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百病生于气也”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皆生于气(人的病都...

《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皆生于气(人的病都...

《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皆生于气(人的病都...
《黄帝内经》里说:百病皆生于气(人的病都是被气出来的,被自己气出来的)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

我们的情绪若容易波动,而且波动幅度偏大,往往是由于我们的内脏之间的阴阳五行不平衡,如果我们通过“命功”的练习,将内脏之间的阴阳五行调平衡了,我们的情志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稳定了。

身心互相影响,身体能量足,百脉通畅,气血充足,这时候依然要警醒自己的念头,善护念。

因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修的是当下这一念!一但生气,嗔恨,着急等不仅会消耗能量而会造业。

所以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火烧功德林”等说法。

道家说性命双修指的是要身心和谐快乐自由,既要修心也要修身,性命双修方为中道。

百病生于气!气虚、气郁、气逆,艾灸养生就是养气

百病生于气!气虚、气郁、气逆,艾灸养生就是养气

百病生于气!气虚、气郁、气逆,艾灸养生就是养气《黄帝内经》说的好,百病生于气,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气陷、气咳、气结、气闭、气厥、气郁等等都是因为人体中的气失去正常才出现的气逆(火该降的不降,该升的不升)便上火;气不足、气虚则全身无力老爱病;气郁更不用说,这个最严重。

气为血之帅,气滞气郁心情不好便会血瘀,淤则堵,经络堵塞就产生疼。

1气郁的人最易生大病很多人,不是老死,不是病死,是气死的。

从肝郁到肿瘤只需几小步。

肝气郁结极易痰浊内生。

癌症患者大部分都是被自己吓死的,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只是气郁成了它扩散的第一帮凶。

心情不好最容易引起气郁。

女人老爱犯的乳腺增生,气郁是主因。

主要表现还有:疼痛胀闷、胸胁胀痛、胃胀腹痛。

治疗的原则就是滋补肝阴,降胃、胆气。

因为胆随胃降,要想降胆气,一定要降胃气。

而且肝的毛病也要先从胃治。

解决方法气郁艾灸穴位:四门穴、肝俞胃俞、中脘穴、足三里、太冲穴。

如果你经常感到心情郁闷,可以艾灸疏肝降胃气的穴位。

如四门穴章门和期门,左右加起来共四个,可以打通肝胆经。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穴位,艾灸以降胃。

中脘主消化系统。

太冲是肝经,利于疏肝解气。

1该降的气不降则上火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一样,也是按照“水升火降”的原则运行。

水升火降,气的运行顺畅,身体就健康。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上火,原因就是脏腑该降的气没降下来。

肺气不下降了,肺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喘逆咳嗽,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还会全身浮肿,胸闷、腹痛。

胃气不降了,胃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不思饮食,胃胀胃痛,嗳气吞酸,呃逆呕吐。

胆气不降了,胆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胆气郁结,患上胆囊炎、胆结石和胆囊息肉。

解决方法人体自带降气穴:风池穴、膻中穴、足三里、太冲穴。

艾灸可补可泄。

在实、热证时,也可以有泻的功用。

因为艾灸治疗原则就是达到阴阳平衡。

3气虚的人体质差气虚的人体质差,一般还缺少气场。

具体表现为:说话有气无力、四肢萎软、气短、自汗、容易疲倦、容易感冒、内脏脱垂等。

“百病生于气也”,中医教你学会补气、疏气、降气、沉气!

“百病生于气也”,中医教你学会补气、疏气、降气、沉气!

“百病生于气也”,中医教你学会补气、疏气、降气、沉气!《素问》中有言:“百病生于气也!”一语道破气病的广泛性。

身边常有人说自己需要补气,于是乎,补中益气丸便成了很多人的理想补气法宝。

关于气病的治疗,补气的确是其中的一种,但至于是不是都用补中益气丸,那倒未必!其实治疗气病的方法也不少,今且详细来说说吧!什么是“气”气在道医学中的提法很多,大体可分为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如寒气、湿气、燥气)。

一般来说,人体的气主要是指精微物质及其产生的功能活动。

故道医所说的人体之气,既包括各种精微物质,也包括各种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因分布和作用的不同,就有各种名称。

如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分别叫作营气和卫气;充养脏腑生理作用的气叫作脏腑之气,如胃气、肺气、肾气、肝气等。

气的组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其中比较主要的是脏腑的功能活动);二是所需的物质,如水分、空气等。

气的运行是气的基本性质。

在生理状态下,人体之气是运行不息的,各种气往往有一定的运行方向,而且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反之,则为病态表现。

如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一上一下,相互联系,从而保持呼吸通畅和水道通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脾胃之气升降相因,纳运相适,从而维持正常的消化吸收。

气对脏腑精血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如某些脏腑的功能偏盛,形成精血亏耗,就叫“气能伤精”;如精血亏耗反过来削弱气,就叫“精能蚀气”。

气虚能使脏腑功能减弱,通过药物治疗或导引术、体育锻炼,使气虚转为气旺时,又能使脏腑功能活动增强,故对慢性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各种虚损病也不能单靠药物治疗。

补气四法1培补中气法用于精神疲乏,面色萎黄,懒言音低,四肢无力,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等症。

药物: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山药、莲米、扁豆、山楂、神曲、甘草,可加仙鹤草、大枣。

2补养肺气法用于肺痿久嗽,音低,音怯,呼吸气短等症。

药物:广明参、北五味、麦冬、黄芪、山药、冬虫夏草、尖贝母、百合、广桔梗、炙甘草、木蝴蝶。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百病生于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气机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是一种宏观上无形无质的物质,具有运动性和相互作用性,并通过气机的运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当气机失调或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时,就会形成各种疾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气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气分为气化和气化之物两个层面。

气化是指生理功能中的化气过程,它源自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融合。

先天之气是指通过遗传方式获得的气,它主要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而后天之气是指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获得的气,它主要维持着人体的日常运转。

气化之物则是指外界事物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它们在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气。

人体的气分布于经络和脏腑之间,通过经络传导,贯通全身。

经络是气的运行通道,可以看作是气的“血管”,其中的气机活动产生了人体的生理反应。

如果气机正常,经络畅通,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若气机阻滞或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百病生于气的理论认为,病症的发生首先体现在气机的异常运行上。

气具有上升、下降、出入的特性,分布于人体各处,形成了诸多气机运行的路径。

其中,上升的气机又称为升阳之气,主要负责上升和散发功能;下降的气机又称为降阴之气,主要负责下降和收敛功能;出入的气机又称为通阳之气和通阴之气,主要负责人体内外物质的交流和运输。

当升阳之气过旺或过弱、降阴之气过盛或过弱、通阳之气或通阴之气失调时,就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形成不同的疾病。

气机异常与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常由于外邪入侵、内伤情志等原因导致气机的紊乱。

外邪入侵是指外界的有害物质如寒、热、湿、燥、风等侵入人体,破坏气机的正常运行。

内伤情志则是指人体内部的情绪、饮食、劳累等因素对气机的影响。

当气机受到外邪入侵或内伤情志的干扰时,就会形成气机的阻滞或失调,产生身体不适和疾病症状。

百病生于气的理论也在许多病理研究和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中医治疗常常以调整气机为核心,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疏通经络、调节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论百病皆生于气

论百病皆生于气

论百病皆生于气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寒则气收,炅则气泄,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素问·举痛论》如何理解'百病皆生于气'?洑晓哲:'百病皆生于气'出自《素问·举痛论》,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疾病的病因:'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论述了情志失调致病;'寒则气收'、'炅则气泄'论述了寒热邪气致病;'劳则气耗'论述了劳逸致病。

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引起脏腑气机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

情志是影响气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情志变化对气机运行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怒则气上',因肝在志为怒,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故可致呕血;'喜则气缓',因心在志为喜,喜则心气畅达,营卫通利,但如果是大喜,心气涣散,所谓'大喜坠阳',可见于冠心病因大喜诱发心肌梗死者。

'悲则气消',因肺在志为悲,过度悲忧,则心系急,肺体受伤,上焦不通,气郁化热而伤气,则为气消。

'思则气结',脾主思,忧思太过,最容易伤脾,心神凝滞,即可致气机阻结,即气结。

'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太过,则精不上奉,气机下行,可见小腹胀满,二便失禁等。

'惊则气乱',大惊则心神不宁,气机逆乱,可表现为惊悸,甚至神识狂乱、厥脱危症。

其次,寒热对气机的影响,这里主要指外感寒热邪气。

'寒则气收',外感风寒之邪,则腠理致密,荣卫不通,气机不能外达,从而出现恶寒、无汗、身痛等症。

'炅则气泄',外感风热之邪,则腠理疏松,营卫之气通畅而汗出,气随汗出,则为气泄;此外,内伤寒热也可出现类似的症状表现。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

黄帝内经养生名句黄帝内经养生名句及释文如下:0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

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02【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

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

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

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

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

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03【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04【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

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

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05【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内经论“百病生于气”

内经论“百病生于气”

内经论“百病生于气”内经论“百病生于气”08-09 05:15 大“百病生于气”载于《素问-举痛论》,原文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以上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被统称为九气为病,旨在说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方面,而气的运动又是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活动的体现。

气布散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运动不息,不断地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外感六淫、内伤情志、过度劳伤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失常,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紊乱,从而发生诸多病证,因而气的运动失常是很多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内经》将气的运动失常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气虚,二是气机失调,具体分析如下:气虚气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的化源不足,如禀赋不足,先天精气匮乏;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水谷精气亏虚;肺之功能减弱,吸入清气减少,致使气的生化乏源。

二是气的消耗太过,如后天调养失宜,邪气伤正,久病重病消耗等。

此外,劳耗太过,致喘息汗出而消耗精气,如“劳则气耗”。

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或脏腑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气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调。

气机失调在《内经》中的表现主要有气机郁滞、气机逆乱、气机下陷和气机闭阻等方面。

气机郁滞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停滞瘀阻的病理状态。

气机郁滞多因情志不遂而脏气不舒所致,以全身气机不畅或局部气机郁阻为特征。

因气机郁滞所在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各具特点,但临床总以胀闷疼痛为主。

气机逆乱“逆”之含义有二:一是方向相反,现在中医界认为以不降反升或上升太过称上逆。

《黄帝内经》五十句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五十句经典养生名言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医学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五十句经典养生名言及其中文翻译:1.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我知道许多疾病都是由气引起的。

生气会使气上升,高兴会使气舒缓,悲伤会使气消散,恐惧会使气下降,惊慌会使气混乱,思考会使气郁结。

2.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这些精神物质构成了人体。

精神和意志相通,内部连接骨髓,形成了人体。

3. 是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应自然。

4.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气平和,阳气固守,精神就会健康;阴阳分离,精气就会消失。

5.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就像天空和太阳,失去它们就会缩短寿命而不显著。

6. 夫人之真气,乃一身之主,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

人的真气是全身的主宰,真气旺盛则人强壮,真气虚弱则人患病,真气耗尽则人死。

7.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人事之变,阴阳之化,乃可以决生死。

所以治疗疾病,必须了解天道地理,人事变化,阴阳变化,才能决断生死。

8. 脏腑者,所以藏精化气,藏神化血,而为人身之至宝。

脏腑是藏精化气,藏神化血的地方,是人身最宝贵的财富。

9. 精者,身之本也;气者,神之主也;神者,形之使者也。

精是身的根本,气是神的主宰,神是形的使者。

10.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之气相合,这就是人的命运。

11.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加劳作,所以能形体与精神相合,安享天年。

12. 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

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恐惧伤肾,思考伤脾。

13.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中医百病生于气补足人体八种气让你百病不生

中医百病生于气补足人体八种气让你百病不生

中医百病生于气补足人体八种气让你百病不生
俗话说:“气大伤身”,但是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压力的增大,在加上如今闷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心生烦躁,火气变大,人很容易就会生气,可是中医认为,生气会让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从而受到疾病的侵袭。

在《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

”由此可见生气对于身体的伤害甚大,所以要补足八种人气之气让你不生病。

中医百病生于气补足人体八种气让你百病不生
五脏六腑之气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各有其气。

脏腑之气盛,则人之肌体生机勃勃,体质强壮,精力充沛。

反之脏腑气虚,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体质亏虚,易招致外邪,百病丛生。

元气
中医讲的气,是一种看不见而客观存在的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

它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基本的称为“原气”(又称之“元气”)。

它包括肾阴之气和肾阳之气,是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摄入之营养(指从肺吸入的自然界的“大气”和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胃消化后产生出来的“水谷之气”所合成)补充,故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有“人之有生,全赖原气”之说。

外科大手术后,人体很虚弱,这就是大伤元气所致。

人体的气与血有密切的关系,血液的流动靠气的推动,而气的产生也必须靠血的滋养才能逐渐化生。

故中医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说。

大手术流血过多,气也随血外脱,气更虚;气虚不足,也可以摄血无权,不能统帅血液的流动,因而引起血液外流或内溢形成瘀血。

所以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

论“百病生于气也”

论“百病生于气也”

论“百病生于气也”发表者:郭喜军“百病生于气也”始见于《素问·举痛论》。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该篇以九种致病因素即“九气”所导致的气机失调阐述了“百病生于气”的观点。

这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思想,指出了疾病的发生都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气机失调。

本文将从气的内涵、病因观、发病观、治疗应用等方面对“百病生于气”这一观点进行浅述。

一、“百病生于气”气的内涵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如《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中医学逐渐形成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素问·宝命全兴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故《医门法律》又说“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脾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养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推动机体的生理活动,因而中医学中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形成独特的“气一元论”。

人体的气,包括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的清气。

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

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气又可有不同的命名。

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元气、积于胸中之宗气、营养之营气和防卫之卫气。

人体之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之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实际上这都是元气所派生的,是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和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

百病生于气-黄帝内经·举痛论星星论道

百病生于气-黄帝内经·举痛论星星论道

百病生于气-黄帝内经·举痛论*星星论道【黄帝内经·举痛论】阐述了人之百病的根源。

黄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气机不调所引起的。

如大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舒缓,大悲则气消沉,大恐则气下沉,遇寒则气收敛,受热则气外泄,受惊则气紊乱,过劳则气耗散,过度思虑则气郁结。

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会发生怎样的疾病呢?岐伯说:大怒则使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甚则呕血,由于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肝气还能影响脾气导致泄泻。

喜则气机和调,心情舒畅,荣卫通利,所以气机舒缓。

悲哀太过则心脉拘急,悲为肺志,悲伤则肺叶胀举,上焦之气不能宣通,营卫之气得不到布散,热气郁闭而损耗肺气,所以说是气消。

恐惧则使精气衰退,上焦郁闭不通,气停留于下,导致下焦胀满,所以说‘恐则气下’。

寒性收敛,使腠理闭塞,阳气不能外达而敛于内。

热则腠理开泄,荣卫通利,大汗淋漓,气随汗泄,所以说是气泄。

受惊则心悸动无所依附,神志无所归宿,心中疑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

劳累过度则气动喘息,汗出过多,喘则内气越,汗出过多则外气越,内外之气皆泄越,以致气机紊乱。

思虑过度,事存于心,神凝于事,使正气留滞而不行,所以气机郁结。

黄帝内经只是从治病的角度来看待九气在人身体内的变化。

为何同样是人有的不受影响,有的就会生病呢?黄帝内经并没有给出答案。

全方位的健康才叫做养生,其中包括养心和养身。

我一致认为,养心为第一要素,而养心又分为心智和心志。

心智和心智相比较,心智又尤为重要。

养生中养心和养身的关系就如同中医讲的气与血的关系一样: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血是有形的,气是无形的。

我们的心就如同气,它属于上层建筑;而我们的身体是有形的,就如同血一样,是我们的基础。

上层建筑和下层基础互为依靠,互为制约,对外又浑成一体。

学经典浅论“百病生于气也”_叶玉妹

学经典浅论“百病生于气也”_叶玉妹
劳倦过度伤五脏在《素问·宣明五气篇》提之“五 劳所伤”,即 久 视、久 卧、久 坐、久 立、欠 行,劳 逸 不 均, 而损伤形体伤精耗气。《诊家四要》谓: “曲运神机则 劳心,尽心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遇事而忧则 劳肺,色 欲 过 度 则 劳 肾。”过 度 形 劳、房 劳 伤 及 五 脏 之 气,可致脏腑亏损,神气过耗。故临床既有神疲乏力, 头昏自汗,声低息微,饮食减少,容易感冒,舌淡脉虚等 为主要表现 也。 故《难 经 · 十 四 难 》提 出 了 五 脏 虚 损 之治法: “损其肺者,益其气;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损 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 损其肝者,缓其中; 损其 肾者,益其精”。
“劳则气耗”,“劳 ”有 形 劳、神 劳 和 房 劳。 在 此 所 谓之“劳”主要指形劳和房劳。疲劳过度,能使阳气外 张,因此肺气不降而喘息,卫气不固而汗出,如长期过 度疲劳,就会引起正气亏损,消耗精气。即《类经·疾 病类》“疲劳 过 度,则 阳 气 动 于 阴 分,故 上 奔 于 肺 而 为 喘外达于 表 而 为 汗,阳 动 则 散,故 内 外 皆 越 而 气 耗 矣”。《素 问 · 调 经 论》曰: “有 所 劳 倦,形 气 衰 少”。 《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曰: “劳役过度,而损耗 元气”。《内外 伤 辨 惑 论 · 辨 劳 役 受 病 表 虚 不 作 表 实 治之》曰: “若 是 劳 役 所 伤 ……,必 短 气 气 促,上 气 高 喘,懒语,其声困弱而无力,至易见也。”此都进一步强 调了“劳则气耗”。
收稿日期:2011 - 04 - 26 基金项目: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LZ09088 ) ; 南京市卫生
局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ZKX09038) 作者简介:杨旭( 1958 - ) ,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炎症

百病皆生于气名词解释

百病皆生于气名词解释

百病皆生于气名词解释
“百病皆生于气”是中医学中的一句重要理论,意思是各种疾病
都是由于人体内外的气场变化不正常所引起的。

下面我们来逐步解释
一下这个名词。

首先,气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指人体内外的各种生命活
动和物质运动。

气可以分为内气和外气。

人体内气包括精气、脏腑气、经络气、真气等;外气包括阳气、阴气、天气、地气等。

气的平衡对
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疾病是人体内外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作用下,导致
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异常状态。

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
人体内外的气场有关。

再次,气场变化不正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人体内部的
气场如内气、血液、津液、精神等都需要保持平衡。

当某种气场出现
偏差或过多过少时,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同时,外部环境的气场也会
影响人体的健康。

例如,土壤、气候、空气等的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
疾病发生。

最后,治疗疾病要从调节气场着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治疗应
该从调节人体内部和外部气场开始。

通过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方
法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场;通过改变饮食、居住环境、行为习惯等方
法来调节外部环境的气场。

只有气的平衡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百病皆生于气”是中医学中一句非常重要的理论。

其含义是:各种疾病都与人体内外的气场有关;调节气场是治疗疾病
的关键。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内心的平静,保持饮食卫生,多锻炼身体,远离污染环境,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在中医理论中,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也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

人体的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指人出生时就具备的气,主要由父母遗传而来,也受到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环境的影响。

后天之气则是通过呼吸吸入空气中的精气,以及由食物消化吸收产生的营养气等。

气的流动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气血互为表里,气的运行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功能。

如果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比如,气滞血瘀可导致疼痛症状,如头痛、胸痛、腹痛等;气虚血弱则容易引发疲乏无力、面色苍白等问题。

气的变化也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抵抗力与气的盛衰有关。

气旺则身体健康,气虚则容易感到疲劳和容易受到外界侵袭。

因此,保持气的平衡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气还与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医认为,情绪的变化会影响气的流动,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比如,长期的愤怒会导致气机逆乱,易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忧思伤气则会导致气滞血瘀,出现消化不良、失眠等问题。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维持气的平衡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保持气的平衡呢?中医提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要注重调节饮食,合理搭配营养,避免暴饮暴食或偏食。

其次,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气的流通。

此外,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的休息也能帮助调养气血。

另外,中医还提倡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来调理气的平衡,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与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保持气的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调节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量、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养气血,保持身体的健康。

最后,我们应该重视气的重要性,加强对气的调理,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百病生于气,气虚、气陷、气不固摄、气脱、气滞、气逆辩证治疗

百病生于气,气虚、气陷、气不固摄、气脱、气滞、气逆辩证治疗

百病生于气,气虚、气陷、气不固摄、气脱、气滞、气逆辩证治疗《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

“百病生于气也”的观点说明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可以“调气治百病”以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根据“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治法,临床上可以辨证选用不同药物。

1、气虚气虚表现为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

调理:常选用补气之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中成药如生脉饮口服液、四君子丸、玉屏风散等。

临床上慢性胃炎、慢性荨麻疹、妊娠胎动不安、小儿低热、小儿鼻出血等可参照论治。

2、气陷气陷表现为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调理:常选用具有升提作用的药物,如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

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临床上子宫脱垂、脱肛、疝气、重症肌无力、原因不明的低热、习惯性流产等可参照用药。

3、气不固摄气不固摄表现为自汗,或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不固等。

调理:宜选用具有补益固涩作用的药物,如人参、白术、山茱萸、五味子、芡实等。

代表方剂如黄连清心饮、金锁固精丸、固冲汤等,中成药如缩泉丸、金匮肾气丸等。

临床上遗精、早泄、男子不育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等可参照治疗。

4、气脱气脱表现为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欲绝等。

调理:出现这些症状时急当回阳救逆,代表方剂如独参汤、四逆汤、回阳救急汤等,同时配合现代医学的急救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导读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气陷、气咳、气结、气闭、气厥、气郁等等都是因为人体中的气少了才会出现的。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一个人身体的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有了太阳的普照万物都有生发之机。

倘若没有阳气的彰显,就如同阴霾满布,万物枯亡,也就没有了生命的存在。

所以,阳气的盛衰与人体的衰老、疾病乃至死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的根本。

那么气是什么?人啊,一旦他的气少了,各种各样的毛病就暴露出来了。

什么气陷、气咳、气结、气闭、气厥、气郁等,都会在身上出现。

中医里有一句话,叫“百病生于气”。

人活一口气,有气才有生命。

一天,我看电视里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节目说有人怀疑美国宇航局作假,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面星条旗在月球上迎风飘扬。

科学家怀疑说,月球上没有风,星条旗根本不可能飘扬。

1人体之气的运行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一样,也是按照“水升火降”的原则运行。

人体内的火脏是心,水脏是肾,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中医称为“肾水上承”。

《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有焉。

”水升火降,气的运行顺畅,身体就健康;水不升火不降,人就会生病。

现在,很多人动不动就上火,原因就是气的运行违背了水升火降的规律。

上火是什么?上火就是该下降的火不下降了。

身体内本来应该有火,这就像天地间本来应该有太阳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

正因如此,中医里派生了一个“火神派”,专门以补火为主。

然而,火的运动方向应该是向下的,如果火不下降了,总是在上面燃烧,那么,人的头部和面部就会长痘长疮,口腔溃疡、牙龈肿痛。

这就是上火。

在人体内,随着心火下降的有肺气、胃气和胆气;随着肾水上承的有脾气和肝气。

肺气不下降了,肺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喘逆咳嗽,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还会全身浮肿,胸闷、腹痛。

周瑜之死谈百病皆因气而生

周瑜之死谈百病皆因气而生

周瑜之死谈百病皆因气而生周瑜之死谈百病皆因气而生提要:《黄帝内经·灵枢》说:“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

”水不流动,日久必然腐败生虫,人身的气血也必须不停循环,才能将营养输入全身器官,并从其中运出废物。

中医认为“百病皆因气逆”,“气逆”有两种状况:一是五脏六腑中五行之气的相克,一是气行方向的阻逆。

气体是质轻而上浮的,一个人步入中年之后,下半身细胞的摄能功能退化,轻浮的气就会一寸一寸地上飘,由下而上的行气方向便成了“逆行”。

气逆血淤积日久,各种慢性病将如春苗遇雨而生。

一、诸葛亮三气周瑜:《第五十七回----三气周瑜》这时曹操正在邺郡庆贺铜雀台落成。

在铜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并将一件西川锦袍挂在树上,下设箭靶,射中箭靶者便可得到战袍,武将们个个争先,想展现自己的武艺。

武将射毕,曹操又让文官吟诗作赋,记录铜雀台落成之事。

曹操正在兴头上,也赋诗吟唱。

忽报东吴使节华歆前来。

曹操看罢表章,与谋士定计使孙、刘相吞并。

便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华歆为大理寺少卿。

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

要鲁肃讨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前往荆州。

鲁肃来到荆州,刘备依孔明之计放声大哭,孔明从旁说还了荆州,便无处安身。

触动刘备心中伤处,而大哭不止,孔明于是要鲁肃转告孙权,暂缓讨回荆州。

鲁肃将实情告诉了周瑜,周瑜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

” 便要鲁肃再去见刘备,说东吴将取西川给刘备,但刘备要把荆州交还东吴。

并解释说:“我不过以此为名,要刘备无所防备罢了。

我军以攻取西川为名借道荆州,便可乘势杀了刘备,夺取荆州。

”鲁肃再到荆州,说周瑜将率兵攻取西川以换荆州。

刘备忙谢说:“我很感激,雄师到时,一定远迎犒劳。

”鲁肃暗喜,辞别而去。

周瑜引水陆大军五万,往荆州出发,快到荆州时,见城上插两面白旗,并无一人。

周瑜将船靠岸,领二十名骑兵到城下察看。

忽听到一声梆子响,城上一齐竖起刀枪。

赵云站在城楼上喊叫:“孔明军师已知都督的计策,所以留我在此守候。

《黄帝内经》中的“百病生于气胡文虎与万金油

《黄帝内经》中的“百病生于气胡文虎与万金油

《黄帝内经》中的“百病生于气胡文虎与万金油文/易明《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那么气上,喜那么气缓,悲那么气消,恐那么气下,寒那么气收,炅那么气泄,惊那么气乱,劳那么气耗,思那么气结。

”这九种气机失调的形式统称为九气为病,也说明了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脏腑经脉气机失调所致,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说:“气之在人,和那么为正气,不和那么为邪气。

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

”《内经》将气的运动失常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气虚,二是气机失调,具体分析如下:气虚气虚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的化源缺乏,如禀赋缺乏,先天精气匮乏;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水谷精气亏虚;肺之功能减弱,吸入清气减少,致使气的生化乏源。

二是气的消耗太过,如后天调养失宜,邪气伤正,久病重病消耗等。

此外,劳耗太过,致喘息汗出而消耗精气,如“劳那么气耗”。

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或脏腑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气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协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即中医所说的“以情生情”疗法。

而“以情生情”疗法之所以奏效的根本原因,除了情志归属五行、五行之间存在相克的机制、根据情志五行相克而治的原因外,其最根本原因,是利用情志对人体气机的影响,进而通过气机的改变而治疗情志疾病。

以情志相胜取效,在古代医案中有不少记载,是治疗情志病变的一种不可无视的心理疗法。

文/李定国1908年,胡子钦突然身患重病,从此卧床不起。

在临终之前,他一再叮嘱胡文虎要和弟弟胡文豹同心协力,开展事业。

父亲一死,家庭失去了顶梁柱,药店也失去了支撑。

虽然胡文虎和弟弟辛辛苦苦操劳,但永安堂药店的生意还是一天不如一天。

迫于生活,胡文虎只得肩挑药担走街串巷叫卖,但还是没有多少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ulation
of qi movement is the key in treatment.
Key words:all diseases derived from qi;natural science;humanities
“百病生于气也”语出《素问・举痛论篇》,原文
日:“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
l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人以天地之气生”, “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即指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
物质。清代喻昌《医门法律・卷一-明胸中大气之
法・大气论》:“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 亡。”进一步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吸收,气机宜沉降才能传化,表现为气之“降”。机 体脏腑功能活动中,肝主疏泄以升为常;肺司呼吸以
放的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治百病调气为要。“百病生于气”的疾病观,突
出的反映了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举例糖尿病,作为一种以气机失调为特 征的心身疾病,治以气机调畅是取效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百病生于气;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中图分类号:11221.1 doi:10.3969/j.issn.1006-2157.2014.01.001
表现为气之“升”。六腑主传化,主持饮食物的消化
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 则气耗,思则气结。”这段话以“气”这一中国古代哲 学概念高度概括了人体疾病的发病与病理机制,认 为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这一观点凸显
了中医学具有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的特点,具有很
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万方数据
第l期
冯兴中等论“百病生于气也”

病治疗观,使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于相对平衡协调 的正常状态,从而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归于正常, 以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言之“谨察阴阳所 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于”。 在气机失调的情况下,注意调节气机升降出入运动, 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 方法,使阴阳偏盛偏衰复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状态, 是“治百病”的基本原则。 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各自不 同的生理特点,因此,气机郁滞的表现也不相同,调 畅气机必须顺应其升降出人的特点,五脏具有贮藏 精气的功能,六腑具有受盛、腐熟、传导水谷的功能。 《素问・五脏别论篇》言:“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 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 不能满。”由于脏腑生理上的不同特点,使其病理上 又各自具有特点,五脏病变易产生虚证,临床常见 “虚气流滞”,因脏气之虚的功能不足导致的“痰瘀 血水”病症。六腑宜通不宜滞,每因气机阻滞、传化 失职而起病,故在治疗之中应以行气导滞之品疏通 腑气,助其传化水谷,排除糟粕。叶天士言:“六腑 以通为用”,“六腑为病,以通为补”,故对于腑实证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 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 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此句是说气是人体生命 的原动力,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离开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会失去生命的原动力.人的生 命活动也将停止。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开放的人体生命活动原动 力。气的升降是机体内在的生命枢机,气的出入是 机体内外交换、体现生命精气神的根本。五脏主收 藏,所藏精气既是维持和构成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 具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体现,气机宜升扬而布散精气,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的特点。
气机调畅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百病生于气 也”的观点说明气机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 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势必百病丛生。清代王三尊 《医权初编》中说:“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 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因而在病理情
况下,必须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明代张介
Sciences)
out
Abstract:“All diseases derived from ql’”comes
of
Suwen・Jutonglunpian.Qi
is the basic substance
of the human body,and the movement of qi is the lead
On“all diseases derived from qi"+
FENG Xing.zhon91。WANG Yong.yan2
(1 Beijing Shijitan
Hospital,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38;2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2气机失调则百病丛生
气机失调与人的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主要是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7种情志变化,突然或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 过了人的生理调节范围,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 《内经》所述可知,情志致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影响 脏腑气机,从而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肝主疏 泄,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 郁的作用,肝气条达,则气血调和,心情舒畅。肝与 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 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 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 茂之性。”(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肝主疏 泄,五脏气机之通畅和调,多有赖于肝脏的条达正 常,故肝为脏腑升降出入之枢机。若情志活动失常, 常累及于肝,致使肝失疏泄,肝既病后不仅自身病 变,且可下竭肾水,殃及于心,横克脾胃,上刑肺金从 而导致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疾病乃生。 “百病生于气”的疾病观,突出的反映了中医学 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研究和 作用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疾病。而人则是精神和物 质的共同载体,人不仅是自然的、物质的人,同时也 是社会的、精神的人。从人生的健康与生老病死实 际情况来看,导致疾病的因素除了物理、化学以及微 生物等外界物质因素,更多的是心理、精神、情感等 非物质因素。而“百病生于气”的疾病观,就是强调 了人的精神、情志在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反映了中 医学在认识人类健康与疾病方面不仅具有唯物史观
所以在疾病出现“痰饮瘀血”证候的治疗中亦以调 “气”为首要,正如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痰》所 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 患”;“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 亦随气而顺矣。”气行则水行,气行则血行,调气可 以使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气的作用下而排 出体外,从而使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调气治百病”,实际上就是针对疾病恢复机体 生命的自组织能力。生命的自组织能力就是能通过 本身的发展和进化而形成具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命机体就具有天然的自组织系统。机体利用从外 界摄取的物质和能量组成自身的具有复杂功能的有 机体,包括调整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治疗方法,在一定 程度上能帮助机体自动修复病损,以恢复正常的生 命功能。总之“百病生于气”是对人类疾病病因病 机的高度概括,我们临床治疗疾病从气论治,可以抓 住疾病的根本,真正做到“治病求本”。 4糖尿病临证调气举要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 消瘦或尿甜为特征。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的发生与恣 食肥甘、五志过极、禀赋不足、劳欲过度有关。《灵 枢・五变篇》中论述:“帝日:人之善病消瘅者…… 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 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 为消瘅。”可见情志改变、五志过极是消渴病发生的 重要原因。同样,所欲不遂、情志郁结也是影响消渴 病的重要因素,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中说: “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近年来,国内外对心身医学与心身疾病的研究 进展很快,反映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 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重大转变。心身医学认为,人 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特征,是有思想、情感、意 志行为和个性的完善生命体,人是世界上唯一具备 “三维世界”的万物之灵——物质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群体世界。糖尿病被列为内分泌代谢系统的心
宾《景岳全书・诸气》指出:“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 据”;“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 不离乎气。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 耳。”即是强调治病以气机调畅为首要关键。临证 诊病当察机体气机之虚实顺逆,才能抓住关键,对症
下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日: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 则其道也。”在疾病的治疗中强调“调气为要”的疾
to
source
power of human life,SO dysfunction of qi will
to cure
many diseases.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gulate qi
diseases.The concept of“all disease
derived from qi”reflects TCM dual attribute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For example, diabetes,8s,it kind of psychosomatic disease,is characterized by disorders of qi movement,and
的特点,也有唯心史观的意义。 3治百病调气为要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 质,同时又是人体生命活力的具体表现。《景岳全 书》说:“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 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 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 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说明气机失调 是百病丛生的关键。《素问・举痛论篇》所谓“怒 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 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是讲引 起气机失调或因于内伤七情,或因于外感寒热,或因 于劳倦太过。临床所见气的病变不外以下6种情 况:①劳倦内伤,或久病不复等所致的气虚,脏腑功 能衰退,可见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自汗,面色白,舌 淡,脉虚等症。②由情志内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 因外邪,或因痰浊等引发脏腑之气上逆所致的气逆, 常见肺、胃和肝等脏腑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可 见咳逆,气喘;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呃逆,暖气 等;肝气上逆,可见头痛头胀等。③由情志内郁,或 痰饮、瘀血等实邪阻遏气机,或因气虚运行无力而郁 滞等所致的气滞,以肺、肝、脾胃等脏腑为多见,肺气 壅滞,可见胸闷;肝郁气滞,可见胁肋胀满;脾胃气 滞,可见脘腹胀痛等等。④由于素体虚弱,或病久气 耗,以致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所致的气陷,可见脾气 虚损,升举无力,疲倦乏力,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 或见脏器下垂。⑤由久病消耗而衰竭,大出血、大汗 出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等所致的气脱,可见面色 苍白,汗出不止,全身瘫软,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 大无根等症。⑥由情志刺激,或外邪、或痰浊等闭塞 清窍所致的气闭,可见气厥、痰厥等,具有发病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