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了解食盐的来源》幼儿园大班教案

《了解食盐的来源》幼儿园大班教案

本次的教案主题为《了解食盐的来源》,是为了让幼儿了解食盐的来源和制造过程。

通过这次教学,可以让幼儿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所食用的盐,并明白为什么需要吃食盐。

教学目标:1.了解食盐的来源。

2.知道食盐的制造过程。

3.知道食盐的功效。

4.掌握正确的食盐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一、引入环节引导幼儿自己思考一下,每天我们都会吃到哪些含盐类的食物?为什么要吃盐?(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举例说咸鸭蛋、咸菜等)二、正文阶段1.食盐的来源我们要了解食盐的来源。

食盐来源很多,比如可以用海水、咸湖水、天然岩盐等来制作食盐。

老师给幼儿展示海水,感受到它是咸的。

然后再让幼儿们想象一下,如果把海水经过一定的加工制作成为白色的小颗粒,会是什么东西呢?答案就是食盐。

老师可以放映一段短视频,展示食盐的制作过程。

幼儿们可以看到盐块被挖出来、碾压成小颗粒,再经过加工后就变成了我们常见的食盐。

2.食盐的功效我们要了解食盐的功效。

食盐的主要功效是稳定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和维持酸碱平衡。

同时,食盐还可以起到抑制细菌的作用,促进人体对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不过,过量食用食盐会带来很多危害,比如会引发高血压、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

因此,我们要在正确使用食盐的前提下保持均衡的摄入量。

3.食盐的使用方法我们要了解正确的食盐使用方法。

一般来说,每人每天需要食用适量的盐,建议不要超过五克。

建议大家每次取食盐时量都取相同的勺子或称量器,以保证食盐的摄入量的稳定性。

幼儿学会如何用食盐,可以给幼儿们提供盐巴和容器,让他们自己摆弄,鼓励他们自己控制量。

三、总结阶段在总结环节,老师可以让幼儿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食盐的来源有哪些?食盐有什么作用?如何正确使用食盐?通过这次的教学,孩子们会对自己日常食用的盐产生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同时,他们可以从小开始建立起正确使用食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盐到哪里去了》第二课时《分离》实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由《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盐到哪里去了》、《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燃烧的秘密》、《变色游戏》和《生锈》六课组成。

既涉及到物体热胀冷缩的变化、溶解分离的变化,也包括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变化。

这些变化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

本课是在学生将不同的物质(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分别与水混合,从而认识了溶解现象,并认识到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到水里,而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到水里。

在此基础上解决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的问题。

同时了解将溶解于水的物质与水分离的方法,丰富学生对可逆变化的初步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之前没接触过过滤器,对学生来说,正确组装过滤器并正确分离混合物会成为本节课的兴奋点,同时也是难点。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既要做到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组装和使用过滤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组装和使用过滤器,将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

2、能举出生活中发现的可逆变化的例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1、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乐于探讨对生活中的小变化的解释。

科学探究:1、能设计分离混合物的办法。

2、能客观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用过滤器将不溶解于水的物质与水分离。

教学难点:设计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验证。

教学准备: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铁粉、锯末、白糖、食盐、的混合物,烧杯。

课件。

实验报告单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在上节课的实验中,我们分别将泥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与水混合,结果发现,食盐和白糖都在水中化掉了。

而沙子、铁粉和锯末并没有在水中化掉。

它们都不溶解于水。

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将这些不溶解于水的物体和水分离呢?【由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激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二、活动一:分离不能溶解的混合物学生对活动进行猜想。

教科版《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优秀公开课教案5

教科版《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优秀公开课教案5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6课。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聚焦问题;2.探索活动;3.研讨交流。

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本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建立“溶解”概念奠定基础。

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本中也只是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所以这节课只需要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对于材料,书本上给出的是块状红糖,试了好几种,都会有杂质沉淀,会误导学生对现象的表述,故还是选了,粉末状的红糖,找了一批相对来说比较干净的红糖进行实验。

【学情分析】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生活经验中学生也知道,将食盐、红糖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头是不会“溶化”的,本节课主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个混合操作,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一个动态的观察过程,这将对学生有一个新的挑战。

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除此之外,本节课中会让学生初步接触到同种事物间的横向比较以及不同事物间的纵向,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会起到一个发展性的作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放入水中会消失,而有些物质放入水中不会消失;2.知道物质在水中能消失的现象叫溶解,不能消失的现象叫不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1.学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和物质充分混合;2.通过横向对比的方法,观察一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3.通过纵向对比的方法,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有不同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青铜峡市第五中学沈学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④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①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②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③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①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氯化钠及实验探究。

第二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巩固:〔提问〕:什么是盐?〔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

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板书〕:一、氯化钠〔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

〔板书〕: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板书〕:2、氯化钠的用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71页的有关内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单元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溶解》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学生在家里进行小实验尝试,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评价反馈】1.在课堂中集体汇报,汇总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主要内容】1. 观察并描述食盐、沙子、面粉、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过程【评价反馈】1.学生上台汇报观察结果,台下同学补充纠错【主要内容】 1. 完成课后作业【评价反馈】1. 了解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掌握教学过程设计【盐都到哪去了?】1. 播放微课(驴子过河)2.提问:盐都到哪里去了?【设计意图】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食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老师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介绍药品与仪器,而后学生开始实验2.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食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3.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面粉,分三阶段观察现象4.学生将烧杯洗净,重新倒入清水,加入沙子,分三阶段观察现象5.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并进行汇报6.小结:以上三种物质哪种可以溶解于水,哪种不能溶解于水【设计意图】1.强调实验的规范性与强化安全意识2.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食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3.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面粉在不同阶段的变化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到沙子在不同阶段的变化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述准确性与语言组织能力,并对比各组实验现象是否有所不同6.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个基础性的小结【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1.展示溶解的概念,并稍作解读2.介绍药品:高锰酸钾,着重告知学生其危险性3.讲解实验操作与要求,并告知学生为何用高锰酸钾进行实验4.学生在装有清水的烧杯中加入高锰酸钾,分三阶段观察现象5.老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句完成实验记录表【设计意图】1.溶解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需先展示,学生可从后续的实验中逐步理解溶解的概念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讲解,防止学生误食等危险操作3.强调实验的规范性4.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观察高锰酸钾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并以此进一步了解溶解的概念5.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文字完成实验记录表【及时巩固,强化新知】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________、_______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______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2.判断物质是否溶解于水(互动小游戏)【设计意图】1.加深学生对溶解的概念的记忆2.巩固本节课所学1.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四年级科学下册《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四班级科学下册《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探究目标-1.能猜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的观看、记录试验现象。

3.能设计分别与混合物体的方法。

4.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情感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相互沟通自己设计的分别混合物的方法。

2.实事求是的观看、记录试验现象。

学问目标-1.能用自己的说明溶解的含义。

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一.嬉戏:"猜猜这是什么溶液?'1.生自由猜度揣测。

2。

老师揭谜。

探究活动一.27 活动"混合'1.照课本提示混合物体,观看现象。

2。

把观看的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上。

(课本67页)3。

依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状况进行分类,将自己的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

二。

争论活动1.分组争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糖去哪了?'2。

理解什么叫溶解。

拓展一.用试验验证更多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体(其次课时)引入-一.谈话:"你知道还有哪些能溶于水的物体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1.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一.活动:"分别'1.选择工具分别不溶于水的物体。

2.试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混合物。

3.记录我们的不同方法。

4.分小组相互沟通多种方法。

二.活动:"海水晒盐1.自主学习。

2.相互沟通学习心得。

拓展一。

搜集有关溶解和分别的资料(第三课时)引入(创设情景):老师手中的汽水在开时有什么现象?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一.活动:"分别溶液与溶质'1.分组争论设计试验方案。

2.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试一试。

3.将自己使用的方法和观看到的现象与同学相互沟通。

二.相互沟通活动1.夏天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白色的东西?2.理解什么是可逆的变化。

3.举例说明更多的可逆变化。

拓展。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盐到哪里去了》科目:小学科学年级:四年级下册作者:李飞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

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科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做到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喜欢受到表扬或赞美,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是很幼稚的见解。

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盐到哪里去了》的第一课时,本课题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

教学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4、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5、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6、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7、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烧杯、玻璃棒、药匙、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面粉、小苏打、熟石灰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魔术引入,揭示课题。

师:你喜欢魔术吗?我也喜欢,现在我想过把瘾。

这是一杯清水,这是一只吸管,我用它轻轻一搅,看,什么变化?(把食用碱与酚酞的混合物放入水中,搅拌。

),水变红了!神奇吧?其实,我没有魔力,只是把食用碱和酚酞放入水中,它们与水混合后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幼儿园科学《糖和盐哪去了》教案

幼儿园科学《糖和盐哪去了》教案

幼儿园科学《糖和盐哪去了》教案教案:糖和盐哪去了?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幼儿对糖和盐的基本认识和区分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实验和思考,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糖和盐的基本特征和区分方法。

2.糖和盐在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3.糖和盐的用途和危害。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糖、盐、几个透明杯子、搅拌棒、滴管、放大镜等。

2.图片或实物:糖和盐的晶体。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1.让幼儿观察和感受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糖和盐,并引导他们描述其形状、颜色和味道等。

2.让幼儿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第二步:进行实验观察(30分钟)1.实验一:糖和盐的溶解a.将水倒入两个杯子中,让幼儿往一个杯子里放入一小勺糖,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小勺盐。

b.让幼儿用搅拌棒搅动,观察糖和盐在水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c.引导幼儿思考糖和盐溶解的原因和过程。

2.实验二:糖和盐的区分a.给每位幼儿两个透明杯子,分别放入糖和盐的一小勺。

b.让幼儿仔细观察两种物质的样子,并用放大镜观察糖和盐的晶体。

c.让幼儿尝一尝两个杯子里的物质,感受其味道,并比较糖和盐的不同之处。

第三步:总结归纳(10分钟)1.引导幼儿总结糖和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进行讨论。

2.提示幼儿发现糖和盐在溶解过程中的变化和原因,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糖和盐的味道不同。

第四步:知识拓展(10分钟)1.让幼儿想想糖和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如糖可以用来做甜食,盐可以用于调味等。

2.探讨过多摄入糖和盐对身体的危害,并引导幼儿关注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第五步:潜化知识(10分钟)1.让幼儿合作进行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实验项目,探究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引导幼儿思考实验结果和原因,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糖和盐的基本特征和区分方法,并了解糖和盐在溶解过程中的变化。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3.4 把盐放到水里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3.4 把盐放到水里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上3.4《把盐放到水里》教案水里能够隐身。

师:他们都说自己跳进水中能隐身,谁说的是真的?现在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来验证它们两个谁说的是真的。

学生猜测讲授新课一、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搅拌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沙子、盐等。

操作步骤:(1)在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冷水。

(2)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沙子和盐,并分别从上部、侧面、底部进行观察,观察时分三个阶段:搅拌前、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会儿后和停止搅拌几分钟后。

(3)观察沙子和盐的变化,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注意事项:搅拌时应注意搅拌棒既不能碰触烧杯壁也不能触碰杯底。

实验观察现象:观察分析:沙子颗粒在水中没有明显变化,水中能看到明显的沙粒,说明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盐颗粒在水中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变成盐水,说明盐能溶解在水中。

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观察结论:一些物质(如沙子)不能在水中溶解,另一些物质(如盐)能在水中溶解。

同学们,你们知道沙子和盐,谁说的话是真的了吗?师:我们知道了盐能够在水里面溶解,想让盐快点准备实验材料,合作完成实验,观察并作记录。

学生回答:盐学生回答猜测把做沙子、盐是否溶解实验作为一个导入活动,既复习了低年级学过的溶解与不溶解概念,也为下一个活动“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作铺垫。

通过实验并记录数据,对比得出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等,通过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知道了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盐,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不同的。

通过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可以将水中的溶解物(比如:盐)分离出来。

容,巩固学习知识。

使学生加深理解。

板书把盐放到水里一些物质(如沙子)不能在水中溶解,另一些物质(如盐)能在水中溶解。

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的量时不同的。

生活应用:制作净化水、海水晒盐板书设计。

《6.盐和糖哪儿去了》教学设计

《6.盐和糖哪儿去了》教学设计

盐和糖哪儿去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像盐和糖这样,放到水里后,由大颗粒变成小颗粒,再变成极小极小的颗粒,最终看不见了,并均匀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过程与方法: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能利用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利用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教学准备】食盐、红糖、沙子、面粉、小苏打、简易过滤器、搅拌棒、透明杯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引出学生的前概念(材料准备:一杯盐水,四根筷子。

)师:同学们,请看桌面,在托盘中有一杯透明的水。

课前,老师悄悄地在水里藏了点东西,你们猜猜可能猜了什么?生猜测:水中可能藏了盐、糖、细菌、微生物。

师: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水里藏了什么呢?生:尝一尝,闻一闻......师:这是个好办法,这杯水是干净的,你们可以用筷子沾一下,尝一点。

(生:观察水)师:谁说说什么味道?藏什么?生:我发现水是咸的,里面可能藏了盐。

师:小舌头真厉害,一尝就尝出来了。

老师在杯子里藏的确实是盐,那你们在水里看见盐了吗?生:没有师:那盐哪去了?生:化在水里了。

师:盐是怎么一点一点化在水里看不见的,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研究。

、观察盐在水里的变化过程,初步建立溶解概念(材料准备:托盘,抹布,一杯水,盐,一个搅拌棒,记录单。

)师:请每组的1号同学把桌面的托盘收到桌里,再把书桌里的托盘拿到桌子中间。

师: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的盐是什么样的?(生:观察)师:谁来说说盐是什么样子的?生:白色,一粒一粒。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一会儿啊,我们就把盐放到水中,认真观察!看看盐在水中是怎么一点一点变化的?好,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实验记录单。

我们的实验分四步。

第一步,记录员要把刚才观察到的盐的样子画在第一栏内。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水口小学叶丽如教学理念:本节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此单元中的重要内容。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此要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动手实验操作——总结”此过程,不仅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

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在此活动中尝试了当科学家的成功与喜悦,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2)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玻璃棒、水、。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看,这只烧杯里装的是水,这个小纸包里装的是家里炒菜用的盐,老师用药匙把盐放进水里,用玻璃棒搅拌,你们猜,盐会怎么样?(指名回答)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粒这样化在水里呢?你们想研究吗?(生回答)师: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这节课我们学习18课——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实验设疑导入”]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在教学前,借助实验的直观、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促进思考。

此环节把观察、质疑、思考结合于一体,从而引起学生的悬念。

]二、教师引领,学习新知。

(一)探究“混合”1、鼓励大胆猜想,做好小组记录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泡末。

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先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学情预设:白糖会化在水里!盐也会化在水里!沙子不会化!沙子还会使水浑了!铁粉不会化!泡末也不会化,还会浮在水面上!放糖的水会变甜!放盐的水会变咸!)[设计意图: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分离食盐与沙1.食盐不小心散落在地上与沙混合在了一起,你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分离吗?(探讨分离食盐与沙的方法)2.如果沙子和食盐的颗粒都比较小,用筛子筛可以吗?2.用水可以吗?如果用水,你想怎样做?(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教师活动11.教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如红豆和小米等物质混合在一起,沙和鹅卵石混合在一起,你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分离。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食盐与沙如果混合该如何分离?3.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为接下来的教学步骤做铺垫。

4.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本质特征寻找分离方法,来提高学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学生只要能够提出初步的实验计划就可以,设计实验是科学课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虽然有些学生的实验制订的并不完美,但对科学素养的影响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4)学生活动2:溶解食盐和沙的混合物实验材料: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水、烧杯、搅拌棒实验步骤:1.把食盐和沙的混合物物倒入水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停止搅拌,放置一会,看看有什么变化,同时做好记录教师活动21.教师出示本实验所需材料。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利用实验来分离沙。

3. 指导学生实验步骤。

4. 分发材料,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及记录。

5. 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6. 引导学生交流思考,得出实验结论。

7. 小结: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沙不能溶解在水实验现象:()颗粒不见了,()颗粒沉淀在烧杯底部。

实验结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放置一会后全部沉淀在烧杯底部。

学生活动3:分离沙和食盐溶液实验材料:沙和食盐溶液的混合物、烧杯、漏斗、滤纸、搅拌棒、带铁圈的铁架台实验步骤:1.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11《把盐放到水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11《把盐放到水里》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课时备课课题名称:《把盐放到水里》适用年级:三年级上册教材版本:苏教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按照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依据1.课标分析(1)课标论述:《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科核心概念: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3〜4年级学段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3〜4年级学段内容要求: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3〜4年级学段学业要求:能用简单的物理方法把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认识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课标分解:①学什么:盐能溶解在水中;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100毫升水中溶解多少克盐。

②怎么学:通过把盐和沙子放在水中搅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实验,小组合作得出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并在对比实验中要保持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

开展自主资料探究,补充科普小视频,说出100毫升水中能溶解的盐量。

③学到什么程度:分析课标中3-4年级学段的学习目标,我们认为:”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J这里的“溶解”,指的是能发现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J中的“知道”,指的是知道搅拌和高温这两个因素可以加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中的“描述”指的是通过观看演示演示或者观看科普小视频,能说出100毫升水中盐的溶解量。

2.教材分析《把盐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四节(教材总第11节)第一课时,属于小学科学四大领域中“物质科学领域”的范围,是第1、2两个主要概念的学习内容。

认识盐教案社会领域

认识盐教案社会领域

认识盐教案社会领域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变”来“变”去的盐》是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研究过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研究过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

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度基础上,本课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变化分为可逆的变化与不可逆的变化的概念,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能模仿青铜器的生产方法制作蜡星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科学知识1.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2.知道“煮海为盐”、“青铜器的生产”是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将盐“变”来“变”去的实验引申建立起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某些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四、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准备: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坩埚钳、制作星星模板的硬纸条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和青铜器生产等有关资料(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活动1“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活动2“可逆的变化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谈话:1.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清水,有盐,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盐能(溶解)在水里,现在谁来做一做溶解的实验。

(请一名学生做溶解实验,其余学生观看。

)2.(举起食盐溶液)同学们看,现在这杯水就变成了一杯(盐水),现在还看得见盐粒吗?(看不见),溶解在水里的盐是不是“没有了”,(引导学生说出盐“藏”在了水里。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1.《把盐放到水里》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1.《把盐放到水里》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1.《把盐放到水里》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把盐放到水里》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1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盐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如盐、水、杯子等,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探究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有过将盐放入水中的经验,但未必能用科学的视角去解释这一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理解溶解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理解溶解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用科学的视角解释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盐、水、杯子、勺子等。

2.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图片等。

3.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盐放入水中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观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理解溶解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盐放入水中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

《盐到哪里去了》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盐到哪里去了》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盐到哪里去了》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反思《盐到哪里去了》教案课件教育规划反思1、能猜想各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成果。

2、能脚踏实地地调查、记载试验现象。

3、能自己拟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4、能规划别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啊。

5、能举例说明有一些改变是可逆的。

6、能与其他同学沟通自己规划的别离混合物的方法。

7、能脚踏实地地调查、记载试验现象。

8、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意义。

9、能用可逆改变的原理解说日子中的一些现象。

10、恩能够描绘汽水出产的根本进程。

11、能举出日子出产中人们使用别离与混合技能的实例。

〔一〕导入新课:师:在咱们的日子中,常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例如冲糖水、炒菜等。

物体混合之后会产生什么改变?混合后的物体还能别离吗?让咱们一起来研讨吧!〔二〕学习新课:1、混合。

〔1〕师:将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别离防如水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2〕学生猜想,并提出考前须知。

〔3〕学生试验,教师巡视辅导。

〔4〕报告试验成果。

〔5〕师:依据物体在水中的改变状况进行分类,并将自己确认的标准和分类成果记载下来。

〔6〕学生进行分类。

〔7〕评论:物体在水中的改变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8〕教师小结:像食盐或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松散到水中的进程叫做溶解。

〔9〕师:咱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简单在水中溶解?2、别离。

〔1〕师:怎样把活动1中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别离呢?想想方法,挑选东西自己着手试一试吧!〔2〕学生规划试验方案。

〔教师进行巡视辅导〕〔3〕学生分组试验,教师巡视辅导。

〔4〕报告试验成果。

〔5〕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或白糖能从水中别离出来吗?课后查找材料规划别离方案。

〔6〕学生阅览科学在线,确认溶解于水的物质怎样别离的方法。

〔7〕学生用加热的方法进行试验。

〔8〕报告调查成果。

〔9〕评论:夏天人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一些白色的东西?〔10〕教师小结:像上面试验中的物体〔如沙、锯末、铁粉、盐等〕那样,与水混合后又能从水中别离出来,康复到本来的姿态,这种改变进程是可逆的。

2021年《从吉兰泰盐湖的盐到餐桌上的盐》优秀教案

2021年《从吉兰泰盐湖的盐到餐桌上的盐》优秀教案

从吉兰泰盐湖的盐到餐桌上的盐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物 质
KC MgC2 CaC2 NaC
NaC
Na2SO4 CaSO4 MgSO4 碘酸钾等
泥沙等
流 程
除杂
加碘
本节课通过家中食盐袋子上信息为情景引出吉兰泰 盐湖的盐如何到餐桌上的盐通过小组查阅资料,汇 报,补充,学生了解吉兰泰盐湖所含的物质和餐桌 上盐所含物质。通过分析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引 导,小组展示,评价,补充,使学生能简单设计出 提纯加碘的流程图,使学生在整节课堂上动起来, 把生活中问题带入课堂进行研究,生学习更深入, 更有意义!不足之处学生讨论时不够专注,教师进 行多媒体展示时,对媒体使用不太熟练。
从吉兰泰盐湖的盐到餐桌上的盐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设计除杂和加碘流程
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
柴丽丽 王根运
学校 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教研室
学科
九年级化学 授课班级
七班
课题
第 1 课时 设计除杂和加碘流程
课型
自主学习、问题驱动、综合研讨课
教学内 容分析
本课通过学生分组调查吉兰泰盐湖的盐中含有的物质和餐桌上的盐 含有的物质,在教师驱动性问题下,选择除去吉兰泰盐湖的盐中含有的 杂质所用的试剂,研讨试剂加入的顺序,解决过量试剂的除去方法,最 后得到精盐。根据餐桌上的盐含有的物质确定精盐中加入的物质和加入 方法。
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感兴趣,初次规范地查阅资料,初次学习这样 综合性、关联性和逻辑性强的内容可能会感觉到棘手。为此教师要巧妙 地设置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教师不可包办代替。
学习目标
1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展示,问题驱动研讨,认识吉兰泰盐湖盐所含的杂 质,认识餐桌上盐的成分和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盐到哪里去了》教案
《盐到哪里去了》教案
一、教材分析:
《盐到哪里去了》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变化”里的第二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范畴,研究物质的变化。

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

食盐、白糖、沙等物质与水混合,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但学生很少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物质现象来研究变化规律,带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

就是把常见的几种固体物质与水混合,观察变化,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对这些固体进行分类,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3、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

1、能用自己的方法对各种物体进行分类。

教师实验用:食盐、玻璃棒、烧杯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学习物体在水中会有所不同的分类方法,训练学生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的多个实验,给学生准备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材料,每个小组都有十种实验材料。

并不是让学生把所有的物体都要在实验中完成,要让学生在对不同的物体的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从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能溶解在水中的,有些物体是不能溶解在水里的。

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学生在实验中,对物品的在水中情况的了解时,学生完成了很多的实验,但没能很好的把实验结果保留下来,而是做完就倒掉了。

在汇报时只有实验报告单上记录的内容,没有了实际的实验品。

再如: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谁能结合刚才的实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见到的融化和不融化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在教学中没能把此环节讲出来。

篇二: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18.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目标
◆能力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用具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情景)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和水混合,都会像食盐与水混合一样,产生无色的液体呢?
活动1:混合
活动步骤:
然后,进行混合。

(师生活动)
(1)提问:把沙、味精、锯末等放入水中,用塑料棒搅拌,会有什么现象?你先来猜一猜吧!
谈话:到底是不是我们猜测的这样呢?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现在,在小组里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谈话:好吧!现在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开始研究吧!注意:为了保证实验合理,每只烧杯中的水量、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均应相同。

学生自主探究,收集信息。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
(教师)是的,一定能。

活动2:分离
(一)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1.小组活动:想办法将活动一中不溶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

(二)分离溶于水的物体
2.针对活动一中能溶于水的物体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分离试验。

(教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物体分离的现象,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
(说一说)还有哪些可逆变化的例子呢?
(教师)可逆变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变化现象,而且我们的生活也充分利用了这样的技术。

活动3:汽水
(课堂总结)
七、板书设计
活动1:混合
混合的分类标准
活动2:分离
(一)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二)分离溶于水的物体
+
活动3:汽水
篇三: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调河头小学孙雪
一、教学分析
(二)设计理念:
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科学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设计实验时,首先引导学生预测实验的结果,然后再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准备
二、教学设计
针对小学生喜欢好奇的特点,我采用变魔术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种材料分别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1.请学生们思考:这些溶于水的物体,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
1.在学生理解了溶解的含义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呢?
2.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容易在水中溶解呢?
(设计意图:科学源于生活,将科学知识运动到生活中是检验科学最好的方法。

四、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优化了课堂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