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学习古典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情节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忠诚、智慧和谦虚等传统美德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点:文章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及其所体现的传统美德。
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刘备三顾茅庐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并学习刘备的谦虚、诸葛亮的智慧以及忠诚等传统美德。
作者简介:罗贯中:明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著称。
教学准备:《三顾茅庐》课文PPT课件,包含罗贯中的生平简介、《三国演义》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三顾茅庐》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人物形象、相关场景等。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学刘备”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相关场景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三顾茅庐》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罗贯中的生平和《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讨论刘备三顾茅庐的行为及其体现的美德。
深入探讨(15分钟)1. 人物分析: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的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和动机。
2. 美德讨论:讨论故事中体现的忠诚、智慧和谦虚等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美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情境导入】同学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新课解读】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了解作者及作品,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理清本文的思路。
明确:1.(1)作家作品①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②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到西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2)重点字词殆.(dài)拜谒.(yè)失礼.(lǐ)叩.门(kòu)傲.慢(ào)疏.懒(shū)愧赧.(nǎn)鄙.贱(bǐ)赐.教(cì)倾颓.(tuí)鼎.足(dǐnɡ) 躬.耕(ɡōnɡ)荒芜.(wú)如雷贯.耳(ɡuàn)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顿开茅塞.(sè)(3)理解词义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三顾茅庐》教案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品三国,猜人物。我出示人物画面,你们来猜出他的名字。最后出示诸葛亮与刘关张的画面,要求说全姓、名、字。教师总结:看来,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十分了解。今天,我们就重新走到他们中间, 读一段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3)存恤:爱惜,体恤。
(4)不妨: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5)赐教:请求对方给予指教。
(6)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3.介绍作者及著作。(投影)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是根据第三十八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前去隆中草庐拜谒诸葛亮,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诸葛亮本人,在他精诚所至、礼贤下士的感召下,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四、总结梳理,提升能力。
本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有哪些?
1.行文求曲。作者总是让情节变得曲折跌宕,而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能有效地调动读者的积极性。
2.蓄势贵足。作者不断蓄势,处处铺垫,为诸葛亮的出场,下足了功夫。
3.对比鲜明。刘备与张飞的对比,见面前后的对比,都增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教案序号:课题:23.三顾茅庐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受故事情节的巧妙施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习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重点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
学习难点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案_6

教学手段:演示文稿,演课本剧,思维导图
技术准备:课本剧排练,自制表演背景及配乐,补充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录像。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感受小说波澜曲折的情节,据情节理解人物形象,进而学习“摇曳”这种叙事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补写对联、填写表格、设计思维导图、讲讲初三故事学习摇曳之法,并学以致用,构思生活故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探摇曳之法,品仁君之礼——《三顾茅庐》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是否属于
跨学科主题教学
否
学科
语文
学段:第四学段
年级
9年级
相关
领域
阅读教学与写作
教材
书名:语文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8年6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他参与者
以下内容、形式均只供参考,参评者可自行设计。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三”呢?让学生感受到“三”的妙处:常言道事不过三,四则繁冗,二显单薄,三刚刚好。并引导大家回忆刚刚学过的《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里边的“三”,《曹刿论战》中针对“何以战”的三问三答;《邹忌》中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然后教师明确“三复情节”的概念: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叫“三复情节”。这种三复情节在我国古代小说中特别常见,并让学生回顾名著中的“三复情节”。如:《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陶恭祖三让徐州,荆州公子三求计;《水浒传》中的三打祝家庄、三拳打死镇关西、三败高太尉、施恩三入死囚牢;《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顾茅庐 部编人教版

2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理解“愧赧,箪食壶浆”等词的含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等人的有关史实。
3、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和烘托手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学情分析】我所教班级学生虽系县城初中三年级学生,但学习基础中等偏上,文言文理解能力一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技巧、阅读量以及兴趣也是不尽人意。
教古典文学名著作品,我常常感力不从心。
我常常在思索,青少年对电视剧、动画片等大多感兴趣,利用较多的现代设备去教去学会不会好一点呢?《三顾茅庐》大家耳熟能详,利用学生熟悉的影视插曲或照片等整合到教材文本中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在一般的书本上了解不到的相关的历史和文学知识,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们逐步学会利用多途径资源,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从而让学习变得主动、深入而有趣,岂不间接培养了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方法也是以能调到学生热情教法为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文言知识、口头表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鼓励他们独立探究,大胆发言。
另外,运用赏读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体会衬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简述故事,梳理文章情节。
2、品味语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了解常识,感受经典底蕴。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影视视频片段、主题曲、照片,《品三国》视频,多媒体等。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猜歌名。
这首歌名叫《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三国,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三顾茅庐》示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为求得诸葛亮帮助,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品质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人才的重要性和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人才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塑造正处于关键时期,本文的教学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效力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人才观和国家观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的发生背景。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案例教学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他们的品质和智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人物关系,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备要三次到茅庐邀请诸葛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析字词句,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语言、动作,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刘备三次到茅庐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为何最终答应出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3课,教材安排了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访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体现了“用人之道”和“忠诚之道”。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方面。
同时,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理解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三顾茅庐》,体会刘备的诚恳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和忠诚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教学难点: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三顾茅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知识。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
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
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
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
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
2.重点词语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雷贯耳面面相觑行之有效不言而喻
B.经事奇才不由分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C.民殷国富不省人事自惭形秽相得益彰
D.思贤如渴茅塞顿开间不容发抽丝剥茧
[解析]B “经事奇才”应为“经世奇才”。
4.文学常识填空。
《三国演义》,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小说家。
全书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
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答案]罗贯中本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魏、蜀、吴三国的矛盾斗争
三、研读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明确: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叙述了刘备带领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并最终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2.了解作家作品。
(小组推荐代表在班级展示查找资料情况)
明确:罗贯中(约1330—约144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主要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方法。
(小组探究,选派代表在班级展示)
明确:
刘备:谦虚、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4.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四、总结收获
学生谈学习了本文的收获,教师点评。
五、布置作业
以张飞(或关羽、刘备)的口吻叙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要求:准确体会人物心理,根据人物性格进行再创作。
语气、动作、表情等都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示例: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二、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答案示例: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2)第③段文字主要用什么手法对诸葛亮进行了描写?写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肖像、语言描写。
表现了诸葛亮儒雅脱俗、胸怀天下、洞察时世、足智多谋、见识卓越的特点。
(3)第③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答案示例:曹操占有天时,不能与之争锋;孙权占有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
成三足鼎立之势。
2.写法探究
试分析本文鲜明的对比的运用。
答案示例:①文中写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张飞嚷着要用绳子捆来,刘备生气责备。
这一对比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张飞与刘备是结拜兄弟,诸葛亮是一位与刘备素未谋面的草民,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③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犹然侍立”,刘备是当时汉献帝的叔父,是皇叔,是皇亲国戚,而诸葛亮是一介草民;当时刘备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一个是长辈,一个是晚辈。
就这样,刘备“拱立阶下”、等了“半晌”,从而刻画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人物形象。
三、拓展延伸
【经典诵读】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四、课堂小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
只因刘备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
我们今后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