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心理学(课件整理)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五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五章)

女性
46.07
4.79
分数越高,表示在你此刻的生命中,你的自我实现越多
自我实现的方法
要坦白自己的感情,不要使心胸象瓶颈一样狭窄。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试着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 考虑问题。 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抱怨;即使有 不如意的地方,也要尽力想办法解决;多一份实干,少一份 空谈。 制定积极可行的生活目标,并且要全力以赴;但不要期望未 来的结果一定成功。 坚持真理,即使众人反对,也挺身而出,为正义奋斗。 不要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留一份宽松的空间;偶尔的 身心放松,有助于潜力的发挥。 与人交往要坦诚,既要让别人了解你的优点和缺点,也要与 别人分享心中的快乐和痛苦。
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的创始人,
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著作: 《动机与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1962 《健康的心灵管理》1965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1
《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964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1.主张把个体内在的意识体验或经验作为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五、高峰体验——到自己定义的天堂一游
马斯洛曾要求120名大学生按照下面的指导语写下他们的反应:
我希望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最奇妙的经验;最快乐的时刻, 狂喜的时刻,全神贯注的时刻,可能是因为谈恋爱,或欣赏 音乐,或突然被一本书或一幅画所打动,或由于一些伟大的 创作时刻。首先,把这些记下,然后尝试着告诉我在这个敏 感的时刻你的感觉怎样,和你在其他时刻感受到的方式是如 何的不同,在这个时刻你在哪些方面是如何不同的一个人。 (对其他被试则问这个世界看起来是怎样的不同)(Maslow ,1962,P67)
三、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

大众传播心理学第4章

大众传播心理学第4章
情绪性——一种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 核心性——个体潜意识的核心 泛化性——对事物、情感等的执着追求
潜意识与传者的情结
如何引发受者的潜意识?
4.2 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定义: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征 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 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 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陈欧体——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
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 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 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 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 也要活得漂亮。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美国桑迪· 胡克小学 枪击案
集体无意识与大众传播
地域差别也造就了人们不同的认知方式, 反映出不同地区人的集体无意识的不同构成。
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
☆人格发展阶段论
即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提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按照生理和心理 成长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 都会出现相应的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心理矛盾
的男人形象。这一原型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成分。女人 身上的男性气质就是她的阿尼姆斯。 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 所有的好的特点 。
阿尼玛原型——她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希腊蛇妖美杜莎
亚当、夏娃与毒蛇
伏羲与女娲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对客观的反映:人类祖先经验的 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多表现为本能(先天的行为倾向)和原型(先 天的思维倾向)。 ☆集体无意识有三个层次:一是人类共性;二 是民族性;其三是同一国家(或民族)内部因 地域(或地区)造成的区别。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课件大众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 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传播心理学-第一讲PPT课件

传播心理学-第一讲PPT课件
(5)撰写研究报告
.
23
(三)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被称为对传播内容的"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
的描述"(Bernard Berelson)。它是一种分析讯息内容的系 统方法,有助于我们分析特定传播者的讯息,使研究者可 以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对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具体传播内容的系统分析,揭示传播者"说了什么" 和 "如何说"(传播技巧)来反应传播者的立场,推断传播 内容对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以及整个传播过程所产生的影 响。
内容分析通常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课题; (2)选样:即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材料; (3)分类及评分:根据一定的客观的分类标准将要分析的
对象归类,再将经过分类的内容以某种方式测量或区分, 最终被赋予一定的分数;
(4)统计及解释。
.
24
(四)控制实验
控制实验涉及到实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以及以客观 而系统的方式观察和测量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个变 量(自变量)是否或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其他变量(因变 量)。
如果把传播定义为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换,则特有现象 或特殊表现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大众媒介这个自变 量,包括它的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内容对信息交换的 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例如: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人们研究电视画面以不同 方式呈现时所引起的注意的改变,图像和声音的不同 组合对记忆、理解的影响等。
.
6
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中,只要涉及到媒体从业人员的 活动和受众的活动,都必然涉及心理问题。这些问题 可以分为五大类:
传播心理学
.
1
第一章 绪 论
.
2
第一节 传播学与心理学的缘分
一 传播学开阔的研究视野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ppt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ppt课件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 “沉默的螺旋” 概念最早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 于1974年提出。
❖ 三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 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 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 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 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
“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 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 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 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资金是运动的价值,资金的价值是随 时间变 化而变 化的, 是时间 的函数 ,随时 间的推 移而增 值,其 增值的 这部分 资金就 是原有 资金的 时间价 值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一)舆论观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
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 成为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 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 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 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第10章 大众传播心理 《公关心理学》PPT课件

第10章 大众传播心理 《公关心理学》PPT课件

10.2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心理策略
10.2.2 大众传播的心理策略
2)信息传播的“单面法”与“两面法”
➢ 单面法是只讲正面观点的宣传方法。两面法是既宣传正面观点,同时也介 绍反面观点的宣传方法。实验表明,当受传者原来就与传播的观点一致时, 宜用单面法。因为正面宣传会使受传者视传播者为“自己人”,传播者的 观点是对他们的肯定、认可和赞赏,使他们原有观点得到强化和巩固。当 受传者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时亦适用此法,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传者知 识相对少一些,一般很少了解相反的观点。这样就易于受到单面法所宣传 的观点的影响。如果对他们列举相反的观点,就会使他们迷惑不解。两面 法则适用于以下情况:一是当受传者原来观点就与传播观点不一致时,两 种观点同时介绍会使受传者感到客观公正。二是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传 者适宜用此法。
10.2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心理策略
10.2.2 大众传播的心理策略
4)传播结论的明示与暗示
➢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是否需要有明确的结果? 若需要,是让传播者提出好,还是让受传者自己得出结论好?实验 发现,有明确结论的传播比没有明确结论的传播说服力更强。因为 没有结论或结论不清会使人不知所云,难以收到应有的信息。让传 播者提出结论好,还是让受传者得出结论好,则应考虑以下因素:
10.3 五大传播媒体的心理特征 10.3.1 报纸媒体引发的心理特征
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体之一,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传播 的受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 选择性
(2) 权威性
(3) 备忘性
10.3 五大传播媒体的心理特征
10.3.2 杂志媒体引发的心理特征
与报纸不同,杂志的保存期长、内容集中,并且有显著的专业性和 选择性,读者的类型和层次也相对集中与稳定,因而能根据特定对 象的兴趣、爱好和心态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又由于杂志可借助精 美的印刷来突出、渲染产品的形象,所以能增强广告的感染力和说 服力。不过,杂志的读者群比较狭窄,对公众的影响面也较少,再 加之出版周期较长,因而难以满足公众快速、便捷地了解商品信息 的要求。杂志引发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传播心理学 PPT课件

传播心理学 PPT课件
1873年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年他去法国向著 名的精神病学家夏尔科学习对癔病的治疗和催眠 技术,返回维也纳后,他便开始了对神经症的心 理学原因的探索。
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梦 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理论 新编》、《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 理学》、《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等,1930 年弗洛伊德荣获了歌德奖金。
第二节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 论的核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 激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 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 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第三节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 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 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这个中介 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包括 生理内驱力、遗传因素、过去的经验或训练、 年龄等。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㈠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古典行为主 义时期;
㈡1930——1960年为新行为主义第一节 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实 验分支”,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 系的规律,既能根据已知刺激预测可能发生的行 为反应,也能根据已知反应有效地判断刺激的性 质。
㈢自我效能论
他认为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 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第五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提出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 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而且行为 主义并不否认人的思维、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 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 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这 对观察和分析判断媒体的传播对人的影响有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社会思维:自我的信念、思维、态度……社会影响:基因、从众、说服、群体影响……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亲密、利他……一、自我概念:我是谁1.我们:世界的中心人类是一种自我的动物,我们常常将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常常过于关注自我,并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度。

2、决定自我的社会因素A.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当我们扮演某一个角色时,这个角色会逐渐被我们的自我感觉所接受。

B社会同一性自我概念不仅包括个人身份,也包括社会身份。

对于你是谁的社会定义,暗含你不是谁的定义。

C.社会比较社会比较影响我们对自我的判断。

生活中的大部分围绕比较来进行D.成功或失败自我概念也取决于我们日常生活成败的经验E.其他人的评价公认的成就能增强个体的自我概念。

因为我们看到了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F.周围的文化个人主义文化——爱自己集体主义文化——相互依赖型自我二、自我服务偏见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不同解释人们倾向于一边轻易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

2.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可能吗当人们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的时候,也会出现自我服务的偏见。

在多数主观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的自己比平均水平更高。

伦理道德、工作能力、优点、驾驶技术、聪明才智、赡养父母、健康、洞察力、摆脱偏见……3.盲目乐观过度的乐观会会增强我们的脆弱性。

由于相信自己总会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

4.虚假普遍性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低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三、自我展示1.虚伪的谦虚人们之所以表现谦虚,是为了安抚内心、战术需要及让别人对自己有一个好的看法。

2.自我妨碍由于害怕失败,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第二章社会信念与判断1.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结为内部原因(个人性格等),或者归结为外部原因(社会情境等)。

2.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3.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A.观察角度的不同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是有所不同的。

B.文化差异西方:侧重个人因素;东方:侧重情境因素。

二、对事物的感知和回忆1.先入为主(事前判断)人类的知觉、既有观念与价值观影响着他们对现实事物的认识与判断。

2.构建我们的记忆(事后判断)在我们将信息储存在大脑的同时,也就构建了记忆。

记忆往往会加入许多事后的推理。

A.重构我们过去的态度;B.重构我们过去的行为。

四、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见1.先入之见影响解释2.寻找能确证自己先入之见的被访者3.用逸闻趣事取代统计信息4.给偶然发生的事件强行建立相关性第三讲:态度和行为一、态度决定行为吗?过去的看法: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情决定着我们的公众行为。

深入的研究:通过人们表现的态度,很难预测他们的各种行为。

二、行为何时决定态度?1.角色扮演(role play)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铸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

2.语言内化为信念我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听众来调整我们的讲话内容,并且在说过之后,也会相信这个经过我们美化过的信息。

3.登门槛现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对微小行为的承诺,会让人们往往更愿意做一件大事。

4.积极行为与好感度一个人对他人的积极行为,往往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好感与亲密5.群体仪式与态度人们在一个政治仪式中,常常尝试通过有意识地强迫自己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来平衡心态。

三、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1.自我展示:印象管理人们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常常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之看起来与行为一致。

2.自我辩解:认知不协调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时,我们会感到紧张。

为了降低这种情绪,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A.理由不充分当我们做一件事的理由并不充分时,认知不协调产生。

我们很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态度,以适应我们的行为。

B.决策后的不协调当做出重要决定之后,我们常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

人们常常通过观察他们自己的行为及其所处的环境,来推断自己的态度。

第四讲:基因、文化与性别一、自然天性与文化关于人类异同性考察的两种角度:自然天性(先天)与文化(后天)1.基因、进化与行为:人类共性进化论的观点: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在某种环境下生存和繁衍的物种,因此人类是相似的。

2.文化与行为:人类的差异性A.文化多样性人类共有的学习和适应的能力,使我们具有了文化上的多样性。

B.规范:社会所期待的行为人们必须遵守其所处社会之下既有的规则与行为举止。

不同文化的规范不同。

3.一即是多,多既是一在统一性之中,观察人类的多样性;在多样性之中,寻找人类的统一性。

二、性别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独立性与联系性:男性前者强,女性后者强2.社会支配性几乎在所有社会中,都是男性处于统治地位,更具有社会支配性。

3.攻击性即那些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男性更具有攻击性。

三、进化与文化对性别的影响1.进化与性别两性在行为上的差异,主要是由进化所导致的。

两性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约会、婚配和繁殖行为等方面。

2.文化与性别A.不同的性别角色不同文化与不同时代之下,性别角色不同。

B.电视的影响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电视混合了过去泾渭分明的不同的情境,导致人们的态度与行为发生变化。

电视出现之后,男性和女性观看相同的节目,这两种气质出现了混合。

第五讲:从众一、什么是从众从众(conformity)指的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从众的三种形式:顺从、服从和接纳二、经典的从众研究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我们的判断往往是你受到受到群体中他者或者群体文化所暗示的结果。

2.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三、什么样的因素可以预测从众1.群体规模2.一致性3.凝聚力4.地位5.公开的反应6.无事前承诺四、谁会从众1.个性在个体特征与社会行为(例如从众)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十分微弱的联系。

2.文化与个人主义的国家相比,集体主义国家的人们更容易受到人的影响而做出反应。

五、如何抵制从众的压力1.逆反逆反(reactance)指的就是人们采取行动以保护他们自己的自由感。

2.坚持独立性千人一面令人无法忍受。

因此,我们常常以那种坚持自己独特性和个性的方式来行事。

第六讲:说服说服有利有弊。

信息背后的目的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对好和坏的判断。

灌输:强制性为主。

不好的说服。

教育:以事实为主。

好的说服。

一、说服的途径有哪些经典的说服研究:霍夫兰的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1940s-1950s)1.中心途径:全面系统地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与判断。

2.外周途径:关注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充分。

研究者的发现:中心途径能引起人们更加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变化,而外围途径的影响要短暂和表浅得多。

二、说服的要素有哪些1.谁在发言A.可信度: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它的说服效果就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就越小。

a.可知觉的专家性以传达听众赞同的观点开始自己的论题;以在某一专业内的学识渊博者身份被介绍;自信的表达方式;b.可知觉的信赖性当一个演讲者站在一个出人意料的立场上时,我们更倾向于将它们的论点归因于客观事实,并且认为它们是具有说服力的。

B.吸引力和偏好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有吸引力以及与我们相似的人的意见。

2.说了些什么A.理智对情感索福克勒斯:“事实胜于雄辩。

”斯宾塞:“对意见最终其决定作用的是心情,而不是智慧。

”受过更好教育或者善于分析思维的人,比不善于分析性思维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的说服。

a.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b.唤起恐惧效应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其回应就越多。

当恐惧心理和一个令人愉快的行为有关时,可能不会引发行为的改变。

在人们意识到威胁的严重性的同时,告诉其解决之道,才会奏效。

B.单方面说服与双方面说服受众反对传者观点时,进行双方面说服。

受众赞同传者观点时,进行单方面说服。

教育程度高的受众,进行双方面说服。

教育程度低的受众,进行单方面说服。

C.首因与近因一般情况下,首先出现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但如果观点之间存在着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那么较早呈现出来的信息作用会减小,近因效应出现。

3.怎么说?传播渠道一对多的传播:单向性;受众一对一的传播:双向的交流;参与者A.一对多:被动接受一对一的传播在说服性上比一对多的传播要强。

一对多传播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一般而言,媒体越贴近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现实,其信息就越具有说服力。

如果一条信息难于理解,那么用文字表达说服效果最佳。

B.个人与传媒的影响两级传播:信息由大众传媒到意见领袖,再到受众的过程。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相结合,说服效果最佳。

4.对谁说?受众A.年龄生活时代解释:人们年纪大时持有的态度,和他们年轻时基本相同;也正由于此,代沟产生。

B.选择性心理机制a.选择性注意人们一般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尽量避开与自己既有观点相抵触的信息。

b.选择性理解受众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其固有的认识相协调。

c.选择性记忆人们根据各自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并储存在大脑之中。

三、邪教如何进行精神灌输1.态度依从行为:登门槛现象邪教组织的征募策略往往都利用了登门槛的技巧。

2.有说服力的因素A.传播者成功的邪教团体都有一个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可以吸引和指挥其成员们。

B.信息生动,感性的信息以及团体给那些孤独和犹豫的人所带来的温暖与包容的感觉。

C.受众邪教组织新成员通常都十分年轻,处在思想性对开放的时期,其态度和价值观都还不十分稳定。

D.团体“社会闭塞”:外部联系逐渐减弱,直到团体完全承担内向的社会性作用,每一个人都只和组织内其他成员发生联系。

第七讲:群体影响一、什么是群体?肖: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特纳:群体成员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作是我们,而不是他们。

二、社会助长作用1.纯粹他人在场在场的他人实际上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观众或共事者存在,并不具有竞争性,也不实施奖励或惩罚。

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起状态,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的作业成绩;但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的作业成绩。

2.为什么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A.评价顾忌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正在受在场的人的评价,那么他们的所受到的影响表现的最为明显。

B. 分心注意他人与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人的认知系统负荷太重,于是就引起了唤起。

C. 纯粹在场即使在没有评价顾忌或没有分心的情况下,他人的纯粹在场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唤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