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设计2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尝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

语文论语十二章教案精选7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七年级上语文人教版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人教版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如仁、礼、孝等。这些概念构成了儒家文化的基础,指导着我们日常的行为和思考。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展示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学习的机会,以及如何从他人身上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举例说明、互动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核心知识,突破学习难点,确保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向他人学习或者帮助别人学习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孔子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学。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古代的礼仪和道德实践。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儒家思想精髓。
2. 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经典语句中提炼人生哲理,指导自己的言行。
3. 培养审美美能力。
4. 提升道德修养:让学生从《论语》中学习儒家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请诊断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

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

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1.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4.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论语》中蕴含的修身和为学之道,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理解《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十二章。

2.展示孔子的图片和相关介绍,让学生对孔子有初步的了解。

二、文学常识介绍1.孔子简介孔子(前 551 - 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2.《论语》简介“论语” 的“论” 读“lún”,是“编撰” 的意思;“语”,是“对话” 的意思。

所以,《论语》就是编撰的一部对话集。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二十篇。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 与“五经” 的合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展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学而时习之(xué ér shí xí zhī)不亦说乎(bù yì yuè hū)人不知而不愠(rén bù zhī ér bù yùn)吾日三省吾身(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传不习乎(chuán bù xí hū)吾十有五(wú shí yǒu wǔ)温故而知新(wēn gù ér zhī xīn)学而不思则罔(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思而不学则殆(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一箪食(yī dān shí)一瓢饮(yī piáo yǐn)在陋巷(zài lòu xiàng)人不堪其忧(rén bù kān qí yōu)知之者不如好之者(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o zhī zhě)好之者不如乐之者(hào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饭疏食(fàn shū shí)曲肱而枕之(qū gōng ér zhěn zhī)三人行(sān rén xíng)逝者如斯夫(shì zhě rú sī fū)不舍昼夜(bù shě zhòu yè)三军可夺帅也(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匹夫不可夺志也(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博学而笃志(bó xué ér dǔ zhì)四、理解文意1.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准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背诵导入二、合作探究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三、朗读体会四、整理归类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1)谈学习态度的第7、9章(2)谈学习方法的第1、2、4、5、12 章(3)谈修身做人的第1、2、6、8、11、12章(4)谈珍惜时间的第10章五、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1)连词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同学们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

它选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样这篇文章还肩负着使同学们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现象:2.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并用历史和时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3.感悟君子的人格魅力及时代意义,在评说过程中提高个人修养及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并用历史和时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感悟君子的人格魅力及时代意义,在评说过程中提高个人修养及写作水平。

第一课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而《论语》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人以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今人或许可凭只言片语就拨云见日、获益终生。

《论语》如泰山巍峨,古奥高远:《论语》中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今天,我们就来铺一条路,搭一座桥,助同学们一臂之力,以望大家走近《论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君子之风,悟君子之德。

【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文学常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 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第课时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背诵。

2.归纳文言现象。

3.理解每一章所体现的思想。

4.领悟《论语》的深刻含义,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重点】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背诵。

2.归纳文言现象。

【难点】领悟《论语》的深刻内涵。

指导吟诵⇒归纳文言现象⇒理解内涵⇒学生质疑⇒拓展延伸[设计意图] 在上堂课指导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为学生的背诵指导技巧。

1.语录中孔子及其弟子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请试着读一读。

课件出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明确〕感叹的语气。

上句中哪些词语有感叹的意味?〔明确〕者、夫、不。

师小结:关注这些文言词语,有加强感叹语气的效果,让我们体会到发自肺腑的感叹。

2.文中哪些虚词也有类似的表现力?〔明确〕哉、也、乎、亦、焉等。

这些词语的语气都是一样的吗?〔明确〕不一样,“哉”“也”饱含赞扬的语气。

“乎”蕴含着发人深省的语气,有着快乐的语气。

“焉”显示出肯定的语气。

“亦”透露出高兴的语气。

3.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这几个语气助词的作用。

一、归纳概括重点文言现象[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重点文言现象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整理、归类。

【师出示课件,生结合上一堂课的翻译课文和重点词语的解释,独立完成,组内互相矫正。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2.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诚信;今义:相信)(4)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5篇《〈论语〉十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

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出示任务: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复习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简介孔子)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

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基础过关见教学PPT课件。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PPT播放视频)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音和节奏。

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襟,提高处世的能力。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章的内涵。

明确:1.2.(略)3.第一章:讲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

第二章:讲述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第三章: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各个阶段。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的必要性。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六章: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

第七章:阐述学习乐趣的重要性。

第八章: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十章:感叹时光的流逝。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文意1.本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如“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3.“温故而知新”中“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明确:这一章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完成填空,积累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眼邑(今某某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谁)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解释并积累。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时 :名 词 作 状 语 ,按 时 。
(2)吾日三省吾身日 :名 词 作 状 语 ,每 天 。
(3)温故而知新故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已 经 学 过 的知 识 。
新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新 的 知 识 。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 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X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 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 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颜回攫甑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新统编版七年级上语文12《《论语》十二章》优课教案

新统编版七年级上语文12《《论语》十二章》优课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论语》中倡导的修身之法和治学之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难点)◎语言运用: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重点)◎思维能力: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品味《论语》的语言,感受其魅力。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第1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品师:《论语》不仅作为一部经典,更作为一种精神标识,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传递着儒家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课件出示:(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2)《论语》共二十篇,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都出自《论语》,如“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

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

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设计意图】介绍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语》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教案(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句子含义。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基本内容。

3 . 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4.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

《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

学习《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二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1.简介孔子、论语(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注意字音字形愠(yùn)吾(wú)省(xǐnɡ)传(chuán)罔(wǎng)殆(dài)箪(dān)好(hào)肱(ɡōnɡ)笃(dù)三学习1-6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1)学生自读课下注释,解释词语〔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2)指名学生翻译,教师订正(3)提问:这一则孔子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讨论明确:①“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②“有朋自远方来”是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③“人不知而不愠”孔子强调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这是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只有君子才能做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三课时(根据实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论语》中除了这句还有很多为我们后人所学习赞颂的名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作品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
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â)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复习、背诵前三则。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
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理解: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

第七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第八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
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博学而笃(dú)志
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第九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十则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

”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

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第十一则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

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并掌握意思。

2.选取其中的一则,说说你理解及感受。

3.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