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刍议
车马盈门:汉代画像石精品拓片
鸣谢:众通社艺术研究院
图规格9856厘米拓在901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厘米选址上的图中有汉代贵族在楼阁中接待宾客门外又有一辆尊贵的客人即将乘车而来汉代规定
车马盈门:汉代画像石精品拓片
车马盈门---汉代画像石精品拓片;图规格98*56厘米,拓在90*180厘米选址上的,图中有汉代贵族在楼阁中接待宾客,门外又有一辆尊贵的客人即将乘车而来,汉代规定;只有600石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乘坐马拉的车,可想庄园中接待宾客的主人的地位如何!真是穷在闹市无人顾,富在深山有远亲。
陕北定边汉代墓室壁画车马出行图考察浅述
Vo . 7, .1 1 2 No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 a o ilS inc ’ n S ca c e e
20 0 9年 3月
Ma . 2 0 r, 0 9
陕 北定 边汉 代 墓 室 壁 画车 马 出行 图考 察浅 述
高 海平 张 小琴
( 西安 美术 学院 陕西 西安 70 6 ) 10 5
大 的 影 响 。 车 马 出 行 图 , 称 车 骑 出 行 图 等 。 车 马 也
缴 回 部 分 。 其 中 经 典 壁 画 “ 马 出 行 图 ”和 相 关 图 车
像 文物 , 家决 定 揭 取保 护 。陕 西 省 考古 研 究 所专 专 家 对 哄 抢 之 事 痛 斥 道 :这 是 一 起 严 重 违 反 文 物 法 的 “ 恶 性 案 件 ”。 该 处 汉 墓 群 是 在 高 速 公 路 施 工 人 员 为 了 铺 垫 路 基 , 土 时 意 外 发 现 的 ,由 于 保 护 措 施 不 挖
当 , 藏 在 距 地 面 3米 深 的 1 座 汉 墓 被 挖 出 并 受 到 埋 2 不 同程 度 破 坏 。
出 行 【1 汉 代 社 会 丧 葬 风 俗 典 型 的 代 表 之 一 , 别 冬是 特
是东汉 表现 的最 为突 出 , 平最高 , 想 内涵 最为深 水 思
刻 。另外 , 者亲 身在实地 考察 , 其 在 陕北 、 南 、 笔 尤 河 山东 等 地 对 出 土 的 车 马 出 行 图 进 行 了 研 究 , 间 拜 期 访 了 相 关 专 家 学 N- 听 取 他 们 的 意 见 和 建 议 , 触 甚 , 感 深 。 其 中在 陕 北 定 边 壁 画 墓 感 触 至 深 。
谈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的盛行
谈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的盛行内容摘要:在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是最常见的图像之一。
这主要受经济、政治、生活方式及思想文化的影响。
汉代经济的发展使其带有必然性;儒家思想的孝文化与统治者实行“举孝廉”制度同时也推动了厚葬的盛行;统治者又把车马视为国力的象征;爱慕虚荣的权贵富豪们又把乘坐马车视为身份的象征。
这种种因素的影响促成了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的盛行。
关键词:经济、政治、生活方式、思想文化汉画像石是一种石刻绘画。
汉代的画像石存在于石祠堂、石阙、墓葬和石棺之上,主要表现当时的各种信仰及主人的身份地位、生活景况等内容。
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根据目前资料分析,汉画像石大致产生于西汉武帝以后,衰落或消亡于东汉末年,其间经过了约三百年的发展历程,其产生与发展主要受经济、政治、生活方式和主流文化思想的影响。
按照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主要分为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鬼祥瑞、花纹图案四大类。
其中,车马出行图属于社会生活类,它是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图像之一。
出行行列中有轺车、辎车、骈车、安车、斧车等各种形式的车辆,共12种之多。
驾车的马从一匹到四匹不等,骖騑俱齐,更有驺骑导从,辟车伍佰,前迎后送,展示了封建贵族的排场和威仪。
车骑出行场面的大小,既反映了高低等级的差别,也反映了人们对死后的追求。
汉画像石中的车骑出行图大致可分作两类:一类是表现墓主生前的仕途经历,如嘉祥武氏前石墓即武荣祠三壁上部的车骑出行图,图上有“令车、君为掾时”、“为督邮时”、“君为郎中时”等榜题,清楚地显示了武荣的为官历程和身份地位及其各时期乘坐的车骑。
山东长青孝堂山石祠横贯三壁上部的“大王车”出行图表现的祠主参加诸侯囱簿活动的经历。
另一类表现的是墓主前往祠堂接受祭祀的情形。
如山东沂南北寨村墓中室北、西和南门楣西段上的车骑出行图,该图前端,即南门楣西段东部是一座两进院落的祠堂,长长的车骑队伍正向它走去。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大部分的汉代墓室里几乎都有车马出行图的出现。
浅谈陕北东汉画像石的题材
浅谈陕北东汉画像石的题材导言传统画像石艺术是我国独特的艺术样式和丰厚的精神财富。
刘凤君在《美术考古学导论》中讲到画像石艺术是“以石为地,利用或模制的技法,制作出来的线雕、平面雕或浮雕的具有绘画艺术效果的雕塑艺术品”,它“产生于西汉”,“虽然与‘其他’的圆雕、高浮雕艺术有别,但它们仍是运用体积变异,有深度和有高度线条的流动,以及光影处理等造成非常巧妙的艺术图像,所以它们是雕塑艺术而不是绘画艺术。
”画像石盛行于东汉,后逐渐衰落,陕北东汉时期的画像石题内容丰富多彩,从历史到现实,从天上到地下,渺茫仙境的神仙鬼怪、灵禽瑞兽,现实人间的辛苦劳作、衣食住行、迎宾会友、庖厨宴饮、车骑狩猎、乐舞百戏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山川地理、自然风貌都被汉代工匠所绘刻。
画面内容既是人们祈求吉祥福禄、长生不老的反映,也是人们现实生产劳动和生活享受的写照。
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非常重视汉代画像石的历史资料价值,他认为“除了古代的遗物以外,在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的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这些石刻画像加入把他们有系统的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陕北画像石的题材,有牛耕、积肥、放牧、狩猎、出行、宴饮、舞蹈、杂技以及神话故事等,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为研究东汉时期陕北的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陕北东汉画像石的题材可以分为四大类:社会生活类、神话题材类、历史题材类和装饰纹样。
当然,此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陕北东汉的画像石中神话题材与其他三类题材穿插交错,相辅相成,占据了画面内容的大部分空间。
本文意在通过总结、分类与考释,分析这个时代画像石产生的背景以及历史原因,从而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真实图景。
关键词:画像石陕北东汉题材社会生活类神话题材类历史题材类装饰纹样一、社会生活类社会生活类包罗万象,可以细分为日常生活、娱乐、社会生产和战争等,其中又可以再细分出更为细致的种类,其中车马出行图、狩猎图等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类内容多刻在墓门或墓室四壁的横眉石上。
汉代文化艺术的奇葩——吕梁汉画像石漫谈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种石刻绘画,也是石质装饰画,它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汉代画像石通常装饰在用砖石砌筑的墓室、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上,或刻在石碑、石棺崖墓石壁上。
画像石墓是以石雕画像石为装饰材料,砖石混合结构的,它既是随葬艺术装饰品,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建筑材料,由于制作工艺特殊,它不同于圆雕、高浮雕,又有别于碑文阴刻、岩画雕凿,汉代画像石形同剪影,即平面雕刻。
汉代画像石是汉武帝刘彻执政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根据有题记汉画像石提供的材料,画像石先于画像石墓,一度为贵族、地主阶级纪念建筑上的石雕艺术装饰品,殁后才以画像石为冥具。
画像石墓实际是仿官宅府邸建筑的产物,是汉代封建统治者运用绘画点缀政教思想在丧葬制度上的集中体现。
汉画像石墓在我国汉代最为流行,并且形成高潮。
画像石墓兴于东汉初年,盛行于恒、灵二帝执政期间,亡于汉末。
汉画像石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用绘画注释历史,是揭开两汉文化艺术的一把金钥匙。
二吕梁的汉画像石全部出于墓葬,同时吕梁也是山西唯一吕梁汉代画像石墓主要分布以离石马茂庄为中心方圆百柳林县的杨家坪、方山县的吕梁汉画像石墓流行时间较集中,为东汉晚期至恒帝、灵帝间的遗存。
目前已发现准确纪年的汉画像石墓有:东汉和平元年(150年)、延熙四年(161年)、建宁四年(171年)、熹平四年(175年),共计四座,出土汉画像石近三百余块。
吕梁汉代画像石全部为砖石结构,形状有正方形、凸字形、十字形、丁字形、长方形等。
墓葬前室多为穹隆顶,耳室较小,多为长方形、券顶形。
墓葬分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四室墓。
单室墓一般长在4米左右,宽一般在3米左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组成,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墓门口,一般为5块,即门楣石1块、门扉石2块、门框石2块。
门扉石后还附一长条石,两侧各凿一凹缺,并与门槛石上的舀窝相对应,以便安放上下门驱,使门扉石得以向内开启。
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刍议
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刍议作者:张英丽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是秦汉壁画历史的结晶,是墓主生活经历的再现,更是汉代历史状况的真实反映。
它们既能折射出秦汉时期车马壁画的考古学意义及特有的美学价值,又能反映当时的文化生活和社会风俗,是研究汉代文化的依托和线索。
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汉代车马图像的考古发掘、研究,对研究汉代艺术、秦汉历史者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汉代;壁画;车马图像中图分类号:K87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129—02车马之于古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国家军事最直接的体现与象征。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视车马为军力乃至国力的标尺,形容军事实力较强的国家为“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到汉朝初期,人们仍沿袭着这样的象征,车马对汉代贵族来说也是一种豪华物、奢侈品。
因此,在出土文物中,车马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墓葬壁画中的车马图像更为常见,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物,折射着汉代社会生活。
一、汉代壁画车马图像出土及研究状况车马图像是汉代壁画中出现较多的题材之一,随着考古学、历史学的发展,社会更加重视汉代文化研究,因而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也被广泛关注。
近年来,汉代车马图像壁画出土不少,北部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东北等地区,如辽阳的北园、南林子、三道壕、棒台子,大连的营城子,内蒙古的和林格尔等;中部以河南地区最为集中,洛阳玻璃厂东汉壁画墓、密县打虎亭东汉壁画及画像石墓、偃师杏园村东汉壁画墓、洛阳石油化工厂东汉壁画墓、新安铁塔山东汉壁画墓和洛阳朱村东汉壁画墓中均发现了围绕车马出行为主题来展开的画卷。
图像保存最完整的当属偃师杏园村东汉壁画墓。
另外,山西平陆、山东梁山、陕西庆阳、江苏徐州、甘肃酒泉等地也都发现过此类壁画。
包含车马出行在内的车马图像是汉代壁画墓中最常见的绘画主题,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兴趣。
目前,研究汉代车马图像的文献、著作及论文有张道一的《画像石鉴赏:古典艺术解读、汉画像石研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撰的《壁上丹青:陕西出土壁画集》、贺西林的《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楚启恩的《中国壁画史》、洛阳古墓博物馆编的《洛阳古墓博物馆》、孙机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李发林的《汉画考释和研究》等等。
探析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
探析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作者:陈建强来源:《卷宗》2012年第03期摘要:车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生活工具,在汉画像石中频繁出现。
关键词:汉画像;车马图;墓葬汉画像石是汉代的艺术结晶,保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汉代人生活的折射。
车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生活工具,在汉画像石中频繁出现。
一、普通使用的车车自从被发明使用,一直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汉代朝野以有车而乘为能事。
汉代人对车非常重视车并以有车为自豪。
《史记·货殖列传》说,在“通都大邑”,“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
可见,车的数量象征着财富与地位。
其次。
汉代的车有贵贱之别。
区分标准就是驾辕的牲畜,马车较贵,牛车较贱。
汉初经济匮乏,大臣只能乘牛车上朝。
所谓“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蔡义没有马车,就暂时用朋友所赠送的“犊车”即牛车来代步:“蔡义,河内温人也。
以明经给事大将军莫府。
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众门下。
好事者相合为义买犊车,令乘之。
”(《汉书·蔡义传》)《后汉书·谢夷吾传》载:“以行春乘柴车,从两吏,冀州刺史上其议序失中,有损国典.左转下邳令。
”“柴车”也就是牛车,章帝时的谢夷吾因乘牛车被贬官。
实际上,马车快捷,便于信息传递;而牛车舒缓,乘坐更为舒服。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生活节奏相对缓慢,除非是战争的需要,牛车与马车的区别实质不大。
如上述东汉桓帝时的左倌,“皆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伎巧”,“其仆从皆乘牛车而从列骑”(《后汉书·宦官列传》)。
他的仆从乘牛车,说明牛车已经逐渐得到贵族的青睐。
《晋书·舆服志》说:“古之贵者不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
自灵、献以来,天子至士庶遂以为常乘。
”马车与牛车的差异越来越小。
在现实生活中,车的类型除了以驾辕的牲畜来区别外,主要是以车的形制和装饰来确定。
依据文献记载并观照汉画像,汉代的车主要有轺车、安车、辎车三种形制,其他如辐车、晕车等多是轺车的变型,故不赘述。
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刍议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 R N AL OF E DUC A T I ON L A I N S T I TU T E OF J I L N I P R OV I N C E
Nn 3。 2 0 1 4 Vo L 3 0
收稿 日期 : 2 O 1 3 —1 1 -2 6 作者简介 : 张英 丽( 1 9 7 9 一) , 女, 河南新乡人 ,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2 0 1 1 级硕 士研究生 , 郑州市五十七 中教师 。研究方 向: 考古与博物馆学。
1 2 9
出墓主人生前仕途经历 , 以及期待死后继续享用生 前待遇的愿望。在山东嘉祥武氏祠 中, 这些车马图 像中出现了“ 此丞相车” 、 “ 门下功曹” 、 “ 此君车马” 等字眼 , 都真实地反映了墓主生前的身份和生存状 态, 于后 世研究秦 汉墓藏 文化 也有 着积极 的促进 作用。 ( 二) 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 汉代车马图像生动地展现 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山东微山县沟上村石椁墓 出土的“ 送葬图” , 形象地 描绘 了当时汉代 的社会风俗 , 将整个送葬场面勾勒 得淋漓尽致 , 让我们看到 了一幅子孙为墓主送葬的 情景 : 在画像的一个侧面上有一棵大树 、 一 匹马 , 一 名妇女在大树 下面, 旁边有标着 “ 女黄 ” 的题记 ; 另
当属偃师杏园村东汉壁画墓。另外 , 山西平陆 、 山东 梁山、 陕西庆阳、 江苏徐州 、 甘肃酒泉等地 也都发现 过此类壁画。包含车马出行在内的车马图像是汉代
壁画墓中最常见的绘画主题 , 也引起了诸 多学者 的
情况。另外 , 车马出行 图还反映出乌桓校尉对军队 的控制权力 。壁画中的“ 莫府 ” 是校尉府的简称 , 东 汉社会也将控制军将的府署称为“ 莫府 ” , 明显反映
趣谈汉代画像石
发送信件存储文件 打印文件 字体:【 大 中 小 】 趣话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融合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石刻艺术品。
两汉一统天下400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其时国家兵威远盛,蒸蒸日上,开疆拓土,富足强大。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激情燃烧的时代,没有一点自卑自怜,有的是强大的自信,是张扬的个性,是奔放灵动的气势,是浪漫进取的情怀。
在这样一个长期统一、经济繁荣的王朝里,人民生活安定、富足,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汉初统治者热衷于神仙传说,追求长生不老,永享极乐。
当神仙不可见,长生不可得时,他们又迷上了"死即再生"的观念,希望生时极尽人世欢娱,死后还能继续。
于是,墓室成了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
汉代"重孝道"的社会风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成为可能。
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而行孝的大端,又无过于养生,生极其欲,死更厚葬。
花钱千万为死者建造墓、阙、祠堂是孝的表现。
汉画像石是当时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几乎每一幅汉画都有其吉祥寓意。
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水平之高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幽冥世界的奢华汉代盛行的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浮雕形式:以刀代笔,或阳刻,或阴刻,或两者结合,还有浮雕的形式,或者浮雕与刻划相结合,可谓雕中有画,画中有雕。
画像石通常是作为建筑装饰,镶嵌在祠堂、陵阙、更多是墓室内的门侧的砖室上。
画像石的规模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墓主人地位的显贵,大多集中在经济富庶,文化发达、附近石料充足的地区。
汉画像石墓以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四川、江苏、安徽等地区为多。
画像砖是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待半干后去掉木模,用刻有图像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
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之分,其中空心画像砖形体较大,呈长方形。
汉代画像石墓中车马出行图像的发现与研究
座。四川省 2 5 座崖墓中也有不少刻画有车马出行图 两汉尤其是东汉时 期留下了 非常多的画 像石资料, 其上 江省 l 丰富的图像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 历史 、 文化 、 艺术等的最直 像, 因其主要刻画在石棺上, 形式与其他各省有所不同, 多为 列或单车单骑形式。 在地上祠堂如山东嘉祥、 宋山一 带 观形象的材料。车马出行是画像石图像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非队
石祠、 嘉祥武氏 祠、 经蒋英炬复原的宋山小 也是众多学者 研究讨论的重点, 鉴于这一题材的重要性, 本 较完整的孝堂山 文将车马出行图像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以方便后续 祠堂, 江苏徐州、 安徽宿县等地的 祠堂画像残石上, 山东嘉 祥 、 莒南等地的墓阙上均刻有大量与墓室中相似的车马出行 学者的深入研究。
漆奁上也绘有车马出行图像。
右洛阳令王稚子二阙, 王君名涣, 其字稚子 , 广汉郭人
二、 研 究 回顾
也, 东汉 循吏, 有列传, 涣 举茂材历温令、 究州 刺史、 侍御史、
洛阳令, 以和帝元兴元年卒。 今成都新都县有涣墓, 此墓前之
车马出行图像最早在宋代时由于金石学家对石刻文字 双石阙也 , 其上各刻车马之状 , 一则二人乘马, 一则二人乘 的搜集而受到关注, 当时金石著作中收录有很多石祠和石阙 车。 见于隶释惟冯焕、 高颐、 金恭三人有阙又有碑。 赵氏云本 上面的车马出行图像。 2 0 世纪初考古学进人中国, 随着田野 传稚子尝为温令而碑作河内 令, 乃史之误, 其说非也。 温者河 调查和发掘的展开, 大量壁画墓和画像石墓中的车马出行图 内之邑, 河内 是郡名, 无令也。碑云河内县令者以郡为尊, 盖 像被发掘出来, 丰富的材料使得对车马出行图像的研究越来 谓河内 之县令而即温也, 先灵之称它碑所无 , 碑中县字反系
房县出土东汉车马出行画像砖之浅析
[ 关键 词] 东汉 ; 画像 砖 ; 车马 出行 图; 葬 图 送 [ 中图分 类号] K 7 . [ 8 6 3 文献标 识 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7 8 2 1 ) 60 5 — 3 0 84 3 (0 1 0 —0 70
21 0 0年 , 湖北 省十堰 市房 县 二 郎 岗 2号 东 汉墓 壁 上 , 门处也 有 零 星 分 布 。画像 砖 为 长方 形 实 心 封
翅 飞翔 于 两马 之间 ; 一树立 于 马的左 侧 ; 不见 榜题 文 也可 能是一 名普通 士卒 。
字 。分 析 整个 画面 , 从右 至左分 别 印有 一立树 、 一导 骑 、 飞鸟 、 轺车 、 一 一 一文吏 。
1导骑 .
一
2 轺车 .
一
马拉 一车 , 为 轺 车 。马 位 车 前 , 形 彪 悍 , 是 体
一
57 —
程 小锋 : 房县 出土 东汉 车马 出行 画像砖 之 浅析 车 中央 , 状呈 伞状 ; 车上 无人 。 与送 行 者 皆为男 性 , 见女 性形 象 。要 想正 确 解 读 不
图 中 马 车 的 系 驾 方 法 表 现 得 并 不 清 晰 , 东 汉 图 中 想 表 达 的 含 义 , 要 找 出 墓 中 女 性 死 者 与 车 马 但 需
据墓 中出土 的珥 铛 以及 画像 中的形 象特征 判 断 , 中主人 是一 名女 性 , 上 车马 出行 图叙 述的是 墓 砖
一
幅 死 者亲属 为女性 死者 送行 的送 葬 图 , 且 图上反 映 了东汉 时期 的“ 孝廉” 而 举 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以及 死者 亲
属 而非死 者本人 的官阶地 位与 经济 实力 。
21 0 1年 l 2月
离石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像
离石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像作者:霍愿愿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关键词:离石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像一、车马出行图像车马出行图像广泛分布在两汉是的壁画墓中,在山东、江苏、山西、陕西、河南、安徽等省份均有发现。
巫鸿认为汉代墓葬中的车马出行图像有着不同的目的,其中一部分表示墓主的官职或其生前经历,另一部分则是对送葬行列或是想象中灵魂出行图像的描绘。
车马出行题材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网楼厅堂、神仙祥瑞、狩猎、乐舞百戏、厄厨宴饮、弋射等题材配置在一起组成一套图像体系,在画像石墓中到东汉时墓葬形制发生变化,在车马出行图像中,车马队列与厅堂建筑的关系非常重要,围绕这一建筑,车马出行图像有几种表现方式,侧面车马临阀、正面骑和背面骑进胭以及单纯的车马队列,在这些图像中厅堂建筑作为队列行进的目的,对其性质的研究至关重要。
二、离石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像离石是全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汉画像石墓主要分布在以马茂庄为中心的方圆百里的地方。
例如马茂庄汉左元异墓,吴执墓等等。
这里主要以吴执墓为例,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车马出行的方向和目的展开深刻的研究,比如巫鸿和信立祥等学者。
车马行进的“方向”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焦点,在大部分画像石中,车马行进方向由右向左,行驶的前方,或为墓地或祠堂,或为想象中的死后世界,但在墓室画像中,还有少量的由左向右的车马列队,从现有资料来看,全国共有六处,其中离石的吴执墓就是典型的一个。
巫鸿曾对苍山汗墓中的车马右行进行详细解读,他认为左行和右行的车马象征着两种不同的死后旅程,第一段起自祖庙止于墓室,第二个阶段起自墓葬,然后被期望着到达天堂。
然而这种解释并不试用于东汉吴执墓中的车马右行图像。
前室门楣石上也画着车马行进图”和卷云紋。
卷云纹之下五辆轺车和一辆辎车在数名骑从的陪伴下由左向右行进。
左门柱分内外两栏,外栏刻卷云纹;内栏最下方中央刻绘着一株茁壮的仙草,两只雄鸡(从右门柱上的两棵神树来看,它们应该是神话中扶桑树上的“天鸡”)在仙草两边相背而立。
浅谈吴白庄汉画像石中的车骑出行
本. 虽 然也 包 括一块 块 零散 的汉 画像 石 , 而它 的 目标
则 是 画像 石构 成 的建筑 物 整体 与原 貌 。如果 脱离 或 遗 忘 了其 原来 存 在 的建 筑 物 整 体这 个 实 物 目标 , 其
概念 和 意 义相 去 甚 远 。” 嘲 所 以, 在 研 究 吴 白庄 汉 墓
行 图也 是汉 画像 石 的 常见题 材 , 它 的形制 、 数 量无 一 不 反 映着 墓 主 人 生前 的身 份 和地 位 , 车 马数 量 越 多 规 模越 宏大 , 象 征着 墓 主人 身份 越 高贵 。 除此之 外 ,
丧 葬 中车 马 的另 一层 含 义 , 也 是 最 重 要 的含 义 则 是 车 马在 画像 石 中的功 能 。处 于 不 同丧 葬建 筑 中的车 骑 出行 作用 是 不 同的 , 祠 堂是供 后 世子孙 瞻仰 、 祭拜 的地 方 . 这 里 的 车骑 出行 更 多是 为 了彰 显 自己 曾经 的辉煌 的历史 和 向子 孙后 代诉 说生 前 的景 象 。而在 墓 室 之 中则 具 有 另外 一 种 含 义 , 这 与 墓 室 的封 闭性
石也 都 集 中于其 中 。他们 表现 的都 是墓 主 人死 后 的
生活。
共 场所 。 而是 死者 个人 独 自拥有 的一个 私 密 的空 间。 各 种 形 式 的壁 画是 丧 葬礼 仪 的一部 分 , 是 生 者对 死
根 据吴 白庄 汉 画像石 车骑 出行 的功能 ,可 以将 车 马大 致分 为送 葬 车马 和 出行 、 出游 车马两 种 。 第一 种 为送 葬车 马 , 其车 马形 制 主要表 现 为导 车 、 魂 车 和 柩 车 。这三 辆 马车 主要 是在 墓主 人死 后将 墓 主人运
者 的奉献 , 只 有死 者 ‘ 看得 见 ’ 。” 【 l J 所以, 此 时墓 葬 中
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刍议
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刍议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而汉代的壁画也是研究汉代文化与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中,车马图像是汉代壁画中常见且引人注目的一类主题。
本文将对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进行探讨,从图像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更好地了解汉代社会和文化。
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内容丰富多样。
在国家的官方场合,壁画中常常出现皇帝在德治国家、巡视臣民的车马图像。
这些图像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皇帝的威严与权力。
此外,汉代壁画中还描绘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车马图像,如市集中的商贩、农田中的农民等。
这些图像真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百姓的生活状况,展示了居民与车马在日常生活中的紧密关系。
这些车马图像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常常以马前马后的方式呈现,马前是马车,马后是驾车者。
这种绘画方式使得车马图像更加立体、生动,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
其次,汉代壁画中的车马还常常配以丰富的细节描绘,如车身上的花纹、缰绳的细节等,这展现了汉代壁画艺术的精细处理和细腻表现。
除了形象生动、细节丰富外,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还蕴含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首先,车马图像代表了社会阶级的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在汉代社会中,拥有车马的人通常是富有和地位高的人物,壁画中的车马图像也是对当时社会阶层分化的一种反映。
其次,车马图像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汉代社会,驾驶车马是人们享受乐趣和自由的一种方式,因此,车马图像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快乐生活的追求,也展示了汉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关注。
总的来说,汉代壁画中的车马图像在描绘内容、表现形式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它们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人们生活追求和文化特征的体现。
通过对汉代壁画中车马图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社会与文化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能够欣赏和品味汉代艺术的魅力。
论汉代车马出行图的形式与墓室结构的关系
图形式 》 l l 0 』 、李立 与谭思 梅 的 《 汉 画车 几乎都 没有将 图像 形式 与墓 室 结构 结 合
马 出行 画像 的神话 诠 释》 等 两篇 文章 中 的研究 。墓 室壁 画 的绘制 是否 与墓 室 结
探 讨 了 车 马 “向 左 行 径 ” 的 构 图 形 构有关 ?这 两者 的关 系 ,是 否 又 与墓 主 式l l 1 J ,认 为左 边 是 西 方 ,代 表 墓 主 将 人身份 有关 ? 目前 ,汉 代壁 画墓 中 出土
沂的 《 临沂汉 画像 石 中所见 车骑 出行 图 不可 能是车 马陪葬的代替 品 。
迁 图” 。 第 一 类 出现 较 早 ;第 二类 在 汉 代
并不 一定 代表 墓 主 人身 份 。但 其 形 式成 为
北朝 以后 “ 仪仗 图” 的 先声 :第三 类 则 以
榜题 为 特 色 。展 示 墓 主 人 一 生 的 职 场 成
“ 墓主 前往 祭祀 场合 ” ( 又可 分 为仅 有 墓 主
以御 礼 为 中心 》 r 4 J 等 。期 刊 、会 议 论 文 赵海洲 在 《 试析 徐州 地 区汉 代墓 葬 的车
中曾提到的也 不 少 ,如 :赵 化成 的 《 汉 马 陪葬 》 【 J 一文 中 ,探 讨 了徐州 随 葬车 画所 见 汉 代 车 名 考 辩 》 l 5 _ ,高 崇 文 的 马 的墓 葬 ,认为 车马 陪 葬是 男 性墓 主的
【 关键 词 】车 马 出行 图 仪 仗 图 墓 主升
迁图 汉 代壁 画墓
升仙 西王母 处 。刘 克在 《 汉 代车 骑 出行 车 马出行 图的墓 葬约有 二 十 多 座 ,分 布
羽化 升仙画像 石 葬பைடு நூலகம் 略论》 一文 中认 为 在今 日的河 南 、内 蒙 古 、陕 西 、 山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刍议
作者:史菁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3期
汉画像石的出现,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汉画像石主要出现在汉代的墓葬、石阙、石棺及祠堂中,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体现了当时的思想流变、民间信仰和葬风葬俗,因而,其产生和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再现。
从已经掌握的资料看,汉画像石主要出现于西汉武帝之后,而消失或没落于东汉末年,大致经过了三百多年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
研究汉画像石,可以很好地观察其所处时代的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思想等诸多社会现象,而研究其中的车马出行图,可探析墓主的官吏等级、财富地位等内容。
一、车马与吏治在汉画像石中的体现
汉画像石所体现的内容,是当时实际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体现了汉代自天子至富家大户的乘车出行状况,彰显着墓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安徽宿县褚兰镇所出土的一件画像石上,绘有车马出行图,共有14辆乘车,主车是驷马轩车,车前配有伍伯、骑吏作为前导,车后有属僚、弩手护卫和置盾棒之兵车、徒车等。
(见图1)
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中室的南、西、北三壁上的横额,是一幅完整的车马出行图,描述了自远方归来、回到宅院的图景。
这幅出行图中,有一辆斧车、六辆导车、四维主车、三辆从车、一辆骈车和辎车,在斧车及辎车上还置放戈、矛;从员中有两名持节吹管的人员、四名伍伯、十二名骑吏等。
(见图2-图5)
济宁市喻屯镇城南张出土的画像石中,画面中所展示的是车马出行场景,二骑前导,后一人骑羊,再后鹿车、羊车各二辆,步卒十余人。
同时出土的另一块画像石中亦有描述车马出行的人物与出行画像,画面二层:上层二十四人捧简列队而立,皆头戴进贤冠,身着肥袖长衫;下层,车骑、人物出行,刻主车一辆,导车二辆,骑吏四人,步卒八人,道旁一人匍匐,一人跪迎。
(见图6、图7)
四川的汉代崖墓与画像砖石墓中对车骑出行也有较多的刻画,如新津县出土的崖墓石函上就刻画了两乘车骑,车上有盖,各乘两人,一为驭者,一为官员,车前有两名伍伯开路,前面可见到阙楼的一角。
(图8)
如果说新津县出土的这幅高62厘米、横达210厘米的画像刻画的是汉代蜀地普通官吏乘车出行情景,那么成都羊子山1号墓出土的高45厘米、横长1130.3厘米的画像石则对朝廷大员或地方大吏车骑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宏大场面作了生动的描绘。
该石画面中的车骑队伍很长,
人物众多,左端有两名伍伯开路,接着是六名骑吏分两列而行;后面是浩浩荡荡的车骑队伍,驾单马的轺车达九辆之多,每辆车上皆乘两人,一为驭者,一为下级官员或朝廷大员的子女亲属;各车之间皆有伍伯与骑吏护卫跟随,人数不等,有两骑吏两伍伯,还有六骑吏六伍伯的,分两列而行;伍伯与骑吏大都手持武器与仪仗,驭者挽缰驱马而驰,官员中有执团扇者;队伍最后是一辆驾三马的华盖大车,有驭者两人,上面乘坐的就是身份显赫的朝廷或地方大员了,车尾还有一位骑马的侍从。
(见图9)
从上述车马出行图,不难看出有着不同社会等级的人物,所配置的车马数量和等级也是不同的。
依据车马的数量、等级、配置,可大致推断出车马主人(也即墓主)的生前社会地位。
《后汉书·舆服志》对于车马与官员品级之间的关系,有“尊卑上下,各有等级”“贾人不得乘马车”等记载,这些制度和要求,在车马出行图中都有着形象而又生动的体现。
当时从皇帝至普通百姓,所使用的乘车工具及配置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明显的区别,考察车马出行图,就是在考察一个汉朝的吏治等级结构框架图,推断出当时的汉代官吏品阶及统治阶级的治国愚民措施。
总之,车马出行图可以是汉代吏治的再现,是人们生前享受与死后追求的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反映。
二、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与官吏等级的内在联系
马车是权贵阶级的专用乘坐工具,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负担的,因而,也就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坐的。
最早的对于车马等级有所限制的,是奚仲做夏车正的时候,有了所谓的“尊卑上下,各有等级”。
最早的对于汉代的车马等级有文字记载的,是《后汉书·舆服志》。
它规定自天子以下至太皇太后、皇太后、长公主、大贵人、公主、王妃、封君、皇太子、皇子、皇孙、公、列侯、中二干石、二干石、干石、六百石、三百石、二百石以下各有等差,规定得非常详细具体。
此外,对车的纹饰和马的装饰也作了具体的规定。
《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了县级以上的官吏,出行时要另加导斧车,而中高级大官吏出行时,可以乘坐施幡(一种轻快的主车),以此来区别一般的官吏。
由此可见,在汉代,即使是同时为官,也会因为官阶等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车马出行阵仗。
例如,孝堂山石祠后壁底部的“二千石”出行图,前导是六辆单驾轺车,其后是两名伍伯和四名骑吏,第七辆是有着四维和“二干石”题记的主车,紧接着主车的是单驾轺车和骑吏,最后是执板躬身送行者。
这幅“二干石车马出行图”,结构完整,整幅出行队伍,既有导车、伍伯,又有骑吏和送行者,在出行队伍的重要位置,则是主车,体现了乘车人的地位是既定的,有着严格的规定,这样的喧嚣场面足以充分宣示出墓主荣耀的社会地位。
汉代的车马出行制度始于汉景帝时期,之后历代皇帝都对这一制度作了相应的补充和完善,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又完整的车马出行乘车制度。
《汉书》中有记载“贵者乘车,贱者徒行”,出行所使用的车马是主人身份尊卑的象征,区别于普通百姓。
而出行乘车的人,在统治阶级中的地位和身份又有着不同的区别和划分,乘车所选用的车马数量、等级、骑吏、步卒的多少,又都与车马主人的官位大小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官吏等级的直接陛象征。
不同的官吏等级都有明确的车马出行规定,虽然名称不同,但在形制上却是基本相同的,所存在差别的,只是车马的图案、构件的质地、车篷的形状、车盖的用料和大小、驾车的马匹数量等不相同。
具体而言,车马的构件可以分为黄金构件、白银构件、黄铜构件等不同等级;车马的图案,可以划分为龙、凤、虎、豹等;车盖的用料,又有着布和缯的区别。
此外,除对官吏本人和贵族所乘坐的车有规定外,对骑吏和导从车的规模和数量也有相关的规定。
三、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出现、盛行的原因
发达的经济是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盛行的物质基础。
在汉代,百姓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相当一部分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这为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
西汉王朝建立之后,对于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力逐渐增强。
西汉中期之后,大土地所有制得到发展,形成了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地主经济,具有营造汉画像石祠堂、墓室实力的豪门势力得到发展,继而为汉画像石墓葬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于儒家思想的尊崇,是汉画像石艺术得到发展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建设思想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并逐渐占据了汉代思想政治制度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提倡“孝文化”,对于死去的长者实施厚葬,西汉中期之后,厚葬在统治阶级得以确立,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的车马图像,是厚葬中必不可少的代表性图案,为车马出行图的出现与盛行,奠定了思想基础。
古人对于丧葬礼制的重视,也是车马出行图盛行的重要原因。
古人认为“夫礼,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将已故人的丧葬和祭祀,看作是最为重要的礼制。
而地下墓室和祠堂,则是已故祖先厚葬和祭祀的重要场所。
汉代统治阶级惯于将车马作为国力的重要象征,以车马多少来判断国力的强弱,将“千乘万乘”与财富和地位相挂钩,极大地提高了车马的地位。
统治阶级的倡导,使得封建富豪势力将车马作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代表,死者希望自己在地下世界也能够享受到风光的生活,因而,将象征风光生活的车马图案描绘在棺木或祠堂中。
如山东嘉祥武氏祠前石室三壁上的车马出行图,出行的行列是由两名伍伯、三辆轺车、四名骑吏所构成的:两名骑吏作先导,紧跟着是两名伍伯和一辆轺车,后面是主车。
第二层车马出行图,也是由轺车、骑吏和伍伯所组成的;西壁的第三层则分别由两名骑吏和伍伯组成,题记为“此君车马”。
这种车马出行图,主车都是有别于属车的四维轺车,对比于碑文,可以看出四壁位置最高的车马出行图是祠堂主人生前的官场生活及对死后风光世界的向往。
(见图10、图11)
车马出行图的出现和盛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
发达的社会经济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使得厚葬风俗有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而统治者对于身份地位和社会阶级的明确划分,又使得这种图案的存在与扩展,有了社会支撑力
量。
权贵阶层为了表明自己的社会等级和官场职位,并且要在死后的地下世界也享受到这种风光,使得汉代的车马出行图得以盛行;而后人通过这些图案,并结合文献资料,可推断、研析出车马出行的规模与汉代官吏品级、地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历史内容。
特别是对研究汉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艺术有极大的帮助。
汉画像石是一种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这种艺术所具有的宏伟深沉的气魄,让人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
只有伟大的时代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在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宽阔历史舞台上,各类生机勃勃的英雄人物应时而出,上演了一幕幕足以令后世感叹唏嘘的慷慨雄壮的历史剧。
nu汉画像石真实而形象地体现出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学界称为汉代历史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