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案例,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和插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历史案例及插图3.教学资源:收集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资料,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等历史事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汉朝的对外关系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汉朝的对外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索、人物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梳理人物关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了解汉朝的对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汉朝的对外关系。

2.教学难点: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人物关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一环,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到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但学生对于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稳定的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和平、追求稳定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

2.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和平稳定的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辅助资料,自主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和平稳定的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辅助资料。

2.多媒体设备。

3.历史地图。

4.案例分析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灭亡?汉朝是如何建立的?激发学生对西汉建立过程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刘邦称帝、楚汉争霸等历史事件。

同时,展示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如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社会稳定等。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11课人?秦人||。

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后来被人们遗忘了||。

而汉王朝400多年的时间||,汉族、汉人自汉朝而得名||,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汉朝曾经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辉煌的朝代||。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一、西汉的建立汉朝是谁建立的吗?刘邦||,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我们把历史上的汉朝又分为两个时期||,哪两个?西汉和东汉||。

西汉就是刘邦建立的||,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02年||。

定都在哪里?长安||。

刘邦建立了西汉||,成为了汉高祖||,开辟了新的汉王朝帝国||。

那么汉高祖刘邦建立的这个汉朝是不是一开始就是辉煌的盛世局面?不是||。

其实||,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国家还很不安宁||,有些想造反的诸侯不归顺他||,边疆又经常有匈奴来侵扰他||,内忧外患||,汉高祖看到自己刚刚建立的国家非常贫弱||,知道自己没有实力打得过他们||,所以他非常的苦恼、焦虑学生回答||。

谈话法||。

视频引入||,||,他必须先解决汉朝内部的问题||,要先稳住自己的国家才能提高实力||。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在视频中仔细找找汉高祖刘邦他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播放视频:《汉定天下》)看完这段视频||,告诉老师汉高祖刘邦他现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避免秦朝灭亡的悲剧||,让百姓过上安定而富足的生活||。

这个时候的汉朝是个又弱又穷的国家||,老百姓的生活处于怎样的状况?我们来看一则记载:“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作业就是农作之业||,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西汉初年经常了发生饥荒||,饿死了许多老百姓||,甚至人吃人||,物价也很不正常||,飞涨到一石米五千钱||。

这个时候的人民生活的民不聊生||,人民得不到温饱||,人口是锐减的||。

而且这个时候连皇帝也很穷酸||,“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西汉的建立:介绍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的历史事实。

2.黄帝和炎帝:讲述黄帝和炎帝的贡献,以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尧舜禹的传说:介绍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贡献。

4.文景之治:阐述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出现的盛世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认识“文景之治”的出现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贡献,以及“文景之治”的意义。

2.教学难点:对古代历史人物贡献的理解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以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历史。

3.文献资料查阅: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他们的资料查找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出示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提炼要点。

小组合作,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学生对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认识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所学,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西汉的建立;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的景象和原因;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三、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二)、讲授新课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的建立: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全国。

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东西汉之分是以国都而论的,西汉都于长安,东汉都于洛阳。

两个国都一东一西。

“汉并天下”瓦当: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的“汉并天下”瓦当。

2、背景: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汉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门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汉得天下后,刘邦曾说:“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到天下,岂能在马上治天下!"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西汉的建立;汉朝初年经济情况;休养生息的政策内容;文景之治;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考虑“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施行与文景之治场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繁荣场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鲮。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的诗句。

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然而多年的战争,社会面临诸多问题。

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场面?本课我们来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二〕、讲授新课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出示“汉并天下〞瓦当图片,该瓦当于陕谣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西汉瓦当,陶质,直径17厘米。

此瓦当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汉书·贾邹枚路传?记:“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

〞又?董仲舒传?中言“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

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

〞“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现藏故宫博物院。

“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2.汉初经济形势:“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那时家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汉的建立;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秦亡汉兴”的比较,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古诗文、历史典故、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文景之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刘邦的《大风歌》导入。

(学生朗通或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歌朗诵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土今守四方。

”教师指出: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探究问题一: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诗词和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的建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熟悉内容[教师讲解]播放《楚汉传奇》“四面楚歌”片段。

[教师点拨]:经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俗语说:得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当时,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问题探究二:(1)以上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广泛发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一、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三节课。

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本课简要介绍了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块的结果。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下一课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得到较快发展,但对于抽象概念不易理解透彻,例如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

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争”及有关汉朝的课外书籍的学习对汉高祖刘邦有所了解,但对于汉朝建立初期的社会现状、政策稍显陌生,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学习。

四、教学目标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知道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学习、发扬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

五、重点难点重点:“文景之治”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学生:齐声朗诵《大风歌》,体会刘邦此时的心情。

教师: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

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惆怅。

坐着刘邦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心情?让我们通过这节课学习来了解刘邦和他的子孙是如何安邦定国,将大汉王朝推向巅峰,最终实现大一统的。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刘邦创作的诗歌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这节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教案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1课教案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docx

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屮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Z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文景之治。

难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课时计划1课时完际实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复习楚汉之争的历史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2.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

重点:文景之治。

难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釆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來。

3.“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木,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掌握汉高祖及继任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掌握“文景之治”;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过程与方法研读与本课相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他们这种简朴作风一直为史家所称颂【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患病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刘恒在位期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农业发展,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2.教师讲述: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图片展示:“汉并天下”瓦当
“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厘米,是西汉瓦当,陶质.此瓦正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4.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按:醇驷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所驾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
提示:说明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5.历史再现:“与民休息”
(1)主要角色: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
(2)剧本:
汉高祖:(坐牛车出场,愁眉苦脸状)今朕已得天下,然面临诸多困难,不知采取何种政策治理天下?
大臣甲:大王莫愁.臣以为可对刁民使用强政,严刑酷法,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大臣乙:施暴政,天下更乱!秦朝灭亡就是最好的历史教训!只有休养生息,方能稳定局势,终使大业持久不败.
众臣争论不休;;;
问学生:如果你是天子,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治理天下?并说明理由.
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休养生息的含义是什么?
(2)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西汉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4)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影响?
2.教师总结归纳:
(1)含义: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2)原因:①客观上:经过长期战争的破坏,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在这种情形下,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②主观上:汉朝初年的统治者,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朝二世而亡的经过,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3)具体措施:①卸甲归田;②劝民还乡;③释奴为民;④十五税一.
(4)影响: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西汉农业的发展和恢复,有利于巩固西汉初期的统治,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目标导学三:“文景之治”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文景之治”的内容是什么?
(3)“文景之治”的含义是什么?
2.教师总结归纳:
(1)出现原因: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2)内容: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②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含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三、课堂总结
西汉初建,社会经济凋敝,政权不稳.高祖吸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政权.文帝、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为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得出结论,了解“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了问题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让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文景之治”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