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的真实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的真实性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浅谈“艺术的真实性”

杨老师让大家谈谈自己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让我想起今年 12 月份我参加的“明慧杯”中国大学生艺术创作大赛。大赛主题是“感动的人和事”,其中对文学类创作作品有一个要求“内容真实”。随后,在具体文本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所谓的内容真实,是对生活原本状态的摹写,要求所写的人和事都必须是未经艺术加工的,还是取材于生活经艺术思维加工后展现出另一种艺术审美的真实?这也决定我是把材料写成报告文学体裁还是小说体。文学本就是一种审美性的艺术,所以,我想把这个真实扩展到艺术范围浅谈艺术的真实性问题。

真、善、美作为文学或艺术创造的价值原则,要求作家或艺术家必须带着崇高的精神品格,饱含人文关怀的“善”,去发掘生活中的真实,用艺术形式展现一种审美的世界和审美的精神状态,从而唤起读者对世界美的体悟和对人性善的张扬。我觉得,一部作品,如果能因“真”感动读者,因“善”启迪读者,因“美”愉悦读者,便是成功的。而对文学或艺术价值的追求,最能体现其审美价值的就是“真实性”。

根据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观点,即文学是由世界、作者、作品以及读者构成,所以,在阐述文学或艺术真实性时,我也想从这四个方面来浅谈一些我的感受。

对于艺术的真实性,我个人认为最具主体性的是作者。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具有真实性,首先要看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所抒发的情感或表达的思想理念是否具有真实性。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概论》教材只是把“诚挚的情态”作为一个分点阐述艺术情感的表现方式,而我想把这一点放在阐述文学真实性的首位,是因为我觉得一部作品的灵魂便是透过文本表象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情感思想内核。以我手写我心,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是在沈文慧老师的《写作》课上我感悟最深的一点。

文学作品需要真情而非假意,排斥“无病呻吟”。作家在作品中抒发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否则再华美的表现形式,再高尚的价值追求,都是没有意义的。所谓的真诚写作,是来自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生命诚挚的感悟。我很喜欢冈察洛夫在谈到自己创作心得的一段话,他说他只写自己“体验过的东西”,“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爱过的

东西”,“清楚地看见和知道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只要是作家真诚地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对人世的关怀,即便没有太独特的艺术手法或表现形式,都能说是真实的。

本学期学习的当代文学,我也有所感悟。十七年文学的写作,因为创作背景的原因,使文学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固定的文学创作模式、创作路线、创作风格,严重束缚了作家的个性思想。主流文学趋于假大空,只能歌颂不能揭露,只能宏观政治不能细微抒情。赵树理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忠于现实的生活态度进行的创作,在文革中受到了批判,还有主流之外的异端文学,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而我们真正感动的作品恰恰是贴近人性的真情真爱。革命历史小说中,《林海雪原》是我看得最仔细的作品,它虽然写了真实的战争场面和烈火中的英雄人物,但我却觉得不真实,浓重的英雄色彩,太多浮夸张扬。相比较来说,能让我感动落泪的却是茹志娟的《百合花》。没有宏大的线索和场面布置,把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战火里真挚的情感碰触写得细腻真实,饱含作者的人文关怀,这样的作品才更真。还有区别于主流文学“革命 + 恋爱”式的作品,最喜欢的是宗璞的《红豆》,也是因为它的真实。所有的主人公在面对革命和爱情时都会选择革命,而内心深处生发的对人性的深切关照,在《红豆》中得以体现,作品带给我们最深感悟的恰恰是主人公为革命舍弃爱情后经年的切肤之痛,这才是作家真实的情感表达。比较贺敬之和郭小川的诗作,也很明显能体会到这一点。都是把握宏观政治的题材,郭小川的情感表达更具真实性,他做到了深入个体情感罅隙和裂痕,用哲理性思维思考人生的矛盾、困顿、选择,但贺敬之的诗更多的只是集体化的自信抒情,读完只是豪言壮语和高亢激情,但真实性创作很难看到。之后 80 、 90 年代的创作,真正的思想解放,出现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小说”、“知青小说”、“先锋小说”等等,都摒弃了传统中那些表面化、虚假的写作,在怀疑和反思中注重了自己生命的真挚体验,现实主义的创作使作品中的真实性得到充分展现。所以说,只有作家用心创作出的真实性品格的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才能去自然真实地感染读者。

其次,作家获取情感感悟的来源也应该是真实的,这一点是从世界这一要素来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切种类的艺术创作源泉都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世界及社会生活。因此,不管是作家从客观世界中得到的精神感悟,还是之后展现这种精神品格时所诉诸的文本,来源都是真实的世界。艺术离不开世界独立存在。这一点在现实主义的艺术创

作中有很多的体现。现代文学中的“乡土小说”流派,当代文学中“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等都是以现实为题材表达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是基于俄国黑暗现实和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体悟。路遥的《人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也是因为其创作立足于现实的社会人生,对小人物在大时代中不可把握的人生的真实的再现。还有近几年引起社会热议的电视剧《裸婚》、《蜗居》等等,也是因为艺术展现的正是现代人在真实的生活夹缝中在婚姻、爱情、家庭、社会之间的挣扎徘徊。所以,我们说这一类作品是真实的,因为作品反应的社会生活是真实的。

当然,艺术对世界的真实再现,并不是说艺术就不能超越世界在超验世界中体现真实性。因为艺术是对生活主观的能动的创造,这也是艺术创造的意义所在,我们并不能因为要做到纯粹的真实而磨灭其自身的广延性和超越性。一些魔幻小说例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小说中描写的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以及长着猪尾巴的人等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还有作品《谁动了我的奶酪》,三个小老鼠寻找奶酪,《小王子》中出现的许多奇特的事物。更明显的中国古代作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满世界的神仙狐鬼精怪,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我们并不能断论这些作品就是不真实的。读者依然能在这些完全虚构不真实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启迪和感触。而这些创作的真实体现在精神或情感内核的真实。作品演绎的依然是人间的悲喜剧和对真善美的炽热追求,只不过是将“真实”隐匿在虚构和想象中了,超越了现实,但仍然透露出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深邃的思考,提供的是另一种内在的真实。

教材中对艺术文本创作的真实性已经说得很详细,也就是从作品这一要素探讨艺术的真实,在这里只是加深理解。

艺术所谈的“真实”,与平日里所说的“真实”不同。对于文学或艺术的创作起源,西方曾提出过“模仿论”,认为艺术就是对自然纯粹的模仿,对于这一学说我觉得更多地融入了真实的理解,但把真实理解得机械化。如果所有的创作只是对现实的照搬,那就谈不上所谓的艺术。所以,艺术创作的真实绝不是说仅把现实立体的生活符号化转变成言语或形象展现出来的平面艺术,而是有别于生活真实的。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要揭示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要达到内蕴的真实。中国古典诗歌注重的并不是所表达的内容要真实,而重在通过营造意境意象传达出自我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