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作业课件:第2课时
最新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最新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 学课件
第一节 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最新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 学课件
16.1 二次根式
最新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 学课件
16.2 最录
0002页 0054页 0092页 0135页 0205页 0241页 0263页 0282页 0326页 0371页 0434页 0471页 0507页 0531页 0580页 0631页 0665页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 二次根式 第二节 二次根式的运算 本章小结 第十七章 一元二次方程 17.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第三节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阅读材料 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第十八章 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8.1 函数的概念 第二节 反比例函数 第三节 函数的表示法 本章小结 第十九章 几何证明 19.1 命题和证明 第二节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
最新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 学课件
第二节 二次根式的运算
最新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 学课件
16.3 二次根式的运算
最新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 学课件
本章小结
最新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 学课件
阅读材料 二次不尽根与简单连 分数
最新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 学课件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全册优质教学课件
的位置确定横、纵坐标的符号.(难点)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看电影的时候你一般是怎么找到座位的呢?比如你的票号
是3排2座,你能在下图中找到吗?
六 排
六 排
双号
单号
讲授新课
一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
★ 在数轴上,如何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呢? 例如: -3 -2 -1 0 1 2 3 4
.
A
B
.
A点记作-2,B点记作3.也就是说,
能知道是哪位同学吗?若这位同学用点P表示,在图中
描出点P的位置.你是怎样做的?请你说一说.
讲 台
y 5 4 3 2 1 O P (5,4) ●
1 2 3 4 5 6
x
解:图中红色的部分我们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P的位置 可以用坐标来表示,即P点的坐标为(5,4). 在x轴、y轴上找出表示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的点,然后 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交点即为所求.
典例精析 例:写出下图中的多边形ABCDEF各个顶点的坐标. y F 3 2 A -2 1 D 4 x
E
【答案】
A(-2,0)
B(0,-3)
-1 O -1 -2
-3 B
1
2
3
C(3,-3) D(4,0) E(3,3)
C
F(0,3)
二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点
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二、三、 四象限,各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符号分别为
课后作业
见本课时练习
第11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内点的坐标
第2课时 坐标平面内的图形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并能 求出顺次连接所得图形的面积;(重点) 2. 能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图形的位置;(难点) 3.通过用直角坐标系表示图形的位置,使学生体会平面直角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12.1 第2课时 函数的表示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
例3 一个游泳池内有水300 m3,现打开排水管以每 小时25 m3的排出量排水.
(1)写出游泳池内剩余水量Q m3与排水时间th间的函 数关系式; 解:排水后的剩水量Q m3是排水时间h的函 数,有Q=-25 t +300.
(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解:池中共有300 m3水,每小时排水25 m3,故全部 排完只需 300÷25=12(h),故自变量 t的取 值范围是0≤t≤12.
O (1)小强让爷爷先上多少米? (2)山顶高多少米?谁先爬上山顶? (3)小强需多少时间追上爷爷? (4)谁的速度大?大多少?
解:由图象可知: (1)小强出发0分 钟时,爷爷已经爬 山60米,因此小强 让爷爷先上60米;
(2)山顶离山脚的 O 距离是300米,小强先爬上山; (3)因为小强和爷爷路程相等时是8分钟,所以小强用 了8分钟追上爷爷; (4)小强爬山300米用了10分钟,速度为30米/分,爷 爷爬山(300-60)米=240米,用了10.5分钟,速度约为23 米/分,因此小强的速度大,大7米/分.
第12章 一次函数
12.1 函数
第2课时 函数的表示方式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函数表示方法:列表法、解析法及图象法, 理解这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重点)
2. 理解并掌握函数自变量范围的确定和函数值的求法; 3. 能用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
4
y=2x+1 … -3 -1 1 3 5 …
3
连线: 2
作函数图象的 一般步骤:列 表、描点、连
线.
1
-4 -3 -2 -1O-1 -2 -3
上海沪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3.2 第2课时 证明1
因为∠3=∠4,所以 a∥c(内错角相等,两
直线平行),正确;③因为∠4+∠5=180
°,所以 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
行),正确.故正确的是②③,共 2 个.故
眼见未必为实,实践出真知!
选 C.
二、合作探究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
探究点一:定理
判定.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
命题“对顶角相等”是( )
解析:求出∠D+∠EFD=180°,根据 平行线的判定推出 AD∥EF,AD∥BC,即可 推出答案.
∵ ∠ D= 110° , ∠ EFD= 70° , ∴ ∠ D + ∠EFD= 180° , ∴ AD∥ EF.又 ∵∠1= ∠2, ∴ AD∥ BC, ∴ EF∥ BC.故 答 案 为 : EF,AD,BC.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 第一步
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 告诉学生学会生活。数学思 维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
人生
TB:小初高题库
等,两直线平行);
③ 因 为 ∠4+ ∠5= 180° , 所 以
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一、情境导入
A.0 个 B.1 个 C.2 个 D.3 个
下面两个图片中,中心的两个圆形哪
解析:结合图形,根据平行线的判定
个大?
方法逐一进行判断.①因为∠1、∠2 不是
同位角,所以不能证明 b∥c,故错误;②
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 ________(同 旁 内 角定理.
行 ). 又 ∵∠1= ∠2(已 知 ), ∴
探究点二:证明与推理
________∥BC(内 错 角 相 等 , 两 直 线 平
TB:小初高题库
上海沪科版初中数学
2019秋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习题课件 (2)
∠C=20°,则∠FBA 的度数为( C )
A.50°
B.60°
C.70°
D.80°
11.在下列条件中:①∠A+∠B=∠C;②∠A∶∠B∶∠C=2∶3∶4;③
∠A=90°-∠B;④∠A=∠B=12∠C.能确定△ABC 是 Rt△ABC 的条件有
(C)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12.在△ABC 中,三个内角∠A、∠B、∠C 满足∠B-∠A=∠C-∠B, 则∠B= 60° . 13.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 的度数是 75° . 14.如图所示,∠A=40°,∠1+∠2+∠3+∠4= 280° .
知识点一:三角形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1.在△ABC 中,若∠A=90°,则△ABC 是( B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下面给出的四个三角形都有一部分被遮住,其中不能判断三角形类型的 是( A )
知识点二: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
三角形的分类. 【例 1】根据条件,判断△ABC 的形状. (1)∠A=70°,∠B=88°; (2)∠A=∠B=14∠C. 【思路分析】先求出∠A、∠B、∠C 的度数,然后再判定其形状.
【规范解答】(1)∵∠C=180°-∠A-∠B=180°-70°-88°=22°,∴△ABC 为锐角三角形; (2)设∠A=∠B=x,则∠C=4x,又∵∠A+∠B+∠C=180°,即 x+x+4x =180°,∴x=30°.∴∠A=∠B=30°,∠C=120°,∴△ABC 为钝角三角形.
【例 3】在△ABC 中,∠B=3∠A,∠C=5∠A,求∠A、∠B、∠C 的度数. 【思路分析】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先求出∠A,再求∠B、∠C. 【规范解答】设∠A=x,∠B=3x,∠C=5x,而∠A+∠B+∠C=180°, 即 x+3x+5x=180°,∴x=20°,∴∠A=20°,∠B=60°,∠C=100°. 【方法归纳】借助方程思想解几何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
沪科版(安徽)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课时 证明
第2课时证明【知识与技能】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内涵,会进行简单的推理.【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证明的过程,弄清证明的基本方法以及书写格式,体会演绎推理的意义.【情感与态度】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表述能力,感受证明的几何价值.【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推理方法.【教学难点】难点是培养演绎推理意识.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定义引入:在数学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数学的研究对象,例如,我们研究方程时,要明确什么是方程,在数学上称之为“定义”.2.公理引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大家常常把公认的并且长期检验所取得的真命题,把它们作为论证其它命题的根据,这样的最原始的真命题我们称之为公理.3.素材提供:(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称为对顶角.(2)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4.定理引入:有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等角的补角相等”等,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它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5.证明引入:前面我们议到的话题:并不是所有命题都正确,只有经过演绎推理来论证,我们把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课本78页例3)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求证:a∥b.【证明】∵∠1=∠2(已知)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式性质)∴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见,证明是由条件(已知)出发,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的过程.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例2(课本79页例4)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E⊥OF.【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OE⊥OF.(垂直的定义)【教学说明】通过例题体会证明的过程,感悟证明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想象.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第78~79页练习.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提问:1.定义、命题、公理的概念是如何确定的?有何异同点?2.什么叫证明?3.如何进行推理以及表达?你有什么想法.4.你是否总结出了证明的常规思路?证明是由条件(已知)出发,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的过程.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1.课本第80页练习.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作业.采用创设情境、范例学习使学生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内涵,会进行简单的推理,经历探索证明的过程,弄清证明的基本方法以及书写格式,体会演绎推理的意义,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表述能力,感受证明的几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