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液外渗的不同表现

合集下载

小儿静脉输液中外渗原因探讨论文

小儿静脉输液中外渗原因探讨论文

小儿静脉输液中外渗原因探讨论文小儿静脉输液是治疗儿童疾病的常用方法,但是在输液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输液中外渗现象的发生。

外渗是指药液从静脉输液管的外部或静脉管的连接口处渗漏出来,不仅会浪费药品,还会造成对儿童的伤害。

本文将探讨小儿静脉输液中外渗的原因。

一、输液管道漏气输液管道漏气一般是因为静脉管和连接器处存在气溶胶或有不密封的空气,造成了外渗现象。

在输液前应该确保静脉管和连接器处的气泡被排除干净,而且应确保连接器处的密封性。

二、输液管被压扁或弯曲输液管被压扁或弯曲也是导致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之一。

输液管被压扁或弯曲会导致输液袋内部压力的增加,从而导致药液从连接处渗出。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输液管的通道应该保持畅通,连接管的接头处不应该过紧或过松。

三、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也是造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一种因素。

输液过快会导致血管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从而导致输液管内的压力增加,使药物从连接器处渗出。

因此,在进行小儿静脉输液时,应该根据患儿的情况调整输液速度,以避免输液速度过快。

四、输液管道的松动输液管道的松动也是造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之一。

输液管道的松动可能是由于不正确的安装或连接器的损坏导致的,而这些问题会导致药液从连接处渗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认真检查输液管和连接器的安装,确保管路的牢固。

五、循环不好当小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或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毛细血管内压力降低,会引起输液过程中的渗漏现象。

小结:本文对小儿静脉输液中外渗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了输液管道漏气、输液管被压扁或弯曲、输液速度过快、输液管道的松动、循环不好等五种因素。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应该在进行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在保证患儿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对于家长来说,在进行小儿静脉输液之前也应该认真理解这些原因,提高对儿童输液安全性的认识。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管内的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或皮下组织的现象。

造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通道不良:静脉通道插入不当或存在空隙、松动等问题,导致输液管与静脉血管之间出现渗漏。

2. 输液速度过快:快速输液会增加静脉内压力,超过组织液吸收能力,导致液体从静脉管渗出。

3. 输液管阻塞:输液管内存在悬浮物或导管阻塞,造成压力增高,引起液体外渗。

4. 输液管损伤:插管时伤及血管壁或静脉内注射药物时发生药物刺激,引起血管壁破裂或溃疡形成,导致液体外渗。

5. 输液插管穿透静脉壁:插管时过深或尖端过硬,穿透静脉壁引起溃疡,使液体渗出到周围组织。

1. 视觉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输液部位,注意输液管周围是否有液体渗出,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

2. 压力调节:根据新生儿的情况,调节输液速度,避免输液过快,减少静脉内压力,防止液体渗出。

3. 管路检查:定期检查输液管是否畅通,是否存在阻塞或悬浮物,及时清洗或更换输液管。

4. 静脉通道的插入技术:在插管过程中,要注意技术操作,确保插管准确插入血管腔内,避免空隙和松动。

5. 血管保护:插管后应注意固定输液管,避免因活动引起插管松动或脱落,损伤血管壁。

6. 皮肤护理:定期检查输液部位的皮肤是否干燥、红肿或潮湿等异常情况,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7. 输液灌药:在静脉内给药时,应注意药物的性质和浓度,避免刺激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防止液体外渗。

8. 定期护理记录:对于发生外渗的情况,要及时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剂量和注射时间,以便于医生进行评估和下一步的处理。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保护新生儿的静脉通道,提高输液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需要护士在实际操作中细心、仔细,保持良好的护理技术和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液体外渗的临床表现评估及处理措施

液体外渗的临床表现评估及处理措施

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详细评估,包 括使用评估工具对局部肿胀进行测量,了 解患者的不适症状等。
记录评估结果
报告医生
将评估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中,包括局部 皮肤、肿胀等变化,患者的不适症状等。
将评估结果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医生根据 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04
液体外渗的处理措施
一般处理
停止输液
立即停止输液,并拔除输液器。
液体外渗的临床表现评估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察患者 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判断外渗的程度和范围,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液体外渗的处理措施对于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及 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可以减少组织损伤、减轻水肿、预防感染等。
对未来的展望
01
02
03
04
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液体外渗的 临床表现评估方法,提高诊断
抬高肢体
将外渗肢体抬高,以减少液体向 组织间隙进一步扩散。
冷敷
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外渗部位, 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特殊处理
药物治疗
根据外渗液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药 物进行治疗。如为酸性液体外渗,可 用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如为碱性 药物外渗,可用2%醋酸溶液湿敷。
局部封闭
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或 普鲁卡因进行局部封闭,以促进组织 吸收,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并发症处理
局部组织坏死
如外渗严重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需进行清创、换药等处理,以促
进伤口愈合。
感染
如外渗部位出现感染症状,需进行 抗感染治疗,如使用抗生素等。
静脉炎
如外渗导致静脉炎发生,需进行抗 凝、溶栓等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 。
05
结论

药物外渗的症状及处理

药物外渗的症状及处理

药物外渗的症状及处理一、药物外渗的常见临床表现1、输液局部表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成硬结,严重者可出现疱疹、大水泡。

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死3、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红斑肿块4、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受累部位灼痛二、药物外渗的分级0 没有症状1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在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3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4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紧绷,半透明状、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呈凹陷型水肿;循环障碍,轻到中等程度疼痛三、药物外渗的干预措施:(一)热敷: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垂体后叶素以及奥沙利铂等药物50-60℃(二)冷敷:常用于20%甘露醇、化疗药等渗漏的早期(三)理疗:远红外线,275W , 15-30分钟/次,2次/天;超短波,30 分钟/次,1次/天,Ⅱ、Ⅲ期药物外渗换药后进行(四)药物湿敷1)50%硫酸美湿敷:适用于阳离子溶液外渗的药物如:10%氯化钾、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

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一次,持续湿敷2)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

方法:取酚妥拉明1ml(10mg)加生理盐水50ml,取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每次局部湿敷30m 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持续湿敷。

湿敷时间均为3~7d 3)如意金黄散:取如意金黄散(用植物油或蜂蜜)调和后均匀涂抹在纱布上敷于患处,用一层塑料薄膜包裹在纱布上,以便持续发挥作用。

l日数次,直至痊愈为止4)仙人掌肉捣碎+冰片:仙人掌外敷治疗适用于高渗性药物。

新生儿药物外渗的处理

新生儿药物外渗的处理

液体外渗定义分级预防处理渗出(Infiltration)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药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生0.1%~6%。

结 果大部分液体外渗都是自限性的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 法律、法规!!!作为新生儿科的护理人员,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可究竟该如何预防?一旦发生了液体外渗,究竟该如何处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常见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影响伤口程度因素外渗液渗漏到皮下组织腔隙的量暴露在外渗液体中的时间外渗的部位外渗液体的渗透压、PH值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药物外渗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同种药物外渗后的局部反应的时间可能与渗漏液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关。

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输液外渗的处理紧急处理输液外渗的处理局部封闭输液外渗的处理 药物湿敷(外涂)输液外渗的处理•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输液外渗的处理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药输液外渗的处理50%50%硫酸镁湿敷,适用于10%氯化钾、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水泡的处理(小水泡)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 以上)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皮下组织冲洗•有研究表明在液体外渗患儿中,于24预防液体外渗措施•穿刺者应经过静脉穿刺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下脂肪多的血管,避免关节部位穿刺;选择柔韧好的留置针,避免使用钢针;预防液体外渗措施•建立新生儿药物外渗紧急预案及相关指。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留置在新生儿体内的静脉导管所输注的液体从导管途径外漏出来。

外渗的液体可能是药物、血液或静脉营养液等。

外渗一方面会导致药物浪费,另一方面还会引发周围组织的水肿和渗漏。

产生外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导管插入不当:导管插入时,如果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可能会导致导管与皮肤之间存在空隙,造成液体外渗。

2. 导管位移:新生儿的肌肉活动力弱,容易导致导管的位移。

导管过长或过短都可能导致外渗发生。

3. 导管堵塞:导管堵塞也是外渗的常见原因之一。

可能是导管内部发生血块形成,也可能是液体注入速度过快,造成导管在血管内运动不畅,导致血栓形成堵塞。

4. 导管材料问题:导管材料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导致外渗发生。

如果导管的外皮存在损伤或者导管质地不佳,都可能导致外渗的发生。

5. 异位通道形成:在导管穿刺时,如果选择了不适当的穿刺位置,可能会导致导管与静脉血管之间形成了异位通道,从而导致液体逸出导管。

1. 导管插入时的护理:护士在进行导管插入时,应该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导管与皮肤之间没有空隙。

在插管后,还需要进行固定,避免导管位移。

2. 导管位置监测:护士需要定期观察导管的位置,一旦发生位移,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导管的长度也需要适当调整,避免过长或过短造成外渗。

3. 导管通畅性的保持:护士需要定期检查导管的通畅性,确保导管内部没有发生堵塞。

对于发生堵塞的导管,可以尝试轻柔地推进导管或采用溶栓治疗的方法进行处理。

4. 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护士应选择质量可靠的导管材料,避免因导管外皮损伤或质地不佳造成外渗。

5. 导管穿刺位置的选择:护士在进行导管穿刺时应选择适当的穿刺位置,避免形成异位通道。

针对上述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1. 预防外渗发生的效果:通过正确的导管插入操作和定期检查导管的位置和通畅性,可以减少外渗的发生率,保障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安全。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从静脉血管内逸出到周围组织间隙中。

外渗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点:
1. 静脉输液通路不畅:通路不畅可能是因为静脉插管不准确、管道被压迫或血管被弯曲等原因导致。

这会导致静脉血液不畅,药液易从输液通路逸出。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的压力,超过组织间隙的正常压力,导致药液从静脉内逸出到周围组织间隙中。

3. 静脉注射药物浓度过高:如果药物浓度过高,会增加药液对组织的渗透压,从而增加药液逸出到组织间隙的风险。

4. 患儿局部血管脆弱:新生儿的血管比较脆弱,静脉内插管容易损伤血管壁,增加药液逸出的风险。

对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及时发现:护士应常规观察输液情况,注意观察输液通路是否通畅,注意观察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控制。

2. 常规护理预防:护理人员进行输液前要进行血管扩张、消毒等常规预防性操作。

在插管前,要仔细观察血管的位置,避免在曲部或者是针的位置过大的血管进行插管。

插管后要稳定好输液管,避免因意外碰撞而导致的位置的变化。

3. 适当控制输液速度:在输液过程中护士应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输液过快导致药液外渗。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输液速度应控制在每分钟1-3滴,以保证输液的稳定。

4. 适当调整药物浓度: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调整药物的浓度,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导致外渗。

5. 监测观察:加强对患儿的观察监测,及时发现输液外渗的迹象。

一旦发生外渗,要停止输液并及时更换输液位置。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预防作为护理工作者,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操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室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是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如何让小儿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

因为静脉输液外渗是儿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 原因分析1.1 患者因素1.1.1 新生儿新生而因全身分布有胎质,有的是皮肤苍白、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较大,固定后易脱落,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

1.2 药物的原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发生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技术的原因(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对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4)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2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及后果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严重的可发生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甚至到形成溃疡。

此时患儿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儿的治疗时间,对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3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3.1 营造温馨环境,积极配合治疗患儿入院后,由于生理、病痛引起的恐惧和陌生环境引起的焦躁、忧郁,往往使他们不能主动配合治疗,作为护理人员首先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术,积累和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亲近患儿使他们对护理人员建立信任感、亲切感。

3.2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操作严谨细致,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

3.3 选择合适的静脉小儿头皮静脉、浅静脉都适合于静脉穿刺,但因年龄、疾病和治疗目的的不同,对穿刺部位的选择也不同。

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早期常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晚期(据缺血程度):1.灰白期:在局部或其附近出现单一
或多数大小不等的砂白色斑块,边缘清晰,触之冷硬;2.青
紫早期:在灰白色斑块出现较浅的青紫色改变,压之不退色
;3.青紫晚期:青紫区域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内含渗出液 ,界限清楚;4.坏死期:皮肤或皮下组织呈干性坏死,边缘 清楚,周围稍红,触之微热,伴感染周围肿,可见脓性渗出 物,如外渗液渗入手背深层的指间隙,严重者可导致肌腱坏 死。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原则
满足输液治疗需要 穿刺次数最少 留置时间最长 INS标准:在满足治疗需 对病人损伤最小 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最 风险最小 细、最短的导管,同时考
虑患者的年龄、静脉局部 条件,输液的目的和种类 ,治疗时限和患者的活动 需要。
患者方面:增加患者的痛苦(身体和精神),延长住院天数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
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 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 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 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 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 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局部封闭:如局部皮肤出现水泡,呈紫黑色或坏 死时,应立即进行封闭治疗,常用的封闭药物为0 . 25 %一1 %普鲁卡因和透明质酸酶,隔日1 次,一 般封闭3 一5 次即可痊愈。普鲁卡因可减少局部组 织血管收缩,改善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状况,透 明质酸酶有促进药液扩散、稀释和吸收的作用。
水泡的处理(小水泡)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 ,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 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以上) 伤口消毒 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新生儿常用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新生儿常用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来判断,曾有报道过因前期未引起重视导致坏 死病例的 。
15
预防措施
3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 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 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 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挤 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 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
因此这些都是防止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的重要环 节。
39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高渗液的外敷是不可用硫酸 镁和酒精的.因为硫酸镁本身就是高渗液体,只能 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敷.对于高渗液渗 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而甘露醇和钙剂也属于 高渗液,为什么却能用硫酸镁湿敷? 因为硫酸镁外敷的主要机理是为了拮抗钙离子, 而钙离子是平滑肌收缩的重要因素;因此敷用 硫酸镁可舒张皮肤及皮下血管平滑肌,拮抗由 于甘露醇外渗造成的血管收缩。所以用50 %硫 酸镁液湿敷时2 h 更换1 次
胀处,用胶布固定,每1-2h更换1次。
29
输液外渗的处理(九)
水泡的处理(小水泡)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每天用碘伏消毒,让水泡自然吸收(无
条件者仍局部湿敷)
30
脂肪乳外渗 -1
脂肪乳外漏,形成脂肪小滴,在输 注部位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或组织阻 塞,毛细血管中可见脂肪栓子,引 起皮肤红肿、胀痛、出血、渗出、水肿、 坏死及纤维性变等
40
4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7
输液外渗的处理(七) 0.5%的654-2溶液湿敷 如多巴胺的渗出
方法:654-2 10mg+0.9%NS10ml配制 成654-2溶液外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 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的过度的扩 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 过半小时,每天3-4次敷。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方法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方法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 (1英寸=2.54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 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在1-6英寸之间,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 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疼痛。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方法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方法
12/14
护士应做到六个及时:及时巡视、及时发觉、及时汇 报、及时处理、及时统计、及时沟通.
~~~完~~~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方法
13/14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方法
14/14
4/14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 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淤伤、肿胀,水肿范围最小 处直径大于6英寸,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疼痛, 任何容量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渗出。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要求在治疗 过程中因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假如成人 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就 属于四级医疗事故。来自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方法
8/14
第一个:取制备50%硫酸镁溶液加热至40℃左右,浸泡 纱布块,取出后稍拧干(以不滴水为度),敷盖在患处,再覆 上一层塑料薄膜,还可再用热水袋按压以加强保温。
第二种:用湿毛巾最好是纱布折叠,把液体硫酸镁倒 在薄内层,将薄那层敷在患处,外面用热水袋或矿泉 水瓶子加热。等水稍凉,能够把上层纱布揭开,直接在 薄内层继续加热。
~~~请 各 位 牢 记~~~
小儿药液外渗常用的处理方法
11/14
一旦发觉或者怀疑刺激性药品渗漏到血管外,须马上 停顿注射。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
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 按压3min左右。再用NS2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 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封闭,一 天一次,连续三天。

新生儿输液渗漏后的护理对策PPT课件

新生儿输液渗漏后的护理对策PPT课件
告知家长输液结束后的护理要点,如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触碰和摩擦 等,预防输液渗漏的发生。
输液中观察
指导家长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宝宝 的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 员。
06
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定期总结分析渗漏原因
汇总新生儿输液渗漏案例,分析具体原因,如穿刺技术、固定方法、输液速度等。 针对高频次渗漏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找出根本问题所在。
鼓励医护人员积极上报输液渗漏事件,以便及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技能
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新生儿输液技能培 训,包括穿刺技术、固定方法、输液 速度控制等。
通过模拟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 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邀请专家或有丰富经验的护士进行现 场指导和经验分享。
完善输液流程确保安全
制定详细的新生儿输液 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 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的 指导和要求。
对输液设备进行定期检 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 良好状态。
使用安全性能更高的输 液器和针头,以减少渗 漏风险。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 理渗漏情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鉴别诊断
与其他可能引起皮肤红肿 、疼痛的疾病进行鉴别, 如感染、过敏反应等,确 保准确诊断输液渗漏。
并发症风险评估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评 估输液渗漏可能引发的并 发症风险,如局部组织坏 死、静脉炎等。
03
局部护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液并拔针
02
01
0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现输液渗漏后,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针时避免损伤血管,压迫穿刺点止血。 抬高肢体,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输液针头位置确认
检查输液针头是否固定良好, 有无脱出或移位现象。

输液外渗的定义及分级

输液外渗的定义及分级

输液外渗的定义及分级输液外渗是指输液时药液从静脉血管外渗出来,进入周围组织,导致局部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的现象。

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本文将对输液外渗的定义及分级进行详细介绍。

一、输液外渗的定义输液外渗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渗出到周围组织,导致局部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的现象。

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其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输液速度过快、静脉通路不良、输液部位压迫不当等。

二、输液外渗的分级输液外渗的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级别。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输液外渗可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一级输液外渗:指输液部位有轻微的水肿,但没有疼痛和局部感染等症状。

2、二级输液外渗:指输液部位有明显的水肿和疼痛,但没有局部感染等症状。

3、三级输液外渗:指输液部位有明显的水肿、疼痛和局部感染等症状,但没有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

4、四级输液外渗:指输液部位有严重的水肿、疼痛和局部感染等症状,并且引起全身性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休克等。

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输液外渗是一种可以预防和处理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预防和处理输液外渗的方法:1、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应选择静脉通路通畅、血管壁完整、无局部炎症和水肿等异常情况的部位进行输液。

2、控制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输液药物的性质和输液部位等因素,合理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输液导致药液外渗。

3、注意输液部位的压迫:输液时应注意输液部位的压迫,避免压迫不当导致药液外渗。

4、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一旦发现输液外渗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及时处理,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四、结语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预防和处理输液外渗是非常重要的,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输液药物的性质和输液部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控制输液速度,注意输液部位的压迫,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输液外渗的分级标准

输液外渗的分级标准

输液外渗的分级标准
输液外渗是指液体从输液管道或静脉注射部位漏出或渗透至周
围组织的现象。

为了及时发现和管理输液外渗,需要对其进行分级标准。

根据输液外渗的程度和症状,可将其分为以下三个等级:一级:局部皮肤轻度水肿,无明显疼痛和红肿,液体渗漏量较少,一般不影响治疗进度,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我处理和观察。

二级:局部皮肤明显水肿,有一定的疼痛和红肿,液体渗漏量较多,可能会影响治疗进度,需要医生进行处理和观察。

三级:局部皮肤严重水肿,疼痛和红肿明显,液体渗漏量较大,可能会导致组织坏死和感染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就诊并进行专业处理。

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输液外渗,并根据分级标准进行处理。

同时,要注意预防输液外渗的发生,如正确选择输液部位、掌握注射技巧、密切观察输液过程等。

- 1 -。

小儿静脉输液渗出分级标准表

小儿静脉输液渗出分级标准表

小儿静脉输液渗出分级标准表
小儿静脉输液渗出分级标准如下:
1.Ⅰ级:皮肤发白,皮表温度下降,水肿范围在2.5cm以下,无或伴有轻度疼痛。

2.Ⅱ级:皮肤除了会出现发白、发冷、轻度疼痛感外,还会伴有水肿,局部水肿范围在2.5-15cm之间。

3.Ⅲ级:伴有皮肤发白、发麻,可有中度疼痛及水肿,局部水肿范围>15cm。

4.Ⅳ级:伴有皮肤发白、发紧、中度疼痛,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15cm。

请注意,这些分级标准可能根据不同的医疗机构和临床情况略有不同。

如果有疑虑或担忧孩子的症状,请尽快联系专业医生或到医院进行咨询和检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新生儿输液外渗的不同表现
(1)一般表现:外渗局部皮肤表现为颜色苍白或红晕,继之肿胀,以静脉血管周边为主。

(2)化学物质外渗表现:钾,钙剂对静脉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它能使毛细血管致密度增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3)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以多巴胺为主的血管收缩剂在使用30分钟后即可出现注射静脉颜色发白,成条索状延伸,有时会呈树枝状蔓延。

(4)高分子抗生素外渗表现:抗生素一般是高分子物质的化学药品,他们在静脉使用时浓度过大会造成针尖周围呈缺血性苍白色,局部皮肤缺血,如果缺血时间过长,会造成局部组织呈青色,紫色,甚至发黑坏死。

(5)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无论蛋白制剂,血制品及静脉高营养制剂均为渗透压较高的药物,一旦渗出,可引起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不易短时间恢复,肿胀部位的肌肉组织亦容易缺乏弹性,影响肢体活动。

二,药物外渗后的处理
(1)极早发现,积极争取在可逆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停止给药。

在停止给药后,应立即抽吸枕头及血管内药液后拔针,压迫针眼3~5分钟。

(3)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促进某些药物的局部灭活作用,使损伤部位局限,常用于20%甘露醇、5%碳酸氢钠,化疗药物等渗漏的早期。

具体方法:用适量25%或33%硫酸镁置于无菌纱布,贴于患儿药液外渗处,保持纱布湿润,及时续敷硫酸镁。

硫酸镁可阻滞神经的电生理传导,使周围微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期治疗作用。

如果无菌纱布已蒸发干燥,局部肿胀已消退,应及时取下,以免干燥后吸出结晶颗粒的纱布摩擦皮肤,造成局部破损。

(4)热敷:一般性药物外渗出现的肿胀,可用湿热敷,采用25%或33%硫酸镁湿敷+红外线灯照射,热敷可改善早期缺血情况,但对已发生严重缺血者反而有害,另外硫酸镁湿热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性药物引起的外渗,可加重组织脱水。

(5)保暖:新生儿保暖在新生儿护理中极为重要。

新生儿体表面积大,易于散热,又由于棕色脂肪缺乏,不易散热。

输液外渗后,肢体会变的湿冷,降低肢体热度,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血液回流受阻,局部皮肤缺血缺氧,长时间会造成皮下组织缺血性坏死。

应将患儿置于新生儿辐射抢救台或暖箱,充分暴露肢体,抬高患肢,保持患儿局部皮肤温度,促进肿胀的吸收。

(6)玻璃酸酶的应用:玻璃酸酶可水解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为组织间隙基质的主要成分,起作用为阻止水分及其他细胞外物质的扩散侵袭,使用玻璃酸酶可使透明质酸酶水解,从而提高阻止通透性,加速细胞外物质的扩散,可促使外渗液体的扩散而利于吸收。

应在液体外渗后1小时内应用,越早应用效果越好,也可在12小时内应用,但效果下降。

使用方法:将玻璃酸酶稀释至15U/ml,在拔针之前,将针头退出至皮下,将1ml(15U)的玻璃酸酶经穿刺针推下注射,注射方法:以1ml注射器抽吸1ml(15U),在渗出部位周围做点状封闭,进针角度以15°~20°为宜,使液体渗出处明显突出皮肤。

(7)酚妥拉明的应用:对于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外渗引起的皮肤苍白,皮温低,应及时使用酚妥拉明(又名立其丁)做局部封闭。

酚妥拉明为短效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有较强的扩张作用,他可以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毛细血管血液回流,改善缺血缺氧,有效降低因缺血而致的局部皮肤坏死。

方法:将酚妥拉明稀释至0.5mg/ml,用1ml注射器抽吸1ml药液在药物外渗部位周围做环形点状封闭,进针角度以15°~20°为宜,使药液渗出处明显突出皮肤。

通常在封闭后15~30分钟可有明显效果。

也有文献报道以酚妥拉明持续湿敷,对输液外渗,特别是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等刺激
性强的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肿胀,皮肤颜色改变,水疱甚至坏死效果明显,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33%硫酸镁湿敷。

(8)中成药制剂的应用:依照中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则制成的中药制剂,对各种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疗效确切,静脉外渗引起的皮肤红肿水疱,皮肤发黑坏死,可用湿润烧伤膏外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