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案例--数学(汇编)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案例1. 引言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初中数学校本研修为例,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提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专业素养,并为初中校本研修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

2. 背景近年来,我国初中数学教师的整体素养和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许多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导致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大幅下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决定组织一次校本研修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 研修目标本次初中数学校本研修的目标如下:- 提高教师数学教学理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探索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方法和教学资源。

- 培养教师对学生数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4. 研修内容基于研修目标,本次校本研修将包括以下内容:4.1 数学教学理念研讨通过专家讲座、教师交流分享等形式,引导教师思考和反思自身的数学教学理念。

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研究的方法。

4.2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师将根据自身教学实际,结合刚刚研讨的数学教学理念,设计一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课堂。

在实施过程中,将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3 资源共享与开发教师们将共享自己设计的好课,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经验。

同时,学校将给予支持,建立一个数学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数学教学资源。

5. 研修评估为了评估本次校本研修的效果,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评估:- 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如课堂教学观察评估表。

- 进行教师满意度调查,了解教师对研修活动的评价和意见。

- 进行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估,例如学生数学考试成绩的提高情况。

6. 结论通过本次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活动,旨在提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专业素养,促进学校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希望本次研修能够为其他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校本研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校本研修,老师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

某小学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着对整数加减法的困难,于是决定进行校本研修。

首先,教师们通过观察发现,学生们对整数加减法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容易混淆正数、负数的概念。

于是,教师们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本质,强化正数、负数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讲解、小组合作、游戏等。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们对整数加减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效果;通过游戏,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整数加减法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他们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多做练习,多思考,多总结,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们也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能够在家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校本研修后,教师们发现学生们在整数加减法方面的学习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概念,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他们更愿意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通过这个校本研修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校本研修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们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校本研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更多地重视和推广。

教研活动数学案例分享(3篇)

教研活动数学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案例分享以“图形与几何”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概述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一单元作为研讨内容。

在活动中,我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2.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三、案例实施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分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教学内容(1)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2)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3)图形的变换(4)解决问题3. 教学策略(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如三角板、梯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

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折叠、剪贴等方法,动手操作三角形和四边形,感受图形的稳定性。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等。

(3)比较分析,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异同点,总结归纳出它们的特征。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分类方法。

(4)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教师设置一系列与三角形和四边形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由三角形和四边形组成的图形,并解释其特点。

校本研修案例---数学(附件1之3)

校本研修案例---数学(附件1之3)

校本研修案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质教育促进工点是“聚焦课堂”,因此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学校就必须确保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深刻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课时目标的设定,进行有效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

因此,教学效果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

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其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其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案例1]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片断)师:列方程解应用题:某建筑工程队,在工地一边的靠墙处,用120米长的铁栅栏围一个所占地面为长方形的临时仓库,铁栅栏只围三边,按下列要求,分别求长方形的两条邻边的长。

长方形的面积是1152平方米长方形的面积是1800平方米长方形的面积是2000平方米生1:设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x米,根据题意得:(120-2x)x=1152生2:设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x米,根据题意得:(120-2x)x=1800生3:设长方形的一条边长为x米,根据题意得:(120-2x)x=2000老师没有详细说明列方程的方法和思路,而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而把重点内容放在了如何解刚才所列的三个方程上,解方程花去了课堂时间的一半。

这其实就使得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因为解方程是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的知识,他们在这种状态下已经形成了学习“视觉疲劳”,不能够促进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反而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有效知识的重难点必须有效控制。

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密度,即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活动的紧张度。

校本研修案例

校本研修案例

校本研修案例校本研修是指针对学校教师进行的一种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

通过校本研修,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师之间的协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下面将介绍一个关于校本研修的案例。

某学校的一位数学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普遍存在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该教师提出了一个校本研修的方案。

首先,该教师联系了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成员,邀请大家一起参与此次研修活动。

研修的主题是如何通过游戏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研修开始前,教师们首先进行了一系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了解了国内外有关数学游戏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研修过程中,参与教师们进行了讨论和分享。

大家一起分析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例如,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可以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等。

接着,教师们开始进行实践活动。

他们在课堂上尝试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例如利用数独游戏进行数学思维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等等。

教师们定期开展交流会,分享彼此的实践经验和效果,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

通过几个月的校本研修,该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学生们通过参与数学游戏,不仅提高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这个校本研修还取得了其他方面的成果。

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树立了学校的团队精神和共同发展的理念。

教师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以上就是一个关于校本研修的案例。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校本研修是一种有益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数学校本研修案例成果

数学校本研修案例成果

数学校本研修案例成果1. 背景本文档记录了数学校本研修项目的案例成果。

该项目旨在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能力,并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2. 案例一:利用游戏提升学生数学能力2.1 目标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方法,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加深他们的数学理解和技能。

2.2 实施在该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与数学相关的游戏,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学生通过玩游戏来研究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和进行计算。

教师还利用游戏的竞争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提供了个性化的研究体验。

2.3 成果该案例实施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显著提升,参与度也大幅增加。

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计算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案例二:小组合作促进数学研究3.1 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在数学研究中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3.2 实施在该案例中,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在小组内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和完成作业。

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彼此的研究和理解。

3.3 成果该案例实施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有所提高。

4. 案例三:实际问题引导数学思维4.1 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2 实施在该案例中,教师提供了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来解决。

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数学推理和计算。

4.3 成果该案例实施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他们学会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5. 结论通过以上的案例实施,数学校本研修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化学习、小组合作和实际问题引导等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这些经验和成果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优秀教研案例初中数学(3篇)

优秀教研案例初中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案例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式学习。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 问题提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B=DE,BC=EF,∠A=∠D,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B=DE,AC=DF,∠B=∠E,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3)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若∠A=∠D,∠B=∠E,∠C=∠F,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3. 问题探究(1)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尝试找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4. 案例分析教师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5.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有哪些?(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哪些?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数学校本研修案例【篇一:数学校本研修案例】数学是抽象思维的代言人,它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它会使你在应用中领略到它的严密的推理路线、严谨的结构体系、形式的简单化、内容的丰富色彩、应用的广泛性、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特有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也决定了它特有的建构模式,更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的灵活性,会拓展你的思维意识;数学的特性决定了它的题型的多样性:应用实际型的、开放型的、理解型的、类比联想型的、分类讨论型的等等,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出现制作型的,来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来带动脑力的发展和思维的拓展。

多媒体具有一般教学工具所达不到的理想的本能,具有快捷性、形象直观性、容量的硕大性、优美性、游戏特性,可虚拟现实、可反复演示再现情景。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完美的整合,融合它们各自的个性,交互她们优越的特性,让它们有机的结合,把数学的困难点、抽象性形象地展现出来,让静的数与字母跳动起来,借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和学习数学的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产生良好的效应。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实现重播,为学生提供重复观察的条件,加深学生对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和拓展。

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等进行个别化学习,因材施教、因人施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养成健康的心态。

1、应用网络,消除知识的盲点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聚跬步无以至千里。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他们一方面汲取知识。

成为知识接纳的课题;另一方面,他们在提问质疑解答中动手动脑动口,标新自己的观点,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二者的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

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生动的虚拟世界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堂,这样就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案例,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校本研修的方法和策略。

案例介绍案例一:课程资源共享某中小学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校本研修,旨在通过课程资源共享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教研组的教师们积极参与和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试题和活动设计等。

通过将资源进行评估和优化,教师们相互借鉴和研究,提高了教学效果。

校本研修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案例二:教学观摩研修一所中小学数学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组织了教学观摩活动。

教师们定期前往其他同事的课堂进行观摩,了解和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观摩后的讨论和交流让教师们有机会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并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这种教学观摩研修提供了实践交流的平台,帮助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案例三:课题研究小组一所小学成立了一个课题研究小组,专注于数学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

小组成员通过阅读学术文献、参观其他学校和与专家进行讨论,深入研究该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定期汇报研究进展和成果,并与其他教师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方法。

课题研究小组通过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为学校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结论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活动。

通过资源共享、教学观摩和课题研究小组等方式,教师们可以相互研究和借鉴,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校本研修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合作平台,有助于形成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张三, 中小学数学校本研修的策略与方法, 《数学教育研究》, 2018.- 李四, 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数学教学论坛》, 2019.。

数学校本教研典型案例

数学校本教研典型案例

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例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将以一次具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为例,介绍数学校本教研的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本次校本教研活动以“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为主题,旨在通过探究式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实施(1)集体备课活动前期,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针对本次教研主题进行了集体备课。

首先,由备课组长提出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和要求,然后,组内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材内容,共同探讨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形成了以下共识: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注重合作,共享成果。

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分享学习成果。

(2)教学研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安排了一位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公开课以“分数的意义”为例,教师运用探究式学习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后,教研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评课。

首先,由授课教师进行自评,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然后,其他教师依次进行点评,肯定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学生互动等方面的优点,同时也提出了改进建议。

(3)课例研究针对本次教研活动,教研组选取了两个典型课例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课例,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

然后,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教研活动案例数学(3篇)

教研活动案例数学(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分数的意义”为例,介绍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案例。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使教师对分数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分数的教学方法。

2. 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分数意义的探究(1)教师展示一组分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分数表示的是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分数的意义,如“1/2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3)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分数教学的案例分析(1)教师分享一节优秀的分数教学案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2)其他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3. 分数教学方法的探讨(1)教师针对分数的意义,探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操作实践、小组合作等。

(2)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分数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4. 现代教育技术在分数教学中的应用(1)教师展示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分数教学,如展示分数的演变过程、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等。

(2)教师分享如何运用教育软件、在线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活动过程1. 研讨准备阶段教研组提前一周将活动主题和内容通知给教师,要求教师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并做好课堂观察记录。

2. 活动开展阶段(1)教师展示分数意义探究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教师分享教学案例,其他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探讨分数教学方法,分享成功经验。

(4)教师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在分数教学中的应用,分享相关资源。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小学数学校本研修案例导入:1.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公倍数吗?公倍数有什么作用?2.板书:公倍数3.解释:公倍数指的是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共倍数,可以找出一个数同时是这些数的倍数。

公倍数在数学中有着很多应用,比如求最小公倍数。

案例:小明爸爸每天花30分钟跑步,小明妈妈每天花50分钟跑步。

我们来想一想,他们两个人什么时候能够同时跑步结束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找出他们跑步时间的公倍数来得到答案。

首先,我们列出小明爸爸和小明妈妈的跑步时间的倍数:小明爸爸:30分钟 × 1 = 30分钟30分钟 × 2 = 60分钟30分钟 × 3 = 90分钟小明妈妈:50分钟 × 1 = 50分钟50分钟 × 2 = 100分钟50分钟 × 3 = 150分钟我们发现,他们两个人跑步结束的时间有一个公共的时间点,就是小明妈妈跑步了150分钟的时候,小明爸爸也跑步了90分钟,所以他们两个人在150分钟的时候能够同时跑步结束。

进一步,我们可以观察到小明爸爸和小明妈妈跑步时间的公倍数为300分钟,即小明爸爸跑步300分钟,小明妈妈也跑步300分钟时,他们两个人能够同时跑步结束。

结论:小明爸爸和小明妈妈在300分钟时能够同时跑步结束。

拓展: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约会时间的确定、任务完成的协调等。

反思: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的设计和引导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及时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并分享解题思路。

结束: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什么是公倍数,还学会了如何找出公倍数,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发现更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组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组校本研修案例

小学数学组校本研修案例一、研修背景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不仅仅是掌握计算技巧和公式的工具性学科,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该校小学生数学学习存在一些问题,如计算能力相对较弱、对问题解决方法的认识不全面、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组决定进行校本研修。

二、研修目标1.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兴趣,培养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研修内容1.学习理论知识:组织教师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包括数学思维的种类、培养方法和策略等。

2.教学案例研究:教师组织讨论和分析一些成功的数学思维案例,研究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反思教学实践:教师组织进行教学实践反思,讨论交流近期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尝试寻找改进的措施。

4.评估和总结:制定数学思维能力评估指标,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定期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四、实施步骤1.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和公式的掌握。

2.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各种数学思维能力,如归纳、推理和创新思维等。

3.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多次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五、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实践,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明显提高。

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提出合理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明显增加,他们更加愿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高。

教研案例初中数学(3篇)

教研案例初中数学(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几何学、物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勾股定理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学生记忆为主,缺乏探究性和实践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本教研案例以“探究式学习”为理念,通过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勾股定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展示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图片,如建筑、几何图形等,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2. 提问: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

(二)探究活动一:发现勾股定理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直角三角形模型和一把直尺。

2. 要求学生通过测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尝试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 小组内讨论、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勾股定理。

(三)探究活动二:证明勾股定理1. 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内容,提出证明问题。

2. 学生自主探究证明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几何画板软件绘制直角三角形,通过旋转、翻转等方式证明;- 利用勾股定理的代数形式,通过代数运算证明;- 利用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几何知识证明。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证明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应用环节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总结学习经验。

四、教学反思1. 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基于校本研修实践的教学案例数学

基于校本研修实践的教学案例数学

基于校本研修实践的教学案例数学教学案例数学:基于校本研修实践的探索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而校本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以数学学科为例,探讨如何在校本研修实践中进行教学案例研究,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校本研修与教学案例研究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目标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

它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以实证为基础,通过对特定教育教学情境的观察、分析、反思和总结,形成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方式。

在校本研修实践中,教学案例研究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学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教学实际,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1.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学案例研究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

1.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教学案例研究强调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基于校本研修实践的教学案例研究数学学科的实践探索在校本研修实践中,我们以数学学科为例,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1.确定研究问题我们首先对数学学科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深入、缺乏数学应用能力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研究主题。

1.设计实践方案针对研究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方案。

包括: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方法、引入数学应用案例、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具体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1.实施实践方案在校本研修实践中,我们按照实施计划和时间表,逐步推进实践方案。

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们还注重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数学优秀教研活动案例(3篇)

数学优秀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数学优秀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2. 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3. 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期间,数学教研组针对某一单元或章节进行集体备课。

首先,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共同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

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班级实际情况,提出教学设想,进行讨论交流。

最后,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供全体教师参考。

2. 课堂观摩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组组织开展了课堂观摩活动。

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要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进行评课。

评课时,其他教师针对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观摩和评课,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 教学研讨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活动中,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例如,针对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问题,教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4. 课题研究为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研组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作为课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教学案例、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四、活动成果1.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校本教研数学案例

校本教研数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育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中学,面临着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现实问题。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

二、案例主题本次校本教研的主题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旨在通过实践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案例实施过程(一)问题提出在前期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存在以下问题:1. 对数学问题缺乏敏感性,不能主动发现问题。

2. 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缺乏逻辑性。

3. 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较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缺乏合作意识,不能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研究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清晰的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逻辑性。

3. 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二)实践探索1. 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层次,使问题难度适宜,便于学生逐步解决。

(3)教师准备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2. 课堂实施(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解题思路进行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改进解题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主题研修
实践探索研修案例
2014年10月14日
一、教研活动背景
新课程“解决问题”从一年级开始便渗透于数与运算领域之中,从理论上讲,六年的学习,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应该会得到加强。

但在我校实际教学中发现,我们学生的解题能力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弱了。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与传统应用题教学下的学生相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什么降低了,为什么学生拿到应用题会无所适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通过推门听课等常规调查,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他们将教学的关注重心过多的放在了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教学中缺乏对数量关系的渗透、分析,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综合应用。

这样的教学,导致许多学生不会做应用题,害怕做应用题,拿到题目,无处下手。

长期下来,势必会削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本学期以“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作为切入口,让老师们在理论——实践——反思——跟进实践——再反思的不断循环中,提高对数量关系教学的再认识,以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教研活动过程
2014年4月23日,我们进行了主题研修第二阶段活动——实践探索。

本次活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一节课。

在此之前,每位数学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构思,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上午第二节,我们进行了讨论,针对本节课的数量关系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三节课,有王帅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了课堂实录。

中午,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活动,下面是一些评课的片段:
张世锋:在复习和引入阶段,郑老师紧扣教学内容,使学生从开始就进入了“综合列式”的构建模式中去,有利于下面教学的开展。

利用多媒体,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用比较小的数字对问题进行解决,符合小学二年级的认知水平。

在学生出示了计算结果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思维的整理、学生通过说一说、倾听等方式,让学生更加好的进行了问题的解决思维训练;练习题设计有一定的梯度,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路忠明:王老师先创设情景,把一步计算合并成综合算式引入到新课。

先出示一个方阵有4行,每行5人,再出现3个方阵,进入了数学的主题。

学生自行是做,经过交流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式。

让学生说自己计算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比较评论,学生掌握了连乘的算理,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并解决了一些计算的实际问题,紧扣了
数学目标。

以上两位教师的发言刚结束,我们立刻打断接下去的发言,因为发现教师没有围绕主题进行有效的评课。

因此,在经过再次强调后,出现了以下的几位发言:
金桂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上,缺乏对数量的具体分析。

比如,4表示什么?5在这里表示什么?那么4×5先求出的是什么?除了让学生明白先求什么?还要提问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很明显4表示的是行,5表示列,每行×几列=一个方阵的人数。

包括其他的两种策略,我们要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最后教研组长进行了总结。

三、教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们主题研修的第二阶段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引领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升评课水平,做到能够围绕主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

1、精心准备,认真策划
本次活动时间较以往更长,在活动之前,我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并对本节课进行了集体备课活动,讨论本节课重点教学内容以及对教
学中数量关系如何处理进行了预设。

以前的教研活动,往往是谁上课,谁备课,其他老师听听课进行了,评课的时候说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就行了。

研修活动变成了一个人的活动,教师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不高。

为此,我们在策划时注重对教师参与的设计,希望通过活动,让老师们明白校本研修不是学校的事情,也不是教研组长的一个人的事情,是我们每个老师自己的事情。

2、改变了传统的评课模式
过去,我们的老师在评课时不能做到围绕主题进行评课,往往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评课乱而无序。

为此,我们在进行评课时特意强调教师要根据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点评,不讲无关的东西。

在前两位教师评课时,由于跟主题没关系,我们掐掉评课过程,再次进行了强调,并要求教师能够重新组织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评课。

3、本次活动达成了三个共识:1)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仍然具有核心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

2)学生数量关系的掌握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渗透,并能够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整体感悟数量关系的三个量内在的联系。

反思我们的教研活动,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活动的形式上,教师的主动参与等等还是有许多的不足。

为此,我们将继续奋斗,努力提高研修活动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