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概念与新环境(四)普世价值 读后感
关于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思考
关于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的思考【摘要】世人对抽象事物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可形成普世价值观,但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千差万别,难以形成普世价值观。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世价值观一、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关于普世价值的含义,学界目前有两种释义。
一种认为普世价值是个伪命题,说“时下一些人所讲的‘普世价值’,实际上指的是‘普世价值’观。
”“在有阶级与宗教的社会里,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者对具体的价值认同与评判有很大的差异,自然也就没有适用于一切时代与一切人的‘普世价值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普世价值’或‘普世价值观’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1]在这里作者把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混为一谈。
固然西方学者和国内一些人确有把两个概念不加区别的情况,但作者自己却不把它们区分开来,等于赞同了他们的观点,实际上是在以错纠错。
笔者认为,普世价值指的是事物的价值具有普遍性,或者说事物对大多数人具有价值,而普世价值观指的是世人对事物的价值持同样的看法,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把普世价值观等同于普世价值,就是把主观认识等同于客观存在,是一种主观唯心论,只有把两者区分开来,才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另一种认为“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具有永恒的、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普遍适用的价值。
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
可以说,这是普世价值的绝对和抽象意义上的定义。
” [2]这一释义把普世二字说成既指时间又指空间包括从古到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未免过于宽泛。
对普遍二字的理解,不可拘泥于字面,有时也应把它理解为大多数。
同理,对普世二字也应作如是观。
因此,普遍价值或普世价值也可解释为某事物的价值普遍存在或者说事物对大多数人具有价值。
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社会历史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不存在“普世价值”,也没有相对的“普世价值”和共产主义时代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被炒热有其社会思想来源和宗教神学来源,而主要是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鼓吹。
对一定范围内的“共同价值”要全面把握共同点与差异性,并作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运用。
[关键词]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看了有关“普世价值”问题的文章,颇受启发,愿参加讨论并求教于有关专家。
一、“普世价值”究竟有没有?有学者称“普世”一词来自希腊文,原为“整个有人居住的世界”。
有的认为“普世价值”是“普天下的人共同追求的价值”。
如是这样,那它就不同于和“特殊”相对应的“普遍”、和“特适”相对应的“普适”,而是指整个世界;也不同于“多数人”或“绝大多数人”,而是指所有的人。
我国古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佛教的“普门”和“普度众生”,基督教的“普适性”和“普世教会运动”,其中的“普”都有这层意思。
现今“普世价值”的宣扬者,一般将“普世价值”说成普遍适用于世上所有地方所有时代所有人的绝对的永恒的价值。
本文的讨论也就从这样的含义入手。
首先,世上有没有绝对的永恒的东西?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人们一直有争论。
有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是绝对的永恒的。
有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或抽象的原则,它是绝对的永恒的。
由此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各种学派。
恩格斯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及其世界的统一性来源于思维的统一性的世界模式论,指出:“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杜林却“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了”。
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时,恩格斯不是简单地说它有或无,而是区别非生物界、生物界、人类历史和人的思维这四类不同科学,对其中有无永恒真理的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具体的分析。
说宣布二乘二等于四,鸟有喙,或诸如此类的东西为永恒真理的人,是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
关于普世价值及其追寻的审思
的某种价 值观 的概括 .指 的是对 整个 人类 而言具
有普 遍性 、 适性 和必然性 的价 值 。 普世价 值 的一 普 在
收 稿 日期 :0 9 0 - 0 2 0- 1 2 作者 简 介 : 钟 芸 ( 94 , , 1 7 一) 女 安徽 当涂人 , 庆 师 范学 院政 法学 院讲 师 , 要研 究 方 向为政 治 哲 学和政 治 社会 学 。 安 主
虽然 “ 普世价 值” 一词 在报 刊 、 志 、 杂 尤其是 网络 上 已经成为一 个流行套 语 , 而 , 们在 什么 是普 世 然 人
一
、
普世 价值 的概 念 内涵与方 法论 问题
在当前 的讨论 和争论 中 ,对普 世价值 的赞 成和 反对 . 可谓 泾渭分 明 。 种赞成 和反对 主要表 现在两 这
值 的追求也就具有 了历史的必然性。这 种追求必须 以尊重文 明多样性为前提 , 并且对价值 的多样 ( ) 元 性作 出规约, 以使人类面对共同的挑战、 解决共同面临 的全球性问题和开创共同的未来。 中华 民族 必将 为普世价值的理念及其 实
现做 出应 有 的贡 献 。 关键 词 : 世价 值 ; 值 多样 ( ) ; 同体 普 价 元 性 共 中图分 类 号 :9 2 C1 .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0 2 8 ( 0 9 0 — 0 9 0 1 0 — 9 7 2 0 ) 6 06 — 5
认为 这些价 值不过 是西方 的 、 资产 阶级 的价值 观 , 并 不具有 普遍 性和普 适性 。这 种实质 性 的价值 观上 的
如此 。 这场讨论和争论的意义却十分重大 , 它不但是
我国 3 O多年来 坚持改 革开放 , 断解放 思想 的必然 不
张维为普世价值观后感
Reflections on Zhang Weiwei's Universal ValuesAfter watching Zhang Weiwei's discussion on universal values, I was left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thought and reflection. Zhang Weiwei, as a renowned scholar and professor at Fudan University's China Institute, presented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 values, pointing out its fourfold dilemmas.What struck me most about his discussion is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he brought to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 values. He emphasized that these values, touted as timeless and applicable to all, have their roots in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contextualization helps us understand that the promotion of these values as universally applicable can be problematic.Zhang Weiwei also highlighted the issue of cultural relativism. He pointed out that what is considered universal might actually be specific to a certain culture or civilization. This perspective challenge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re is a single, objective standard of morality or values that applies universally.Furthermore, he criticized the political manipulation of universal values. He argued that the concept is often used as a tool to justify the interests and agendas of certain powers, rather than as a genuine quest for common ground. This political exploitation of universal values, he said, can lead to conflicts and divisiveness.Overall, Zhang Weiwei's discussion on universal values was thought-provoking and insightful. It challenged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prompted me to think more deeply about the complexities involved. His analysis reminded me that we need to be critical and contextualize any claims of universality, recognizing that values and morals are often shaped by specific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张维为普世价值观讨论后感观看了张维为教授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讨论后,我深感震撼和反思。
对“普世价值”论争问题的反思
对“普世价值”论争问题的反思作者:宁德业,周磊,张珊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1期作者简介:宁德业(1968-),男,湖南新邵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宁德业,周磊,张珊(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激烈论争。
这次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有无‘普世价值’”、“如何看待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的‘普世性’”等两大方面。
这次论争使我们认识到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也使我们认识到了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
关键词:“普世价值”;论争;焦点;启示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11-0174-03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朝纵深方向发展的关键时刻,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一股鼓吹西方“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我国社会甚嚣尘上。
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学术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纷纷撰文揭批这种错误思潮的实质和危害,从而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引发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激烈论争。
为了确保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把握这场争论的缘起、焦点及其启示。
一我国思想理论界“普世价值”论争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股鼓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为“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我国社会日渐流行。
这股思潮在我国的泛起,经历了一个为期较长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社会,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盛行,国际社会上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高举起所谓“普遍主义”、“全球主义”的大旗,竭力鼓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这就为“普世价值”思潮在我国社会的滋生泛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到199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普世伦理计划”的影响下,“普世价值”思潮开始在新世纪的中国泛滥开来,一些人不断撰文为“普世伦理”、“普世价值”做理论论证。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
关于“普世价值”的几点看法[ 09-08-11 10:59:00 ] 编辑:凌月仙仙最近几年,“价值哲学”和价值观研究一直是一门显学和热门话题。
原来,中国学术界并不太看重它。
20世纪30年代,张东荪先生曾经撰写和出版过一本《价值哲学》,影响不大。
现在我们研究和批评“普世价值”,得从“价值”一词讲起。
1. 一般“价值”概念——价值意识——价值观的特征价值哲学原先不太受重视,不是完全没有原由的。
因为它不是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所要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其特点有:(1)自明性。
在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体系中,经济学之外的“价值”问题,一般的“价值”意义,是一个自明的、不言而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尽管含有丰富的“价值”性内容,但他们是通过一般语词,如“需要”、“利益”、“理想”、“目的”、“意图”、“崇高”和“伟大”等用语,而内蕴地和间接地表达出来的,没有正面和系统的论述。
马克思只是在批评瓦格纳经济学著作时写道:“‘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这些物能使人们‘满足需要’这一属性”[1]。
但这显然只是商品“使用价值”概念的直接延伸,还不是哲学的价值概念。
(2)合理性。
非经济学的“价值”问题,的确有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理论空间。
人们在正确的客观性的认识与实践行动之间,还有一种中介性的意识: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一种在“评价”主客体关系和功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其中需要和包含有价值意识。
哲学上称之为包含有“目的”和“意图”在内的、作为实践直接动因的“实践观念”。
由此,我们需要和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或社会价值观——价值哲学。
(3)脆弱性。
价值哲学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朝主观唯心主义转向的产物。
文德尔班说过:哲学像李尔王把自己财产分给了子女而成为乞丐——只剩下“价值”。
张东荪先生在研究中外哲学历史时,也有类似的看法。
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
态更不能拒斥阶级性话语,孤立、抽象和无条件地使用人类性话语,纠缠于同资本主义大打“普世”牌,比谁的迷魂汤威力更大,这肯定没有出路。
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变化,我们必须重视人类性话语的使用,但这是策略层面的、有条件的应变,而不是根本理论的混淆和战略性改变。
只有保持理论上的自觉,才能拥有思想上的领导权。
关于“普世价值”的随想周 新 城近来,有一些人使劲地鼓吹“普世价值”。
他们说,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平等、博爱等是“普世价值”,中国不应自外于这些普世价值。
在这些“普世价值”面前没有必要区分姓“资”姓“社”。
“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就是重新逐步融入世界文明,“人权、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日渐成为我们文明中的核心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历程,就是不断学习和实践人类普世价值的过程”。
有人还提出“解放思想应该有核心目标”,这个核心目标“就是要确立普世价值”。
主张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方面的理论创新,都必须以“普世价值”为尺度,跟国际上的民主、宪政等主流观念接轨。
一时间,“普世价值”成为时髦的流行语,什么叫“普世价值”?也就是说,价值的“普世性”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应该是,第一,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所有的人,不管哪个阶级、哪个个人,都赞成并实践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普遍适用性;第二,这种价值观念适用于任何社会,不管哪种社会经济形态,都存在并适用这种价值,即它具有永恒性。
使劲鼓吹“普世价值”的人,虽然没有这样明确地给“普世价值”下定义,但他们说的“普世价值”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否则不会说中国必须实行“普世价值”、“不应自外于普世价值”等等这样的话。
然而如果这样理解“普世价值”,那么,他们关于“普世价值”的论断就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他们说的价值观念是普世的,那么中国早就应该是赞成并实践了的,怎么会“自外于”这种价值观念呢?反过来说,既然拥有13亿人的中国不赞成、或没有实行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怎么能说是“普世”的呢?显然他们所说的“普世价值”并不真正是“普世”的,而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
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
关于“普世价值”的思考提要:围绕“普世价值”的问题,国内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争论。
本文简要分析了普世价值存在争议的不同观点,阐述了普世价值的意义。
关键词:普世价值;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年来,国内掀起一场“普世价值”的争论。
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观点认为普世价值确实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派则持相反的态度,认为普世价值极具虚伪性和迷惑性,是西方“去意识形态化”的阴谋之一。
我们应该正确的分析和科学的看待“普世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
对人性问题的思考需要从存在和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切入。
人的求生欲望是人得以存在的前提,人首先有求生的本能和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生理欲望,生存下去之后才谈得上人及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然而更重要的是,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人所具有的知、情、意、行及情欲、欲望、意志等能力构成了人类社会主体的精神特质。
价值从来都是具体、历史、阶级的,到底有没有普世价值?有没有一种被所有人都普遍接受的好的或者坏的的东西,除去国籍,不论肤色,去掉差异。
真正的普世价值绝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而是全体人类所共有的普世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价值范畴可一般的表述为:价值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的辩证统一。
价值作为一定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对于同一主体来说,某一物对他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这一物本身的属性、功能,而且取决于主体的需要程度。
价值的这种主体性特征,让我们不得不考量,人与人之间是否有共同的、普遍的价值?恩格斯说:“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
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张维为普世价值观后感200字
张维为普世价值观后感200字
先写其中一个人的故事,然后写你应该向他学习的东西,然后你就完成了。
新时代的中国信心
张教授说了很多话很特别的道理,尤其是“出国更爱国”这句话。
我想每个人都有一种感觉,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就会开始怀念旧环境。
不管他之前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毕竟是熟悉的,人们都会对未知产生一种恐惧。
所以我同意张教授的说法
我们在好的方面做得很好。
不利的一面是,我们的转型更加坚定,更有活力,比如反腐;我们的转化效率和行动速度也更快,比如两年内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电能等的利用和应用。
达到世界第一水平。
好的方面做得好,坏的方面可以很快被发现、纠正和赶上。
我们应该对什么不自信?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自信?
借用视频最后的话,七个字:中国人,你要自信。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
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
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
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
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讨论。
一为了深入地认识问题,阐明我们在“普世价值”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为什么在历史领域不应侈谈“普世价值”,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讨论。
为此,我们要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
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
对这种“永恒道德”论,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具有历史性的。
人们的道德观念因历史时代、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更。
就拿道德领域被认为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恶来说,其对立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因此,不存在超历史的适合于一切民族和时代的善恶观念。
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阶级产生以后,道德又具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因此,不存在超阶级的、对各阶级都“绝对适用”的道德。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们提出了 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念,如 自由、平等、博爱等,这些理念
构成了现代普世价值的基础。
现代社会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不 同文化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越来越普遍,普世价值的概念也
因此更加重要和必要。
02
普世价值的实践与困境
普世价值在各国的实践
民主
在印度,尽管民主制度在国家层 面得到确立,但在一些邦,如喀 拉拉邦和特伦甘纳邦,仍然存在
普世价值可以帮助各国之间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思想基 础和支持。
对普世价值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加强普世价值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普世价值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 普世价值的认识和认同。
促进普世价值的实践和应用
鼓励各国在具体实践中落实普世价值的要求,促进普世价值的广泛 应用和发展。
应对普世价值面临的挑战
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争议,需要加强对普世价值的深入 研究,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普世价值在理论上是美好 的,但在实践中,由于各 国国情不同,往往难以得 到全面有效的实施。
利益冲突
在某些情况下,普世价值 与特定群体的利益相冲突 ,导致其难以被广泛接受 和贯彻。
普世价值与文化差异
文化对普世价值的影响
普世价值在各国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跨文化交流与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普世价值的定义与内涵 • 普世价值的实践与困境 • 普世价值的辩证思考 • 普世价值与当代中国 • 未来展望
重建还是终结——对普世价值的反思
— —
对 普 世 价值 的反 思
熊 雅 林 正海
( 上 海政 法学 院研 究生部 上海 青浦 2 0 1 7 0 1 )
摘 要: 普世 价值 是西方资产阶级 为 自身利 益的需要 而提 出的 , 宣传以“ 自由、 民主 、 平等” 为主要 内容的适用 于全世界 的永恒 的 普世价值观 。 但 无论是普世价值本 身的含义 , 还是各 国具体的 实施情况 , 普世价值都没有世界 大同的统一标准。 同时, 普世 价价值观 又 被 某些西方国家加 以利 用, 使其 的推行 面临这各种尴尬 , 发展 困难重重 。 普世价值的缺 陷和 困难表明 , 在 当今社会建立一个整体的、 统
过梳理和反思普世价值 的产生背 景 、 普世价值 的发展 内涵 、 普世
价值学说缺陷 、 普世价值 的内在不足和推行 的尴 尬等问题 , 对普 世价值的未来发展作出独立的判断。
一
西方 国家在全球化 的背景下 大力 提出“ 自由 , 平等 , 民主 , 人 权” 等所谓 的普世 价值 , 表面 上是为 了解 决全球性 的 问题 , 是 指
一
的普世价值观 已失去 了理论根据和 实践意义。 关键 词 : 普世价值 ; 价值观 ; 自由; 民主 ; ) LN - 在现代经济 、 文化 全球 化发展的背景下 , 普世价值是重要理 权 ,何谈保障 。这些西方 国家按 照有利 于 自己 国家的方面来宣 传, “ 如果世界趋 向一种共 同语 言 , 他应该是英语 ; 如果世界趋 向 共 同的电信 、 安全和 质量标 准 , 那 应该是 美国 的标 准 : 如果世 界 正在 由电视 、 广播 和音乐联系在一起 , 那节 目同样也应该是美
二、 普 世 价 值 的 内在不 足 和 被利 用 ( 一) 普世 价值 缺乏 统 一 的理 论 。
这就是中国普世价值观后感
这就是中国普世价值观后感中国普世价值观的出现,让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国家,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
然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往往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扭曲,使得一些传统价值观被遗忘或淡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动,中国社会逐渐开始接受和融入了西方的现代化思潮,这为中国普世价值观的迅速兴起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
中国普世价值观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提倡公正与平等。
中国普世价值观强调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和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正的待遇。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中国普世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
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而中国普世价值观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理念,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并努力为他人的福祉和幸福做出贡献。
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矛盾,并增强人们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最后,中国普世价值观强调开放与包容。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普世价值观的出现使得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加宽容和理解彼此。
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多元发展,也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然而,中国普世价值观的普及和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是多样的,不同群体对普世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水平也不同。
要实现全面普及,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意识和理解。
其次,存在着一些与普世价值观相冲突的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中等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平衡各种因素,在维护普世价值观的同时,不失去中国特色。
综上所述,中国普世价值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与国际社会融合的重要桥梁。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观。
普世价值的源起、演变和思考
普世价值的源起、演变和思考。
其实,现代人的普世价值源起于宗教哲学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人权意识和道德准则。
The notion of universal values originates from both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teachings, as well as recent developments in human rights awareness and moral standards.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s of the main religions, human beings are equal in the eyes of the Lord, and should be treated as equals, regardless of gender, race, language, beliefs, or economic and social backgrounds. Universal values also promote respect for human dignity and the inherent rights of individuals, as well as the need to protect our common environment, uphold justice and show compassion towards others. Moreover,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ese values requires the involvement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nations in order to create a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global society.现代普世价值演变自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涵盖更广阔的领域,比如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正义、责任感以及实现共同福祉的必要等。
摒弃旧观念的读书心得体会
摒弃旧观念的读书心得体会《摒弃旧观念》读后感《摒弃旧观念》一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旧观念束缚住,这些旧观念可能来自于我们的教育、家庭、文化等方面。
而《摒弃旧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剖析旧观念的方法,帮助我们清除这些束缚,寻找出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这本书首先告诉我们,旧观念是一种思维的盲区。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旧观念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这些旧观念可能已经过时了。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意识到这一点,摒弃旧观念,以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在摒弃旧观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批判性思考。
这意味着我们要对旧观念进行思考和评估,判断其是否仍然适用于现实情况。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传统的说法和做法,而应该质疑它们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摒弃旧观念也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应该对新的思想和观点持有一种包容和接纳的态度。
只有当我们愿意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偏见时,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观点,并从中获得启发。
我们要记住,世界是多元的,没有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完全适应所有情况。
因此,开放的心态是我们进行摒弃旧观念的关键。
此外,这本书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摒弃旧观念。
其中之一是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当我们遇到一个观念或信念时,我们应该问自己为什么要相信它,它有什么依据和科学性。
通过弄清楚问题的原因和合理性,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其价值和可信度。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和思考来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而摒弃旧观念并形成自己新的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摒弃旧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提醒我在思考和行动中要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态度,不要被旧观念所束缚。
只有不断摒弃旧观念,我们才能不断进步,适应变化的世界。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更多的人有所启发,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身份和方向。
“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哲学论文
“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哲学论文关于“普世价值”的几个认识问题哲学论文近年来,“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流行语,频频出现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普世价值问题显然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然而,关于普世价值众说纷纭,很多问题都有必要深入讨论,比如,究竟什么是普世价值,存在不存在普世价值?如果存在,又该由谁来认定?普世价值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的历史的?普世价值是否为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所独创所专有?等等。
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对以上问题做些探讨。
一、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这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
从哲学意义上说,没有只具有普遍性而无特殊性的绝对概念。
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人对“普世价值”做出科学而充分的表述。
从这个意义上说,普世价值并不是一个严谨科学的概念。
但我们既然承认事物的普遍性,也就可以从概念上对普世价值加以描述。
要回答和描述什么是普世价值,就要先弄清什么是价值。
从哲学角度看,所谓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了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
区别这种质态(正负、好坏及其量的等级)的标准并不在于客体,而在于具体的主体。
因此,当我们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都不仅要指明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尤其要指明“对于谁以及哪一方面的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某一个具体的价值。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具有永恒的、普世性的价值,是对所有人都普遍适用的价值。
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
可以说,这是关于普世价值的绝对和抽象意义上的定义。
按照这个定义,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性。
而且从人类发展史看,几乎没有形成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
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并不从绝对和抽象意义上来讨论普世价值,而是从相对性或者说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普世价值:只要具备或者大致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命题,即可称普世价值命题。
你认为“比较老”的事物是否更具个人价值还是普世价值?
你认为“比较老”的事物是否更具个人价值还是普世价值?一、个人价值的视角(300-500字)1. 支持个人价值的观点(50-100字):对于一些比较老的事物,个人价值是相对更重要的,因为这些事物可能是我们个人成长历程的一部分,内心代表着某种情感或回忆。
比如,一个老掌门人传授给你的技能,虽然在现代可能有些过时,但却能传承一种宝贵的历史传统,而这个传统在个人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个人价值的优势(50-100字):个人价值注重情感、回忆和情感认同,能够满足个体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人们对于个人价值的关注使得老事物获得了一定的价值,比如一幅老照片或一首老歌,它们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回忆,使人们感到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存在具有独特的意义。
二、普世价值的视角(300-500字)1. 支持普世价值的观点(50-100字):尽管比较老的事物可能因为年代久远而在当今社会可能被认为过时,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与个人价值相对独立,是一种超越个人视角的普遍认同。
比如,《圣经》虽然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但它仍然是全球基督教徒的信仰依托,具有普世性的道德价值。
2. 普世价值的优势(50-100字):普世价值更注重对于真理、公正、道德等方面的价值追求,是社会的基本共识。
它们能够超越个人的喜好和情感认同,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比如,古老的哲学思想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依然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影响,表现了普世价值的传承和价值。
三、个人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平衡(300-500字)1. 个人价值与普世价值的融合(50-100字):个人价值和普世价值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比如,一个老饭馆虽然在现代餐饮业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可能没有明显的商业价值,但它能够代表一种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满足人们对于独特体验和情感认同的需求。
2. 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50-100字):在讨论个人与普世价值的关系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讨论
关于普世价值观的讨论郝成磊产业经济学学号20130202015一、是否存在普世价值观?我认为普世价值观是我们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过去和现在来说,被世人完全认可并接受的普世价值观并不存在。
所谓普世价值观,是指一些数量有限的,所有人都应认同的观念的集合。
西方社会学者试图用普世价值观保持人类各宗教、组织、国家、地区、意识形态、政治党派之间在道德底线上的统一,以提前避免人类过度分裂、斗争。
(引用:百度百科)普世价值观的提出,代表着西方学者对世界文明发展的思考,也是对世界未来秩序的期待。
但是,现实的世界并不是这样。
我们可以从世界头号强国、号称是人权社会的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三位总统看西方的普世价值观。
他们是分别代表了美国的独立、美国的精神和美国的自由,这三个人却压根就不认为存在一个“普适”的所谓价值!在他们看来,先确定谁有资格享受“普世价值”,是首要的前提,这才能实现真正的“普世价值”。
他们就是美国三位总统:华盛顿、杰斐逊和林肯。
林肯,伟大的解放黑奴者。
他又是怎么去解放黑奴的呢?1862年8月22日,在给《纽约论坛报》编辑格瑞莱的信中,林肯写道:“我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存奴隶制度,亦非摧毁奴隶制度。
如果不解放一个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一个不解放;如果解放全部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就全部解放;如果解放一部分奴隶,不解放其他奴隶就能保存联邦,我也照办。
”所以到现在美国的种族问题依然存在。
不光是对待黑奴,林肯对待自家白人兄弟一样如此。
他所信任的联邦军队指挥官谢尔曼宣称:“我们不仅攻击敌对军队,也攻击敌对人民,我们要让南方的老人和青年、穷汉和富翁都体验到战争的严酷可怕,要让南方未来的几代人不敢诉诸于战争”。
于是,北方联邦军队在南方开展了真正的“焦土作战”,摧毁了一切可以摧毁的民用目标--这是就是美国的传统(解放军进上海宁可自我牺牲也不用重炮,美国联邦军队却把南方的“首都”和多个大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在林肯心中,他是坚定的捍卫了“统一”这个普世价值的,那么黑人的自由权呢?南方人民的生存权呢?往后放吧,看看林肯总统是否愿意赋予你们资格了。
普世价值学习心得
再谈“拿来主义”现在所谓的“普世价值”常常是指“超越历史、阶级和社会属性的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等思想,不少人认为中国这个“学生”没有向西方的老师学好这个思想,所以要改革,要改变现状,甚至改革开放30年的功绩也成了“普世价值成为我们文明中的核心价值”。
“普世价值”越来越成了别人“送来”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抛来”、“抛给”的。
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我们就已经“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也早在那个时代,鲁迅先生已经鲜明地指出,这些东西可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是“送来的”不是我们“拿来的”。
所以,现在看来,要抵御西方价值观念的入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仍然要“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我党带领广大人民9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吸收营养。
“无论我们如何富强,也永远不要改变国歌中这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不论我们如何艰难,也永远要记住国际歌中的这一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金一南少将在《苦难辉煌》一书中这样写道。
这段历史中饱含着太多我们已经开始陌生的词汇。
不忘这段历史,就是要从长征路上的足迹中重拾信仰的力量,从延安的窑洞里追寻艰苦奋斗的作风,从华北平原的青纱帐里重新探讨人们已经开始用“值与不值”衡量的牺牲精神。
也只有重读这段历史,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什么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依靠什么精神、什么力量是可以排除万难,是把“山”都能挖走的。
这些精神才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鱼翅”,是用苦难、用鲜血浇铸成的不朽财富,是我们价值观念的重要根基,抛弃这个根基,就意味着背叛。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_普世价值_问题之我见
“普世价值”问题之我见王佳菲(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摘要〕“普遍价值”来自于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普遍化”。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其“普遍价值”演化为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它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历史局限性。
我们认为,取而代之的将是代表着历史进步方向的无产阶级所倡导的当代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这一普世价值的核心内容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普世价值”,“普遍价值”,资产阶级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图分类号〕B 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8)06-0020-03〔收稿日期〕2008-09-12〔作者简介〕王佳菲(197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普世价值”问题,是当前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它所引发的论争,已超出价值哲学的视野,逐渐演化为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主要有如下几个焦点:其一,“普世价值”是否存在?它是人类已经确立的行动准则〔1〕,还是仍停留在神话阶段〔2〕?它是全人类文明进步之成果、中国走向未来之必须〔3〕,还是抽象的人道主义鼓吹者、民主社会主义者们为躲闪阶级分析这一利器而炮制出的虚幻肥皂泡?其二,“普世价值”从何而来?它是从先验的抽象人性出发,在具有不同传统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价值观念中找到共同点并概括出来的普遍性〔4〕,还是在人们社会交往实践的普遍化进程中,逐步生成着和发展着的契约理性或交往理性〔5〕,抑或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化和市场化的强制手段、通过“和平演变”战略的引诱手段,所不遗余力地推行着的西方价值观念的普遍化?〔6〕其三,究竟是哪些价值才具备资格贴上“普世价值”标签,指引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人权、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7〕,从而中国须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8〕,还是以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为具体表现,关涉人之最基本伦理准则的儒家伦理〔9〕,或者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消除贫困”、“共同富裕”应当成为当今的普世价值?〔10〕显而易见,对于“普世价值”存在的真实性,人们莫衷一是;关于“普世价值”的生发与形成,各家众说纷纭;至于什么才算是“普世价值”,更是各执一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概念与新环境(四)——普世价值》读后感
普世价值理念出自自然之法。
最关键的演绎着是圣亚奎纳。
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是其第一原则。
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来自然之法成为普世人权的基础。
现今,提升居住环境是人权之一;规划沾上普世价值光环。
一般来说规划有两个不同的范式:
“规划就是博弈”的规划范式过度强调自我保存;
“规划就是为民请命”有过度强调与人共存。
作者探讨一个普世价值规划范式的真正意义和运作。
普世价值的关键是普世,它是西方人权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自然之法,上面产生普世价值,再上面是人权。
柏拉图的“有秩序的宇宙”就包含有自然之法的意味。
斯多葛派提出的自然之法,即宇宙是秩序的,而这些秩序是有理性、有目的和永恒的,人类行为的道德性应以这些只需来衡量。
罗马共和时代,斯多葛派把自然之法的理念延伸到包括所有人,不分彼此、不分薄厚都应取得公道的“权利”。
这就是“自然公义”。
自然之法有多少法规?
每一个“有自主权的行动者”都是以“好”作为它行动的目的。
因此,实践理性的第一个原则是建立在“好”的理念上,也就是“万物求好”。
因此,自然之法的第一条法规就是“做好、求好、避恶”。
因此,凡人的本性所倾向的是好的东西就是他所追求的。
本性倾向的先后顺序就是自然法规的先后次序。
排首位的是人与万物共有的自然倾向。
人作为万物之一
第二是人与其他动物共有得倾向。
人作为动物之一
第三,人有理性,理性使他倾向合适他本质的好东西,因此,人有追求真理和与人共存的倾向。
人是理性的
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是人在每一个时刻每一个环境所共同追求的,即为普世。
在城市规划,普世价值的最高演绎是联合国1948年的“普世人权宣言”。
1966年公布“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于1976年开始生效,成为国际法。
其中第11条款内容包括“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适足的生活为他自己和家人,包括足够的食物、衣着和住房,以及不断改善的生活条件。
”
1978年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成立,是为最权威的国际性城市规划组织。
城市规划高举“公众利益”的旗帜。
“社会整体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石,这里面“社会”和“整体”都包含着“普世”意识。
普世即“每个人”(each person)和“人人”(every person)。
很多理论家把规划看成是一种博弈;有受益者有损失者。
有些理论家认为只有个体利益是实际的、真正的;群体利益是抽象的、意识形态的。
因此,规划博弈是个体与个体间的事。
如果让他们用普世价值去演绎规划,他们会以自我保存为本,与人共存为用。
因此,他们的与人共存不可能是普世,因为它是权宜的。
另一类理论家认为规划需要以“整体”和“以群体为基础”,视自我保存为一种自私自利。
在普世价值中,他们只肯定与人共存,视自我保存为负面的东西。
以功能“功能分区”为例,具体探讨
用途与土地的合理配置,区位和面积适宜哪类和哪量用途
既定的土地上配置适当的用途;为既定的用途寻找适当的土地。
规划就是博弈范式下,合理的功能分区应产生于个体利益间的博弈,规划工作就是保证博弈公平。
效率取向,辅以公平。
规划就是为民请命范式下,规划的假设是现状不公,规划的使命是扭转现状。
公平取向,辅以效率。
公平与效率并不矛盾,两者交叉在“适度”。
适度的公平才有最高效率;适度的效率才有最大公平。
怎么达到不冲突的局面?当与人共存成为自我保存的保证;当自我保存成为与人共存的标准。
在功能分区上就是如何为发展用地和保护安居定下各自合适而又不会相互冲突的标准。
既不能发展过度膨胀影响人家安居,也不能被影响者过度保护,约束人家发展。
与人共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
关键是最求理性,理性的核心是中庸(不过度)
规划工作者扮演两个角色;代表整体利益、协助弱小。
整体是包括所有人(发展者、受影响者)、所有利益(经济社会文化)、所有时刻(现在、未来)。
用亚理士多德的说法,这需要工作者有良好的习惯(向善心)、理论智慧(明是非)、技能专长(懂规划)、实践智慧(能执中)。
协助弱势去表达他们受的影响。
让他们有效参与方案。
在这里,扶弱并不是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