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工程制图)
思考并回答:常 见工程结构中的 一些线的位置关 系。
时间共2分钟。 通过云教学软件 提问。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
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备注
通过三个实例讲授 做云教学软件预留 空间相交二直线的 的练习(画出相交 三个投影特征,通 二直线的三面投 过ppt动画的形式 影)。 进行投影图的绘制。
C
A
D
B
E F
G
5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
1)两直线相交
投影特征:①相交两直线,其各同面投影必相交,且
交点符合点的投影规律(即各投影交点的连线必垂直于
相应的投影轴)。
c′
c"
b′
b"
k′ a′
d′
k" a" d"
db k a
c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
②对两一般线在空间是否相交。 c’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
二、本次课的衔接和配合
本次课(两直线的相对位置)的先导课为《各种位 置直线的投影》,后续课为《平面的投影》。在教材的 知识体系中,本次课与前面的特殊位置直线与一般位置 直线等知识相链接,也为以后系统地学习平面和立体的 投影奠定了理论基础。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
三、教学设计
主题
两直线的相对位置(相交)
符合点的投影规律。 ②对两一般位置直线而言,只要根据任意2组
同面投影即可判断两直线在空间是否相交。 ③对于特殊位置直线而言,只要判断交点是否
具有定比性来验证两直线是否相交。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
直线上的点的特性:
定比性 属于线段上的点分割线段之比等于其投影之比。即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大纲.doc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大纲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目录《几何学》课程教学大纲3《数学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0《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31《大学物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43《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54《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大纲61《近世代数》课程教学大纲67《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学大纲71《C++程序设计(上)》课程教学大纲76《C++程序设计(下)》课程教学大纲88《复变函数》课程教学大纲96《微分几何》课程教学大纲103《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109《实变函数》课程教学大纲116《泛函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21《高等几何》课程教学大纲126《数学史》课程教学大纲132《组合数学》课程教学大纲136《数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42《分析方法》课程教学大纲145《代数方法》课程教学大纲154《点集拓扑学》课程教学大纲161《数值分析》课程教学大纲169《模糊数学》课程教学大纲180《数学物理方程》课程教学大纲188《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194《运筹学》课程教学大纲199《差分方程》课程教学大纲206《应用随机过程》课程教学大纲212《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219《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大纲230《网页制作》课程教学大纲250《Photoshop》课程教学大纲270《C-Shar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279《信息与编码》课程教学大纲284《图形与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290《小波分析》课程教学大纲298《密码学》课程教学大纲302《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308《教学指导与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316数学与信息科学系教育实习教学大纲319《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323《几何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71100020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程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时学分:60学时4.5学分所需先修课:高中数学编写单位:数信系编写人:杨景飞审定人:樊丽丽编写时间:2014年6月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解析几何是大学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数学分析、代数等许多数学分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四、课程考核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吕林根、许子道编.解析几何(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ISBN:
9787040193640.
[2]李养成.空间解析几何.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ISBN:9787030193520.
[3]丘维声.解析几何(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ISBN:9787301003497.
[4]纪永强.空间解析几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ISBN:9787040365375.
六、教学条件
需要配置有投影屏幕的教室。
授课电脑需要安装WindowS7、OffiCe2010、Mat1ab2015>MathType6.9>几何画板、FIaSh的正版软件。
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解析几何》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512100803课程名称:解析几何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开课教研室:代数与几何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课程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积累必要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推理和演算能力,提高学生利用解析几何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推导过程。
通过课程教学及习题训练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
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从几何直观方面分析和洞察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注意掌握必要的代数方法和计算技巧,能准确地进行计算。
成绩考核形式:期终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 向量与坐标1.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向量及其运算的概念,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建立空间坐标系的基本思想,会利用向量法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掌握向量的各种运算及其运算规律。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向量的线性关系与向量的分解、两向量的数量积、两向量的向量积、三向量的混合积;教学难点是坐标系的建立,利用向量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方法。
4.教学内容第一节 向量的概念1.向量的定义2.自由向量的定义3.共线向量的定义4.共面向量的定义第二节 向量的加法1.向量加法的定义2.向量加法的运算规律3.向量减法的定义4.向量加法和减法的互换第三节 数量乘向量1.数乘的定义2.数乘的运算规律第四节 向量的线性关系与向量的分解 1.向量的线性分解定理2.向量线性相关、相性无关的定义3.向量线性相关的判定定理4.向量线性相关与两向量共线、三向量共面的关系第五节 标架与坐标1.标架的定义2.坐标的定义3.用坐标进行向量的运算4.用坐标判定两向量共线、三向量共面5.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第六节 向量在轴上的射影1.向量在轴上的射影的定义2.向量在轴上的射影的计算公式第七节 两向量的数量积1.两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2.两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规律3.用数量积为零来判断两向量垂直4.直角坐标系下用向量的坐标来表示数量积5.两点间的距离6.向量的方向余弦7.两向量的交角第八节 两向量的向量积1.两向量的向量积的定义2.两向量的向量积的运算规律3.用向量积来判断两向量共线4.用向量积的模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5.直角坐标系下用向量的坐标来表示向量积第九节 三向量的混合积1.三向量的混合积的定义2.利用三向量的混合积计算平行六面体的体积3.三向量的混合积的运算规律4.利用混合积为零来判断三向量共面5.直角坐标系下用向量的坐标来表示三向量的混合积★第十节 三向量的双重向量积1.三向量的双重向量积的定义2.三向量的双重向量积的运算公式第二章 轨迹与方程1.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空间曲面方程与曲线方程的基本概念,能通过曲面或曲线上点的性质,建立曲面或曲线的方程。
两直线的交点问题
两直线的交点问题直线交点问题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主要涉及到平面几何中直线的性质和相关定理的应用。
在解决直线交点问题时,重点关注两条直线的斜率、截距或一般方程等,通过求解方程组或利用几何性质进行求解。
1. 斜率-截距法斜率-截距法是求解两条直线交点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直线y = mx + b和y = nx + c,其中m、n分别为两条直线的斜率,b、c为它们的截距,当斜率不相等时,两条直线交于一个点,此时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的方式得到交点的坐标。
- 例如,给定两条直线y = 2x + 1和y = -0.5x + 3,可以通过求解方程2x + 1 = -0.5x + 3来求出两直线的交点。
2. 一般方程法一般方程法也是求解直线交点的常见方法之一,通过将直线的一般方程相等,可以得到两直线交点的坐标。
- 例如,给定两条直线2x - 3y = 7和4x + 5y = 1,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2x - 3y = 7 和 4x + 5y = 1来求出两直线的交点。
3. 使用向量法解直线可以用向量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求解向量方程来求解两条直线的交点问题。
- 例如,给定两条直线的向量方程为P1 + tV1和P2 + sV2,其中P1和P2是两条直线上的点,V1和V2是两个方向向量,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P1 + tV1) = (P2 + sV2)来求解交点。
4. 坐标轴交点法当两条直线分别与x轴和y轴相交时,可以将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作为已知点,通过计算直线的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 例如,给定两条直线y = x + 1和y = -x + 3,可以发现这两条直线分别与x轴和y轴相交,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斜率来判断它们是否相交。
5. 截距法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通过截距计算得出。
- 例如,给定两条直线y = 2x + 1和y = -0.5x + 3,通过截距计算可以得到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第二章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七年级下册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相交线等基本概念,并能熟练运用相关定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同时,通过作业练习,增强学生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巩固:复习两条直线的基本概念,包括平行线、相交线等,理解其定义及性质。
2. 定理应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如: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计算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
3. 图形分析:通过分析复杂的图形,理解其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 作业题目设计:设计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题型丰富,难度适中。
三、作业要求针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提出以下要求:1. 认真审题: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避免因理解错误而导致答案错误。
2. 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遇到困难时,可适当查阅资料或向老师请教。
3. 规范答题: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格式和要求完成作业,字迹工整,步骤清晰。
4. 及时反馈: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将作业交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反馈作业情况。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解题能力: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作业规范程度:评价学生作业的规范性、字迹工整程度及步骤清晰度。
4.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其创新思维。
五、作业反馈老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帮助其改正。
同时,老师还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解析几何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 平面与空间直线版权所有,侵权必究§3.1 平面的方程1.平面的点位式方程在空间给定了一点M 0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b 后,通过点M 0且与a ,b 平行的平面π 就惟一被确定. 向量a ,b 叫平面π 的方位向量. 任意两个与π 平行的不共线的向量都可作为平面π 的方位向量.取标架{}321,,;e e e O ,设点M 0的向径0r =0OM ={}000,,z y x ,平面π 上任意一点M 的向径为r =OM = {x ,y ,z }(如图). 点M 在平面π上的充要条件为向量M M 0与向量a ,b 共面. 由于a ,b 不共线,这个共面的条件可以写成M M 0= u a +v b而M M 0= r -r 0,所以上式可写成r = r 0+u a +v b(3.1-1)此方程叫做平面π 的点位式向量参数方程,其中u ,v 为参数.若令a = {1X ,1Y ,1Z },b = {2X ,2Y ,2Z },则由(3.1-1)可得⎪⎩⎪⎨⎧++=++=++=vZ u Z z z v Y u Y y y vX u X x x 210210210 (3.1-2)此方程叫做平面π 的点位式坐标参数方程,其中u ,v 为参数.(3.1-1)式两边与a ×b 作内积,消去参数u ,v 得(r -r 0,a ,b ) = 0(3.1-3)此即222111000Z Y X Z Y X z z y y x x ---=0 (3.1-4)这是π 的点位式普通方程.已知平面π上三非共线点i M (i = 1,2,3). 建立坐标系{O ;e 1, e 2, e 3},设r i = i OM ={i x ,i y ,i z },i = 1,2,3. 对动点M ,设r =OM ={x ,y ,z },取21M M 和31M M 为方位向量,M 1为定点,则平面π的向量参数方程,坐标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依次为r = 1r +u(2r -1r )+v(3r -r 1)(3.1-5) ⎪⎩⎪⎨⎧-+-+=-+-+=-+-+=)()()()()()(131211312113121z z v z z u z z y y v y y u y y x x v x x u x x(3.1-6)131313121212111z z y y x x z z y y x x z z y y x x ---------= 0(3.1-7)(3.1-5),(3.1-6)和(3.1-7)统称为平面的三点式方程.特别地,若i M 是π 与三坐标轴的交点,即1M (a ,0,0),2M (0,b ,0),3M (0,0,c ),其中abc ≠0,则平面π 的方程就是caba z y a x 00---=0 (3.1-8)即1=++czb y a x (3.1-9)此方程叫平面π的截距式方程,其中a ,b ,c 称为π 在三坐标轴上的截距.2.平面的一般方程在空间任一平面都可用其上一点M 0(x 0,y 0,z 0)和两个方位向量a = {1X ,1Y ,1Z },b = {2X ,2Y ,2Z }确定,因而任一平面都可用方程将其方程(3.1-4)表示. 将(3.1-4)展开就可写成Ax +By +Cz +D = 0(3.1-10)其中A =2211Z Y Z Y ,B =2211X Z X Z ,C =2211Y X Y X由于a = {1X ,1Y ,1Z }与b = {2X ,2Y ,2Z }不共线,所以A ,B ,C 不全为零,这说明空间任一平面都可用关于a ,b ,c 的一三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反之,任给一三元一次方程(3.1-10),不妨设A ≠0,则(3.1-10)可改写成02=++⎪⎭⎫ ⎝⎛+ACz ABy A D x A即000=--+ACA B zy AD x 它显然表示由点M 0 (-D / A ,0,0)和两个不共线的向量{B ,-A ,0}和{C ,0,-A }所决定的平面. 于是有定理3.1.1 空间中任一平面的方程都可表为一个关于变数x ,y ,z 的三元一次方程;反过来,任一关于变数x ,y ,z 的三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个平面.方程(3.1-10) 称为平面π 的一般方程. 3.平面的法式方程若给定一点M 0和一个非零向量n ,则过M 0且与n 垂直的平面π也被惟一地确定. 称n 为π的法向量. 在空间坐标系{O ;i ,j ,k }下,设0r = 0OM ={x 0,y 0,z 0},n = {A ,B ,C },且平面上任一点M 的向径r =OM ={x ,y ,z },则因总有M M 0⊥n ,有n (r -r 0) = 0(3.1-11) 也就是A (x -x 0)+B (y -y 0)+C (z -z 0) = 0(3.1-12)方程(3.1-11)和(3.1-12)叫平面π 的点法式方程. (3.1-12)中的系数A ,B ,C 有简明的几何意义,它们就是平面π 的一个法向量的分量.特别地,取M 0为自O 向π 所作垂线的垂足,而n 为单位向量. 当平面不过原点时,取n 为与OP 同向的单位向量n 0,当平面过原点时取n 0的正向为垂直与平面的两个方向中的任一个.设|OP | = p ,则OP = p n 0,由点P 和n 0确定的平面的方程为 n 0(r -p n 0) = 0式中r 是平面的动向径. 由于1)(20=n ,上式可写成n 0r -p = 0(3.1-13)此方程叫平面的向量式法式方程.若设r = {x ,y ,z },n 0 = {cos α,cos β,cos γ},则由(3.1-13)得x cos α+y cos β+z cos γ-p = 0(3.1-14)此为平面的坐标法式方程,简称法式方程.平面的坐标法式方程有如下特征:1°一次项系数是单位向量的分量,其平方和等于1; 2°常数项-p ≤0(意味着p ≥ 0). 3°p 是原点到平面的距离. 4.化一般方程为法式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下,若已知π的一般方程为Ax +By +Cz +D = 0,则n = {A ,B ,C }是π的法向量,Ax +By +Cz +D = 0可写为nr +D = 0(3.1-15)与(3.1-13)比较可知,只要以2221||1CB A ++±=±=n λ 去乘(3.1-15)就可得法式方程λAx +λBy +λCz +λD = 0 (3.1-16)其中正负号的选取,当D ≠0时应使(3.1-16)的常数项为负,D =0时可任意选.以上过程称为平面方程的法式化,而将2221CB A ++±=λ叫做法化因子.§3.2 平面与点的相关位置平面与点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形,就是点在平面上和点不在平面上. 前者的条件是点的坐标满足平面方程. 点不在平面上时,一般要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并用离差反映点在曲面的哪一侧.1.点与平面间的距离定义3.2.1 自点M 0向平面π 引垂线,垂足为Q . 向量0QM 在平面π的单位法向量n 0上的射影叫做M 0与平面π之间的离差,记作δ = 射影n 00QM(3.2-1)显然δ = 射影n 00QM = 0QM ·n 0 =∣0QM ∣cos ∠(0QM ,n 0) =±∣0QM ∣当0QM 与n 0同向时,离差δ > 0;当0QM 与n 0反向时,离差δ < 0. 当且仅当M 0在平面上时,离差δ = 0.显然,离差的绝对值|δ |就是点M 0到平面π 的距离. 定理3.2.1 点M 0与平面(3.1-13)之间的离差为δ = n 0r 0-p (3.2-2)推论1 若平面π 的法式方程为 0cos cos cos =-++p z y x γβα,则),,(0000z y x M 与π间的离差=δp z y x -++γβαcos cos cos 000(3.2-3)推论2 点),,(0000z y x M 与平面Ax +By +Cz +D = 0间的距离为()2220000,CB A DCz By Ax M d +++++=π (3.2-4)2.平面划分空间问题,三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设平面π的一般方程为Ax +By +Cz +D = 0那么,空间任何一点M (x ,y ,z )与平面间的离差为=δp z y x -++γβαcos cos cos = λ (Ax +By +Cz +D )式中λ为平面π的法化因子,由此有Ax +By +Cz +D =δλ1(3.2-5)对于平面π同侧的点,δ 的符号相同;对于在平面π的异侧的点,δ 有不同的符号,而λ一经取定,符号就是固定的. 因此,平面π:Ax +By +Cz +D = 0把空间划分为两部分,对于某一部分的点M (x ,y ,z ) Ax +By +Cz +D > 0;而对于另一部分的点,则有Ax +By +Cz +D < 0,在平面π上的点有Ax +By +Cz +D = 0.§3.3 两平面的相关位置空间两平面的相关位置有3种情形,即相交、平行和重合. 设两平面π1与π2的方程分别是π1: 11110A x B y C z D +++=(1)π2: 22220A x B y C z D +++=(2)则两平面π1与π2相交、平行或是重合,就决定于由方程(1)与(2)构成的方程组是有解还是无解,或无数个解,从而我们可得下面的定理.定理3.3.1 两平面(1)与(2)相交的充要条件是111222::::A B C A B C ≠(3.3-1)平行的充要条件是11112222A B C D A B C D ==≠(3.3-2)重合的充要条件是11112222A B C D A B C D ===(3.3-3)由于两平面π1与π2的法向量分别为11112222{,,},{,,}n A B C n A B C ==,当且仅当n 1不平行于n 2时π1与π2相交,当且仅当n 1∥n 2时π1与π2平行或重合,由此我们同样能得到上面3个条件.下面定义两平面间的夹角.设两平面的法向量间的夹角为θ,称π1与π2的二面角∠(π1,π2) =θ 或π-θ为两平面间的夹角.显然有12cos (,)ππ∠=±cos θ =(3.3-4)定理3.3.2 两平面(1)与(2)垂直的充要条件是0212121=++C C B B A A(3.3-5)例 一平面过两点 1(1,1,1)M 和2(0,1,1)M -且垂直于平面x +y +z = 0,求它的方程.解 设所求平面的法向量为n = {A ,B ,C },由于12{01,11,11}{1,0,2}M M =----=--在所求平面上,有12M M n ⊥, 120M M n ⋅=,即20A C --= .又n 垂直于平面x +y +z = 0的法线向量{1,1,1},故有 A +B +C = 0 解方程组20,0,A C A B C --=⎧⎨++=⎩得2,,A CBC =-⎧⎨=⎩ 所求平面的方程为2(1)(1)(1)0C x C y C z --+-+-=,约去非零因子C 得2(1)(1)(1)0x y z --+-+-=,即2x -y -z =0§3.4 空间直线的方程1.由直线上一点与直线的方向所决定的直线方程在空间给定了一点0000(,,)M x y z 与一个非零向量v = {X ,Y ,Z },则过点M 0且平行于向量v 的直线l 就惟一地被确定. 向量v 叫直线l 的方向向量. 显然,任一与直线l 上平行的飞零向量均可作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下面建立直线l 的方程.如图,设M (x ,y ,z ) 是直线l 上任意一点,其对应的向径是r = { x ,y ,z },而0000(,,)M x y z 对应的向径是r 0,则因M M 0//v ,有t ∈R ,M M 0= t v . 即有r -r 0= t v所以得直线l 的点向式向量参数方程r = r 0+t v (3.4-1)以诸相关向量的分量代入上式,得⎪⎪⎭⎫ ⎝⎛+⎪⎪⎭⎫ ⎝⎛=⎪⎪⎭⎫ ⎝⎛Z Y X t z y x z y x 000根据向量加法的性质就得直线l 的点向式坐标参数方程为⎪⎩⎪⎨⎧+=+=+=Ztz z Yt y y Xtx x 000 (3.4-2)消去参数t ,就得直线l 的点向式对称方程为Zz z Y y y X x x 000-=-=- (3.4-3)此方程也叫直线l 的标准方程.今后如无特别说明,在作业和考试时所求得的直线方程的结果都应写成对称式.例1 设直线L 通过空间两点M 1(x 1,y 1,z 1)和M 2(x 2,y 2,z 2),则取M 1为定点,21M M 为方位向量,就得到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为121121121z z z z y y y y x x x x --=--=-- (3.4-4)根据前面的分析和直线的方程(3.4-1),可得到||||||||||00v M M v t =-=r r 这个式子清楚地给出了直线的参数方程(3.4-1)或(3.4-2)中参数的几何意义:参数t 的绝对值等于定点M 0到动点M 之间的距离与方向向量的模的比值,表明线段M 0M 的长度是方向向量v 的长度的 |t | 倍.特别地,若取方向向量为单位向量v 0 = {cos α,cos β,cos γ}则(3.4-1)、(3.4-2)和(3.4-3)就依次变为r = r 0+t v 0(3.4-5)⎪⎩⎪⎨⎧+=+=+=γβαcos cos cos 000t z z t y y t x x (3.4-6)和γβαcos cos cos 000z z y y x x -=-=- (3.4-7)此时因 |v | = 1,t 的绝对值恰好等于l 上两点M 0与M 之间的距离.直线l 的方向向量的方向角α,β,γ cos α,cos β,cos γ 分别叫做直线l 的方向角和方向余弦.由于任意一个与v 平行的非零向量v'都可作为直线l 的方向向量,而二者的分量是成比例的,我们一般称X :Y :Z 为直线l 的方向数,用来表示直线l 的方向.2.直线的一般方程空间直线l 可看成两平面π1和π2的交线. 事实上,若两个相交的平面π1和π2的方程分别为π1: 11110A x B y C z D +++= π2: 22220A x B y C z D +++=那么空间直线l 上的任何一点的坐标同时满足这两个平面方程,即应满足方程组111122220,0.A x B y C z D A x B y C z D +++=⎧⎨+++=⎩ (3.4-8)反过来,如果点不在直线l 上,那么它不可能同时在平面π1和π2上,所以它的坐标不满足方程组(3.4-8).因此,l 可用方程组(3.4-8)表示,方程组(3.4-8)叫做空间直线的一般方程.一般说来,过空间一直线的平面有无限多个,所以只要在无限多个平面中任选其中的两个,将它们的方程联立起来,就可得到空间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标准方程(3.4-3)是一般方程的特殊形式. 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式,得到的是直线的射影式方程.将直线的一般方程化为标准式,只需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然后取构成直线的两个平面的两个法向量的向量积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即可.例1将直线的一般方程10,2340.x y z x y z +++=⎧⎨-++=⎩ 化为对称式和参数方程.解 令y = 0,得这直线上的一点(1,0,-2).两平面的法向量为a = {1,1,1},b = {2,-1,3}因a ×b = {4,-1,-3},取为直线的法向量,即得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为12413x y z -+==--令t z y x =-+=-=-32141,则得所求的参数方程为 14,,23.x t y t z t =+⎧⎪=-⎨⎪=--⎩§3.5 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有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和直线在平面上3种情形. 设直线l 与平面π 的方程分别为L :000x x y y z z X Y Z ---== (1) π :Ax +By +Cz +D = 0(2)将直线l 的方程改写为参数式⎪⎩⎪⎨⎧+=+=+=tZz z tY y y tX x x 000. (3)将(3)代入(2),整理可得(AX +BY +CZ )t = -(Ax 0+By 0+Cz 0+D )(4)当且仅当AX +BY +CZ ≠0时,(4)有惟一解CZBY AX DCz By t +++++-=000Ax这时直线l 与平面π 有惟一公共点;当且仅当AX +BY +CZ = 0,Ax 0+By 0+Cz 0+D ≠0时,方程(4)无解,直线l 与平面π 没有公共点;当且仅当AX +BY +CZ = 0,Ax 0+By 0+Cz 0+D = 0时,(4)有无数多解,直线l 在平面π 上. 于是有定理3.5.1 关于直线(1)与平面(2)的相互位置,有下面的充要条件: 1)相交: AX +BY +CZ ≠02)平行:AX +BY +CZ = 0,Ax 0+By 0+Cz 0+D ≠03)直线在平面上: AX +BY +CZ = 0,Ax 0+By 0+Cz 0+D = 0以上条件的几何解释:就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v 与平面π 的法向量n 之间关系. 1)表示v 与n 不垂直;2)表示v 与n 垂直且直线l 上的点(x 0,y 0,z 0)不在平面π 上; 3)表示v 与n 垂直且直线l 上的点(x 0,y 0,z 0)在平面π 上. 当直线l 与平面π 相交时,可求它们的交角. 当直线不与平面垂直时,直线与平面的交角ϕ 是指直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构成的锐角;垂直时规定是直角.设v = {X ,Y ,Z }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n = {A ,B ,C }是平面π 的法向量,则令∠(l ,π ) =ϕ,∠(v ,n ) = θ ,就有ϕ=-2πθ 或 ϕ= θ-2π(θ 为锐角) 因而sin ϕ =∣cos θ∣=vn v n ⋅⋅=222222ZY X CB A CZ BY AX ++++++ (3.5-1)§3.6 空间直线与点的相关位置任给一条直线l 的方程和一点M 0,则l 和M 0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点在直线上和点不在直线上。
高等数学(一)1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矢量与坐标
【目的要求】能正确理解矢量的概念,并且能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掌握矢量的线性关系及矢量的分解;熟练掌握矢量各种运算的定义、性质、法则以及矢量的各种位置关系及其对应的代数表示式,在此基础上能进行正确的证明、计算;能正确理解矢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掌握矢量运算的坐标表示及其各种位置关系的坐标表示,并且能熟练地进行运算和论证。
三、泰勒公式
四、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
五、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
六、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七、函数的凹凸性与拐点
八、函数图形的描绘
九、曲率
●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4学时)
一、第一章习题
二、描绘函数图形
【作业与思考】第一章部分习题
思考:函数一阶导、二阶导数与函数极值点和拐点有哪些联系?
第六章定积分
【目的要求】掌握积分概念,性质,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三角函数有理式、简单无理式的积分方法。
【作业与思考】第三章部分习题
思考:微分与积分的联系。
学时分配表
课程内容
学时
理论
第一章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
16
第二章不定积分
10
第三章定积分
10
实践
一各章节习题
19
二描绘函数图形
2
三讨论:定积分与不定积分换元法的区别
1
考核
1.第一、二章内容
2
合计
60
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以讲授法为主,辅以练习法、谈话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教学策略上宜以问题的呈现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找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建立概念,掌握有关数学思想方法,巩固定理和法则。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求导公式及法则。难点是导数与微分概念。
解析几何第四版吕林根课后习题答案
第三章 平面与空间直线§ 平面的方程1.求下列各平面的坐标式参数方程和一般方程:1通过点)1,1,3(1-M 和点)0,1,1(2-M 且平行于矢量}2,0,1{-的平面2通过点)1,5,1(1-M 和)2,2,3(2-M 且垂直于xoy 坐标面的平面;3已知四点)3,1,5(A ,)2,6,1(B ,)4,0,5(C )6,0,4(D ;求通过直线AB 且平行于直线CD 的平面,并求通过直线AB 且与ABC ∆平面垂直的平面; 解: 1 }1,2,2{21--=M M ,又矢量}2,0,1{-平行于所求平面, 故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一般方程为:07234=-+-z y x2由于平面垂直于xoy 面,所以它平行于z 轴,即}1,0,0{与所求的平面平行,又}3,7,2{21-=M M ,平行于所求的平面,所以要求的平面的参数方程为:一般方程为:0)5(2)1(7=+--y x ,即01727=--y x ; 3ⅰ设平面π通过直线AB,且平行于直线CD : }1,5,4{--=AB ,}2,0,1{-=CD 从而π的参数方程为:一般方程为:0745910=-++z y x ;ⅱ设平面π'通过直线AB,且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1,5,4{--=AB , }1,1,1{4}4,4,4{}1,1,0{}1,5,4{==-⨯--=⨯AC AB均与π'平行,所以π'的参数式方程为: 一般方程为:0232=--+z y x . 2.化一般方程为截距式与参数式:042:=+-+z y x π.解: π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为:)4,0,0(),0,20(),0,0,4(--, 所以,它的截距式方程为:1424=+-+-z y x . 又与所给平面方程平行的矢量为:}4,0,4{},0,2,4{-,∴ 所求平面的参数式方程为:3.证明矢量},,{Z Y X v =平行与平面0=+++D Cz By Ax 的充要条件为:0=++CZ BY AX .证明: 不妨设0≠A ,则平面0=+++D Cz By Ax 的参数式方程为: 故其方位矢量为:}1,0,{},0,1,{AC A B --,从而v 平行于平面0=+++D Cz By Ax 的充要条件为:v ,}1,0,{},0,1,{ACA B --共面⇔ ⇔0=++CZ BY AX . 4. 已知连接两点),12,0(),5,10,3(z B A -的线段平行于平面0147=--+z y x ,求B 点的z 坐标.解: }5,2,3{z AB +-= 而AB 平行于0147=--+z y x 由题3知:0)5(427)3(=+-⨯+⨯-z 从而18=z .5. 求下列平面的一般方程.⑴通过点()1,1,21-M 和()1,2,32-M 且分别平行于三坐标轴的三个平面; ⑵过点()4,2,3-M 且在x 轴和y 轴上截距分别为2-和3-的平面;⑶与平面0325=+-+z y x 垂直且分别通过三个坐标轴的三个平面; ⑷已知两点()()1,2,4,2,1,321--M -M ,求通过1M 且垂直于21,M M 的平面; ⑸原点O 在所求平面上的正射影为()6,9,2-P ;⑹求过点()1,5,31-M 和()2,1,42M 且垂直于平面0138=-+-z y x 的平面.解:平行于x 轴的平面方程为001011112=--+-z y x .即01=-z .同理可知平行于y 轴,z 轴的平面的方程分别为01,01=-+=-y x z . ⑵设该平面的截距式方程为132=+-+-c z y x ,把点()4,2,3-M 代入得1924-=c 故一般方程为02419812=+++z y x .⑶若所求平面经过x 轴,则()0,0,0为平面内一个点,{}2,1,5-和{}0,0,1为所求平面的方位矢量,∴点法式方程为001215000=----z y x ∴一般方程为02=+z y .同理经过y 轴,z 轴的平面的一般方程分别为05,052=-=+y x z x . ⑷{}2121.3,1,1M M --=M M →垂直于平面π,∴该平面的法向量{}3,1,1--=→n ,平面∂通过点()2,1,31-M , 因此平面π的点位式方程为()()()02313=--+--z y x . 化简得023=+--z y x . 5 {}.6,9,2-=→op∴ .116cos ,119cos ,112cos -===∂γβ 则该平面的法式方程为:.011116119112=--+z y x既 .0121692=--+z y x6平面0138=-+-z y x 的法向量为{}3,8,1-=→n ,{}1,6,121=M M ,点从()2,1,4写出平面的点位式方程为0161381214=----z y x ,则,261638-=-=A74282426,141131,21113-=++⨯-=====D C B ,则一般方程,0=+++D Cz By Ax 即:.037713=---z y x 6.将下列平面的一般方程化为法式方程; 解:.3-=D∴将已知的一般方程乘上.301=λ得法式方程.030330530230=-+-z y x()∴-=∴=.21.12λD 将已知的一般方程乘上.21-=λ得法式方程.0212121=-+-y x()∴-=∴=.1.2.3λD 将已知的一般方程乘上.1-=λ得法式方程.02=--x().91.0.4±=∴=λD 即91=λ或91-=λ将已知的一般方程乘上91=λ或.91-=λ得法式方程为0979494=+-z y x 或.0979494=-+-z y x 7.求自坐标原点自以下各平面所引垂线的长和指向平面的单位法矢量的方向余弦;解:().71.35.1=-=λD 化为法式方程为05767372=-++z y x 原点指向平面π的单位法矢量为,76,73,72⎭⎬⎫⎩⎨⎧=u 它的方向余弦为.76cos ,73cos ,72cos ===γβα原点o 到平面π的距离为.5=-=D P λ().31.21.2-==λD 化为法式方程为-07323231=--+-z y x 原点指向平面π的单位法矢量为,32,32,310⎭⎬⎫⎩⎨⎧--=n 它的方向余弦为122cos ,cos ,cos .333αβγ=-==-原点o到平面π的距离7.p D λ=-= 第20页8.已知三角形顶点()()()0,7,0,2,1,1,2,2,2.A B C --求平行于ABC 所在的平面且与她相距为2各单位的平面方程;解:设,.AB a AC b ==点()0,7,0.A -则{}{}2,6,1,2,9,2a b ==写出平面的点位式方程72610292x y z += 设一般方程0. 3.2,6,140.Ax By Cz D A B C D +++=∴====-< 则1. 2.7p D λλ==-=相距为2个单位;则当4p =时28.D =-当0p =时0.D =∴所求平面为326280.x y z -+-=和3260.x y z -+=9.求与原点距离为6个单位,且在三坐标轴,ox oy 与oz 上的截距之比为::1:3:2a b c =-的平面;解:设,3,2.0.a x b x c x abc =-==≠∴设平面的截距方程为 1.x y z a b c++= 即.bcx acy abz abc ++= 又原点到此平面的距离 6.d =6.=∴所求方程为7.32y zx -++= 10.平面1x y z a b c++=分别与三个坐标轴交于点,,.A B C 求ABC 的面积;解 (,0,0)A a , (0,,0)B b ,(0,0,)C c {},,0AB a b =-,{},0,AC a c =-.{},,AB AC bc ca ab ⨯=;2AB AC b ⨯=.∴S ABC11.设从坐标原点到平面的距离为;求证1.p p =∴= 从而有22221111.p a b c =++ § 平面与点的相关位置1.计算下列点和平面间的离差和距离: 1)3,4,2(-M , :π 0322=++-z y x ; 2)3,2,1(-M , :π 0435=++-z y x . 解: 将π的方程法式化,得:01323132=--+-z y x ,故离差为:311332431)2()32()(-=-⨯-⨯+-⨯-=M δ,M 到π的距离.31)(==M d δ2类似1,可求得0354353356355)(=-++-=M δ,M 到π的距离.0)(==M d δ2.求下列各点的坐标:1在y 轴上且到平面02222=--+z y 的距离等于4个单位的点; 2在z 轴上且到点)0,2,1(-M 与到平面09623=-+-z y x 距离相等的点; 3在x 轴上且到平面01151612=++-z y x 和0122=--+z y x 距离相等的点;解:1设要求的点为)0,,0(0y M 则由题意∴ 610=-y ⇒50-=y 或7.即所求的点为0,-5,0及0,7,0; 2设所求的点为),0,0(0z 则由题意知: 由此,20-=z 或-82/13; 故,要求的点为)2,0,0(-及)1382,0,0(-; 3设所求的点为)0,0,(0x ,由题意知: 由此解得:20=x 或11/43; 所求点即2,0,0及11/43,0,0;3.已知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为)4,1,1(),5,11,2(),3,5,3(),4,6,0(---C B A S ,计算从顶点S 向底面ABC 所引的高; 解:地面ABC 的方程为: 所以,高335426=+⨯--=h ;4.求中心在)2,5,3(-C 且与平面01132=+--z y x 相切的球面方程; 解:球面的半径为C 到平面π:01132=+--z y x 的距离,它为:142142814116532==+++⨯=R ,所以,要求的球面的方程为:56)2()5()3(222=++++-z y x .即:0184106222=-++-++z y x z y x .5.求通过x 轴其与点()5,4,13M 相距8个单位的平面方程;解:设通过x 轴的平面为0.By Cz +=它与点()5,4,13M 相距8个单位,从而228.481041050.B BC C =∴--=因此()()1235430.B C B C -+=从而得12350B C -=或430.B C +=于是有:35:12B C =或():3:4.B C =-∴所求平面为35120y z +=或340.y z -=6. 求与下列各对平面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⑴053407263=--=--+y x z y x 和; ⑵062901429=++-=-+-z y x z y x 和. 解: ⑴ ()0726371:1=--+z y x π 令()()53451726371--=--+y x z y x化简整理可得:0105113=+-z y x 与07010943=--+z y x . ⑵对应项系数相同,可求42614221'-=+-=+=D D D ,从而直接写出所求的方程:0429=-+-z y x .9 判别点M2 -1 1和N 1 2 -3在由下列相交平面所构成的同一个二面角内,还是在相邻二面角内,或是在对顶的二面角内 11:3230x y z π-+-=与2:240x y z π--+= 21:2510x y z -+-=与2:32610x y z π-+-= 解:1将M2 -1 1,N1 2 -3代入1π,得: 6123032630++-〉⎧⎨---〈⎩则M,N 在1π的异侧 再代入2π,得:221470143440+-+=〉⎧⎨-++=〉⎩∴MN 在2π的同侧 ∴MN 在相邻二面角内2将M2 -1 1N1 2 -3代入1π,得:4151902215180++-=〉⎧⎨---=-〈⎩则MN 在1π的异侧; 再代入2π,得:662113034181200++-=>⎧⎨---=-<⎩则MN 在2π的异侧∴ MN 在对顶的二面角内10 试求由平面1π:2230x y z -+-=与2π:32610x y z +--=所成的二面角的角平分方程,在此二面角内有点1, 2, -3解:设px y z 为二面角的角平分面上的点,点p 到12ππ的距离相等=5332190(1)234240(2)x y z x y z +--=⎧⎨---=⎩把点p 代入到12ππ上,10δ< 20δ> 在1上取点1850 0代入12ππ,''1200δδ>>; 在2上取点0 0 -6代入12ππ,""1200δδ<>∴2为所求,∴解平面的方程为:34240x y z ---=两平面的相关位置1.判别下列各对直线的相关位置: 10142=+-+z y x 与0324=--+z y x ; 20522=---z y x 与013=--+z y x ; 305426=--+z y x 与029639=--+z y x ;解:1 )1(:21:41)4(:2:1-=-, ∴ 1中的两平面平行不重合; 2 )1(:3:1)2(:)1(:2-≠--, ∴ 2中两平面相交; 3 )6(:3:9)4(:2:6-=-, ∴ 3中两平面平行不重合;2.分别在下列条件下确定n m l ,,的值:1使08)3()1()3(=+-+++-z n y m x l 和016)3()9()3(=--+-++z l y n x m 表示同一平面;2使0532=-++z my x 与0266=+--z y lx 表示二平行平面; 3使013=+-+z y lx 与027=-+z y x 表示二互相垂直的平面; 解:1欲使所给的二方程表示同一平面,则: 即:从而:97=l ,913=m ,937=n ; 2欲使所给的二方程表示二平行平面,则: 所以:4-=l ,3=m ;3欲使所给的二方程表示二垂直平面,则: 所以: 71-=l ;3.求下列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10218419=++-z y x ,0428419=++-z y x ; 207263=--+z y x ,014263=+-+z y x ; 解:1将所给的方程化为: 所以两平面间的距离为:2-1=1;2同1可求得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为1+2=3; 4.求下列各组平面所成的角: 1011=-+y x ,083=+x ;2012632=-+-z y x ,0722=-++z y x ; 解:1设1π:011=-+y x ,2π:083=+x∴ 4),(21πππ=∠或43π; 2设1π:012632=-+-z y x ,2π:0722=-++z y x218cos ),(121-=∠ππ或218cos ),(121--=∠πππ; 5. 求下列平面的方程:1 通过点()1,0,01M 和()0,0,32M 且与坐标面xOy 成060角的平面;2 过z 轴且与平面0752=--+z y x 成060角的平面. 解 ⑴ 设所求平面的方程为.113=++z b y x 又xoy 面的方程为z=0,所以21113110103160cos 222=+⎪⎭⎫ ⎝⎛+⎪⎭⎫ ⎝⎛+⋅+⋅=b b ο 解得203±=b ,∴所求平面的方程为12633=+±+z yx , 即03326=-+±z y x⑵设所求平面的方程为0=+By Ax ;则21514260cos 22=+++±+=B A BA ο 3,038322BA B AB A =∴=-+或B A 3-= ∴所求平面的方程为03=+y x 或03=-y x .§ 空间直线的方程1.求下列各直线的方程:1通过点)1,0,3(-A 和点)1,5,2(-B 的直线; 2通过点),,(0000z y x M 且平行于两相交平面i π:)2,1(=i 的直线;3通过点)3,51(-M 且与z y x ,,三轴分别成︒︒︒120,45,60的直线;4通过点)2,0,1(-M 且与两直线11111-+==-z y x 和01111+=--=z y x 垂直的直线; 5通过点)5,3,2(--M 且与平面02536=+--z y x 垂直的直线; 解:1由本节—6式,得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即:01553-=-=+z y x ,亦即01113-=-=+z y x ; 2欲求直线的方向矢量为: 所以,直线方程为:221102211022110B A B A z z A C A C y y C B C B x x -=-=-; 3欲求的直线的方向矢量为:{}⎭⎬⎫⎩⎨⎧-=︒︒︒21,22,21120cos ,45cos ,60cos ,故直线方程为:132511--=+=-z y x ; 4欲求直线的方向矢量为:{}{}{}2,1,10,1,11,1,1---=-⨯-, 所以,直线方程为:22111+==-z y x ; 5欲求的直线的方向矢量为:{}5,3,6--, 所以直线方程为:553362-+=--=-z y x ; 2.求以下各点的坐标: 1在直线381821-=-=-z y x 上与原点相距25个单位的点; 2关于直线⎩⎨⎧=+-+=+--03220124z y x z y x 与点)1,0,2(-P 对称的点;解:1设所求的点为),,(z y x M ,则: 又222225=++z y x即:222225)38()8()21(=+++++t t t ,解得:4=t 或762-所以要求的点的坐标为:)7130,76,7117(),20,12,9(---; 2已知直线的方向矢量为:{}{}{}3,6,62,1,24,1,1-=-⨯--,或为{}1,2,2-, ∴过P 垂直与已知直线的平面为:0)1(2)2(2=++--z y x ,即0322=-+-z y x ,该平面与已知直线的交点为)3,1,1(,所以若令),,(z y x P '为P 的对称点,则:221x +=,201y +=,213z+-= ∴7,2,0===z y x ,即)7,2,0(P ';3.求下列各平面的方程: 1通过点)1,0,2(-p ,且又通过直线32121-=-=+z y x 的平面; 2通过直线115312-+=-+=-z y x 且与直线 平行的平面; 3通过直线223221-=-+=-z y x 且与平面0523=--+z y x 垂直的平面; 4通过直线⎩⎨⎧=-+-=+-+014209385z y x z y x 向三坐标面所引的三个射影平面;解:1因为所求的平面过点)1,0,2(-p 和)2,0,1(-'p ,且它平行于矢量{}3,1,2-,所以要求的平面方程为: 即015=-++z y x ;2已知直线的方向矢量为{}{}{}5,3,11,2,11,1,2-=-⨯-, ∴平面方程为:即015211=-++z y x3要求平面的法矢量为{}{}{}13,8,11,2,32,3,2-=-⨯-,∴平面的方程为:0)2(13)2(8)1(=--+--z y x ,即09138=+--z y x ; 4由已知方程⎩⎨⎧=-+-=+-+014209385z y x z y x分别消去x ,y ,z 得到:0231136=+-z y ,079=+-z x ,06411=+-y x此即为三个射影平面的方程;4.化下列直线的一般方程为射影式方程与标准方程,并求出直线的方向余弦: 1⎩⎨⎧=---=+-+0323012z y x z y x 2⎩⎨⎧=+--=-+064206z y x z x3⎩⎨⎧==-+20x z y x解:1直线的方向数为:)5(:1:)3(1312:3221:2111--=------∴射影式方程为: ⎪⎩⎪⎨⎧-+-=--+--=59515253z y z x , 即⎪⎩⎪⎨⎧--=+=59515253z y z x ,标准方程为:z y x =-+=-51595352, 方向余弦为:35353553cos ±=±=α,35153551cos =-±=β,3555351cos ±=±=γ;2已知直线的方向数为:)4(:3:44201:2111:1410-=----,射影式方程为:⎪⎩⎪⎨⎧--+-=--+-=4184342444z y z x , 即⎪⎩⎪⎨⎧+-=+-=29436z y z x 标准方程为:z y x =--=--432916, 方向余弦为:4144411cos =-±=α,41344143cos =-±=β, 4144411cos ±=±=γ;3已知直线的方向数为:1:1:0)1(:)1(:00111:1011:0011=--=--, ∴射影式方程为: ⎩⎨⎧-==22z y x ,标准式方程为:z y x =+=-1202, 方向余弦为:0cos =α,21cos ±=β,21cos ±=γ;5. 一线与三坐标轴间的角分别为,,αβγ.证明222sin sin sin 2.αβγ++= 证 ∵222cos cos cos 1αβγ++=, ∴2221sin 1sin 1sin 1αβγ-+-+-=,即222sin sin sin 2.αβγ++=§ 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1.判别下列直线与平面的相关位置:137423zy x =-+=--与3224=--z y x ; 2723z y x =-=与8723=+-z y x ; 3⎩⎨⎧=---=-+-01205235z y x z y x 与07734=-+-z y x ; 4⎪⎩⎪⎨⎧-=+-==4992t z t y t x 与010743=-+-z y x ; 解:1 0)2(3)2()7(4)2(=-⨯+-⨯-+⨯-, 而017302)4(234≠=-⨯--⨯-⨯,, 所以,直线与平面平行; 2 0717)2(233≠⨯+-⨯-⨯ 所以,直线与平面相交,且因为772233=--=, ∴ 直线与平面垂直;3直线的方向矢量为:{}{}{}1,9,51,1,22,3,5=--⨯-,0179354=⨯+⨯-⨯,而点)0,5,2(--M 在直线上,又07)5(3)2(4=--⨯--⨯, 所以,直线在平面上; 4直线的方向矢量为{}9,2,1-,∴直线与平面相交;2.试验证直线l :21111-=-=-z y x 与平面π:032=--+z y x 相交,并求出它的交点和交角;解: 032111)1(2≠-=⨯-⨯+-⨯∴ 直线与平面相交;又直线的坐标式参数方程为: ⎪⎩⎪⎨⎧+=+=-=t z t y t x 211设交点处对应的参数为0t ,∴10-=t ,从而交点为1,0,-1;又设直线l 与平面π的交角为θ,则:21662111)1(2sin =⨯⨯-⨯+-⨯=θ, ∴ 6πθ=;3.确定m l ,的值,使: 1直线13241zy x =+=-与平面0153=+-+z y lx 平行; 2直线⎪⎩⎪⎨⎧-=--=+=135422t z t y t x 与平面076=-++z my lx 垂直;解:1欲使所给直线与平面平行,则须: 即1=l ;2欲使所给直线与平面垂直,则须: 所以:8,4-==m l ;4.决定直线⎩⎨⎧=++=++00222111z C y B x A z C y B x A 和平面0)()()(212121=+++++z C C y B B x A A 的相互位置;解:在直线上任取),,(1111z y x M ,有:这表明1M 在平面上,所以已给的直线处在已给的平面上;5.设直线与三坐标平面的交角分别为.,,υμλ证明.2cos cos cos 222=++υμλ 证明 设直线与X,Y,Z 轴的交角分别为.,,γβα而直线与yoz,zox,xoy 面的交角依次为.,,γμλ那么,υπγμπβλπα-=-=-=2,2,2.而.1cos cos cos 222=++γβα∴.12cos 2cos 2cos 222=⎪⎭⎫ ⎝⎛-+⎪⎭⎫ ⎝⎛-+⎪⎭⎫ ⎝⎛-υπμπλπ从而有.2cos cos cos 222=++υμλ 6.求下列球面的方程1与平面x+2y+3=0相切于点()3,1,1-M 且半径r=3的球面;2 与两平行平面6x-3y-2z-35=0和6x-3y-2z+63=0都相切且于其中之一相切于点()1,1,5--M 的球面.解: ⑴⎪⎪⎪⎩⎪⎪⎪⎨⎧+-=+=+=t z t y t x 323321311为过切点M 且垂直与已知平面的直线,显见32,32,31是这条直线的方向余弦. 取3=t ,则得3,2==y x ; 取3-=t ,则得5,1,0-=-==z y x .故所求球面有两个:()()()9132222=++-+-z y x ,与()()951222=++++z y x . ⑵t z t y t x 21,31,65--=--=+=为过点M 且垂直于两平面的直线,将其代入第二个平面方程,得2-=t ,反代回参数方程,得3,5,7==-=z y x .设球之中心为C ,半径为r ,则()()()()49112115,1,2,12222=--+--++=-r C .故所求球面方程为()()()49121222=-+-++z y x .空间直线的相关位置1.直线方程⎩⎨⎧=+++=+++0022221111D z C y B x A D z C y B x A 的系数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1直线与x 轴相交; 2直线与x 轴平行; 3直线与x 轴重合; 解:1所给直线与x 轴相交⇔ ∃ 0x 使0101=+D x A 且0202=+D x A⇔02211=D A D A 且 1A ,2A 不全为零;2 x 轴与平面01111=+++D z C y B x A 平行 又x 轴与平面02222=+++D z C y B x A 平行,所以 即021==A A ,但直线不与x 轴重合,∴ 21,D D 不全为零;3参照2有021==A A ,且021==D D ; 2.确定λ值使下列两直线相交: 1⎩⎨⎧=-++=-+-01540623z y x z y x λ与z 轴;2λ12111-=+=-z y x 与z y x ===+11; 解:1若所给直线相交,则有类似题1: 从而 5=λ;2若所给二直线相交,则 从而:45=λ;3.判别下列各对直线的相互位置,如果是相交的或平行的直线求出它们所在的平面;如果是异面直线,求出它们之间的距离;1⎩⎨⎧=-+=+-0623022y x z y x 与⎩⎨⎧=-+=--+01420112z x z y x ;2131833-=--=-z y x 与462733-=+=-+z y x ; 3⎪⎩⎪⎨⎧--=+==212t z t y tx 与5217441-+=-=-z y x ; 解:1将所给的直线方程化为标准式,为:-2:3:4=2:-3:-4 ∴二直线平行;又点)0,43,23(与点7,2,0在二直线上,∴矢量⎭⎬⎫⎩⎨⎧=⎭⎬⎫⎩⎨⎧--0,45,2110,432,237平行于二直线所确定的平面,该平面的法矢量为:{}{}19,22,50,45,2114,3,2--=⎭⎬⎫⎩⎨⎧⨯-,从而平面方程为:0)0(19)2(22)7(5=-+---z y x , 即 0919225=++-z y x ;2因为0270423113637833≠-=---++=∆,∴二直线是异面的;二直线的距离:{}{}30327031562704,2,31,1,34231133156222==++=-⨯----=d ;3因为0574121031=--=∆,但是:1:2:-1≠4:7:-5所以,两直线相交,二直线所决定的平面的法矢量为{}{}{}1,1,35,7,412,1--=-⨯-,∴平面的方程为:33++-z y x ;4.给定两异面直线:01123-==-z y x 与10211zy x =-=+,试求它们的公垂线方程;解:因为{}{}{}1,2,11,0,10,1,2--=⨯, ∴公垂线方程为:即⎩⎨⎧=--+=-+-022220852z y x z y x ,亦即⎩⎨⎧=--+=-+-010852z y x z y x ;5.求下列各对直线间的角 1 .61932256231+=-=-=+=-z y x z y x 与 2.02302640220243⎩⎨⎧=+-=--+⎩⎨⎧=-+=--z y z y x z y x z y x 与解 1 777236814436912546cos 222222212121212121±=++++++±=++++++±=z y x z y x z z y y x x θ ∴ .7772arccos 7772arccos -=πθ或(2) 直线43412630230264,11210:0220243+=+=⎩⎨⎧=+-=--+=⎩⎨⎧==-+=--z y x z y z y x zy x z y x z y x 的对称式方程为:的对称式方程为 ∴ .19598arccos 19598arccos-=πθ或 6. 设d 和d '分别是坐标原点到点(,,)M a b c 和(,,)M a b c ''''的距离,证明当aa bb cc dd ''''+++时,直线MM '通过原点.证 {},,OM a b c =,{},,OM a b c ''''=,OM OM aa bb cc ''''⋅=++,而当OM OM OM OM ''⋅=⋅,cos(,)OM OM dd ''=时,必有cos(,)1OM OM '=,∴//OM OM ',∴当aa bb cc dd ''''+++时, 直线MM '通过原点.7.求通过点()2,0,1-P 且与平面0123=-+-z y x 平行,又与直线12341zy x =--=-相交的直线方程.解 设过点()2,0,1-P 的所求直线为∵ 它与已知平面0123=-+-z y x 平行,所以有023=+-z y x 1 又∵ 直线与已知直线相交,那么必共面. ∴ 又有 即 7x+|8y-12z=02由1,2得 31:50:48713:71232:12821::-=----=Z Y X而 ()1:2:431:50:4-≠- ∴ 所求直线的方程为.3125041+==--z y x 8. 求通过点()1,0,4-P 且与两直线⎩⎨⎧=-+=--⎩⎨⎧=--=++4423,221z y x z y x z y x z y x 与都相交的直线方程.解 设所求直线的方向矢量为{}z y x v ,,=→, 则所求直线可写为.14Zz Y y X x +==- ∵ 直线1l 平行于矢量{}{}{}3,3,01,1,21,1,121-=--⨯=⨯→→n n ∴矢量{}3,3,0-=→v 为直线1l 的方向矢量. 由于02111≠-因此令y=o 解方程组得x=1,z=o∴ 点1,o,o 为直线1l 上的一点. ∴ 直线1l 的标准方程为62155+=-=-z y x . ∵ (){}.3,3,01.0,0,1,1121-=→v M l l l l 方向矢量为过点都相交且与∴ 有0330103,,11=--=⎪⎭⎫⎝⎛→→→ZYXv v p m即 X+3Y+3Z=0. 即 X-13Y-3Z=0. 得 X:Y:Z=30:6:-16 又∵ ,3:3:016:6:30-≠- 即 .1→→v v 不平行6:1:516:6:30≠-, 即 .2→→v v 不平行 ∴ 所求直线方程为: 9. 求与直线137182-=-=+z y x 平行且和下列两直线相交的直线. ⑴⎩⎨⎧+=-=⎩⎨⎧+=-=5342,3465y z x z x z x z ⑵⎪⎩⎪⎨⎧=-=+=⎪⎩⎪⎨⎧=+=-=t z t y t x t z t y t x 74105,5332 解 ⑴ 在两直线上分别取两点()(),4,3,0,39,0,921--M M 第一条直线的方向矢量为{}0,1,01→v , 第二条直线的方向矢量为{}6,2,32→v , 作两平面:即 ,03198;03038=---=+-z y x z x将其联立即为所求直线的方程⑵021532,017813253=++-=-+z y x z y x 即1017,0178145710=---=+-z y x z y x 即212联立: .017021532⎩⎨⎧=---=++-z y x z y x这就是所要求的直线方程. 10. .求过点()0,1,2P 且与直线垂直225235:-+==-z y x l 相交的直线方程. 解 设所求直线的方向矢量为{}Z Y X v ,,0=→则所求直线0l 可写为.012Zz Y y X x -=-=- ∴ 3X+2Y-2Z=0 1 即 50X-69Y+6Z=0 2 由1,2得 311:131:120::=Z Y X ∴所求直线0l 为:§ 空间直线与点的相关位置1.直线⎩⎨⎧=+++=+++0022221111D z C y B x A D z C y B x A 通过原点的条件是什么解:已知直线通过原点⇔ 故条件为021==D D ; 2.求点)1,3,2(-p 到直线⎩⎨⎧=++-=++-0172230322z y x z y x 的距离;解:直线的标准方程为:所以,p 到直线的距离为:1534532025)2(1212392292421243222222===-++-+--+-=d ; § 平面束1.求通过平面0134=-+-z y x 和025=+-+z y x 的交线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平面:1通过原点; 2与y 轴平行; 3与平面0352=-+-z y x 垂直;解:1设所求的平面为:0)25()134(=+-++-+-z y x z y x λ 欲使平面通过原点,则须:021=+-λ,即21=λ, 故所求的平面方程为: 即:0539=++z y x ; 2同1中所设,可求出51=λ;故所求的平面方程为:0)25()134(5=+-++-+-z y x z y x 即:031421=-+z x ;3如1所设,欲使所求平面与平面0352=-+-z y x 垂直,则须: 从而:3=λ,所以所求平面方程为:05147=++y x ;2.求平面束0)42()53(=+--+-+z y x y x λ,在y x ,两轴上截距相等的平面; 解:所给的方程截距式为: 据要求:λλλλ--=+-345145 ⇒ 1=λ; 所以,所求的平面为:01222=--+z y x ;3.求通过直线⎩⎨⎧=+-=++0405z x zy x 且与平面01284=+--z y x 成4π角的平面;解:设所求的平面为:0)4()5(=+-+++z x z y x λμ 则:22)8()4(1)()5()()8()()4(5)(222222=-+-+-+++-⨯-+-⨯++±λμμλμλμμλμ 从而 ,1:0:=λμ或3:4- 所以所求平面为:04=+-z x或012720=-++z y x ;4.求通过直线32201-=+=+zy x 且与点)2,1,4(p 的距离等于3的平面; 解:直线的一般方程为:设所求的平面的方程为0)223()1(=++++z y x μλ, 据要求,有:∴有λμμλμλ908125)13(92222++=+∴ 1:6:-=μλ或8:3即所求平面为:0)223()1(6=++++-z y x或 0)223(8)1(3=++++z y x即:04236=+--z y x 或01916243=+++z y x ;5. 求与平面0432=-+-z y x 平行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平面. ⑴通过点()3,2,1-; ⑵y 轴上截距为3-; ⑶与原点距离为1.解: ⑴设所求的平面为032=-+-λz y x ,将点()3,2,1-的坐标代入方程得14=λ,则所求平面方程为01432=-+-z y x .⑵设所求的平面为λ=+-z y x 32.6,32,132=-=-=-=-=λλλλλ得令zyx.故所求平面为0632=-+-z y x .⑶设所求的平面为032=++-λz y x ,将其法化为()032141=++-±λz y x ,将原点的坐标代入得141±=λ,故所求平面为014132=±+-z y x .6.设一平面与平面x+3y+2z=0平行,且与三坐标平面围成的四面体体积为6,求这平面的方程;解 设所求平面方程为:x+3y+2z+0=λ 原点到该平面的距离为.14222λ=++=CB A D d∴ λλλ21,31,---分别叫做平面在三坐标轴上的截距. 四面体体积.31Sh V = ∴ )21)(31)((21316λλλ---=∴ .6±=λ∴ 这个平面的方程为0623=±++z y x8.直线⎩⎨⎧=+++=+++0022221111D z C y B x A D z C y B x A 的系数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直线在坐标平面XOZ 内解 坐标平面XOZ 属于平面束化简为()()()()021212121=+++++++mD lD z mC lC y mB lB x mA lA 设平面XOZ 面.0,0,0≠≠=z x y有⎪⎩⎪⎨⎧=+=+=+000212121mD lD mC lC mA lA ∴.212121D D C C A A ==。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0 :1: 2 2 :1: 4
所以直线方程为: x 1 y 1 z 1 012
二、空间两直线的夹角(直角坐标系)
定义3.7.1 平行于空间两直线的两向量间的角,叫做空间两直线
的夹角。两直线 的l1, l夹2 角记做 . l1,l2
定理3.7.2
在直角坐标系里,空间两直线
l1
:
x x1 X1
y y1 Y1
z z1 Z1
,
l2
:
x x2 X2
y y夹2 角z 的z2 余弦为:
Y2
Z2
cos l1,l2
X1X 2 Y1Y2 Z1Z2
X12 Y12 Z12
X
2 2
Y22
Z22
推论 两直线
l1
:
x x1 X1
y
y1 Y1
z
z1 Z1
, l2
:
x x2 X2
y
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除以以 为邻v1,边v2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两个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方程为:
x x1 y y1 z z1
X1 Y1 Z1
0
X Y Z
x x2 y y2 z z2
X 2 Y2 Z2
0
X Y Z
例3
已知两直线
l1
:
x 1
y 1
z 1 0 , l2
:
x ,1试 证y 明2两 z 1
定义3.7.2 空间两直线上的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叫做这 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 定义3.7.3 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的直线,叫做两异面直 线的公垂线,两个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公垂线的长。 定理3.7.3 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等于它们公垂线的长。
高中数学复习空间解析几何
高中数学复习空间解析几何高中数学复习:空间解析几何空间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涉及到点、直线、平面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和运动规律。
通过研究空间解析几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代数几何中的相关知识,为高考和数学学科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空间解析几何的相关内容和重要概念,并提供题目进行巩固练习。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在空间解析几何中,我们通常使用三维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和几何对象的位置。
三维直角坐标系由三条相互垂直的坐标轴构成,分别表示$x$轴、$y$轴和$z$轴。
点的位置可以用有序三元组$(x, y, z)$来表示,其中$x$、$y$、$z$分别表示点在$x$轴、$y$轴和$z$轴上的坐标。
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轻松确定点之间的距离及其他几何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
二、空间向量空间向量是空间解析几何中的重要概念。
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空间向量。
空间向量具有模和方向两个重要的属性。
两个向量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模相等,且方向相同。
对于两个向量$\mathbf{a}$和$\mathbf{b}$,它们的和向量$\mathbf{a} +\mathbf{b}$等于将$\mathbf{a}$和$\mathbf{b}$的对应分量相加得到的向量,差向量$\mathbf{a} - \mathbf{b}$等于将$\mathbf{a}$和$\mathbf{b}$的对应分量相减得到的向量。
三、空间中的点和直线在空间解析几何中,我们可以用向量表示点和直线。
对于点$A$,我们可以通过向量$\overrightarrow{OA}$来表示,其中$O$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对于直线$l$,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点$P$和一个平行于$l$的向量$\mathbf{v}$来表示,即$l: \overrightarrow{r} =\overrightarrow{OP} + t\mathbf{v}$,其中$t$为参数。
直线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直线相关的知识点总结一、直线的定义在欧几里德几何中,直线是一种不具有长度、厚度和宽度的几何对象。
直线可以看作是由无数个点沿着同一方向无限延伸而成的集合。
直线是一种特殊的曲线,其在数学坐标系中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表示。
二、直线的性质1. 直线上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上的两点确定了一条唯一的直线。
这是直线的基本性质之一,也是欧几里德几何的基本公设之一。
2. 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是描述其倾斜程度的指标,它可以表示为直线上两点的纵向变化和横向变化之比。
直线的斜率可以用来判断其方向、倾斜程度以及与其他直线的关系。
3. 直线的方向直线可以分为水平直线、垂直直线和斜直线。
水平直线与x轴平行,垂直直线与y轴平行,斜直线则不与坐标轴平行。
4. 直线的截距直线在坐标系中与x轴和y轴的交点称为截距,可以分为x轴截距和y轴截距。
通过截距可以确定直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5. 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得出。
这一公式是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可以应用于解决直线与点的关系问题。
6. 直线的倾斜角直线与x轴之间的夹角称为倾斜角,它可以通过直线斜率的反正切函数来计算。
倾斜角可以用来描述直线在坐标系中的倾斜程度和方向。
三、直线的方程1. 一般式方程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表示为Ax+By+C=0,其中A、B、C为常数。
一般式方程可以用来描述直线的一般特性,如斜率、截距等。
2. 点斜式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y-y1=k(x-x1),其中k为斜率,(x1,y1)为直线上的一点。
点斜式方程可以通过已知点和斜率来表示直线的方程。
3. 斜截式方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y=kx+b,其中k为斜率,b为y轴截距。
斜截式方程可以用来直观地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和截距。
四、直线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系1. 直线与平行线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上不相交的直线,它们的斜率相等。
通过比较直线的斜率可以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2. 直线与垂直线垂直线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它们的斜率乘积为-1。
《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曲线、空间直线、平面、柱面、锥面、旋转曲面、二次曲面等的基本性质。
提高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并能在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处理中学数学的有关教学内容,以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本课程是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向量;在掌握几何图形性质的同时,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在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处理中小学教学的有关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础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各种数学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运用几何结构,深入理解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的有关问题,并且具有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矢量与坐标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矢量的概念,矢量运算的定义、规律及几何意义,利用矢量的运算作为工具研究平面与空间的几何图形教学要求:理解矢量及与之有关诸概念,并能在具体问题中区分那些是矢量,那些是数量,掌握矢量的运算(矢量加(减)法)数与矢量乘法,两矢量的数性积,矢性积,混合积,二重矢性积等的定义与性质,注意与数的运算规律的异同之处,理解坐标系的建立,区分仿射坐标系与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区别,掌握在直角坐标系下,用坐标进行矢量的运算方法,会用矢量法进行有关的几何证明问题。
教学内容:§1.1矢量的概念§1.2矢量的加法§1.3数量乘矢量§1.4矢量的线性关系与矢量的分解§1.5标架与坐标§1.6矢量在轴上的射影§1.7两矢量的数性积§1.8两失量的矢性积§1.9三矢量的混合积§1.10三矢量的双重矢性积教学提示:由浅入深,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印象。
《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
《解析几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各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现代各种数学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掌握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善于运用坐标和向量为工具,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方程,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熟练掌握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其标准方程,熟练地进行一些几何量的计算,会描绘一些常见的空间曲线和曲面的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加深对中学平面解析几何的理解,能在较高的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处理中学数学教学的有关问题,并为学习其他课程提供应有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学时分配《解析几何》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理论学时包括讨论、习题课等学时。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向量与坐标(12学时)(一)教学要求1.了解向量的线性关系与分解及向量在轴上的射影;2.理解并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加法,减法,数量乘向量;3.熟练掌握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及三向量的混合积;4.熟练掌握有关向量的运算公式与方法;5.掌握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对象及几何对象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向量的运算及线性关系、数量积、向量积的运算及性质教学难点:向量的线性关系、数量积、向量积运算及应用(三)教学内容第一节向量的概念1.向量的相关概念2.几种特殊向量第二节向量的加法1.向量加法的定义与满足的运算律2.向量加法的几何作图法3.反向量与向量的减法第三节数量乘向量1.数量乘向量的定义及几何意义2.数量乘向量满足的运算律第四节向量的线性关系与向量的分解1.向量的线性组合2.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第五节向标架与坐标1.标架与坐标的定义2.利用坐标进行向量的运算第六节向量在轴上的射影1.向量在轴上的射影的定义2.射影定理第七节两向量的数量积1.两向量数量积的定义与满足的运算律2.两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3.用向量的坐标表示数量积4.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的方向余弦与两向量的交角第八节两向量的向量积1.两向量的向量积的定义与满足的运算律2.两向量的向量积的几何意义3.用向量的坐标表示向量积第九节三向量的混合积1.三向量混合积的定义与性质2.用向量的坐标表示三向量的混合积第十节三向量的双重向量积1.三向量双重向量积的定义2.三向量双重向量积的运算性质3.反向量与向量的减法本章习题要点:1.利用坐标进行向量的各种运算;2.利用数量积、向量积、混合积的几何意义进行一些几何量的计算;3.运用向量法证明一些几何命题。
高二选必一数学直线知识点
高二选必一数学直线知识点直线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我们学习几何和代数的基础。
在高二数学中,直线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二选必一数学中与直线相关的知识点,包括直线的定义、直线的性质、直线的方程以及与直线相关的几何问题。
一、直线的定义直线是由无限多个点连成的直径无限小的几何图形。
直线没有起点和终点,可以一直延伸下去。
在平面上,直线是最简单的图形之一,用于描述两点之间最短的路径。
二、直线的性质1. 直线的连续性:直线上任意两点连线得到的线段仍然在直线上。
2. 直线的唯一性:通过两个不同点,可以确定一条唯一的直线。
3. 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是描述直线倾斜程度的一个重要量。
斜率可以为正、负或零。
具有相同斜率的直线是平行的。
4. 直线的长度:直线没有长度,它可以无限延伸。
三、直线的方程1. 点斜式方程:点斜式方程是直线方程的一种表示形式,通过给定的一点和直线的斜率来表示。
设直线过点(x1, y1),斜率为k,则直线的方程可以表示为 y - y1 = k(x - x1)。
2. 斜截式方程:斜截式方程是直线方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通过给定的直线的斜率和与y轴的截距来表示。
设直线的斜率为k,与y轴的截距为b,则直线的方程可以表示为y = kx + b。
3. 一般式方程:一般式方程是直线方程的标准形式,通过将直线方程转化为Ax + By + C = 0的形式来表示。
其中A、B、C为常数。
四、与直线相关的几何问题1. 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的交点是指两条直线相交的点。
当两条直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时,称为交于一点;当两条直线没有交点时,称为平行;当两条直线有无数个交点时,称为重合。
2. 直线的倾斜角:直线与x轴之间的角度称为倾斜角。
通过斜率可以计算出直线的倾斜角。
水平线的倾斜角为0度,垂直线的倾斜角为90度。
3. 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情况,即相离、相切和相交。
相离表示直线与曲线没有任何交点,相切表示直线与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表示直线与曲线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共点。
3维空间直线段上一点的坐标
3维空间直线段上一点的坐标1.引言1.1 概述在三维空间中,直线是一种重要的几何对象。
通过两个不同的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而这两个点的坐标也决定了直线的位置和方向。
然而,在研究直线的属性时,我们常常需要进一步探讨直线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
本文将重点讨论三维空间直线段上一点的坐标。
在此之前,我们将先介绍一些基本知识,如三维坐标系和点、线段的定义。
然后,我们将详细分析直线段上一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通过研究直线段上任意一点的坐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空间直线的性质。
这对于建模、计算机图形学、机器人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要点来介绍和讨论三维空间直线段上一点的坐标的相关内容:1. 直线段的定义和性质:首先,我们将回顾直线段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直线段在三维空间中的几何特征。
2. 坐标系的选择:在确定直线段上一点的坐标之前,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坐标系。
这里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坐标系,并说明它们的使用场景。
3. 坐标计算方法:一旦坐标系选择好了,我们就可以利用几何方法或向量运算来计算指定直线段上一点的坐标。
我们将详细阐述具体的计算过程和相关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通过对这些关键要点的研究,我们将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三维空间直线段上一点的坐标的计算方法,为后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
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思考这些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和几何意义,拓宽我们对三维空间几何的认识和理解。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方式和框架,是确保文章逻辑清晰、内容完整、条理分明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1. 介绍问题背景和意义- 解释为什么需要研究3维空间直线段上一点的坐标。
- 引出研究该问题的目的和重要性。
2. 现有研究综述- 回顾过去相关研究,包括已有的算法和方法。
- 分析现有研究的优缺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3. 提出解决方案- 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空间向量 直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空间向量直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将对空间向量和直线的研究进行概述。
空间向量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几何学和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空间向量的定义以及其性质对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直线作为几何学中的基本要素,在数学和工程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空间向量的定义,包括其基本概念和属性。
空间向量的性质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进行详细阐述,这些性质对于理解空间向量的运算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还将探讨空间向量的运算,包括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量乘法等运算法则。
通过对这些运算法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空间向量。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直线在空间向量中的应用。
直线是空间向量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它在几何学和物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将探讨直线的表示方法、性质以及与空间向量之间的关系。
对直线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空间向量的应用和推广。
最后,本文将对空间向量和直线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空间向量和直线作为数学和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将继续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空间向量和直线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进一步发展空间向量和直线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空间向量和直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数学概念,推动数学和工程领域的发展。
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清晰地展示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本篇长文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空间向量的定义2.2 空间向量的性质2.3 空间向量的运算3. 结论3.1 总结空间向量的重要性3.2 对直线的应用3.3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在引言部分,我们会对文章的背景和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引导读者进入主题。
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航,让他们知道将要涵盖哪些主题,以及每个主题的顺序和重要性。
这样做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也方便他们查找所感兴趣的特定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2 − y1 Y1 Y2
z2 − z1 Z1 ≠ 0 ,
Z2
l2 l1
l1, l2 相交 ⇔ Δ = 0 且 v1, v2 不平行, ⇔ Δ = 0 ,且 X1 : Y1 : Z1 ≠ X 2 : Y2 : Z2 .
l1, l2 平行 ⇔ v1 v2 M1M 2 ⇔ X1 : Y1 : Z1 = X 2 : Y2 : Z2 ≠ ( x2 − x1 ) : ( y2 − y1 ) : ( z2 − z1 ) . l1, l2 重合 ⇔ v1 v2 M1M 2 ⇔ X1 : Y1 : Z1 = X 2 : Y2 : Z2 = ( x2 − x1 ) : ( y2 − y1 ) : ( z2 − z1 ) .
v2 = {X 2 ,Y2 , Z2} l2
∴l1, l2 共面 ⇔ v1, v2 , M1M 2 共面,
( ) ⇔ v1, v2, M1M 2 = 0 ,
M1
v1
x2 − x1 ⇔ Δ = X1
X2
y2 − y1 Y1 Y2
z2 − z1 Z1 = 0 ,
Z2
x2 − x1 所以 l1, l2 异面 ⇔ Δ = X1
①.异面:
x2 − x1 Δ = X1
X2
y2 − y1 Y1 Y2
z2 − z1 Z1 ≠ 0 .
Z2
②.相交: Δ = 0 ,且 X1 : Y1 : Z1 ≠ X 2 : Y2 : Z2 .
③.平行. X1 : Y1 : Z1 = X 2 : Y2 : Z2 ≠ ( x2 − x1 ) : ( y2 − y1 ) : ( z2 − z1 ) .
= ± v1 ⋅ v2 = ±
X1X 2 + Y1Y2 + Z1Z2
l2
v1
v1 v2
X1 + Y1 + Z1 X 2 + Y2 + Z2
推论: l1 ⊥ l2 ⇔ X1X 2 + Y1Y2 + Z1Z2
l1
v2
例
2.证明两直线 l1
:
x −1 −1
=
y 8
=
z−5 −3
,
l2
:
x−3 4
=
y − 21 = 5
解得 t1 = 2 ,
⎪⎩5 − 3t1 = −11−10t2
t2 = −1 ,
将 t1 = 2 代入 l1 的参数方程得 x = −1 , y = 16 , z = −1 ,求交点坐标为 (−1,16, −1) .
cos ∠(l1,l2 ) = ±
−4 + 40 + 30
=±
1+ 64 + 9 16 + 25 +100
为了求公垂线 l 的方程,将 l 看作两平面的交线,再过 l1,l 作平面 π3 ,则 π 2 ∩ π3 = l ,
设 l 的方向矢量 v = v1 × v2 = ( X ,Y , Z )
则 l 的方程为:
⎧ ⎪ ⎪
x − x1 X1
⎪⎪ X
⎨ ⎪
x
−
x2
⎪ ⎪
X2
⎪⎩ X
y − y1 Y1 Y
y − y2 Y2 Y
l1
:
⎧ ⎪ ⎨
x y
= =
x1 + X1t1 y1 + Y1t1
⎪⎩ z = z1 + Z1t1
l2
:
⎧x
⎪ ⎨
y
= =
x2 + X 2t2 y2 + Y2t2
⎪⎩ z = z2 + Z2t2
第二步:由
⎧ ⎪ ⎨
x1 + X1t1 y1 + Y1t1
= =
x2 y2
+ +
X 2t2 Y2t2
解出
t1, t2
,
⎪⎩ z1 + Z1t1 = z2 + Z2t2
第三步:将 t1 (或 t2 )代入 l1 (或 l2 )的参数方程求出交点坐标. (2).交角.
( ) ( ) 因为 ∠(l1,l2 ) = ∠ v1, v2 (或π − ∠ v1, v2 )
( ) 所以 cos ∠(l1,l2 ) = ± cos v1, v2
§3.6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共面与异面,共面又分相交、平行、重合. 1. 空间两直线的相关位置
定理:
设空间两直线
l1
:
x
− x1 X1
=
y − y1 Y1
=
z − z1 Z1
,
l2
:
x
− X
x2
2
=
y − y2 Y2
=
z − z2 Z2
,
则判别 l1,l2 相关位置的充要要条件为:
z − z1 Z1 = 0 Z
z − z2 Z2 = 0 Z
l2 π3
l
π2
(2). 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l1 π1
d=
H1H 2
=
射影 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1M
2
=
射影 v1×v2
M1M
2
( ) M1M 2 ⋅ v1 × v2
Δ
=
=
v1 × v2
Y1
Z1
2
+
Z1
X1 2 + X1
Y1 2
Y2 Z2 Z2 X 2 X 2 Y2
④.重合. X1 : Y1 : Z1 = X 2 : Y2 : Z2 = ( x2 − x1 ) : ( y2 − y1 ) : ( z2 − z1 ) .
( ) 证明: ∵ M1 x1, y1, z1 ∈ l1
v1 = {X1,Y1, Z1} l1
M2
v2
( ) M 2 x2 , y2, z2 ∈ l2
−3 = 0 , (−1) : 8 : (−3) ≠ 4 : 5 : (−10)
4 5 −10
所以 l1 与 l2 相交.
−1− 0 1−1 0 +1 ② 因为 Δ = 1 −1 0 = 3 ≠ 0
2 −1 2
所以 l1 与 l2 异面. 2. 两直线的交点、交角.
(1)交点.
第一步: 将 l1 与 l2 的方程分别写成参数式
z +11 相交,并求它们的 −10
交点和交角.
解: l1, l2 相交见例 1,
⎧
将
l1
,
l2
写成参数式的
l1
:
⎪ ⎨
x = 1− t1 y = 8t1
,
⎪⎩z = 5 − 3t1
⎧
l2
:
⎪ ⎨
x = 3 + 4t2 y = 21+ 5t2
,
⎪⎩z = −11−10t2
⎧
由
⎪ ⎨
1− t1 = 3 + 4t2 8t1 = 21+ 5t2
66 74 144
所以
∠(l1,l2 ) = arc cos
66 74 144
⎛⎜⎝π − arc cos
66 74 144
⎞ ⎟⎠
.
3. 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及公垂线的方程. 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的直线叫这两异面直线公垂线,两交点间的距离叫这两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公垂线的长) (1). 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方程 求公垂线立几中通常的方法为: ①过 l1 作平面 π1 l2 , ②过 l2 作平面π 2 ⊥ π1 ,π 2 ∩ π1 = a , a ∩ l1 = H1 , ③过 H1 在π 2 上作 l2 的垂线交于 H2 ,则 H1H2 为 l1, l2 的公垂线.( l )
例 1. 判别下列直线的相关位置:
①
l1
:
x −1 −1
=
y 8
=
z−5 −3
,
l2
:
x−3 4
=
y − 21 5
=
z +11 ; −10
⎧x=t
②
l1
:
⎪ ⎨
y
=
1
−
t
,
⎪⎩ z = −1
⎧x = −1+ 2t
l2
:
⎪ ⎨
y
=
1
−
t
.
⎪⎩ z = 2t
3 −1 21− 0 −11− 5
解: ① 因为 Δ =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