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23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教案与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3三顾茅庐》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3三顾茅庐》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三顾茅庐》——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学目标: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激趣导入:《三国演义》知识竞赛: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4、谁三顾茅庐?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技法指导: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

多媒体展示: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

多媒体展示:妙计一:他人介绍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此人乃绝代奇才。

思考:1、通过徐庶的推荐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2、师讲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通过徐庶之口了解诸葛亮是绝代奇才。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原创】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3.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那诸葛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先来看看荆州名士司马徽是怎样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

(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裹阳司马徵。

司马徽告曰:“伏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

”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看来诸葛亮虽处陋室之中,可是才气却名震天下。

那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的呢?让我们共同学习——《三顾茅庐》。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夯实基础1.课前阅读检测(1)《三国演义》基本信息《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行径,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群众所理想的重信守义、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

(2)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3)本文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在本文之前,刘备已经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未能相见。

《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三顾茅庐》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学习《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

3.明确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4.学会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学习《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形象。

3.明确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深入了解《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方可领会故事的真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史实意识。

通过讲述著名故事《诸葛亮三顾茅庐》引出本次课程主题。

2.讲解讲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情节,使学生明确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了解了解“玩世不恭、不张扬”的孔明形象,了解“仁义、节俭”等为人处事的风范,加强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

同时,通过解读孔明替代草船借箭的场景以及托孤之言,引出孔明对刘备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才能。

3.思考通过老师引导和学生思考,探讨怎样才能不魂飞九霄,留一份实在在世间。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举出具体的事例,引领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

4.讨论讨论孔明的领导才能及其对刘备的影响。

5.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复习精髓,检查课程效果。

四、教学方法1.激发兴趣,通过情境营造、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人物。

2.讲解与讨论相结合,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对学生的思考作进一步的引导与加强。

3.课前留居,听铃号上课,反思、记忆和拓展,共享新课。

五、教学手段1.课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2.多媒体视频,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3.教材,从故事本身讲解。

六、教学反思1.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认真听讲,并对自己的思考作出概括、归纳。

2.合作学习能力,合理分配分组,让学生彼此分享,尊重各自的思考,形成彼此交流、相互借鉴的氛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6)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6)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论英雄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二、英雄也问出处。

1、让我们跟随刘备一起去隆中拜访一下诸葛亮吧。

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交流(山冈、松林、溪流、竹林)(2)怎样的山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竹林?怎样的小溪?(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配乐)(4)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指名说1-2名)三、慧眼识英雄。

过渡:老师有疑问,刘备来此是请诸葛亮出山的,写这段景色有什么作用呢?出示A: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把山岗比作卧龙,其实是在说诸葛亮像只卧龙,等待施展才华)2.“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

”景色描写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B: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刘备听了谁的话?什么话才茅塞顿开?2.“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3.你还能找到这样类型的句子吗?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出示)(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

谁是鱼儿?谁是水?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你们知道他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2)你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有什么特征?(比喻,更形象生动)(3)对比读出比喻句的妙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3三顾茅庐

23 三顾茅庐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见光盘)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è)岂可相强.(qiǎnɡ)侥.幸(jiǎo)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殆.(dài)沔.水(miǎn)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īn)殷实bǐng)屏除yān)殷红píng)屏风yǐn)殷其雷bīng)屏营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 三顾茅堂》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 三顾茅堂》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上语文《23 三顾茅堂》优质
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 理解《三顾茅堂》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 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词组;
-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

教学准备
- 课文:《三顾茅堂》
-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通过展示一张关于《三顾茅堂》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2. 预导入(10分钟)
-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对比《三顾茅堂》与上节课
的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新的故事情节。

3. 阅读文章(15分钟)
- 学生自行阅读《三顾茅堂》一文,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生词
和词组。

4. 分组讨论(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并互相共享各自的理解。

5. 教师讲解(15分钟)
- 教师通过PPT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 合作研究(20分钟)
-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指导,展开合作研究,共同完成课堂任务。

7. 总结回顾(10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思考,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

8. 作业布置(5分钟)
- 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或练作业,以巩固学生对《三顾茅堂》的理解。

教学评价
-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中的表现;
- 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口头回答;
- 提问学生以评价和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2)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2)

《三顾茅庐》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掌握本单元26个生字,丰富词语的积累。

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学习文章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记叙事情的方法。

了解比喻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优美的篇或段要背诵。

了解作者写作的特点,尝试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记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四下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

“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

2.教材分析作为本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本篇文章的学习是训练学生了解文中历史人物,体会其优秀品质。

通过理清课文记叙的事情发展顺序,学会有条理叙述这种表达方式,为习作练习打下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课字面意思的理解难度并不大,但是要真正领悟其思想内涵,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则有一定难度。

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人物优秀品质写清楚的,以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通过认读字卡和书写练习,正确认读17个生字,书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冈、半晌、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恭恭敬敬”等词语,并积累运用。

2.通过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3.通过划分课文段落,理清文章脉络,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评价任务任务一:书写“山冈、半晌、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恭恭敬敬”等词语。

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带着理解读出感情。

会背诵第3、4自然段。

任务三:通过划分课文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附:板书设计三顾茅庐第一部分(1):略写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三顾茅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翰皓学校陈阵语【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小说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1.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情节有关的章节(第三十七回)。

2.扫清字词障碍(可参见《)P241“字词清单”),对照注释和参考资料翻译文中“隆中对策”部分。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

师: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顾茅庐》,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朵最美丽的浪花,让我们“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设计意图】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那熟悉的歌词、熟悉的旋律和大气磅礴的影像资料可振奋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资料链接,检查预习1.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简介。

课件出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

全书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3)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

课件出示:刘备有心匡扶汉室,忙忙碌碌几十年,将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孙乾简雍,依附刘表栖身却总遭刘表身边人排挤。

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孙权在江东建立基业,而自己又被逼屯兵新野,无立锥之地,当时唯一的谋士徐庶又被曹操以母相威胁逼走,刘备急需一位大才来辅佐。

刘备到襄阳访贤士司马徽时,司马徽告诉他:“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又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张子房也”。

徐庶离开时,也“回马荐诸葛”。

这样,有雄心壮志的刘备就更加想得到这个人才,于是三顾茅庐。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设计意图】“三顾茅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整个故事情节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刘备转变局势的一个轴点,也是三国鼎立局势形成的一个关键,所以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背景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

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拜谒.(yè)拱.立(ɡǒnɡ)半晌.(shǎnɡ)纶.巾(ɡuān)鹤氅.(hǎnɡ)胄.(z.hòu)愧赧.(nǎn)谬.举(miù)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学生有时难免产生惰性。

这就需要经常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3.疏通疑难语句(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读通读顺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交流,疏通疑难句。

(3)把经过组内讨论也不能解决的疑难语句提交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预设:①玄德拱立阶下——刘备恭敬地站台阶下。

②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以前两次来拜见,没有见到你,已经写书信在这了,不知道先生看了没有?③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

——男子汉大丈夫,身具旷世之才,怎么可以碌碌无为死在山野林泉之中呢?望先生您能以天下百姓为己念,开导愚笨的我,教授我治国的道理。

【设计意图】《三国演义》虽是古代白话小说,但是元明时期的白话,很多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不同,所以须疏通课文后才能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读通顺文章,不理解的语句再在组内讨论,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自读课文,读懂情节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极力邀请诸葛亮出山。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既是对疑难文句是否疏通的一个检测,也是对选文主要情节的一个梳理,为下面的细读做铺垫。

四、细读片段,读出性格师:在见到诸葛亮之前,选文第1段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等三兄弟的人物描写,很有意蕴,咱们有必要来品读分析。

(1)在这一段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预设:课件出示: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张飞的粗暴和急躁。

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2)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预设:课件出示: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做事有恒心。

关羽——委婉、稳重。

张飞——直爽、莽撞、义气。

(3)分角色朗读第1段,要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件出示:四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人朗读叙述部分,三人分别朗读关公、刘备和张飞的语言。

读后,请其他同学评点。

【设计意图】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人物描写方法运用的多样性,通过语言、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第1段中的语言描写可以作为写作的示例范文,供学生研读借鉴。

结束语:本文用简练传神的语言鲜明地刻画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刘备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那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刻画出来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思考师: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并学习了课文的第1段,分析了刘、关、张这结义三兄弟的人物形象。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剩下的部分,在作者出神入化的写作手法中进一步领略三国英豪们的风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诸葛亮真有此才吗?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凭什么能请诸葛亮出山呢?读过《三顾茅庐》后,你能不能各用两个字来评价刘备和诸葛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预设:课件出示:刘备——诚、敬(用诚心和敬意来打动诸葛亮)孔明——智、淡(有超凡的智慧和淡泊名利的思想)【设计意图】前一课时学生在疏通课文时就已经熟悉了文章内容,这样设计问题,既了解了学生的整体感知情况,又考验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这个问题在自读中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研读刘备,“诚”“敬”有加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刘备的诚心和敬意?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课件出示:师: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刘备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设计意图】着眼于课文标题,与课文编者对话,刘备显然是这篇节选的主要人物,理解刘备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不无裨益。

三、研读孔明,“智”“淡”兼备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文中他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哪一部分?预设:第3段的“隆中对策”部分。

1.诸葛亮的“智”师:请同学们齐读“隆中对策”部分。

学生齐读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诸葛亮是怎样分析天下形势的?(2)他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课件出示:分析天下形势:一论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二论孙权——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三论荆州——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四论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五论刘备——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提出战略方针: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师:同学们,关于孔明的智慧,文中有一句话评价得非常中肯,是哪一句?让我们大声齐读。

生齐读: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万古之人不及也!2.诸葛亮的“淡”师:我们再来研读诸葛亮的“淡”。

请同学们找出能体现诸葛亮淡泊名利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话分条概述。

(学生发言交流,生生互动,教师点拨)预设:课件出示:3.总结诸葛亮的形象师:综上所述,请同学们用两个四字短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预设:智慧卓绝、淡泊名利。

【设计意图】“隆中对”这一段,军事、政治、外交无所不包,透彻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给刘备制定战略方针和立国计划提供了参考。

后来,三国形势的发展,证明了这种分析的正确性,证实了诸葛亮的预见。

但就是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同时又是孤高淡泊的。

研读诸葛亮,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

四、分析手法,提升素养师:同学们,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都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请你分析一下,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各有怎样的作用?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小组取得共识后推举一名发言人,再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求同存异,适当点拨。

预设:课件出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刘备和诸葛亮的动作和语言,以及诸葛亮的外貌。

作用: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政治家风度,诸葛亮的儒雅风范和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运筹帷幄的战略眼光。

侧面描写:(1)张飞的粗率、急躁(作用:反衬刘备的礼贤下士)(2)关羽、张飞的质疑(作用:烘托诸葛亮的才华横溢)(3)诸葛均的“飘然自去”(作用:正衬诸葛亮的淡泊无欲)教师小结: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烘托、衬托的手法,即烘云托月法。

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将众多人物的个性鲜明地展现了出来,使得《三国演义》历经百世而弥芳。

【设计意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在这篇文章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本板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鲜明突出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描写人物时运用这种写作技法。

五、拓展延伸,激趣阅读1.发散思维诸葛亮出山后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勉一生,做了许多大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