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作业18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人民版
浙江省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选考)复习(检测)选考专题检测卷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答案
选考专题检测卷(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B[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三大改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公私合营"可知,该历史事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排除;计划经济刚刚出现,不存在改造的问题,故D项错误.]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B.三大改造的完成C.第一部宪法的颁布D.“一五”计划的完成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B项。
]3.(2016·宁波选考模拟)“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中的“大会"指的是()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B.中共八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二届三中全会B[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故B项正确。
]4.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都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图一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二人民公社好A.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B.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C.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D.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C[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人民公社化”运动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指导,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使中国农村从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进一步强化了公有制,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检测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山东一般中学学科等级考试模拟)下表反映了1953—1957年间我国工业与基本建设投资状况。
这反映了新中国( )A.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B.工业体系的构建模式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地方经济发展的逆境2.(2024·山东德州一模)1958年,中共中心提出主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指标、全国基本建设投资、重大建设项目等事项由中心支配机关负责管理,在确保完成国家任务之后,地方政府有权对本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指标、建设项目和规模、投资及物资运用进行适当调整和支配。
这一措施( )A.促进了“一五”支配的提前完成B.增加了支配经济体制的敏捷性C.导致了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D.减弱了中心对经济的管理权3.(2024·河北邯郸一模)下面是1952年至1956年我国城镇各类劳动者数量统计表(单位:万人)。
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B.城乡经济形势日益好转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问题D.城镇人口就业环境优于农村4.(2024·河南新乡三模)下图为1950年我国的一幅年画《女拖拉机手》。
该年画( )A.凸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B.揭示了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壮举C.歌颂了女性参加社会生产的热忱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艺术实践成果5.(2024·山东济宁模拟)在过渡时期,中国政府接受了苏联的编制物资平衡支配的制度,主要商品的安排不通过市场机制而是干脆归中心的支配人员驾驭。
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B.保障支配建设目标的达成C.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D.解决物资紧缺的社会压力6.(2024·江西南昌二模)下表为1978年到1987年北京市居民部分食物人均消费(单位:千克)变更状况。
这种变更主要是因为( )种类1978年1987年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C.企业生产自主权扩大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7.20世纪80年头初,北京中关村已经接连有40多家民营科技公司,这些企业的老板大都是国企的科研人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
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
根本原因是
()
每5年机器和工具平均年进口值 单位:1 000海关两
时间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 956
118
0.74
1917~1921
39 269
798
2.03
1922~1926
43 074
390
0.91
具中所占比值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因此 C、D 两项不符合材
料体现的数量增长的主旨; 1912~1916 年和 1917~1921 年这两个时间段中,农机具进
口呈上升趋势,但此时国民政府还没成立,故 A 项错误。 形成材料反映的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虽产生并取得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主
难
知识系统
三维线索
命题解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
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寻
中国现代化建 (2)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
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经历了创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设道路的探索 (1978 年至今)
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 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优越性
经营方式落后,个 不仅调动了农民的
体力量薄弱,无法 积极性,也有利于改
发展后果不同 采用农业机械和 革农业经营结构,有
新技术、束缚了生 利于我国农业的商
产力的发展
品化、现代化
知识系统
三维线索
命题解题
例1 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最重大、最深刻
的变化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0.18 中
专题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0.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效演练人民版【高考真题】1.(2016·海南单科·T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解析】选D。
明清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早已失去活力,A错误;由材料中“新学国民……剪去辫发”,可以看出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错误;发式与新旧学没有直接关系,C说法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以看出,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没有报效国家的方式,只能服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故选D。
2.(2016·海南单科·T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解析】选D。
材料中没有对比,谈不上“高效”,也体现不出新闻宣传网络,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错误;C和材料无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务之急是巩固新生政权,稳固社会秩序,材料中的规定目的是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来实现社会稳定,所以答案为D。
3.(2016·江苏单科·T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选C。
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5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 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后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 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与人民地位变化、民族独立 的实现、改革开放紧密相关。
四项内容: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发展重工业; 重视规模和速度。 五大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生 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结 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答题术语] 1.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 了初步基础。 2. 三大改造的完成,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 3.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这 一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4. “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中国的经济建设 造成了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 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
【名师指津】 中共八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端的原因 中共八大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形 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国情及经济建设状况的总 路线。
【易错易混】 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 “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 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18最新题库大全2018高考历史试题分项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精品
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一.选择题(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八字方针。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
BC 表述与史实不符,D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
【答案】:C[【解析】:工资总额增长等于或小于上缴税利总额增长,也就是保证企业资金积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ABD三项都把调整工资作为了主要目的,都排除。
(2018年全国卷文综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答案】:A【解析】:图5中,中国工业总产值在1960年—1962年下降,主要是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的经济政策导致;1962—1965年上升,主要是由于新的经济政策“八字方针”的调整。
(2018年全国卷文综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答案】C#k【解析】这实际上是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判断,它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推进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
A项只是国际局势的一个方面,不选;B项应该是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选;D项是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不选。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含答案 精品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估检测(十)第十单元(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1953-1956年则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 )A.要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C.要改变当时中国的落后面貌D.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解析】选B。
小农经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无法满足即将开始的工业化的需要,因此要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故B正确。
2.(2017·江南十校模拟)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断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B.工业生产稳步增长C.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解析】选C。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生产基础比较薄弱,同时从增长率也无法判断工业基础的雄厚,故A错误;1958年处于“大跃进”时期,数据的真实性存在问题,故B错误;从1953年到1957年工业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故C正确;从工业增长率也不能看出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故D错误。
3.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
”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抵制计划经济体制B.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C.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D.主张推行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B。
材料主张用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没有反对计划经济体制,故A错误;“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故B正确;这一设想在于弥补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与“左”倾错误思潮的影响无关,故C错误;这一设想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故D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综合提升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综合提升专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专题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弊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专题三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专题四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
2018-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强化提升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阅读下表: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上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
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
”我国农业社会化的实现途径是( )A.土地改革B.农业生产合作社C.公私合营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本次会议取得的初步成果有( )①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③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④强调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宣传画是党和国家宣传其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
如图所示宣传画反映出( )①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②严重泛滥的“左”倾错误③国人超英赶美的迫切愿望④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胡忠茂在《慈中情结》里面回忆了他们那时候的暑假生活,“我们也加入了全民大炼钢铁的洪流,去龙山装来白泥,在学校西北角近河处筑起小高炉,还从实验室拿来酒精引火,日日夜夜拼命炼,一天深夜终于炼出了一点铁块,连夜敲锣打鼓去县委报喜。
”胡忠茂回忆的事情可能发生在哪一年( )A.1953年B.1956年C.1959年D.1967年6.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其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专题过关检测人民版
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重庆高三调研)如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发行的股票凭证。
该股票凭证的历史价值在于()A .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B .反映新中国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的创举C .导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 .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解析:选B 。
该股票时间是1956年,而国民经济恢复是1952年底,故A 项错误;据该股票上的时间可知,是三大改造中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故B 项正确;导致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应该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 项错误;该图片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故D 项错误。
2.(2018·衡水金卷高考模拟考试)下表是福建省福鼎县1956-1957年农业合作社状况统计表。
表中数据说明,在农业合作社建立过程中( )A .农村公有制规模在扩大B .政府注意宏观上的调控C .农户的个体化倾向严重D .农村政权走向了分散化解析:选B 。
材料中合作社数量增多,入社农户数量减少,说明公有制规模在缩小,故A 项错误;材料中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规模有所控制,体现出政府的宏观调控,故B 项正确;农业合作社数量在增多说明合作化在继续发展,故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村政权,故D 项错误。
3.下表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连续四年工业、农业总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摘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推断这一历史时期是( )A.1949—1952年B.1953—1956年C.1957—1960年D.1979—1982年解析:选C。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从第二年开始增长迅速,而农业则逐年下降;而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大于轻工业产值;总之,该时期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这反映了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问题。
从1958年开始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开始,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左”倾错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C 项正确。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师用书人民版考点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背景1.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中央决策(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制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概念阐释]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所谓“过渡”是指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过程1.工业化建设(1)成果:到1957年,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2)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大改造(1)表现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意义: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存在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和平“赎买”。
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的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
四项准备: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建交。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一五”计划史料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①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②“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过关训练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8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过关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
”这一描述反映出( )A.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B.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C.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D.有改革农村关系的意愿D[材料侧重表达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表述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为了改变材料所述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故C项错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项正确。
] 2.(2017·某某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地均是空白。
这反映了(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B[苏联就近对中图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项错误;通过企业的空间分布,不难看出军用企业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东南地区的(只涉及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地在军用企业均是空白)工业体系完善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并不直接相关,故D项错误。
]3.(2017·某某质检)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人民公社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没有涉及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主张。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实施:“一五”计划(1)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2)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1)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误区警示]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国实现工业化。
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3.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表现①总路线: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危害①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作业18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
课时作业18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福建四地六校模拟)“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
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B.材料说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D.1978年以来打破中国旧有的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解析: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对这次全会意义的阐释与史实不符。
答案:C 2.(2015·杭州师大附中月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A.“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可排除,废除人民公社体制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联;B、C两项错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存在这两项内容。
本题选D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实行了相同的措施。
答案:D 3.(2015·兰州一中期末考试)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8年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专题练习-答案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答案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4.CCDC5.(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4.BDCB考点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4.BDCC考点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4.BCCC考点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3.CCA4.(1)参照西方法律编纂(2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4分)。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分)。
(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分)。
(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4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4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解析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解析】从表格看,题干中的四个时间中,粮棉和油钢产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的粮棉属于农业范畴,而油钢属于工业范畴,结合时间来看,1952年与1957年比较,油的产量增长了10倍左右,钢的产量增长了3-4倍,而粮棉产量则增长有限,据此可以推断C符合题意,故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8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了所谓的“全民供给制”。
这一现象(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B.消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
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D.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
解析:关键信息:1958年、共产主义、全民供给制,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的出现,这是探索的失误,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7·山东临沂模拟)经济学家厉以宁1959年作诗:“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
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
”该诗体现了他对( )
A.经济体制改革弊端的深入反思
B.人民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赞赏
C.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热切期待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刻忧虑
解析: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之后,与材料时间1959年不吻合,故A项错误;从“遭苦雨”“不开花”等表述来看,明显是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不可能“赞赏”,故B项错误;从“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可见当时城乡都出现严重问题,并非“均衡发展”,故C项错误;“高炉余火映红霞,农舍停炊社即家”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从“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说明当时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严重的问题,表达了作者的担忧,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7·云南昆明模拟)“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
”这是一首江西民歌。
它可能产生于( )
A.1950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79年
解析: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浮夸风”,是“左”倾错误的表现。
答案:C
8.(2017·湖北孝感调研)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
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八字方针”的实施
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自然灾害的发生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之后的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但是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1961~1966这一比值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提出,故A项正确;B项时间不符;C项不是比值下降的原因;D 项主要影响农业,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7·广州模拟)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
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对外贸易的发展 B.“大跃进”的推动
C.实施“一五”计划 D.纠正“左”倾错误
解析:1965年是对“大跃进”的“左”倾错误的调整的结果,1973年是周恩来抵制“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结果,1975年是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错误全面整顿的结果,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10.(2017·山东济宁模拟)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