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文对于白话文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方式,而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特点,翻译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
本篇文章将从语言、文化和思维等方面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 语言方面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翻译的基础。
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中文的语法比英文的语法更加灵活,句子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换。
而英文则注重顺序和时间的先后关系。
在翻译时,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异,有可能会造成句意不清的问题。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文会有成语、俗语等表达方式,而英文则更注重具体的描述和措辞。
为了准确翻译中文中的成语和俗语,需要有深入了解中文文化的基础。
中英两种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文化注重面子和礼貌,在交际中注重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而英国文化则更加注重自由、独立和个人主义。
例如,在翻译商务文件中,对于礼仪的表达和态度的描写等方面,需要结合中英文化差异来进行翻译。
另外,两国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历史类文献时,需要对两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否则可能会误解文献的真实意义。
3. 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中文类似“大公无私”、“国家利益至上”这样的词汇时,需要结合中文文化的背景和思维方式,使翻译具有更真实的表达。
另外,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也不同。
中文注重抽象思维和整体观念,英文则更加注重具体化和抽象化。
在翻译时,需要结合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
综上所述,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而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差异,提高翻译质量。
一、语言差异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通常是固定的,而在汉语中,句子的成分排列却是比较灵活的。
这就导致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
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也存在着词性、词义和用法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对词语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巧妙的选择。
二、文化差异中英两种文化在价值观、习惯和信仰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崇尚“和谐”和“忍让”,而英国人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
在翻译中,就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传达准确的意义和情感。
在翻译文学作品或口译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的习惯、节日和信仰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贴切和生动。
三、表达习惯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文表达通常更加直接和简洁,而中文表达则更加留白和含蓄。
翻译中需要注意到这种差异,确保在传达意义的不失去原文的风格和气质。
在翻译商务文件或法律文件时,还需要考虑到中西方在用语和表达上的差异,以避免出现理解上的歧义和误解。
四、解决方法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在译文中巧妙地处理语言和表达的差异。
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和研究,加深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以确保翻译的文化适切和通达。
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比如机器翻译和语料库检索,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理解并处理好这些差异,是提高翻译质量和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引起人们对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视,并为跨文化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浅谈英语文化对翻译效果的具体影响
浅谈英语文化对翻译效果的具体影响作者:陈美龄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5期摘要:翻译是两个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的文化沟通过程,因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于是,译者在对英汉语言进行直译时不免会出现翻译失误的情况。
因此,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深入理解,对强化翻译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简要介绍英语文化的构成,从社会历史背景、地域自然环境、宗教思想文化三方面重点探讨英语文化对翻译效果的具体影响,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翻译工作者自身技能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切实有效地提高翻译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英语文化翻译效果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5-0093-02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应用更为普遍。
在现代社会的语言交流过程中,拥有较强的英语翻译技能对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同时,我们只有具备较高英语翻译水平、掌握高超的英语翻译技巧,才可以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之中,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紧密交流。
其中,若想保证自己所传递的英语翻译具有准确客观的特性,就需要加强对英语文化的全面了解,透彻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得译者的英语翻译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对此,本文以英语文化对翻译效果的具体影响为主要研究课题,对其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英语文化的构成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中包括法律法规、人文风俗、社会制度、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部分。
从整体上来说,文化具体由两方面组成,即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我国的中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根基,西方文化的根基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思想体系。
由此可见,中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英语文化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第一,《圣经》。
《圣经》现今已经被翻译成上千种语言出版,在全球书籍销量排名中稳居第一的宝座。
英语对汉语的影响
英语对汉语日常用语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英语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人们用音译的方式,意译的方式或照抄不译的方式来使用它们,我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对西方科技文化的译介,到19世纪末兴起对西方文学、社会科学著作的译介,使大量英语词汇进入汉语,比如化学元素名称,还有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真理、民主、知识、政府,以及阿司匹林、凡士林、X光、氨基酸、卡路里、比基尼等,几乎充斥着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求新求变的计算机领域、在广告用语和青年用语以及经济方面所使用的英语的数量多于其他领域,对汉语造成的影响也最大。
1.计算机领域发展迅速,每天都会涌现出大量新词,许多英语词汇在汉语中只能通过描述的方法才能传递同样的信息。
所以,人们干脆把此类词“进口”过来,直接使用,比如因特网(internet)、在线(online)、网络(network)、伊妹儿或电子邮件(e mail)、网络用户(user)、主页(homepage)、网页(webside)、链接(link)、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 拷贝,复制(copy)等。
2.广告领域在很多产品的广告用语中,英语占很大份量,因为这样使广告显得更富科学性、更时尚,从而能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现在多数知名品的产品名称及广告词设计中,经常可以发现大量的外来语,如“anything is possible (李宁广告)keep moving(安踏广告)等,以及品牌名称Audi、MOTO、NOKIA、Sony、Boss、YSL等。
也有人对广告中大量使用英语的现象提出批评,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顾客的理解能力,影响产品的销售,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技术及经济实力,国人即使不明白,广告中英语单词的意思,也可猜出这些广告是公司的口号,并且意味着上乘的品质。
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影响研究
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影响研究今天我国与世界文学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随着汉语和英语之间交流的深入不断加大,英语作为世界人们交流的主要语言手段,英语已然成为一种国际化语言,深深地影响到我们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关于外来语言的界定,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是自古以来,人们理解的“外来词”多数是指外来语言的一种,“外来语”在细节上是由“外来词语”所组成的。
在当今社会中,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用到汉语化的词语,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会被用到,其中要数英语外来词语最为常见。
汉语和英语外来词的规模和程度的不断加大,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入。
尤其对于现代汉语的影响,特别到了改革开放,我国与欧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大,许多欧美语言,特别是英语当中有部分翻译词语大量涌入中国,影响着我国现代汉语体系,占据了外来词语的一大部分。
因此,本文着重研究英语当中的外来词语对现代汉语的重大影响。
现在我们有必要对汉语当中出现的英语外来词做出深入和系统地探索研究,旨为语言教学做出指导和服务。
一、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1、外来词语创新了原有语言的活力在汉语的原有构成中,通常使用的范围很狭小,而且词语的使用能力比较有限,部分汉语已经慢慢被时代所淘汰,逐渐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淡化。
但是随着外来词语的进入,其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被不断加以利用和发展,因而焕发着前所未有的活力,使得汉语的适用范围逐渐变大,甚至有些词语已经成为一些活跃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吧”、“西”和“洋”等。
另外近些年来。
有些词语在一些公开场合频繁出现,例如:共赢;粉丝;咖啡;双赢等等。
在上面词语中我们看到一个字“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赢”在现代汉语当中使用,一般只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指“输”的对立面,是胜利、获得意思;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获利”,但是即使它具有两种意思,但是使用范围、构词能力以及使用的频率都是非常有限。
但是直到近现代,随着我国与其他国际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和贫富以后,我们从英语词语当中引入“win-win”,因而有些人将它翻译为“共赢”,从此就诞生了共赢这个外借词。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芊芊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
“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
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
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
汉语的“青衣”,“青天”同是一个“青”字, 翻译成英文就只能分别译作“black dress”和“blue sky”。
汉语“黑眼睛”, 英语为“darkeyes”; 英语的“black eyes”, 汉语为“挨打后出现的黑眼圈”; 汉语“黄色影片”, 英语为“blue film”(蓝色风光片) ;汉语的“红眼病”,英语为“green - eyed”。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 英文句子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in the exam. 若直译为“考试时你不要太细心”。
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从句法上看,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结构, 从思维方式上看, 它是一种逆向思维。
其正确译文是: 考试时你要特别细心。
因此,对于这一类因思维差异而引起的表达不同的概念, 译者同样要越过表达形式的局限进行意义上的对等翻译。
二、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 可创造一切,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中国的汉语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集体之一,它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也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语言。
它既影响了汉语的使用,也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首先,英语影响了汉语的使用。
随着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汉语使用者开始熟悉和接受英语。
这对于汉语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英语与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英语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而汉语没有,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和商业活动中,英语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使汉语使用者能够理解和应用英语中的术语和表达方式。
其次,英语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随着英语的传播,英语中的单词和表达方式渗透到了汉语当中,这种渗透过程也有助于汉语的发展。
英语中的许多单词和短语已经成为汉语的一部分,甚至汉语中也出现了许多以英语为灵感的词汇,这些词汇可以更好地满足汉语使用者的需求,增加了他们用汉语表达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展汉语。
总而言之,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非常巨大。
英语既影响了汉语的使用,也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使汉语更加精炼,也使语言变得更加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影响还将越来越大,这将有助于汉语的发展,促进语言的融合,使汉语更加精致,更加国际化。
此外,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也为汉语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汉语,为汉语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 1 -。
英语对中文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外来语(主要是英语)对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外来语又叫外来词、借词(通常指用音译的方式从别的语言中引进的词语)或译词(通常指用意译的方式引进的词语),在进入汉语时都是我国文化的缺项,人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使用它们,包括音译、意译、音意兼译、照抄不译〔1〕。
从先秦以来,我们的语言大致是统一的,迄今,外来语对汉语有三次较大的冲击。
佛教东来大概是汉语历史上第一次外来语大量进入的时期,很多词汇已经完全融进了老百姓的日常口语,比如菩萨、佛祖、罗汉等,主要还是称谓的译名。
还有一些佛教用语,比如世界、苦海、慈悲、定力等也已成为人们日常谈话和思考中常出现的俗语。
19世纪末开始的西学东渐,是汉语历史上第二次外来语进入的时期,其影响似有“铺天盖地”之势,涉及到科学技术、军事、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文学、音乐、哲学、经济、医学等众多领域,如咖啡、沙发、派对、色拉、马克思主义、苏维埃、逻辑、图腾、幽默、浪漫,等等,已经被翻译家和百年来的使用改造成难以觉察的“混血儿”了。
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时代迎来了第三次外来语的大融合。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两个外来语恐怕就是卡拉OK和网络产生的新词——伊妹儿了。
而像WTO、I T、IP、SOS、CPU、MTV、CD、DVD等外来语,不仅拒绝着所谓的“本土化”,而且直接“大写”着像UFO一样降临我们的头顶〔2〕。
以至有些语言学家惊呼,入侵汉语的“狼”(英语缩略语)来了!一、外来语的应用范围中国近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对西方科技文化的译介,到19世纪末兴起对西方文学、社会科学著作的译介,使大量新词汇进入汉语,比如化学元素名称,还有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真理、民主、知识、政府,以及阿司匹林、凡士林、X 光、氨基酸、卡路里、比基尼等,几乎充斥着各个领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
进入20世纪末,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外来语(现在主要是美国英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
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文翻译的影响是显著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
1.文化差异影响语言表达方式: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传统习俗、社
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化背景和语境
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中文中常用的成语、谚语,在翻译成西方语
言时可能需要使用类似的俚语或成语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2.语言结构和语法的差异:中文和西方语言在语法和语言结构上存在
明显差异。
中文中的主谓宾语结构相对固定,而西方语言中更注重主语和
动词的顺序。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进行语法和语言结构的调整,以
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的特点。
3.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翻译的选择。
例如,一些中文短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但在西方文
化中可能没有类似的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
化背景选择合适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传达相同的意思。
4.社会文化差异: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中的用词和表
达方式。
例如,中文中的尊称和称谓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常见,因此在翻译
过程中可能需要适当调整用词,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习惯。
总之,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文翻译有深远影响,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
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以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论文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论文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摘要:由于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翻译工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本文从语言、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三个方面分析了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语言、思维方式、文化背景一、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
而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差异,英汉之间的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分析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二、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1. 语言差异英文和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原文的语言特点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
2. 思维方式差异英汉文化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逻辑推理和精确性,而汉语注重细腻的表达和情感色彩。
在翻译中,翻译人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思维方式,将原文的意思转化为与之相符的表达方式。
3. 文化背景差异英汉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在宗教、历史、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
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对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解决方法1. 增加语言学习翻译人员需要增加对目标语言的学习,深入了解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2. 加强文化研究翻译人员需要深入研究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其宗教、历史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翻译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翻译技巧,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四、结论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具有一定的影响。
翻译人员应增加语言学习,加强文化研究,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也需要世界各国的翻译人员加强合作,共同促进跨文化交流。
免费】浅看英语对汉语即对中国人说话深入骨髓的影响
浅看英语对汉语即对中国人说话的影响刚开始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单词,比如“warm”,“温暖”的意思,可用在“温暖的家庭”,“warm family”。
“温暖”是有本意的:温暖的环境,温暖的春天……而中英文表示的“温暖的家庭”中“温暖”的意思都是引申义。
这是很令人怀疑的。
应该理解这样一种概念:中文英文都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其相关联都是很少的,不约而同的有同一种用词方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比如中文里“道德”与“道谢”、“依附”与“依照”、“连长”与“连接”等词都有相同的字,但英语里面相对应的英文是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
所以慢慢觉得上面的“温暖”、“warm”应该是中英文对对方影响的结果,而不会是各自发展出来的。
之前也发现一些老师发现“温暖”、“warm”等词很特别,但只是认为西方人、东方人都是人,应该会有类似的思想方式。
没有见哪个老师说是中西方在近代相互影响的结果,除了都知道的中文的“幽默”一词是来源于英语的“humor”的发音。
所以在两年前,当我遇到“温暖”、“warm”这样的词且有时间且手边有笔记时,我就会把它记下来。
首先应该承认,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是不对等的,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比相反过程的大得多。
汉语现在有几万词语,但大部分都是在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形成的,比如:“文化”、“文明”、“民主”、“科学”、“历史”、“社会”“民族”、“思路”、“考虑”、“低廉”、“词典”、“图腾”、“空间”“频道”、“电脑”、“电视”……(可以尝试用这搜狗拼音输入法在键盘上随便拍打,出来的字基本上都是近代以前没有的。
)但这些词不是我要记下来的那种。
我记下来的词语基本不包括(否则就太多了)名词,而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普遍用的日常词语,并且是有其本身基本意思,但在中文应用中跟着英语的用法有了引申义,就像“温暖”——“warm”。
我记下那些词语时是凭直觉的,根本不知道那是中文影响了英文还是英文影响了中文,只是凭直觉觉得应该是后者。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文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这些差异涉及语言结构、修辞手法、隐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
首先,中西方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会影响翻译的形式和风格。
中文是一种以词为基本单位的语言,而英文则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这导致中文翻译时需要将英文句子分解为较短的表达方式,或者将中文翻译为较长的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此外,中文翻译中也需要注意英文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以及不同的动词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西方修辞手法的差异也会对中文翻译产生影响。
中文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而西方修辞手法则更注重于逻辑推理和引申含义。
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修辞习惯,灵活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以保持原文的意义和节奏。
第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中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等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方式有着明显的影响。
翻译时需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选择恰当的文化适应策略,以便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最后,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在翻译中体现出来。
不同文化对于个人与集体、权力与自由、人际关系等价值观的看法可能存在差异。
在翻译中,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和观众的期待,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观点和情感。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文翻译的影响很大。
翻译人员需要关注语言结构、修辞手法、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灵活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流畅和文化适应性。
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本论文在观察和分析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基于语言接触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英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阶段性地或连续地受到他族语言的影响使语言本身的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忽略了由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因素也就不可能对语言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英汉语言的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17 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19 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的科技以及其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外来词源源不断地被吸收到汉语中这是英汉语言接触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近20 多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随之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向现代汉语书面语迁移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英语借词的大量增加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开去甚至已经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汉语中的欧化现象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的预言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不敢说现在欧化已经到了止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王力之后尤其是近20 年来汉语欧化的发展重新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近年来虽然也有一些学者研究过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但主要集中于外来词的研究除个别港台新等特殊华语社区的学者对现代汉语语法的欧化现象作了描写和分析外大陆的学者很少有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从总体上看以往的汉语语法欧化研究描写较多解释较少表层分析较多深层挖掘较少语言事实罗列较多理论归纳很少本论文采用的是语言接触理论的新视角和分析方法运用并且发展了Thomason 和Kaufman 1988 的语言接触促使语言变化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本论文在理论上试图用现代中西方语言学语言发展变化的新学说即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理论精华来解释英语影响汉语变化的内部语言机制和动因语言接触作为一种催化剂诱发并加快了汉语自身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语言就是在这种共振关系下发展变化的此外文中还指出翻译是在英汉语言接触中造成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论文拓展了现代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研究范围内容还将涉及到英语对汉语词汇语义词法和句法三个层面, 系统地分析英汉语言接触中由表层到深层的影响与嬗变关于外来词的界定和分类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通过考察外来词进入汉语XI以后受到汉语的改造程度即外来词的汉化程度把外来词分为典型外来词和边缘外来词前者包括纯音译词音译加谐义音译加义标后者包括意译词和英语字母词意译词汉化程度最大甚至可以说完全汉化而拉丁字母词汉化程度最小两者处于外来词连续统的边缘位置故称之为边缘外来词从而巧妙地避开了长期以来意译词和英语字母词是否是外来词的争论此外在借用英语词语的过程中英汉词义的不完全对应关系以及英语词义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汉语的语义在词法层面外来词音节的语素化是外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而且成为构造汉语新词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英语字母词进入汉语词汇系统以后有的已经成为异常活跃的构词语素甚至出现了自创英语字母词情况从而打破了汉语只用汉字语素构词的规范在句法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转类词类内部的小类转用语序变化介词连词的频用等等众所周知汉语言是一个极其庞大丰富的系统本文很难对汉语的其它各种变体作出一个统一的论断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规范的现代汉语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为它的词汇和语法规范的大陆书面汉语标准它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受过一定教育的群体使用范围是较为正式的语体本文的研究素材是笔者自2000 年至2004 年间从词典报纸杂志以及文学作品中收集的大量语料本论文尽可能详尽地挖掘描写语言事实此外还对语料进行统计性分析从而确保本论文的研究和表述尽可能做到客观详实精确细致全面所以这基本上是语料库语言学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与中国传统的汉语词汇学语法学等相结合的产物从研究领域上讲本研究是继王力之后首次就英语对中国大陆现代汉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上的影响进行的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补白性和创新性而且本文采用了词汇化理论和语法化理论解释语言接触促使语言变化的语言机制和动机从而使本研究从描写性研究上升到解释性研究总之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语言接触引起语言变化的现象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参考佐证本研究将对国内外有志于从事弱势语言受到强势英语影响的对比研究的同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在各种语言接触背景下语言变化表现出的共性和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将为语言变化社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汉语的演变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大陆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关键词语言接触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词汇化语法化欧化外来词词汇语义词法句法__。
英语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英语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和启示作者:常润芳来源:《中州学刊》2007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H31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6—0249—02无论我们喜欢与否,英语已发展成为历史上一种比其他任何语言都更流行、使用更广泛的国际通用语。
英语也是当今世界上最赚钱的语言,被称为Money Language。
据报道,英国每年通过教英语从别的国家赚取的外汇高达70亿英镑;而美国则凭着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把美式英语推向全世界,使其成为全球6000多种语言中的“巨无霸”。
特别在网络时代,“Internet的发展加快了英语的商业化,使其成为一种随意穿越国界的产品,英语化和信息化几乎成了同义词”。
的确,作为交流工具,英语在全球的传播引人瞩目,这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通用语(Global Language)。
英语对汉语言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英语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汉唐时期。
当时,我国发生了两次意义深远的对外交流活动。
一是张骞通西域,由此交流带回了大量的英语外来语,如“葡萄”、“茄子”、“石榴”、“胡琴”、“胡萝卜”,等等。
二是公元7世纪唐玄奘西天取经,从南亚各国带回了大量佛经,后经过反复研究、编译,佛经在我国广为传诵,其中很多英语词语也随之进入汉语,如“佛”、“僧”、“尼”、“塔”、“舍利”、“和尚”、“法海”、“菩萨”、“罗汉”、“地狱”,等等。
“这些外来语经过千余年的使用传播,有的已被淘汰,但多数都被汉语同化吸收,并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
”时至今日,很多国人已经以为这些词语就是汉语的固有组成部分,而不是英语外来词。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英语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大。
第二阶段是晚清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在这期间,英语在汉语言文化、尤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先后引起了两次繁荣的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前10年,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后10年。
在20世纪前10年,“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小说被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这并非因为它具有文学价值和美学功能,而是因为它具有‘怨世、抵世、醒世’的社会功能。
英语外来语的产生背景及对汉语的影响
ywjsxxk@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英语对汉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金融、电子科技、信息技术等,更是渗透到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英语外来语的加入,使汉语的表意体系得到了完善,为汉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汉语中英语外来语产生的背景外来语,顾名思义,是从“外部世界”传入的语言,即本民族语言从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中吸收了某些表达形式,在经由本民族语言系统的加工修改后,为本民族所用的语言表达。
外来语的存在说明语言是处于运动状态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态,是因为语言的实质是文化,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所以他们的语言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因此外来语现象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同理,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也是随着中国与世界诸多英语国家交流的日益频繁、深入发展而必然出现的文化现象。
受益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世界上主要使用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无论是经济力量还是政治影响力都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其他国家。
因此,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英语几乎有着“世界通用语”的地位与影响力。
反观近代中国,却因为盲目自大、故步自封而错过了工业革命这个发展的绝佳机遇。
直到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摧毁了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迷梦,国人才开始观察外部的世界,真正认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有多大。
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量西方军事、工业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一起传入的还有西方的政治文化与哲学思想,英语与汉语的碰撞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时至今日,英语外来语在汉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一方面,英语的世界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它不仅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也最高,还作为联合国的第一工作语言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
另一方面,不同于近代中国是伴随着备受屈辱的侵略而被迫打开国门,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是抱着一颗与世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心,向全世界张开了怀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不仅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努力借鉴别国的先进经验,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中的许多表达方式为各个领域的人们所运用并接受。
英语白话文
英语白话文(原创实用版)目录1.英语白话文的起源和发展2.英语白话文的特点3.英语白话文的影响和应用正文英语白话文,又称英语口语体,是一种以日常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形式。
它起源于 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白话文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文言文,成为英语书写的主要形式。
下面将从英语白话文的起源、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英语白话文的起源和发展英语白话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在此之前,英语书写主要采用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较为复杂,不易掌握。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接受教育,学习阅读和写作。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人们开始尝试用简单的日常口语来书写文章,使语言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这种新的书写形式,即英语白话文,逐渐成为主流。
二、英语白话文的特点英语白话文具有以下特点:1.简洁明了:白话文力求简洁明了,用简单的词汇和句式表达思想和信息。
2.口语化:白话文以日常口语为基础,尽量贴近人们的说话方式,使语言更自然、亲切。
3.实用性:白话文注重实际应用,强调语言的实用性,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沟通需求。
4.普遍性:白话文易于学习和掌握,因此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
三、英语白话文的影响和应用英语白话文的普及,对全球范围内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白话文已经成为英语书写的主要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商务、教育、科技、娱乐等。
此外,英语白话文也对其他语言的书写形式产生了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尝试用更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进行书写。
试论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试论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试论英语外来词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作者:刘爽(天津财经大学 2006级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摘要:在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此同时,大量外来词涌入汉语,其中尤以号称世界语言的英语为最。
本文主要从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应用范围、借用方法、产生原因等几方面对现代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于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英语外来词、现代汉语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融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无不深受世界大环境的影响。
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与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不断演化。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外来词的涌入,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大量英语外来词的不断涌入,为汉语不断地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文主要从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应用范围、借用方法、产生原因等几方面对现代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于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1. 涉及范围伴随着中国与世界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大量外来词,特别是英语外来词,进入汉语,几乎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技、商业、社会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对汉语产生了很大影响。
1.1 科技领域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词汇大量出现,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科技外来词,如克隆(Clone)、纳米(Nanometer)等。
而其中最显著的是计算机领域。
由于欧美、特别是美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发展水平最高,在这一领域中,英语词汇毋庸置疑地占据着主导地位。
特别是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每天都会涌现大量英语新词,而往往这些英语词汇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合适的对等词,于是人们干脆把这些词直接拿过来使用,如因特网(Internet)、伊妹儿(E-mail)等。
伴随着网络的急速发展,网络语言逐渐成为当下流行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逐渐向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蔓延。
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语:
汉语是优美、丰富的语言;语言方面,音节结构中元音 占优势,每个音节都有声调,音节在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特点是普通话富有抑扬、和谐、悦耳的音乐美;词汇 方面双音节占优势,构词法灵活多样,词汇丰富,能够反 映纷繁的社会现象和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语法方面,各 级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致性,语序和虚词是最重要的两 种组合手段,量词丰富,这些语法特点使现代汉语的表达 容易做到生动丰富、简明准确。
问卷调查结果--看似简单的单词:
• • • • • • • • • • • • 圣诞节 春节 汉堡包 炸薯条 水饺 面条 孔子 孟子 故宫 颐和园 端午节 中秋节 Christmas Spring Festiva Hamburger French fries boiled dumplings noodle Confucius Menci The Palace Museum the Summer Palac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83% 60% 85% 54% 90% 98% 34% 17% 31% 16% 21% 21%
莎士比亚
英语现状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世界上60%以 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50%以上的报纸杂志是 英语的,而全世界说英语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75个。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 普及 。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中国文化 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 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 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 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 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 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文对于白话文的影响
雷博文
说起来印象最深的是初中的语文老师讲古文的时候,常常用n作a来表示名词作形容词,当时也只是略觉方便,却不曾料想今日会谈谈和此事有关的发现。
就我而言,算起来看过的英语语法书不下5本,《各个击破》,《语法大全》,不在话下。
但学了多年的语文,也未看过语文的语法书。
上纠正病句的习题课,常常是用英语里面的主语,宾语,谓语,定语以及各种语法规则来解释,反而略觉轻松。
上学期英语书本里出现no way一短语,中文译作“没门”,一看到不禁连连拍手叫好,没想到竟能翻译得如此恰当。
想着之前也在英语小说里面看过类似的词语和短语fresh hand,可译作大家熟悉的“新手”,high-end可译作高端。
类似的词语不胜列举。
私以为这些词语应该都是由英文翻译而来,却非常普遍的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于是对此产生浓厚兴趣,也多次和朋友谈道。
在网上看到一位仁兄纠结于“温暖”二字。
大多数人应该潜意识里面抱有这样一种观点:中文英文都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其相关联都是很少的,不约而同的有同一种用词方式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然而“温暖”和“warm”都不仅有暖和的意思,都还包含温馨,幸福之感,这种引申含义相同的巧合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搜集了很多古文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镜花缘、五色石、金瓶梅、封神演义、醒世姻缘传、三言两拍。
对这些词进行检测。
把这些古书全放在Microsoft Word 里,在“查找”里搜索,发现“温暖”在古时汉语里只有客观世界的“温暖”,而没有主观世界的“温暖”。
这样的话,基本可以判断是“温暖的用法是在近代以来经西方文化传过来的。
其实究其影响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
1.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白话文运动。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①领导白话文运动的领导人大多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对西方著作也颇有研究。
拿胡适来说,其早年赴美留学,留美期间,胡适不懈地从事汉英诗互译和英语诗写作,受英语诗白话思维的影响,逐渐产生远离传统文言诗词的倾向。
这一实践活动,为胡适倡导汉语白话诗奠定了基础。
胡适翻译的《最后一课》深受后世褒扬,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
原文中都德写到韩麦尔先生听到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样描述到Monsieur Hamel rose, pale as death, from his chair. Never had he seemed to me so tall。
”P ale as death”被译作脸色惨白,”tall”被译为“高大”,可能“高大”一词当时还没有引申含义,而正是在结合英文原文的帮助理解下,文章无形中赋予了其形象伟岸的引申含义,沿用至今。
这些在当代人看起来的不起眼,微不足道的译法,放到那个白话文还没有完全被接受的年代,却体现了译者的才思。
也正是他们的才思,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白话文的发展,奠定了我们当代人口头表达的方式。
于是也才有了我们今天常用的“感染”——“infect”,“立场“——“standpoint”,“政治气候“——“political climate”。
放到几十年前,你是难以想象气候可以指大的环境。
2.有学者认为“如果按照一些五四新文学家的叙述,五四新文学靠着个别作家振臂一呼,办了一点杂志,在短短几年内,既能够转变中国的语言,这恐怕可以说是世界语言史上的奇迹”。
其实早在五四以前,一群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就开始将基督教的著作译为欧化的白
话。
毕竟古代中国人具有儒家信仰,有碍于基督教的传教。
而为了吸引文化水平低,无法阅读文言的人,传教士们尝试用白话翻译各种著作。
西方传教士在翻译基督教赞美诗时,为了帮助信徒快速理解,有不少传教士就把它翻译成白话诗,现从19世纪70年代的出版物中举出若干例证(原文无标点,只有句逗):“有位朋友,别人难比,爱何等大,胜似兄弟,疼爱兄弟,爱何等大;世上朋友,有时离你,今日爱你,明日恨你,只有这位,总不误你,爱何等大!”②而这些欧化白话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追述到19世纪60年代之后,远远早于五四新文学运动。
这些由西方人翻译的白话文更具西方特色,无论是去格律化还是思想内容,对白话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这种影响来自文化与文化的碰撞。
无论是英文还是文言文,亦或是白话文,都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在相互的传播中,各种语言互相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词汇的扩充,并且也有利于人们的表达。
英文对白话文的影响也不仅在词汇方面,还包括语法规则等。
例如带有修饰语的长句就借鉴自英文。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被动句也不同于文言里面的被动,各种主动表示被动的用法也是层出不穷。
英语老师在讲主动表被动的时候最爱举的例子就是“The pen writes well”,翻译过来则是这只笔很好写,这现代汉语的表示方式何尝不是主动表被动呢?
另外虽然英文影响着白话文,从而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表达习惯,汉语又何尝没有影响着英文呢?这种现象在中国快速发展,全球化的当代尤为突出。
据统计,牛津英语词典中所收录的汉语外来语,在2010年底已突破了一千条。
而“不折腾”、“人肉搜索”、“三俗”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均被牛津收录。
据美国“新美国媒体”网站报道,在以往,英语中收录的汉语外来语多数是用来描述中国特有的食物、人物和文化产品的,如包子、孔夫子、孔明灯等等。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外国人逐渐开始关注中国发生的时事和文
化现象。
牛津词典的编委会顺应了这一趋势,并对一些中国媒体和网络的流行词加以收录。
③每年牛津词典都会扩充其词汇量,其中不乏各种汉语外来词汇。
大家耳熟能详的”gongfu”因李小龙而在美国家喻户晓,类似的还有”lose one’s face”——“丢脸”,”running dogs”——“走狗”等。
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影响范围的扩大,汉语也在影响着英文的表达与使用。
无论你是否承认“脑子一片空白”的说法来自英文“my mind goes blank”,无论你如何赞美汉语的博大精深,但文化与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不可避免。
这是历史的进程,也是历史的选择。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发展,吸收、融合外来语言是丰富和发展本民族语言的必要条件。
一个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除了包括自身语言演变的历史之外,还包括同其他民族语言交流的历史。
“语言有一个特点,一旦产生,它就要传播,在民族内部传播,又传播到民族地区以外去,这就形成了语言交流。
”“语言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注:①摘自百度百科,②③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