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的评价
优点: 双因素理论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的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双因素激励 理论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 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同工作丰富化 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
双因素理论的评价
缺陷: (1)赫兹伯格的样本只有203人,数量明显不够,而且对象是工程师、会计师,他们 在工资、安全、工作条件等方面都比较好,所以这些因素对他们自然不会起激励 作用,但很难代表一般职工的情况。
(2)赫兹伯格在调查时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职工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 于客观的条件,同时,赫兹伯格也没有使用“满意尺度”这一概念。 (3)赫兹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由必然的联系,而实际上满意并不等于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4)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有欠妥当,实际上保健因素与激励 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 (5)现代企业是由4种经济主体所组成的,即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 这4种经济主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有各自的可控因素和激励因素,从实施的 范围层次分析,始终存在着所有者对经营者、经营者对管理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 约束与激励,而这些并不是双因素理论都能涵盖的。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同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 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 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 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 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 的发展。它结合管理实践对各层次的需要 进行了细分,更有针对性,并提醒管理者 要区别对待。
案例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 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 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 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 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 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 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 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 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 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 叫做保健因素。
三种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一种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不仅受到工作内容本身的因素影响,还受到工作环境中的个人成就感、责任感和成长机会等因素的影响。
赫兹伯格的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赫兹伯格在研究中观察到,在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中,有一些因素是与工作本身相关的,称为“满足因素”;而另一些因素则是与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称为“动机因素”。
他认为,满足因素是人们对工作的基本要求,一旦这些要求满足了,人们就会感到满意,而动机因素则是人们对工作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它们能够激励人们不断努力和追求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赫兹伯格将满足因素归类为“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工作内容、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组织政策等。
满足因素的满足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当这些基本要求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感到满意,但如果这些基本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个体就会感到不满意甚至产生工作不满足感。
而动机因素被归类为“内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成就感、责任感、成长机会、自我实现等。
赫兹伯格认为,这些因素是人们对工作有持续热情的重要动力,当个体获得了这些因素的满足时,他们就会感到有动力去追求更高的工作成就和满意度。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于管理者和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满足因素,组织应该关注员工的基本需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基本的工作要求得到满足。
其次,对于动机因素,组织应该重视员工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鼓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潜力。
此外,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还强调了个体对工作满意度的主观评价和体验。
不同的人对于满足因素和动机因素的重要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组织和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根据不同员工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激励和奖励措施,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1、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因此,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2、赫茨伯格认为只有工作本身的内容才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如果工作内容并不受员工喜爱,就算工资给的再高,员工也会消极怠工。
换句话说,保健因素得到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但无法带来工作的满意。
真正能够激励员工的是工作本身,比如较感兴趣的工作、能带来较好的个人发展机会等。
3、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吻合的,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相似于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
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
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什么是激励因素?
•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 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 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 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 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什么是保健因素?
• 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 作关系方面的。
•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 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 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 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谢谢观看!
•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 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 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 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 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 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但是,赫茨伯 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 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 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 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 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 (一)直接满足
• 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它是 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通过工 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它能使 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 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因而可以使员 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这 种激励方法,管理者应该予以充分重视。这种激励 的措施虽然有时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是员工的积极 性一经激励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 够持久,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周曼 第六组
Hale Waihona Puke 赫兹伯格概念与定义•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是美国心 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 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组织行为学——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出自MBA智库百科()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目录1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3 关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争论4 双因素理论的价值5 双因素理论的缺陷[1]6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7 双因素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1]8 关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9 相关条目10 参与文献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双因素激励理论》赫兹伯格
《双因素激励理论》赫兹伯格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 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 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 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 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 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 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 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 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Motivation)是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1959年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用于描述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以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基于他在研究“组织内动机”方面做出的研究,他提出了一种相对更加令人信服的理论,认为组织内有两种因素影响员工的激励:满足和挫折。
满足因素(satisfaction factors)是指那些对员工有激励作用的因素,比如工资、福利、工作条件、职位、职位的重要性以及认可。
如果这些因素改善了,员工的满意度也会提高,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绩效水平。
挫折因素(dissatisfaction factors)是指那些会对员工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比如工作压力、环境恶劣、技能缺乏、缺乏挑战和对上司权威的不满。
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改善,员工的满意度也会降低,从而降低工作积极性和绩效水平。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激励员工的最好方式是减少挫折因素,而不是增加满足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组织想要激励员工,首先应该重点关注那些可能会挫败员工的因素,并着力解决。
随着挫折因素的减少,员工的满意度会随之提高,这最终会产生更好的工作绩效。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在现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以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积极性。
它还提醒组织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要重点关注挫折因素,而不是增加满足因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简介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 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
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与员工激励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与员工激励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被广泛接受为一种理解激励和员工满意度的重要框架。
该理论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区分开来,这两种因素都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并讨论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来激励员工。
一、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关于激励和满足的重要理论。
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和满意度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积极因素,如工作挑战性、成就感、个人发展等。
保健因素则是指那些与工作条件和环境相关的因素,如工作安全、薪酬、工作环境等。
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满足,员工就会感到满意,但不会激发更高的工作动机。
然而,如果这些因素得不到满足,员工就会感到不满,从而影响工作表现。
二、员工激励基于双因素理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激励员工。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员工的激励因素。
通过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认可和奖励员工的努力、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我们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动力。
此外,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也能增强员工的自我满足感和工作动力。
其次,我们还需要关注保健因素。
提供合理的薪酬和福利、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确保员工的工作安全等,都是保健因素的体现。
这些因素对员工的满意度至关重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员工可能会感到不满,从而影响工作表现。
为了确保员工的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我们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公司财务状况合理制定薪酬福利政策,同时关注工作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确保员工在工作中的安全和舒适。
三、实践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双因素理论来激励员工。
例如,一家制造企业注意到员工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安全的要求较高,而相对忽视了工作挑战性和个人发展机会的重要性。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挑战性,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安全条件。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需求,从而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表现。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什么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1、双因素理论亦称“激励一保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1959年提出。
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
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
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
2、我们一般认为“满意”的反面是“不满意”,是两个极端,但和赫茨伯格提出“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在“满意”和“不满意”之间有了增加了两个过渡的状态。
赫茨伯格用这四个状态区分出了工作场所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是与工作外部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只能带来让员工对工作“不满意”或“没有不满意”,并不能激励员工积极工作,而只有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才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即工作本身才是让员工“满意”或“没有满意”的因素。
3、双因素理论的价值在于区分哪些因素具有激励效应,使管理者更好地对员工进行激励;另外也提醒管理者,尽量不
要把激励因素变成保健因素,那样不但没有激励效果,反而有带来不满的可能。
很多企业在设计薪酬福利时,经常把有激励效应的资金固定下来,一旦奖金变成保健因素,那就不能再降了,否则就会引起不满。
双因素理论和公平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出自MBA 智库百科() 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 Theory )又叫激励保健理论 ( Motivator-Hygiene Theory ),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 )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目录1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3关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争论4双因素理论的价值5双因素理论的缺陷[1]6双因素理论的应用7双因素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1]8关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9相关条目10参与文献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 世纪5O 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最近李强在和同事们的聊天中了解到他所在的部门新聘用 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程序分析员,但工资仅比他少50元。 尽管李强平时是个不太计较的人,但对此还是感到迷惑不 解,甚至很生气,他觉得这里可能有什么问题。
在这之后的一天下午,李强找到了人力资源部宫主任,问 他此事是不是真的?宫主任说:“李强,我们现在非常需 要增加一名程序分析员,而程序分析员在人才市场上很紧 俏,为使公司能吸引合格人才,我们不得不提供较高的起 薪。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请你理解。”李强问能否相应 提高他的工资。宫主任回答:“你的工作表现很好,领导 很赏识你,我相信到时会给你提薪的。”李强向宫主任说 了声“知道了!”便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开始为自己在公司 的前途感到忧虑。
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
上的责任感。
影响因素
激励因素 成就 承认 工作本身 责任 晋升 成长
保健因素
监督
公司政策
与监督着的关系
工作条件
工资
同事关系
个人生活
地位
保障
与下属的关系
重要意义:把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 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 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而不是满意。
3)激励因素,包括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中 成长、责任感等因素,如果得到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 它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但企业必须提供某些条件以满 足保健因素的需要,才可以保持人们一定的工作积极性。该公司 只注重了激励因素,而忽略了保健因素。
2、要取得有效的激励效果,该公司主管人员必 须做到:
问题: 1、用双因素理论解释李强的忧虑、困惑。 2、谈一谈企业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有效地激励员 工。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管理理论,它指出激励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来激发人们对工作的投入和积极性。
赫兹伯格提出,激励应该有两种因素: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是指那些来自环境的激励,例如工资、福利、职位、房屋等。
内在因素是指来自个人的激励,例如自尊、自信、成就感等。
赫兹伯格认为,这两种因素都很重要,如果要激发人们的投入,就必须同时考虑这两种因素。
外在因素可以帮助员工获得物质上的收益,而内在因素可以帮助员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赫兹伯格认为,如果要有效地激励员工,就必须同时考虑这两种因素。
针对不同的员工,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策略,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例如,对于那些看重外部因素的员工,可以采取激励政策,提高他们的报酬;而对于那些看重内在因素的员工,可以采取表扬的激励策略,以满足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即在激励员工时,要同时考虑外部和内部因素,以满足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
合理的激励策略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而更高效的工作效率又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1、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指出:成功地管理和激励员工的首要因素是把工作分类成两种不同的因素,即"激励因子"与"沮丧因子",这也就是所谓的双因素理论。
激励因子是工作环境中被认为可以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因素,让他们更加充满热情,努力工作,主动发挥领导者给予他们的任务。
这些因素包括使员工觉得满意和被赏识的机会,不断学习的机会,个人发展的机会,实现目标的机会,即时的反馈,公平的竞争环境,尊重的职业道德,以及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
沮丧因子被定义为负面因素,它们会抑制员工的工作热情。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过多的工作负荷,永无止境的批评,领导无法正面管理,缺乏向上努力的机会,助手的懈怠,以及指使职业的令人厌烦的行为。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认为,高效的人才管理需要既提高激励因素的含量,又减少沮丧因素的作用,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在工作中,发挥更高的表现。
职业满足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因素,因为只有当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表现有信心,并且能够发现工作中有所成就感时,才能够充满热情。
因此,管理者应该提供大量不同形式的职业满足机会,比如有具体学习计划的培训机会,参加研讨会的机会,独立工作的机会,及时反馈的机会,以及提高秩序的措施。
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重要性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强调了两种因素对员工激励的重要性,努力做好清晰的工作定义,让激励因素的作用大于沮丧因素,以此有效激励员工,提升团队积极性。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现代企业文化发展和员工管理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鼓励企业不仅要提供最小的工作权益,还要激发员工的最大潜力。
综上所述,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企业可以利用这一理论,通过分辨出激励或抑制,实施适宜的激励政策,将关注点从宏观经济效益转向微观维度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进而促进组织经济效益的发展。
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重定向自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
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
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一样,重点在于试图说服员工重视某些与工作有关绩效的原因。
它是目前最具争论性的激励理论之一,也许这是因为它具有两个独特的方面。
首先,这个理论强调一些工作因素能导致满意感,而另外一些则只能防止产生不满意感;其次,对工作的满意感和不满意感并非存在于单一的连续体中。
赫茨伯格通过考察一群会计师和工程师的工作满意感与生产率的关系,通过半有组织性的采访,他积累了影响这些人员对其工作感情的各种因素的资料,表明了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因素。
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这些因素涉及对工作的积极感情,又和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
这些积极感情和个人过去的成就,被人认可以及担负过的责任有关,它们的基础在于工作环境中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成就。
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
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从某种不同的角度来看,外在因素主要取决于正式组织(例如薪水、公司政策和制度)。
只有公司承认高绩效时,它们才是相应的报酬。
而诸如出色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之类的内在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的内心活动,组织政策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
例如,组织只有通过确定出色绩效的标准,才可能影响个人,使他们认为已经相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激励因素通常是与个人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感情相联系,但有时也涉及消极感情。
而保健因素却几乎与积极感情无关,只会带来精神沮丧、脱离组织、缺勤等结果。
下图阐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如图所示,成就的出现在令人满意的工作经历中超过40%,而在令人不满意的工作经历中则少于10%。
赫茨伯格的理论认为,满意和不满意并非共存于单一的连续体中,而是截然分开的,这种双重的连续体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感到满意和不满意,它还暗示着工作条件和薪金等保健因素并不能影响人们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而只能影响对工作的不满意的程度。
关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争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
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
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
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
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
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
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
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
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
但是,双因素激励理论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
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
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双因素理论的价值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以后,曾经受到过许多非议。
有人认为,人是非常复杂的,当他们对工作感到满意的时候,并不等于生产效率就得到提高;反之,当他们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时候,也并不等于生产效率降低,因为人们会由于种种原因,在不满意的条件下达到很高的生产效率。
仅仅以满意——不满意作为指标,并不能证实满意感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因而对“双因素理论”的可信度提出怀疑。
但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双因素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1973~1974年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公布,有50%的男性员工认为,工作的首要条件是能够提供成就感,而把有意义的工作列为首位的,比把缩短工作时间列为首位的人要多七倍。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
所谓保健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所谓激励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
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做文章。
满足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称为间接满足,它可以使人们受到外在激励;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称为直接满足,它可以使人们受到内在激励。
双因素理论的缺陷[1]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虽然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但也由人对它提出了批评,这些主要是:(1)赫兹伯格的样本只有203人,数量明显不够,而且对象是工程师、会计师,他们在工资、安全、工作条件等方面都比较好,所以这些因素对他们自然不会起激励作用,但很难代表一般职工的情况。
(2)赫兹伯格在调查时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职工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的条件,同时,赫兹伯格也没有使用“满意尺度”这一概念。
(3)赫兹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由必然的联系,而实际上满意并不等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4)赫兹伯格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截然分开有欠妥当,实际上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
(5)现代企业是由4种经济主体所组成的,即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这4种经济主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都有各自的可控因素和激励因素,从实施的范围层次分析,始终存在着所有者对经营者、经营者对管理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约束与激励,而这些并不是双因素理论都能涵盖的。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做法:(一)直接满足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
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是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
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
因而可以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这种激励方法,管理者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这种激励的措施虽然有时所需的时间较长,但是员工的积极性一经激励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持久,所以管理者应该充分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二)间接满足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
这种满足不是从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
例如晋升、授衔、嘉奖或物质报酬和福利等,就都是在工作之后获得的。
其中福利方面,诸如工资、奖金、食堂、托儿所、员工学校、俱乐部等,都属于间接满足。
间接满足虽然也与员工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联系,但它毕竟不是直接的,因而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使员工感到与工作本身关系不大而满不在乎。
研究者认为,这种满足虽然也能够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但不容易持久,有时处理不好还会发生负作用。
双因素理论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但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实际工作中,借鉴这种理论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仅要充分注意保健因素,使员工不致于产生不满情绪;更要注意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努力工作。
如果只顾及保健因素,仅仅满足员工暂时没有什么意见,是很难创造出一流工作成绩的。
双因素理论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奖金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