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的经典特点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诊断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反映心脏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
心脏的电活动主要由心脏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产生,这种电活动可以在体表上被检测到并记录下来。
心电图的记录是通过体表电极将心脏的电活动传导到纸上形成图形来完成的。
心电图的记录包括心电图波形(P波、QRS波和T波)和时间间隔的测量,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可以获得心脏的许多信息,例如心率、心律、心室肥大、心室复极化异常等。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心房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房收缩。
在心电图上,P波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并且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结束到QRS波开始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房去极化到心室去极化的传导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12-0.20秒之间。
3. QRS波:QRS波是心室去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收缩。
在心电图上,QRS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4. ST段:ST段是心室去极化到复极化的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肌收缩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是等电位水平的,并且与基线平行。
5. T波:T波是心室复极化的电活动,代表心室舒张。
在心电图上,T波通常应该是对称的,形态规则,持续时间正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心室去极化的整个时间间隔,它代表心室去极化的总时间。
正常情况下,QT间期的持续时间应该在0.35-0.44秒之间。
以上是正常心电图的一些特征,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诊断心电图的异常情况。
三、心律失常的诊断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搏动节律异常,主要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等情况。
心电图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钟,常见的心动过缓有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在心电图上,可以通过测量RR间期和观察P波与QRS波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心动过缓的类型。
各种常见心电图特点
常见心电图特点1、房性期前收缩---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是节律不一致。
2、室性期前收缩---特点: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与窦性心动过速有点相似,但是频律更快一些,在150-250次/分之间。
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点:没有正常波形,可见宽大畸形的QRS波及深的T波,有点象拉开的弹簧一样一圈一圈的。
5、房颤---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 波。
6、房扑---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相同的F 波。
7、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 波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始出现。
8、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固定不变,QRS 波自动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始出现。
9、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P波的节律与QRS 波的节律没有联系,各自维持自己的节律。
此图P 波130次/分;QRS 波只有42次/分。
10、左、右心室肥厚---特点:心电图对右心肥大的诊断敏感性较差。
通常以QRS波群电压增高为标准。
11、典型心肌缺血---特点:ST段水平形或下斜形压低大于0.1mv或抬高0.3mv。
12、急性心肌梗死---特点:早期:首先T波高大,ST段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高耸直立T波开始降低并倒置。
近期: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
陈旧期:ST-T恢复正常,残留坏死Q波。
13.室扑:匀齐而连续的粗大波动,其频率约150-250,其中的QRS及ST-T也无从分辨,临床上一旦发生室扑,往往迅速转为室颤,应按室颤的方法处理。
室颤:只有杂乱的电活动,没有协调匀齐的收缩,心电图呈混乱的波动,形状振幅都不规则,频率约250-500,血液循环停止14.高钾:早期T波高而尖、Q-T间期延长,随后出现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低钾: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低平、增宽、双向、倒置、U波出现。
常用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完整版
常用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常用20种异常心电图及其特点一、正常窦性心律二. 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特点: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60次/分,但很少<40次/分。
小儿心率低于下列范围:1岁以内不超过100次/分,1~6岁不超过80次/分,6岁以上不超过60次/分。
4).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三.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1).P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PaVR倒置,PⅢ、aVF一般也是直立的。
2).PR间期:在每个P波之后都继有QRS波群,PR间期~20秒,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小儿PR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3).P波频率100~160次/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P波频率可大于180次/分。
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1岁以内超过140次/分,1~6岁超过120次/分,6岁以上超过100次/分。
4).心动过速时由于P电轴下移,P波的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T波重叠,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四.窦性停搏心电图特点:1).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2).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五、房早:心电图特点:1)有一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 P波不同2) P′-R间期≥3)不完全代偿间歇六. 心房颤动:(Af)心电图特点: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 f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 2)心室率绝对不规则 R-R间期不等。
心电图详细讲解
⼼电图详细讲解⼼电图⼀、⼼电图纸⼆、正常⼼电图波形特点P波:代表左右两⼼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部分导联呈钝圆形;导联I、II、aVF、V4-6直⽴,aVR倒置;其余导联双向;时间:<0.12秒;振幅:肢导<0.25mV;胸导<0.2mV。
P-R间期:从P波起点⾄QRS波群的起点,代表⼼房开始除极⾄⼼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时间:0.12-0.20秒。
QRS波群为⼼室除极波。
时间:0.06-0.10秒;波形:(1)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I、II、III导联的QRS波群其主波⼀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2)正常⼈胸导R波⾃V1 - V6导联逐渐增⾼;S波逐渐变⼩;(3)V1、V2、V3出现Q 波应视为异常,V5、V6看不到Q波应视为异常;振幅:I 导联的R波⼩于1.5mV,aVF导联的R波⼩于2.0mV,胸导的R波⼩于2.5mV。
ST段:⾃QRS波群的终点⾄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多为⼀等电位线,⼀般下移不应>0.05mV;上抬在肢体导联及V4-V6导联不应>0.1mV 。
T波:代表⼼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向:⼤多和QRS主波的⽅向⼀致,左⼼导联I、II、V4 - 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振幅:左⼼导联I、II、V4 - V6导联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三、临床常见异常⼼电图(⼀)左⼼室肥⼤1.QRS波群电压增⾼:胸导联V5或V6导联的R波>2.5mV;Sv1+Rv5>4.0mV(男性)、>3.5mV(⼥性);肢体导联中,Ⅰ导联的R波>1.5mV;aVL导联的R波>1.2mV;aVF 导联的R波>2.0mV;R I+S III>2.5mV。
2.可出现⼼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但⼀般<0.12s。
4.ST-T改变:在R波为主的导联,其ST段可呈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当QRS波群电压增⾼同时伴有ST-T改变者,称左室肥⼤伴劳损。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解析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解析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而生成的图形化表示,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对于医生来说至关重要,可以提供关于心脏电活动的有用信息。
本文将解析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以及与心脏疾病相关的一些特征。
首先,我们来解析心电图中的P波。
P波代表心脏的房性除极,表示心房收缩的电活动。
正常的P波应该是一个尖峰,且持续时间应该小于0.12秒。
如果P波持续时间超过0.12秒,可能表示存在房室传导阻滞或房颤等心脏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QRS波群,它代表心室的除极和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该是一个窄尖的波形,持续时间通常在0.06秒到0.10秒之间。
异常的QRS波群形状和持续时间可能是心室肥厚、束支阻滞、心室扩张等心脏问题的指示。
最后,我们来分析T波,它表示心室复极化。
正常T波应该是一个圆滑的向上或向下的波峰,持续时间应该小于0.20秒。
异常的T波形状、倒置或延长可能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等心脏疾病有关。
除了这些基本特征,还有一些辅助的心电图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心脏状况。
例如,心率是指在一分钟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可以通过计算心电图上R波的数量来确定心率。
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围是60-100次/分钟。
另外,心电图中的间期和间距也提供了关键信息。
PR间期是指从P波起始到QRS波群起始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是0.12-0.20秒。
QT间期是指从QRS波群的起始到T波的结束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心率进行校正。
ST段由J点到T波起始的部分,用于评估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的解析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和经验,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如果您担心自己或他人的心脏状况,请尽早咨询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
总结起来,心电图波形的基本特征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的形状、持续时间等。
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医生可以评估心脏的电活动,并帮助诊断心脏疾病。
心电图的正常图形解读与异常判读
心电图的正常图形解读与异常判读一、什么是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利用心脏肌肉在工作时产生的电活动记录下来的一种检查方法。
通过测量心脏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电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特定的波形图形,可以了解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代表房室结激动传导,通常应该是呈正向并尖锐而对称的波峰。
2.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室性激动传导过程,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波峰和凹陷,其中R峰为最高点。
3. T波:T波代表室性肌肉复极化过程,应该是倾斜向上并光滑的。
三、常见异常心电图1. 心率失常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时,P波消失且心房未能同步收缩。
房室传导阻滞:QRS间期延长或QRS波形变异。
室性早搏:提前出现一个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2. 心室肥厚左心室肥厚:R波振幅增高、胸前导联的S波深度增加。
右心室肥厚:右胸导联V1中,R波增高或者S波减低。
3. 心脏缺血缺血性ST段改变:ST段抬高或压低超过0.1mV。
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ST段抬高和Q波。
4. 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加快,P波形态正常。
室性心动过速:心率加快,QRS波形畸形。
5. 其他异常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钙、低镁等可以引起T波改变。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可引起心电图异常。
四、专业判读与建议对于一份心电图的判断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以下是一般的建议:1. 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2. 判断是否存在临床症状和体征。
3. 检查患者的基础资料,如年龄、疾病史等。
4. 结合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如心肌酶谱、心脏超声等。
五、心电图的应用心电图不仅可以用于判断患者的疾病情况,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1. 心电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活动,对病情进行及时评估。
2. 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通过心电图的分析,确定异常节律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评估药物疗效:观察药物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
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常见心电图特点及波形一、正常心电图的分析1. P波(1)形态: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形态呈圆钝型,可伴有轻微切迹,在Ⅰ、Ⅱ、V4~V6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
(2)时限(宽度):P波时限不超过0.11s,双峰型者两峰间距<0.04s。
(3)振幅(电压):不超过0.25mV,小于同导联R波的1/2,V1<0.2mV。
(4)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0.04mm•s。
2.PR间期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
3.QRS波群(1)时限:<0.11s。
(2)形态:QRS波群主波通常在Ⅰ、Ⅱ、V4~V6导联向上,aVR、V1、V2导联向下。
Q波无切迹,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以R波为主的导联时限<0.04s。
(3)R波振幅:工导联不超过1.5mV,aVL导联不超过1.2mV,aVF导联不超过2.0mV,aVR导联不超过0.5mV,V1导联不超过1. 0mV,V5,或V6导联不超过2.5mV(女性不超过2.0MmV),Rv5十Sv1不超过4.0mv(女性不超过3.5mV)。
胸前导联R/S比例逐渐增高。
3个标准肢体导联或3个加压肢体导联的QRS波群峰值不得同时低于0.5mv。
4.ST段 ST段应与等电位线平行一致,但允许轻度抬高或降低,抬高一般不超过0.1mV,下降不超过0.05mV。
5.T波圆钝型、无切迹,一般无明显的起始点(上升支缓慢),Ⅰ、Ⅱ、aVF、V5、V6导联必须直立,aVR 导联倒置,T波的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6.U波应与其T波方向一致。
振幅不超过同导联T波振幅的25%,最高不应超过2.0mV。
7.QT间期 0.32~0.40s,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较慢时可以相对延长(不长于0.44s),心率较快时可以相对缩短(不短于0.30s)。
为消除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可用校正QT间期(QTc),其公式为:QTc=QT/RR (单位为s),或采用Bazett公式计算:QTc=k•,k为常数(男性0.37,女性0.39)。
常见异常心电图 - 12.12
ST压低: <0.1mv
第六步 : 看QT间期
• 从Q波起点至T波终末代表心室肌除极和 复极全过程 所需时间
正常:0.32 —0.44s
8小格--11小格
心律失常
• 定义:正常的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 并按正常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 各种原因使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 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顺序出现异常, 称为心律失常。
房颤
仅次于早搏的常见心律失常
定义:由于心房内多处异位起搏点发出 极快而不规则的冲动引起心房不协调的乱颤
病因: 持续性房颤:绝大多数为器质性,风心二狭最常见 阵发性房颤:
正常人,情激、手术后、运动、急性酒精中毒 部分由器质性心血管病引起
房颤
ECG特点: 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隔不一的f波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心室夺获:少数P波可以下传激动至心室。 表现为在P波之后,提前发生一次正常的QRS波群
室性心动过速
室介性于融窦合 性波 与: 异室位性心异室位搏冲动动之间+心室室冲性动融波合的波形态
扑动与颤动
当自发性异位搏动的频率超过阵速的范围时 形成扑动或颤动
按部位 房性:房扑(AF)、房颤(Af) 室性:室扑(VF)、室颤(Vf)
联倒置。 • “P”振幅:肢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小于3
小格) • “P” 波时间: ﹤0.12s (小于3小格)
第一三五步“P”“QRS”“T”三波
“QRS”波 • 波型特点:肢导联特点,看心电轴是否正常(Ⅰ、Ⅱ
均正向波为主 , aVR导联倒置) 。胸导联特点 ,V1V2 rS型, V3V4 RS型, V5V6 qRs型。 无异常Q波。 • 振幅:I导联的R波小于1.0mV (小于2大格) , V5的R 波小于2.5mV (小于5大格) • 时间: ﹤0.12s (小于3小格) “T波” 方向:多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Ⅰ、Ⅱ、V4~V6导
心电图特征
临床心电图诊断特征一、正常心电图特征1、窦性P波:P波在I II aVF 直立。
A VR导联中倒置。
P波呈圆椎形,较光滑,标准导联中振幅<0.25mv,P宽度<0.11s。
2、P-QRS-T:波群顺序出现,形态正常,节律规则,成人心率60~100次/分。
3、P-R间期:0.12~0.20s。
4、P-P间隔之间相差<0.12s。
5、心率可受外界因素影响而逐渐变快或变慢,这种变化终止也是逐渐的。
二、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1、窦性P波。
2、心率>100次/分,一般不超过160次/分。
3、P-R间期:0.12~0.20s。
4、P-P间期规则或轻度不规则。
5、压迫颈总动脉窦心率常逐渐减慢。
三、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1、期前出现的房性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2、P,-R间期≥0.12s;3、代偿间期不完全。
四、交界性期间收缩心电图特征1、提前出现室上性QRS波群。
2、QRS波群前无P波,若有P,常为逆行的(倒置),P′- R<0.12s。
P′出现于QRS波后,则R- P′<0.20s。
P′波可埋藏于QRS波群中不易分别辨。
3、代偿间期完全。
五、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1、提前出现的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
2、QRS波的方向与T波方向相反。
3、代偿间期完全。
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1、QRS形态为室上性。
2、心率快且规则,频率在160~250次/分;3、P波常重叠于T波或QRS波中而不易辨认。
4、发作时可伴有ST-T改变。
5、发作前后常有与心动过速发作时形态相同的期前收缩。
6、起止突然,按压颈动脉窦可突然终止其发作。
七、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1、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
2、QRS波宽大畸形,时限>0.12s。
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QRS可为一种,两种或多种形态。
3、窦性P波与QRS波无关(房室分离)。
4、心率快,稍有不规则,R-R间期互差<0.04s,频率多在140~180次/分。
如何识别和区分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波形
如何识别和区分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波形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在进行心电图分析时,准确地识别和区分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波形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识别和区分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波形的特征和方法。
一、正常心电图波形特征1. P波:正常心电图的P波通常应是正向的,即呈现向上的波形,且形态规则。
P波的振幅通常小于0.25毫伏(mV),宽度在0.08秒到0.11秒之间。
2. PR间期:PR间期是P波至QRS波群的时间间隔,正常情况下应为0.12秒至0.20秒。
3. QRS波群:正常QRS波群通常呈现三相性,即P波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波形。
正常QRS波群应有一个突出的R波,R波的振幅通常应大于0.5mV(P波振幅的两倍),S波的振幅通常不超过R波的深度。
QRS波群的宽度正常情况下为0.06秒至0.10秒。
4. ST段:ST段位于QRS波群之后,通常应为等电位或几乎等电位的水平段。
5. QT间期:QT间期是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正常值受心率影响,一般在0.35秒至0.44秒之间。
二、异常心电图波形特征1. 心律失常:异常心电图中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
早搏时,心电图呈现出额外的QRS波群,R-R间期明显缩短。
心房颤动时,心电图呈现不规则的R-R间期,没有明确的P波。
心室颤动的波形则呈现高度不规则、无序和不可识别的形态。
2.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时,ST段出现抬高或压低,与基线形成明显的偏移。
抬高超过1mm或压低超过0.5mm被视为心肌缺血的指标。
3.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呈现典型的ST段抬高,并伴随Q波的出现,形成Q波心肌梗死的特征。
4. 心室肥大:心室肥大时,QRS波群振幅增高,波形宽大畸形。
5. 传导阻滞:传导阻滞可分为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两类。
传导阻滞时,心电图呈现延迟传导、R-R间期延长或不规则等异常特征。
正常心电图及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判读
6.5心脏传导阻滞
•6.5.3 室内传导阻滞
• 4.5.3.2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Ⅰ 、aVL、V5、V6导联R波宽阔,顶部粗钝 或有切迹,无q波及S波。V1导联呈QS型,QRS时限>0.12s
6.5心脏传导阻滞
• 6.5.3 室内传导阻滞
4.5.3.3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 、Ⅱ 、V4-V6导联S波增宽粗 钝,V1导联呈rsR 型,aVR导联R波宽钝,QRS时限>0.12s
• 6.4.2 室性心动过速
频率 100-250次/分,节律规整或轻度不齐; QRS波宽大畸形; 有时可见无关P波, P波频率慢于QRS波频率; 可见室性融合波及心室夺获。
6.4室性心律失常
• 6.4.3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无正常的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 频率高达 200~250次/分。 临床中少见。 室扑常不能持久,很快会转为室颤
6.2房性心律失常
• 6.2.4 心房颤动
无P波, 代之以“ f ” 波, 频率350~600 次/分;QRS-T波基本正常; 心室律(R-R 间期)绝对不等;心室率 100-180次/分(未治疗者)。
6.3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 6.3.1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发生在交界区,QRS提前发生,逆行P波可无或在QRS前或后(P ´-R < 0.12s或 R- P ´ < 0.20s); 见于正常人、器质性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等。
1/10。
3.6 QT间期
– 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越慢则越长。 – 心率为60~100次/min时, QT间期的正常范
围为0.32s~0.44s。
3.7 U波
• 在心前区导联易见,尤其V3导联。 • 方向与T波基本一致,振幅很小。
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指在心电图检查中,患者的心电图表现符合正常范围内的特征,没有明显异常的表现。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首先,正常心电图的P波应该是正常的。
P波代表心房除极,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单峰、单向的波。
P波的振幅应该在0.5-2.5mm之间,持续时间在0.06-0.11秒之间。
P波的形态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出现异常的波形。
其次,正常心电图的QRS波也应该是正常的。
QRS波代表心室除极,通常应该是窄尖的波。
QRS波的持续时间在0.06-0.1秒之间,振幅在0.5-2.5mm之间。
在正常情况下,QRS波的形态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出现异常的波形。
另外,正常心电图的T波也是非常重要的。
T波代表心室复极,通常应该是正向的、圆顶的波。
T波的持续时间在0.16-0.24秒之间,振幅在0.5-2.5mm之间。
T 波的形态应该是一致的,不应该出现异常的波形。
此外,正常心电图的心率也是需要符合一定的范围。
在成年人中,正常的心率范围是60-100次/分钟。
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是异常的表现,需要引起医生的重视。
最后,正常心电图的ST段也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ST段代表心室收缩期的结束和舒张期的开始,通常应该是水平的或轻微下斜的。
ST段的压低、抬高或水平段的不平直都可能是异常的表现。
总的来说,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是根据P波、QRS波、T波、心率和ST段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的。
只有当这些指标都符合正常范围内的特征,才能够被判定为正常心电图。
对于心电图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需要对心电图的各项指标有着清晰准确的了解,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因此,对于正常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以提高对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常见心电图异常与正常波形比较
常见心电图异常与正常波形比较心电图是评估心脏功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特点和异常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诊断心脏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常见心电图异常与正常波形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电图的诊断意义。
一、正常心电图波形1. P波:代表心房收缩的电信号,通常是正弦波形,其幅度一般不超过2.5毫伏(mV)。
2. PR间期:即P波至QRS波群的间隔时间,正常范围为0.12-0.20秒。
3. 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的电信号,通常为尖峰或宽波形,其持续时间一般在0.06-0.10秒之间。
QRS波群的形态、幅度和方向可根据不同导联的特点进行评估。
4. ST段:位于QRS波群和T波之间的水平线段,正常情况下应处于基线水平或略微上抬或下沉。
5. T波:代表心室复极的电信号,通常为尖钝或圆顶形态,其持续时间应≤0.24秒。
6. QT间期: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跨度,可用于评估心室去极化过程的时间。
二、常见心电图异常波形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心房电活动紊乱,P波消失,代之以快速、无规律的心房颤动波形。
2.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心房电活动快速有规律,产生“锯齿状”P波,通常以2:1, 3:1或4:1的比例与心室收缩(QRS波群)进行传导。
3. 心室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心室提前收缩,P波消失,QRS波群宽于正常,常伴有明显的较大T波。
4.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室电活动紊乱,无规律、无节律的波形,且QRS波群无法识别。
5.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包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阻滞程度不同,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
正常人群心电图的常见变异及诊断参考
正常人群心电图的常见变异及诊断参考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常规检查方法。
正常心电图可以为医生提供有关心脏的重要信息,但是在正常人群中,心电图也存在一些变异。
本文将介绍正常人群心电图的常见变异及诊断参考。
一、心电图波形简介心电图包含了多个波形,常见的有P波、PR间期、QRS波群和T波。
P波代表心房肌的去极化和复极化,PR间期代表心房传导至心室的传导时间,QRS波群代表心室肌的去极化和复极化,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
二、正常人群心电图的常见变异1.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正常人群的心率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一定的变异,这种变异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心率变异性的增加可以反映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正常,而心率变异性的减少可能意味着自主神经系统出现了异常。
2. 窦性心律不齐(Sinus Arrhythmia)窦性心律不齐通常是指心律不齐的R-R间期,在呼吸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波动。
这种窦性心律不齐是正常的生理变异,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比较常见。
3. 心室肥厚(Ventricular Hypertrophy)心室肥厚是指心室壁增厚,这是由于长期的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心室肥厚可以导致心电图的QRS波群增宽和深而尖的S波出现。
4. ST段改变ST段是T波结束和T波开始的区域,ST段的改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正常的ST段通常是等电位的,在心脏缺血或心肌梗死的情况下,ST段可能会上升或下降,提示心肌供血不足。
5. 波形变异在正常人群中,心电图的波形可能会有一些变异,如P波形态改变、T波振幅变化等。
这些变异可能由个体差异、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引起,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无临床意义的。
三、正常人群心电图的诊断参考1. 正常心电图(Normal Electrocardiogram)在临床诊断中,医生会根据心电图的波形和节律来判断是否为正常心电图。
正常和异常心电图波形分析
ECG是电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阅读心电图的重要 步骤之一就是测量 各个心电波形的指 标,通过数值参数 了解心电波形是否 正常
心电图的主要测量 指标包括时间和振 幅电压两大部分
基本单位
❖ 心电图纸是由纵横交错 的线,划分成许多1mm2 的小方格
❖ 通常纸速度25mm/s,横 向间距每小格等于0.04s, 每大格0.2s
础 二、重点:P、QRS、T、U波什么是正常,什么 是异常及异常图像的鉴别与临床意义
心电图概念
❖ 简写为ECG
❖ 心脏机械性收缩前,先产生电激动, 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以经过人体组 织传到体表。
❖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 脏每一个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 的曲线图形。
心电传导系统
❖ 窦房结 SA node ❖ 结间束 internodal atrial
2、P-R间期与P-R段分析
P-R段
❖ P波结束至QRS 开始
❖ 反映心房复极过 程和房室结、希 氏束、束支的电 活动。
P-R段
P-R间期
❖ P波和P-R段之和
❖ 反映心房开始除 极到心室开始除 极的时间。
❖ “房室延迟”房 室结。
PR间期
P-R间期延长:正常PR间期在成年人心率 ≤70次/分时为0.120.20s。当P-R间期 ≥0.21s时,称P-R间 期延长(一度房室传导 阻滞或持续慢径路传 导)。注意:不同心率 节段P-R间期最高值不 同,成人与及小孩不同
P波电压增高1:正常P波较低钝,肢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当P波在II、III、 aVF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0.25mV和或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 0.20mV (国
家考试中心用0.15mV) ,双向时≥ 0.30mV 称肺型P波。肺型P波常见于右房肥大、右房负 荷过重及房内传导阻滞。本图II、III、aVFP波0.40~0.50mV,符合肺性P波标准。
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的经典特点
---------------------------------------------------------------最新资料推荐------------------------------------------------------ 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的经典特点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电图的经典特点一、正常心电图特点 P 波心脏的兴奋发源于窦房结,最先传至心房,故心电图各波中最先出现的是代表左右两心房兴奋过程的 P 波。
兴奋在向两心房传播过程中,其心电去极化的综合向量先指向左下肢,然后逐渐转向左上肢。
如将各瞬间心房去极的综合向量连结起来,便形成一个代表心房去极的空间向量环,简称 P 环。
P 环在各导联轴上的投影即得出各导联上不同的 P 波。
P 波形小而圆钝,随各导联而稍有不同。
P 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 0.11 秒,电压(高度)不超过 0.25毫伏。
P-R 段是从 P 波终点到 QRS 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
P-R 段由电活动经房室交界传向心室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极弱,在体表难于记录出。
P-R 间期是从 P 波起点到 QRS 波群起点的时间距离,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一般成人约为 0.12~0.20 秒,小儿稍短。
超过 0.21 秒为房室传导时间延长。
QRS 复合波代表两个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
1 / 6由窦房结发生的兴奋波经传导系统首先到达室间隔的左侧面,以后按一定路线和方向,并由内层向外层依次传播。
随着心室各部位先后去极化形成多个瞬间综合心电向量,在额面的导联轴上的投影,便是心电图肢体导联的 QRS复合波。
典型的 QRS 复合波包括三个相连的波动。
第一个向下的波为 Q 波,继 Q 波后一个狭高向上的波为 R 波,与 R 波相连接的又一个向下的波为 S 波。
由于这三个波紧密相连且总时间不超过 0.10 秒,故合称 QRS 复合波。
QRS 复合波所占时间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时间,正常人在0.06~0.10 秒之间。
临床常见的11种心电图及其主要特点
临床常见的11种心电图及其主要特点目录1.正常心电图;2.窦性心动过缓;3.窦性心动过速;4房室传导阻滞;5.房早与室早;6.心房扑动;7.房颤;8.室速;9.室扑;10.室颤;11.心肌梗死(一)各波形的意义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中电位变化。
(二)关于心电图纸附:算心率心律齐:HR=60/P-P(或R-R)心律不齐:3s(或6s)内的QRS波群数乘以2 0(或10),既可算出心室率搞清楚了上面这些,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开始看心电图!1、正常心电图1)窦性P波(振幅:<0.25mv、时限:<0.12s)2)P-R间期 0.12-0.20s3)心率:60-100次/分这个大家一般扫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窦速与窦缓口诀:小三大五窦速缓,三五之间无异变。
2.窦性心动过缓=大于五格3.窦性心动过速=小于三格4.房室传导阻滞说到房室传导阻滞,大家先记一对夫妻,丈夫外遇的故事:P波代表老婆,QRS代表老公(记住这个,下面常用到)一度—老公经常性晚归,但还是回来了。
二度I型—老公晚上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候太晚就没有回来。
二度II型—老公晚上回家时间比较固定了,但是经常不回家了!三度—离婚了,老公老婆就各玩各的啦!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公虽然晚归,但是终究还是回来了!P-R间期持续>0.20S(五个小格,一个正方形的格),但是每个P波后面还是有QRS波群。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老公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候太晚了就不会来了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一个QRS波,脱落后的第一个P-R间期又恢复正常,而后渐延长,直至又脱落QRS波,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称文氏现象。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老公晚上回家时间固定(PR间期相等),但是经常不回家了!(QRS波群突然漏搏);P-R间期固定,规律性的出现QRS波脱落;每两个P波,有一个P波未下传,称2:1传导阻滞;每3个P波有一个未下传,称3:2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离婚了,老公老婆就各玩各的啦,互不干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心电图与异常心
电图的经典特点
一、正常心电图特点
P波
心脏的兴奋发源于窦房结,最先传至心房,故心电图各波中最先出现的是代表左右两心房兴奋过程的P波。
兴奋在向两心房传播过程中,其心电去极化的综合向量先指向左下肢,然后逐渐转向左上肢。
如将各瞬间心房去极的综合向量连结起来,便形成一个代表心房去极的空间向量环,简称P环。
P环在各导联轴上的投影即得出各导联上不同的P波。
P波形小而圆钝,随各导联而稍有不同。
P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0.11秒,电压(高度)不超过0.25毫伏。
P-R段
是从P波终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曲线,通常与基线同一水平。
P-R段由电活动经房室交界传向心室所产生的电位变化极弱,在体表难于记录出。
P-R间期
是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距离,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一般成人约为0.12~0.20秒,小儿稍短。
超过0.21秒为房室传导时间延长。
QRS复合波
代表两个心室兴奋传播过程的电位变化。
由窦房结发生的兴奋波经传导系统首先到达室间隔的左侧面,以后按一定路线和方向,并由内层向外层依次传播。
随着心室各部位先后去极化形成多个瞬间综合心电向量,在额面的导联轴上的投影,便是心电图肢体导联的QRS 复合波。
典型的QRS复合波包括三个相连的波动。
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继Q波后一个狭高向上的波为R波,与R波相连接的又一个向下的波为S波。
由于这三个波紧密相连且总时间不超过0.10秒,故合称QRS复合波。
QRS复合波所占时间代表心室肌兴奋传播所需时间,正常人在0.06~0.10秒之间。
ST段
由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平线,反映心室各部均在兴奋而各部处于去极化状态,故无电位差。
正常时接近于等电位线,向下偏移不应超过0.05毫伏,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不超过0.1毫伏,在单极心前导程中V1,V2,V3中可达0.2~0.3毫伏;V4,V5导联中很少高于0.1毫伏。
任何正常心前导联中,ST段下降不应低于0.05毫伏。
偏高或降低超出上述范围,便属异常心电图。
T波
是继QRS波群后的一个波幅较低而波宽较长的电波,反映心室兴奋后再极化过程。
心室再极化的顺序与去极化过程相反,它缓慢地从外层向内层进行,在外层已去极化部分的负电位首先恢复到静息时的正电位,使外层为正,内层为负,因此与去极化时向量的方向基本相同。
连接心室复极各瞬间向量所形成的轨迹,就是心室再极化心电向量环,简称T环。
T 环的投影即为T波。
再极化过程同心肌代谢有关,因而较去极化过程缓慢,占时较长。
T波与S-T段同样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U波
在T波后0.02~0.04秒出现宽而低的波,波高多在0.05毫伏以下,波宽约0.20秒。
一般认为可能由心舒张时各部产生的负后电位形成,也有人认为是浦肯野氏纤维再极化的结果。
血钾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强心药洋地黄等都会使U波加大。
二、异常心电图特点
P波
时间:<0.12s>正常值。
时间延长→左心房肥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
振幅:肢导<0.25mV胸导:<0.2mV>正常值。
振幅增高→右心房肥大。
形态:Ⅰ.Ⅱ.aVF.V4一V6向上。
aVR向下。
反之为逆行P波→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
P-R间期:
时间:<0.12s(0.06—0.10s)。
时间延长→房室交界区传导阻滞。
QRS波群:
振幅:V1.R≯1.0mVV5V6.R≯2.5mVavR.R<0.5mVaVF.R<2.0mVaVL.R<1.2mVⅠ.R<1.5mV。
正常胸导R波自V1-V6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
方向:在肢导Ⅰ.Ⅱ.Ⅲ在无电轴偏移时主波一般向上,aVR向下。
附:V1R+V5S≯1.05mV >正常值→右室肥大。
①.男:≯4.0mV,V5R+V1S>正常值→左室高压/左室肥大;
②.女:≯3.5mV。
Q波
时间:除aVR外。
余<0.04s。
振幅:小于同导联1/4R波。
正常人V1、V2不应出现Q波,但可呈Qs形。
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过深/过宽)→心梗。
ST段:任一导联:ST段动下移≯0.05mV。
上抬:V1-V2≯0.3V3≯0.5mVV4-V6、肢导≯0.1mV。
意义:①下移>正常值→心肌缺血/心肌损伤②上抬>正常值→急性心梗、急性渗出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等。
T波
方向:大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Ⅰ、Ⅱ、V4-V6向上aVR向下;Ⅲ、aVL、aVF、V1-V3向上、向下、双向。
若V1T向上,则V2-V6不应向下。
振幅:除Ⅲ、aVL、aVF、V1-V3外,余T波≮同导联1/10R.。
在胸导联有时要达1.2-1.5mV→正常。
意义:
①T波轻度升高一般无重要意义,如显著增高→早期复极化、心梗超急性期、高血钾
②低平/倒置:心肌损伤、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③T波明显倒置且两支对称,顶端居中(冠状T波)→急性心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室肥大
u波
方向:与T波一致,胸导易见,V3、V4最明显。
意义:过高→低钾,倒置→高钾、冠心病、心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