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魔力 欧洲君主为什么痴迷中国瓷器?
外国文学中反映中国瓷器的作品
外国文学中反映中国瓷器的作品
中国的瓷器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的造型、技术和文化价值吸引了许多外国文学家的目光。
在外国文学中,也有很多作品反映了中国的瓷器文化,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的简介:
1. 英国作家奥斯汀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主人公费
莉娅的父亲曾是一位收集中国瓷器的狂热爱好者。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中国瓷器的细节和价值,反映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对中国瓷器的迷恋。
2. 英国诗人彭斯的诗歌《瓷器》中,赞美了中国瓷器的美和独
特之处,认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优雅。
3.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瓷制的乐器》中,主人公收集
了一批珍贵的中国瓷器,其中一件瓷制的乐器让他感受到了超越现实的美和音乐的力量。
4. 美国作家哈金的小说《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房
间里摆满了中国瓷器,象征着她的高贵和精致,也揭示了她背后的孤独和脆弱。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瓷器的美和价值,也反映了外国文学家对中国文化的赞赏和探索。
- 1 -。
欧罗风情中国造
欧罗风情中国造在中国历史上,16到18世纪出现了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外销瓷器大多是为了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而特别烧制的。
据T.佛尔克编著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瓷器》记载,万历年间我国瓷器就已经按照欧洲的需要进行专门生产且出口量大。
香港艺术馆编纂的《中国外销瓷》一书也指出,在1729-1794年的数十年间,海外瓷器商人都被指派到中国买某一类的瓷器,明确地指定数量、价钱及种类。
为了确保所购瓷器能迎合欧洲人的品位,其订制有范本。
同时,商人及船员也经常为亲友特别订制瓷器,这部分瓷器大多有指定的形状和纹饰。
所以为了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风格,明清时期外销瓷器上的瓷画相应具有了浓厚的欧洲文化色彩。
而当如火的市场态势、如荼的文物回流趋势主流了当下艺术市场时,我们今天对这种文化色彩表现的认知和分析,就会对鉴赏、辨伪和投资等收藏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政治色彩外销瓷的政治色彩浓厚这一特性在内销瓷器中相当少见,也是重要区别之一。
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殖民色彩。
葡萄牙国王玛利亚(1708-1754年)在1472年摄政。
当时葡萄牙已侵占了巴西,并在经营巴西的黄金和钻石中获得大量钱财。
这位酷爱中国瓷器的国王委托商人在中国生产午餐具,则送给侵占巴西的士兵们,以表扬他们的战绩。
餐具的碗上画者国王的肖像,让士兵们永远铭记国王的恩典,以鼓励他们为殖民主义努力。
1778年3月,美国议会通过了纽约的纹章,它是二位穿着德国服装式样的自由女神和公正女神。
她们谨慎地站在英国王冠图案的后面,而这一图案也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各种外销瓷器上,表明了美国在没有取得独立前所带有的殖民地色彩。
独立革命色彩。
180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徽,刻在一些杯及花瓣形碟上,并刻有“勇敢,解放,独立”的英文样。
在外销美国的中国瓷器上,类似的题材颇为丰富。
1882年,在巴西宣告独立之时,一些爱国者赠送巴西第一任国王皮罗一套中国瓷器餐具,磁盘上面的皇家纹章是烟草和咖啡的枝叶,在边缘上写着“巴西独立万岁”的英文。
外国名家对中国瓷器的赞美
外国名家对中国瓷器的赞美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瓷器自古以来就以其精美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而闻名于世,吸引了无数外国名家的赞誉与青睐。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外国名家都曾为中国瓷器所折服,留下了令人赞叹不已的赞美之词。
让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对中国瓷器的赞美。
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不是金银,也不是宝石,而是瓷器。
”他对中国瓷器的赞美可见一斑。
在他看来,中国瓷器所散发出的古朴典雅、艺术精湛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让人陶醉其中。
在他笔下的描述中,中国瓷器成为了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艺术品,让人无法抗拒。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对中国瓷器赞美有加。
他曾说过:“中国瓷器犹如一个神秘的宝库,蕴藏着深奥的文化和智慧。
”在他看来,中国瓷器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他对中国瓷器的赞誉源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博大与深邃。
美国著名设计师蒂芙尼也对中国瓷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她曾说过:“中国瓷器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艺术品,它的美丽远超越了任何浮华与繁琐。
”在她看来,中国瓷器所展现出来的神秘与典雅、简洁与细腻的风格,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学享受。
她对中国瓷器的赞美不仅来自其外在的精美工艺,更源于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艺术共鸣。
外国名家对中国瓷器的赞美可以说是有口皆碑,他们赞美中国瓷器的美是源自于其独特的工艺技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中国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古朴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外国名家的赞誉与青睐,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
愿中国瓷器永远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博大与魅力。
第二篇示例:中国瓷器自古以来就享有盛誉,被誉为“瓷器之国”。
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深受世界各国名家的赞美。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外国名家对中国瓷器的赞美。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陶瓷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陶瓷作者:刘旭方益鸣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人最认可的便是中国陶瓷。
从宋代开始,中国瓷器便引起了西方的惊奇,把中国称为“瓷器之国”。
而陶瓷这种特殊的艺术品的广泛输出,绝对不是单纯的日用器皿交易,而是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
它影响了西方的审美意识,推动了西方的美学思潮,在世界文化上有极大的贡献。
关键词:传统陶瓷中西贸易仿制审美要素一、中国传统陶瓷的输出1、马可波罗的贡献号称“中国通”的马克·波罗在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用了不小的篇幅描述了当时中国陶瓷的概况。
包括福州、德化的生产过程、市场规模、瓷器价格等。
马可·波罗不仅记载了中国的陶瓷历史,也向西方最早的宣传和输出了中国陶瓷。
2、中国陶瓷风靡世界中国瓷器的精致和珍贵引起西方各国皇室的极大喜爱。
无论是政府外交还是民间贸易,得来的上品都是最宝贵的收藏。
德国公爵在15世纪收藏的素身瓷碗,以银座供奉,相传百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斯在执政的第一年,花费十几万元巨款收集中国瓷器。
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的皇室成员无一例外都是中国瓷器的收藏者。
中国瓷器在欧洲艺术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二、欧洲对中国瓷器的效仿中国陶瓷受到了全世界各国贵族和百姓的青睐,贸易量急剧增加,由于运输费用和交易费用的高涨,欧洲人尝试解开陶瓷制作的奥秘,进行仿制。
最先仿制成功的是威尼斯。
当时的化学家制作的花瓶和日用品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瓷器,质地较软,釉色较暗,并不能与中国当时坚硬而洁白的瓷器相提并论,但是还是受到了意大利民众的喜爱。
其他国家也渐渐开始加入了仿制行列,法国路易十四对中国瓷器的热爱使得中法两国的陶瓷交流密集起来,法国人不仅成功的仿制了中国瓷器,它的珐琅手工艺品对中国工艺品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这种珐琅工艺运用到中国陶瓷工艺之上,变成了中国宫廷大爱的珐琅彩瓷。
另外,西班牙、英国、奥地利、荷兰等国家也纷纷效仿,并且开设了专门的陶瓷工厂,甚至彩绘学校,批量的生产瓷器。
外国名家对中国瓷器的赞美
外国名家对中国瓷器的赞美
外国名家对中国瓷器的赞美源远流长,他们被其精湛的工艺、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所深深吸引。
中国瓷器,以其独特的魅力,早已跨越国界,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中的瑰宝。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盛赞中国瓷器:“中国瓷器是世界上最精致的艺术品,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学创造。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中国瓷器工艺的敬意和赞叹。
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也对中国瓷器赞不绝口:“中国瓷器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它们以纯净的白色为基底,上面绘制着精美的图案,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他认为,中国瓷器不仅是技术的结晶,更是艺术家们心灵的体现。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其作品中多次提及中国瓷器,她写道:“中国瓷器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每一片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尽的艺术魅力。
”她认为,中国瓷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它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些外国名家对中国瓷器的赞美,不仅是对其精湛工艺的认可,更是对其深厚文化内涵的肯定。
中国瓷器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法替代的艺术价值,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如今,它们依然熠熠生辉,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启迪。
【名人故事】奥古斯都二世:拿精锐萨克森骑兵交换中国瓷器
【名人故事】奥古斯都二世:拿精锐萨克森骑兵交换中国瓷器,我的新书《国风西行》,论述“中国艺术品影响欧洲三百年”,三百年是指16到19世纪,那时,欧洲社会疯狂迷恋中国艺术品,把中国艺术品如瓷器、漆器、家具、丝绸等称为奢侈品,并以拥有为自豪。
在这东风西渐的过程中,青花瓷器立下了汗马功劳,欧洲很多宫廷喜欢用中国青花瓷、青花色调来装饰皇家宫殿。
英国学者柯玫瑰在她的《中国清代瓷器》中说,“中国在印刷、制瓷与运输等方面,领先于世界,那时,西方民族降服于中国傲慢的裙裾之下。
”法王路易十四最先在自己的宫廷里建造中国瓷宫,三百多年前,他不满足于收藏中国艺术品,还把中国艺术元素化入日常生活中,如在凡尔赛宫里为情妇蒙特斯潘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即中国宫),可谓大手笔。
瓷宫的装饰,特别是内部环境设计,主要受中国青花瓷的影响,以白地蓝花(即青花)装饰。
瓷宫由三座单层亭子式的建筑组成,一字排开,每层檐翼悬挂着响铃,这是借鉴中国建筑的特点。
瓷宫内安放着许多中国花瓶,以及不少模仿中国式样的家具。
设计者还运用中国方式设计园林,如岩洞、假山、拱桥、曲溪以及曲折多变的小径,园内花木错落,杨柳岸,晓风残月,地道的中国风情。
如此充满中国元素的设计,在当时,算是赶时髦。
特里亚农瓷宫用当地鲁昂(Rouen)瓷厂的低温软陶做成,瓷化不够,以致时间一久,软陶开裂,屋顶接连渗水。
这时,路易十四与情妇的关系也岌岌可危。
1679至1682年间,这位国王花心连连,蒙特斯潘无奈之中想用春药挽留他,这起“下毒事件”被炒作得沸沸扬扬,她也因此名誉扫地。
路易十四已有新宠,趁机抛离前妾,矗立17年之久的瓷宫也随之拆除。
瓷宫被毁,对于中法乃至中西文化交往史而言,甚为可惜。
我到凡尔赛宫所叩访的,已是之后重建的产物,大特里亚农宫,欧式风情,中国味道轻描淡写,难与曩日的瓷宫等埒。
奥地利皇宫内有不少用中国元素命名的大厅,其中的中国瓷器厅是受奥地利女皇玛利亚・特蕾莎之命,由法国艺术家让・彼埃尔设计而成。
中国奢侈品曾经风靡欧洲
荷兰人不仅首先贩运中国茶,还在西方推广了中国的茶文化。早期荷兰莱顿大学的教授曾经写文章向大众推荐道:喝白开水有害,喝酒又容易滋生是非,只有茶才是最理想的饮品,可以暖胃、提神,加强记忆力,提高智慧与修养,使人气朗神清,轻松愉快,尤其是使学生不至于一学习就打瞌睡。有趣的是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结论,他甚至建议大家初学喝茶者,一天要喝12杯,习惯之了每天应当喝百杯左右。荷兰人不仅开始喝茶,也开始接受中国的茶具,163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斯文汀侯爵就写信给巴达维亚总督,请他也要采购喝茶的瓷杯、瓷壶,说这样的与中国茶相配备的中国茶具才不会破坏茶的风味。
最初葡萄牙人见到精美的中国瓷器时,绝没有想到如此光洁精致的器物竟然是用土烧制的。在16世纪前后,西欧人用土烧制的日常使用器具陶器,粗糙、厚重、丑陋,与中国的瓷器相比起来差得太远了。所以甚至当时最为见多识广的葡萄人商人们也认为中国瓷器克定是以贝壳、蛋壳以及石膏等为材料,经过神奇的过程制做出来的,决不相信是用土烧成的。
中国奢侈品曾经风靡欧洲
中国不仅现在是世界的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以前也曾经是,一度中国的瓷器、丝绸、棉布、茶叶、纸张,甚至手工艺品都受到了世界的欢迎。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上层社会曾经出现了以用中国瓷,喝中国茶风尚,昂贵的中国瓷器、茶叶等成了欧洲人最为迷恋的中国奢侈品。
葡萄牙人把神秘的瓷器带给了欧洲王室。瓷器虽然在西方人眼中不仅很名贵,而且现实中也很难购买到,因为中国瓷器虽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传到了欧洲,但是基本上都是通过西亚和北非商人间接传入的,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往往被当成异常珍贵的礼物送给少数国王和贵族。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出现,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商人开始大量从中国购回瓷器,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荷兰人很快还把这种观念伴着茶叶的清香带给了欧洲宫廷、贵族的社交场。饮茶16世纪、17世纪的欧洲,开始成了欧洲流行的高雅活动,从国王到贵族,到名流巨商,很多人喜爱饮茶。而且不少人还要买中国的瓷茶具来饮茶。在贵族们的聚会中,人们开始用不同种类的中国青花瓷杯来喝茶,女性们也开始举办饮茶派对。不过由于很贵重,价格昂贵的茶叶早期只能出现在宫廷、贵族、巨商的奢侈品名录中。
资本的力量--中国瓷器是怎样风靡欧洲的
资本的力量--中国瓷器是怎样风靡欧洲的转自TA说曾几何时,丝绸被当作中国人最重要的商业名片,而在17世纪,中国的瓷器首次大规模进入欧洲市场之后,这种陶与火的艺术,就快速取代了丝绸,成为了时至今日,中国人最为出名的名片。
曾几何时,丝绸被当作中国人最重要的商业名片,而在17世纪,中国的瓷器首次大规模进入欧洲市场之后,这种陶与火的艺术,就快速取代了丝绸,成为了时至今日,中国人最为出名的名片。
对于瓷器在欧洲曾经留下的传奇,可谓是数不胜数,那么为何瓷器能够在欧洲受到如此巨大的欢迎,这背后推动这一东西交流奇迹的,究竟只是欧洲人单纯对瓷器艺术的崇拜,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呢?实际上,有关于瓷器贸易,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重要角色就是荷兰人。
瓷器的对外出口贸易,其实自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不过在漫长的瓷器外销岁月中,中国瓷器最大的海外客户,无一例外都是中东和东非地区。
虽然这其中也有少量瓷器,通过埃及流往威尼斯,但由于埃及本身就是瓷器需求巨大的国家,因此真正能够通过埃及流向威尼斯的瓷器可以说就是凤毛麟角。
中东贩卖中国瓷器的商人伴随着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取代了传统穆斯林商人的商业地位之后,荷兰人接踵而至,他们成功的在印度洋驱逐了葡萄牙和穆斯林海商,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真正的主宰。
同时在远东地区,荷兰人也同样成功的取代了葡萄牙人的商业地位。
不过此时荷兰人却不得不面对着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曾经驱动着葡萄牙向东占据印度洋和远东贸易的一大经济利益,便是当时在欧洲价格高昂的黑胡椒。
但是在经历了整个16世纪繁荣的香料贸易之后,在欧洲乃至世界都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市场开始走向饱和。
这一问题使得荷兰人在费尽心机,终于取代葡萄牙人的贸易霸权之后,赫然发现自己所接手的绝非是什么金山银山,相反,维持对印度洋和远东贸易控制本身就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而香料贸易的含金量缩水,无疑使得这种付出变得得不偿失。
正是在这一情况下,荷兰人将视线终于投向了中国瓷器。
欧洲历史上的“中国热”
现在很多中国产品是对西方国家产品的模仿。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纪前后,欧洲也盛行过模仿中国产品的热潮。
仿造产品注明中国制造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很多产品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欧洲。
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很多产品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与当时欧洲落后的工艺技巧水平比拟,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和其他工艺品,都让西方人大开眼界。
据记载,有一次恺撒曾穿戴一件中国丝绸做成的袍子去看戏,结果在罗马引起了巨大轰动。
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终点站之一,威尼斯基本上仅凭丝绸贸易就获得了空前的繁华。
欧洲匠人很快便学会了养蚕丝的技巧,开始仿造中国丝绸。
因为“中国热”的影响,欧洲人更推崇中国出产的丝绸。
虽然后来欧洲的丝绸在质量上已与中国货平起平坐,但仍然大量采用中国图案,比如龙、凤、花、鸟等等,而且要特别注明“中国制造”以包管销路。
单件瓷器可换几个奴隶中国瓷器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西方人日常应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
所以轻薄漂亮的瓷器一传入欧洲,立即得到了所有人的追捧。
最初的瓷器数量异常稀少,而且往往被当成最名贵的礼物送给国王和贵族,平常庶民根本无缘得见。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埃及和阿拉伯,瓷器单件的价格就相当于几个奴隶的价格。
因为昂贵,16世纪的欧洲人甚至认为瓷器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他们确信假如在中国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会开裂。
到了16世纪中期,跟着葡萄牙人大量从中国带回瓷器,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
在最早和中国进行贸易的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镯都是中国瓷器,葡萄牙国王赠予意大利国王的礼物也经常是中国瓷器。
欧洲宫廷充满中国元素“中国热”“中国热”一直伸展到了英国女王的宫廷中。
中国元素在当时欧洲成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
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
王宫里的贵妇纷纷摇起了中国式的扇子,巴黎街头出现了中国轿子。
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精致,炫耀地位。
瑞典王储喜爱中国瓷器
od t e , s e n ia d t a e a c v r a in. l n a k d Ge g t st n h v on e s t h o o o Amb s a o as d r Gen ai, I gS d ” t ’S
myge th n ro s ey u js d y A d I l r e to po t in l ra o o e o rMae t t a . n ’ l y my b s rmoefe d t yo t t r y
Co p r t n b t e u o c u tis a d p o l ft e t o n r s ’ Th n o e ai e o w en o rt o n r n e p e o h wo c u t e . w e i ’ e Kig a e d ” T a ky ! An e a k d s me t ig o t h e Chn Al f u d n gr e , h n ou ”. d h s e o n sab u e n w ia. l s d e , h t a o t e kn o n e o t e p r ea n n t e s ev s a d s i . Alo e e p r e an r h i g p it d t h o c lis o h h le n a d l f h s o c l is a e t ma e i c i a I k hn d h n . l e c ia’Sp r ea n e c Ch n r a o n r a o s sa n i o c li sv r mu h, ia i a g e t u t t t o t y s c y h b ln it y . n d r se c l t r dt n l ut r s wel At h a me Ge g o g h sor a d a mi i x e l a io a l e a 1 et en t i c u . ” e s me t , n t i ca me ” Th r r lo ma y t ig n t e hs or n ut r fSwe e h ta e li d. e e a e as n hn s i h it y a d c l e o u d n ta r d s Ge o b e r e y U .An lh e t e c l r x h n e b t e n o r t o e e d t e lan d b S d op h ut e e c a g e u w e u w c u tis c n ma e af rh r e eop e t’ o n r a k t e v l m n . e u d ’
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收藏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热
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收藏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热元青花文化圈平台宗旨1.加强真品、赝品鉴定知识传播,提醒广大藏家理性收藏,尽可能远离赝品、多藏真品!2.反对对艺术品市场的利益垄断,反对抹黑民藏,努力推动民藏健康发展!3.加强文物保护正能量传播,呼吁全社会重视并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留住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感谢留言、赞赏和分享、转发本平台推出的原创文章!如要投稿,请在微信公众平台留言~微信公众号:zgyqhwhq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收藏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热(2010年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的发言)朱奎中国陶瓷始于商代(德清窑),至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
而欧洲最早的瓷器则始于德国,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炼金术士因国王对中国瓷器的爱好,提出烧出瓷器换回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有了1706年开始烧造的迈森瓷器。
法国人在中国学习了多年,1768年才有了自己的瓷器.英国是因为有英国人在法国烧造瓷器,稍后于法国,也有了自己的瓷器.至于中国瓷器最早什么时候到的欧洲,欧洲所见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葡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等人于明正德九年( 1514年)来到中国,买去景德镇的五彩瓷器 10 万件,运回葡萄牙。
也因此,1522年葡萄牙国王下令所有从东印度回来的商船所载货物的三分之一必須是瓷器。
公元97年,东汉皇帝派甘英从海上出使大秦(也就是古罗马),但是,被大食人骗到波斯湾而未到达大秦.被大食人欺骗的原因是因为大食人想垄断中国和欧洲的丝绸及陶瓷生意。
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丝绸和陶瓷就已经出口到了波斯湾。
东汉恒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臣来到洛阳。
这是中国与欧州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这应该是欧洲人第一次了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汉朝的“丝绸之路”,促进和联通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贸往来。
而后,唐宋元明对东南亚西亚的瓷器出口,直到1405年,郑和7次下西洋,远达东非,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国际贸易.有学者说,中国瓷器是郑和下西洋,将瓷器带到东非,由东非传入欧洲。
外国人有多爱中国瓷器?
外国人有多爱中国瓷器?2016年,英国乡绅皮尔金顿的家人将皮尔金顿生前收藏的100件中国瓷器拍卖,共计拍得了4590万英镑(约5亿人民币),超出了预估三倍。
这样的好成绩令人瞩目,就连皮尔金顿的家人也很意外,而这恰恰证明了皮尔金顿当初固执收藏的中国瓷器的价值。
皮尔金顿收藏这些瓷器的时间并不算长,用了从1950年代到60年代10多年的时间,对美的敏锐嗅觉使他在瓷海中发现了这些与众不同的瓷器。
像皮尔金顿这样对中国瓷器有着狂热的爱的外国人不在少数。
物以稀为贵,精美的中国瓷器传入欧洲后,很快成了受人追捧的奢侈品。
当时的欧洲人还相信瓷器有一种试毒的神奇功能,如果在中国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就会开裂。
上层人士纷纷加入了收藏中国瓷器的队伍中。
合治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的菲利普二世是16世纪中国瓷器最大的收藏家,共计有3000余件。
法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中里建造了名为特里亚农的中国瓷宫。
瓷宫由三座单层亭子式的建筑组成,内部环境设计主要以青花装饰为主。
瓷宫内安放着各式各样的中国花瓶还有一些模仿中国式样的家具。
由于特里亚农瓷宫是用当地鲁昂瓷厂的瓷化程度较低的低温软陶做成的,时间一久,软陶就会开裂,屋顶接连渗水。
最终,特里亚农瓷宫被拆除了。
路易十五和他的父亲一样对瓷器有着特殊的爱,他在宫廷中大力提倡使用中国瓷器。
萨克森选侯和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则是最优秀也是最狂热的中国瓷器收藏家之一。
奥古斯都二世修建的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中收藏了大量的中国瓷器。
在这些中国瓷器中有一批名为“近卫花瓶”的特殊瓷器。
这批瓷器共127件,是奥古斯都二世用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近卫骑兵从普鲁士帝国腓特烈·威廉一世处交换得来的。
在当时优秀的士兵可是很珍贵的尤其是对奥古斯都二世这种热衷于扩张战争的国王来说,不过他为了中国瓷器还是妥协了。
如今德累斯顿茨温格宫已设为博物馆,大气的“近卫花瓶”仍然陈列在馆内。
作为一名高级的的中国瓷器爱好者英国乔治四世直接从中国定制了一件粉彩宝塔。
中国陶瓷对西班牙陶瓷的影响研究背景
中国陶瓷对西班牙陶瓷的影响研究背景中国作为瓷器的发源地,不但有着博大精深的瓷器文化,而且对世界瓷器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欧洲世界进入大航海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
这些制作精美,技术成熟的中国瓷器,很快受到欧洲皇室贵族的喜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拥有中国瓷器成为欧洲皇室里的一种时尚。
不同时期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时期,已经有少量的中国瓷器出现在欧洲大陆的土地上。
中国瓷器最早运达欧洲的记录是:匈牙利路易大帝的盾形纹章。
15
世纪前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成为中国瓷器带去欧洲的第一个贸易商。
为了方便贸易,葡萄商人在澳门设立贸易站,把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各国。
瓷器和china的故事
瓷器和china的故事瓷器和"china"的故事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一,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历史故事而闻名于世。
而与这一传统艺术密切相关的词汇"china"的来历也充满了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瓷器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间。
早期的瓷器主要以陶瓷为主,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掌握高温烧制陶瓷的技术,逐渐发展出了精致的瓷器。
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而与瓷器相关的词汇"china"则源于英文对中国的称呼。
在16世纪时,欧洲开始进口大量的中国瓷器,因其制作精良,纹样华美,成为当时欧洲高贵阶层争相追捧的珍品。
然而,由于中国瓷器进口渠道主要经由广州,当地人将其称为"china",以指代这种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
逐渐地,这一词汇被英国人引入英文中,用以描述瓷器,从而扩展了词汇的意义。
随着欧洲航海探险和殖民活动的展开,中国的瓷器也开始大规模地输出到世界各地。
它们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也带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传播和发展。
瓷器的传入不仅满足了欧洲贵族阶层的审美需求,还深刻影响了当地的陶瓷工艺,如英国的英格兰瓷器和德国的德耐瓷器等。
在受到杂技团数百位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国家杂技《Made in China》近日在中国杂技团进行了多场热闹开演。
jù'xing了全国一流的艺术家,他们都出生于九十年代早期。
在过去的五年中,他们先锋时尚的创新观点大大改变了第二部分的内容。
这不仅体现在人生哲学、戏剧性元素和时装风尚的多样性上,而且在模特队和编舞团队的多样性方面也有所体现。
当然,也有很多角色应该是由一个剧团扮演的,但是却由许多不同的剧团甚至许多不同的艺术家扮演。
这使得《Made in China》成为一个适用于各种演出形式、适用于公共演出的剧目。
西方人为何偏爱明朝那些藏品
西方人为何偏爱明朝那些藏品作者:来源:《海外星云》2014年第19期今年秋季,英国有两个重量级的明代主题展览。
“明朝:黄金帝国”已经在爱丁堡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展出,而“明:盛世皇朝50年”展览也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开始。
大英博物馆还拿出一个明代花瓶,在英国各地的博物馆巡回展出,让不能亲身前往伦敦或爱丁堡的人也有机会饱饱眼福。
琼斯问道:“为什么在漫长而灿烂的中国历史中,我们偏偏对这一个时期这样钟情?这种对明朝的狂热会不会让我们忽视中国古代其他艺术的智慧、雄心和独创性呢?”黄金时代?琼斯在文中说,“明”在西方已经成为一个认同率很高的品牌,成为中华文明黄金时代的一个缩写。
他写道,博物馆都知道,要推销历史,就要挑一个名字“性感”的时代。
一个题目叫“宋”或“唐”的展览不可能像“明”那么风靡,尽管这两个朝代的艺术都远比明代富有创造性。
琼斯随后讲了他自己对明朝的评价,“明朝不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而是一个中国“错失时机”,由“孱弱却又暴虐的君主”统治的时代。
他说,明朝是古代中国逐渐陷入衰弱和落后的开端。
琼斯认为,中国真正的黄金时代远远早于明朝,而是与古希腊、罗马帝国、欧洲“黑暗时代”和中世纪同时的更遥远的古代。
他历数了春秋时代出现的孔子学说,与罗马帝国同时代的强大的秦、汉帝国以及文化繁荣的唐代和宋代。
他写道:“在罗马帝国崩溃,欧洲陷入贫穷和野蛮的时候,中国却变得越来越文明。
”他说,唐朝和宋朝的文化很灿烂,但西方却对其艺术独创性视而不见。
明代花瓶的魅力那么,明朝是怎么在西方热起来的呢?琼斯在文中说,在明朝,中国和欧洲“互相发现了对方”。
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发现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的航线。
到1577年,葡萄牙人已经在澳门立足。
荷兰东印度公司也紧随其后,来到远东。
1604年,荷兰人俘获了两艘载有20万件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商船,然后把这些瓷器在欧洲拍卖。
在那以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大量进口中国瓷器。
青花瓷:欧洲人眼里的白色金子
青花瓷:欧洲人眼里的白色金子英语中的中国叫“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
随着中国瓷器在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那么,中国青花瓷是如何扬名天下的呢?来听美术史学家曹星原在“世纪大讲堂”上的演讲。
青花瓷(唐)当中国瓷匠与伊朗陶工相遇大家一直以为唐代没有青花瓷。
但是,1998年德国一个打捞队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找到了一艘满载货物的唐代“黑石号”沉船,船只装载着运往西亚的中国货物,仅瓷器就有67000多件,其中有4件青花瓷。
这时我们才知道,唐代已经有了青花瓷,已经有了白蓝相间的釉下彩绘这种制作形式。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青花瓷工艺的突飞猛进则是在元代。
元代的蒙古人从中国内蒙古一直走到欧洲,最后在波斯——今天的伊朗一带,发现了一种画在瓷器上的原料“苏麻离青”。
中国自己土产的画在瓷器上的蓝色颜料比较灰暗,比苏麻离青效果差很多。
其中的原因是中国原料里含锰比较多,而伊朗出土的原料含锰少,所以颜色烧制之后特别清亮。
正是蒙古大军带去的中国瓷匠,和伊朗的陶工相遇之后,采用了当地的钴料,才终于烧制成如今流传于世的美丽的青花瓷。
可见,无论某种文化在哪里起源,当它和其他文化相遇后,相互学习,沟通有无,最后才能形成更完美的新的文化。
他们把它称为“白色的金子”到了明代永乐年间,青花瓷的制作水平一下子提高了。
其中的原因,一是由于郑和下西洋,使来自阿拉伯地区的苏麻离青更容易获得,二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制瓷业的发展格外兴盛。
明代皇帝喜欢瓷器,于是民间就竞相制造出官府要求的各种纹样和器型,最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明代青花瓷。
但是,青花瓷的蓬勃发展还在后面。
16世纪明朝正德年间,葡萄牙人在大航海时代一跃成为海上霸主,成为重要的海上强国之一。
当时,葡萄牙人租用澳门作为落脚之地,随后从中国定制了很多瓷器,以澳门作为中转站,一一运送到别处。
当时葡萄牙人购买中国的瓷器,破损的就直接丢到海里,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海滩上会出现很多蓝白相间的瓷器。
欧洲百年不能解中国瓷器之谜,把炼金术士关在城堡里做试验
欧洲百年不能解中国瓷器之谜,把炼金术士关在城堡里做试验梅森是一个只有3万人口的小城,位于距德累斯顿25公里的易北河岸边,被称为萨克森的摇篮。
18世纪初在梅森镇上发生的一件事,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和欧洲的贸易格局。
16世纪初,中国瓷器随葡萄牙商船进入欧洲,立即成为欧洲宫廷和上流社会的抢手货,被称为“白金”。
稍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欧洲的瓷器贸易,用大量白银,换回去一船又一船的茶叶、丝绸和瓷器。
中国瓷器,被认为是财富、精致生活、一流品味的象征。
但是,中国的瓷器运到欧洲,价格昂贵,容易损坏。
所以,欧洲人自喜欢上瓷器之日起,就打算制造出自己的瓷器。
但是,200年里经过了无数次研究与实验,他们从来没有成功过。
此时,德国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史上最大的败家爷们,他就是波兰国王兼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二世。
奥古斯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成就乏善可陈,但他可着劲儿建奢华宫殿、收藏昂贵的艺术品,却人尽皆知。
他的宫殿的奢华程度,堪比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
而他对中国瓷器的超常热爱,更是到了几乎疯癫的地步。
他曾写信给首相说:“我没有任何疾病,健康得很。
如果非要说我有病的话,那就是我太爱瓷器了。
我遏制不住自己对中国瓷器购买和收藏的欲望”。
关于这个“太爱瓷器”的国王的传说是,他用600名骑兵,与普鲁士国王交换了150件康熙年间的青花瓷。
普王将这支换来的部队单独建制,取番号为“瓷器兵团”。
据称,这支番号为“瓷器兵团”的部队,二战时还奉命开到东线,与苏军作战。
二战以后,才彻底消失。
而那批用士兵交换来的中国瓷器,目前收藏在德累斯顿茨温格尔宫博物馆内,供人欣赏遥想。
奥古斯都在购买和收藏中国瓷器的同时,一心要制造出自己的瓷器。
他召来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契恩豪斯,负责主持瓷器的研究与试验。
契恩豪斯与牛顿和斯宾诺莎都是好友,此时正在研究一种特殊的玻璃材料。
接受任务后,他遍游欧洲各国,了解各国制作瓷器的技术。
但各国此时都尚无突破性成果,瓷器,还是中国。
这时,奥古斯都又认识了伯特格尔,招他担任契恩豪斯的助手。
国外房子内注重用中国古瓷器作装饰,效果的确特别
国外房子内注重用中国古瓷器作装饰,效果的确特别
在国外,无论是历史上和现在,无论是在宫殿还是居住家庭,都可以见到用中国古瓷器做装饰的现象,的确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效果。
最有代表性的如德国柏林的夏洛滕堡宫(Schloss Charlottenburg),它是在17世纪末建成约,是在1705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为纪念自己的妻子夏洛特而命名。
夏洛滕堡宫
这位腓特烈一世,是普鲁士的第一位国王,在建筑夏洛滕堡宫上不吝钱财,华美奢靡,特别是“瓷器宫殿”更为铺张绚烂。
腓特烈一世为什么如此青睐中国瓷器、以至于专门辟出房间来陈设中国瓷器呢?这要从我国明清两代的瓷器外销贸易说起。
在相当长的时段中,中国瓷器在西方是畅销的奢侈品,她以精美的品质征服了西方,无论是西方贵族还是普通民众都对中国瓷器极为青睐,不惜重金购买。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占有中国瓷器,成了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当然更是出于对中国瓷器的喜爱。
夏洛滕堡宫“瓷器屋”里布置了3000件瓷器,是何等威势、何等荣耀啊!
用中国古瓷器在房子里做装饰,的确妙不可言,美不可言!目前,
国内的古瓷爱好者,也开始在自己的家庭房子内用古瓷器做装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喜欢古瓷器的朋友,也不妨试一试。
中西瓷器的交流,导致欧洲大量订单流向中国
中西瓷器的交流,导致欧洲大量订单流向中国中西瓷器的交流,带来两种文明的互相借鉴,彼此欣赏。
景德镇瓷器曾是欧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早期梅森瓷器的样板;梅森瓷器以其无与伦比的品质带给景德镇新的艺术启迪。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两个瓷都的交流、融汇,激励了瓷器的发展创新,也推动了人类文明水平的提升。
因为梅森瓷厂规模不大,所产瓷器供不应求,且因价格高昂,有欧洲人通过荷兰贸易商在中国景德镇或广州订制梅森风格的瓷器。
中国制作的梅森风格的茶杯和茶托,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提供清乾隆(1736—1795)茶杯和茶托装饰青花和粉彩图案。
图案显示的是梅森画师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赫罗德(1700-1779)绘制的港口风光。
中国制作的梅森风格的茶杯和茶托,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提供清乾隆(1736—1795)茶杯和茶托装饰着粉彩和金色的欧洲港口商人交易场景图。
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梅森瓷器上的商人和港口图案多为欧洲风光而非东方场景。
中国制作的梅森风格的瓷器, 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提供清乾隆(1736—1795)这个粉彩港口图案和镀金边缘的碟子模仿的是18世纪20年代的梅森瓷器样式,边缘装饰着具有中国古典风韵的梅花。
梅森风格茶具,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清乾隆(1736—1795)中间的粉彩珐琅装饰图案上是一位戴帽留髯的中国男子在品茶。
装饰着金边和梅森瓷器的经典蔓叶花样式。
赫洛特的写生簿《舒尔茨手稿》中也出现了相同的图案。
青花欧式房屋图瓷汤盆,广州博物馆藏清乾隆(1736—1795)广彩描金徽章花卉纹镂雕花口盘,广州博物馆藏清乾隆(1736—1795)1775年查尔斯·格兰特定制。
查尔斯在1797至1823年间担任东印度公司董事。
花口盘边缘饰网状镂空格子,格子相交处绘各色珐琅彩浅浮雕“德国式花卉”。
【英国宝藏】古代欧洲推崇中国外销瓷王室贵族争相收藏
【英国宝藏】古代欧洲推崇中国外销瓷王室贵族争相收藏英国伦敦V&A博物馆欧洲银匠“改装”中国瓷器青花英式银托架执壶。
(图片来源:V&A博物馆提供)1916年,V&A博物馆当时的一位策展人伯纳德·莱克汉姆(Bernard Rackham,1876年-1964年)在伍斯特郡贝尔劳顿(Belbroughton)的钟厅(bell hall)发现了这个执壶。
后来,由路易斯·克拉克博士出资购买,并捐赠给V&A博物馆。
这款青花英式银托架执壶包括陶瓷部分和银托架两部分。
陶瓷部分称为“军特(Kendi)”,来自印度名字Kundika,是宗教仪式中倒水的器具。
由于佛教的传播,中国也逐渐有了“军特”,在唐代时已较为流行。
“军特”瓷器也成为了中国出口瓷器中较为常见的形态之一。
“军特”出产于景德镇,是专门为中东和东南亚市场生产的外销瓷(即专门销往国外的陶瓷器),只有少数销往欧洲。
没有加托架的普通中国“军特”瓷器。
(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英国版)而出口到了欧洲之后,这个瓷器原来倒水的功能就消失了,更多的是被当作装饰品,或者装红酒等,以显示其精贵的价值。
这款瓷器来到欧洲之后,银匠给这个壶装上了壶嘴和手把等。
“这个是非常特殊的。
”V&A博物馆中国瓷器负责人Luisa Mengoni补充道。
欧洲的银匠们给“军特”加装由几个部件组成的托架,就巧妙地将其改装成了执壶。
Luisa讲解说,这个罐身由喇叭口型银足承托,足上浮雕叶纹,由罐身上四条银带连接。
曲柄上可有卷叶纹,一端链接尖顶小圆盖,柄上有垂直的拇指按件。
在罐身的另一面,直流的口部饰有一狼头。
盖面顶端刻有“RP”,不知道是哪位工匠的名字,同时曲柄地步也有缩写为“BSH”的字母。
Luisa Mengoni在V&A博物馆的137号瓷器展厅工作。
(图片来源:V&A博物馆提供)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有了第二个生命Luisa认为,中国外销瓷器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中国却不太被人知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瓷器的魔力欧洲君主为什么痴迷中国瓷器?
导语:瓷器在欧洲被称得上是“白色黄金”,它精美绝伦,耐久性强,发源于中国。
然而欧洲人为何会如此痴迷于瓷器呢?据说,首件欧洲瓷器是出自一
瓷器在欧洲被称得上是“白色黄金”,它精美绝伦,耐久性强,发源于中国。
然而欧洲人为何会如此痴迷于瓷器呢?
据说,首件欧洲瓷器是出自一位名叫波特格的德国人之手。
波特格是位炼金术士,自称知道将铅变成黄金的诀窍。
14世纪,旅行家马克·波罗首次将瓷器从中国带回欧洲。
那是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表面带着灰绿两色文理。
除瓷器之外,他还带回了绸缎、香料和散着麝香气味的小香炉等。
直到16世纪,欧洲葡萄牙和荷兰才开辟商道,正式与远东通商,引得大批东方制品流入,市场一片繁荣景象。
在这些制品中,瓷器独由中国出产。
当时,只要描述好样式,下了订单,就能期待中国优质的瓷器进入西方。
一碟清式瓷盘,中部绘制着耶稣受洗礼的场景,背景是郁郁葱葱的木兰树,边缘上绘制着几个跳舞的天使。
一只镶着金边的瓷壶,表面勾勒出乔治·华盛顿的面孔,栩栩如生,这把壶制造于18世纪到20世纪间。
直到今天,西方人仍在惊叹瓷器的精美和技艺的繁复。
烧制
倘若欧洲人能在本土制成瓷器,价格将更为便宜,购买也更为容易,同时也会减少装运时的破损和差错。
但在长达500多年时间,欧洲人对瓷器的制造束手无策。
马克·波罗对制作工艺的显然无法找到要领,“瓷器由沙土或黏土制成,土从地下挖出,堆成土丘,露天放置30到40天,接受风吹、雨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