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西学东渐

合集下载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等展开激烈的论战,这场论 战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
引发了百日维新,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近 代化的进程
5、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 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1对1强是1888付3盗进69915他年大行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年年的英肆一雨日唯国抢场果本一人劫洗:首办巴,劫相“法麦另的伊有就尊一两藤一—是:—个个博天—先“—强征文,李揍中林盗服:两点: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他国、纵者“个张一是魏火平我强:顿一:焚分一盗中,个师烧赃声闯体然泥夷,物令进西后足长原。下了用再巨技来”,圆、做人以‘大明富解,制胜军园国释不主 题 : 救 亡 图 存夷利开,强。堪’赴一兵一”就个击,
材料三 最初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时,缺乏对 西方文化全面认识,往往采取重其形的方式,康 有为也不例外。 (2)据材料二、三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孔 子这个“亡灵”来宣传维新思想?(4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封建势力强大,为减少改革阻力 传统儒学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维新思想是从西方引进,认识肤浅。
B.林则徐重视法律,亲自编写了《各国律例》 C.林则徐精通谋略,通过派人翻译澳门的外国报刊掌握 敌情
D.林则徐把《四洲志》送给好友魏源,魏源随后写成 《海国图志》
2.起初林则徐相信夷人膝盖不能弯曲,没有中国茶叶、大 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然而在赴广东查禁鸦片后,他 逐渐改变一些陈腐观念,并发现夷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长 处,这表明 ( ) ①长期闭关锁国禁锢人们的思想②他因为爱国而研究西方 ③他开始关注世界各国情况 ④他与封建顽固派有区别 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这一思想最早体现在 (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第二十课西学东渐

第二十课西学东渐

【思路引导 】
③早期维新派的代表和观点。
王韬
郑观应
王 韬 郑观应
早期维新派是洋务派的支持者进 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 斥责顽固派,热忱为学习西方拓 展前进道路。
三、维新思潮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 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 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 思考: 代表资产阶级的早期维新派前后立场有何变 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 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 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 序>>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武装自己, 以抵御外国的侵略
3、意义:
积极:
①“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 思潮 ②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 探究、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局限性: ①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思路引导 】
②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 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西学为 用”,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技术) 相同点: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制 度和纲常礼教;根本目的都是巩固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巩固统治的方式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反 对学习西方。
②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式 传播,没有付诸实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90年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争
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框题,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 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③早期维新派的代表和观点。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巩固练习
2.观察右图,你认为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 A.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 长技以制夷” B.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 想的特点 D.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 西用”
3.《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文认 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 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 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的着力点是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制度的现代化 D.精神的现代化 4.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两大使命: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即民族民主革 命)。 ②推进近代化。(国家富强) 关系:①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③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 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 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张 之 洞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式,清政府 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 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 “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材料二: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 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 干橹”。 思考: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体用之 争的实质是什么?体用之争的结果如何?影响如何? 答: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 “西学为用”。 比较: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 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优质课件(38张)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优质课件(38张)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后期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维新思想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 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 宪法……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 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一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根本目的是什么?
“体用之争”有何影响? 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 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之实践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部 分人认识到洋务派的不足, 于是他们和洋务派分道扬镳 ,形成早期维新思想。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郑观应 王 韬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西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体 后期 西 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用 思想: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内忧外患
第二篇章:用西学——内忧外患中的警醒
场景
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与倭仁为首的顽固 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 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论战的问题
顽固派
维新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 变者天下之公理 宁可亡国不可变 要不要维新变法 法 反 对 兴 民 权 , 设 实行君民共主的 要不要兴民权, 议 院 , 反 对 君 主 君主立宪政体 实行君主立宪制 立宪 变法之本,在育人 要不要提倡西学, 坚持科举取士, 才;人才之兴,在 改革教育制度 开学;学校之立, 反对西学 在变科举
3、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 初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入学者寥寥无几, 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干涉 B B、顽固势力的反对 C、洋务官员的无能 D、维新人士的抵制
4、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C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B、顽固派的阻挠 C、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影响
二、中体西用
1、背景
洋务派
①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 ②西学传入日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主张 3、实质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
4、结果 洋务派占上风,开展了洋务运动。
5、影响
积极:冲击了“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 了 良好的舆论环境。 局限:只是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中国应对态度: 排拒---接受---全盘西化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林则徐、魏源
①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对中国冲击日益加剧 ②腐朽的清王朝被迫向世界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③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侵略、强国富民之路
2、主张 编译图书介绍世界概况,提出“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 会思潮,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 思想主流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人物:(1)林则徐:设立译馆,组织翻译外文报刊和《各国律例》,编译,2.历史背景①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国内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2)局限性:仍然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未触及根本的封建政治制度。

三、维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一)早期维新派的转变(1)原因: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

1、背景:①政治:19世纪90年代,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③思想: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及主张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1)特点:把西学与儒学相结合,利用孔子和儒学的权威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以此宣传维新变法。

(2)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借用儒家的方式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减少阻力。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4、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论战(1)论战内容:(2)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影响:①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②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5、实践——戊戌变法(1898)(1)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2)目的: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结论: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6、影响(1)政治: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2)经济: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思想:冲击传统封建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西方科学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预习作业】1、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

历史必修三:第20课 西学东渐

历史必修三:第20课 西学东渐

变制度 ——瓜分危机下的警醒
问题5:哪些因素推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走向成熟?
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王韬
3.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图三 早期维新派
郑观应
问题6:了解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和思想主张。
问题4: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洋务派
3.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西方的科学技术等
局限:局限于学习物质文化层面,没能触及封建制度。
洋务之树
嫁接 封
西方先进技术



小农经济
积极:冲击了传统的保 守观念——体用之争
为西学传播(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创造了良 好的舆论环境
西方军事技术 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统治
意义: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也开启了学习西方这一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局限: 只学习西方的器物,甚至只是军事技术;主要通 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式传播,没有应 用于社会实践
用西学 ——内忧外患中的抉择
内忧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外患
知识升华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主张 影响与地位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西学与儒学相融 《孔子改制考》 合,托古改制
当时思想界的 “大飓风”、 理论依据
梁启超
宣传民权,阐述君 维新派的宣 《变法通议》主立宪制,改科举 传家
谭嗣同
批判专制君权、纲 冲决纲常礼教网 《仁学》 常礼教,倡导男女 罗的维新勇士

第20课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

• 简述“开眼看世界”思 潮刮起的时代背景。
• 分析归纳“开眼看世界” 这一阶段,中国学习西 方的特点。
• 洋务派和顽固派在对待 西学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点?二者是否根本对立?
• 分析归纳洋务派学习西 学的主要特点。
• 简述维新思潮出现的历 史背景。
• 分析归纳维新派在学习 西学方面的进步性
• 你怎样看待康有为托古 改制、传播西学的“移 花接木”法?
• 分析理解鸦片战争前后 至19世纪末,西学东渐 的发展历程所体现出的 规律和特点。
•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西学东渐”这一课, 你有哪些收获?
Hale Waihona Puke • 少年智则国智, • 少年富则国富, • 少年强则国强, •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第20课西学东渐
• 西学东渐简析: • 西学:泛指西方的科技、思想、文 化; • 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 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 传播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 阶段(1)明末清初(2)鸦片战争 期间直到五四运动运动前后。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中学
西学
中学西传:以四大发明著称的东方文明
中心的中华文明,以其辉煌灿烂的文化 积极贡献于世界,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学
西学
西学东渐:随着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古老的中国文明日益黯淡,鸦片战争的
失败凸现了西方文明的先进,中国被迫
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显示,近代西 方文化传入中国。
昂首阔步的西方
(2)没有付诸实践。
郑观应、王韬等
人物: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
主张:
西 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后期
体 西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用 文化:办学校 培养新式人才。
三、维新变法 行宪政
①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③思想: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 的
工业化 理性主义 民主化 殖民扩张
固步自封的中国
小农经济 君主专制 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
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
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梦幻惊醒 看世界





Hale Waihona Puke “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和《海国图志》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 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 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思考: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表现 出怎样的趋势?出现这样趋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 什么?
趋势和影响因素:
趋势:由浅入深,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
方向是明确的 历程是艰难的 过程是渐进的 效果是明显的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思考: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在抵抗侵略时 主张学习西方哪一层面的内容?
器物(科技)层面
有何局限性?
只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器物之 上的先进政治经济制度,且基本上没有付诸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19C40—50年代)
4、评价:
(1)积极作用:
对于探究西方、学习西方的思想潮流,具有开 先河的作用,启迪了中国人去了解世界,反映 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
郑观应
王韬
三、维新思潮(19C末)
1、早期维新派: (2)思想变化:
①中法战争之前——认同“中体西用”,支持 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
②中法战争之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 立宪
三、维新思潮(19C末)
1、早期维新派: 早期维新派为什么会与洋务派分道扬镳?
(3)思想变化原因:
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形成;西学的 进一步传播。
开端——耶稣会传教士 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深入——列强侵华加剧
一、开眼看世界(19C40—50年代)
思考: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 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人猛醒,要跳 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 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 里,中国调动了数十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 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 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 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 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忽视政治经济制度。
二、体用之争(19C60—90年代)
试比较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异同点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 西学东渐 学习课题 西学东渐 课型 新授 设计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知道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联的,是一个渐进的历程,增进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

重 点 了解西学东渐的基本历程,理解相关的先进思想难 点 分析近代先进思想之间的异同,认识其与所处阶段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学 习 内 容自主探究 【课前延伸】1、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2、近代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一定把握西学东渐的基本历预习部分 【依据教材和知识梳理,找到以下问题】 1、你认为西学东渐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2、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他所代表的派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体用之争”是什么意思?洋务派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4、维新派提出了什么主张? 附:【知识梳理】希望同学们对照知识梳理认真读书 基本线索: 一、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二、基本历程: (一)地主阶级:1、抵抗派(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李、曾):“中体西用”(二)资产阶级:1、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君主立宪制(改良方式)2、革命派:民主共和制(革命推翻清政府)3、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三、影响:中国在思想文化上也逐渐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四、认识:①从背景角度:是列强侵华的产物,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侵略的逐渐深入。

②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向西方学习和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的过程。

③实质: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④特点: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⑤结果: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要坚持中共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内容:一、开眼看世界:1、概况(1)林则徐:①学习西方主要活动:翻译;编译②地位和影响:(2)魏源:著作及思想:2、意义:二、体用之争:1、出现的时间:和针对的问题:2、概况:(1)洋务派观点:其目的是:根本目的呢?(2)顽固派观点:3、评价:①积极:②局限:三、维新思潮:(一)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二)康梁维新思潮的形成:1、社会背景:①民族危机:19世纪90年代,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高二历史第20课西学东渐

高二历史第20课西学东渐

5、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B、顽固派的阻挠 C、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6、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 C、附和西方基督教教义 D、依靠儒学思想,托古改制
7、晚清奏折说“今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 只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空会匪 闻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 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
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商富即国 富……此西 国所以恃商 为国本欤。 --王韬 《弢园文录》 卷十
王韬
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 商战--郑观应《盛世危言》
郑观应(塑像)
思想嬗变: (1)中法战争之前 ——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 支持中体西用 A、思想立场: B、主要活动: 斥责顽固派;投身洋务运动 王韬、郑观应 C、代表人物: (2)中法战争之后 ——与洋务派分道扬镳 洋务弊端暴露,发觉富强之本在于 A、原因: “通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 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思想主张: C、影响: 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 启蒙作用
视野拓展:
倭仁(1804—1871),蒙古正 红旗人。长期反对清政府兴办洋 务。1871年授文华殿大学士,遗 著辑为《倭文端公遗书》。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 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 在技艺。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 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同治六年25日大学 研究保守派倭仁的著作 士倭仁折》
二、内容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体用之争 洋务派 顽固派
视野拓展: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 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救世方案二:中体西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83—84页内容, 【概念】1 材料三 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
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 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四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 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 募覃思(深思)志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 造,不达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员通行之物,可 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救世方案三:维新变法思潮 【论战】
维新派和顽固势力的论战 论战的焦点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 革教育制度
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顽固势力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理
反对兴民权,设议院, 实 行 君 民 共 主 的 君 主 反对君主立宪 立宪政体 坚 持 科 举 取 士 , 反 对 变法之本,在育人, 西学 在开学;在变科举
【主张】
【影响】
救世方案三:维新变法思潮 【
资 产 阶 级 维 新 派 】
甲午战争形势图
【背景】
(1)上面两幅图反映了怎样的时代主题? (2)此时的中国在经济上有何新发展?
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 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救世方案三:维新变法思潮 康有为在奏章里往往采用在“中体” 【特点】 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
随着西学东渐,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相遇 【特征】呈现出交流融合;冲突碰撞的特征。
逐渐沦为半殖半封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时代主题: 救亡图存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课标要求
西学东渐
课标解读
1、掌握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 界的基本主张及影响 2、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的 主张及影响 3、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 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所谓西学,是指近代的西方科学知识、社会知识。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的科学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 的过程。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 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 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封 建 制 度
3.体用之争
论战双方 洋务派代表: 李鸿章、曾国藩
顽固派代表: 倭仁、张盛藻
3、体用之争
不同点
焦点
相同点Biblioteka 洋务派主张学 习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 顽固派坚决反 对向学习西方 。
要不 要以 西学 变革 救世 的问 题
根本目的: 都是巩固清 王朝统治。
二、内忧外患下的自救——洋务派“中体西用” 二、再辱后的抉择——洋务派“中体西用”
(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内忧外患
2、“中体西用”含义及实质:
3、体用之争
4、实践:洋务运动(工业、教育、军事等)
5、评价 (1)积极: 冲击传统的保守观念,促 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李鸿章
曾国藩
张之洞
将“师夷长技”思想付诸 实践,开启近代化的第一
三、甲午前后的突破——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赛一赛】
3.概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的思想历程。
第一阶段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翻 译介绍西方的地理、法律等等学说,开始了学习西方的第 一步。 第二阶段是洋务派大规模地运用和采纳西学,他们所开展 的洋务运动以及与顽固派的争论,将西学的传播推进到下 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在 吸取、借鉴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主张从制度上学习和借 鉴西方,要求变法革新,通过著述、翻译、办报等等活动, 极大地解放了时人的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3、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
魏源
“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 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 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 · 序>>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武装自己, 以抵御外国的侵略,使国家走上 富强的道路。
大国的又一次耻辱: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第20课 西学东渐
什么是西学东渐呢?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 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西学东渐:简单来说就是近代西方 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
拿 破 仑
China — a sleeping lion 东亚睡狮
问题:
1、什么时候“开眼看世界”?
2、哪些人在“开眼看世界”怎么看?
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系统介绍 ②享有自由权利 西方近代 ③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 文化的第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旗号?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 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皇帝 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
康有为
实际政治工作是从抓住皇帝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减少变法阻力 自身经历学识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谢 谢 大 家
影响:传播维新思想,解放思想,开辟道路,
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近代前期西学东渐 经历了三部曲
西方技术 西方制度 西方思想文化

【思路引导 】 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对西学的态度及结果 1.地主阶级: ①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顽固派:盲目排外。 2.农民阶级 ①太平天国:《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 ②义 和 团: 扶清灭洋—盲目排外 3. 资产阶级: ①早期维新派:中体西用到“君主立宪”制度 ②维新派:宣传西方民主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 ③革命派: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主张民主共和制 ④激进派: 民主与科学,全盘西化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1、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2、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概念解析】西学东渐:指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也指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自主学习】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一)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

2、。

3、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

(二)先进的中国人是怎么看世界的?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三)“开眼看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一)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是在清政府面临什么境地下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2、19世纪60―90年代,西学的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二)“体用”之争的核心问题:是否采用西学变革救世的问题。

(三)基本主张:(1)洋务派:。

(2)顽固派:。

思考:1、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19世纪60-90年代厌恶拍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结果如何?如何评价洋务运动?2、如何正确认识“体用”之争?三、维新思潮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一)早期的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2、思想主张:前期。

中法战争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与洋人进行商战;思想上主张西学。

3、作用:起到了启蒙作用,没有形成理论体系,但是没有付诸于实践。

(二)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展为一股潮流)1、维新思潮产生的条件有哪些?(1)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败,“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2)经济:(3)阶级:(4)思想:西学知识的积累;早期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概念: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
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第一章:冲破藩篱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1)政治上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3)思想上仁人志士为抵御侵略,了解西方。
怎么向学习西方
④思想意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阅读课本整理他们的维新观点和主张
代表人物
代表论著
主要主张
影响 为变法提供 理论依据
康有为
《 新 学 伪 经 考 》 托古改制, 《孔子改制考》 传播西学 《变法通议》 《仁学》
梁启超
宣传民权思想和 维新派的宣传家 君主立宪 抨击纲常礼教、 批 判 纲 常 礼 专制君权 ,倡 教最激烈 导男女平等 主张人民享 系统介绍西 有自由权利; 方近代文化 进化论观点 的第一人
第三章:痛定思痛图改良
1、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析(
A、要不要反对外来侵略 B、要不要维护清朝统治 C、要不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

D、要不要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2、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A、得不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B、顽固派的阻挠

C、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1、早期维新思想(19C60、70S)

1)“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2)抵御外侮、探究和学习西方成为思想主流。 3)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分析,这一时期学习西方有何局限性?
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4)局限性: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未付诸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重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 术;2.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 式宣传,没有实践活动;3.确立了抵御外侮, 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富强,探究西方、学 习西方的思想主流,具有开先河、启迪的作 用。4.由于认识不足,对西方的学习只是停留 在技术层面上。
问题1:李鸿章等洋务派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 • • • • • • • •
我面对蓝色文明的海洋, 问何处是船,渡我华夏泊向国富民强? 问什么是灯,照我民族航船前途敞亮? 可那些阅尽历史风雨的智者, 兀自在继续他的哲学徜徉。 我忽然醒悟,岁月里潮退潮涨, 引领前沿的,始终是不断变革的先进思想。 惟此,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指南和力量! 惟此,继往开来高山流水长!
严复
问题2:了解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和思想主张。 (自主学习)
代表 人物 康有为 主要思想 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君主立宪 主张变制度 伸民权、设议院 变君主专制 变法图存 为君主立宪 用民权否定君权 共同 思想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梁启超
共同点:挽救民族危机,倡西学,兴民权, 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
严复
《天演论》
问题3: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
马克思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借用他 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 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顽固派指责康有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特点: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相结合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运用它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反对利用西方技术 (洋为中用、中体西用)
不同点
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你 如何看待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温馨提示:请注意观点题的作答方式,时间2分钟。) 相同: ①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 ①洋务派学习西方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 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 ②洋务派学习的领域更广泛; 林则徐、魏源主要学习军事。 ③洋务派掀起了实践活动; 林则徐、魏源没有付诸实践。
②维新派:加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宣传,主张实 行君主立宪制; ③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
和制。
课堂小结
开眼看世界 派生 中体西用
派生
维新思想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开明 分子代表林则 徐、魏源
早期维新派王韬、 洋务派代表冯 郑观应,90年代维 桂芬、李鸿章、 新派康、梁、谭、 曾国藩 严 著书立说,宣传 西方的民主思想、 政治制度,同顽 固派进行思想论 战,开展维新变 法运动
场景:
林则徐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
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道光帝的回复是:“无理!可恶!”“一派
胡言”。
问题1:从场景中可以看出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什么?
除了建议制造炮船外,他还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设立译馆,翻译书籍。
民族英雄
1839年领导禁烟运动 ,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 ;
开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前后,组织 编写《四洲志》,了解 西方情况; 鸦片战争前后,组织 编写《四洲志》,了解西 方情况。
【思路引导 】
①“ 体 ” 指 事 物 的 主 体 、 本 质 , “用”指由主体派生,为主体服务的形式。 ②顽固派的立场是“中体中用”, 洋务派的立场是“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派最初持“中体西用”的立场, 后转变为“西体西用”的立场。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 分歧是什么?有何共同 点? 曾国藩( 洋务派 ):“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 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 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倭仁( 顽固派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 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 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张之洞( 洋务派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 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相同点
◎ 聚焦19世纪的世界潮流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
英国的议会大厦
英国殖民扩张示意图
◎ 聚焦19世纪的中国
开眼看世界的背景 (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
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
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 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 (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问题1:哪些因素推动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走向成熟?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郑观应
图三 早期维新派
19世纪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是什么? 1.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3.西学知识的广泛传播。
4.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 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 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 计日可待”“时诸侯皆祭天地, 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 ”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 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 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 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 变化反映了?
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如何正确认识这场争论?
中体西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 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 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20课 西学东渐
学习目标 (1)识记:“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林则徐、 魏源等及其主要的思想观点。维新思想代表人物 的基本主张。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 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认识:认识西学东渐是近代思想解放的特 点,认识近代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
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
西学东渐: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
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 期间西学在华传播经历四个阶段:
一、从妄自尊大到“师长说”: --鸦片战争时期从闭关到“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技艺 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维新时期引进进化论 四、天赋人权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时期政治学说传入
问题4:感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
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脑子之后转化为具有近代意识
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远要比千军万马的厮
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
1、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一 次思想解放潮流。
问题4:感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 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 法也。”;“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 西强国 , 立行宪法 , 大开国会 , 以庶政与国 民共之,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 可计日待也。” •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 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 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 其人 。”
请按照提示词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在不改变 封建制度 的前提下,采用 西方先进技术, 维护 清王朝统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一、你对“开眼”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用 “开眼看世界”来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 西学活动?
率先主动了解西学、学习西方,开启近代西学 的第一步,以“师夷”为手段达到“制夷”的目 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知 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你如何认识这时期的西学活动?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 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 在变官制
康有为
梁启超
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 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 之网罗; 誓杀尽天下君主, 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 之恨; 势不得不酌取西法, 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 谭嗣同
崇尚自由是西方富强的深 层原因,自由是 最基本的 价值,西方所说的民主是 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思考: 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 分道扬镳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的弊端:①洋 务派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的技术; ②早期 维新派开始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其 中的佼佼者进而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 求。 评价: 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阶级的利益和 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思想基础。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顽固派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 理 实行君民共主的 君主立宪政体 变法之本,在育人; 人才之兴,在开学;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论战的问题
要不要维新变 法
要不要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 要不要提倡西学, 改革教育制度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反对兴民权,设议 院,反对君主立宪 坚持科举取士, 反对西学
主要活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 学习西方技术, 强,中体西用, 著书立说,从理 办军事、民用 论上宣传 企业,维护清 朝统治
特点
停留在技术层 面上
提高到学习运用的 对西学的认识由技 阶段,但不改变中 术深入到制度层面 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上。 纲常伦理。
◎ 活学活用
假如大清帝国举办19世纪“感动中国人物”评 选活动. 请你结合教材中林则徐、魏源、李鸿章、康有 为、梁启超的思想主张,任选一位,为他写一 份参评材料。(10分)(用第三人称,100字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