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业分层测评6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人民版选修1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检测(三)一、选择题1.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鲜卑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 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锋利。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吏治腐败,民怨沸腾。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北魏孝文帝决定( )A.以官吏的政绩作为决定官吏任期的依据B.对枉法的官吏一律处死C.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D.对贪赃的官吏严惩不贷答案 C解析在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百姓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百官转而以收取租调为谋生的主要手段。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贪赃枉法,孝文帝下令实行俸禄制,百官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上下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3.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此孝文帝决定( )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C.定都平城D.迁都洛阳答案 D解析A项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腐败问题,故B项错误;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可知当时北魏都城平城不利于改变风俗,推行汉化改革,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平城不利于文治和移风易俗,而洛阳是帝王之地,所以要迁都洛阳,D项正确。

4.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

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这一措施( )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C.有利于北方经济开展D.有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的交流与开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

2021-2022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

2021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人民版选修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答案:D2.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答案:B3.下列现象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 ( )①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②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③“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④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关键信息是“生活习俗”。

①②体现了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③体现了胡汉生活习俗间的相互影响。

④属于生产领域,反映了当时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与题干不符,故选B。

答案:B4.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答案:A5.xx年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所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度创新”是提起最多的词之一,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制度开创性意义的是( ) A.整顿吏治B.汉化政策C.迁都洛阳D.颁布均田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制度开创性”,A、B、C三项都不具有开创性,故选D项。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1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1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1 人民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1 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1 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有不少明显的差异:云冈石窟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的气概;龙门石窟大佛的状态由雄健可畏变得温和可亲.你知道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吗?提示: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汉文化的主导作用正在抹平北方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鸿沟。

课标要求: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原因(1)______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孝文帝非常重视农业________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各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2.表现: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后以后,北方农业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犁和____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繁盛的洛阳1.经过北魏的建设,____不仅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商业贸易之盛远远超过平城和南朝的建康,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小市和大市是主要的商业区,商品种类繁多。

2.洛阳是当时一个名副其实的______商业城市.对从中亚和大秦国来的商人,政府专门设立了______;在北魏市场上有南朝、西域和大秦等国出产的各类商品。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互动课堂学案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互动课堂学案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理)

民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互动课堂学案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互动课堂学案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人民版选修1疏导引导1.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问题(1)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实质上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其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2)实施的背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北魏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着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3)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是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中原文明的需要,有利于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恢复和发展;二是均田制给农民以土地,租调制减轻了农民负担,三长制限制了贵族对农民的剥削,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

对北魏均田制的评价北魏均田制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中占重要地位,隋唐沿用并发展了这一制度,直到唐朝后期才失去它的作用。

从其背景、内容看,均田制使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发展了生产,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租调,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役和征发徭役,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均田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_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人民版选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_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人民版选修1

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南北朝时期,中原流行士族制度,士族不仅在经济上实力雄厚,在政治上也有特殊的影响,在中原的汉族士族中,实力最大的家族可能是( )A.范阳卢氏B.南京王氏C.平城拓跋氏D.平城元氏解析:南京位于江南,不属于中原地区,应排除B项;C、D两项都是鲜卑族;故只有A 项正确,这从孝文帝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即可看出。

答案:A2.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法准确的是 ( )A.中原农耕文明被塞外游牧文明所征服B.批判游牧民族的野蛮性、扩张性C.文明冲突是历史的主流D.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其他各选项与材料不符,应排除。

答案:D3.北魏政府在洛阳设置四通市是为了 ( )A.方便外国商人经商B.便于洛阳商业的发展C.便于出售金饼、银瓮、玛瑙碗等高级工艺品D.表明洛阳是个国际性大都市解析:四通市是北魏政府为大秦和中亚来的商人们经商而设立的,故选A项。

答案:A4.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统治者的残暴B.鲜卑族的落后C.战争的不断产生D.汉族的不断反抗解析:A、B、C、D四项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与相对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故选B项。

答案:B5.下列叙述不符合北魏均田令的是( )A.官僚地主的土地并未受到触动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C.农民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D.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均田制下,国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C项。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

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

”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解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

所以选择C。

A、B项不符合史实;D项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故应选B。

答案:B4.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这在实质上反映了( )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B.当时战乱不断C.妇女地位的提高D.民族融合的加强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的反映。

答案:D5.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

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件人民版选修1

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件人民版选修1
……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 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 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 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史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 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②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 人物殷阜。
(2)洛阳城规模很大,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①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_大__市___是主要的商业区。 ②政府专设外国人经商的场所——_四__通___市。
③洛阳城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 _国__际___性商业城市。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融合的表现 (1)孝文帝改革以后,原来的民族分布完全被打破,各族间形成 了共同的_生__活__区__域___。 (2)_汉__语___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 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3)北方游牧部落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中原文化融合后,成为中原 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据史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 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提示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 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 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 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 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 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史料一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①《五经》之义,览 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 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孝文帝亲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统治的黑暗、租调徭役的繁重、阶级矛盾的尖锐等,①②③④均是正确表述。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C①是根本原因,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原因,③孝文帝面对守旧贵族的反对,巧设对策迁都,镇压反对势力,②④都不对。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选B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4.六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主要原因是()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明确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将无主的荒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使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

5.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设巧计迁都,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A.鲜卑贵族B.鲜卑平民C.汉族地主D.中原农民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孝文帝迁都的阻力主要来自鲜卑贵族。

6.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

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_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件人民版选修1

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_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件人民版选修1
(3)社会改革与移风易俗的关系:变革社会风俗习惯,是因 为社会风俗的滞后性和保守性,起到了妨碍社会变革的消极作 用。倡导新风尚,革除陋习,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移风易俗 往往具有开风气之先河,具有为改革开路的特殊作用。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比较 (1)背景: ①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 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孝文帝改革是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 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3.表现 (1)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⑭____________成为各 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2)南迁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⑮________ 重要组成部分。 4.实质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 程。 5.影响 为⑯__________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 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④________已广泛使用,新的 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 2.主要成就 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 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解读】 北魏社会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顺 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北魏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解读】 北魏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接 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质是封建化,也是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方面 的汉化。
【学习思考】 请你结合本专题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想法。 【答案提示】 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巩固 政权,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实行革新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 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文化融合都做出了贡献,应给予肯定。 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地主合作而取得成功的一次 改革,它反映了当时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新发展。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3.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课件 人民版选修1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 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内 容。第(1)问侧重于两次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难点在于孝文 帝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落后的鲜卑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 化之间的矛盾。第(2)问侧重于考查两次改革的形式和历史作用, 注意商鞅变法侧重从政治角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从文化角度作答。
答案: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 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举一例说明即可)北魏孝 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 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举一例说明即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 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 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 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怎样? 提示: (1)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 卑族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 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 合的潮流。 (2)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接受中原先 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课标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要求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经济、思想、文化、政治 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影响 权威 理解:(1)孝文帝迁都洛阳,使洛阳成为北方乃至全 解读 国政治经济中心 (2)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成长训练人民版选修1夯基达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均田制的推行②吏治的改善③迁都洛阳④政府重视水利兴修⑤民族融合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解析:①②④均可在教材上找到依据,迁都洛阳使鲜卑族更好地享受中原文明,作为政治中心,必然带动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本身就是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答案:A2.梁武帝使者出使洛阳回梁后对人说“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说明了…()A.中原地区仍为汉人统治B.士族地主主要在北方C.北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D.北方少数民族完全放弃自身传统文化解析:A、B项都不符合史实,民族融合并不是各族放弃自身文化,而是各族相互接受先进文化,故D项错。

答案:C3.对北魏都城洛阳叙述正确的是()①城市规模大布局整齐②是全国政治商业中心③与南朝没有经济往来④有专门的对外贸易市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据教材所述,洛阳城有大量南朝商品,故③错。

答案:D4.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品交易活跃③城市经济繁荣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北魏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

答案:A5.读下图,从中可获知的信息有()①魏晋时期民族融合加强②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相近③胡汉差异逐渐消失④民族矛盾尖锐汉人胡食画像砖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的信息一定要从图片中获取,而④无法从图中得到。

答案:D6.民族融合的含义是()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解析:民族融合是一种自然融合的历史进步现象。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13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2017062802131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自我小测人民版选修1基础达标1.下图反映的信息是()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业发展B.北魏手工业发展C.北魏商业发展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2.下列属于鲜卑族封建化表现的是()①游牧民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②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③鲜卑贵族还兼营工商业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3.)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阅读下列表格,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5.)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6.孝文帝改革对汉族文明的影响不包括()A.恢复和发展经济B.汉人胡食C.士族制度形成D.汉人胡装7.“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反映的是哪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A.平城B.长安C.洛阳D.建康8.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A.改革都取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综合运用9.阅读下列图片,请完成:汉人胡食画像砖(1)该图反映了一种什么趋势?(2)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了这一趋势的发展?拓展探究10.阅读下列材料:胡人与汉人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

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

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

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 人民版选修1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点) 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

(重点) 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表现(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都有利于农民进行生产。

(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各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

(3)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

2.影响: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

二、繁盛的洛阳1.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新修建洛阳城,促进了洛阳商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建设,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

2.洛阳的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政府专门为中亚和大秦国等外国商人设立四通市。

3.一些富商大贾周游天下或远走异域,使得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

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

[思维点拨]孝文帝迁都后洛阳在北魏时的状况和地位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商业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都市,还是都城建筑艺术的典范,国内外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1.表现(1)魏晋时期,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迁居中原,各族人民长期通婚杂居,相互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

(2)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

(3)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后,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1)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2)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错提醒]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度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饮食等。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人民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练习 人民版选修1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1.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A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学,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

答案:C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 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借汉化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业分层测评6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人民版选修1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
A.均田制的推行B.民族融合的加深
C.中央集权的加强D.社会风俗的变化
【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使百姓耕有其田,人们纷纷重归故土。

【答案】 A
2.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胜)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钱绢……不可较(胜)数”说明③④,故选A项。

【答案】 A
3.《魏书·食货志》记载:“魏初至大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钱)焉。

”对这一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
A.鲜卑族从高祖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
B.北魏政府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由萎缩而至渐趋活跃
D.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解析】由材料中从北魏初的“钱货无所周流”到高祖的“诏天下用(钱)焉”,说明商业由萎缩至渐趋活跃。

【答案】 C
4.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解析】由“‘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可知,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故选C项。

【答案】 C
5.我们说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这种时代的潮流是指( )
①民族融合的潮流②北方地区封建化的潮流③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潮流④南北朝时期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潮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都是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故①②③都是正确的,符合题目的要求。

而④并不符合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改革并不普遍,排除④,故本题答案为A项。

【答案】 A
6.(2016·资阳一模)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解析】材料并未论述政策的稳定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北朝强盛的原因在于“交替的‘胡化’和‘汉化’”,但并未说明北魏成为“强大的帝国”,故B项错误;材料讨论的重心在于北朝全盛的原因,而非隋唐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北朝在“交替的‘胡化’和‘汉化’”中,积蓄了体制的力量,实现了历史的进步,故D项正确。

【答案】 D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

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

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
(2)根据材料二回答,商鞅是如何保证新法顺利推行的?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谈谈他是如何化解改革阻力的?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可以得出存在的社会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信息“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着重考虑孝文帝的政治魅力,借迁都洛阳之事做文章,坚决镇压以太子为首的顽固势力来化解改革的阻力。

【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百姓贫饥流亡,土地荒芜;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

措施:推行均田制。

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商鞅:讲求诚信,政令必行。

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洛阳;坚决镇压保守拓跋贵族的叛乱。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魏晋墓葬壁画
图一牵羊的民族图二耕牛图
(1)图一、图二说明北魏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中的这一现象?这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材料三观察下列图片
图三北魏服饰变化图四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3)根据图三、图四,指出北魏服饰变化说明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图片内容和文字说明可归纳为由游牧向农耕的变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第(2)问解答的关键是对“孝”字的理解,“孝”是中原
思想文化的核心,代表汉族的礼乐制度。

第(3)问结合图片不难判断为鲜卑族服饰的汉化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两小问即可。

【答案】(1)变化:生产方式由游牧到农耕的转化。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

(2)原因:因为自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乐制度,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本质:鲜卑族政权的封建化。

(3)说明的问题:鲜卑族服饰逐渐汉化。

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改革的结果。

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9.(2016·潍坊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

《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冯太后还亲自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在隋唐时期以青春焕发的面貌和绚丽多彩的文明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打下了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概括指出这一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说明材料二的论断。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拓跨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等信息来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使汉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来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答案】(1)现象:北魏最高统治集团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影响:使汉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2)改革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