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研究在我国兴起的背景_发展以及存在的分歧
试析全球公民社会视阈下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的缺失.doc
试析“全球公民社会”视阈下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的缺失-“摘要:我国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教育从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设置到教育实施路径的选择都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需要重新完善现有的大学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并要对其教育内容进行丰富与拓展,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多元化的大学公民教育实施平台。
关键词:全球公民社会大学公民教育一、全球化与“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化在现代意义上主要是指全球各地普遍发生的事情或过程,如果没有特殊的干扰或拒斥,该过程对于世界上的各国各地将发生同样的或相近的涉触或带动作用。
在这里,作为个体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等,均具有跨越国界、超越国家、从而不受“国家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严格制约的性质。
全球化意味着国家间、地区间及不同种族的社会个体间空间距离的缩小,沟通障碍及发展过程中异质性的弱化、同质性的加强,孕育出了以经济为纽带的全球市场和以全球价值共识为基础的世界新文化形态。
全球化浪潮的出现,也使世界各国的人们不得不开始改变原有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个体正在由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家庭人”、“单位人”和“社会人”变成具有全球公民身份的“国际人”,滋生了“世界公民”的角色。
“世界的中国人”、“世界的欧洲人”等“世界公民”正在形成。
在这样一种宏观社会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差异在逐渐缩小,这意味着人类已逐渐进入一种公共生活时代——“全球公民社会”时代。
美国学者McGrew称“全球公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共同命运和一致性的大社区。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相依赖的、四海一家的时代。
随着“全球公民社会”场域的形成与影响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对“全球公民社会”生成的时代意义及其影响等相关问题进行建构性反思。
“全球公民社会”的大环境下,人类交往与共生的发展需要促使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公共性”的价值追求与文化理念。
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
他在他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区分开来。
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是对黑格尔相关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而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本文将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概念进行分析,辩证分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以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结构性关系。
(一)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早期所确立的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它确立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基本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坚决反对国家决定社会的观点,他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而建立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从而为科学的研究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化。
社会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化,其实质也是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化。
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是国家把权利(经济权利)逐步还给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来看,政治和经济相对分开,是政治和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
(三)社会与国家的重新统一。
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性内容,是从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的必要性,同时又揭示了国家自行消亡的历史趋势。
因此,马克思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
三.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研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市民社会研究于本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学界展开以来,取得了一些严肃而认真的研究成果。
《社会史研究导论》单选题(含答案)
《社会史研究导论》单选题1.1946年,《经济社会史年鉴》更名为《(B )年鉴》。
A、经济、社会、政治B、经济、社会、文明C、经济、历史、政治D、经济、历史、文明2.20世纪(D )以后,社会史学者提出“自下而上”的问题意识。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3.20世纪的年鉴派学者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C )。
A、北欧B、西欧C、地中海D、东欧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学者关注人民群众的作用集中在(C )上。
A、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B、精神需求和经济进步C、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D、王朝战争和朝代更替5.20世纪前期史学的两种新路向是(C )。
A、社会稳定和眼光向下B、社会稳定和眼光向上C、社会变迁和眼光向下D、社会变迁和眼光向上6.按照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方法论,(B )算得上是一个中时段。
A、五年B、十年C、五十年D、一百年7.北京地区大量宦官修建寺庙主要是为了(C )。
A、建立良好的形象B、消除现世的罪孽C、寻找死后的归宿D、收敛信徒的钱财8.彼得·伯克的观点不包括(D )。
A、作者和作品是可以相分离的B、对出版后的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应该来自作者以及所有读者C、读者有权判断作者的作品D、作者无权判定自己是否属于某一个流派9.彼得·伯克认为后现代主义史学可以让历史学家不会过于漠视(C )。
A、普通人和一般事件B、英雄人物和一般事件C、普通人和个别事件D、英雄人物和个别事件10.不属于20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方社会是研究的是(A )。
A、现代主义B、边缘群体研究C、叙事史的复兴D、都市史与乡村史研究11.传统的都市研究主要集中于(A )方面。
A、沿革地理与近现代变迁B、沿革地理与人口变化C、个人生活与近现代变迁D、个人生活与人口变化12.传统的角度研究中世纪史学是以(D )的方式进行的。
A、微观B、阶段C、渐进D、倒推13.传统的社会结构研究一般被简化为(C )。
A、政治制度史B、经济制度史C、阶级关系史D、社会演变史14.传统的史学研究对于死亡表现出的态度是(C )。
中国公民社会_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中国公民社会_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引言公民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代表着个体权利的实现与社会公平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公民社会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成就。
本文将探讨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分类及其制度环境,以期深入了解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概念:中国公民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公民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与文化中有不同的内涵。
一般而言,公民社会是指在政治体制内,个体与团体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和行使权利来实现自身利益及社会发展。
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其特征包括民间组织繁荣、市民意识觉醒、公民参与程度提高等。
分类:中国公民社会的组织形式与领域中国的公民社会可以分为两大领域:政治公民社会和经济公民社会。
政治公民社会包括政治参与、维权和公共治理等方面,经济公民社会则主要涉及市场经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
在政治公民社会领域,民间组织如非政府组织(NGO)、基金会等为公民提供了积极参与政治及社会事务的平台。
在经济公民社会领域,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发挥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作用。
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的政策与法律保障政策及法律保障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律,以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
例如,2016年颁布的《公益组织法》明确了对公益组织的扶持、监督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公益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工会、共建股份制等措施,使得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谐。
挑战与展望: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尽管中国公民社会近年来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公民社会在行动自由、言论自由等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
另一方面,公民社会组织的融资与资源缺乏仍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未来,中国公民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同时,公民需要增强自我意识、行使公民权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促进公民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市民社会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诉求之一_孙杰
摘要:市民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诉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的市民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是共生共长的关系,两者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说明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已成为推动我国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为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市民社会;民主政治;价值意蕴;社会组织中图分类号:D6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3)10-0140-04市民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诉求之一孙杰(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北京100091)当今世界,民主政治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
但民主政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条件的支撑。
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市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发育土壤和重要推动力量。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推进市民社会发展已显得尤为迫切。
把市民社会放在政治现代化的语境中,从培育市民社会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既是促进市民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诉求。
一、市民社会的内涵市民社会在中国是一个舶来的社会政治哲学概念,其英文是civil society 。
①这个概念在西方具有漫长的发展史,其内涵在不断变化。
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古典、近代、现代与当代的市民社会。
古典的市民社会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
在他的《政治学》一文中首先提出了“PolitikeKoinonia ”(Political Community )的概念,其含义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摘要】葛兰西是20世纪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他提出了市民社会理论,认为市民社会是介于国家与家庭之间的社会领域。
市民社会是由自由结合的、自治的公民组织构成的,具有自发性和独立性。
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公民的自愿参与和民主的政治制度。
市民社会具有社会互助、自治和自我规制的功能和特点,对社会起到了稳定和促进进步的作用。
但是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也受到了批评与争议,有人认为其过于理想化和排斥政府干预。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启示我们要注重社会参与和公民责任,展望市民社会的未来应当重视社会组织和公民自治,重申市民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定义、形成、发展、功能、特点、影响、启示、未来、重要性。
1. 引言1.1 葛兰西的背景葛兰西(Alexis de Tocqueville)是法国政治哲学家、历史学家和作家,生于1805年,逝世于1859年。
他是19世纪最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先知”。
葛兰西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但他的思想却深受法国大革命和美国民主政治的影响。
在葛兰西的时代,法国正在经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他对这些变化进行了深刻观察和研究,并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观点和理论。
葛兰西的著作《美国的民主》被认为是政治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其中详细探讨了美国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以及民主政治的优缺点。
他的思想被广泛引用和研究,对后人的政治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兰西的背景和经历使他对市民社会的理论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他的市民社会理论被认为是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思想贡献之一。
1.2 市民社会理论概述市民社会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葛兰西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
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是介于政府和家庭之间的一个独立领域,是由自愿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所构成的社会结构。
市民社会理论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自主性和自治性,并认为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
公民社会研究一、公民社会的定义及其基本要素首先,必须注意区分理论概念上的公民社会与经验世界的公民社会是有很大差异的,前者是纯粹形态的公民社会,具有分离、自主性和志愿结社等特性;后者则包括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以上原则的各类社团。
定义: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中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地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社会自主性被看作是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
(p64)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特殊社会形态,公民社会体现着如下对立:社会的美德与政治的邪恶;自由与压制;参与与科层制;多元主义与一致性;自发性与操纵;纯洁与腐败。
公民社会五个突出的要素: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发展是任何公民社会的基石)个人私域市场(结构特征)多元主义(权力分散,相对独立;自由共存的文化以及宽容)阶级(公民资格无意的后果)市民认同(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模式,是指对构成市民社会的那些制度或机构的一种珍视或依归,是个人的自我意识被他的集体性自我意识部分取代时的一种行为,同时兼具三种性质,个人性、地区或集团性与整体性)以上要素的局限:非个人主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个人私域的乌托邦,非政治化垄断与市场不对称的多元主义(权力和影响分配的不对称)不平等和阶级Q1:如果说社会自主性是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那么在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边界日益模糊、三者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今天,这种自主性的维持会否遭到侵蚀,在理论乃至经验层面怎样去抱守一种独立的审视与批判的态度?二、公民社会的理论渊源与现今主要流派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1.洛克式“市民社会先于国家或外于国家”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关注与限制国家的权力2.黑格尔“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是相对于市民社会的更高阶段,导向极权主义的潜在危险有关公民社会一与公民社会二:公民社会一:公民社会只包括那些弥补社会与政治裂痕的组织,而不包括那些加重这种分裂的组织,注重产生缓和与妥协精神。
公民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理论引言公民社会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关注的是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公民社会指的是一个自由、平等和自治的社会,其中公民能够通过自主组织和参与社会事务,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民社会理论的概念、特征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公民社会理论的定义和概念公民社会理论是在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旨在研究公民与国家、市民与市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公民社会理论强调公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由行动和社会责任,并通过其自发组织和参与社会事务来实现社会进步。
公民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自由、平等和自治。
自由是指公民在合法框架内享有的自由权利,包括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信仰自由等。
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和歧视。
自治是指公民自主组织和参与决策,通过公民团体和公民组织共同管理社会事务。
公民社会理论的特征公民社会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自组织性:公民社会依赖于公民自发组织和参与社会事务,不依赖于国家或政府的引导和干预。
公民团体、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等都是公民自发组织的产物,通过这些组织,公民能够自主地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进步。
2.公共性:公民社会关注的是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而不只是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
公民通过自发组织和合作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3.民主性:公民社会理论与民主政治紧密相关。
公民社会的发展需要民主政治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而民主政治制度又需要公民社会的活跃参与和监督。
公民社会理论倡导公民参与决策、公民监督政府的民主实践,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基础和动力。
公民社会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公民社会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促进社会进步和改革:公民社会能够通过自发组织和参与社会事务,发挥监督和反馈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公民社会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它能够反映和满足公众需求,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试论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进程
20 0 6年 5月
试 论 当代 中国公 民社 会 的 发展 进程
郑庆基
(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300 ) 福州 507
摘 要 : 0 纪 9 年代 以来。 2世 o 学术界把 西方公 民社会的概念移植到 当代 中国, 成为争议 中的热 门问题 。公 民
社会是以自由公众独立于国家 自 治和独立于传统结构, 如家庭单位或家庭的 自治的双重自治为前提的, 因此 中国 的会民社会尚未成熟。实际上, 公民社会也是在近期才开始重塑自己。 中国经历 了它的“ 在 起飞期” 。中国公民社
维普资讯
3 8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第2 o卷
中国社 会结 构 由传统 向现代转 变 的重要 标 志。 人们对 公 民社会 的思考是 基 于 自己所 面对 的现
实历 史 , 因而 每 一 个 时代 的公 民社会 概 念 和具 体 的
意义 上 的“ 民社会 ” 指有 效 的 、 康 的 、 满 活力 公 意 健 充
代 化和全 球化 的一个 重 要 表 现 “ 有 完 整 、 3,没 现代 的公 民社会也 难 以谈及全 面 、 深刻 的社 会变迁 , 民 公
争议的焦点 自然集 中到如何立足中国传统现实 , 正 确理 解公 民社会 的解 释范式 的有 效性 问题 。本文试
社会的建构及其 国家 的历史性 的整合 , 将成为当代
2 纪 9 代 以来 , 民社 会逐 渐成 为学 术 0世 o年 公 研 究 的热 门话 题 。 由于公 民社 会 与 当代 中国社 会政 治 变迁密 切 相 关 , 因此 引起 了 广 泛 的 关 注 和 讨 论 。
公 民社会 必须 是社会 主义 的公 民社 会 。虽然 这种现
论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首要目标培育公民社会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雹翟隧蟹l毯三!!!兰!望!圭!f叁箜尘查垒金论后发国家政‘召发展的首要目标:培育公氏社会陈硕摘要后发国家的政治发展面临诸多劣势与困境,造成了这些国家长期的政治动荡和政府低效,并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遭到破坏。
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不力直接体现为政府低效、社会无序、经济落后等,并较为完整地映射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上。
公民社会发育不足成为了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不力的负面结果和重大阻碍。
基于自身所蕴含的公益性、公民性、自主性和多元化属性,公民社会的良好发育是解决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不力现状的首要目标和重要途径。
关键词政治发展后发国家公民社会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54.03一、政治发展概念派伊在其著作《政治发展面面观》中归纳了“政治发展”的十种不同定义,包括:(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认为政治和社会条件对于阻碍或便利人均收入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该先考虑政治发展的问题使之具有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政策条件:(2)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的典型政治形态,一切社会无论是否实现了工业化都可以效仿:(3)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现代化,是非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已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4)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的运转,是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5)政治发展是行政和法律的发展,政治发展过程的核心是建设有效率的官僚体制;(6)政治发展是大众动员和大众参与,是一种政治觉醒,是从臣民演变为公民的过程;(7)政治发展是民主制度的建立,这一观点认为政治发展应该与民主制度和实践的建立是同一的:(8)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而有序的变迁,稳定与发展的概念有着合法性方面的联系;(9)政治发展是动员权力,这种看法给了我们政治发展是关于体系的能力、水平的概念;(10)政治发展是多元社会政治变迁过程的一个方面,持续不断的政治发展只能是在一个社会变迁多元过程的背景前提下进行的,其中任何社会部分和方面都不能长期落后。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单项选择题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 C ) A 《社会学研究》 B《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A 严复B 康有为C 梁启超D 陈千秋5、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 )A 弗洛伊德B 莱格C 米德D 马斯洛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 B ) A 生理的 B安全的C 归属的D 自尊的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 B ) A 米德 B库利C 布卢默D 托马斯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 A )A 朋友谈心B 观众看电影C 顾客的摩肩接踵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A 主体B 形式C 性质D 方式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B 竞争C 合作D 顺应A 语言B 思维C 劳动 D直立行走10、根据交往的( C),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B 林顿C 托马斯D 米德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 复式角色B 角色丛C 实际角色D 自致角色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 )。
A 角色扮演B 角色冲突C 角色中断D 角色失败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
A 赶时髦B 抢购C 春游D 球迷闹事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B 权力主义C 悲观主义D 乐观主义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公民社会的培育与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责任
的 变迂 ,而 且 也标 志 着 社 会 变迁 过 程 中 各 种利 益 群体 的 形成 和社 会 的分 化 。其 中 , 由
发 生深 刻 变化 的 重要诱 因。其 中, 体 对公 民社会 的培 育和 形成 在现 实社 会 生 活 中发 挥 着 媒
重要 的 引导作 用 : 于此 , 文将 对 以下 问题 进行 探 究 : 民社 会 形成 的原 因及 其 重要 特 征 鉴 本 公
做 的研 究 结论 也不尽 完 全相 同 。实 际上 , 公 民社 会 是告 别 传 统 农业 社 会 进 入工 业 化 社 会的 种 现代 文 明社 会形 态 。概 括起 来讲 , 带 的作 用 , 会 中介组 织 良性 健 全 的培 育和 社
发 展是 维护和 巩 固公 民社 会 公平 、 合理 、 友 爱 、 作 以及 防止 公权 滥 用 的重 要机 制 。六 合
于 经济 发 展 而 带来 的不 同利 益群 体 的博 弈
和 不断 的社 会 分层 既 推 动 了社 会 的进 步 和
发 展 ,也 为应 对 社 会 发展 过 程 中 出现 的各
有哪 些?如何理 解公 民社 会培 育过程 中的社 会 风 险和 突发公 共 事件 ?在 突发 公共 事 件传播
和共 融。三 是 民主 的社 会 。 管人 民当家作 尽 主 , 大 多数 理 论 家和 政 治 家 而 言 , 民主 对 是 的应 有之 义 , 是如 何保 护 少数 人 的正 当权 但
等 ,正 是 当前 中 国公 民社 会培 育 过 程 中所 要重 点努 力 的 方向 。在 此 过程 中 , 人们 思想
行为 进行 约束 。更重 要 的是 , 制 既限 制或 法 有效避 免 了政府 权 力 的无 限扩张 运 用 , 为 也
中国公民社会_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
中国公民社会_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一、引言公民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理论和概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公民社会的概念、分类以及制度环境,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挑战。
二、公民社会的概念公民社会是指在国家和市场之外,由自愿加入的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网络。
它是在法制框架内,独立于国家和市场的第三部门。
公民社会具有自治性、公共性、多元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在公民社会中,公民可以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发表个人意见,维护权益,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公民社会的分类根据公民社会组织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公民社会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组织目标来划分,如慈善组织、专业组织、文化艺术组织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组织形式来划分,如非政府组织(NGO)、社会团体、基金会等。
这些分类方法体现了公民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建立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公民社会组织,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公民社会。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公民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社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五、中国公民社会的挑战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政府监管的限制、公众参与意识的不足、社会信任度低、法律环境不完善等问题都制约了公民社会的发展。
此外,薄弱的组织能力、融资困难、人员培训等问题也是公民社会发展的挑战。
六、中国公民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公民社会组织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同时,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公民社会的建设,增强公民意识,提高社会参与的能力和质量。
公民社会兴起视角下的参政党建设:功能与路径
张艳 娥
( 西安财经学院 , 陕西西安] 民社 会在 我 国的 兴起 是 中国社会 整体进 步的 必然趋 势 。公 民社会 的兴起 对我 国 公
的政党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参政党在促进 国家与公 民社会 的良性互动中具有独特 的功能。
权利意识 、 政治参与意识 、 社会 自治意识 、 契约精神 与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公民社会 的基本价值理念和 原则正在逐步确立 ;三是民间社会力量开始积极参
与公共 决 策【 公 民社会 的兴 起和发 展意 味着 国家一 2 】 。 社会 一政 党关 系 的社会 环境 发 生 了变化 ,必 然会 对
我 国的政 党制 度产 生深 刻影 响 。 ( ) 国政 党制度 形 成和 发展 是顺 应近 代 以来 一 我 国 家与社 会 关 系发展 趋 势 的重要体 现
而又 紧迫 的政治课 题 。 国家—社 会一 政党 三者 的关 系格局 的现实 历史
状态 是一 个 国家选 择何 种政 党制度 的基 础 。 西方 , 在
收 稿 日期 :0 卜 0 — 2 2 1 3 0
基金 项 l: 西 省委 统 战部 2 t 重 点 课 题 ( T 2 1 1 ) l f陕 00年 s z O 05 。
改革 开放 以来 ,中 国社 会最 深 刻变 化之 一 就是 国家与社 会关 系 的嬗变 。全 民社 会 向公 民社 会转 变 是 国家 与社 会关 系嬗 变 的集 中表 现 。在 当今社 会 政 治生 活 中 , 民社 会 正 在兴 起 , 逐 渐 发 展 和成 熟 , 公 并 国家 、社会 和市 场新 的互 动关 系正 在形 成 。这 种 国 家一 社会 一 市场关 系对 我 国 的政党 制度 和 民主政 治 建设 都产 生 了深刻 的影 响 。 能否顺 应这 种 变化 , 国 将 家 的民主 政治发 展 、政党 制 度 的完善 置 于公 民社 会 与 国家 关 系 的互 动模 式 中加 以考 虑是 一个 十 分严 肃
《非营利组织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非营利组织管理复习题(课程代码 264015)一、名词解释1.非营利组织: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2.公民社会:是指介于国家和家庭或个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相互作用的领域及与之相关有价值或原则。
3.治理:是各种公共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他们共同事务的众多方式的总和。
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到协调并且联合起来共同采取行动。
4.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在中国香港又称为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独立于政府和市场而存在,因此也称作“第三部门”。
5.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
6.双重管理体制:是指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注册和业务管理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的体制。
7.SWOT分析法:也称自我诊断或评估,是指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与弱势,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从而制定良好战略的方法。
8.志愿者:是指出于自由意志而非个人义务或法律责任,秉承以知识、体能、劳力、经验、技术、时间等贡献社会的宗旨,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各项辅助性报务的人员。
9.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是指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宗旨,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取资金、人力等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所获得的资源,有效地组织、计划、控制项目的动作过程,从而达到项目的既定目标。
10.非营利组织的“4P”核心:营销的核心是所谓的“4P”,即产品、价格、推广、渠道。
对于非营利组织营销来说,同样遵从这样的核心。
11.国际非政府组织—是指组织目的与活动范围具有国际性,或机构设置与成员构成具有国际性,或其别的主要资源来源或用途具有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是一类特殊的非营利组织。
12.志愿精神——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被作为国民精神大力倡扬,成为其公民社会的基础。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演进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演进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市民社会一直是国家治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也在不断演进,并影响着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演进和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两个方面来分析。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广大市民自发组织起来,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社会组织。
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演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阶段初期阶段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相对薄弱,市民社会组织较少,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这一阶段的市民社会缺乏自治和参与的意识,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较小。
2. 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开始得到发展。
一些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逐渐涌现,市民社会开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管理,并提出自己的诉求和建议。
这一阶段的市民社会对国家治理模式的影响开始显现,并推动着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
3. 成熟阶段二、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1. 传统模式2. 民主模式3. 多元模式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治理模式已经向多元模式转变。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各种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开始参与国家治理和公共事务。
政府和市民社会共同协商,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国家治理模式。
1. 社会需求的变化2. 政府的认识转变政府逐渐意识到市民社会的重要性,开始倾听市民的诉求和建议。
政府与市民社会组织互动,形成一种共治的国家治理模式。
3. 国际环境的影响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对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和国家治理模式产生影响。
倡导民主和多元化的国际风潮,也推动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模式变迁。
四、结论。
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活力的影响
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活力的影响作者:***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第02期〔摘要〕激發社会组织活力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使命。
制度环境是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关键变量。
本研究基于2019年对贵州、湖南、广东三省988个社会组织的问卷调查数据,揭示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活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正式制度中的法律制度、激励政策和监督制度对社会组织活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正式制度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对社会组织活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因此,无论是正式制度还是非正式制度,均是社会组织活力的重要解释变量。
本研究的结论对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具有深刻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社会组织活力,制度环境,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0)02-0115-15一、研究背景在城市化进程中,“市场失灵”以及一定范围内的“政府失灵”的存在,为社会组织这一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都需要社会组织参与解决。
基于此,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社会组织空间无所不在的穿透和无所不能的控制已经不复存在。
①特别是自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释放出积极发展社会组织的政策信号,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社会组织归入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板块进行论述。
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改革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实行政社分开,处理好政社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
社会调查发展简史
第一章 社会调查概述
知识点5 社会调查发展简史
学习导航
社会调查发展简史
社会调查方法在近代西方社会的产生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的形成 近代与现代社会调查的区别
1. 社会调查方法在近代西方社会的产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产生原因: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
代表人物:
约翰·霍华德(1726—1790年)最早使用直接观察法和访谈法 进行实地调查:《英伦和威尔士的监狱情况以及外国监狱的初 步观察和报告》。 勒·普累(1805-1882年)在问卷调查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对家庭收支状况的调查启发了恩格尔创立了恩格尔系数。 查里斯·布思(1840—1916年)社区生活调查的创始人:《伦敦 居民的生活和劳动》导致英国于1908年颁布了《老年退休金 法》。
2.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的形成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的形成
社会调查领域不断扩大 民意调查 市场调查 研究性调查 社会调查方法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是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 社会调查中的应用、专门的社会调查机构的出现、电子计算机 技术在社会调查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在高校的 普遍开设。
3. 近代和现代社会调查的区别
调查对象的选取方式上:前者主观选取几个个案或典型, 后者客观随机抽取样本。 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前者主要为无结构的自由访问、 座谈会,后者以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为主。 从资料分析方法上看:前者依靠定性的方法,后者依靠 定量分析方法。
THE END
谢 谢 观 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捍卫来重构国家与社会间应有的良性关系。 另外,促使西方公民社会理念复兴更为直接的原因,乃 是东欧及原苏联等国家为摆脱集权式统治而进行转型的过 “国家主义 ” 程。苏东剧变或者说苏东国家的 的彻底失败, 在 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理论家们开始重 视国家干预主义的危害并着手研究公民社会理论,希望通过 在国内发育公民社会的途径,推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实现 社会的顺利转型。中国理论界在苏东剧变后也进行了及时、 深刻的反思, 注意汲取他们的教训。反思的成果之一, 就是积 极探讨在中国培育公民社会的可能性,以此实现中国由传统 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平稳顺利转型。 (三 ) 公民社会研究在我国的兴起, 是理论界寻找新理论 解释我国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 来,特别是 #$ 世纪 %$ 年代初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 我国社会中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变化,如社会资源开始 自由流动,社会出现分化,社会自主空间确立,政府职能转 换, 公民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大量民间组织涌现等等。如何解 释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并在这些新情况和新变化背后寻找 促使社会继续向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摆在我 国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由于我国现有的理论资 源中缺乏相关理论来有效解释当前这些现象,而西方公民社 会理论却正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这也促使了公民社会研究 在中国的兴起。 二、 公民社会研究的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从 &%%# 年开始到 #$ 世纪末。 从 #$ 世纪
#$%&’()$*+,-
!"
公民社会研究在我国兴起的背景、 发展以及存在的分歧
!" 年代开始,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 的阶段。现实层面的发展迫切需要重新认识和确立国家与社 会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在追赶西方的过程 中也急需借用西方科学的现代化的经验来推动自己的发 展。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知识界在对西方理论进行甄别时, 选 “公民社会 ” 中了 这样一个发源于西方, 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 切相关而且近些年也得到重新复苏的理论。在这一阶段,中 国知识界对公民社会的讨论主要围绕现代化的进程而展 开。这一时期的成果, 除了探讨建立中国的公民社会以外, 主 要集中在对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评价和对概念移植问题的 讨论上。#!!$ 年邓正来、景跃进发表的《建构中国的市民社 《中国社会 会》 一文, 堪称是当代公民社会研究之滥觞。随后, 科学季刊 》等刊物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围绕在 中国建构公民社会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建构公民社会展开激 烈讨论。 第二阶段是从 $" 世纪末至今。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治理 和善治理论的兴起,中国政府的治理变革、制度创新研究进 入一个新的阶段,公民社会理论因与中国政治民主化、文化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相符合而更加兴盛。此阶段的研究,主要 是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对作为实体的公民社会进行实证研 究,特别是对国家与社会之间疆域的确立、社会自主空间的 建构以及第三部门的发展等问题进行切实的论证。其代表人 物有俞可平、 何增科等人。 三、 公民社会研究中存在的三大分歧 (一 ) “%&’&( )*%&+,-” 对 的不同译法。 对中国学者而言, 建立 公民社会概念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西方的概念 “%&’&( )*%&+,-” “文明 移植到中国的话语体系里。 一词在国内有 “民间社会 ” “市民社会 ”和“公民社会 ”四种不同译 社会 ” 、 、 法,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纷纷从中 选择其认为最合适的译法。 “%&’&( )*%&+,-” 随着对 的深入了解以及 $" 世纪 ." 年代后西 方公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复兴, 强调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 “公 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学者, 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 民社会 ” 的译法。 从中国大陆的研究状况来看, 最近几年采用 这一译名的比较普遍。 而且, 就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 中 国是一个拥有 / 0 ! 亿农民的农业大国, 如果采用市民社会这 “%&’&( )*%&+,-” 一术语, 无形中就将广大农民排斥在外。 再者, 就 的政治学意义而言, 本来侧重的就是公民权利和公民的政治 “公民社会 ” 参与, 所以在当前, 确实是一种较好且较为普遍的 “%&’&( )*%&+,-” 译名。 总之, 到目前为止, 对于 这个词最适合中国 语境的译名是什么, 目前在学术界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 (二 ) 在界定公民社会时采用的二分法和三分法。中国学 者在界定公民社会概念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如第一 阶段主要采用二分法来界定公民社会,第二阶段主要采用三 分法来界定公民社会。 第一阶段主要是 $" 世纪 !" 年代初以邓正来为代表用二 分法来界定公民社会,也就是把整个社会划分为政治国家和 公民社会两个领域。这也是当时知识界的普遍认识。邓正来 “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 给公民社会下的定义是: 以自愿 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 及进行议政参政活动的非官方公域。 ”这是典型的把整个社 会划分为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两大领域的二分法。 第二阶段是到了$" 世纪末, 随着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进 一步深化, 和对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进一步了解, 学术界逐步 (即把社会划分为政治国家、 对三分法 市场和公民社会三个领 域) 产生了兴趣。 这种划分法是由美国学者柯亨和阿拉托提出 来的。 他们主张把经济领域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 认为公民 社会是不同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独立领域。 这一时期中 国采用三分法的代表人物有俞可平和何增科等人。 如俞可平 “ 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 认为: 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 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和总和, 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
1$ 2 ” 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当然, 在这一时期仍
然有学者采用二分法, 如王新生等人。 大体说来, 在中国学术 “公民社会 ” 界凡是采用 译法的学者大多采用三分法。 (三 )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自从公民 社会理论引入中国以后,这一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就一直是 理论界争论的话题。部分学者对这个问题持悲观态度,认为 公民社会是纯西方话语,它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 统和宗教传统之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传统与西方 迥异,所以在中国的土壤上不能培育出类似于西方的公民社 会。但大部分学者对这个问题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的 国情与西方不同并不能说明中国不能培育出公民社会,只能 说明公民社会成长的道路可能与西方公民社会成长的道路 不同,公民社会成长的历程可能会比西方公民社会更艰辛, 培育出来的公民社会可能与西方的公民社会在特征上会有 所不同。他们甚至认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就曾出现过公民 社会的雏形, 在当前形势下, 随着社会资源的流动、 社会自主 空间的扩大、大量社团组织的涌现,公民社会的雏形已经在 中国形成, 正处于茁壮成长时期。
一、 公民社会研究在我国兴起的背景 (一 ) 公民社会研究在我国的兴起, 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系列理论探讨的继续和发展。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始终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结构性挑战:作为一个欠 发达国家,中国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调整,以 容纳和推进现代化的发展。但是从历史经验看,中国现代化 进程中的政治变革往往导致了传统权威的合法性危机,进而 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解体和社会失序,作为对这种失序状态的 回应, 政治结构往往又向传统回归, 可以说, 中国的现代化进 程长期处于这种两极徘徊的尴尬境地。 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一两难症结,我国理论界一 直在努力探索解决办法, 并在探索中产生争论。例如, 产生于 “新权威主义 ” #$ 世纪 )$ 年代中期的关于现代化路径选择的 “民主先导论 ” 和 。但是, 这些争论都未能很好地回应和解决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一两难症结。于是,在 #$ 世纪 %$ 年 代,部分中国学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找到了西方公民社 会理论这一理论资源,希望通过对公民社会的研究能为我国 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或理论指导,这就导致了 公民社会研究在我国的兴起。 (二 ) 公民社会研究在我国的兴起, 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公 民社会理论复兴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 #$ 世纪 ’$ 年代后 期以来,西方国家纷纷出现福利政策陷入困境、市场调节失 灵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深刻反思,他们重新 找来了公民社会理论,试图对国家与社会间极度紧张的关系 进行检讨、批判并做出调整,希望通过对公民社会的重塑和
1 参考文献 2
1 # 2 邓正来 3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 1 4 2 3 北京: 中国政法 大学出版社, $""$3 1 $ 2 俞可平 3 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 1 4 2 3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5 $""63
1 责任编辑: 徐永祥 2
#$%&’()$*"#$
!
老区建设
!"# $% &’"( )*+
公民社会研究在我国 兴起的背景、 发展以及存在的分歧
!曾远英
!提 " 公民社会 ” 要“ 从那时起, 我国理论界对公民社会 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术语, #$ 世纪 %$ 年代初被引入中国。
的研究不断拓展、 深入, 形成了许多共识, 产生了众多理论成果, 当然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简述了公民社会研究在 中国兴起及发展的过程, 并分析了我国理论界在公民社会研究中出现的重大分歧。 ! 关键词 " 公民社会; 兴起; 发展阶段; 分歧 (&%’% — ) (江西南昌 ! 作者简介 " 曾远英 , 男, 南昌工程学院机械动力系教师, 硕士研究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