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走近鲁迅 第13课《有的人》教案 沪教版五四制
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难点、重点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鲁迅的诗《自嘲》,《有的人》课文朗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
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
”这是解放前进步青年阮铭笔下的鲁迅。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介绍成诗背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通用7篇)
《有的⼈》教学设计(通⽤7篇) 作为⼀名默默奉献的教育⼯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有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有的⼈》教学设计篇1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2.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法的运⽤,体会这种⽤法的好处。
3.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民的⼈将获得永⽣,与⼈民为敌的⼈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树⽴正确的⼈⽣观,明⽩⾃⼰要做⼀个对社会有⽤的⼈。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的含义 教学流程 ⼀、轻叩鲁迅,引⼊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幻灯出⽰鲁迅图⽚) 师:对,他就是鲁迅!⼀个多么响亮的名字!通过本组前⾯⼏篇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这个中国伟⼤的⾰命者、思想家、⽂学家已经有了较深刻地认识,接下来让我们看⼀段影像资料。
(课件播放《鲁迅》电影⽚尾葬礼部分) 师:看了这段影像资料,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说:(送葬的⼈多,鲁迅得到了许多⼈的尊敬和热爱……) 师:下⾯请⼤家再来读这段⼀遍,体会⼈民对鲁迅的尊敬和热爱。
(课件出⽰⽂段) 师导接:是呀!“鲁迅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中!” 1949年10⽉19⽇,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臧克家参加了⾸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民鞠躬尽瘁的⼀⽣,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这⾸短诗。
⽣:齐读诗题两遍 ⼆、听范读,理顺思路 1.⾃读诗歌。
师:下⾯请同学们⼀起⾛进诗歌——齐读⼀遍。
师:哪位同学来读⼀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节读⼀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注意表扬:他读得很有感情,你点评得也很到位,掌声送给他们。
) 2.听范读。
师:下⾯请⼤家来看⼀看、听⼀听朗诵家沙桐和长潇是如何诵读的这⾸诗歌的? (课件播放2009年新诗会沙桐和长潇朗诵的《有的⼈》) 过渡:听了两位朗诵家的朗诵后,你是否有⼀种被感染了的感受呢?下⾯就请⼤家好好地学习这⾸⼀诗吧,好好体会鲁迅伟⼤的⼈⽣。
课文《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和表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有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有的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和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有的人》。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写作练习的成果。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人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3课《有的人》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我将更多地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我将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上,我将对《有的人》这首诗歌的主题、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发展。
(3)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鲁迅先生的生平故事,引出《有的人》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诗歌的主题、对比手法和表达方式,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点评:教师需要在作业评价中给出具体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通过点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3)及时反馈:教师需要及时将作业评价反馈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及时反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导入:人都有生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
基本内容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
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小组合作,阅读研讨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每节诗的后两行)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篇2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指导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能力训练点1.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该涛融情于诗、融理于诗的特点,说一说该诗的情与理。
(三)德育渗透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有的人》教案初中
《有的人》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歌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有的人》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的把握。
2. 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有的人》的课件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诗歌《有的人》的文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诗歌《有的人》的配乐,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
2.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臧克家的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有的人》,理解诗歌的大意。
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发挥想象,深入体验诗歌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诗歌鉴赏(10分钟)1. 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提高审美能力。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背诵诗歌《有的人》。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走近鲁迅第13课《有的人》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题目:请结合课文《有的人》,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的看法。
答案:结合课文《有的人》,我认为人生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无私奉献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我们应该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不追求个人的权势和享乐,而是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满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着,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有意义。
- 鼓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3. 学生互评:
- 同伴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 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他们思维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审美情趣还不够理解,对于《有的人》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可能存在误解。
6. 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 课文内容理解题
题目:请简要概括课文《有的人》中描绘的两种人对人生的态度。
答案:课文《有的人》中描绘的两种人对人生的态度分别是:一种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他们虽然生活简朴,但精神富足,他们活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另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他们只追求个人的享乐和权势,对人民的痛苦和需求视而不见。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
有的人教案(优秀9篇)《有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3、理解对比的写法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教学设想:1、计划学习两课时2、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来了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祥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D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
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起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有的人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有的人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
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的人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有的人》教案(一)教学目的认识本诗所表达的生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结合播放幻灯片“鲁迅简介”、“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简介”、“写作背景”)在小说《故乡》中,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人民群众深挚的爱和他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迫切愿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铭。
尽管他在1936年10月19日就逝世了,但广大人民却永远铭记着他,铭记着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
1949年10月1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的第一个鲁迅纪念日。
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而隆重地纪念先生逝世十三周年。
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感慨很深。
于是在11月1日写成诗歌《有的人》,“概括地从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他的伟大”。
解题如果没有副标题,你能知道本文是为纪念谁而作吗?【知道】诗中没有点出鲁迅的名字,但由于诗中化用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和《野草》序言为人所共知,所以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道】(引出下题)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参考】因为这首诗不仅歌颂了鲁迅,也热情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与恶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战士。
同时,还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们的对立面——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
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朗读课文(请中等生朗读)回忆上两节课掌握的有关诗歌朗诵的技巧、要领,评价该生的朗诵,指出其朗诵的不足在于没有读出诗歌中的爱憎情感。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有的人》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a.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或选择正确答案。
b.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c.针对课文主题,进行简答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
4.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角色扮演、仿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劳动都有价值,消除歧视和偏见。
2.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由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它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的人》,去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光芒。”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如鲁迅先生的画像、旧社会的劳动者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背景。
3.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有的人’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他们又有怎样的特点?”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详细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结合实例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同学们,课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表现力。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通过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有的人课件1沪教版五四制
的
——
人纪
念 鲁 迅
臧 克
有 感
家
人民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一生有80年的创作 历程,时间之长,成果之富, 无人可比,堪称我国现当 代的“诗坛泰斗”。 20 00年1月获首届“中国 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 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 魂金奖”。建国后,臧克 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 的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一篇。
• 我们可以怀着_崇_敬_、_坚_定_、_自_信_的感 情读这首诗。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两
人民永远记住他!
种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人 的
只要是春风吹到的地方
不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同
下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高。
——杨 超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方志敏
不作寻常床箦死,英雄含笑上刑场。 —— 李少石
伟大领袖毛泽东
——俱往矣,数风 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代伟人——邓小平
——— 我是中国人民的 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 祖国和人民!
你还知道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李素丽
全心全意 做好本职
袁隆平
大搞科研 兴国利民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
我们应该 怎 么
做?
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 力,刻苦努力,发奋图强 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报效人民!
-----老师赠语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这首诗,把它和课文进 行比较,看看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 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首诗都运用了 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说说不同在哪里。
《有的人》-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有的人》-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参照“教学设计(A)”。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结构划分请参照“教学设计(A)”。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
2<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九年级语文上册 《有的人》学案 上海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学案上海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本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初步理解诗中的对比和反复两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情朗读、对比朗读,结合鲁迅资料及上下文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字词基础上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养成鲜明的爱憎情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能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应用。
学习准备:学生根据导学案展开预习活动,解决大部分预习目标,准备交流。
学习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在《一面》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的?仔细观察鲁迅的画像,看看作者的描写与实际相符合吗?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前几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鲁迅在去逝前曾写过一篇散文《死》,给后人立下遗嘱,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死的态度是怎样的?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但这仪式并未举行,遗嘱也没有写,不过默默的躺着,有时还发生更切迫的思想:原来这样就算是在死下去,倒也并不苦痛;但是,临终的一刹那,也许并不这样的罢;然而,一世只有一次,无论怎样,总是受得了的……。
后来,却有了转机,好起来了。
到现在,我想,这些大约并不是真的要死之前的情形,真的要死,是连这些想头也未必有的,但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文《有的人》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
⑵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⑶品味诗歌形象、意味深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㈠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对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语言,深刻的哲理。
2、难点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㈡课时安排1课时㈢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㈠链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视频。
2、教师导语。
㈡诵读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把握节奏、重音等,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朗读。
3、感受诗中激情。
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诗歌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请在诗中找出暗指鲁迅先生的诗句。
2、进而回忆鲁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事件,感悟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诗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读诗要抓住意象,闭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现在你的眼前?㈣联想延伸,悟其理。
1、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为什么以“有的人”为主题?2、在历史或现实中,有许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这首诗唤起了你的哪些联想?㈤激情诵读,抒其志。
学生设计中选方案:[方案1]女生齐读每节诗的前两句,男生齐读每节诗的后两句。
领会诗中的对比、反复手法。
[方案2]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后六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后六节的后两句。
领会诗的总分结构。
[方案3]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二、三、四节,男生齐读五、六、七节,对应朗读,明确诗中的对应。
初中语文(上海沪教五四制)九年级上册《13有的人》word教案
有的人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学生评价)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赶快收敛,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三、听录音,朗读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
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诗歌)
初中语文《有的人》教案(诗歌)——纪念鲁迅有感【学习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 正确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以及运用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板题、出示学习目标师: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诗人臧克家面对鲁迅遗像,想念鲁迅一生,心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一首诗—(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学习目标时(投影显示,略)。
二、指名朗读1. 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谁读音准确,富有感情,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他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一人读一节,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
)2. 生齐读字词两遍。
三、指导自学师:下面开始自学,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地读背这首诗,一边思考课后第一题的3个思考题,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会背全诗并能回答3个思考题。
学生自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1.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更正。
)(2)齐背这首诗。
2. 思考题。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能背诵全诗了,好,下面思考课后第一题的3个思考题,请能正确回答的同学举手,又不会的,哪道题不会就请前后桌讨论。
(1)全班交流。
○1师:谁来回答第1题?(叫多名学生回答)估计学生能回答出:第一个:活:指肉体存在死:灵魂死了,生命无价值第二个:死:生命不存在活:思想精神为世人铭记○2师:谁来回答第2题?(叫多名学生回答)这道题偏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引导。
从第二节开始,从3各方面作了对比,即比对人民的情感,比人生境界,比人生观。
板书:情感境界人生观骑想“不朽”危害人俯作野草造福人师:写鲁迅的句子有哪些?几年鲁迅为什么又写了另一种人?(反衬)反衬鲁迅为人民服务和牺牲的精神,同时也反衬出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
师: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鲜明的褒与贬,强烈的爱与憎。
九年级语文上册 《有的人》学案 上海版(通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学案上海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本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初步理解诗中的对比和反复两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情朗读、对比朗读,结合鲁迅资料及上下文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字词基础上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养成鲜明的爱憎情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能说出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应用。
学习准备:学生根据导学案展开预习活动,解决大部分预习目标,准备交流。
学习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在《一面》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的?仔细观察鲁迅的画像,看看作者的描写与实际相符合吗?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前几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鲁迅在去逝前曾写过一篇散文《死》,给后人立下遗嘱,写下这样一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死的态度是怎样的?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但这仪式并未举行,遗嘱也没有写,不过默默的躺着,有时还发生更切迫的思想:原来这样就算是在死下去,倒也并不苦痛;但是,临终的一刹那,也许并不这样的罢;然而,一世只有一次,无论怎样,总是受得了的……。
后来,却有了转机,好起来了。
到现在,我想,这些大约并不是真的要死之前的情形,真的要死,是连这些想头也未必有的,但究竟如何,我也不知道。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有的人》为素材,旨在通过阅读此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活动。
教学目标1.理解《有的人》这篇短篇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描述他们的特点和转折;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写作,表达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5分钟)1.教师张贴《有的人》的故事梗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与学生一起回顾并讨论关于人性和社会的相关话题,为接下来的阅读作铺垫。
阅读活动(30分钟)1.学生个人阅读《有的人》;2.学生小组间互相讨论,分享对于小说的理解,重点关注人物和情节。
分析讨论(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与特点,例如:老舍、赵斗志等;2.学生就主要角色的心态和变化进行分析,并举例进行讨论。
拓展延伸(2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就短篇小说中的主题进行论述,陈述自己的观点;2.通过辩论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小说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评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可以评估学生对于《有的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成果,评估他们对于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思考。
教学资源1.《有的人》短篇小说文本;2.《有的人》故事梗概;3.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材料。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鲁迅的短篇小说《有的人》为素材,通过阅读和分析这篇文学作品,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和合作写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不过,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写作内容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继续拓展和深化这方面的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朗诵。
(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
2、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
3、齐读全诗。
4、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三、再次品读诗歌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提升
1、小结。
2、阅读资料:郁达夫的《怀鲁迅》。
3、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指导》中的相关练习。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