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第二册(2019版)教案
一、引入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与环境相互作用。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和强度的增加,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本节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后续学习和生活中的环保实践打下基础。
二、授课内容
本节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资源环境的耗竭与环境污染
2.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退化
3.土地沙漠化和城市环境污染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包括:
1.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2.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看视频、做实验、分组讨论等形式,使他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和了解环境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环境问题的现象和危害;
2.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3.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
教学难点:
1.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2.环境治理的效果与成本。
五、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相关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危害、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2.倒叙教学法:从未来的环境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目前的环境问题,通过对比,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视频教学法:利用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环境问题。
六、教学评价
1.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能力;
2.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
3.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学习目标定位]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1)自然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2)社会环境: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如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二、环境因素1.概念: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思考自然环境是否指不受人类影响的纯自然的环境?答案不是。
在当今的地球表面上,纯自然环境几乎是不存在的,但那些受人类影响轻微,仍保留着自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仍可称为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自然环境。
三、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4.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探究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与联系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设想,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再造一个“迷你地球”,探求人类在这个现代“南泥湾”之中自给自足,以及未来在月球或火星上建立生存空间的可能性。
从1984年到199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大王爱德华·巴斯出资2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的沙漠中建起了“生物圈2号”。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教学案 高二地理教学案
第二节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情景导入先思考——————思考探究:此漫画的主题可概括为什么?易产生哪一类环境问题和后果?提示:“枪下留情”或“滥捕滥杀”。
导致生物物种锐减和物种灭绝。
造成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问题的概念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2.环境问题的分类3.环境问题的成因(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重点难点掌握好——————结合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该模式图说明了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与环境发生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图解如下: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
[拓展提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威胁生态平衡。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生态失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甚至造成生态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3节人类与环境学案湘教版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标解读1.通过教材图示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运用示意图让学生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事例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昔日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经过人们的综合整治,变成了绿树覆盖、鸟语花香、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②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3.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2.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开始改变,变为善待自然,为什么?1.尊重与善待自然⎩⎪⎨⎪⎧控制和制止环境破坏,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创造有利条件2.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 关系的调整个体和群体的努力;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3.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承担道德义务与责任当前与长远利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3.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要“为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吗?1.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什么?【提示】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及生存空间。
2.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什么?【提示】 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产物和废弃物。
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什么?【提示】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高中地理湘教版目录
(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1 选修三第一章 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第一节 旅游概述旅游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第三节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第一节 旅游景观欣赏方法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名景欣赏中国名景欣赏 第三节第三节 国外名景欣赏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 旅游规划第一节第一节 旅游规划概述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评价 第三节第三节 旅游规划旅游规划 第四章 文明旅游第一节第一节 做合格的旅游者做合格的旅游者 第二节第二节 出游前的准备出游前的准备 第三节第三节 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节第四节 旅游安全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 城乡分布 第三章 城乡规划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第三节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第四节第四节 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第一节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我们自然灾害与我们选修六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概述环境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环境问题概述 第三节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人类与环境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第二节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第一节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第二节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第四章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第一节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三节第三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节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第五章 环境管理第一节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环境管理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第四节第四节 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选修七第一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第二章 地图与遥感(RS)第三章 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五章 3S(RS 、GPS 、GIS)技术综合应用览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全年组) 更新时间:2008-03-28 16:34:40 论坛转帖地理教学计划地理教学计划 一、三年大计划一、三年大计划 年级年级 学期学期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高一年级高一年级 第一学期第一学期 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学期第二学期高中《地理》必修2 高二年级高二年级 第一学期第一学期 高中《地理》选修1,《中国地理》1、2两册。
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1.2 环境问题概述学案 湘教版选修6(2021年整理)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 环境问题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 环境问题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 环境问题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1.2 环境问题概述【学习目标】 1.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能够分析某种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知识清单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①__________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1)依据:②____________。
(2)分类错误!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④____________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⑤________和生态环境恶化。
(2)⑥________________对环境的冲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⑦____________加剧。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2。
环境问题的危害错误!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⑩____________、臭氧层破坏等。
(2)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错误!____________。
(3)酸雨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错误!________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环境概述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一节环境概述(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了解有关环境的基础知识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标解读1.通过图像材料,区别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同时指出它们包含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2.结合案例材料,分析环境受污染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课堂播放《沂蒙山小调》顿时好像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了沂蒙山区,这首歌曲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我们无不被那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以此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环境的内涵: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1)环境的相对性不同的主体,环境的内容和形式是不一样的。
(2)①在时间上: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拓展。
②在空间上:随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而扩张。
.概念:又称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指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主要影响因素:人为原因。
3.分类: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1986年,美国人巴斯为了扩展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区兴建了世界瞩目的“生物圈2号”。
它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旅游区和人类居住区,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生态系统。
1.这个小生态系统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请说明理由。
【提示】社会环境。
“生物圈2号”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维持它的存在必须有人类介入,因此它是一个社会环境。
2.“生物圈2号”的建立,说明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间有怎样的关系?【提示】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章末整合学案 湘教版
环境与环境问题教材P3活动思考1.北京市在奥运期间临时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控制施工扬尘、控制燃煤污染、控制工业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及有机废气排放。
对空气、阳光、人口、工业、交通等环境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2008年8月份,北京各项污染物浓度平均水平下降45%,奥运会的17天中,污染物浓度下降50%,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创造10年来最好水平。
2.学校、机关、商业中心、公园等处的环境质量较好。
因为这些地方的大气、水等很少受到污染。
而大型钢铁厂、化工厂、采矿区、垃圾场附近的环境质量较差,水源和大气受污染较重。
3.报纸、电台、电视台、各级党政和环保部门、网络、新闻发布会、信息公告亭等。
4.环境质量越好,人们的生活质量越高,二者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教材P4活动思考(1)(3)属于原生环境问题;(2)(4)(5)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教材P14活动探究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而这时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材P15活动思考1.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由“自然之王”到“自然之子”,人类这种观念的变化说明了人与环境关系趋向和谐,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源于自然,必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
2.略。
教材P17活动探究1.增加喂养牲畜的数目。
2.同样增加自己的牲畜头数。
3.不会。
如果这片草场上放养的牲畜数量无限制地增加,牧场质量不断下降,最终会有一天,这片草场完全退化,再也无法在此放牧,并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2020版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学习目标] 1.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 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 归纳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环境概述1.环境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①自然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自然现象的总和。
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②社会环境: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人工环境。
如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2.环境因素(1)概念: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
(2)分类①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②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3.环境质量(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3)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4)评价①环境质量评价: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
②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二、环境问题概述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①依据:产生原因。
原生环境问题②分类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1) 原因①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②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威胁生态平衡(2) 危害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全球性的环境污染(2)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①主要特点a.事故带有突发性。
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1.2 环境问题概述教案 湘教版选修6(2021年整理)
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 环境问题概述教案湘教版选修6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 环境问题概述教案湘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2 环境问题概述教案湘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1.2环境问题概述本节重难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内容,预计时间20min2、依据学案,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问题:预计时间20min(1)什么是环境问题?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根据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不同,环境问题可分为哪两大类?请联系生活环境,举例说明,并完成P4活动。
(2)试归纳次生环境问题的分类,并举例说明(3)概括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阅读教材材料内容,阐述工业生产,人口问题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利与不利)。
(4)归纳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5)说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三类?(6)归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危害、臭氧层破坏及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并探讨可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3、小组讨论探究:(1)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吗?(2)联系生活经验,讨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还有哪些?(3)探讨全球变暖,除造成海平面上升,还可能产生哪些危害(启发: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变化,气候要素变化等方面)?辩证分析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4)探讨为什么欧洲、北美洲和我国的南方成为世界上三大酸雨区?(启发:酸性气体的排放、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方面考虑)(5)关于大面积的生态破坏问题的学习,通过讨论,理清各生态破坏现象的关联性.4、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了解学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危害。
一、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按产生原因分类①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②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环境污染: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环境问题。
b.生态破坏: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②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①威胁生态平衡。
②危害人类健康。
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2)酸雨:对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危害,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
(3)臭氧层破坏:会使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1)植被破坏:损坏区域自然景观,带来严重后果,如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2)生物多样性减少: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
(3)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破坏土壤结构。
(4)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非洲,其次是亚洲。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故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一、判断题1.自然原因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 )2.环境污染可能会导致生态破坏。
(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 )4.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增长。
( )5.环境污染企业的转移会促使环境污染的全球化。
( )答案:1.× 2.√ 3.√ 4.√5.√二、选择题6.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①环境污染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生态破坏④资源短缺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A7.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D.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答案:D8.下列属于当前全球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是(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繁发生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答案:D9.局部的环境问题之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是( )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的环境随之改变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环境问题[学生用书P6]【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在一篇有关世界地球日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诗句:“烟囱长成了森林/钢筋和混凝土切断了视线/我的瞳孔里就再没有了绿色/那天空的湛蓝呢/那海水的碧绿呢/那河流的清亮呢/那空气的爽朗呢。
”(1)该诗句中描述了哪些环境问题?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根据当地风向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提示:(1)该诗句中的环境问题有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
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人类不当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的破坏;工业生产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
(2)有大气污染的工业要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2.读教材P6阅读“人口增加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和教材P6~7阅读“电子垃圾带来的环境问题”,探究下列问题。
(1)人口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有哪些压力?(2)电子垃圾带来哪些环境问题?提示:(1)人口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不断增加;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
(2)①电子垃圾含有由多种高科技材料合成的有毒物质,如镉、汞和铅等重金属,将成为生态隐患。
②电子垃圾与其他家庭垃圾一起被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英,这种物质不仅污染空气、土壤和水体,还会威胁人类的健康。
【核心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
(1)工业生产与环境问题的产生(2)人口的高速增长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人口问题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人口数量的剧增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人口素质的低下直接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进而造成环境破坏。
(3)科技进步与环境问题的产生【跟踪训练】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
①全家老少齐上阵\更招呼左邻右舍\雪亮的尖锄粗暴挺进\而青草被蹂躏\土地在呻吟\那滴滴汗融进血痕\风干后\卷起飘飘沙粒\那一双双眼却毫不在意。
②水源不足,是这地方唯一令人望而生畏的缺陷。
地下水位相当的深,因此井就成了无价之宝。
③山下良田苦不多,耕来山顶做旋螺。
(1)材料描述的人类行为,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有(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材料③描述的人类行为可能造成(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土壤次生盐渍化D.地面塌陷解析:第(1)题,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人类不当的活动破坏植被造成的,材料①中的“卷起飘飘沙粒”和材料②中的“水源不足”是关键词。
第(2)题,“耕来山顶做旋螺”描述的是陡坡开垦梯田的景观。
答案:(1)A (2)B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生用书P7]【合作探究】读2016年我国降水pH等值线图,探究下列问题。
(1)酸雨已经覆盖了我国国土面积的40%,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我国北方地区重工业比较集中,为什么酸雨反而不如南方严重?(3)为什么四川盆地酸雨危害严重?(4)除酸雨外,你还知道哪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提示:(1)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广东等省。
(2)虽然北方地区能源消耗量比较大,酸性气体排放量比较多,但由于降水比南方少,所以酸雨不如南方严重。
(3)①空气湿度大,降水多;②为盆地、谷地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③有色金属工业发达,排放的酸性气体较多;④燃煤量大。
(4)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核心归纳】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原因主要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被淹、加剧海岸侵蚀、引起洪水泛滥、造成咸水入侵等酸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酸性气体对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腐蚀建筑物,直接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续表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跟踪训练】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2)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A.工业排放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C.汽车排放废气D.建筑工地扬尘(3)图中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①分布在回归线附近和内陆地区,特别是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漠区,只能是沙漠化问题;②在西欧发达国家分布最多,很可能是酸雨问题;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亚洲的横断山区,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至云贵高原一带,可能是水土流失问题;⑤分布在沿岸海域,应是海域污染问题。
第(2)题,西欧的酸雨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造成的。
第(3)题,土地沙漠化是在沙漠周围气候干旱,在风力作用下沙土运动造成的。
答案:(1)B (2)D (3)C一、选择题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4题。
1.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产生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会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的是( )A.①B.②C.③D.④3.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4.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会导致沿海低地减少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地震是自然力,它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原生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是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大量排放导致的,滥捕导致物种减少甚至灭绝,计算机显示器是电子垃圾,它们带来的环境问题都是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第2题,图片③中人类滥捕滥猎会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
第3题,计算机显示器垃圾是淘汰电子产品形成的垃圾,属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环境问题。
第4题,工厂的烟囱不仅排放废气,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将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答案:1.A 2.C 3.D 4.B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5~6题。
5.下图中我国与①②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B.城市化问题严重C.生活贫困化加剧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6.下列生态问题的成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B.土壤盐碱化、物种减少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解析:第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①②两国相比,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小于①②两国,主要是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第6题,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则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答案:5.D 6.B7.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A.所有环境问题都有全球化趋势B.已经能够被人类准确预见C.过程具有不可逆性D.都是人为原因引起的答案:C阅读下列材料,完成8~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