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和中风患者。
患者常常失去对身体的控制,导致身体的重心不稳,行走和站立时容易失衡,甚至摔倒。
因此,重心转移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1. 单腿站立
偏瘫患者可以尝试单腿站立训练,这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选择一只脚抬起,用另一只脚支撑身体,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2.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是重心转移训练的基本训练内容,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走路能力和平衡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选择一条通道,沿着通道走,每次练习5-10分钟,逐渐增加步行时间。
3. 坐姿平衡训练
坐姿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恢复坐姿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抬高腿部,维持平衡状态,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4. 双腿平衡训练
双腿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双腿并拢,尽可能地保持平衡状态,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总之,重心转移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耐心和毅力,逐渐提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才能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
偏瘫侧身走路锻炼方法
偏瘫侧身走路锻炼方法引言偏瘫,又称半身不遂,是一种由中风、脑部损伤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
偏瘫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协调能力下降等现象。
为了帮助偏瘫患者恢复行走能力,侧身走路成为了一种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偏瘫侧身走路的锻炼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行走自如。
侧身走路简介侧身走路是一种通过侧身姿势进行行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一侧肢体的负重,减轻肌肉的用力,有助于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偏瘫患者可以通过侧身走路来恢复步态的正常模式,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步骤以下为一些基本的偏瘫侧身走路锻炼方法的步骤,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1. 站立姿势:首先保持直立姿势,双腿并拢,双脚平行放置。
同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并将重心放在健康一侧的腿上。
2. 侧身姿势:从直立姿势开始,将身体慢慢侧倾,让重心完全落在患侧的肢体上。
这样可以增加患侧肢体的负重,减轻健侧肢体的负重,并为侧向行走做准备。
3. 行走过程:在侧身姿势的基础上,从健侧脚开始迈步,以患侧脚为支撑点,一次迈过一个步幅。
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摇晃或扭动身体。
重复进行多次,逐渐延长行走的时间和距离。
4. 长距离行走:当患者逐渐适应短距离的侧身走路后,可以尝试进行长距离的行走训练。
可以选择在安全的平坦地面上进行行走,同时可以借助助行设备,如平行杠、手杖等,以增加行走的稳定性。
5. 姿势调整:在侧身行走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
始终保持身体的挺直和平衡,避免发生身体的倾斜或摇晃。
同时,还要确保行走时脚步的均匀和稳定。
注意事项在进行偏瘫侧身走路锻炼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安全性:在进行侧身走路训练时,要确保周围的环境安全。
选择宽敞平坦的地面进行训练,避免出现绊倒或摔倒的危险。
2. 小步慢走:对于初学者或运动能力较差的患者,可以采用小步慢走的方式。
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平衡和姿势,并减少不稳定因素。
3. 长时间训练:侧身走路是一种需要长时间持续训练的锻炼方法。
偏瘫患者步态分析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 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 考点,如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 约为8±3.5cm。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 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上图示 ,通常用°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5)摆动前期(足尖离地,大概处于步态周 期的50%-60%,相当于第二个双支撑相): 此时为向前摆动下肢做准备,地面反应力在 髋关节和膝关节后方,髂腰肌、臀中肌和股 直肌(髋部)呈向心性收缩(髋关节后伸 10°~0°),股直肌在膝关节处呈离心性收 缩(膝关节0°~屈35°);踝的地面反应力 在其前方,使踝跖屈肌肉持续向心性收缩, 约20°(踝关节0°~跖屈20°),且骨盆向 后旋转4°~5°。
步频(cadence)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称为步频,又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 。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 ,东方男性的步频平均约为112.2±8.9 steps/min,女性平均为123.4±8.0 steps/min 。双人并肩行走时,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 长腿者。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 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 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 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 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此 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 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 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 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5.1.2 RLA八分法 一个步行周期中八个典型 动作姿势位点,即支撑前期(initaial contact )、支撑初期(loading response)、支撑中 期(midstance)、支撑末期(terminal stance )、摆动前期(preswing)、摆动初期( initial swing)、摆动中期(midswing)、摆 动末期(terminal)。
偏瘫患者平衡协调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平衡协调训练方法偏瘫是一种由于中风、脑血管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运动障碍。
这种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下降,使他们容易摔倒或失去行动能力。
因此,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平衡和协调训练是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偏瘫患者平衡协调训练方法:1.环境适应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逐渐习惯不同的环境。
可以从简单的平地走到复杂的台阶、斜坡等地形。
逐渐增加训练难度有助于患者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
2.坐位平衡训练:对于行动困难的患者,坐位平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通过坐在稳定的椅子上,训练患者控制自己的重心。
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动作,如上下摆臂、前后摇等,帮助患者锻炼平衡和协调能力。
3.站位平衡训练:当患者的坐位平衡训练进展良好时,可以逐渐过渡到站位平衡训练。
可以从站立靠墙开始,逐渐减少对墙的依赖,尝试站立一段时间。
可以通过双脚并拢或分开、闭眼等方式增加训练难度,提高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4.步态训练:步态训练对于恢复患者行走能力和平衡能力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辅助装置如平行杠、行走器等,帮助患者进行步态训练。
逐渐减少对辅助装置的依赖,进行自主行走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5.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是指将平衡和协调训练与日常生活动作结合起来。
患者可以通过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动作,如刷牙、穿衣等来锻炼平衡和协调能力。
这些动作既可以起到锻炼的作用,又可以增加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以上的训练方法之外,偏瘫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其他的辅助训练方法,如瑜伽、普拉提等。
这些训练方法可以通过平衡和协调的动作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总之,对于偏瘫患者来说,平衡和协调的训练是重要的康复过程。
通过不断的训练和努力,患者可以逐渐恢复平衡和协调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独立性。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训练方法应根据个体需求和能力进行调整和个性化设计。
因此,在进行平衡和协调训练时,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保证训练的安全和有效性。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是指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帮助偏瘫患者恢复重心控制能力,促进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
1. 站立训练法:患者站立,一只手扶着扶手或墙壁,另一只手持球或其他物品,将球或物品转移到另一只手中,反复进行。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学会平衡控制和重心转移。
2. 步态训练法:患者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加入转弯等复杂动作,帮助患者提高步态控制和重心转移的能力。
3. 瑜伽训练法:瑜伽中的一些姿势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例如树式姿势、三角式姿势等。
4. 平衡板训练法:患者站在平衡板上,通过练习平衡板上的各种运动,帮助患者恢复重心控制和平衡能力。
总之,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通过长期的训练,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1 -。
偏瘫步行训练研究报告
偏瘫步行训练研究报告偏瘫步行训练研究报告引言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其主要特点是丧失肢体的运动能力,特别是肢体的步行能力。
然而,通过有效的步行训练,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可以得到改善。
本研究旨在探讨偏瘫步行训练对于康复的效果以及训练种类的选择。
方法选择了100名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偏瘫步行训练,训练方式包括体能训练、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总共持续6个月。
对照组不接受任何训练。
通过记录患者的步行能力、肌肉力量、平衡度、生活质量等指标,评估训练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肌肉力量、平衡度、生活质量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在步行能力方面,实验组的平均步态速度从训练前的0.3m/s提高到训练后的0.6m/s,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
在肌肉力量方面,实验组的肌力提高了30%,而对照组基本无变化。
在平衡度方面,实验组的平均步态稳定性提高了50%,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
在生活质量方面,实验组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度和自理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讨论通过研究发现,偏瘫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肌肉力量、平衡度和生活质量都有积极的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训练可以增加偏瘫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训练的种类和方法也会对训练效果产生影响。
不同类型的训练可以针对不同的康复需求,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结论偏瘫步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肌肉力量、平衡度和生活质量。
不同类型的训练可以针对不同的康复需求,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样本数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延长研究时间,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1.马云云, 丁磊. 偏瘫步行训练对中风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 2018(5):76-77.2.周明月, 颜欢欢, 刘斐. 网球运动对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和平衡控制的影响[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7(1):59-61.3.曾雅琳. 普拉提步行训练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14):4617-4618.。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结果:患侧支撑不稳,站立 相缩短;对侧腿提前触地; 行走速度减慢
20
偏瘫步态分析
偏瘫腿摆动期:
---最常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足、膝关节屈伸速度减缓和屈髋不足为特征的下 肢僵硬摆动。
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
13
14
偏瘫患者步态
偏瘫患者步行周期特点
--患侧上肢摆动时协同屈曲、内收;患侧下肢伸肌协同运动。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划圈步态”。
15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初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 髂腰肌肌力降低可能是原发因素
• 改善髂腰肌肌力是关键。
22
偏瘫步态训练
(一)步行基础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肌力训练
桥式运动和垫上训练
上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肩带肌、肘伸肌、腕伸肌的肌力训练
下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伸髋肌、髂腰肌、髋外展肌、膝关节伸展、 屈曲肌群的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二)平衡训练
踝跖屈肌挛缩或痉挛,支撑相胫骨不能前移导致膝关节过 伸; 股四头肌无力导致过伸才能负重; 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突然伸展
膝过伸的训练:
--矫正足下垂 --站立位膝关节在5—10°范围内控制性屈曲和伸展:先双侧下 肢,然后患 侧下肢。
---“划圈步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充分,加上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不能,
导致僵硬的下肢出现向前的患者外旋和外展髋部使腿向外侧摆动,然后内 收和内旋使腿向内侧摆回。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镇静;无力(巴氯芬;替扎尼定) 妙纳基本无副作用
神经溶解技术
注射部位:胫神经和胫神经运动分支 注射药物:50%—100%酒精3-7ml 定位技术:低频电刺激 特点:优点是廉价、在短期内可以重复
使用;缺点是可以引起感觉障碍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
注射肌肉:小腿后群肌 注射方法:腓肠肌、比目鱼肌从小腿后
步长(step length):一侧足根着地至对 侧足跟着地时两点间的距离。
步基宽(stride width):每侧足根着地其 中点连接成线,左右两侧连线之间的距 离。正常约为5~10cm。
步态的基本测量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屈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训练目的 侧方运动 侧方运动 增加步长 减少步宽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 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 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 动的特定区域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 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支撑相时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 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
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 —踝跖屈肌过度活跃 —髋伸展力矩下降 —髋屈肌过度活跃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面进针;胫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 从侧方或后方进针
踝足矫形器(AFO)
分类:主要分三大类 塑料AFO 金属AFO:优点是质地硬,带关节 前置踝足矫形器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摘要:一、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概述二、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具体表现1.拖步2.步长缩短3.步态不稳4.足下垂5.髋关节屈曲6.膝关节过伸7.足内翻三、针对偏瘫患者步态的治疗方法四、结论正文: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行走功能受限,表现出一系列典型步态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拖步、步长缩短、步态不稳、足下垂、髋关节屈曲、膝关节过伸和足内翻等。
1.拖步: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下肢往往不能正常摆动,表现为拖地行走。
2.步长缩短:由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受限,使得步长明显缩短。
3.步态不稳:偏瘫患者行走时,身体重心不稳定,容易摇晃,导致步态不稳。
4.足下垂:患侧足部不能正常抬起,表现为足下垂。
5.髋关节屈曲: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髋关节屈曲,使腿部不能正常伸直。
6.膝关节过伸:膝关节在行走时不能正常弯曲,表现为过伸。
7.足内翻:患侧足部在内翻状态下行走,导致步态异常。
针对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言语治疗等。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改善患者行走功能,缓解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3.辅助器具:根据患者需求,选用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以提高行走稳定性。
4.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手术、矫形手术等。
总之,了解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康复师和患者本人更好地认识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优秀课件
• 四肢异常 :
•
脑中风患者经常会感
受到肢体困顿乏力,不能自如的运动,这
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发病的时
候脑中风患者的面部或肢体突然麻木、无
力,尤其是一侧肢体麻木和无力,持物不
稳,有时伴肌肉痉挛,走路时虽未遇路障
,却突然跌倒或者出现行走不稳症。
正常步态分析
• 步行周期 • 定义:行走过程中一次足跟着地至该侧足
•
偏瘫的表现
• 特点发病率高:我国每年新发病例200万, 发病率高达120/10万,每12秒就有一人罹 患中风,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
偏瘫的表现
• 生活异常 :
•
这个症状的出现会
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导致患者不
能自主活动。发病期间患者会突然感到天
旋地转、摇曳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
在地。
偏瘫的表现
• PNF
踝关节的处理
踝关节的处理
• Rood:①利用冰刺激诱发足背屈外翻肌
•
②手指叩击
• Bobath: ①利用反抑制模式,让踝关节进行外翻 运动。
• Brunnsrtom:①诱发共同运动为目的
• ②用拇指指腹或指尖加力按压踝关节外侧稍前方 以诱发踝关节背屈外翻和髋、膝关节屈曲
减重步行训练---治疗作用
• 2、小腿三头肌痉挛或者跟腱挛缩,导致的代偿性 膝过伸
• 3、髋关节的屈曲挛缩,骨盆旋后,或是臀大肌后 伸无力,都可以引起膝关节的过伸。
• 4、股四头肌肌力弱也是膝过伸的原因之
膝过伸的纠正
• ①患侧髋关节屈曲训练 • ②下肢的分离运动 • ③患侧下肢负重下膝关节控制练习 • ④重心转移时膝关节控制练习 • ⑤注意髋及踝关节的协调,纠正异常步态
偏瘫患者步态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步态训练方法嘿,偏瘫患者步态训练方法啊,那咱就来好好说说。
偏瘫患者走路可不容易呢,得慢慢训练。
一种方法是先从站开始练起。
找个扶手或者让人扶着,试着站起来。
刚开始可能站不稳,别着急,多试几次。
就像小孩学走路,得先学会站嘛。
等能站稳了,再试着站一会儿,锻炼腿部的力量。
然后呢,可以练习迈步。
先把好的那条腿迈出去,再慢慢地把偏瘫的那条腿拖过去。
步子别太大,也别太小,得适中。
就像你走路的时候,步子得合适,不然会摔跤。
可以在地上画条线,按照线的方向迈步,这样能走得更直。
接着,练习平衡。
走路的时候得保持平衡,不然会摔倒。
可以试着单脚站一会儿,锻炼平衡能力。
也可以走一走窄窄的路,比如沿着墙边或者绳子走,这样能更好地掌握平衡。
还有啊,走路的时候要注意姿势。
身体要挺直,不能歪歪扭扭的。
肩膀要放平,头要抬起来。
就像你走模特步一样,要有个好姿势。
可以对着镜子走,看看自己的姿势对不对。
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
不能练了一会儿没效果就放弃了。
就像你减肥一样,得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
可以每天练一会儿,慢慢增加时间和难度。
我给你讲个事儿吧。
我有个邻居大爷,他偏瘫了。
一开始他都走不了路,整天坐在轮椅上。
后来他的家人带他去做康复训练,按照上面的方法一步一步地练。
大爷很努力,每天都坚持训练。
过了一段时间,他就能慢慢地走几步了。
现在大爷已经能自己走一段路了,他可高兴了。
他说以后还要继续练,争取能走得更好。
所以啊,偏瘫患者步态训练要有方法,有耐心。
从站到迈步,再到平衡和姿势,一步一步来。
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走得越来越好。
哈哈。
偏瘫异常步态分析
偏瘫异常步态分析偏瘫是指一侧肢体出现无力或运动受限的状况。
这种运动障碍往往会导致患者的步态异常,影响其正常的行走能力。
因此,对于偏瘫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偏瘫异常步态进行详细分析,并介绍常见的评估方法。
一、偏瘫异常步态特点:1.支撑相异常:偏瘫患者常常会出现步态支撑相异常的情况。
支撑相是指一只脚接触地面到该脚离地的整个过程。
由于偏瘫患者一侧肢体的无力或运动受限,导致其无法充分地发挥该侧肢体的支撑功能,从而引起支撑相异常。
2.摆动相异常:摆动相是指一只脚从离地到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
在偏瘫患者中,由于肢体无力或运动受限,使得其摆动相异常,即行走时的脚趾拖地,步幅减小,摆动时间延长,这些因素都导致步态异常。
二、偏瘫异常步态分析:1.步态评估:在对偏瘫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步态评估。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偏瘫患者的步态:-步幅和步速:偏瘫患者的步幅通常较小,步速也较慢。
-着地方式:正常人的脚跟先着地,然后由脚跟到脚尖逐渐推进,而偏瘫患者的脚趾会先着地。
-步态稳定性:正常人行走时身体保持稳定,而偏瘫患者由于一侧肢体无力,导致步态不稳定。
-上肢运动:一侧偏瘫患者在行走时常常会出现交叉架步、大臂内收等异常上肢运动。
2.偏瘫异常步态类型:-偏瘫步态: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运动障碍,所以在行走时会出现跛行或拖曳的现象。
-抑制型步态:偏瘫患者因为担心摔倒,在行走时会出现受紧张和抑制的步态,常常伴随步行缺乏自然流畅的动作。
-亚急性和慢性步态:患者在恢复期和慢性期的步态会有所不同,亚急性期的步态较细微,而慢性期则更明显。
三、偏瘫异常步态评估方法:1. Berg平衡量表:用于评估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该量表包括14个项目,通过对患者的能力进行评分,来判断其步态和平衡能力。
2. Fugl-Meyer运动评价:通过对患者四肢运动的评价,来了解其运动能力和步态状况。
3.步态分析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运动捕捉系统等对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通过对患者步态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来判断其步态异常程度。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画圈步态: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会表现出向外画圈的动作,然后向内收,类似于在不停画圈。
这是因为偏瘫侧的力量不足,导致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2.上肢屈曲:偏瘫侧上肢通常会呈现肘关节屈曲的状态,紧靠身体。
3.下肢伸直: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可能呈现出伸直的状态。
4.重心转移:在行走过程中,患者需要将重心从健侧转移到偏瘫侧,然后再转移到健侧。
5.侧屈和扭转:整个行走过程中,患者身体会呈侧屈、扭转的状态。
偏瘫步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偏瘫侧肌力不足,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导致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这种步态特点使得患者在行走时表现出独特的画圈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偏瘫步态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进行纠正的,但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出现其他步态畸形。
偏瘫步态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偏瘫是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偏瘫步态是指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由于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导致的异常步态。
为了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我们进行了一次偏瘫步态实训。
二、实训目的1. 了解偏瘫步态的特点及成因。
2. 掌握偏瘫步态的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3. 提高康复治疗师对偏瘫步态的认知和评估能力。
三、实训内容1. 偏瘫步态的特点及成因偏瘫步态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1)患侧下肢力量减弱,步幅减小,行走速度减慢。
(2)患侧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出现内收旋前屈曲姿势。
(3)患侧下肢伸直并外旋,举步时骨盆抬高。
(4)行走过程中出现拖曳步态或画圈步态。
偏瘫步态的成因主要包括:(1)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脑卒中等。
(2)肌肉功能障碍,如肌力减弱、肌张力异常等。
(3)骨骼系统功能障碍,如关节活动度受限等。
2. 偏瘫步态的训练方法(1)站立训练:包括患侧负重训练、重心移动训练等。
(2)行走训练:包括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
(3)日常生活环境下的步行训练:如上下楼梯、过马路等。
(4)协调性、可动性和稳定性训练:如协调性训练、平衡杠内练习等。
3. 偏瘫步态训练的注意事项(1)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
(2)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训练难度。
(3)注意患者安全,防止跌倒、受伤。
(4)加强患者心理辅导,提高患者康复信心。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偏瘫程度、步态特点等。
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3. 对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包括患侧负重训练、重心移动训练等。
4. 对患者进行行走训练,包括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
5. 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对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如上下楼梯、过马路等。
6. 对患者进行协调性、可动性和稳定性训练,如协调性训练、平衡杠内练习等。
7. 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训练效果,调整训练方案。
偏瘫步态训练方法
偏瘫步态训练方法
偏瘫步态训练是指针对患有偏瘫的患者进行的步态训练。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偏瘫步态训练方法:
1. 动态平衡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性。
训练方法可以包括站立、走路、跳跃等,患者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2. 步态模拟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模式。
训练包括患者站立、跨步,然后移动另一个脚到前面,重复这个步骤。
3. 慢跑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同时增加身体的协调性。
患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慢跑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4. 静态平衡训练。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训练包括站立,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一次持续15-30秒。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康复情况不同,训练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
偏瘫步态的描述
偏瘫步态的描述偏瘫步态是一种由于大脑或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症状。
患者的步态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通常是一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受限,导致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在我接触的患者中,有一个名叫李先生的中年男性,他曾经是一位活力四溢的体育教师。
然而,一次不幸的意外让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李先生的右侧大脑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他的左侧肢体完全失去了运动功能。
他的左腿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协调地行走,而是摇摇晃晃地迈出一步,然后用力地拖着左脚向前移动。
这种步态异常不仅让他的行走速度变得缓慢,还让他容易失去平衡,经常摔倒。
每次看到李先生艰难地走过来,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力感。
他曾告诉我,曾经的他是一个运动能手,而现在却连最基本的行走都如此困难。
他不得不依靠拐杖来支撑自己的身体,这让他感到沮丧和无助。
尽管如此,李先生从未放弃对康复的希望。
他每天都坚持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希望能够恢复自己的行走能力。
他告诉我,每一步都是他对生活的挑战和奋斗,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一天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李先生的进步和成长。
虽然他的步态仍然不规律,但他的行走速度逐渐加快,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他赢得了身体的一点点自主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每次看到李先生坚定地踏出一步,我都为他感到骄傲和感动。
他的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境,重拾自由与尊严。
现在,李先生已经成为了康复中心的一位志愿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和努力来鼓舞其他患者。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迹,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坚持努力,就能够超越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对于我来说,李先生的故事是一次深刻的触动。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宝贵和珍贵,也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力量。
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只要心怀希望,努力奋斗,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人类与其它 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一 。
步行的基本功能
从某一地方安全、有效地移动到另一地 方。
“行走”虽然很简单,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一辈子都走的“英姿飒爽”
二、正常步态知识
正常步态特征 步行周期 步态时-空参数 关节、肌肉活动
正常步态特征
重心移动
行走时,身体 重心随着骨盆 的向前移动而 上下移动大约 5cm,侧方移 动约5cm
关节活动
足跟着地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屈曲 膝关节:0° 踝关节:0°
足放平
骨盆 :5°旋前
髋关节:30°屈曲
膝关节:0°-15°屈 曲
踝关节:0°-15°跖 屈
站立中期
骨盆 :中立位
髋关节:30°- 0° 膝关节:15°- 5° 踝关节:15°跖屈-
步态的时空参数 时间-距离参数
步长(step length)
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 间在前进方向上的直线距离。正常5080cm。
偏瘫患者的步长
小于正常者。Lehman研究发现, 偏瘫患者的步长小于40 cm,且健 侧步长小于患侧步长Ⅲ 。影响偏 瘫患者步长的因素有:上运动神 经元损伤的部位、程度,发病时 间及治疗情况等
步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足的长轴所形成 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下图示,通常用° 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步频(cadence)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称为步频,又 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健全人 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
步频反映步态节奏与稳定性。
偏瘫患者的步频
研究发现,偏瘫患者的步频 32.1~ 85.3步/min, 明显小于正常人
步行速度
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正常人平 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
步速(m/s)= 跨步长 × 步频 120
步行速度是步态分析最基本、最敏感 的指标。
偏瘫患者的步速
虽然偏瘫患者病情不同,步速变化范 围较大 ,但总体来说,小于正常人的 步速。在评定偏瘫步态的参数中,步 速分为两种:随意步速和最大步速, 两者都能较好反映患者的功能变化。 偏瘫患者的步速为20.2 m/min -28.4 m/min、
站立中期(10~40%GC)
从对侧下 肢离地到 躯干位于 支撑腿正 上。
足跟离地( 40~50%GC )
站立相中 期过后, 支撑腿足 跟离地的 瞬间。
足趾离地( 50~60%GC )
支撑腿足趾 离地的瞬间 ,标志着站 立相结束和 迈步相开始 。
迈步相分期
初期 中期 末期
跨步长(stride length)
同侧足跟(或足尖)前后两次着地 点间的距离。以cm为单位表示。正 常人跨步长是步长的两倍,约为 100-160cm.
步宽(stride width)
指左、右两足间的横向距离,通常 以足跟中点为测量点,正常大约510cm。步宽愈窄,步行的稳定性愈 差。
步行周期
分期
站立相(stance phase)
步行周期中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 过程。约占60%GC。其中包含两个双 支撑期和一个单支撑期。
步行周期
双支撑相(double support)
行走中双脚与地面同时接触的时 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步行周期 百分比表示(各占10%GC,共20% GC)。
偏瘫患者的单腿支撑相 偏瘫患者患侧和健侧的单腿 支撑阶段的绝对时间与正常 人相比都延长,且健侧比患 侧增加的多,但所占整个步 态周期的百分比与正常相比 是减小的,患侧比健侧减小 得多,原因是患侧负重能力 下降,而靠健侧来代偿。
偏瘫患者的双腿支撑相 偏瘫患者双腿支撑相与正常人 的相比,绝对时间都延长 , 所占百分比都增大,原因是双 腿支撑相时间延长可增加步态 稳定性。
10°背屈
足跟离地
骨盆 :5°后旋
髋关节:0°- 10°过伸 展
膝关节:5°
踝关节:10°背屈-0°
趾关节:0°- 10°过伸 展
足趾离地(迈步前期)
迈步相初期( 60~70%GC)
从支撑腿 离地到该 腿膝关节 达到最大 屈曲时。
迈步相中期( 70~85%GC )
指下肢向前 摆动的动作 过程中,从 膝关节最大 屈曲摆动到 小腿与地面 垂直的时期 。
迈步相末期( 85~100%GC )
从与地面垂 直的小腿向 前摆动到该 侧足跟再次 着地之前。 此时小腿减 速向前摆动 。
稳定性
以最小的能量消耗来取得最大的身体重心稳定
周期性和节律性
两侧下肢交替摆动,重复相同过程。
方向性
使躯干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
协调性
全身各关节、肌肉的参与,大脑对这些组织的控制
个体差异
后天经学习而获得,并随年龄、性别、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 异
步行周期
定义:
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 此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 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步行周期
站立相分期
首次着地 足放平(负荷反应期,预负荷) 站立中期 足跟离地(站立相末期) 足趾离地(迈步相前期)
首次着地(0%)
步行周期和站 立相的起始点, 指足跟或足底 的其它部位第 一次接触地面 的瞬间。
足放平(0~10%GC)
整个足底着地 的瞬间。即首 次着地至支撑 腿于站立相过 程中膝关节达 到最大屈曲角 度的时期。
步行周期
单支撑(single support)
行走中仅一侧下肢与地面接触的 时期。以秒为计时单位,或以步行 周期百分比表示。行走时,一侧下 肢单支撑期所占时间实际上完全等 于对侧下肢的迈步相时间。
迈步相(swing phase)
步行周期中从足趾离地到同侧足 跟再次着地的过程。约占40%GC。一 侧下肢迈步相时间等于对侧下肢单 支撑期时间。
偏瘫患者的迈步相
偏瘫患者的健侧与患侧的迈步相明显 不同,患侧迈步相的时间比健侧时间 长,百分比比健侧大,Brandstater报 道,患侧迈步相的时间平均为0.53~ 1.03 s,健侧为0.32~0.56 s, 且患侧迈步相的时间比正常人的时间 长,百分比也比正常人的大,健侧迈 步相的时间比正常人的时间短,所占 百分比比正常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