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
奶产业技术体系架构
奶产业技术体系架构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奶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农业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食品加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奶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的支持和推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奶产业的技术体系架构出发,对奶产业的技术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奶产业技术体系架构的概念奶产业技术体系架构是指建立在奶产业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组织结构和技术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奶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进步,推动奶产业的健康发展。
奶产业技术体系架构涉及到多个领域和环节,包括奶牛养殖、奶牛饲料、奶牛疾病防控、奶制品加工等。
通过建立完善的奶产业技术体系架构,可以提高奶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奶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三、奶产业技术体系架构的内容1. 奶牛养殖技术体系奶牛养殖是奶产业的基础环节。
在奶牛养殖技术体系中,包括奶牛选种、饲养管理、繁殖繁育等方面。
在奶牛选种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品质。
在饲养管理方面,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对奶牛饲料、饮水等环境的监测和调控。
在繁殖繁育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手段,提高奶牛的繁殖效率。
2. 奶牛饲料技术体系奶牛饲料是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建立完善的奶牛饲料技术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饲料利用率,进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品质。
在奶牛饲料技术体系中,可以利用现代饲料生产技术,制造高效能、营养全面的奶牛饲料。
同时,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发适合奶牛消化系统的特种饲料,提高奶牛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
3. 奶牛疾病防控技术体系奶牛疾病是影响奶牛健康和生产的主要因素。
建立健全的奶牛疾病防控技术体系,可以有效降低奶牛疾病发生率,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和产奶效率。
在奶牛疾病防控技术体系中,可以采用疫苗接种、消毒灭菌、环境改造等技术手段,提高奶牛的抗病能力。
2021中国奶业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五届中国奶业风云榜颁奖庆典在石家庄盛大召开
新起点突破瓶颈•向未来问鼎高产2021中国奶业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五届中国奶业风云榜颁奖庆典在石家庄盛大召开zgetisIMETECTEMUke X insA:DeLaval5月7日日中HI•石家底新起点/突破瓶颈・向未来/问鼎高产主莎单位:(仍牛》杂志仍牛微刊河北借牛产业技术硏究院河北省奶牛艮种緊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仍牛产业创新团队以“新起点突破瓶颈•向未来问鼎高产”为主题的“2021中国奶业发展高层论坛暨2020第五届中国奶业风云榜公益评选活动”在浅夏风清,花木温情的五月盛大召开遥本次大会由《奶牛》杂志•奶牛微刊主办,得到了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奶源基地专业委员会的指导,河北省牛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奶牛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产业创新团队的支持遥本次大会由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冠名支持,并得到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河北远征药业有限公司、利拉伐(天津)有限公司、郑州百瑞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征宇制药有限公司、硕腾窑中国、泰安意美特机械有限公司、河北科星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奥耐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康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意大利亚士可公司、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特牧商贸有限公司、河北云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遥来自现代牧业、澳亚(中国)牧场、乐源牧业、光明牧业、首农畜牧、富源国际、圣牧高科、原生态牧业、卫岗乳业、中地乳业、嘉立荷牧业、天润乳业、中博农牧业、贺兰山奶业、中垦乳业、燕塘乳业、温氏乳业、星连星牧业、新希望乳业、前进牧业、燎原乳业、安徽曦强乳业、宁夏沐沙畜牧、田牧集团等全国各大牧场的牛人们共计500人齐聚一堂,共商奶业大计遥伦《«+)2021年05期|29I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邵明君,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顾传学,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奶源基地委员会副主任邓荣臻,山东奶业协会秘书长汪玲莉,澳亚(中国)牧场运营总经理张海成,君乐宝乳业副总裁、乐源牧业总经理侯新峰,富源国际副总裁张学,君乐宝乳业奶源管理中心总经理王彦生,现代牧业总裁助理兼总兽医师郭志刚,内蒙古星连星牧业总裁李运动,昆山向阳乳业执行董事宋慧亭,光明牧业有限公司市场公关部、战略研究部总监龚诣,北京中地种畜技术总监崔彪,嘉立荷牧业企业运营部副部长仇普斌,康宏牧业总营养师王立明,新疆天润乳业牧业事业部营养总监王志伟,新疆天润乳业牧业事业部繁育总监魏勇,前进牧业规划总监范学强,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营养中心总监李海庆,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保健部总监武超,原生态牧业公司副总营养师隋志强,南京卫岗乳业牧业副总经理刘立财,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总营养师许永才,石家庄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静,北京英惠尔董事长任泽林,北京英惠尔副总裁王茂荣,宁波三生反刍技术部总监李强,河北远征药业有限公司牛药公司经理石光照,利拉伐(天津)有限公司市场发展与销售支持总监白军,河北征宇药业总经理刘学彬,河北征宇药业特邀专家、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免疫学分会副会长史书军,硕腾中国重点客户经理任彩霞,泰安意美特董事长董和银,河北科星药业反刍事业部总经理贾瑞军,北京奥耐尔总经理田永卫,意大利亚士可销售经理王浩民,中刍联众总经理任文俊出席本次会议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邵明君,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顾传学,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奶源基地委员会主任邓荣臻,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茂荣,《奶牛》杂志•奶牛微刊主编赵利军致开幕式辞,富源国际副总裁张学主持开幕式。
50个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08-2010年)
附件:50个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08-2010年)一、水稻组长:首席科学家程式华(中国水稻研究所)成员: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胡培松(中国水稻研究所)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彭友良(中国农业大学)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朱德峰(中国水稻研究所)设施和设备研究室主任李革(浙江理工大学)产后处理和加工研究室主任陈正行(江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杨万江(浙江大学)岗位专家代表陈温福(沈阳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赵国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陈志强(华南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隋国民(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肖培村(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王建龙(湖南省常德市金健米业有限公司)二、玉米组长:首席科学家张世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栽培生产与土壤研究室主任赵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产后处理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刘丽萍(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徐志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陈新平(中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董树亭(山东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立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东兴(中国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景希强(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张学舜(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郑祖平(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三、小麦组长:首席科学家肖世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程顺和(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栽培与设施研究室主任于振文(山东农业大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康振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和养分研究室主任沈阿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产后加工研究室主任魏益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韩一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岗位专家代表许为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汤永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郭进考(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陈荣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高春保(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李俊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四、大豆组长:首席科学家韩天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刘丽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源超(南京农业大学)栽培与土壤营养研究室主任胡国华(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陈海涛(东北农业大学)产后处理和加工研究室主任胡耀辉(吉林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司伟(中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张孟臣(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年海(华南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周新安(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郭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付连舜(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魏新民(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五、油菜组长:首席科学家王汉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成员:遗传改良与繁育研究室主任周永明(华中农业大学)耕作栽培与营养施肥研究室主任官春云(湖南农业大学)病虫草害防治与监控研究室主任刘胜毅(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吴崇友(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加工与品质检测研究室主任黄凤洪(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冯中朝(华中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李加纳(西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戚存扣(江苏省农科院)岗位专家代表杜德志(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李根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吕孝林(安徽省巢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张明海(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六、棉花组长:首席科学家喻树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成员: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李付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毛树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吴孔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产设备与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周亚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科学院机械化研究所)棉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祝水金(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杜珉(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岗位专家代表张天真(南京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李雪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董合忠(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综合试验站代表赵国忠(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高俊山(河南省开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田绍仁(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七、柑橘组长:首席科学家邓秀新(华中农业大学)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伊华林(华中农业大学)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彭良志(西南大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周常勇(西南大学)采后处理与加工研究室主任潘思轶(华中农业大学)机械研究室主任洪添胜(华南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祁春节(华中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邓子牛(湖南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进军(西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彭抒昂(华中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方贻文(江西省赣州脐橙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刘进(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柑橘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陈国庆(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八、苹果组长:首席科学家韩明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员: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丛佩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栽培与机械研究室主任李丙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与营养研究室主任束怀瑞(山东农业大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曹克强(河北农业大学)产后处理和加工研究室主任郭玉蓉(陕西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霍学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岗位专家代表魏钦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王金政(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孙建设(河北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姜中武(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付友(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刘会平(北京市昌平区果树研究所)九、生猪组长:首席科学家陈瑶生(中山大学)成员:疫病控制研究室主任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蒋宗勇(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养猪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雷明刚(华中农业大学)产后处理与肉品加工研究室主任周光宏(南京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王珺(中山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金勇(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王立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李学伟(四川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武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秦英林(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综合试验站代表华坚青(浙江省金华加华种猪有限公司)综合试验站代表邵彩梅(辽宁省凌源禾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凌源市种猪场)十、奶牛组长: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中国农业大学)成员: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张沅(中国农业大学)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杨志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环境控制与乳品安全研究室主任王加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乳制品加工研究室主任张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玉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杨贞耐(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永根(东北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李建国(河北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仲跻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仝宝生(内蒙古自治区奶联科技有限公司)综合试验站代表吴和平(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综合试验站代表于静(天津市梦得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十一、大麦组长:首席科学家张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杨建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虫害研究室主任高希武(中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强小林(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李作安(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岗位专家代表张国平(浙江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曾亚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齐军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红山农场)综合试验站代表张五九(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十二、高粱组长:首席科学家邹剑秋(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成员:栽培与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徐秀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叶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丁国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福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马尚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杜瑞恒(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十三、谷子组长:首席科学家刁现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程汝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栽培植保研究室主任郭二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慧军(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杨天育(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管延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喜文(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刘金荣(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李延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十四、燕麦组长:首席科学家任长忠(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张宗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病虫害研究室主任赵桂琴(甘肃农业大学)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付晓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胡新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杨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常克勤(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五、马铃薯组长:首席科学家金黎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员: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张若芳(内蒙古大学)土肥栽培研究室主任熊兴耀(湖南农业大学)机械研究室主任吕金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贮藏加工研究室主任刘刚(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罗其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谢从华(华中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蒂(甘肃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隋启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何卫(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张雅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杜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汤浩(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六、甘薯组长:首席科学家马代夫(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员: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张振臣(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张立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李洪民(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刘庆昌(中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房伯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赵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木泰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谢逸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张永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林祖军(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杨立明(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张启堂(西南大学)十七、木薯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开绵(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成员:栽培和植保研究室主任李军(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加工与综合研究室主任蒋盛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张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岗位专家代表古碧(广西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刘光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李兆贵(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科技服务中心)十八、食用豆组长:首席科学家程须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田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包世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张亚芝(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王述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陈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耀文(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刘全贵(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王斌(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九、花生组长:首席科学家禹山林(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王传堂(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廖伯寿(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万勇善(山东农业大学)机械研究室主任胡志超(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梁炫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新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刘立峰(河北省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崔富华(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陈永水(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于洪波(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二十、芝麻组长:首席科学家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成员: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刘红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汪学德(河南工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赵应忠(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汪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吴涛(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徐桂真(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二十一、向日葵组长:首席科学家安玉麟(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张义(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病虫害研究室主任赵君(内蒙古农业大学)综合研究室主任妥德宝(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陈寅初(新疆农垦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黄绪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谭丽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二、油用胡麻组长:首席科学家党占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张建平(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病虫草害研究室主任张辉(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严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米君(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安维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杨建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二十三、麻类组长:首席科学家熊和平(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成员: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张德咏(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栽培与土壤营养研究室主任彭定祥(华中农业大学)设施设备研究室主任王朝云(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产后处理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刘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陈收(湖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关凤芝(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祁建民(福建农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周文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杨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魏刚(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黄建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潘兹亮(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四、甘蔗组长:首席科学家陈如凯(福建农林大学)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林彦铨(福建农林大学)植保研究室主任黄诚华(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营养与栽培研究室主任李奇伟(广东省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设施设备研究室主任区颖刚(华南农业大学)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郑传芳(福建农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张跃彬(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李杨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岗位专家代表张华(福建农林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贾应明(云南省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杨本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李廷化(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综合试验站代表郑学文(广东省湛江农垦局)二十五、甜菜组长:首席科学家陈连江(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王华忠(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病虫害研究室主任韩成贵(中国农业大学)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苏文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王燕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刘焕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甜菜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田自华(内蒙古农业大学)二十六、茶叶组长:首席科学家杨亚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梁月荣(浙江大学)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陈宗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营养与栽培研究室主任黎星辉(南京农业大学)机械设备研究室主任李尚庆(安徽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姜爱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阮建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肖宏儒(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刘仲华(湖南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尤志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王友平(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杨柳霞(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综合试验站代表李中林(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二十七、蚕桑组长:首席科学家向仲怀(西南大学)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鲁成(西南大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沈中元(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主任张国政(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设施与机械研究室主任胡祚忠(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廖森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顾国达(浙江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计东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沈卫德(苏州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朱方容(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综合试验站代表廖先谋(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蚕业指导站)综合试验站代表牟志美(山东省丝绸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黄平(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二十八、食用菌组长:首席科学家张金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成员:资源利用与野生菌驯化扩繁研究室主任李玉(吉林农业大学)栽培与设施研究室主任谭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采后处理加工研究室主任王贺祥(中国农业大学)病虫害综合防治及质量安全研究室主任边银丙(华中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张俊飚(华中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谢宝贵(福建农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蔡为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宫志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柳林(吉林省延边特产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魏银初(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九、梨组长:首席科学家张绍铃(南京农业大学)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李秀根(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国平(华中农业大学)栽培研究室主任张玉星(河北农业大学)土肥与机械研究室主任徐阳春(南京农业大学)综合研究室主任周应恒(南京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施泽彬(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朱立武(安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文辉(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邓家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李俊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三十、葡萄组长:首席科学家段长青(中国农业大学)成员:资源与育种研究室主任刘崇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栽培与质量控制研究室主任田淑芬(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忠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刘凤之(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徐海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振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卢江(中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世平(上海交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温景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白先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三十一、桃组长:首席科学家姜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俞明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张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栽培与综合研究室主任王志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彭福田(山东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马之胜(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王发林(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三十二、荔枝组长:首席科学家陈厚彬(华南农业大学)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欧良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栽培与植保研究室主任姜子德(华南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家保(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彭宏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蔡建兴(福建省龙海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关于印发《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关于印发《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6.08•【字号】津农委计财〔2021〕52号•【施行日期】2021.06.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市农业农村委关于印发《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市农业农村委系统各单位,天津农学院,各涉农区农业农村委,各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办公室,有关单位:为规范和加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和资金管理,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效率,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发〔2016〕50号)、《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意见〉的通知》(津党办发〔2017〕44号)和《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410号)、《天津市财政局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市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津财规〔2018〕1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财政局拟定的天津市市级单位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津政办发〔2017〕55号)等文件相关规定,市农业农村委制定了《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市农业农村委2021年6月8日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依据。
为规范和加强我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和资金管理,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效率,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发〔2016〕50号)、《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意见>的通知》(津党办发〔2017〕44号)和《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7〕410号)、《天津市财政局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市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津财规〔2018〕15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财政局拟定的天津市市级单位财政拨款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津政办发〔2017〕55号)等文件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是指在国家支持下,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组成的奶牛产业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体系。
该体系的目标是提高我国奶牛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促进奶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奶牛品种改良技术体系:通过选育和引进高产、高品质、适应性强的奶牛品种,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推动奶牛产业的发展。
2. 奶牛饲养管理技术体系:包括奶牛饲料、饮水、环境、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旨在提高奶牛的生产效益和健康水平。
3. 奶牛繁殖技术体系:通过优化繁殖管理、提高繁殖效率、改良繁殖性能等手段,提高奶牛的繁殖效益和品质。
4. 奶牛产品加工技术体系:包括奶制品加工、奶牛肉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旨在提高奶牛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5. 奶牛产业信息化技术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奶牛产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促进奶牛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奶牛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奶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市委农办、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关于印发《天津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工作方案》的通知
天津市委农办、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关于印发《天津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天津市委农办•【公布日期】2019.10.16•【字号】津农组办发〔2019〕7号•【施行日期】2019.10.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委关于印发《天津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工作方案》的通知有农业的区委、区政府,市有关部门: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9〕8号)精神,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实际,我们制定了《天津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工作方案》。
经市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委2019年10月16日天津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工作方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
扶持小农户,促进其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汇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雄厚力量,有利于巩固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更好地实现我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定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9〕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充分发挥小农户在我市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意愿、保护权益”的原则和“提升小农户、服务小农户、富裕小农户”的要求,以落实《农业部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突出抓好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加收入两个重点,着力完善符合我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特点的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助推小农户提升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传统小农户向现代小农户转变,让小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加速成果转化,创新奶业生产——专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
应该 上 调 , 是 由于我 国奶农 的合 作组 织发育 较慢 , 但 奶 农 比较分散 ,无 法形 成群体 的优 势而 与产 业链 的 下 游做 好协 调沟通 , 一个 弱势群 体 , 是 而加 工企业 还 在 市场 环节 上大 打价格 战 ,终 度
面 对 中 国 畜 牧 业 市 场 的 震 荡 , 国 家 对 畜 牧 相 关 产 业 相 继 出 台 多 项 政 策 加 以 扶 持 , 力 度 之 大 、 响 其 影 范 围之 广 堪 称 史 无 前 例 。2 0 0 7年 l 月 2 2 1日 , 由农
加速成果转化, 创新奶业 生产
专 访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技 术 体 系 ( 牛 ) 席 科 学 家李 胜 利 教 授 奶 首
本刊 记 者 吴贵权
“ 牛、 奶 生猪 、 家禽 …… ” 这 些对今 天 的 寻 常百 ,
姓 来说 耳 熟 能 详 的 名 词 ,在 20 0 7年 受 到 了 空 前 关 注 。 它们 本 就 与 民 生 息 息 相 关 , 20 而 0 7年 的 中 国 市
维普资讯
c》 n 董 拦 (
“ 难 如 潮 , 望 似 海 ” 困 希 。
建设 现 代农 业产 业技 术体 系是 提 高农 业科 技 创 新 能 力和创 新 效
率 的新 思路 、 机制 。要 以产 品 为单 元 , 新 以产 业为 主线 , 理 每 个农产 梳 品产 业链 条 的技 术 需求 , 决每 个环 节的 生 产技 术 难题 , 靠 科技 进 解 依 步提 升农 业 的素质 、 效益和 竞 争力 。 本 刊携 手 国 家奶 牛 产 业技 术研发 中心共 同开 办“ 牛 养殖 ” 奶 专栏 。
2009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总结会暨体系“金钥匙工程”北京·天津培训班在京举行
刘成 果理事 长在 开幕 式上 指 出 , 过体 系各 位科 学 家 、 通
研 究 室 和试 验 站 , 以及 时掌 握动 态 、 清 情 况 , 不 可 摸 并
机械 化水稻秸 青贮技 术及其应 用 、 机牛奶关键 技术研 有 究 与产业 化 、 生鲜 乳质 量监 测与 控制 技 术 、 牛疾 病与 奶 兽药安全用药数据库建设 等方面取得 了重要进展。同时,
位 岗位科 学 家以及 2 4位 综
合 试 验 站 站 长 出 席 的 国 家 奶 牛 产 业 技 术 体 系 工 作 总
结会 张 国 良处长 在会上 指
在北 京举行 中国奶协理 事 长刘 成果 、 常务 副理事 长 兼 秘书 长魏克 佳 . 业部 奶业 农
管理 办公 室主任 王俊勋 、 畜
牧 业 司 行 业 发 展 处 处 长 张
出 . 牛体 系促 进 了科 研 和 奶 产业 的结 合 . 专 家 安 心 、 使
稳定做科研 . 并形成实质性 、 全 国性 的联 合协作 . 成一 形
支 核心 团 队 . 使科研 直接 为
产业 发展 服务 会上 . 胜 李
智 山 、 国畜 牧总 站奶业 与 全
工程培训 已成为奶 牛产业技术 体 系培训 技术 骨干 、 术 技
示 范与推广 的重要抓 手 . 也是 奶牛体 系技术创新 成果 向 产 业转移 延伸 的有效平 台 在 1 6日上午 的奶业 形 势与科 技 发展 讲座 中 . 魏克
辽 宁鞍 山 、 内蒙 等 综 合试 验 站 已经 成 为 国 内新 的饲 养 模式 、 新技 术和 新_ 的示 范窗 口. 为辐 射带 动周 边 丁艺 成
的 方 向 与产 业 的 需 求 . 好 地 发 挥 了体 系 为 国家 产 业 需 更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主要农业生产以小农业经营为主,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经营规模逐渐壮大,也出现了一些规模逐渐壮大的养殖场。
在这些养殖场中,奶牛的育养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奶牛的养殖业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还能满足市场对牛奶的需求,对于国家农业发展和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奶牛养殖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
一、奶牛生产性能奶牛与其他畜牧动物相比,具有较强的生产性能,在养殖中常常可以比较顺利地实现盈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产量奶牛能够产出大量的牛奶,而且周期长。
在营养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一般每头奶牛每年的产奶量可以达到8~10吨以上。
在良好的场所下,单头奶牛的年产奶量甚至还可以再提高。
2、高质量奶牛产奶质量高,营养丰富。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调整饲料成分,提高奶牛体内分泌激素水平,进而提高奶牛产奶质量,使其含有更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
3、稳定性强奶牛的产奶量能够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受气温、季节等因素影响。
这也使得奶牛养殖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产业。
二、奶牛养殖技术1、养殖场设计在养殖场设计上,应该考虑到养牛区域的大小,以及养殖牛的数量。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通风、隔离、卫生等因素,以保证奶牛在良好的环境下生产奶。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养殖场设计的标准,以确保养殖场的品质。
2、饲料配比饲料的配比是奶牛养殖中至关重要的一点。
正确的饲料配比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提高牛奶品质,还可以延长奶牛在产奶阶段的时间。
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了一系列饲料配比方案,以帮助养殖者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比方案。
3、疾病防控奶牛在养殖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疾病的威胁。
对于常见的疾病,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了疾病防控的科学研究。
在检测、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的方面,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都有比较科学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防控奶牛疾病。
携手同行 打造民族乳业新高地——“2020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成员大会”在甘肃金昌成功举行
携手同行 打造民族乳业新高地——“2020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成员大会”在甘肃金昌成功举行文/本刊编辑部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扫一扫,了解文章更多内容2020年11月2日,以“携手同行,打造民族乳业新高地”为主题的“2020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成员大会”在紫金花城金昌拉开帷幕。
本次大会由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指导,中国农垦乳业联盟、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政府、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乳业》杂志社、金昌市农业农村局、金昌市科学技术局、甘肃省奶业协会、甘肃农垦天牧乳业有限公司承办。
出席本次大会的领导和嘉宾有: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局长邓庆海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阎奋民,金昌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钧,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天德,金昌市政府副市长张绍民 ,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山,甘肃省农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宗文,农业农村部农垦局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单绪南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畜牧总站站长李积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继芳,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冯艳秋 ,甘肃农垦天牧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沧,甘肃农垦天牧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长军,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历俊,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麻柱,光明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坤,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严利,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冯立科 ,中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胡刚,沙湾天润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宗元,天津嘉立荷食品副总经理张庆东,天津嘉立荷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连超,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段鑫磊,广州风行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春辉,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畜牧林草部部长乌恩旗,贵州南方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黔生,天津海河乳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穆峰,焦作市博农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军柱,新疆西部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桂红 ,陕西和氏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会军,广西农垦西江乳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韦家周,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专家、北京市畜牧总站书记/副站长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路永强,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北京农学院副校长曹志军,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李秀波,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专家、北京奶牛中心研究员韩广文,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长全 ,中国农垦经贸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李玉萍,甘肃奶业协会会长李盛新,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新仁,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辽宁省奶业协会秘书长佟艳,青海省奶业协会秘书长马建路 ,联盟战略合作企业及大会支持企业代表,包括上海韬林、山东碧海、广东溢多利、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北京奥耐尔、北京西赛洛、北京立时达、北京优博维尼、合肥迈可罗、宁波科瑞特、泰安意美特、上海伐利牧业、哈尔滨华美亿丰等,甘肃省、上海市、河北省、辽宁省、青海省等奶业协会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人民日报、中国农村杂志社、甘肃日报、甘农传媒、甘肃农业杂志社、金昌电视台、金昌日报等媒体单位,开幕式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刘继芳主持。
奶牛高产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技术研究报告
奶牛高产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技术研究报告一、项目研发背景及意义当前,我国畜牧业进入了一个生产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肉、蛋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奶类产量跃居世界第五位,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我们也要看到,以高生产性能和高饲料报酬产出的动物产品风味明显下降,药物残留以及滥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对人类健康危害事件时有发生,食物安全已影响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为了节约运输成本、缩短供应周期,奶牛场大多分布在城市郊区和人口稠密区。
伴随奶牛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奶牛场以粪尿、污水为主的废弃物排放量也迅猛增加,由于没有足够的土地进行消纳,相关处理设施不到位、不配套,或不能满足处理需求,不仅污染奶牛场的环境,造成牛奶的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会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恶化常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
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畜牧业发展需要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从快速发展向持续健康发展的转变.2014年辽宁省畜牧兽医局下发《关于辽西北五市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指导意见(辽牧发[2014]5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规范性文件对畜牧业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意见》明确提出中国畜牧业要大力发展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
因此,高产、健康和环保应该成为我省奶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围绕这个方向,通过进行优质高产奶牛品种(品系)选育,提高奶牛福利待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降低应急因子。
并建立营养调控、疫病综合防治等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和粪污综合处理体系,形成一套可供推广后应用技术,项目预期可有效降低奶牛发病率,提高全市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使奶牛养殖场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项目研发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1、总体目标本项目拟在培育高产奶牛品种(品系),提供奶牛福利措施,保证奶牛营养平衡,控制奶牛乳腺炎发病率,通过粪污综合治理提高奶牛生产经济性状等综合配套技术集成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pdf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2017年工作总结中国农业大学王雅春2018.1.21 天津低组 高组内容提要2017年合同任务完成情况 2017年重要科研/示范推广进展 机制创新情况 宣传报道情况 存在问题及对策2017年合同任务完成情况(一)体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1.奶牛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CARS-36-01A)奶牛群不同阶段的饲料转化效率相关数据收集:与李胜利老师团队合作 2017年已收集50头牛泌乳牛、6150条日采食量数据与THI的变化进行比较,北京7月份平均THI已超过80,奶牛处于严重热应激状态,与5月份(THI=72)相比,奶牛的采食量下降约14%2017年合同任务完成情况(二)研究室重点任务完成情况3. 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及高效繁殖技术集成与示范(CARS-36-03B ) 完善生产性能数据库,推动良繁体系建设:与奶牛中心、三元试验站合作①DHI 测定数据,测定牛出生年自1966年至2016年22.54万头,测定量410.63万条 ②体型线性鉴定数据,鉴定牛群出生年自1997年至2016年,共7.02万头 ③健康记录,北京地区28个奶牛场的47.43万条数据④繁殖记录,北京地区及三元外阜牛场的4个关键繁殖性状:首末配种间隔(39.41万条)、产后首次输精间隔(25.33万条)、首次配种日龄(12.02万条/头)和首次产犊日龄(9.64万条/头)⑤长寿性数据,利用淘汰数据,获得离群牛的长寿性数据,12.50万头 ⑥系谱数据,整个系谱包含475,929条,中国奶业协会等多个来源定期更新 定期评估 定期公布2017年合同任务完成情况(二)研究室重点任务完成情况3. 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及高效繁殖技术集成与示范(CARS-36-03B)完善生产性能数据库,推动良繁体系建设:与奶牛中心、三元试验站合作对2374头中国荷斯坦良补公牛系谱数据的6代系谱完整性(PCI)分析:系谱完整性较好,PCI=0.98±0.08;85%无缺失系谱不完整: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父系法国:母系☞提升奶牛系谱质量⇒系谱数据利用效率↑2017年合同任务完成情况中国荷斯坦牛GS 数据库已累计测定芯片 12396头 利用2107头荷斯坦牛基因组长纯合片段(Runs ofhomozygosity, ROH )计算了2种基因组近交系数 基因组辅助的选种选配推断6339头荷斯坦牛HH1-HH5和HCD 等6种有害单倍型。
牛人聚保府 共商生存路 2018第三届北方牛人大会在河北保定成功召开
牛人聚保府共商生存路2018第三届北方牛人大会在河北保走成功召幵H M 卜,2018■中小牧t #W 农生拜交3*®V22 I 《奶丰》2018耳09期f 持续低迷的奶业形势让牛人看不到希望,如何在现有的奶业形势下生存下去是当前奶农亟 需探讨的问题。
路在何方?如何生存下去?8月27~ 29日,第三届北方牛人大会在河北保定如期召开。
本次北方牛人大会主题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寻求 生存发展路。
此次会议由《奶牛》杂志奶牛微刊主办,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创新团队、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河北团队、天津市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天津市奶业协会、河北省奶业协会、山东省奶业协会、河南省奶业协会协办,山东健源、上海锦乔、江苏家惠、河南康星、阿菲金、北京福维康、定州四丰等提供赞助支持,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300多位牧场牛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参加会议的嘉宾有:李建国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张新同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试验站站长孙凤莉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保定试验站站长张志民山东省奶业协会会长何茹天津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宋慧亭上海荷斯坦科技、昆山向阳乳业牧场群执行董事王艳明康星药业特约奶牛舒适度专家王诚山东健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良雷河南康星药业有限公司牛药部总经理杜占宝锦乔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贾朝阳阿菲金销售总监张江水保定兄弟牧业总经理魏俊仑元氏昆仑盛泰奶牛场场长常鹏保定丽伟牧业场长刘桂书张北华田牧业总经理幵幕式致辞赵利军主编首先介绍并感谢今天相聚在这里的中国奶业的脊梁一中国中小牧场的精英代表和部分服务于中小牧场的供应商代表。
赵利军主编了解到中小牧场在经历了近5年的跌宕起伏的时期,牛少了,奶少了,升级改造投资也投了,牧场节本也做到了极致,但是奶价依然走低,牧场增效没有实现。
源于这样的形势,今年的会议的主题就定为奶农生存交流。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奶牛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奶牛体系是指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提高奶牛养殖效益为目标,建立起全面科学的奶牛养殖体系。
该体系包括牛只选配、饲养管理、疾病防治、良种繁育、饲料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旨在提高奶牛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奶牛体系的牛只选配是关键。
选择适宜的品种、种类和牛只质量,构建适合本区域的全方位奶牛生产系统,确定最佳的繁殖模式和现代管理模式,是奶牛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对于优质奶牛品种,要建立完善的饲养保健制度,定期进行体检、免疫等工作,同时建立完备的服务网络,加强奶牛生长管理、营养状况、繁殖机能等方面的把握,为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巨大地促进奶牛生产和养殖。
其次,饲养管理是奶牛体系的重要一环。
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掌握奶牛饲料、饮水量和饲料品质、饲料成分比例等方面的信息,对奶牛进行合理饲喂。
在饲养管理方面,需要注重营养调整、饲料筛选、多元化饲料以及外界环境的控制,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体系,使奶牛在保证健康、安全的同时,实现高效养殖。
第三,疾病防治是奶牛体系的重点之一。
奶牛疾病是牛体、环境、营养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牛只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奶牛生产和产奶质量。
因此,建立现代奶牛疫病防治体系是奶牛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除了加强疾病预防,还要遵守规范化操作,及时采取诊疗措施,实现疾病的自我免疫,减少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四,良种繁育是奶牛体系的关键。
奶牛品质的优良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性能,良种繁育也是养殖奶牛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如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进行大规模繁殖,从而加快优质奶牛的制种工作。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繁殖管理体系,注重繁殖策略,确保良种奶牛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奶牛体系建设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并且是具有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的生产系统。
建立完善的奶牛养殖体系,可以提高奶牛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将为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天津地区饲用高粱属作物品种生长适应性比较
天津地区饲用高粱属作物品种生长适应性比较张一为王鸿英1,王显国2,孟庆江王振国3,曹学浩郑桂亮1,孙志强2(1.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300061;2.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100193;3.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通辽028015)摘要:为筛选适宜天津地区种植的饲用高粱属作物品种,于2019年在天津市宁河区实验林场选择了21个饲用高粱属作物品种,进行物候期观测、农艺性状比较及在抽穗期收获后测定鲜草产量及干草产量。
结果表明:参试的饲用高粱属作物品种的物候期有显著差异,其中晋牧1号、晋牧3号的生育期最短,光明星、甘露400的生育期最长。
辽甜13号的株高最大,其次是辽甜6号、通甜1号、苏丹草A535XR43-02、苏丹草A506XR43-03、辽甜3号;金冠的株高最小,显著低于除高优123外的其他参试品种(PV0.05)。
参试品种的叶干重和茎干重占总干物质重的比值有显著差异(P<0.05)。
辽甜13号、辽甜3号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排在前2位。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21个饲用高粱品种分为4类。
不同饲用高粱属作物品种在天津地区的综合表现差异显著,其中,辽甜6号、通甜1号、辽甜13号、苏丹草A535XR43-02、苏丹草A506XR43-03、冀草2号、冀草8号、辽甜1号和辽甜3号等品种在天津地区均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作为优质饲草品种的备选材料在天津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饲用高粱;农艺性状;产量中图分类号:S514.0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21)02-0136-07DOI:10.13817/ki.cyycp.2021.02.019饲用高粱属(So7-g/l"加)作物,是畜牧业一种良好的饲草[1\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对粗饲料的要求日渐增加,开发和利用优质粗饲料可以缓解畜多草少的压力,也可以促进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
研究表明,大多数饲用高粱属作物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⑵。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关于天津市海水养殖等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的批复
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关于天津市海水养殖等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10.27•【字号】津农委计财〔2020〕95号•【施行日期】2020.10.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渔业资源正文市农业农村委关于天津市海水养殖等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的批复市农科院,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农学院:你单位报送的海水养殖、淡水养殖、蔬菜、生猪、奶牛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天津市海水养殖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请认真组织实施。
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1名,专家岗位13个,综合试验站5个。
创新团队建设资金根据团队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按年度申报财政预算。
项目建设期为2021年1月-2025年12月。
二、原则同意天津市淡水养殖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请认真组织实施。
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1名,专家岗位13个,综合试验站13个。
创新团队建设资金根据团队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按年度申报财政预算。
项目建设期为2021年1月-2025年12月。
三、原则同意天津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请认真组织实施。
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1名,专家岗位22个,综合试验站9个。
创新团队建设资金根据团队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按年度申报财政预算。
项目建设期为2021年1月-2025年12月。
四、原则同意天津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请认真组织实施。
创新团队设立首席专家1名,专家岗位12个,综合试验站10个。
创新团队建设资金根据团队建设年度工作计划,按年度申报财政预算。
项目建设期为2021年1月-2025年12月。
奶产业技术体系架构
奶产业技术体系架构
奶产业技术体系是指在奶牛饲养、奶牛管理、奶品加工、奶制品销售等方面所涉及的各项技术,它是奶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奶产业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奶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水平。
因此,建立健全的是奶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奶产业技术体系的架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奶牛饲养技术体系
奶牛饲养技术是奶产业的基础,是提高奶牛产奶效率、保证奶品质量的关键。
奶牛饲养技术体系应包括奶牛选育、奶牛繁殖、饲料配制、聚餐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品质,保证奶源的稳定性和供应量。
二、奶牛管理技术体系
奶牛管理技术是指对奶牛进行日常的管理和照料工作,包括饲料管理、疫病防控、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奶品加工技术体系
奶品加工技术是指将生鲜奶制成各种奶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包括乳品加工、奶制品的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科学的加工技术,提高奶制品的口感和品质,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奶制品市场销售。
四、奶制品销售技术体系
奶制品销售技术是指奶制品的销售渠道、市场开发、产品推广等方面的技术。
通过科学的销售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渠道,实现奶制品的良性循环和
销售增长。
奶产业技术体系架构的完善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企业的投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
同时,应加强技术研发和知识传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
岗位专家
申报表
姓名
专业技术
职称
所在单位
申报岗位
2018年1月
岗位专家申报表
姓名 性别 二寸 免冠 照片 出生年月 职务/职称 所学专业 民族 最终学历 最终学位 固定电话
手机
通讯地址 邮箱 研究领域
拟申报岗位
工作单位 主管部门 依托单位
学习和工作简历
本单位(依托单位)相关研究团队成员 姓 名 职务/职称 本人研究领域 负责团队研究内容
……
本单位(依托单位)相关研究的硬件条件近五年科研工作简介
获省部级以上人才称号情况
序号称号年度1
2
3
4
5
……
近5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情况
序号成果名称奖励种类获奖
年份
获奖
等级
本人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
在申报领域近5年承担的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
序号成果及科研项目名称项目编号主持或参与1
2
3
4
5
6
7
8
9
10
……
拟申报领域近5年省部级以上专蓍、专利、论文情况
序号名称出版社及年代
(专利号)
主编(持)
或参与
1 2 3 4 5 6 7 8 9 10 ……
拟担任岗位的工作思路(1000字以内)
申报人:
2018年月日
依托单位意见
依托单位盖章:
2018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