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精品教案
20曹刿论战【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史学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0课曹刿论战》教案
20.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②以:何以.战(凭、靠)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齐国攻打鲁国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古今异义】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③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两条。
(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20《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教学重点】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教学过程】一、认知学习目标(2-3分钟)1.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为何能取胜呢?二、预习成果展示(5分钟)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给加点字注音guìjiàn f úbiàn fúzhéshì mǐ三、课堂学习研讨(15-20分钟)对照注释,翻译全文1.独学:让学生朗读课文后,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对学:两人一组交流,一看自己的翻译是否正确,二看不会翻译的地方是否相互之间可以理解。
并且将要点整理到学案上。
(教师关注各组B层学生的学习情况)3.群学:组内同学在学科组长的主持下,相互讲解补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曹刿论战 教案
20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积累《左传》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运用比照映衬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学会翻译文言语句。
3.体会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二、资料助读(一)题目解读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编者加的。
“曹刿”是春秋时鲁国人,“论战”指对战争的议论。
从题目可以得知,本文主要记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一事件,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叙述战争的过程,而在于记叙曹刿“论战”的内容。
这就决定了这篇文章叙事简洁、议论充分的特点。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故称“长勺之战”。
(二)相关知识《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两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记述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也善于用写实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言语行动表现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编年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是编写历史较早的方法。
编年体史书的编写按年、月、日的顺序,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
《春秋》《资治通鉴》等也是编年体史书。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鲁国名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凭借智慧和谋略,成功地劝说鲁庄公治国安邦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智谋策略,以及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战争策略和智谋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和讨论,深入理解曹刿的治国理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刿的忠诚和智慧,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智谋策略,理解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战争策略和智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选取历史上的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智谋策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战争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曹刿的画像,简要介绍曹刿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掌握情况,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对话的语气和神态,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曹刿为什么能够说服鲁庄公、曹刿的战争策略有何特点等。
《曹刿论战》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体会文章是如何处理详略的。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体会文章的详略处理。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想想,你能说出几个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战争论述。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书中记述了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赞美了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达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长于记事,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写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齐襄公即位后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死。
次年春天,公孙无知被人杀死,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稍后,鲁庄公也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
鲁军与齐军交战时鲁军大败。
鲁庄公十年春,齐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在这次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
这就是文章中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四、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优质教案
20曹刿论战《左传》◇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众多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
它不但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长勺之战,还概述了军事斗争的策略,总结了战争的经验教训,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理解课文的大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2.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领会文章剪裁精当的写法。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形象,理解课文主旨。
【过程与方法】1.借用历史知识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2.运用多种诵读方式,读熟、读懂课文。
3.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4.收集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民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明白“师直为壮,曲为老”的道理。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时都应沉着面对,冷静思考。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本文古今异义词的差异,掌握重点虚词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赏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2.难点:(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精当的叙述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话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当时山东省境内的齐国和鲁国就经常面临着战争的威胁。
鲁国因为曾经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而得罪了齐国。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派遣大军攻打弱小的鲁国,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鲁国的平民——曹刿,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扭转了长勺之战的局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的智慧。
二、助读资料《左传》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 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习分析事件原因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
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曹刿论战》解析人文主题: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语言: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 684 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二、“长勺之战”背景教师语言:下面请各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出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本文记述了鲁国大夫曹刿在齐国访问时,与齐国大夫展开的一场辩论。
通过这场辩论,展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情怀。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文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曹刿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
3.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曹刿的辩论为例,分析其技巧和思维过程。
3.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句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曹刿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背景介绍2.辩论过程–曹刿的观点–齐国大夫的观点3.辩论技巧与思维过程4.爱国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学生对曹刿辩论技巧和思维过程的分析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读文章,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及特殊的文言句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理解并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虚词“之”“以”的用法;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二)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四、教学法(一)教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导为辅,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时间。
过程中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学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学生已掌握的文言文的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主动探究课文内容;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教学过程(一)回顾史事,导入新课【设问】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设计意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3、探究对话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并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本文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走近作者①《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左丘明著,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②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课文线索。
3.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课文线索。
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教学难点】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发生了一场战役,后世这样评价: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毛泽东这是历史上可以与井陉、淝水等大战相并列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
——黄金贵(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战略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师:为什么这次战役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咱们共同研学《曹刿论战》。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由评价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作者简介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儒家思想)、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语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有散文四篇和诗词曲五首。
其中散文包括两篇先秦散文、一篇西汉散文和一篇三国时期的散文,前三篇都是史传散文,第四篇是表文。
五首诗词曲都是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篇。
本单元课文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战前的一番评论,以及战时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击退强大齐军的史实。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
《陈涉世家》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面部分,主要叙述了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猛发展的形势。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之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这篇表文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
《诗词曲五首》或写征战残酷,或写王朝兴衰,或抒爱国热情,或怀古伤今,读来动人心弦。
学习本单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强调一些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义,疏通句意、文意;二是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文的意境;三是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妙处。
本单元写作“有创意地表达”意在锻炼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创新意识。
名著导读意在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外国小说《简·爱》,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20.曹刿论战 2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谏艺术,体会强烈的家国情怀。
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技巧。
21.邹忌讽齐王纳谏222.陈涉世家 223.出师表 224.诗词曲五首 2写作有创意地表达 2 4.了解相关的文言文背景知识和文言文常识,提升文言文素养。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黄淼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2、理解课文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3、分析并理解人物形象。
4、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2、分析并理解人物形象。
3、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理解加点字的意思2、理解一词多义3、翻译句子4、齐读课文二、“战”1、读题目2遍。
曹刿论战,“战”,你从文章中获取了有关于这场战争的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长勺之战交战双方:结果:2、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是?(原因是?)交战双方势力如何?补充介绍:背景: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
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
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
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时而大败,仅以身免。
齐国随后计划再进攻鲁国。
鲁国当时的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
评价:“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3、文章记录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这一历史事件。
这是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文章选自——《左传》——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三、曹刿这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曹刿1、曹刿是谁?他的身份?——布衣、平民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不是肉食者同乡人认为:军国大事(两国交战)是士大夫阶层关心的事,作为平民百姓、一介草民,自可不必多言国之大事,也不须参与其间。
2、曹刿如何回答:读——“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从中,你能谈一谈曹刿的人物形象吗?——超过了普通平民的眼界,认为士大夫是目光短浅、不能远谋的人,这样,曹刿就把自己定位为与社稷存亡密切相关的人。
即使是平民布衣之人,也有理由为国出力献策,于是,尽管有同乡人劝阻,曹刿还是依然关心国事,关心这场战争,觐见鲁庄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中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的的作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你认识它们吗?(PPT展示)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小信未孚.(fú)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1.解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2)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掌握“间、鄙、牺牲、信、狱、靡”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情境导入】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如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数十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等。
长勺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战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论长勺之战的课文《曹刿论战》。
【新课解读】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记叙的?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如下:(1)事件发展的线索:问战——迎战——胜战——评战(2)曹刿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战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明确:分三部分:①战前准备;②战斗经过;③战后总结。
3.就全篇而言,为什么详写第一部分?讨论明确:详写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也是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
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
4.文章表现人物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文章通过对比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爱国之心。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庄公的政治平庸,军事无知。
这样对比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5.本文题目为“曹刿论战”,从内容看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请同学们阅读这篇文章,说说曹刿认为鲁国依靠什么才能打赢此战。
明确:2.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