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论文: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一、中国高等教育形成良好发展形势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其已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井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
2.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经过这些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的经验.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一实践和研究的成果现在已经越来越进一步的实践和现实所证明。
3.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走非常有利的。
特别是对于整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本身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和时期。
由于没有了更多的规模和数量上的压力,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某些硬件方面的建设也就能够按部就班地有计划地进行,进而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学校本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的人才呢?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我认为可分三步来进行:一、积极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优化教学质量。
现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的弊端。
诚然,教学内容适当形式化是必要的,但如果只重视概念与原理的教学,强调逻辑上的严密,追求全面、系统的演绎推理,就会走向反面。
教学忽视观察与检验,忽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使学生不知如何对科学事实、现象、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也不知如何应用这些概念与原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一、引言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以及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背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需要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强的实践能力。
三、改革方向1.注重主体性和创新性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潜能。
因此,教育改革需要通过推动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实践项目和科学研究等活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2.加强实践教学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
同时,高校还应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社区服务等方式,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3.培养综合素质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软技能的培养。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通过拓宽学科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推动跨学科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改革带来的作用1.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高等教育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2.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渠道高等教育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09.29•【文号】教高〔2019〕6号•【施行日期】2019.09.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教育教学管理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高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学分总量和课程数量,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改革与发展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方向以及可行的措施。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高等教育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当前高等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教学手段滞后等。
这些问题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因此,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1. 人才培养的全面性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此,培养方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为此,高等教育应注重学科融合、跨学科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课外活动。
2. 教学手段的改进高等教育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虚拟实验平台等工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高等教育还应引入互动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学科结构的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学科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日益重要。
因此,高等教育应优化学科结构,增设相关学科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对传统学科进行改革和更新,使其与时俱进。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师资队伍的素质密切相关。
因此,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还应加强对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血液。
2. 推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结合高等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可以提高人才的就业竞争力。
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与科研项目,提供实践机会。
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设双证、双学位等项目,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等学府应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引进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
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引言:在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摇篮,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现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以及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现状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现实中,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重视一知半解,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前,一些高等学校仍然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评判教学效果,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关键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学科单一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够。
当前,高校的学科设置偏向传统学科,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很少。
这样的学科设置不利于培养跨学科的人才,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最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教育。
高等学校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用能力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教育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
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关注,而现实世界的需求是以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
高校应该更加重视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化发展。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往往追求学生的整体素质,忽视了学生个体特点的培养。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潜能,因此高等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第三,培养过程与社会脱节。
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封闭,学生更多地待在校园中,与社会接触较少。
高校应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校外实习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了解实际工作环境。
高等教育如何促进人才培养和发展
高等教育如何促进人才培养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承载着培养人才的责任,同时也在促进人才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高等教育如何促进人才培养和发展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论述。
一、开拓人才视野,提高人才素质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自由的学术氛围,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观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
例如,国际化教育的推行,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世界各地同龄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跨文化、跨学科的合作与创新。
二、培养人才创新意识,推动创新型发展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进行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本身的成长,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创新型发展。
三、拓展就业渠道,促进人才流动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在日后的求职中更容易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此外,高等教育也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极大地拓宽了人才的就业渠道和发展路径。
四、促进人才结构升级,推进产业升级高等教育对人才结构的升级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一方面能够提高各行业的人才素质,为升级产业结构提供支持与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够为高科技领域和创新型产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同时也在多个方面推进了人才的发展与成长。
这些方面的作用虽然各有侧重,但无疑都是高等教育为人才培养和不断提高产业水平做出的积极贡献。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
(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新使命
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高科技产业化、技术革新、创业与实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高校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为企业培训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对于重大装备的引进,高校要与用户单位、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一道,共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二、 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特征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高等教育发展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面临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形势和要求,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2.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之初,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单一由国家举办,投资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30年来,根本改变了高等学校全部由国家财政投入的单一渠道,建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同时,实行人才培养成本合理分摊机制,学生交费上学;支持兴办校办产业、推动科技咨询有偿服务;鼓励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和社会捐赠;研究建立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基金;充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大国内银行贷款。据粗略估计,财政拨款以外多渠道筹措的经费,在许多公办学校已占到总支出的50%以上。投资体制改革,为保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和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加强基础教育体系建设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阶段,对于孩子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我们应该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师资方面要求更高,在招聘和评选方面注重师德师风以及专业能力,并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
此外,在学校管理上也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我们应该鼓励学校自主办学,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项目。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是基础,但只有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践环节,并提供相关的机会。
其次,在人才选拔上要注重综合素质和潜力评估。
传统的选拔方式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这样容易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和潜力。
因此,在选拔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估方式,并注重发现学生潜在能力。
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潜力,我们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三、加强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阶段,对于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高等教育改革,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优秀的学科建设对于培养优秀人才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学科建设,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投入。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报告
篇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报告“具有高职特色的《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报告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徐大胜1 研究目的和意义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体系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从《遗传与作物育种》课程本身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知识构建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需要有一本适合高职特点的、对培养实用的应用型人才能起到重要作用的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更需要有一门精品课程。
编写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并把《遗传与作物育种》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既能解决目前我省,乃至全国无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和无《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问题,又能解决教材的适用性问题,而且还能大大降低学生的教材成本(据粗略统计,目前我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遗传育种》课程所用的3本教材的总金额为88.8元,编一本高职高专《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交到出版社正式出版,价格也只有30元左右,可以为学生减轻近60元的教材费用负担)。
而且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们能把在多年《遗传育种》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编写到教材中,对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和提高《遗传育种》教学的教学效果将起到重要作用;在《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中,把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凝聚教师多年心血的教案、习题集、课件等教学成果放在网上,有利于学生课余学习和远程学习。
所以,从事高职《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的编写和该门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研究,有利于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合格人才,也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研究过程本课题从2005年3月开始启动,经过课题组成员多次开会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方案,完成了教材《编写大纲》。
2005年5月正式申报该项目,6月开始着手《遗传与作物育种》教材编写,2005年11月教材脱稿,2005年12月和2006年3月两次对教材进行了审定。
2005年12月开始着手《遗传与作物育种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成员根据各自特点,按教案、习题集及答案、学习指南、实验和教学实习指导书、课件、网页制作、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进行了分工,然后按时间、进度由课题负责人进行检查,2006年5月开始录制《主讲教师授课录像》。
高等教育改革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高等教育改革这一重要议题。
在此,我想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助力人才培养”为题,谈一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 调整学科布局。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领域。
2. 优化师资队伍。
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创新活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拓宽国际视野,推动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创新教育体制机制1. 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高校治理结构,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推进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
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提高招生选拔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兴趣和特长,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 加强产学研结合。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人才培养
学生 的信 息 来源 将 更为 广 泛 ,以学 生学 习为 中心 、注 重学 生在 学 习 中的 参与 等 等将 成 为现 代教 学 模式 的特 点 。 教学 模 式 的这 种变 化 , 将要 求 教师 从 信 息的提 供 者转 变 为学 生获 取 信 息 的引 导者 。 这 就要 求 我们 认真 思 考和 研 究 ,高 校 教师 应该 教 什 么、 如何 教才 能高 效 率 、高 质量 地 完成 素 质教 育
矛 盾和 难 以解 决 的 问题 。如大 学 的 观念 与大 众 化的 要求 的矛 盾 。在 世 界教 育 史上 高 等教 育都 是 以
人 们精 神需 求 为 主要 内容 的第 三 、第 四产 业 为重 心转 移 ,由劳 动 、资金 密 集型 产 业 向技 术 、知 识 、
信 息 密集 型 产业 转 移 。 一深 刻 的 社会 经 济变 革 必然 对高 校 人 才培 养 目标 提 出新 的要 求 。 这 因此 , 高 校必 须从 教 育 思想 、教 育 观 念和 教 育 模 式 、教 育 内容和 方 法上 “ 变 ” 应 ,加快 学 科专 业 结构 调 整 , 以适 应经 济 结构 、科 技和 社 会 的变 化 。 2 .知 识 经 济 占主 导 地位 ,将 高 校从 经 济 社会 的边 缘 推 向经 济社 会 的 中心 。有人 说 ,农 业经 济 时代 ,高 校 游离 于 经济 社 会 之外 ;工 业 经济 时代 ,高 校处 于经 济 社会 边 缘 ;而 知 识经 济 时 代 ,高 校 被 推 向经 济社 会 的 中心 。知识 经 济 对高 等 教 育的 直接 要 求就 是 必须 不 断 改革 和 创 新 ,培 养 出适 应 知 识经 济 需要 、推动 知 识 经济 社 会 发 展的 创新 人 才 。高 校是 培养 积 累 、利用 、创造 新 知 识 的高 素 质 人才 的 场所 。在知 识 经 济时 代 ,社 会对高 校培 养 人才 、科 学研 究和 服 务社 会 这 三项 基本 职 能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发言稿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很荣幸能够在此次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发言。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首先,在高等教育体制方面,我们面临着层层繁琐的管理机构和僵化的管理方式。
过多的行政手续和官僚主义给高等教育的自主发展带来了制约。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我们需要加强高校的自主权和学术自由,构建灵活、高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简化行政程序和精简机构设置,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提升教育质量。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不够重视。
未来,我们要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交叉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三,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能孤立开来,需要与工业界、社会各界密切合作。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积极与企业、产业界合作,深入了解行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高校还可以与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
只有深化高校与社会的互动,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朋友们,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中心的原则,加强制度改革和思想创新,以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推动教育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讨会发言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讨会发言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教授、同仁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次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讨会上发言。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对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首先,我们都知道,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时代的需求和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单纯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为了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我们需要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强化基础学科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扎实基础、全面发展的人才。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开设与时俱进的前沿学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的人才。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只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此外,教育改革还需要重视教育质量评估和教学方法创新。
教育质量评估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改善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依据。
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我认为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虽然技术和专业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但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
总结一下,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育质量评估和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课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组织,致力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作为一个学术机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涉及的研究课题广泛,包括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发展等方面。
以下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的相关参考内容的阐述。
一、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可以开展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课题研究,包括学制改革、课程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等。
课题可以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目标和路径,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研究结果可以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注的重点。
课题可以研究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可以以学生、教师和雇主的视角分析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改进方向,为高等教育提供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师发展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的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至关重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可开展教师发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包括教师培训、教师评价、教师激励等。
研究可以探讨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和机制,提供促进教师成长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应关注的课题。
课题可以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和实践,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研究可以以国际学生、海外留学经验和国际研究合作等视角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和问题,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有效的参考。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可通过课题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包括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发展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
研究结果可以为高等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实践和学术交流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质量。
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保障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等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如学术不端、学生管理不善等问题。
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术道德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是人才培养的保证。
应当加强对学术道德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观,倡导诚信、勤奋、团队合作等学术道德规范。
同时,要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和惩处,建立健全的学术道德监督机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术素质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其次,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估,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最后,要改善教师的待遇和福利,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三、健全学生管理机制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和参与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至关重要。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招生制度,确保录取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潜力,避免因招生问题导致的不当行为。
其次,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遏制学生的违纪违规行为。
另外,还应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惑。
四、加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保障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和充足。
同时,要改革和完善招生制度,确保每个有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还应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享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高等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与社会保持良好的联系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高校也应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工作,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
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高等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
高等教育机构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创建的,通过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体系、学科专业等搭建方便的平台,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
二、高等教育带动产业发展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又对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所带来的收益和创造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
有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需要深入结合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需要互相协调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高等教育需要了解市场的需求、特点和趋势,积极调整教育投入和结构,以适应国家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人才培养也应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模式和要求,使人才培养更加适用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四、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不断创新,既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铺垫。
高等教育机构需要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发掘学术研究人才,加强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创造适应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紧密相关,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动影响的关系。
高等教育应当从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入手,倡导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水平。
人才培养也要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使得高等教育越来越好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端需求与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端需求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在不断变革的时代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端需求与人才培养成为热门话题。
本文将讨论教育改革背景下高端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现状和应对措施。
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端需求的出现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高端需求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跨学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国际化素养等方面。
这些高端需求,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目前高等教育在高端需求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难以满足高端需求的培养。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机会。
其次,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队伍教育水平和教学理念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与社会高端需求的脱节也限制了高端人才的培养。
再次,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僵化性,让学生只追求分数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教育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升高端需求的培养能力。
首先,应当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引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
其次,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需要重视学术造诣,更要关注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提供教师培训和研讨机会,推动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
再次,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作业评价、项目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端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高端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核心力量,其培养是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只有注重培养高端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实际操作中,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了解社会对高端需求的具体要求。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
第 154 页2016/08 工作指导 总第249期 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文/天津师范大学 王晓博【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世纪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高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为此我们只有将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梳理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性建议,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良性的人文环境、合理的考试环境、科学的课程环境以及和谐的管理环境,使高等教育真正为培养大量的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 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充分发挥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为了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承载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践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由此可见,创新型人才必须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品质。
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才能够有为求真知、求新知而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才能构成创新型人才的强大精神动力。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为我们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承担着当然的责任。
众所众知,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对比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现实,我们发现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首先,理念是基础。
就以当前的考试制度为例,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
姓名:王小雪学号:09404040231 班级:09英本2班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即:宽厚的基础知识,不竭的创新能力和高尚的素质。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我国应怎样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呢?
一、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了经济社会的中心,特别是中国进入WTO后,使得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对中国市场,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
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提出挑战。
尽管改革20多年来,高等教育一直在变革教育观念,但把主要的着眼点和收益放在努力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观念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观念的转变上。
也就是说,仅仅是适应工业化进程的教育观念转变,还远远不是从工业经济下的教育观念向知识经济下的教育观念转变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为此,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二、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继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直接制约和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遵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全国高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形成以中央、地方统筹,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规模明显扩大,基本达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2000年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达到4000人”的目标,这样做有利于学科互补,资源共享。
在合并、共建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办学体制与形式的改革和多渠道融资的问题。
要使更多的人受高等教育,使更多的人受到高水平的教育,就要进行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
例如:国有大学,民办大学,私立大学和国有民办大学等体制,还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除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还要满足生产第一线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使研究生、本科生等层次具有社会要求的合理比例。
这样才有可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为我国经济长远稳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加奠定了高层人力资源的基础。
要想使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必须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除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外,还应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源重组方式,在降低培养成本和提高教育质量方面下功夫。
也可实行银行为高等教育贷款,银校合作的方式办学。
不妨也可以像发行体育彩票一样,发行教育彩票,用民众的钱造福民众的教育事业。
在融合各种教育经费的基础上,高校领导对投资的重点,执行程序做出统筹安排,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系统外的改革非常重要,而系统内的改革也决不能忽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切实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增强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专业设置的自主权。
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
精简机构,减员增效。
改革分配和奖励制度,实行多劳多得。
进行内部人事制度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实行教师挂牌上课,变身份管
理为岗位管理,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竞争机制,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开创适应学生个性培养的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改革是最重要的。
因为,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改革对国家发展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时,才能认清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学改革是主旋律,如何使我们教学管理体系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为培养学生个性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合理设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2、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实行学分制,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4、试行实验班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
5、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改革考试方法,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必须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的人才呢?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我认为可分三步来进行:
一、积极进行课程体制的改革,优化教学质量。
现行的教学内容存在着过于形式化的弊端。
诚然,教学内容适当形式化是必要的,但如果只重视概念与原理的教学,强调逻辑上的严密,追求全面、系统的演绎推理,就会走向反面。
教学忽视观察与检验,忽视从实际出发,忽视掌握科学事实与现象,使学生不知如何对科学事实、现象、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也不知如何应用这些概念与原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这种形式化的课程体系,必然忽视学生的认识规律,脱离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实际经验。
这样的课程体系,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一个外语教师,我就深切的感受到目前我国的外语课程体系就是需要改革的,它以语法知识为中心,以文字翻译为主体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书面表达,轻语言交际的课程体系。
即重视了理论性的逻辑性的常识性的语法知识,而严重忽略了外语是作为人们彼此相互进行交流的语言工具。
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语言交流的环境,开展各种语言交流活动。
如生活中的情境对话,某种特定场合下的交谈,讲述小故事,朗诵短诗、儿歌和童谣;编排各类游戏和小型话剧、舞蹈,组织学生同外国朋友交谈等等,让学生在通过语言交流的实际中学习外语,了解外语所表述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提高能力既是人类整体的要求,更是每一位个体的渴望。
千百年来,人们在对能力的认识和提高途径的探索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尤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能力的探讨和对培养方法的探索也日渐深入。
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长期的教育来养成,而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阵地,以课堂教育为主要途径来培养能力是不容置疑的。
必须明确,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是指以学习知识的过程为手段或中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和
指导下,学生通过思维掌握知识、学会基本的概括方法、培养自我的认识能力和挖掘自我潜在的创造能力。
三。
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并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只有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使其才智和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会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知识就会伴随着教师的那份关爱而溶进了学生的脑海中的。
即知识与情感这两份美好的事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辅相诚的,缺一不可的。
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学会去欣赏学生的独特性,并有责任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不要一味的只看重于学生的成绩,而否认了成绩不是很好学生在其它方面的优势,更不可因分数而去抹灭成线不好的学生的长处。
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就会去挖掘每个学生的优势,并指引学生发挥他们潜力。
并在适时,指导学生如果去弥补自己的弱项。
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并乐观的去面对它。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应用型的技术性人才,不再是需要只会死啃课本,视课本为真理,墨守成规的书呆子。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我们作为一名高校教育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
人的素质核心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表现在创造行为和创造认识两大邻域,就创造认识来说,创造力是由敏锐的感觉力、高超的逻辑思维力、直觉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构成。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创造能力的伟大民族,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高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从而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对联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这种“应试教育”,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