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长清灵岩寺佛学碑刻“义理”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长清县灵岩寺

长清县灵岩寺

长清县灵岩寺长清县灵岩寺长清县灵岩寺灵岩寺座落在泰山西北麓长清县的灵谷峪中,距济南市75公里。

寺院依山势构筑,参差错落,隐现于群山环抱的绝谷之中,掩映在云山烟树之间,沿途碑碣林立,寺内古迹荟萃,特别是千佛殿中的雕像,更是名冠天下,让人流连、赞叹。

灵岩寺始建于前秦符坚永兴年间(357—358年),由郎公和尚创建。

据《神僧传》记载:“朗公和尚说法秦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

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

他时涅槃当埋于此”。

灵岩寺就取名于顽石点头之意。

北魏孝明帝正光初年(520年),法定和尚重兴灵岩寺。

至唐朝时,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名,被誉为天下寺院四绝。

现寺内唐代文物众多,有鲁班洞、功德顶证明殿石窟造像、辟支塔、慧祟塔、千佛殿、御书阁、李北海撰书的《灵岩寺颂碑》等。

宋朝时灵岩寺的重要住持有琼环(重净)、仁钦(净照)、妙空(净如)等,据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和卞育《游灵岩记》记载:“寺之殿堂廊庑厨僧房,间总五百四十,僧百,行童百有五十,举全数也”。

并形成以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为中轴线的寺庙建筑群。

元明清历代,灵岩寺仍然香火隆盛,香客游人不减以前。

文人王世贞说:“灵岩是泰山背幽绝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

现存灵岩寺主要建筑有千佛殿、辟支塔、大雄宝殿、钟鼓楼、证盟殿、慧崇塔、墓塔林等。

近年来,经过修复整理,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使这座千年古刹重放光彩。

千佛殿是寺内保存下来最早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明、清时予以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千佛殿为单檐灰筒瓦顶建筑,殿面7间,建于两米高的基座上。

前檐八根石柱,柱础雕刻着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宝装荷花等纹样,雕工精美,匠心独具。

斗拱由于层层叠套,使前檐伸出两米,檐角长伸高耸,显示出展翅欲飞的'风采。

殿正中佛龛上供奉着三尊佛像,正中释迦牟尼的化身毗卢遮那佛,系宋代治平年间(1064一1067年)塑,竹藤编织髹漆泥金,端坐在莲花座上。

灵岩寺调查报告

灵岩寺调查报告

灵岩寺调查报告灵岩寺调查报告一、简介灵岩寺位于中国某省某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环境幽静,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灵岩寺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对当地社区和信众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灵岩寺建于唐朝,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寺庙建筑保留了唐代的风格,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

据传,灵岩寺是一位高僧为了修行而选择在这个僻静的山区建立的。

寺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当地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三、文化内涵1. 佛教文化灵岩寺是一座重要的佛教寺庙,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寺庙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和菩萨,信徒们可以在此虔诚地祈祷和参拜。

寺庙还定期举办佛经讲座和禅修活动,吸引了许多信众前来学习和修行。

2. 历史遗迹灵岩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保存了许多历史遗迹。

寺庙内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反映了唐代的建筑和艺术水平,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此外,寺庙周边的山水环境也是一处自然遗产,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自然探索者。

四、社区影响1. 旅游业发展灵岩寺作为一座知名的旅游景点,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寺庙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为当地的酒店、餐馆和旅游服务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同时,寺庙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文化传承灵岩寺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寺庙,对于当地佛教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寺庙举办的佛经讲座和禅修活动吸引了大量信众前来学习和修行,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寺庙还定期举办庙会等文化活动,使当地居民和游客有机会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五、结论灵岩寺作为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佛教寺庙,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还对当地社区和信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寺庙的旅游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也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灵岩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传承。

李邕“灵岩寺碑颂”研究

李邕“灵岩寺碑颂”研究

李邕“灵岩寺碑颂”研究温玉咸内容提要李邕《灵岩寺碑颂》是有关长青灵岩寺早期历史的最早、最重要的资料。

灵岩寺创建于晋宋之际,约公元420年前后。

北朝末至隋,解脱禅师曾送辟支佛骨,在灵岩寺建立辟支塔。

唐代北宗禅大师净觉,晚年传禅法于此,添补史载之缺。

关键词李邕长青灵岩寺颂碑辟支塔净觉降魔藏北宗禅李邕《灵岩寺颂碑》是长清灵岩寺保存的时代最早、关涉到该寺早期历史最重要的碑刻。

此碑碑目,首见于宋代赵明诚(1081—1129)撰《金石录》卷七,文云:“唐灵岩寺颂,李邕撰并行书,天宝元年(747)十一月十五日。

”李邕,《旧唐书》卷一九O、《新唐书》卷二O二有传,时任灵昌郡太守。

灵昌郡在今河南省滑县南、汲县东。

卒于天宝九年以后,寿七十三岁。

至清代康熙丙子(1696),马大相编纂《灵岩志》时,该碑已弃于寺西北之“神宝废寺右侧荆棘中,沙淤过半矣。

乃北海太守李邕之文,但磨灭不能读耳”。

稍晚,该碑收入阮元《山左金石志》时(1793),已无碑首及龟趺,断为两截,在鲁班洞中,嵌入洞壁上(今仍存于此处)。

此后,该碑录文收入陆增祥(1816—1882)《八琼室金石补正》卷57,宽104、厚52、残高225厘米。

今据《八琼室金石补正》、王荣玉等编《灵岩寺》附录一的录文,并经现场校对,特合校于后,以资研究(见附录)。

1.灵岩寺由“法定禅师”创立于“晋宋之际”灵岩寺的创立,说者往往以后赵佛图澄的弟子僧朗于公元351年居泰山朗公谷为起始。

但朗公谷神通寺在今柳埠,距灵岩寺实有三、四十公里之遥,不可混而一之。

宋代王逵撰《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O一,嘉佑六年(1061)):“按地志,后魏正光中,有僧法定,唱首拨土以兴焉。

”宋代张公亮撰《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声称“后魏正光元年,法定师始置寺,有青蛇、白兔、双鹤、二虎之异”。

金代陈寿恺撰《济南府灵岩寺祖师观音菩萨托相圣迹序》(皇统七年孟秋旦日,1147),他从住持法云(?一1148)处听说:“夫灵岩大刹,昔自祖师观音菩萨托相梵僧,曰法定禅师,于后魏正光元年始建道场,兴梵宫,居天下四绝,境中称最,而世鲜知其由!”明清以来,往往以为信史。

图说灵岩寺1

图说灵岩寺1

图说灵岩寺1图说灵岩寺1多次去过长清灵岩寺,但是仍旧对其知之甚少,近来对佛教知识研究了一些,整理了这一份关于灵岩寺的资料,可惜的是找不到千佛殿40尊罗汉的材料,如果哪一位同志再去灵岩寺,请把这40尊罗汉的材料记下来(至少记下他们的尊号)给我,不胜感激。

灵岩寺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长清区万德镇境内。

距济南45公里,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设灵岩寺出口)在其侧穿过。

灵岩寺位于灵岩山之阳的崇山峻岭之中。

寺院依山势构筑,参差错落,隐现于群山环抱之中。

整个寺院依山就势,共有殿宇三十六处,亭阁十八座。

明代学者王世贞有“灵岩为泰山北最幽绝处,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灵岩山方山灵岩山,其主峰青壁四削,呈方形,故原名“方山”。

又因似“印符”,又称“玉符山”。

相传东晋时高僧郎公来此说法,听者千人,山石为之点头,听众将此事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

山遂名“灵岩”。

灵岩山居中,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北有宝山、黄尖山,东为灵辟峰、朗公山、棋子岭,南是黄岘山、明孔山、如来顶,西乃鸡鸣山等。

寺因山得名。

灵岩寺始建于前秦苻坚永兴年间(357-358年),开山祖师为朗公和尚。

据《灵岩志》载:“苻秦永兴中,竺僧朗卜居于此,始建精舍【注】十数区。

”北魏太武帝灭佛,朗公所建精舍被毁。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法定禅师先建寺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寺”,后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寺”。

当时,寺院建在山腰甘露泉侧,规模不大。

至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高僧慧崇将寺迁建于今址。

宋代,真宗赐名为“景德灵岩寺”,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正名为“十方灵岩禅寺”。

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又赐名“崇善禅寺”。

至唐朝时,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楼霞寺并名,被誉为“天下寺院四绝”。

现寺内唐代文物众多,有鲁班洞、功德顶、证盟殿、石窟造像、辟支塔、慧崇塔、千佛殿、御书阁、李北海撰书的《灵岩寺颂碑》、钟鼓楼、墓塔林等。

「走四方」深山中的千年古刹——灵岩寺

「走四方」深山中的千年古刹——灵岩寺

「走四方」深山中的千年古刹——灵岩寺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境内,坐落在泰山西北麓,距济南市区大约75公里,距104国道8公里。

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

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灵岩寺始建于前秦符坚永兴年间(357年-358年)。

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据《神僧传》记载:“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

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

他时涅槃当埋于此”。

灵岩寺就取名于顽石点头之意。

北魏孝明帝正光初年(520年),法定和尚(碑载为观音大士所化)重兴灵岩寺。

至唐朝时,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名,被誉为天下寺院四绝。

据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和卞育《游灵岩记》记载:“寺之殿堂廊庑厨僧房,间总五百四十,僧百,行童百有五十,举全数也”。

并形成以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为中轴线的寺庙建筑群。

寺内主要建筑有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钟鼓楼、大雄宝殿等。

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

明正德年间(1506-1521)鲁王捐资塑大佛像三尊于内,遂改名大雄宝殿。

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因而得名摩顶松。

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五花殿遗址,又名五花阁,宋景佑(1034—1038年)年间由琼环长老创建,明清时重修,后毁于火灾,现在只留下基石部份。

据《灵岩志》记载:“阁架两层龟首四出,备极精工,前人称为天下第一”。

千佛殿,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由唐代高僧惠崇创建,宋代扩修,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

灵岩寺碑刻简录

灵岩寺碑刻简录

灵岩寺碑刻简录发表时间:2019-08-30T10:59:42.3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作者:艾文馨[导读] 灵岩寺,建于东晋,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

寺中现存众多文人骚客留下的咏叹灵岩的诗偈碑文等等,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是对灵岩寺的一次实地考察后,然后对寺内众多碑刻塔铭遗迹以朝代为划分进行整理,计数,并对部分清晰可考的碑文塔铭进行说明及研究。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353)摘要:灵岩寺,建于东晋,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

寺中现存众多文人骚客留下的咏叹灵岩的诗偈碑文等等,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是对灵岩寺的一次实地考察后,然后对寺内众多碑刻塔铭遗迹以朝代为划分进行整理,计数,并对部分清晰可考的碑文塔铭进行说明及研究。

关键词:灵岩寺;碑刻;塔铭;记录灵岩寺现存殿阁、佛塔、墓塔林和方山之上证明功德龛。

寺内有各种碑刻题记,散存于山上窟龛和殿宇院壁,经不完全统计约有500余宗(件)。

内有唐李邕撰书《灵岩寺碑颂并序》及浮雕造像、经文,北宋蔡卞《圆通经》碑及金、元、明、清各代的铭记题刻等。

其中有众多碑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经统计灵岩寺内各种碑刻、塔铭、题记共约500余件,按碑刻时间来看,最早的碑刻时间为唐代垂拱四年,唐之前没有发现可考碑刻,唐、后晋、宋、金、元、明、清各有碑刻数量不等,另有为数众多的碑刻塔铭无朝代落款,时间不可考,或有一碑含多个朝代落款的现象。

现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整理如下:1、唐代寺内所收唐代时期碑刻不多,共三件。

其中《唐垂拱造塔记碑》是寺内所藏时间最早的碑刻,《灵岩寺頌碑》更是书法家李邕所作,十分著名。

《唐垂拱造塔记碑》此碑刻于唐垂拱四年(688年),垂拱是武则天的年号,是灵岩寺现存年代最早的碑刻,现立于天王殿东侧。

《灵岩寺頌碑》由唐代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丹,立石于天宝元年(742)十一月,行书,后附何绍基题跋。

灵岩寺碑刻题记研究

灵岩寺碑刻题记研究

灵岩寺碑刻题记研究作者:术永华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6期摘要:千年古刹灵岩寺,被称为宗教圣地、艺术殿堂,寺内有三件镇寺之宝,辟支塔、墓塔林、千佛殿。

现寺院内保存着大量唐宋时期的珍贵文物,如般舟殿、鲁班洞,还存有隋唐时期的建筑遗址,出土有众多佛教造像,具有浓重佛教气息。

在对灵岩寺进行考察之后,本文将从碑刻题记入手,列举几块著名碑刻,研究碑刻的书法价值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灵岩寺;碑刻题记;书法价值;艺术风格一、灵岩寺概述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它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是隋唐时期著名的佛教寺院。

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历經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给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唐李吉甫所撰《十道图》中,将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四绝”。

“在山地建寺,不仅利用自然的景观来烘托具超凡脱俗的意境,而且山地有地势高的天然优势,引人瞩目。

[1] ”寺内比较有名的景点有辟支塔、千佛殿、墓塔林、历代碑刻和建筑遗址等。

辟支塔为唐朝高僧慧崇组织修建,该塔气势雄伟,气韵生动,千年伫立在为古寺中,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

千佛殿罗汉泥塑众多,重于写实,以形写神,每尊罗汉的特点都体现出来,真实生动体现着生活气息。

墓塔林是灵岩寺历代高僧的墓地,塔旁有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它不仅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佛教发展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这些景点更为灵岩寺增添了几分生机与色彩。

最重要的,灵岩寺与“灵验”二字相似,且寺内外环境清幽,所以至今仍常有来祭拜的游客和僧人,实属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刹。

二、著名碑刻个案研究灵岩寺碑刻题记众多,为书法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当代学者王克煜说:“灵岩寺的历代题咏碑刻有423块,多出于名人手笔,著名的有唐李邕《灵岩寺颂碑》,宋代的《圆通经碑》,金代党怀英书碑等。

”首先以名碑为例,从历史渊源和艺术风格方面对李邕《灵岩寺颂碑》和北宋蔡卞《圆通经碑》进行研究,其次对挑选几块较为清晰的石碑进行考究,论述其风格特点。

济南灵岩寺灵验的故事

济南灵岩寺灵验的故事

济南灵岩寺灵验的故事摘要:济南灵岩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被誉为“东方的灵山”。

寺庙内流传着许多灵验的故事,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展示了灵岩寺的神奇与伟大。

正文:济南灵岩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寺庙。

寺庙建于唐代,被誉为“东方的灵山”,因其灵验的故事而闻名遐迩。

下面将介绍几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展示了灵岩寺的神奇与伟大。

故事一:病愈的奇迹有一位年轻女子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医生束手无策,她的家人只能带她来到灵岩寺求助。

女子虔诚地向观音菩萨祈祷,希望能够康复。

奇迹出现了,女子的病情竟然逐渐好转,最终完全康复。

这个故事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灵岩寺的神奇力量。

故事二:失而复得的宝贝一位游客在灵岩寺游玩时,不小心将自己的贵重物品遗失在了寺庙内。

他急忙返回,但是寺庙内人山人海,他无从寻找。

绝望之际,他决定向观音菩萨祈求帮助。

祈祷后,他突然感到一股力量引导着他,他顺着感觉找到了自己的贵重物品。

他深信这是观音菩萨的保佑,感激不已。

故事三:寺庙的保护灵岩寺位于山脚下,曾多次遭受山洪的袭击。

然而,每次山洪来袭时,寺庙却总是奇迹般地幸免于难。

有人说这是观音菩萨的庇佑,保护着寺庙和信徒们。

这个故事让更多的人对灵岩寺充满了敬畏和信仰。

故事四:祈愿成真一位年轻人在灵岩寺祈愿,希望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他虔诚地向观音菩萨祈祷,发誓如果愿望成真,他将回来献上自己的一年工资。

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愿望竟然如愿以偿,他成功通过了考试。

他信守诺言,回到灵岩寺献上了自己的一年工资,感谢观音菩萨的庇佑。

这些故事只是灵岩寺灵验的众多故事中的一部分。

寺庙内还有许多其他的奇迹和感人的故事,吸引了无数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灵岩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之所。

总结:济南灵岩寺以其灵验的故事而闻名于世。

这些故事展示了灵岩寺的神奇与伟大,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记忆中的灵岩寺文化

记忆中的灵岩寺文化

佛教,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渊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与我,更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回顾脑海中的记忆片段,那次灵岩寺游学,大概是第一次让我感受到佛教文化精魂的历程。

初夏的天空,是一望无际的蔚蓝。

温柔的阳光如细碎的金屑,均匀地撒下,穿过传来婉转莺啼的,幽深暗绿的树冠;香火青烟,缓缓从庄严典雅殿宇前的香炉中飘起,缭绕在有精致雕纹,暗雅色彩的房梁四角旁,久久飘散不去。

我喜欢这里清幽静谧的自然环境,红花绿叶,却又不失庄严肃穆,透着点佛文化的味道。

有了文化,灵岩寺才是灵岩寺,是真正吸引我的“圣地”。

正对大门,是三座宝殿。

典型的佛教建筑,红柱蓝顶黄瓦,屋角向外扬起,上面雕画的飞鸟神兽,栩栩如生;屋檐下挂满了大红灯笼;门槛前摆满了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鲜花盆景。

在大殿的正中央,塑着一位高大雄伟的金佛,神色安详,双手合十,坐在宝座上,平静却又不失威严,仿佛一位睿智圣人,俯视着人间一切众生,人间疾苦。

我不是佛教信徒,但站在这样一尊高贵的佛面前,内心却不由自主地想要去顶礼膜拜,去信仰,去尊敬。

这天的.香客并不少,人流如织,来来往往。

但无论是磕头跪拜的信徒,还是抬头观望的游客,每个人的脸上都是虔诚尊敬与肃穆。

那些行礼的香客,无不小心翼翼的跪下来,双手合十,脸色虔诚,恭恭敬敬的俯身拜下去,停留三秒,然后又恭恭敬敬地抬起身来,连拜三次,每尊佛像都要重复一遍,却丝毫不见得他们脸上有半分急躁,与不耐烦。

他们要拜多少时间呢?我不知道,但那些虔诚的身影却深深留在了我的心里。

不知何时,寺庙的和尚开始唱佛曲了。

领略过爵士的欢快,流行曲的随性,摇滚乐节奏感的我,却从未听过像佛曲,这样神秘的音乐:音调舒缓,音调空灵,透着一丝清凉与一丝神秘。

复杂与抽象的歌词,与众多的和声呢喃,都使人感到一种形容不出,也道不明的奇妙感,让我的心平静下来。

欣赏着佛塑壁画的我,竟感到一种神秘的眩晕感,仿佛自己掉入了西方的极乐世界,和仙女们一起载歌载舞。

但一眨眼,却发现自己仍在原地,不由感叹佛曲的神奇。

佛国烟雨中的塔影名寺——山东济南灵岩寺建筑的历史轨迹与现代文化

佛国烟雨中的塔影名寺——山东济南灵岩寺建筑的历史轨迹与现代文化

佛国烟雨中的塔影名寺——山东济南灵岩寺建筑的历史轨迹与现代文化——山东济南灵岩寺建筑的历史轨迹与现代文化在今天的齐鲁文化中,最具文明风韵的当属孔孟名府,因此山东省被人熟知为儒学之源,儒教之根。

在泰山“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的俯瞰之下,在黄河“博望沉埋掣,浪淘风簸涌”的怀抱之中,巍然而立的齐鲁大地上还有着专门多极富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

在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的灵岩寺中,屹立着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建筑,这些佛教建筑有大有小,风采异然,它们中小者仅有一间庙宇,大者则殿阁重重,气概恢宏。

走入灵岩寺,入目便是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

其超凡脱俗的韵味、庄重古雅的丰姿、丰富悠远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历史价值成就了齐鲁佛教文化宝库中一枝神采独异的奇葩。

一、灵岩寺佛教建筑的历史文化渊源建筑记录了世代迁移的轨迹,而建筑既是物质建设,也是一种文化建设,专门在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上更离不开建筑,其中寺院、佛塔、石窟差不多上佛教的建筑,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即开启了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先河。

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和寺院,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庞大的阻碍。

能够讲,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么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差不多上确实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灵岩寺始建于1600多年前的东晋,差不多历千年沧桑的灵岩胜景,仍旧翠绿遮尘雄风犹在,那个地点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

踱步于如此诗意盎然的境地,出于对古老的文化传统的崇拜,我们访古寻幽之时冥冥暗想,灵岩寺不愧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且居于首位,历史风貌深邃,佛教底蕴丰厚,定将使许多尘世过客为之深深折服。

人类意识形状的宝贵遗产能够借助与一些物质形式永久的保留下来,建筑确实是其中的一种物质形式。

济南名胜 灵岩寺

济南名胜 灵岩寺



墓塔林,是一座积淀
丰厚的古代石刻艺术博物
馆。墓塔,造型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
构细腻,布局合理;雕刻,
内容丰富,技法多样,精
美绝伦。如塔座束腰,雕
有各种艺术形象,有承重
的力士,在重压下咀巴大
张,面部扭曲,四肢与腰
背曲弯,全身肌肉突起,
给人以力的夸张和负重的
艰辛;有的雕骑士身跨雄
狮,手执曲棍击打马球的
场景;有的雕嬉戏玩耍的
檀抱泉位于寺院西南数里处,
因泉旁长有千年青檀树而得名。甘 露泉位于寺院东北里许,有“灵岩 第一泉”之称。
除卓锡泉、袈裟泉、檀抱泉被
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外,白鹤泉、 甘露泉、饮虎泉、上方泉、飞泉、 黄龙泉、朗公泉亦被载入济南名泉 之列。
• 千年青檀树
一自海路西取真经,在当时齐名海内,并称“三 藏”,可谓各有特色。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
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 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 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 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 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也曾 游此寺,因而有诗曰:“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双 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云昔义净师,万里穷西域。华 严具多纸,归来手亲译。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二月,高宗李治与 皇后武则天驾临齐州,先是“御齐州大厅”,探望 高宗三妹南平长公主和驸马齐州刺史刘玄意。接着 “发灵岩顿,至于泰山之下”,顺路访问了灵岩寺 在此期间,高宗接见了义净并封他为灵岩寺教主。

寻访古塔之长清灵岩寺墓塔林

寻访古塔之长清灵岩寺墓塔林

寻访古塔之长清灵岩寺墓塔林
与其它享有盛名的寺院一样,灵岩寺也拥有多达167座墓塔并铭碑81通的塔林,集中安葬着灵岩寺的历代高僧,从北魏祖师法定塔算起,绵延距今也有1300多年了。

据资料,灵岩寺塔林是仅次于少林寺塔林的第二大墓塔林,看来还多于前段时间刚去过的风穴寺上下塔林。

与少林寺、风穴寺墓塔多为砖塔不同,灵岩寺塔林则主要为石材雕刻或砌筑而成,造型也比前者显得多样华美。

灵岩寺塔林集中建设在寺院西部山坡上,以北魏祖师法定塔为起首,分为东西两面依次向南排列,好似借鉴了我国家族墓葬携子抱孙的格局。

除了前面说过的法定塔具有很明显的唐前风格,为亭阁式方塔之外,其余现存多宋元之后时期,墓塔形制则较为多样,覆钵式、仿楼阁式,经幢式,平面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几乎涵盖了我国古塔建造的各种造型,也具有年代造塔鲜明特色。

同时,这里还是一个石雕艺术的博物馆,各种雕刻技术应用交相辉映,展示手法丰富多彩。

雕刻的人物、佛像、兽禽、花卉、天神等造型生动,各不相同,给人以艺术享受。

由于塔林墓塔着实众多,这里逐一细细描述,敬请有兴趣的朋友前去细细观赏吧!。

山东著名古建筑——济南灵岩寺

山东著名古建筑——济南灵岩寺

山东著名古建筑——济南灵岩寺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

自东晋开始创寺,佛图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再兴。

正光元年(520)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

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

最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无一不显现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

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

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

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誉为"域内四绝"。

宋代济南府从事卞育赞道:"屈指数四绝,四绝中最幽。

此景冠天下,不独奇东州。

"明代学士王世贞则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胜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

"清乾隆帝在灵岩寺建有行宫,巡视江南时曾8次驻跸灵岩,饱览灵岩风光。

现存殿阁、佛塔、墓塔林和方山之上证明功德龛。

坐北面南,依山而建,沿山门内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般若殿、御书阁等。

现存殿宇多为明清形制,但保留了不少宋代构件。

1981年,在山东济南的灵岩寺千佛殿内,一位僧人正在跟往常一样清

1981年,在山东济南的灵岩寺千佛殿内,一位僧人正在跟往常一样清

1981年,在山东济南的灵岩寺千佛殿内,一位僧人正在跟往常一样清1981年,在山东济南的灵岩寺千佛殿内,一位僧人正在跟往常一样清扫佛像,突然佛像发出“咔嚓”的声音,僧人便闻声寻找,不料佛像里类似器官的东西吓得他惊慌失措,连忙向门外飞快跑去,一边跑一边喊:“快来人啊!”这时寺院内的其他僧人听见了他的呼喊,便朝他走去,彼此碰面后,那位僧人便磕磕绊绊地说出了当时发生的事情,原来他在清扫时听到的“咔嚓”声竟然时佛像裂开了,僧众听到这话时便双手合十,嘴里不断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害怕会是什么不祥的预兆。

然后那位僧人继续说是佛像的腹部裂开了,他还从裂开的地方看到了佛像的“内脏”,便吓得连忙跑了出来;众僧决定一起前去查看清楚,于是几个人便来到了千佛殿内那尊裂开的佛像前面,确实能从裂缝里看到五脏六腑,众僧吓得连连后退,便派出一人去请来住持,毕竟住持见多识广,肯定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众僧在等待住持时议论纷纷,难道这尊供奉了千年的佛像是高僧坐化后的“肉身佛”?大家都满怀疑惑,这时住持来了,住持见状便上前查看,伸手一摸,便知道这腹内的五脏六腑不是真的,住持便告诉大家不要惊慌,这些五脏六腑都是用布料仿制的,是佛像“装藏”的一种。

'装藏'就是在塑造佛像的时候,在给佛像开光前,会将一些经卷、珠宝、五谷、金属、名贵药材或者布料等等的物品放入佛像内,然后再完全封上,这种就称之为“装藏”,好多地方在塑造佛像时都有这个规矩。

这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一般都以为佛像里面是空着,或者是什么实心的,“肉身佛”倒是也听说过,这种“装藏”真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这种由五颜六色的布仿制成人的五脏六腑,而且如此逼真,住持也是第一次见,于是住持便派人将这件事情报告给了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

文物管理部门得知这件事以后,就组成了一个专家队伍前去灵岩寺,当专家们看到这一幕时也被惊呆了,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如此逼真的五脏六腑,而且这里面各种器官的构成、位置都和真人的一模一样,可见当时的塑造者对于人体内部结构是十分了解的。

老照片:1937年的济南灵岩寺,昔日禅境清幽的泰山千年古刹

老照片:1937年的济南灵岩寺,昔日禅境清幽的泰山千年古刹

老照片:1937年的济南灵岩寺,昔日禅境清幽的泰山千年古刹灵岩寺,坐落在济南的长清万德镇,是泰山北边的灵岩峪方山上,建于公元1600多年前。

从东晋时期起,创寺就是灵岩寺,当时佛图澄的大弟子僧朗就是在这里建立寺院的。

灵岩寺始于北魏,唐宋,源远流长,源远流长,从唐朝开始,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列为“四大寺”,其中以灵岩寺为最,山峰秀丽,风景秀丽,故有“泰山不去灵岩,不可去旅游”之说。

以下是一套在济南的旧相片,是在一九三七年在济南的一处灵岩寺庙里拍的,透过这些旧相片,我们可以一睹这80多年来的古老寺庙的风采。

照片上是1937年的灵岩寺,四周青山环绕,树木葱茏,第一个看到的就是灵岩寺里的一座佛塔。

灵岩岩寺的避佛台于一九三七年。

千佛殿的西北方向,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建成于千佛殿的西北方,历经六十三年(1057年)。

塔高55.7公尺,塔基为八方石砌,上面雕刻着古代印度阿育王改信佛教的神话传说。

一九七七年的灵岩寺,古木参天,奇形怪状的石头,巍峨的庙宇。

灵洞曲涧,青峰翠岭,围绕着这座古老的寺庙,形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的图景。

1937年,在灵岩寺,塔林,在灵岩寺的西悬崖,有一座塔林,这里是唐朝以后,为灵岩寺的主持和僧侣们安息的地方。

唐代、宋、元、明、清时期有墓塔百多个,所以又被称作“墓塔林”。

1937年的灵岩寺塔林,塔基、塔身、塔刹等组成,塔身和塔刹往往是以墓志铭为主要内容的墓志。

一九七七年,在灵岩寺的千佛大殿里,大殿中央有一尊“三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

宋治平二年(1065年)由钱塘运送到灵岩寺的大菩提菩萨,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但其外表仍然光滑。

千佛寺千佛殿,一九三七年,在寺庙里有一尊精致的佛陀。

一九三七年,在千佛殿中,千佛殿里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罗汉雕像。

一九三七年,在千佛大殿里,在灵岩寺里有一尊罗汉雕像。

居中之人,正是当年的灵方丈。

灵岩寺研学感悟

灵岩寺研学感悟

灵岩寺研学感悟
在灵岩寺的研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灵岩寺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我的研学感悟:
历史文化的重要性:灵岩寺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研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身份的重要体现。

佛教文化的独特性:在灵岩寺研学期间,我深入了解了佛教文化的独特性。

佛教文化作为世界三大宗教文化之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信仰体系。

在灵岩寺的参观和学习中,我更加认识到佛教文化的独特性和其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艺术的精湛性:灵岩寺的建筑艺术堪称精湛,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参观过程中,我被灵岩寺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所吸引,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艺。

自然风光的优美性:灵岩寺周围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在参观过程中,我不仅欣赏到了灵岩寺的建筑之美,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总之,在灵岩寺的研学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建筑艺术和自然风光的重要性。

这次研学经历让我更加热爱中国文化,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济南灵岩寺古文诗刻补释——一种基于诗律的古文字考释思路

济南灵岩寺古文诗刻补释——一种基于诗律的古文字考释思路

济南灵岩寺古文诗刻补释——一种基于诗律的古文字考释思

杨加深
【期刊名称】《中国文字研究》
【年(卷),期】2021()2
【摘要】济南长清灵岩寺中有一块用传抄古文字刻写的七言律诗石碑.2019年李春桃先生为该碑释文,功莫大焉。

但按七言律诗首句平起之格律推断,其末句释文“相思来和弦物琴”,不但不合律诗平仄,句义也不明确。

笔者经研究发现两处问题,一处是原碑中的“弦”“物”二字位置被刻颠倒,另一处是其中被释为“物”的字符应是“没(歾)”字,故该诗末句的正确释读应是“相思来和没弦琴”。

【总页数】6页(P51-56)
【作者】杨加深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2;I207.22
【相关文献】
1.古文字考释三则:释狐、释蒦、释飲/(飮)/酓
2.灵岩寺古文诗刻考释
3.古文字考释四则——释(?)(?)(?)(?)(?)
4.古文字考释成果之集成,研究者之津梁——评《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
5.基于“落英”论证的古文字词训释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长清灵岩寺佛学碑刻“义理”思想初探作者:梁琛高英华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15期摘要:济南长清灵岩寺碑刻诗文蕴含着丰富的佛学“义理”思想:晋代高僧竺僧朗作为灵岩寺开创者,用“微尘”“大方”表达其富有特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法定禅师作为灵岩寺开山之祖,其思想孕育着“建大功德”“无量福田”“佛法坚固”之佛学文化,是“福生”功德观和“虚无”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仁钦和尚阐释了自己对佛教义理的感悟,认为“善利”“直路”“不谢”“济人”“指人”“施人”是最大的乐事。

灵岩寺诸位高僧的佛学“义理”思想,不但丰富了中国佛学文献的相关内容,而且对于深入研究山东佛教以及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济南灵岩寺;碑刻诗文;佛学义理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5-0057-03济南长清灵岩寺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南灵岩山之阳、泰山西北麓,是我国著名佛教圣地之一。

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誉为“城内四绝”。

宋代卞育《游灵岩记》称“齐有灵岩寺,居天下四绝之一。

海岱间山水之秀,无出其右者”。

①灵岩寺自晋代始即有佛事活动,苻秦永兴中(公元357年)始建佛寺。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遭灭法之劫,诏诛天下沙门,寺院全部被毁。

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重修寺院,灵岩寺佛教从此兴盛至唐宋明清各个朝代,形成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

灵岩寺享誉海内外的千佛殿内有四十尊宋代塑罗汉,被称为“海内第一名塑”。

清代《灵岩寺·殿阁》记载:“考诸碑记,在昔希有如来居此证道,岩栖霞止,未有室庐。

石赵时,神僧佛图澄亦曾来此一游,未尝久留。

苻秦永兴中,竺僧朗卜居于此,始建精舍数十区。

元魏太武用崔浩言,诛天下沙门,毁佛寺时,前之精舍,鞠为茂草矣。

至孝名帝正光初,法定禅师始建寺,为开山第一祖。

原建之寺,在今寺东北甘露泉正西。

唐贞观初,三藏和尚陈玄奘,曾在此译经,故惠崇长老改迁今寺。

宋景祜中,琼环长老,更扩广之,殿阁廊庑愈宏壮矣。

”②长清灵岩寺曾有高僧晋竺僧朗、北魏法定禅师、唐贞观初玄奘(三藏和尚)、贞观中惠崇、景祜中重净、大观初仁钦、皇统中宝公,元初福公,明永乐年间普照、至珍及万历初真可等僧人住持居住。

灵岩寺留有多篇历代高僧的碑记、游记、诗文等,蕴含着丰富的佛学“义理”思想,不但丰富了中国佛学文献的相关内容,而且为深入研究长清灵岩寺佛学发展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一、晋竺僧朗的“微尘”“大方”世界观和人生观清代马大相编纂的《灵岩寺志·序》载:“泰岱之麓绵亘数百里,奥室精蓝所在都有。

其西北隅烟云迤逦,结成钳字者为灵岩,相传竺法师郎公卓锡处。

”③竺僧朗曾在灵岩寺讲经,《神僧传》载:“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

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

’卒于山,年八十有五。

传衣钵者记取,数百年后,能使一切学人,来观仰焉!此灵岩所本来也。

”[1]35僧超榕《陪喻道台憩甘泉亭分韵》曰:“朗公说法地,冠盖屡经过。

簇马入林闹,灵禽向客歌。

残碑依殿古,怪石旁僧多。

不朽骚人事,甘泉赋薛萝。

”灵岩寺有《重修千佛殿记并词》曰“灵岩禅寺者,峰连岱岳,谷号金舆。

朗和尚开山于初,则七帝承风而遥礼。

定禅师弘法于后,则四众德而皈依。

”[2]176关于晋代竺僧朗“修书”“䞋遗”“说法”之内容,罕见于《高僧传》及各种佛学文献之中,《重修千佛殿记并词》记载一段文字可以窥见竺僧朗佛学义理的基本“说法”:夫金轮御世,道化敷于四洲;玉历授时,仁风被于九月。

然有功限于齐量,势穷于舆图。

未尽人天,宁遍沙界。

惟夫佛者四生,慈父三界。

明师于微尘中,含授大方世界。

非少非多,以刹刹那倾过。

百千万劫无久无速,来而非来;降王宫而离兜率,去而非去;坐双树而入涅槃,修而无修;历三祇而成万行,证而无证;空十地而具三身,半偈片言照昏途之朗矩。

千函万轴,越苦海之迅航;此其等世界于鸿毛,视功德于滴水不溶。

拟议岂可思量,乃其时节因缘各成初愿。

于是随机应世,劫分后先,说法度生,土有净秽,惟华藏世界娑婆。

层在十三劫,贤慈尊释迦;名当第四,过去庄严,未来星宿,俱有千佛,圆果十方;历穷三世,数等恒沙。

性海无邊,心光遍摄。

尘沙刹镜,不隔毫端;十世古今,未移当念,是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况供千尊,已该无量;一闻名号,早脱轮回;但睹光明,即登极乐。

信解者自证无生;迷惑者竟沉有漏。

此诸方耆宿,借严饰以启真缘;历代王臣,假檀施以明信力。

燃慧灯以继日月之光,浚灵源以滋江海之润者也。

[3]《重修千佛殿记并词》不仅用“四洲”“三界”表达宇宙万物世界,而且还通过“微尘”“大方”等词语,反映竺僧朗等灵岩寺高僧蕴含特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微尘”是世界上最小的分子,几乎到了被人们忽略不计的地步,灵岩寺的高僧们甘把自己当成万物世界中的最小分子,“明师”甘愿掩埋于“微尘”世界之中,虽属世上最微小颗粒,但却能容纳和包涵“大方”世界之中。

无论事物多少、时间长短、经历什么苦难和挫折,来去生死、得失功德、机遇因缘、荣誉净秽、贤慈尊卑等都会“性海无边”“心光遍摄”,不被各种名利劫难所迷惑,“十世古今”无论是“无量轮回”,还是“光明极乐”都会将世界上的一切看成微乎其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远大的志向和宽阔的胸怀融入于“大方”世界之中,从而使“佛者四生,慈父三界”更有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燃慧灯以继日月之光,浚灵源以滋江海之润”。

二、法定禅师“福生”“虚空”的功德观和价值观有关法定禅师佛学思想,罕见于其他佛学文献之中,灵岩寺《齐州景德灵岩寺记》《游灵岩寺记》《灵岩寺田园记碑》《灵岩开山祖师像图记》《灵岩寺记》《灵岩寺重修五花殿记》等碑刻记载内容,蕴含有法定禅师佛学“义理”思想。

如宋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记载:“按《图经》,本希有佛出现之地。

后魏正光元年,法定师始置寺,有青蛇白兔、双鹤二虎之异。

”[1]45宋卞育《游灵岩记》载:“智者劳心,愚者劳形,劳心者殆,劳形者疲,曾不知云霞栖心息形,自在地也。

仆方衮衮于簿书间,不能同芘蒭④众诵贝叶文,优游周旋于此,良可愧怍。

”[1]47金明昌六年(1195年)《灵岩寺田园记碑》记载:“济南灵岩寺自法定禅师肇建道场,于今几千载矣,峰峦奇秀,祠宇雄丽,号天下四绝之一。

比邱恒二百余众,虽四方布施者源源而来,然其衣食之用,出于寺之田园者盖三之二。

”[4]105金陈寿恺《灵岩开山祖像图记》载:梵僧曰“法定禅师于后魏正光元年始建道场,興梵宫,居天下四绝,境中称最,而世鲜知其由!”我祖师其始西来,欲兴道场于兹也。

前有二虎负经,青蛇引路,扪萝策杖,穷绝璧而不可登。

乃徘徊于南山之巅,面石之久。

感日射巅峰成穴,透红光于数里,师乃躅光而下,美其山林秀蔚,可居于众。

……遂兴寺宇,逮今八百余岁。

凡祈求应感而福生民,莫可胜记。

然为我祖师发扬,显圣迹之状,蔑闻其人,良可太息。

乃命工敬画其像,而刊诸石。

庶广其传,普劝遐迩,永同供养。

[1]47灵岩寺碑刻蕴含着法定禅师的功德观和价值观,从《灵岩开山祖像图记》中“遂兴寺宇,逮今八百余岁。

凡祈求应感而福生民,莫可胜记。

然为我祖师发扬,显圣迹之状”可以看出,法定禅师作为灵岩寺开山之祖,其建寺传教的主要目的是造福民众、福生无量,其佛学思想中孕育着佛学文化“建大功德”“无量福田”之精神,是法定禅师“福生”功德观的重要体现。

“由定至于今,七百年中更衰,则历朝刊纪,断泐磨灭荡然无余”,世间一切凡夫俗事唯有“佛法坚固如虚空等”,惟是著述铭勒等乃“叙师之所欲言者”,体现了法定禅师“虚无”价值观。

灵岩寺乃为“非福力浅薄者所能栖止也”,灵岩寺经过多年兴衰发展,“佛氏中门旧所不废”仍能“显圣迹之状”是法定禅师思想在灵岩寺弘扬传承之结果。

三、仁钦和尚“五苦”“度世”的苦乐观和功利观北宋景德(1004-1007年)中,灵岩寺敕赐更名为“景德灵岩禅寺”。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灵岩寺敕赐更名为“十方灵岩禅寺”,并颁《刺牒碑》。

北宋大观、政和(1107-1118年)间,寺院住持仁钦和尚(赐号静照大师)营建崇兴桥,修建御书阁,装銮功德顶证盟龛造像,创建献殿、孔雀明王殿和绝景亭。

灵岩寺《灵岩寺崇兴桥碑》《五苦送碑》《住灵岩净照和尚戒小师》《灵岩二十景》等碑刻,不但记录了其修桥建阁的历史,而且系统阐释了仁钦和尚“五苦”“度世”的苦乐观和功利观。

由齐州灵岩寺禅寺净照大师、住持传法释仁钦立石,大观二年(1108)《灵岩寺崇兴桥碑》⑤曰:灵岩胜境,仙圣所居,金石可见。

自后魏正光中,法定师复兴是寺,迄今已刘百年。

至吾宋熙宁三年始正名为十方,以容召天下大名德、大长老为住持主,而中间去来化灭,寺主数易,权摄非人,缁旅既来,多失所望,四方瞻礼,因已衰减,下逮于山租、田课、僧用、僧供、寺屋略皆荒落称是。

今上嗣位,齐州众生求海内高德,得建州净照大师仁钦以闻之朝,即有诏以仁钦为灵岩寺住持主。

钦公至寺之一年寺境清,二年学人来,三年佛法明、四年天下四方知灵岩有人,而岁时香火供事遂再盛。

钦公曰“灵门宗旨,虽以寂灭为究,而象数住世,亦必依庄严为助。

”于是起献殿以处供士,建后阁以护禅席,……于是钦公曰:国家设道场,广利益,一以僧阐善因,二以资佑国福。

今钦崇祖宗,以本仁孝,吾知国恩者也。

愿吾桥成,以崇兴为名。

……童不岁劳,客不时病,行不履阽,道不涉迁。

以善利济人,以直路指人,以不谢之功施人,以不朽之事遗人。

钦公于胜境结胜缘,如此哉。

又曰钦公指迷说幻,将大悟人于正路,以为大导师,况此一路径事乎;救患拔殃,广渡人于苦海,以为大法桥。

况此一溪涧事乎。

⑤崇兴桥即以大观改元十月起役,役至次年九月桥遂成。

通过修桥仁钦阐释了自己对佛教义理的感悟,认为“善利”“直路”“不谢”“济人”“指人”“施人”是最大的乐事,仁钦和尚不仅仅在于修桥度人一溪涧,而在于为人“指迷说幻”“将大悟于正路”,以及“救患拔殃”“广渡人于苦海”等成为其人生最大的快乐。

四、结语济南长清灵岩寺碑刻诗文蕴含有丰富的佛学思想内容,不但是中国传统佛学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山东特定时期佛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与发展的典型代表。

灵岩寺诸位高僧的佛学“义理”思想,不但丰富了中国佛学文献的相关内容,而且对于深入研究山东佛教以及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注释:①明代学士王世贞称“灵岩是泰山背最幽胜处,游泰山不游灵岩寺不成游也。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在灵岩寺建有行宫,巡视江南时曾8次住跸灵岩。

②殿阁主要包括千佛殿、五花殿、献殿、金刚殿、天王殿、珈蓝殿、般舟殿、弥勒殿、韦驮殿、龙王庙、御书阁、藏经殿、转轮藏、孔雀殿、白衣殿、维摩庵、接引佛殿、思议佛殿、药师王佛殿、五祖母殿、十王殿、将军堂、监斋殿、常住大禅堂、卧佛堂、松凤阁、后土殿、祖师殿、达摩殿、出山像观音殿、观音殿、证盟功德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