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出处_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什么意思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出处_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什么意思不要忘记自己的最初想法与意志,并将自己磨练成像一把利剑一样奋进前行,也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最初想法,并努力的去完成并实现它。
小编整理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出处_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什么意思,供大家参考。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出处_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是什么意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要忘记自己的最初想法与意志,并将自己磨练成像一把利剑一样奋进前行,也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最初想法,并努力的去完成并实现它。
本句出自《传习录》。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
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
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直到当代,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
《传习录》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着作,对它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未有重大突破。
国内的老一辈学者邓艾民教授等人,青年学者陈来、方尔加、杨国荣等人在史料考证、诠解和评价方面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可供阅读《传习录》时参考。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18句0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
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0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
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十部典籍1.《论语》《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编纂者,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
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
2.《孟子》《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3.《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4.《中庸》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
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是明朝理学家王阳明所著的一部著作,它包含了王阳明的一生思想和实践的精华。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传习录》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处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修养和提升自己的心性,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他的行为和人生观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内心,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以达到心性的提升和完善。
其次,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他认为,知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真正地取得进步。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此外,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还强调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这让我意识到,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不能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观察和思考,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总之,《传习录》是一部思想深刻、见解独特的著作,它对于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对人生和处世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养心性,注重知行合一,以及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获得更深刻的知识和理解。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王阳明所倡导的心性修养和知行合一的境界。
《传习录》 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理学大师朱熹。
这部作品记录了朱熹在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真实对话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理。
读完《传习录》,我深受启发,对教育与学习产生了新的思考。
《传习录》的开篇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朱熹以自己的真实教学经历为背景,向读者展示了一种高尚的师道尊严。
他勉励学生要珍惜时间,虚心聆听,踏实学习,不断追求知识和人格的全面提升。
这些话语深入人心,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在《传习录》中,朱熹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他强调积极主动地学习,要自觉探索和思考问题,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他人的知识。
他提到:“非但书以知之,亦可观之,为之而后知之。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意味着学习不仅是通过读书获取知识,还需要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朱熹在《传习录》中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直、宽容、真诚和恒心努力等美德的熏陶,才能使人真正成为合格的人。
他说:“意修而心修,心修而行修,不三者亏,则何贤于可以服众、利身?” 这让我想起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素质和道德品质。
在《传习录》中,朱熹还对于学习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强调了刻苦和勤奋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强调了学习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实践和应用。
他说:“言大而行方,言小而行角。
凡言必传,凡行必知……言与行之道,不传不知。
” 朱熹通过这些话语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通过阅读《传习录》,我也明白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
朱熹在书中提到自己曾经遇到的种种挫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他的坚持和勇气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了只要有信心和毅力,就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传习录》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之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与人生的启示录。
王阳明传习录
精彩摘录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他心学思想的总结。这四句话分别是:“无善无恶心 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它们高度概括了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即以良知为指引,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这四句话不仅 提供了对道德和知识的独特理解,还为我们指明了修炼和提升的方向。
精彩摘录
《王阳明传习录》这部经典之作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深 入研读和体会其中的摘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在现实生 活中加以运用。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这部传世之作的魅力所在,从而获得 更深层次的人生启示和智慧指引。
目录分析
卷三主要收录了王阳明关于军事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其中包括了“论兵”、 “论战略”、“论战术”等篇章,这些篇章主要阐述了王阳明对于军事理论、战 略战术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目录分析
卷四主要收录了王阳明关于政治方面的思想和观点。其中包括了“论政阳明对于政治制度、法 律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看法和理解。
王阳明传习录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育
实现
通过
主张
本性
思想
实践
王阳明
王阳明
认为 方面
思考
传习
传习录
强调
著作
政治
智慧
战争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传习录》是明朝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的主要著作之一,记录了他在哲学、政治、 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以下是《传习录》的主要内容摘要: 《传习录》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思考,达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目 的。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智慧和美德,只要通过正确的思考和行为,就能实现自我完 善和社会进步。 王阳明在教育方面强调“知行合一”,认为知识与实践应该相互促进。他主张通过实际经验和实 践操作来学习知识,而不是仅仅通过书本。同时,他也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政治方面,王阳明强调了“心即理”的观念,认为政治权力应该基于道德和良知,而不是基于 强权和利益。他反对专制统治,主张政治权力应该由人民行使,并且应该遵循公正和平等原则。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
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国学经典是我们需要多看的书籍,多看一些经典的国学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文学水平。
下面是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30部必读的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一《论语》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的孔子是影响中国文化,政治,制度等最深远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被中国称为"致圣"。
《道德经》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道德经》博大精深,两钱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百姓,纷纷从中汲取智慧。
《庄子》庄子是道家集大成者,在战国时代那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
《庄子》一书堪称中华民族深邃而充满内蕴的思想,资源与哲学宝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人的灵魂。
《孟子》被誉为儒家"亚圣"的孟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百世之师,是因为其著作《孟子》中体现的深刻思想。
孟子的一腔"浩然之气",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钱年之后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强本节用、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非攻反战、防御自卫的军事思想,别开生面、体系完整的逻辑学说,都集中体现在《墨子》一书中。
《荀子》荀子堪称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者,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产生过重大影响。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韩非子》能与儒家分庭抗礼的政治和哲学流派,秦国因此而完成统一大业,其犀利深刻的思想光芒照耀千古,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中国哲学哲学原著推荐
中国哲学哲学原著推荐《周易》《周易》出自于《易经》。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易经书,由伏羲氏所创,由太极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其主要内容。
易经的发展在夏朝时期产生了《连山易》,在商朝时期产生了《归藏易》,在周朝时期产生了《周易》,由于时间的原因,《连山易》和《归藏易》已失传,只剩下《周易》。
《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
每个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处世即不正。
人若生病,事业亦必荒废。
周易与其说占卜人事,不如说是记录人体内的各种病症。
易经的存在,是补充了黄帝内经人体经络病症。
人体经络运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灾厄。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义”、“礼”、“智”、“信”。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
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
评论: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孟子》《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一书包含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
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目之一了。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读《传习录》心得体会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一生立言、立德、立行,集明代大儒陆九渊、朱熹等人之学说,创立心学,一生教育后人,名人辈出于其门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圣人。
王阳明又以文人之身率军剿匪,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在军事史上留下很多传奇。
过世后,其弟子徐爱、钱德洪等人集王阳明书信、讲课内容等,编写成《传习录》。
《传习录》分上中下三篇,为阳明一生的讲学内容。
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
在明代,很多人学朱学,深入人心,大家有一共同观点:先学而后知,再去实践。
阳明通过自己体会,尤其是龙场悟道后,深感知行合一,两者是一体的。
朱学人为将其分离,误导后人。
知道就要做到,做到就要知道,两者是统一的。
人心本善,却被各种杂念私欲等灰尘覆盖,人只有去私念,存天理方可达到圣人的境界。
这就是格物致知所提倡的。
人人可为圣人的观点也第一次提出,而成为圣人不是从外界学习能学到的,只能自己去除私念,存养天理。
到王阳明晚年,他体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有可能使人走向歧路(日本人所推崇的阳明之学即使真是体现,重视知行合一,但是如果知本身是错误的,而自己都不知道是错误的,人们会走向歧路),于是提出致良知。
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
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答顾东桥书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
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①,针砭膏肓,诚大惠也!”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注释】①“故先生”一句:王yang明早期曾强调“诚意”的重要性,他所著的《大学古本序》第一句就是:“《大学》之要,诚意而已也矣。
”【译文】你来信说:“现在的学者,只注重外在的知识追求而忽视了本心的存养,知识虽然广博但不得要领。
所以先生特别提倡‘诚意’这一点,针砭时弊,使那些病入膏肓的人有所醒悟,真是大有裨益呀!”你对时弊洞察得如此透彻,你打算怎样纠偏呢?显然我的思想观点,你已经悉数领略,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还有什么好说!至于‘诚意’的学说,本来就是圣人教人用功的根本出发点,但是近代的学者却把它放在了次要位置上,所以我塞简略地把它的重要性提出来,并不是我本人的特别提倡。
【原文】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①、定慧顿悟②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
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注释】①明心见性:佛教禅宗的主张,意为让自己心底清澈明亮,待看见自己的真性,就可以成佛,而无须于文字上抠求。
【2018最新】传习录总结word版本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传习录总结篇一:王阳明《传习录》摘录1、【问:格物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格物致知之解释。
2、【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
如今一说话之间,虽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而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工夫。
】-----------------世人伪君子之多,可知矣。
看看官员们满嘴仁义道德,实则满肚子男盗女娼,阳明先生真圣人啊。
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欲树之长,必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想起了至尊宝的那句台词,“以前我是用肉眼看这个世界,死去的那一刻我是用心看世界,一切都看得那样清楚”。
星爷有悟性4、【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
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
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5、【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进水,生意不穷。
】6、【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
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7、【道无方体,不可执着。
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
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
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
】8、【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9、【心犹镜也。
国学经典书目[1]
梁启超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里给国人开出了“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国学大师钱穆也开过一个书单。
他认为作为中国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必读的七本书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其中《论》、《孟》是儒家经典。
《老》《庄》是道家经典(注:《老子》和《庄子》应该称老、庄学说,后世称他们为“道家”。
他们既不是师徒关系,也从未自称为“道家”)。
《坛经》是禅宗经典。
《近思录》是朱熹辑录的周敦颐、二程弟兄(程灏、程颐)、张载“四子”语录,可以一窥理学大概。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不宜早读,《论语新解》则尽可读。
《庄子纂笺》亦宜看
《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为主
《庄子》外,须诵《老子》
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
倘读中国通史,最好能看我的《国史大纲》
《二十四史》(宋史、元史、旧唐书)。
《传习录》选读(上)
文/王阳明《传习录》选读(上)徐爱录[原文]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译文]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像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
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
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
《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
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
都只在此心。
心即理也。
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传习录》的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别号阳明)。
“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
后又于阳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对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
经典回响64青春期健康Youth Vision仁。
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
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
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
传习录
传习录第1章前言《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哲学着作。
“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它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
后因弹劾宦官刘瑾,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时他的思想发生重要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立志,于是背弃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致知说,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
贵州提学副使聘其担任贵阳文明书院主讲,他在此首次演讲了知行合一说。
后升任江西庐陵知县,历任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
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逐渐扩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
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
在军事镇压起义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思想,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
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就是根据他在这期间的言论出版了《传习录》。
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天就生擒了宁王。
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犹如操舟掌舵。
他在50岁时升至南京兵部尚书,后又退职回乡;晚年又总督两广军务,病死在归途中。
遗着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的重要观点。
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传习录读后感-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有感
传习录读后感-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有感传习录读后感-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有感《传习录》的精髓在于将心和理合二为一了,他说心即理也,心和理是一体的,不可分开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不必向外去探求,即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 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过看当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儿>>才知道有这么厉害一个人物的。
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张“致良知”,说良知既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
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对明后期哲学和文艺影响巨大。
王阳明镇压过农民起义和平定“宸壕之乱”,也是一位军事天才。
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筑室攻读,创办阳明书院,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今天读到<<答顾东桥书>>一章,书中提出了修养的三个层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学知利行,贤人之事","困知勉行,学者之事".意思就是说天生就知道,生来就能实践,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学习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顺利实践,是贤人才能做的事;艰难的获得知识,勉强的用于实践,是学者的事情.像我这样普通的人,就是艰难的获得的知识都是很难到达的。
也许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吧,虽然四书五经的名字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系统的看过一本。
真正学习传统的国学也是三十以后才开始的,今年我已经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点皮毛。
传习录(全文)
传习录《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
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徐爱录徐爱引言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
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
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
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
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
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
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
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
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
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馨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远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
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
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
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门人徐爱录〔1〕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
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
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
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
然非‘亲’字义。
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
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如保赤子’。
‘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
皆是‘亲’字意。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
亲之即仁之也。
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
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
‘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
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便是‘明明德’。
‘安百姓’便是‘亲民’。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
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王阳明《传习录》读书笔记传习录内容简介《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
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凋敝之际,王阳明像一个布道的诗人牡师,高高举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帜,重新设定了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先知般窥破芸芸众生心中之“贼”,他要让人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纯真地段,走入健全的感性生活,享受天理的荣耀、完美和永恒。
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王阳明的句句箴言足以让熙熙攘攘的众生驻足聆听。
无论你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还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巨擘,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匆匆行走的时候,不妨翻阅这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她会让你得到心灵的澄静和精神的富足。
王阳明简介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早年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自谓“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
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以平定震濠叛乱加封新建伯。
明正德三年(1508)春,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廷仗40,谪为龙场驿(今修文县城)驿丞,三年到任。
王阳明于弘治十八年(1505)开始讲活动,乃全国有名的朱熹学派思想家,到龙场之初三年中,他处于逆境之中,万念俱灰,转而冷静思索,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从而摆脱了“以经解经”的羁绊,经独立思考,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学说。
王学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在其心学形成的过程中“龙场悟道”至关重要,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
王阳明在贵州创办了龙冈书院,又应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请,主讲文明书院,一时之间,学子蚁聚,风气大开,对贵州教育特别是自由讲学之风,起了推动作用。
后来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南臯书院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王阳明不仅创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阳明心学,于诗词歌赋方面亦有极深的造诣。
在龙场三年,创作了许多歌咏贵州及龙场秀丽山川的诗篇,收入《王阳明全集·居夷诗》中。
王守仁《传习录》
王守仁《传习录》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余姚(今浙江绍兴)人。
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朱熹,为明代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思想在明中叶以后影响深广且久远,且流播于海外。
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官僚家庭。
相传他幼年语音器官不发达,但智力颇高,5岁时开始启蒙。
少年时不满师教,豪迈不羁,常以“读书学圣贤”为志向。
18岁时曾师事广信(今江西上饶)著名理学家娄谅,2l岁举乡试后,两次春闱落笫,直至28岁方登进士第。
在仕途中屡不得意,苦恼于求师友之不可得,又深感“我才不救时,匡扶志空大”,故精神无所寄托,时而泛滥于辞章,时而是非朱学,时而出入佛老,年30辞职回乡筑阳明洞,习道引术,久之悔悟,遂绝出世之念。
年33岁时主考山东乡试,改兵部选清吏司主事。
次年与湛若水联讲席于京师,从此专志授徒讲学,讲学内容主要是“格物之说”。
正德元年冬,王守仁因上疏相救以言得罪的戴铣等言官,引起了宦官刘瑾的愤怒和报复。
被廷杖后发配到贵州龙场驿任驿丞。
在这里他居夷处困,冥思苦想。
顿悟“格物致知之旨”,因此他提出了与程朱理学大相异趣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的教育哲学命题,并开始在书院讲学实践中宣传他的这一思想主张和建构他的学说思想体系。
正德五年(1510),王守仁离开龙场,出任庐陵知县历七月,于次年初回京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此后历任吏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等职。
后因受命镇压农民起义,升任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和左都御史等职,因其镇压江西、福建等地的农民起义、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和镇压广西思、田等地少数农民起义有功,授予南京兵部尚书,封为新建伯,死后谥文成。
王守仁在地方从政和治军时,大办书院,广授门徒,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他的教育学说,提出了继“心即理”、“知行合一”说之后的“致良知之教”,并创立了“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
概述---传习录
概述---传习录一《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一陽一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一陽一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
“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一陽一明(1472——1528),字伯安,号一陽一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一陽一明洞中,世称一陽一明先生。
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
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
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一陽一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
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陆,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
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西。
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
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一陽一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
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二在哲学方面,王一陽一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
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一精一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习录读后感1王明阳是历史上少见的大儒,《传习录》是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语录修订而成的,是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是我们研究宋明心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传习录》几乎包含了王阳明的所有哲学思想,我分别从上、中、下三卷来分析这本经典。
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传习录》的上卷,另外,上卷中还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学观点。
他指出圣人之学的关键之处在于身心之学,强调身体之外的躬亲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学当成纯粹的知识来传教;如果只将圣人之学谈论于口耳之间,不用于实践及思考,则无法领会这些知识的精要,也无法发挥这些知识应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阳明阐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问题,还讲述了心学的基本内容与其立言的目的。
在这一部分,他全面畅谈了自己的学术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解释了一些有关人心本体的疑问,以及不同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形。
下卷主要是讲述“致良知”的思想,这也是宋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心学是由王阳明首度提出的概念。
王阳明在这一部分结合自己的个人修养,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主张。
这一主张的提出具有进步意义,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缚,对后世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下卷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阳明的“四句教”,它们不仅使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更加完备,同时也是后世学争论的焦点。
“四句教”的内容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意思是说,人心的本体至纯至洁,不为善,也不为恶。
人心有了意念,才导致了善与恶的滋生。
能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只有人心的良知。
而“格物”,则是为善去恶的关键。
“格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即指深度探讨道理,纠正偏颇的认知与行为,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
字数:304000
版次:2
页数:408
印刷时间:2008-7-1
开本:16开
印次:2
纸张:轻型纸
ISBN:9787534828379
编辑推荐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明史·王守仁传》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
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
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