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刺客

合集下载

第三篇《史记·刺客列传》

第三篇《史记·刺客列传》

•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 進。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 以次进:荆轲为正使,在前,秦舞阳为副使,在 后,挨着次序前进。
• 秦舞阳,亦作秦武阳,燕国贤将秦开之孙。年少 时就犯下杀人案,后被燕太子丹找到。
• 译文:
•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就穿上了礼服, 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在咸阳宫 召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 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 走到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吓得发抖, 大臣们都感到奇怪。
•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 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 “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在这里的。
• 译文: • 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
盖聂说:“前不久我和他论剑,他的意见有不 当之处,我瞪了他;你们试着前去看看,他应 该走了,不敢逗留了。”
• 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 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 使:派遣。使:使臣。 • 之:至也。 • 固:本来。 • 摄:整治,收取。
• 遂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 子蒙嘉。
• 千金之资币物:价值千金的礼物。 • 厚遗:厚赠,就是送很重的贿赂。 • 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
之臣。掌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
• 译文:一到秦国,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 厚赠秦王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
•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不敢舉兵以逆軍吏,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 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 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 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 唯大王命之。”

史记中的五大刺客:侠客青楼对着敲02

史记中的五大刺客:侠客青楼对着敲02

史记中的五大刺客:侠客青楼对着敲02(二)历史上的著名侠客与侠客文学1.史记中的五大刺侠司马迁笔下有五大刺客,有人认为他们不是侠客,否则干嘛不并入“游侠列传”呢?有人认为,他们是侠客,只是因为有着相同的背景——都是侠客中的刺客,所以才被司马迁单独开列进“刺客列传”。

而且,若按领导排名有先后的规矩,我们可以发现,“刺客列传”排名远远在前,“游侠列传”反而在后,前者是列传第二十六,后者是列传第六十四云云。

咱们这里,还是把他们当侠客吧。

他们不当侠客,就没人了。

是为刺侠。

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崔奉源在《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中指出,曹沫乃是最早的侠。

史记也是从他开始说起。

曹沫,史料中也有称曹刿、曹子、曹翙的。

当然也有怀疑他们非一人的,事迹出入也很大。

咱这里只按《史记》来。

第一个,曹沫,鲁人。

据说以勇和力事鲁庄公。

但是作为鲁国的大将,光靠勇和力是不行的,和齐国作战,三战三败。

于是鲁庄公献上遂邑的土地求和。

齐桓公答应了,并与庄公在柯地会盟。

谁知盟约订立后,曹沫突然翻脸了,拿出把小匕首劫住了齐桓公。

充分说明,那时候的国家领导们太不注意安检了。

总之,齐桓公手下都傻眼了,不敢动,怕伤着他们的老大。

齐桓公不愧是小白,很淡定地问曹沫:子将何欲(也有人认为,桓公吓傻了,此句乃管仲代问)?曹沫曰:齐强鲁弱,你们欺负我们也够了。

如今鲁城坏即压齐境,你们国土都拓展到我们城墙下了,你说咋办?于是齐桓公答应,把侵占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

曹沫一看他答应了,就扔掉小匕首,回到自己的原位。

桓公很气愤,想背约。

管仲劝他说:不可以。

贪小利图小乐,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以后还咋在道上混?不如把土地还给鲁国吧。

于是齐国尽还所占鲁国之地。

曹沫在战场上失去的,在盟会上收复了。

这里有一个疑问:盟会上的坐位是如何安排的?曹沫是如何从自己的位置窜到齐桓公眼前的?技术动作不好一气呵成啊。

还有一个感叹:齐桓公与管仲才更像大侠。

言必行,行必果。

《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终稿

《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终稿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评析专业学习中心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寄托了很多身世之感,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特别钦敬“布衣之侠”,他们以布衣身份行侠民间,不为私利,不单为某一个人,而是将行侠仗义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性融铸在血液中,外化为一种天生的秉性。

他们不求闻达,但其名气和声望却不亚于达官显贵。

以《史记·刺客列传》为代表的复仇形象,明大义,识大体,他们的义愤为国难而发,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在刺客身上体现了非常宝贵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关键词:史记;刺客;精神特征;历史局限性目录一、《史记》中的刺客内在形象充满了杀气 (4)(一)《史记》中的刺客带有了蛮干、愚笨的外在特征 (4)(二)《史记》中的刺客有着强悍的力量与高超的武技 (4)(三)《史记》中的刺客行为中充满了暴力 (5)二、《史记》中刺客的内在特征分析 (5)(一)《史记》中刺客的悲剧特征分析 (5)(二)《史记》中刺客的心理特征分析 (6)(三)《史记》中刺客形象带有忠孝特征 (7)(四)酬知遇之恩 (8)三、《史记》刺客形象的历史局限性分析 (9)(一)存在自杀轻生等的极端方式 (9)(二)存在不计后果的蛮干意识 (9)(三)刺客中存在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根源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1)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耀千秋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特别重视的无疑就有刺客这一特立独行的群体。

战国时刺客轻身的外在特征,是由其重义和好名的内在精神特征所决定的。

刺客的“义”,虽然也包含对托付使命的人、对家庭成员的义务,但并不像传统儒家一样,仅仅把“义”局限于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义务,而更多的包含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如“士为知己者死”和出于义愤的反强暴;更多的包含了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如“好名”,这正是司马迁“立名者,行之极也”的思想的反映,司马迁是把立名看作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的认识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的认识

《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形象的认识作者:李紫欣概要:《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了汉代轻身重义,重信重明,锄强扶弱的侠客事迹。

这些侠客身上体现的精神,实则是继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有力地影响了汉代的游侠精神。

两者合流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中国侠义精神。

”。

在这种源远流长至今不衰的侠义精神的影响下,诞生了王维的《少年行》,李白《的侠客行》和明代的《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刺客的形象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共同的形象特征以及各自独特的形象特点,并且简要概述在这些形象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一、刺客形象分析(一)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共同刺客形象1.“士为知己者死”的情义《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五个刺客,他们行刺的最根本的动机都是对“义”的履行,如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们冒着死亡的风险进行刺杀行为,原动力就是“义”。

而这里所说的“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

1,即当对方给予自己一定的物质待遇以及精神上的尊重和能力上的肯定,自己也应报答对方。

“义”是刺客个人情感的体现,具体描述为讲义气,有情有义。

五个刺客都是重情义之人。

曹沫作为鲁国将领,虽然“与齐战,三败北”,但是鲁庄公“犹复以为将”。

曹沫与鲁庄公的关系就是“君臣知遇关系”2。

曹沫劫齐桓公,除了为了鲁国国家利益,还出于对鲁庄公知遇之恩的一种回报。

同样的,在伍子胥向公子光引荐专诸以后,“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当然,专诸为公子光刺杀王僚,应当是有一部分原因是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善客待之”除却了物质上的回报,还有精神上的尊重。

2.视死如归的勇敢刺杀是一种高危的行动,常常以生命为代价,除了曹沫,其余四个刺客都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因此,要成为一个刺客,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勇猛高超的武技都是必须的。

除了豫让,其余的四人并没有选择诸如毒杀的方式,而是选择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直接的刺杀,而且选择的武器,不是刀,不是剑,而是匕首;刺杀的动作不是劈,不是砍,而是刺。

史记中的刺客们

史记中的刺客们

史记中的刺客们史记中的刺客们一、曹沫:一切皆有可能曹沫是鲁国人,能打架,能杀人,很是好勇斗狠。

鲁国当时的老大鲁庄公喜欢强悍的人,所以宾主相见甚欢,感情十分好。

鲁庄公狠,可还有比他更狠的,比如齐桓公。

齐桓公那时候的专业就是把大大小小的国家全部兼并到自己旗下,把齐国搞成集团公司。

齐人来了,鲁庄公派曹沫为将,和齐军去打仗,很显然,体力好不如智商高,当时齐国的丞相,是大名鼎鼎的管仲。

打了三仗,曹沫输得一塌糊涂,幸亏老大鲁庄公还算讲义气,割地赔钱向齐国求和,居然还是让曹沫做大将。

光割地是不够滴,还得坐下来喝茶,谈谈今后的发展趋势,这一套好象一直延续到现代,随便拎出本描述黑社会生活的香港电影,都能看到这些镜头。

两位老大约好了时间地点,各自带着手下赴约,鲁庄公的随从里,自然有曹沫。

一坐下来,彼此问候了一下天气身体,一堂和气下,曹沫发飙了,竟然提着匕首在众目睽睽下劫持了齐桓公。

丢人啊,堂堂春秋集团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居然被一个败军之将提溜在手里,为了老大的生命安全计,齐人只好眼睁睁看着曹沫这个不上台面的小角色和齐桓公谈条件。

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现在鲁国还割了那么多土地给齐国,我怕以后鲁国的城墙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国境,这事可不大好办。

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没有什么事会不大好办。

齐桓公答应归还鲁国割让的土地,曹沫收起匕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谈笑风生喝酒吃肉。

时候齐桓公越想越憋屈,打算直接以武力解决问题,不是说鲁国国境小么?干脆就让鲁国消失。

幸亏还有总经理管仲,作为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管仲比董事长先生更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管仲说:你都已经答应人家了,现在再反悔,会失信于天下,到时候大家都去帮鲁国,那可就是贪小失大了。

忍了吧,把答应都还给他们。

齐桓公只得把辛苦打了三仗弄来的土地还给鲁国,曹沫丢的,曹沫自己拿回来。

千军万马和一人之力谁更强大些?难说,因为曹沫,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二、专诸:杀人和烧菜并不矛盾自从伍子胥到了吴国,专诸的一生就被改变了,或者说,专诸以前的平静,只是因为在等待伍子胥的到来。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刺客以及他们的传奇刺杀事迹。

而司马迁是目前唯一一位将刺客独立成篇以载入史册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堪称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司马迁将这些刺客的生平事迹都收录于刺客列传中。

作为刺客他们拥有着许多相似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点。

本文以《史记》中记载的刺客形象为基础,着重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并简单概述在这些刺客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学创作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abstract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tells us about several assassi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ir legendary assassinations. Sima qian is the only historian who has recorded the assassin as an independent part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is unprecedented and unique. Sima qian collected the lives of these assassins in their biographies. As assassins they have many simi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the images of assassins recorded in shij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their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Shih Chi;Image of Assassins;spiritual connotation;目录一、引言 (1)二、《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一)落魄失志 (1)(二)勇猛无畏 (2)(三)重情尚义 (3)(四)轻身好名 (5)三、《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精神内涵 (6)(一)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6)(二)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 (7)(三)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8)四、《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由来与形成 (8)(一)时代因素 (8)(二)地域因素 (9)(三)个人因素 (10)五、《史记》中刺客形象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10)(一)文学地位 (10)(二)后世影响 (11)六、结语 (11)注文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一、引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刺客的传奇事迹。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
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
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二)“士为知己者死”的前提
(1)“士”本身有本领,这才能有知遇的可能。 (2)“士”还要完成自己的使命,了无牵挂。
(三)“士为知己者死”的内涵
(1)士为知音者死;
谢谢!
2015.12.19.
第9讲预告: 《史记》中的门客形象
二、刺客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贵族养士之风的盛行
分裂的政治局面促使诸侯贵族们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诸侯贵族的养士之风更唤醒了士林阶层建功立业的愿望和自 尊意识,这其中自然包括着刺客这一特殊的群体,刺客就是 在这样的大时代中应运而生的。
(二)侠义复仇观念的出现
侠义复仇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替亲人复仇、 替朋友复仇,替恩主复仇等。
曹沫之劫持齐桓公,使之尽数归还所侵得的鲁
地;专诸刺吴王僚,使公子光合法继位得以实现; 豫让的行刺赵襄子,是为恩主智伯报仇;聂政杀死 韩相侠累,乃是为严仲子埋怨;荆轲的行刺秦王 政,也是为了酬报太子丹恩遇。
(三)反抗强暴的英雄意识
汪涌豪曾提到,这个民族的整体充满一种任强尚力的原 始激情,因崇拜英雄造致的神秘狂热,竟使这崇拜以极大的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
巍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士为知己者死”最早出于《战国策·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
张力,延伸到民族文化的每根神经。
“反抗强暴”并非一定是刺客的自觉主观意图,但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特别是曹沫和荆轲的行为 在客观上具有了“反抗强暴”的意义,是那个刀光剑影的大 变革时代衬托了刺客的形象。

史记刺客列传故事

史记刺客列传故事

史记刺客列传故事史记刺客列传故事中最主要描述的是荆轲的故事。

那你知道史记刺客列传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刺客列传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刺客列传故事:知音难求荆轲是卫国人,他游历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却没有任用他。

荆轲曾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因言语不投对他怒目而视。

荆轲愤然离去,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找回来。

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睛瞪了他。

去试着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荆轲果然驾车离去。

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戏谑地说:“他早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一定是害怕了,逃跑了。

”荆轲在邯郸时,鲁勾践曾跟荆轲赌博,二人发生争执,鲁勾践愤怒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再也没有和鲁勾践见面。

荆轲到燕国以后,与一个以宰狗为职业的人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成好朋友。

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屠夫及高渐离喝酒,喝得半醉半醒时候,高渐离击筑,荆轲就旁若无人地和着拍节在街市上唱歌相互取乐,不一会儿又相拥而泣。

荆轲虽然混在酒徒中,可是他的为人却深沉稳重,心理素质极好。

他游历过的诸侯各国,都是与当地贤士、豪杰相结交。

他到燕国后,燕国隐士田光知道他不是平庸的人,对他善待有加,极为器重。

史记刺客列传故事:荆轲受命太子丹对田光毕恭毕敬,田光推说自己年老力衰,向他推荐了荆轲。

太子丹于是让田光引见荆轲。

田光临走时,太子丹一再嘱咐他不要泄密。

田光见到荆轲后,将事情告诉了荆轲,荆轲答应去见太子丹。

田光为激励荆轲,就对他说:“希望您立即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不会泄露机密了。

”他接着就刎颈自杀了。

荆轲于是便去会见太子,告诉他田光已死,并转达了田光的话。

太子既愧疚又感动,他走向荆轲,跪拜于地,哭泣地说道:“秦王贪得无厌,不占尽天下的土地,使各国的君王向他臣服,他的野心不会满足。

如今秦国已占领韩国,又出动军队南攻楚国,北逼赵国。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是指《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的五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他们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

他们的刺杀行为都是出于对恩主的忠义,或为国家利益,或为个人报仇,或为理想信念,展现了一种不畏强暴、敢于牺牲、重情重义的英雄气概。

他们的刺客形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落魄失志:他们大多出身卑微,处于社会底层,有志难伸,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用,或者遭遇挫折和失败,心中怀有不平和愤慨。

勇猛无畏:他们在刺杀时都采用了直接面对目标的方式,不惜以身犯险,不畏死亡,不计后果,表现出了一种敢于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

重情尚义:他们在刺杀前都受到了恩主的知遇和赏识,或者有着深厚的友情和亲情,因此他们都把报恩、报仇、报国、报理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体现了一种忠诚、孝顺、友爱、正义的品质。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形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民族精神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和演绎,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素材,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和文化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追求理想、奋发图强、勇于牺牲、不畏强暴。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刺客列传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刺客列传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
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原叫庄坷,
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 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 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 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
之中,面不改色,辞令如故。桓公恼羞成怒,想毁约食
言,被管仲劝止。于是,不费吹灰之力,曹沫三战所失 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最佳敬业刺客--豫让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屡不得志,投靠智伯后,受到 重视。后来智伯被仇家赵襄子所杀,赵襄子还拿他的头骨拿
来当酒杯。豫让出离愤怒,“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
荣。”豫让决定誓报此仇。 他先是改变姓名,冒充罪犯,混进宫廷,企图藉借整修 厕所之机,用匕首刺杀赵襄子。结果未遂。赵襄子考虑到豫 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有义之人,便将他释放。
豫让仍不死心,不惜以身涂抹油漆变相、口吞煤炭变声
来乔装自己,找机会报仇。机会来了,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
桥下,准备在赵襄子经过的时候刺杀他。没曾想赵襄子的马 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的计划又再次失败。豫让自知此 劫难逃,便恳求赵襄子:“希望你能让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 把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不会
刺客列传
烟尘漫天,车轮滚滚,诸侯纷争,战乱不断……
公元前475年,中国陷入长达二百五十多年的战国时代……
《<史记>选读》——
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 《史记.刺客列传》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从春秋到战国

论《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论《史记》中的刺客形象

论《史记》中的刺客形象【摘要】“刺客”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形象长期以来颇受关注,也多有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五个人的事迹,并对他们的行为赞赏有加。

但后世史学家却对刺客列传持否定态度。

本文以文本为基础,分析了《史记》刺客群体主要的外在及内在特征,以对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理解先秦侠义刺客一直为后世民众津津乐道的魅力所在;另外,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切入点,从社会学、文学及心理学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刺客的形成原因,探讨他们刺杀行为的背后原因。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侠义刺客成目录1先秦刺客的时代角色定位 (1)2《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2.1落魄失志 (2)2.2勇猛无畏 (2)2.3重情尚义 (4)2.3.1酬知遇之恩 (4)2.3.2重情义伦理 (5)2.4轻身好名 (6)3《史记》中刺客群体产生的原因 (8)3.1时代因素 (8)3.2地域因素 (9)3.3个体因素 (10)4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谢辞 (12)前言《史记》中的人物“传”“记”集中反映了从春秋后期到两汉前期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

司马迁不仅以“实录”的精神真实地再现了这个悲惨而又雄壮的历史时代,而且精心塑造了一大批光炳千秋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中,司马迁推崇的无疑就有刺客这一群体。

刺客,很早便具有一种与正统相抗衡的亚文化伦理。

作为以突袭手段毁灭特定对象的杀手,刺客是一个不可一概而论之的特殊人物群体。

这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勇力的武士。

《史记》中的列传分为专传、合传、附传、类传四种。

《刺客列传》属于类传,采用这种方式为人物作传是司马迁的首创,这一类的传文是按行事相类或属性相同加以编排的,运用到《刺客列传》中,使得刺客的群体形象和文化精神特征非常明显、醒目。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1,“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2……自太史公后,后人从未停止过对这一特殊群体形象的追溯、凭吊、缅怀、赞叹。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解析

《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解析

(2)士为知遇者死。
(四)“士”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刺客中,除了曹沫本为鲁将,在当时有一定的社会地
位外,其他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都是处于社会底层
的闾巷之人。 根据马斯诺著名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 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
现的需要。而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也就是为保障生存的物质
谢谢!
2015.12.19.
第9讲预告: 《史记》中的门客形象
名垂后世,岂望也哉!”
这个“义”归根到底是通过刺客的“士为知己者死”体 现出来的,当然,“士为知己者死”也是司马迁的人际关系 理想,也是客观存在于中国人心中的对于人际关系的普遍理 想,因此也打动着中国人的心。
顾炎武《日知录》曰:“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
叙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司马迁无疑是于叙事中寓论断的高手,在《刺客列传》 的记叙中,蕴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寄寓了作者对对人 际关系的“真与善”的追求。
三、“士为知己者死”的解读
“士为知己者死”,是知恩图报的升华,也 可以说是它的极端形式,这也是《史记·刺客 列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
(一)“士为知己者死”溯源
“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
经·王风·黍离》)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 歌·少司命》)
二、刺客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贵族养士之风的盛行
分裂的政治局面促使诸侯贵族们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诸侯贵族的养士之风更唤醒了士林阶层建功立业的愿望和自 尊意识,这其中自然包括着刺客这一特殊的群体,刺客就是 在这样的大时代中应运而生的。
(二)侠义复仇观念的出现

中国古代四大刺客荆轲刺秦王配套

中国古代四大刺客荆轲刺秦王配套
专诸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专诸(?—前523年),吴国棠邑人,今南京六合区人。屠户出身,英武有力, 对母亲非常孝顺。
伍子胥懂得公子姬光想杀吴系改正。
姬光旳爸爸是吴王诸樊,他有三个弟 弟,分别是:余祭、夷、季札。诸樊懂 得三弟季札贤明,想让他继承自己旳王 位,于是便立下了兄位弟嗣、弟终长侄 继位旳规矩。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考虑到吴王僚喜欢吃烤鱼,专诸便向 姬光献计将利剑藏于鱼肚中,伺机刺杀。 为此,他专门前往太湖学习烤鱼之术, 三年后学成归来。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姬光称自己得了一位烤鱼技艺了得旳太 湖本地师傅,想宴请吴王僚。吴王僚虽同意 前往,但防范之心很重,他随身带了众多护 卫,且自己身穿三重铠甲。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豫让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为晋卿知 (通“智”)瑶家臣。最初是给范氏,然 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知伯对豫让很尊重,而且主臣之间关 系很亲密。正在他境遇好转旳时候,知伯 向赵襄子攻打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 知伯灭掉了,消灭知伯后来,三家分割了 他旳国土(就是智伯在晋国里旳领地)。 赵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旳头盖骨漆成饮 具。
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 庆氏旳后裔,后搬家卫国,始改姓荆,喜 好读书击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 刺客侠士旳事迹,其中有四位尤其突 出,即专诸、聂政、豫让、荆轲,他 们被并称为“四大刺客”。
他们旳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 他们以视死如归旳气魄和撼动山河旳 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旳侠义之 名,使自己旳英名万古流芳。

乐读《史记》之刺客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乐读《史记》之刺客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乐读《史记》之刺客豫让:刺客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特殊的职业,其工作是出于政治、私怨等需要,对某个目标人物实施谋杀。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死于暗杀,美国总统林肯死于暗杀,古罗马的恺撒大帝最后也是死于暗杀。

因此,一说刺客,他们在人们的心中,总是藏在某个隐蔽的角落,像一条伺机而动的毒蛇,会在猎物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瞬间夺取对方的性命,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并不好。

不过,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却不是这样的。

他在《刺客列传》中描写的刺客个个都是有情有义值得称颂的人。

他们拥有坚定的意志,敢于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权,即使在临死之前,也都是大义凛然,充满着英雄豪气。

《刺客列传》中主要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大刺客,分别是曹沫、专诸、荆轲、聂政和豫让。

今天我要讲的是五大刺客中大家不怎么熟悉的豫让。

豫让是晋国人。

早年间曾在范氏和中行氏家族打过工。

范氏和中行氏都是晋国的上卿,算得上是最早期的世家大族。

豫让在他们两家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薪资待遇和福利都差点儿事,再想到这两家那么大的产业,却对员工这么抠门,一封离职信就炒了东家。

后来,豫让听说智伯(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智氏家族首领)那里不错,不仅工资高,其他方面的福利也特别好,就去投奔了智伯,到了智伯那儿以后,智伯对豫让也十分器重。

后来,智伯和赵襄子(春秋时晋国世卿,赵氏家族首领)闹掰了。

智伯在攻打赵襄子的时候,赵襄子和韩、魏两大家族联合起来玩套路,反手把智伯给灭了,司马迁笔下的刺客个个拥有顺便瓜分了智伯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要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智伯失败了,人死如灯灭,再大的仇也可以化解了,偏偏这个赵襄子却对智伯的怨念极深,他竟然把智伯的头盖骨做成了酒具,平常喝酒的时候就用它,一边喝,一边嘴里还念叨着:“智伯啊智伯,你活着的时候欺负老子,现在老子天天拿你的脑壳喝酒,看你还怎么嚣张!”智伯失败之后,豫让侥幸逃到了山里。

风波平息之后,豫让回到城里打探消息,当他听到赵襄子拿智伯的脑壳当酒杯的消息,回想起智伯对自己的礼遇。

史记人物(刺客)

史记人物(刺客)

荆轲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 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 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 之荆卿。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 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 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 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 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 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 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 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 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 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 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 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 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 是韩购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 之莫知也。
政姊荌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 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悬之千金,乃於邑 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 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 者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 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 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 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 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 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 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 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 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 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 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聂政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 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六大刺客,个个视死如归,让秦始皇终生不敢接近一种人

六大刺客,个个视死如归,让秦始皇终生不敢接近一种人

六大刺客,个个视死如归,让秦始皇终生不敢接近一种人《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记载传述了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曹沫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大刺客。

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今南京)人,吴公子光想刺杀吴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前515年,公子光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鱼肠剑),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

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卿智瑶家臣。

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豫让为报智氏恩情,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结果未遂,后为赵襄子抓获,临死,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自杀。

聂政:战国时韩国轵(今济源)人。

聂政因除害杀人偕母避祸齐地,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求其为己复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因怕连累姐姐而自杀。

荆轲:战国末卫国人,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地图后,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刺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高渐离: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

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

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结果失败被杀。

从此,秦始皇终生不接近诸侯之人。

曹沫,鲁国人,效力鲁庄公,为大将。

鲁庄公好战,派曹沫和齐国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准备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来求和。

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地盟誓,曹沫不服,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逼齐桓公不得不把侵占鲁国的土地还给鲁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的刺客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PS:李老师给我上的史记课感觉很有意思,听着李老师绘声绘色的演讲,还有时不时的夹杂唱一首歌,感觉李老师不像年过花甲的老人,而是一位富有朝气的青年……所以史记别的没有读,只是把刺客列传看了好几遍,也颇有收获,心血来潮写下来,希望与老师分享。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讎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醳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於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讎,而反委质臣於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讎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讎之意,则虽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本人对豫让的一些看法:
豫让的代表作是什么呢?是刺杀了赵襄子吗?没有。

他只是象征性的刺了三下赵襄子的衣襟。

是他的名言吗?他的名言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曾从事过范氏、中行氏,不被重用,最后投奔智伯,受到了智伯的尊宠。

他要报答的难道就是智伯的尊宠?为知
己死,就应该想尽办法刺杀掉赵襄子,可是他没有接受朋友的建议,而是贸然行事,几次都事情败露,最终伏诛!他报答了知己了吗?没有!他只是做到了问心无愧!
豫让为什么没有成功刺杀赵襄子呢?他的第一次是遇巧赵襄子当时有点异感,也可以说赵襄子因为自己与智伯的仇恨和自己内心深处的警惕,使他避免了这次灾难。

而他很大度的释放了赵襄子,从而很大程度上为自己留下了退路,也让更多智伯的“士”感动而退。

唯有赵襄子,坚持不懈,一心要报答知己,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对他要刺杀的对象心怀敬畏。

既想杀,又不愿杀。

杀是为了报答智伯的尊宠之恩,是为了尽忠;而不想杀,是为了报答赵襄子的不杀之感,是为了尽义。

当然,那个时候并没有严格的忠的概念,但义的观念在当时很重。

于智伯之义,是大义,于赵襄子之义,也许要次于智伯,是小义。

豫让也许经过了一番权衡,抱着的是能尽大义则尽大义,不能则尽小义。

于是,在他的第二次行动败露之后,他也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只有尽小义而已。

但只尽小义,心里还是感到很惭愧,于是乎请求赵襄子成全他略尽大义。

赵襄子于是也乐得做了个顺水人情,于是,豫让得也安然而死。

并且在千秋之下,还受到人们的崇拜。

我也佩服豫让。

至少他没有狭隘的为单一目的而尽全力去刺杀了赵襄子,因为赵襄子对他也是有恩的。

就如同关于长义释华容道一样。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面,剑客无名不杀秦王政,恐怕也出于此心。

但如果作为一次任务,则他们是不尽职的。

他们并没有恪守特务的职责。

不是尽责,而只是尽心而已。

因此,我更佩服赵襄子的大度。

他深知豫让肩负复仇的特别任务,而第一次却轻易的饶恕了他。

即使有足以制服豫让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宽容,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因此,当他这次饶恕之后,豫让的刺杀就不再成为一项任务了,而是一种出自道义上的一种骑虎难下的行为了。

豫让不是死于任务,因为他内心深处已经放弃了这次任务。

豫让应是死于一种道义,一种他认为应该“为知己而死”的道义。

所以,他的失败不是来自刺杀对象,而是来自自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