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合集下载

中庸全文及解释

中庸全文及解释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 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中庸全文及译文资料讲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资料讲解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全文翻译

《中庸》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原文】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3)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 第三章【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中庸》书名,有三层意思:1、为一般人说法。

中庸既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中庸就是一般平常人。

2、中庸就是恰好。

中是不偏差,庸是常道,也就是没有太过与不及,一般人就是容易想的多说的多做的少;恰好就是父子夫妇兄弟相处恰好,修道修心恰好,为人处事恰好,全力以赴恰好。

3、以中为用,也就是用中。

中是体,庸是用,明体才能达用,也才可以尽心尽性。

而中体是天命本性,所以本经由天命之性开始。

第一章:天命(1)、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的这一点真灵,就是人的自性本性。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2)、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能。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离,就是身外之物了,不是“道”了。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戒惧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有敬畏的存心。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3)、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中庸全文及翻译赏析

中庸全文及翻译赏析

中庸全文及翻译赏析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译文孔子说:“这个道路大概不行了!”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ěr)言,隐恶而扬善。

《中庸》原文

《中庸》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言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中庸》名言名句

《中庸》名言名句

《中庸》名言名句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译文】“中”是天下的大本源,“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

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译文】君子的所作所为能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所作所为则违背中庸之道。

(中庸: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即折中,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4、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天下和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爵位和俸禄是可以推辞的,明晃晃的快刀是可以踩踏的,但中庸之道却是很难做到的。

5、故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6、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译文】君子依据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可是我却不能中途中止。

7、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

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8、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译文】凡事预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

12、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的人,喜欢凭主观意愿做事,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喜欢独断专行。

国学经典《中庸》原文及完整注解,快来一起品读经典

国学经典《中庸》原文及完整注解,快来一起品读经典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 子思 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 四书 ”。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

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

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

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实行不起来的原因,我知道了。

《中庸》第02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第02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第02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之前说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所谓的“庸”有“用”,也有“常”的意思,就是君子经常保持“中和”的状态,而小人相反,内心躁动失衡、欲望无节制,就像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就是圣人、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这顿饭吃小米稀饭也好,或者海鲜大餐,对他们而言没什么区别,所以不会受到欲望的支配,可以安于现状。

但是那些道德修养低的人则不同,所谓“反中庸”,就是不能安于中和的状态,违反中庸之道,就像很多人,看到社会上有钱的人就会攀比、仇视,或者自卑,看到那些穷困落魄的人,就会欺凌、嘲笑、厌恶,遇到一个好的机会、取得一次成功,就跟范进中举一样,遭受一次失败就魂不守舍,岂不知“雷霆雨露均是天恩,风霜雨雪皆可明志”。

君子的中庸之道在于,能够随时都保持着“中和”的状态,这句话估计很容易被人误解为,什么事都顺其自然,不懂反抗与革新,不求上进一味守旧,就跟老和尚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这应该是不对的,君子的中庸之道应该是老子说的“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因为能够“以身为天下”,所以可以做到“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君子之中庸就是能够收敛自己的欲望,将自己的心与天下混然一体,而小人反中庸,则是放纵自己的欲望,穷尽自己的智巧。

怎样看待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句话?

怎样看待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句话?

怎样看待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句话?
'中庸之道'是心脏交换血液、票决领导头脑(中)时,以平凡平常心对待(庸)的君子“之道”,民主品德;无德的小人以迫不及待当选的谋私心对待票决,赞扬以霸权,武力争权夺利,反对民主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意思不是折中主义,“和稀泥”,懦夫哲学,而意思是:心脏、社会票决血液、领导头脑(中)时,以平凡平常心对待(庸)“之道”,当选了带头干,落选的事都忘了、不知道。

这就是健康的社会和人体选领导头脑的平常机制,文明道路。

谁知道单位无记名投票的意见隐私、自己脑细胞更新的事?若知道这些事,就是腐败的社会和被监测、解剖还监测、解剖不清楚的病人死人。

要想理解“中庸之道”,就要明白中华文化、龙的造字规则,否则解释不清楚。

“中庸'的可操作意思不是折中的意思,而是:以交换、票决马首是瞻的中国龙(五中)文化能用于日用的平凡生活中,岂(庸)有平庸人吗?“庸'(岂)可弃乎(吗)?
例如:农历五月初五(中节),叫端午(代表交换、票决的午马七的龙首的意思)。

这一解释是毋庸置疑的。

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开始的“说明”。

文/刘树成。

(完整word版)中庸原文

(完整word版)中庸原文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全文及译文

《中庸》——子思第一章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译文:上天赋予人和物的根本,叫做“性”;在人即人性,在物即物性.遵循本性自然的规律,叫做“道”。

修养人性自然的法规,叫做“教".原文: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 了。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只有天下最诚的圣人,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天性;发尽天性,才能发尽人性;发尽人性,才能发尽物性;发尽物性,就能助天地化生、养育万物;能助天地化育万物,就能与天地并列,排在第三了。

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东西 - “道” ;遏制住欲念,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是特别谨慎的。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等感情还没有抒发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抒发出来而又完全符合礼义的标准,叫做“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途。

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万物就会正常地生长、发育。

第二章原文:仲尼日:“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能做到‘中庸’;小人相反,做不到‘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是因为君子时刻都能做得恰如其分,既‘不超过’又不‘不足’;小人则相反 ,做不到中庸,是因为小人做事无所顾忌。

"第三章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百姓之中很久以来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第四章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意思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意思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意思“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出自《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意思为仲尼说:“君子做事往往符合中庸之道,而小人行事则会与中庸之道相背离。

中庸之君子,做事往往拿捏得当,不偏不倚,不会太过,也不会不及;而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做事往往没有原则,肆无忌惮,于是做事就会比较极端。

”这句话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让我们大抵可以明白中庸的含义,中庸的重点在于适度,说得更加具体一点,就是不要做得太过,但也不要什么都不做,要顺势而为。

这里多说一句,了解道家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其实孔子的中庸与道家老子的“无为”有些相似。

从人生层面来理解老子的无为,我们能够知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告诫人们做事不要“妄为”,“妄为”也是一种极端。

而所谓的极端,有两个端点,即“过度多”和“过度少”。

在老子心里,追求“过度多”,是因为心中有“违背自然的过多之欲”;而人追求过度少时,此时对“过度少”的追求亦是一种欲望,也是违背“自然”的,而这里的“自然”,就是不加私欲干涉之事物发展的最好状态。

某种意义上,“自然”也颇有“适度”的意思。

所以,基于对道家老子“无为”的理解,我们也能同理感受到儒家孔子中庸之道内涵。

孔子所讲的中庸告诉我们,做得太多不行,做得太少也不行,适度才好。

同时,在论语中记录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让孔子说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加优秀,孔子没有直接告诉子贡哪个更优秀,但做了如下点评:“子夏做事做得总是不到位,他的性格太保守;而子张做事做的太过,性格太激进。

太过和太激进是一样的。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心里,保守的子夏和激进的子张都是一样不符合“中庸”的。

基于此,我们不难得出,所谓中庸,实则讲究的就是不偏不倚,行事适度。

但是,孔子之“中庸”可并非“折中”的意思,孔子之中庸属于富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适度,而折中,则缺乏原则性,颇有一味调和的感觉。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

《中庸》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原文】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孔子说:“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我知道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原文】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很难在世上实行啊!”【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庸的诗句

中庸的诗句

中庸的诗句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6.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7.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8.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自强不息的名言及故事

君子自强不息的名言及故事

君⼦⾃强不息的名⾔及故事1.求关于君⼦的⼀些名⾔或典故仲尼⽈:“君⼦中庸,⼩⼈反中庸,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中庸也,⼩⼈⽽⽆忌惮也。

”《礼记·中庸》⼦⽈:“君⼦周⽽不⽐,⼩⼈⽐⽽不周。

” 《论语·为政》君⼦喻于义,⼩⼈喻于利。

《论语·⾥仁》⼦⽈:“君⼦坦荡荡,⼩⼈长戚戚。

” 《论语·述⽽》君⼦固穷,⼩⼈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君⼦⽽不仁者有矣夫,未有⼩⼈⽽仁者也。

” 《论语·宪问》⼦⽈:“君⼦上达,⼩⼈下达。

”《论语·宪问》君⼦乐与⼈同,⼩⼈乐与⼈异。

君⼦同其远,⼩⼈同其近。

《易·同⼈·彖》⼩⼈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

君⼦则穷通皆乐,未尝⼀⽇忘其君。

《读易详说》解《易·否·初六》⾂闻为⼈君者,在乎善善⽽恶恶,近君⼦⽽远⼩⼈。

善善明,则君⼦进矣;恶恶著,则⼩⼈退矣。

《贞观政要》卷五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之交淡若⽔,⼩⼈之交⽢若醴。

君⼦淡以亲,⼩⼈⽢以绝。

彼⽆故以合者,则⽆故以离。

《庄⼦·⼭⽊》天不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君⼦不为⼩⼈之匈匈也辍⾏。

《荀⼦·天论》。

2.求关于君⼦的⼀些名⾔或典故仲尼⽈:“君⼦中庸,⼩⼈反中庸,君⼦之中庸也,君⼦⽽时中;⼩⼈之中庸也,⼩⼈⽽⽆忌惮也。

”《礼记·中庸》⼦⽈:“君⼦周⽽不⽐,⼩⼈⽐⽽不周。

” 《论语·为政》君⼦喻于义,⼩⼈喻于利。

《论语·⾥仁》⼦⽈:“君⼦坦荡荡,⼩⼈长戚戚。

” 《论语·述⽽》君⼦固穷,⼩⼈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君⼦⽽不仁者有矣夫,未有⼩⼈⽽仁者也。

” 《论语·宪问》⼦⽈:“君⼦上达,⼩⼈下达。

” 《论语·宪问》君⼦乐与⼈同,⼩⼈乐与⼈异。

君⼦同其远,⼩⼈同其近。

《易·同⼈·彖》⼩⼈当退黜之时,往往疾视其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要得要不得
柴玉萍
【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第2章)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此谓,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真的是中庸就好吗?我不敢苟同,纵横中国史,许多国事许多人深受其害,深苦其中。

《宋史·岳飞传》:‚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

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飞选择中庸之道,莫须有致死,一代名将,叱咤疆场,杀敌无数,如此惨死,实有不值。

个人生死事小,大宋江山顿成危厦,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多少人死于战乱。

岳飞中庸,中庸宋亡。

明有崇祯帝,杀崇焕。

‚依律磔之。

家属岁十六以上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

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

‛崇祯帝觉得自己处置的很中庸,很宽容,只磔袁崇焕一人,充军其妻子兄弟,而没有像《大明律》规定的那样,
满门抄斩。

袁崇焕被一刀一刀地活剐,城中百姓蜂拥而至,看着袁崇焕血淋淋的身躯,听着袁崇焕痛苦万分的呻吟、嘶叫,用最恶毒的言辞诅咒袁崇焕,再吞下那一块块血淋淋的皮肉。

崇祯帝‚中庸‛,造成千古奇冤,明亡。

现代,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要解决好国内外的矛盾,如果国家还是用中庸之道去处理,国家将永无宁日。

这儿有个很好的例子,孔子有一次用中庸之道去劝说土匪改邪归正,如何啊?差点被土匪杀了,吓得赶紧跑了回来,不敢再去了。

国际问题也是如此,孔儒的中庸之道要不得。

再举个例子,单位实行年末考评,本意是要人人进取,择优而为。

而在现实中,有些小人对真正工作或领导赏识的人恨之若骨,屡屡制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唯恐领导不以己为重心,事实上是威吓领导,领导中庸就只有委屈于恶势力,结果只有一个,‚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儿,考评反成了小人动手脚的最好武器。

有些人从事的工作,若取中庸之道,会送许多人情,皆大欢喜;若认真严格执行规定,会得罪一些人。

所以,赵双连董事长讲话切中利弊,任人唯贤,不简单以票取人,若都做老好人,谁做事?!
那么,中庸之道错了吗?我认为,中庸适应于教人仪体大方,进退得体,劝人为善,这是社会教化永远少不了的主题。

真正在处理国事、世事时,中庸思想要不得!
二O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