教师培训 工作取得的成绩 源, l 将各级师范院校、 各级教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
根据近年来在 职教师培训工作 开展 的情况 及教 在一起, l 做到资源共享, 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科研提供
师 的反馈 , 在职教师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培训 理 论 支持 。 I
的组织形 式切合河南省实 际 , 深受各地欢 迎 ; 二是超 I 额完成 了培训任务 ;三是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高 ,I
! l 虽然在职教师培训工作成绩显 著 , 但是其中存 在
・
30 ・
(0 8 J G A H 2 1 的阶段性研 究成果 20一K H G 一 8 )
教师学习“三新”心得体会
To be successful, go crazy first and move forward with a simple mind.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教师学习“三新”心得体会教师学习“三新”心得体会1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热爱读书,每有感触便记录下来,有两句话我摘抄在读书笔记上,感受至深。
一句是“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空;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一句是“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
”读书与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与我们怎样教书育人是息息相关的。
教师是一个很普通的职业,是一个不同于其他的工作的工作,她神圣、伟大、高尚,世界一切赞美的词语都可以用在她身上。
这段时间,我特别认真的学习了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了一些体会。
“新义务教育法最突出的立法理念和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保障权利,这样的理念和思想贯穿到了立法整体当中。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制度。
新义务教育法是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
新法律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通过学习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
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
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耐心教育。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云南师范大学获奖情况一览表
施荣华杨晓戴杰邹敏李玲等
校级二等奖
23
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杨卫平吴惠王静王艳芳周绍红等
校级二等奖
24
“三位一体”学生课外素质教育模式构建与探索
学生处
杨顺清沈毅吴平杨亚东杨春华等
校级二等奖
25
从研究性教学到研究性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改研究
哲学与政法学院
钱明辉刘丽琼秦侠周丽张丽华等
国家级一等奖
2
面向东南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东南亚国际学院
伊继东,武友德,吴雁江,魏红,明庆忠,加木林(泰国)
国家级二等奖
3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张雄,侯德东,杨卫平,刘应开,杨卫国,尚鹤岭
国家级二等奖
云南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云南师范大学获奖情况一览表
校级三等奖
35
大学生就业指导案例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党委宣传部纪委
计信学院史政学院
张玮李永明徐天伟李宏吴洋等
校级三等奖
36
美术学(师范)专业油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艺术学院
马惠龙林自栋等
校级三等奖
37
以示范群体建设促进学风建设的创新实践
团委
张开文周本贞欧阳俊虎杨亚东杨映霞
校级三等奖
38
深化信息检索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
团委
尚云周本贞杨亚东沈毅蔡金红等
校级二等奖
08
边疆民族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教务处、教师教育学院
艺术学院
历史与行政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罗明东施荣华陈瑶吴惠敏李正宇傅淳牛亚凡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文档资料80页
高中教育——准定向教育——以学生全面而有 个性的发展为基础
高等教育—— 定向教育 —— 以专业教育
或就业
为基础
高中课程方案 学习领域
语数人 科 技 艺体综
言学文 学 术 术育合
与与
(与实
文社
艺健践
学会
术康活
((( ( ( 或(动
语数思历地化信通音体(
文学想史理学息用乐育研活服实
、)政、、、技技、与究动务践
振幅x与l的比值为0.1745,即 x/ l= 0.1745=17.45%
当l = 30 cm, x =5.235cm
50 sin 0 .0872 0 .0873
振幅x与l的比值为0.0873,即 x/ l= 0.0873=8.73%
当l = 30 cm, x =2.619cm
外 治地物生术术美健性、、)
语 、理理物、)术康学社社
)
))
))习区会
模块课程的目的: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有 选择的高中课程结构。在强化学生探究 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便于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 研修计划和及时调整个人发展方向,为
T-l图像
T
2 1.75
1.5 1.25
1 0.75
0.5 0.25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0
系列1
l
T2-l图像
T2
4 3.5
3 2.5
2 1.5
1 0.5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0
系列1
l
10 0 sin 0 .1736 0 .1745
2019(真题汇编)教师招聘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题库四
祝大家逢考必过,生活愉快621、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 A )A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B 、主体价值C 、创造价值D 、教育价值623、环境决定论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A )。
A 华生B 皮亚杰C 弗洛伊德D 维果斯基624、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A.、教学过程 B 、教学手段 C 、教学内容 D 、教学媒体625、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C )A 、19世纪20年代以前B 、19世纪80年代C 、 20世纪20年代以前D 、20世纪80年代 626、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 A )A 、1903年B 、1913年C 、1924年D 、1934年 627、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 )A 、华生B 、桑代克C 、布鲁纳D 、加涅62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D ) A .陶行知 B .蔡元培C .潘菽 D. 廖世承 629、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C )A .道德品质B .健壮体魄C .实践能力D .创造能力630、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B )A .讲授法B .谈话法C 讨论法D 实验法 63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A )A .研究能力B .学习能力C .管理能力D .交往能力63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C )A .专政型B .指导型C 民主型D .溺爱型 63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C ) A.一 B.二 C.三 D.四63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B )A.社会文化B.精神文化C.人文文化D.地方文化635、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 A ) A.判断 B.诊断 C.评定 D.评分636、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D )A.人生观教育B.价值观教育C.素质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637、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C )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638、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B )A.个性化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C.个别化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639、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A )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640、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新课程改革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_真题-无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新课程改革)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150,考试时间120分钟)选择题1. 【2016年山东烟台】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 课程改革B. 方法改革C. 途径改革D. 教学改革2. 【2015年山东济南】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 )学习理论。
A. 人本主义B. 认知主义C. 建构主义D. 行为主义3. 【2015年湖南株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 )。
A. 人本主义理论、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B.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C.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D. 人本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素质教育理论4. 【2014年山西大同/2014年贵州凯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
A. “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B. “三个面向”和“八荣八耻”C.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D. “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5. 【2015年河南新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 )。
A. 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B. 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C.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D. 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6. 【2014年河南三门峡】课程改革倡导( )三种学习方式。
A.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B.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合作学习C. 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D.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术学习7. 【2014年广西】新课改强调学习评价要淡化甄别,重视( )。
A. 选拔B. 评优C. 发展D. 检查8. 【2016年河南许昌】我国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 )。
A. 以学生发展为本B.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C.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D. 推进教育民主9. 【2015年吉林吉林/2013年福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 )。
A.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D.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10. 【2013年四川泸州】新课程改革倡导(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需要从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新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二、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主要在于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课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难以满足社会产业的需求。
传统课程模式的问题在于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支持,难以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三、新课程的理论基础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了有利条件。
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展现他们的能力。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在于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同时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在于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组建团队、设定标准等,全方位地推进课程改革。
首先,需要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针对新时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整。
其次,需要制定计划,安排好课程内容和培养计划。
然后,需要组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师资团队,针对课程内容的不同方向进行专业的指导。
最后,需要设立课程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建立健康的评价体系。
五、课程改革的实践课程改革的实践主要是基于新课程理论的实施操作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课程难题给予解决方案,并且需要与国内外的教育机构合作,提高课程的实用性。
实践中还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过程的重视,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结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焕发出新的教育变革。
理论基础与实践的支持使得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从课程的改革书面上的原则到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的实践,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课程教学也将会不断变革,针对新的教育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现代教育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教育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模拟试题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考试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1.课程改革的的根本理念是:(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①以学生开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
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3。
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开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 D.赫尔巴特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根底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X——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承受式 B.示X——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C.都是主体D.都是客体9.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A.方案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B.问题阶段——方案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C.问题阶段——方案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D.方案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开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开展目标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开展目标D.情感目标二、多项选择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构造C.精选课程内容D.改良教学方式2.在以下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4以下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C.沉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XX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 〕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7.新课程构造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构造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2001年,全国根底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根底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B.全局性C.根底性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方案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X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立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开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 〕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开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开展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良的过程三、判断〔×〕1 .?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根底课程改革的开场。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课程理论与实践一课程概述1、课程含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2、课程类型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根据学科知识综合的程度不同,又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联络课程、融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3、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4课程理论4、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①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②基本主张: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课程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③评价: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局限性:1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3编制的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①代表人物:杜威②基本主张: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3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强化与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③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习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局限:过分夸大儿童的个人经验,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①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②基本主张: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③评价: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1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3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课程目标的含义: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2、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①学习者的需要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③学科知识及其发展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1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那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2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法; 对内容的解释有以下三种观点:①课程内容即教材②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③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融合学科教材与学习经验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课1课程资源的内涵: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课程资源的类型①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②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③政治出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等等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④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⑤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⑥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教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经验、感受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四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内涵: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2、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主要依据:1课程目标指导作用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3社会发展“教育要先行”4科学文化知识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知识3、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1课程组织的要素微观层次: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宏观层次:范围、连续性、序列和整合2课程组织的原则①连续性:指课程的“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②顺序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③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横”的联系,包括认知、技能、更复杂的处理;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直线式与螺旋式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4、课程设计模式1目标模式:美国着名课程理论家“泰勒”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①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和专家建议②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③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④课程评价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模式体现的四个特征:①人文主义的知识观②“研”“学”一体的教师观③合作探究式学习观④发展性的评价观五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的内涵: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2、课程实施基本取向:忠实取向、互相调适取向、创生取向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富兰的学者1改革本身因素2学校内部因素:校长、教师3学校外部因素:社区与家长影响、政府部门影响、社会团体影响4、成功的课程实施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1知识经济时代提出新挑战2教育改革被赋予全新理念①教育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②教育过程在于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③教育模式在于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④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教学工具转变3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许多共同趋势4原有课程难以适应新要求2、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1.创新教育理论1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2创新教育实施原则:层次性、基础性、示范性、开放性、民主性、个别性、活动性、现代性3创新教育实施途径:②树立创新教育观念③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④改革课程内容⑤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⑥改革考试评价4创新教育教学策略①树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实践的理念②确立主体参与、整体发展、民主个性、实践探究、激励进取等基本原则③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④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1.个性教育理论1个性教育特点:主体性、自主性、潜在性、发展性、整体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性2个性教育的实施①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性教育的切入点②评价方式的转换是个性教育的关键③课程改革是个性教育发展的核心工程2.主体教育理论1主体教育内涵①狭义: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学的活动②广义:以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2主体教育的实施3.多元智力理论1内容:传统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智力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加德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并提出自然智力,即辨别环境特征并加以分类的能力;2多元智力的本质:①智力是分布的、是情境化的②智力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③智力是多维的④智力是可以发展的⑤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体的智力个具体特点;4.现代教育思潮1教育终身化:教育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智力体系——学会生存;并且要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会学习;建立一种可以带来变化、可以创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2教育民主化3教育国际化:主要特征有交流性、广泛性、一致性和有组织性;4教育现代化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1课程结构的变革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③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④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2课程标准变革3教师角色变革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4学习方式变革: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5课程评价变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6课程管理变革: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教学理论与实践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2.教学的基本任务①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②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⑤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①备课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②备课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的标准:①目的明确②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③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④语言艺术普通话、清楚准确、抑扬顿挫⑤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⑥板书规范⑦态度从容自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学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意义: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教学情况,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服务;④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进步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2.业成绩检查的方式①平时考察: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检测②考试:期中、期末和毕业考试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检查内容力求全面;检查方法灵活多样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为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主要目的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④巩固性原则⑤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⑥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⑧因材施教原则2、教学方法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问答法③读书指导法④演示法⑤参观法⑥实验法⑦练习法实践活动法⑧实习法⑨讨论法⑩发现法2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①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②教学内容特点③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④教师本身素养⑤教学方法本身特性⑥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三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认识的总目标一致;认识的基本规律和阶段具有一致性;2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①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②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③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3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心理准备:创设一种教学氛围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方面3巩固知识:方式主要有作业、练习、复习等4运用知识: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问题的解决,二是实际操作5检查效果:通过测试评估四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基本特点:①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单位②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③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40~45分钟2优越性:①有效地扩大了学校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③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3局限性①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③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④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2、个别化教学并不是个体独自学习运用个别化教学形式要注意的问题:1、学习的步调2、教学目标3、学习活动或材料4、评价学生的手段5、个别辅导3、分组教学1能力分组:按学生的能力放在水平分组教学2作业分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的教学3校外分组:依据入学考试成绩的高低进入不同的学校4校内分组:依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在不同班级五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1 诊断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区分与鉴别功能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2、教学评价类型1依据评价标准①相对评价:指在团体内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评分方法:百分制和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目前有些小学已将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如思想品德评定采取“等级+评语”的办法;②绝对评价:判断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而进行的评价;③个体内差异评价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做出的评价;评价结论表示方式有:数值纵向评价和评语横向评价;2依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①诊断性评价:事前评价②形成性评价:事中评价③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3、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科学性是指评价应按教学活动评价本身的客观规律办事;可行性是指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要尽可能简便易行;3主体性原则:承认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4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教学评价必须采用一致标准,但不能只搞一种模式;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期性评价如,期末评价、年终评价;经常性评价如,每天进行的教学检查与评定;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性评价给人模糊感觉“基本上”“差不多”“大概是”“若干”,因此需定量评价作为补充;六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2、常见的教学模式1范例教学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2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基本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杜威的“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自我发现法”和“活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基本操作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较多地被采用,围绕三中心进行教学:教师、课堂、教材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经过凯洛夫等人改造传入中国基本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洛扎诺夫“暗示教学理论”基本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四、教学基本技能及教学机智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1、导入技能1导入的作用: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前提2导入需注意的方面: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3导入方式:衔接、悬念、情境、激疑、演示、实验、实例、典故2、提问技能1课堂提问的作用: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反馈评价,调控教学;提供参与机会,发展表达能力2课堂提问的过程:拟题阶段、引入阶段、列题阶段、听答阶段、评价阶段3教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处理的方式:重述、追述、补充、更正、评价、检查4课堂提问需注意的方面:设问精当、发问巧妙、启发诱导、归纳总结3、讲授技能:包含讲述技能、讲解技能、讲读技能、讲演技能1讲授技能需注意的方面:①讲授的科学性:科学的内容、态度、语言②讲授的适应性:狭义的适应“教”与“学”的适应;广义的适应包括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③讲授的教育性:突出“新”“实”“活”三个字④讲授的启发性:启发对学习目的的意义的认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情绪情感;⑤讲授的情感性:以情育情;以情感人4、板书技能1板书的功能①吸引学生注意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③发展学生的思维④给予学生美的熏陶⑤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2板书内容①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③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3板书主要格式:①提纲式:最常见,适用范围最广;特点是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按提纲掌握知识;②词语式:语文教学板书特有的表达形式之一;特点是紧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联想③表格式:特点是内容扼要,对比性强,容易使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深刻领会教学内容;④结构式:由词语、短句加上连接符号相互联结而成;也称为框架式、线索式板书⑤图示式:与结构式相似,但强调动态的结构,而结构式板书强调静态结构;⑥板画式:各种地图、形象画等5、结课技能1结课类型①认知型结束:也叫封闭型结束,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②开放型结束:不局限于复习巩固,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向延伸;2结课过程: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二说课1、说课类型1研讨性说课:对说课内容某一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探讨的一种说课形式2评价性说课:评价教师的说课水平;其特点:灵活性、广泛性、实效性3检查性说课:对教学设想、教学效果的检查和监督;是种大型、综合、全面的说课;4主题性说课:说课主题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5示范性说课: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为说课者2、说课基本内容1说教材:①说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②说本课的教学目标③说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④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2说学情①分析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②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④关注学生个性差异3说教法及依据4说学法及依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它的核心是抓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贯彻“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要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学法指导便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5说教学过程:是说课中的中心内容,是能否说好课的关键,是说课的重点部分①教学思路的设计与教学环节的安排②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③说重点与难点处理④说教学手段的采用⑤说作业布置6说板书设计7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反思的内容包括成功点、失误、疑惑点、情感激发点、感悟点三教学机智1、教学机智的基本属性: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力;2、教学机智的特征①实践性:教学机智的基本属性②个性化:时空人等多因素交错的结果③集成性:教学过程由多种要素组成,由多重环节展开,受多种因素制约④高效性:教学的高水平,高效率⑤创新性:智慧的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姓名:单位: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考试科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分数:2013年9月 25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B卷)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新课程的实施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的影响答:新课程的实施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的影响有:(1).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在与教师和校长的座谈中,大家都谈到这次参与改革实验的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纲要》和相关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开始被他们所接受,并被尝试着融入他们的教学中。
校长们说,现在的改革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校长也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教师们说教材非改不可,以前的内容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现在用价值的有内容的多了,并且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新课程将教师吸纳到课程编制体系之中,教师在课程编制中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教师不但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研究者,教师对课程体系建立的参与使教师对课程有深刻的理解,进而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对各方面的把握。
另外,新课程使教师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管理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合作者、促进者,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放开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探究,注重课堂生成。
(3).教学方式发生转变:人们对于由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优化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至2007年6月,于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及的相关文章就达873篇。
现在,教师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使用方面已经步入了轨道,课堂上不失这些教学方式的踪影。
而且人们对于教学方式的研究也早以同时步入了具体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范畴。
(4).教材走向多样化:新课程提倡一纲多本,在此鼓励下,不同版本的教材纷纷出现,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各家都竭尽所能,对教材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目前小学各版本的教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点。
另一方面,为学校对教材的选择提供了可能,针对地区和学校特点选用教材,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5).教育评价发生变化:新课程较之传统课程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
对于各科教学都从知识技能、情感太度价值观和过程方法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行评定,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新课程中的评价观的基本内涵答:新课程提出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为:⑴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⑵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⑶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⑷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⑸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⑹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⑺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3.案例的基本要素答: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是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
案例包括四个要素:要素一:教学背景的交待。
任何一个案例都有它特殊的背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对象不确定性,过程不可预见,方法不可复制,结论不可照搬。
要素二:好的“故事”,必然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需要凸现教师决策与选择的困惑,可以从中发现或挖掘有典型意义的教育问题。
要素三: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往往都有一定的结构框架,依托恰当的理论为支撑。
要素四:围绕一个主题,注重过程,细节真实、形象的描绘。
详细描述事例发生、发展、解决过程中的冲突和情景。
4.学生全面发展的涵义答:国家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我们学校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提高。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又从素质教育养成角度提出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人了时代活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则进一步揭示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二、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我国基础教育在20世纪末主要存在哪些问题?答:我国基础教育在20世纪末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在课程实施方面:①忽视兴趣的培养在课程目标的实际实施中呈现偏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倾向。
思想品德、健康劳动态度与技能、美的感受与表现以及学会学习的态度与能力等目标在实际关注与实施中都明显不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数学已经成为最不受欢迎的学科之一,数学与“枯燥、紧张、考试、失败、淘汰、没有信心”等联系,如果不是要考试,很少有学生愿意学习数学。
杨振宁选学生的两个标准首先是兴趣。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主要在于: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繁、难、偏、旧。
内容呈现过于形式化。
学习方式单一,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评价形式单一,对评价结果的处理简单。
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个体差异的关注。
②忽视学生的经验没有应用的意识,缺乏动手实验的能力(美国学生自制核反应堆),学外语不能会话,学中文阅读和作文能力不强,不会唱歌。
与现代社会发展脱离:语文文章,物理、化学上新的进展,新的数学思想。
③忽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忘了自己,质疑与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
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质疑的权利比实际质疑更为重要。
不会合作,缺乏团队精神。
例如,一条船上有75头牛、34只羊,问船长多大岁数?45名被试学生中,只有5人认为此题不能做,多数答案是41,其次是109,再次是(75+34)=54。
5。
(2)在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重视书本知识。
(3)在课程评价方面,忽视对学生纵向发展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同时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着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4)在课程结构方面,课程结构过于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
(5)课程管理方面,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6)课程计划基本统一,课程目标(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必修课,很少有选修课)、课程内容(所有的学生学同样的数学。
1982年,由柯克克罗夫特(W.H.Cockcroft、博士为首的英国国家教学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数学算数》的报告,这是英国数学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Cockcroft 报告》(后面简称《报告》)的问世标志着英国乃至世界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进展。
这个报告表明: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相差7个年级。
长期以来,我国地域广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
但是,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也是人教版统一天下,这与我国的国情很不相符。
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功有明显缺陷。
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极其缓慢,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匮乏。
教育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的转变,尤其不能和数学学科等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思想观念停留在“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的层面;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物化为“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不健全;缺少合作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能力等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新成分。
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2.如何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答: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适应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完全用大一统的课程设计和一刀切的要求,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