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doc
中国哲学部分
中国哲学部分名词解释:道法自然形神相即一物两体至良知气者理之依论述题: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现代西方哲学部分名词解释:力比多生活辩证法三阶段信仰意志命题函项译不准原理论述题:1.比较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的异同2.维特根斯坦如何批评“私人语言”3.分析萨特的两段话:人的绝对自由和存在先于本质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1.水是万物的本原2.知道自己无知3.认识就是灵魂的回忆4.斯多亚学派5.有知识的无知6.自因(斯宾诺莎)7.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8.单子9.先验10.自我设定非我论述题:1.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2.如何理解笛卡尔的“清楚、明白”的标准3.休谟对因果性和必然性联系的看法4.康德关于统觉的学说2009年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真题一简述:(12*5)1. 哲学与常识2. 人化自然3. 共性与个性4. “现实的个人”5. “自由时间”二材料题(30)“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较早,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客观规律来构造”----《马克思选集》第一卷47页人民出版社1995版三论述(1题为报考哲学考生必答,2,3题任选一,每题30分)1.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的革命性变革。
2. 根据社会现实论意识形态及功能。
3. 结合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论解放思想哲学前提。
专业一.哲学通论2008年西南大学博/硕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第一题简释1 本体论的三重内涵2怎么理解真3怎样理解美的本质4价值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二题辨析经验论和唯理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第三题论述,任选一个1,实践转向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2语言转向在西方哲学中的地位3.中国哲学的内涵河南大学1998年西哲史部分1.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的含义是什么。
2.简述培根的“四假相说”。
3.“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什么。
4.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哲学内容
中国哲学内容
中国的哲学包括三大内容:天,地,人。
也叫本体论,主体论,客体论。
天,就是道,是本体论。
啥叫本体,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绝对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人的意志也不可能作出改变。
这个最高的本体在易经叫作太极,在道家叫作无,在佛学叫空,在儒学叫天道,在人叫作仁。
概念不同,但本质一样,只是所使用的哲学体系不一样。
哲学体系牵涉到方法论,所以不一样。
所谓形而上者之谓道。
这个道是本体论。
道体论。
主宰世界和万物的生灭。
地,在西方叫客观实在。
或者叫物质。
也叫客体。
在易经叫作器,在道家叫有,在佛家叫相,在儒学也叫器,因为儒学就来自于易经,周易。
客体的研究就形成了科学。
除了天和地之外,还有一个人。
这个人包括神性和动物性。
因为是乾坤混合体。
所以人具有智慧,也能有知识。
智慧来自神性,来自天,来自本体,知识来自物质。
在哲学叫主体。
所以中国哲学有三大内容,本体论,主体论,客体论。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一、引言本体、知识和价值在中国哲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本文从系统的角度,结合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对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整体论诠释。
二、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2.本体与宇宙观3.本体与人类存在4.本体与自然界5.本体与伦理道德三、知识的整体论诠释1.知识概念的演化2.知识与认识论3.知识与价值观4.知识的价值与作用5.知识的未来四、价值的整体论诠释1.价值概念的演化2.价值的形成和发展3.价值观念与人性4.价值观念与社会5.价值观念与道德五、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综合1.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关联2.本体、知识和价值的互动3.本体、知识和价值的相通性4.本体、知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六、结论本文从系统的角度,对中国哲学中的本体、知识和价值进行了整体论诠释。
充分阐明了它们在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相互关联的本质关系,为今后探讨中国哲学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本体的整体论诠释1.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概念本体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理解为宇宙、存在或实在性的本原。
在中国哲学中,本体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易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明道是一的本体,是诸多存在的根源。
《庄子》中的“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则对本体进一步阐释,“大道”指的是自然存在的本体,具有无形的特点,从而寓意着无尽无穷的生育之力。
2. 本体与宇宙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与宇宙观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根据《周易》的宇宙观,天和地是存在的本源。
这表明了天地的本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本体观强调道是天地创造的本原,是万物之源。
道教中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人类必须遵循天道、地道,尊重自然的本体特性,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达到持久的和平与稳定。
佛教的本体观则强调世间皆为幻象,在一切事物之外,存在着一个非物质的本体。
佛教的这种本体观念深受无我、空、等概念的影响,试图颠覆人类的现实认知,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观念及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观念及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观是中国文化传统最深远的思想原则之一。
它既指引着中国传统的精神和思维方式,也对中国当今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了解其本体观念及其现代启示对于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观念属于客观有形的思想,在理论上经常被精致而统一的主题“二元论”所反映。
这一思想涠洲“太极”,即“阴阳冲撞,相生相克”,强调了“真和假、好与坏、天与地、万物本源”等之间存在着蕴含丰富的内涵的对立统一关系。
认识论上,它提出了一个“阴阳”的体系,其中“阴”是实体,“阳”是表象,两者之间又会互相转化,不断产生新的精彩。
此外,中国哲学本体观在现代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自然运动的新思路和方法,也给出了科学思维模式的基本轮廓,在今天已被广泛运用于理论上的科学分析。
由于它既有形又实,也同时具有偏抽象的性质,它可以成为认知科学从实证到理论的重要基础。
此外,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观念也能够激发我们深入分析问题,从而阐释人类本原的内涵,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观念的启示和精华无疑给现代人的思想理解带来了巨大的智慧和思考的价值,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客观存在的多面性,继而更有效地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一、中国哲学及其核心问题所谓“中国哲学”,广义言,就是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应包括中国古代的、近代的和现当代的哲学思想在内。
但我们现在谈论“中国哲学”时,却是以狭义言之,即专指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是自成体系的思想结构和思维方式,而中国近代哲学和现当代哲学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传人和刺激下的转型表现,已非独立自主、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了。
所以,现在来讲“中国哲学”理应是自成义理系统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当然,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目的是为了认识中国哲学的个性,而认识中国哲学的个性则有益于中西哲学的对比和沟通,特别有益于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刷新、激活中国古代哲学,以使其走向世界化和现代化。
说到“中国古代哲学”,还需作一些界定。
所谓“中国古代”,泛义言应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几个阶段。
但“中国古代哲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哲学思想,因为包括哲学在内的意识形态的正式产生只是奴隶社会的事。
而“中国古代哲学”也不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起码主要不是,因为作为中国哲学之源头和滥觞的先秦诸子思想虽然诞生于奴隶社会,但孔、老、墨这些思想的出现已在中国奴隶制解体之际的春秋时期,而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更是中国封建制之建立时期,所以,严格说来先秦诸子并不是代表奴隶社会利益并为其服务的哲学思想,而已属封建社会的思想。
至于尔后的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很明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
所以,所谓“中国古代哲学”实际上就是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封建社会并为其服务的哲学思想,它的发展阶段和表现形式就是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联盟识形态的中国哲学究意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它究竟要探讨和解决什么问题呢?说起这个话题,又牵涉到目前学界已有争论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哲学”一词是英文philosophy的中译,而英文又源于拉丁化了的希腊文philosophia,原是“爱智”之学,其内容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中国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原理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基本认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它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强调天道自然,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哲学的原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尝试回答人生的根本问题,如存在之谜、道德和伦理、政治和社会组织等。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进行解读,以增进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部分:先秦诸子思想在先秦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哲学开始萌芽并分化为多个学派和思想体系。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学派:1. 儒家学派: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文关怀、礼仪与人伦。
儒家追求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主张君主专制制度。
2. 道家学派: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观念的自然流动、无为而治、返璞归真。
道家哲学强调个体的内省和与自然的和谐。
3. 墨家学派: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和以德行为中心的道德行为。
墨家学派反对战争和社会不公,并倡导普世平等和和谐。
4. 法家学派:法家思想以韩非子和李斯为代表,提出严密的法治理念、重视统一权威和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管理体系。
5. 名家学派:名家思想以名家名言家言为代表,强调言辞和辩论的力量。
名家学派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影响力虽然较小,但在辩证思维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后秦至隋唐哲学思想在后秦至隋唐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907年),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思想体系:1. 小说家学派:小说家学派以刘迈和刘宋为代表,注重心性的修养和思想寄托。
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对文化的影响很大。
2. 基督教学派:在东汉晚期,基督教逐渐传入中国。
基督教学派以世教为代表,倡导由爱和慈悲构建的道德体系。
3. 理学派:理学派以周敦颐和程颢为代表,强调天人合一、宇宙观念和修身养性。
理学派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宋明清哲学思想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2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时期。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思想体系:1. 孟子学派:孟子学派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主张“性即理”、“人性本善”。
本体_价值与境界_论中国哲学中_情_的内涵
作者简介 : 何善蒙 ( 1977- ) , 男 , 浙江天台人 , 浙江大学哲 学系中 国哲学博 士 , 讲师 , 研究方 向为中 国哲学 史 、 中 国宗教史 。
哲学所关注的中心是现实的人 , 其价值即在于 为人的生存提供终极关怀。而对于人之生存而言 , 就不能回避情感问题 , 因为情感, 且只有情感 , 才 是人最重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 1] ( P4)
一、 本体义
本体在中 国哲学中 意味着本 原、 根 据、 依据 , 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 , 有没有统一的本体 或者本原 , 作为他们共同的根据? 这个本体是物质 性的东西还是精神性的东西 ? 本体和事物现象的 关系怎样的? 这是历来哲学家们所要回答的问题 , 回答这些问题的哲学理论就叫做本体论 ( 方克立 #中国哲学范畴集∃ ) , 就此种限定而言 , 情 在中国 哲学中是具有本体的涵义的。 以儒家哲学为例 , 作为道德哲学的儒学, 其赖 以建立的根基即在于情感。从孔子对于 仁 的阐 述开始, 情感就和儒家思想的内涵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仁 在本质上则表现为一种情感, 孔子提倡的
二、 价值义
情 在传统中国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义 主要体现在礼乐制度的建设和修身两个方面。 就情与礼乐制度的关系而言, 礼乐制度是来源 于情感的, 情感是礼乐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 这是 儒家的基本观念 : 礼作于情, 或兴之也 。当事因方而制之。 其先 后之序则义道也 。或序为之节 , 则度也 。至容貌所 以度 , 节也 。 ( (凡声, 其出于情也信, 然后其入拔 人之心也厚。 闻笑声 , 则鲜如也斯喜 。闻歌谣 , 则
%
孝悌也者 , 其为人之本与 ( # 论语&学而第一∃ )
强哭者, 虽悲不哀, 强怒者 , 虽严不屯, 强亲者 , 虽笑 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 , 真怒未发而威 , 真亲未笑而 和。 真在内者, 神动于外 , 是所以贵真也 。( #庄子& 渔父∃ ) 信, 诚也 , 从人 , 从言 ( 许慎#说文解字∃ ) , 信 就是诚, 就 是人 内 心 之 实, 即 真 实 无妄 , 也 就是 真 , 以情作为本体 , 亦即是以 真 为本 , 强调真情 流露 , 由真情真性, 乃得道德 伦理之实, 得自然之 实, 这也是传统中国哲学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
的实在性理解,因为可以通过世界中所包含的关系性质( 外在性质) 来说明一些抽象范畴何以在语义上是实在的。
此外,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能够在一种“ 进化认识论” 的框架内被解释,这种解释进一步强调了该系统的
论和价值论间的统一。 第一个方面强调了中国哲学
中认知系统的整体性,第二个方面则是对中国哲学
。
认为“ 本体的概念是在诠释中形成并发展的”
其次,中国哲学中的整体论还体现于本体论、知
中各个部分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说明,并且正是由于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整体论思想被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 Ludwig Von Bertalanffy) 所重视,形成了关于整体的
一般系统论科学。 ② 而在当代西方哲学中,整体论真
正受到人们的关注是源于蒯因在批评逻辑经验主义
时所持有的一种知识整体论的立场。 ③ 该立场认为,
来评判某一知识的真实性,而是同时顾及观察结果
验所确证或否证,而是需要由陈述所构成的整个科
给整个自然科学以实在性。 然而与之不同的是,人
学来面对经验的挑战。
文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似乎和自然科学的对象间存在
收稿日期:2019-12-11
作者简介:余天放,男,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扬州 225002) 。
123
中州学刊 2020 年第 3 期
知对象。 对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中国哲学
中对于世界的直觉性认识并没有排除世界的实在
性,即没有将世界存在的原因归属于主体当中,它们
认为中国哲学中的整体论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
间仅是一种认识论上的依存关系。 成中英先生将这
中国哲学思想要点梳理
中国哲学思想一.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是哲学,西方文化的中心是宗教。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总结,是对人类自身和大自然关系的思考。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1. 天人合一:讲人与自然的关系(1)天和人的关系是相通而统一的。
〈西周〉“天命论”〈春秋〉子产“天人相通”〈战国〉孟子“天人同流”〈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北宋〉张载“天人合一”(2)人道与天道即人世的道德原则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3)人们行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注意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必须在道德上对得起客观世界。
2 内圣外王:讲人与社会的关系(1)概念“内圣”指人的修养成就,“外王”指在社会上的功用。
“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最有资格为王。
(2)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3)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二.诸子百家1.概念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
诸子指前秦至汉初,建立独立思想,树立专门学说的代表人物,百家指各个学派,古代常混杂统称。
据司马迁的解释,诸子百家的出现,表明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在思考社会,自然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现象,都在找寻天下太平、人类生存的最好方式,立身之责,强国之策。
据《汉书·艺文志》载,号称“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代表性的是十家:儒—道—墨—法—阴阳—农—名—兵—纵横—杂家。
2.儒家思想1)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2)儒家的主张:治国以礼:礼乐治国,以求国家大同小康天下归仁:以仁义教导民众,以仁爱思想统治国家。
述圣传文:继承发扬传统。
3)孔子的思想(1)仁爱(核心,《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仁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首,仁的主要意思是“爱”(仁者,人也),《论语》中提出“道德上的君子和地位上的君子。
”(2)正名具体的事物要符合为其限定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认为,正名有着很重要的社会功用,他在解释什么是为政之道时说,“政”来资“正”字,政就是要人们走正路。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
尤自魏以降,历史上别开一代风气,另创一家之言的一流哲学家,多借《周易》经传思想资料以阐人伦,说物理,证心性,论道体,试图建构其体用不二,真善合一的形上学体系。
王弼之注《周易》,程颐之作《易传》,张载之撰《易说》,朱熹之论“易纲领”,王夫之之著《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皆其显而卓者。
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理论而言,无论是其理论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还是其抽象思辩内容的表达与阐释,都极其得力于《周易》卦爻符号系统和易学自身所特有的一套概念、范畴和命题系统。
通过易学形式来阐释哲学义理,建构本体论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特色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民族长期理论思维积淀下来的重要成果。
本文尝试从本体论的易学阐释这一角度,粗略地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的密切依存关系,非敢示人,但为求教。
一“易学”属于传统经学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以《周易》为对象来“解经释义”而形成的一门学问。
历史上易学分象数派和义理派两大系统。
通过解释《周易》经传阐发哲学本体论思想,主要是由义理派来完成的。
最先将《周易》经传的解释与哲学本体论的阐发结合起来的,是曹魏时期的著名易学哲学家王弼。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易学义理派的重要代表。
黄宗羲《象数论序》曾评论其易学说:“有魏王辅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摈落,多所不关,庶几潦水尽寒潭清矣。
”王弼一改汉易卦气说中宇宙生成论传统思维模式,援老庄以解《易》,倡得意忘象之玄风,把对有关宇宙论问题的研究直接引向了本体论形态的探讨,在特定的易学形式下阐发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
王弼哲学的终极理论关切,是探寻一个“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老子指略》)的宇宙本体。
在他看来,由于形必有所不兼,名必有所不尽,所以堪为宇宙本体的,应是一种“无形无名”、即无任何条件性和局限性但又真有逻辑可推性的绝对。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以魏晋玄学为例对“本体”的结构及建构逻辑的诠释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以魏晋玄学为例对“本
体”的结构及建构逻辑的诠释
康中乾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所谓“中国哲学”主要是形成、发展于中国封建社会并为其服务的一种“性与天道”的天人之学.在此,天与人或天道与人道是合而为一的,而这个“合”或“一”在哲学理论上逻辑地要求着“本体”的思想和理论,故中国哲学中历来有一本体思想.但这种“本体”却不同于西方哲学中那种抽象的范畴实体的本体论,它是一种境界或意境,即境界本体,而此种本体的内涵恰是“事情本身”的本性、本质,即其“有一无”性本质.在中国哲学中,魏晋玄学以其较明确的问题和思想对本体之特性、结构及其逻辑演进作了有益探讨.
【总页数】11页(P120-130)
【作者】康中乾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1
【相关文献】
1.魏晋玄学及玄学美学本体论之考辨 [J], 苏保华
2.本体诠释学体系的建立: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 [J], 成中英
3.魏晋玄学中的本体与境界 [J], 蒋海怒
4.中国哲学中本体、知识和价值的整体论诠释 [J], 余天放
5.中国哲学所涉的三个基本向度:经典诠释、生活世界、本体探源--在“中国哲学起源问题的新探索”研讨会上的讲话 [J], 林安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哲学的_本体_概念与_本体论_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本体0概念与/本体论0向 世 陵在中国哲学论域中,/本体0一词的使用相当广泛。
作为基本的哲学概念,/本体0不是舶来品。
/打破沙锅纹(问)到底0的一般思维特性,使中国人考虑事物也想知道它/是什么0和/为什么0)))这包括它产生的来源、本性和存在的根据等等。
但是,由于它们属于本初、抽象和常住不灭的存在,超出了直接经验的范围,于是就需要某种能反映和表达它们的认识手段,/本0、/体0及其合成词/本体0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本体0概念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逐渐被/纯化0的过程。
在上千年的发展中,本体的蕴涵是丰富多彩的¹,但万变不离其/宗0,它总是属于基础的、本来的、潜藏的、根本的和不变的一方。
由此,产生了对/本体0与其对立方的地位、作用、意义及其隐显、微著等关系的思考,这便是中国哲学中原创性的/本体0概念和/本体论0的成果。
一、/本体0一词的出现与意义的拓展/本体0概念的出现和使用,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普通的汉语双音词,逐步变形为哲学的根本概念,并最终成为中国哲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范畴。
1./本体0的出现与含义/本体0一词,早在汉代的象数易学中就已出现,西汉京房的5易传6可能是/本体0最早的使用者。
京房的/本体0是指由纯阳爻和纯阴爻构成的乾坤本初卦体。
如他解艮卦说:/乾分三阳为长中少,至艮为少男。
本体属阳,阳极则止,反生阴象。
0(5京氏易传解读#艮6,第473页)乾卦三阳爻,分初爻为震长男,分二爻为坎中男,分三爻为艮少男,艮之/本体0为乾阳,但到艮卦时阳尽而止,反生/阴象0。
阳体与阴象之间是/反0的关系,但相反正相成,极止的/本体0与生长的/阴象0之间,既是时间上的前后因果,也是空间上的潜藏与现实的关系。
由此,/本体0的创设提供了一种基准,以此为据,现实世界的生长变化就能够得到判定,从而满足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理论需要。
/本体0在内由/本0与/体0合成º,在外则与/象0密切相关。
中国哲学之根本意涵
中国哲学之根本意涵中国主要的思想体系是由原始儒家、原始道家、魏晋三玄以及初期大乘佛学(所谓般若学)为基线,再促成六朝后隋唐之中国大乘佛学,这是在形上学方面,由外国传入一种思想、至隋唐而成熟为高潮。
此后高潮渐衰,到北宋初年,中国哲学本位的思想才复兴,就是北宋五子的理学,至南宋、明朝转变成心学,到了明末、清代在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上并非高潮,而是渐入颓废。
哲学上的衰退彷佛太阳将下山时,再一个回光反照,这就是继宋明理学、心学之后产生的新儒学思想,由形上学之高度深度方面拉下来切近人间世之现实世界,这是因为新儒学多少接上汉学家的思想。
清朝中叶以后哲学死了。
此时接触西方思想,科学唯物论便乘虚而入。
正如汉末不重原始儒道思想,印度思想便乘虚而入。
清代哲学表面上看来是死了,其实它是受到新刺激,在一两百年来,会再有新的高潮,决非肤浅的西化论者所能预料。
外在的刺激使内在的创造冲动再生,所以中国一定会再有高度的哲学智慧。
这是我的简单的看法和希望。
现在进行讨论课程本身的问题。
在此之前,我常告诉同学,学哲学的人穷一课题先要请他做一次飞机。
平常由常识看法,吾人生在人间世,但对人间世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甚至生在此世,对世界也不知欣赏,只知咀咒。
稍不如意,便由痛苦经验去误解、咀咒世界,认定它为荒谬。
在飞机上,由高空俯视所谓黑暗痛苦的世界,却有许多光明面。
我曾经五次在美加交界的大湖区,由两万呎以上高空再俯视人间世,看到这个世界周遭被极美丽的云霞点着了,成为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这种美满的意象,正如Heaven on Earth (天国降临世间)实现了。
关于这点,庄子很清楚,他的精神化为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未上之时,昂首天空,苍苍茫茫,而一上之后,再俯视此世,由时空相对的观点看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因此,人间世亦是美丽的,这可以纠正我们对世界的误解。
尤其今天航天员已经指点出了,吾人在地球上看月亮(尤其中秋节),便以种种诗的幻想去欣赏。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概述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称,涵盖了多个学派和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体系各具特色,但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这些思想给中国历史和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思考人生、人与自然、社会与政治等问题的重要参考。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德礼智信,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
儒家强调以德治国,通过自律和教育来培养完善的人格。
儒家不仅重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也强调社会和谐与家庭伦理。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自由。
道家追求个体的内在自然和无私无欲的境界,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道家对于道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核心观点是追求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的境界。
墨家思想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公平正义。
墨家追求社会的和谐与普世价值,主张兼爱、非攻和节俭。
墨子的著作《墨子》是反对战争和推崇和平的代表作品,他提出了反对战争、重视教育、尊重人权等观点。
法家思想注重法律和秩序。
法家思想家主张社会稳定和统治者的强势统治,认为法律和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法家对社会道德的约束并不强调,认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关键。
除了这些主要的思想流派之外,中国传统哲学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学派和思想体系,如名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观点和特色,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以人文关怀、和谐社会和治理秩序为核心,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关系的和谐与平衡。
它们提供了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思考框架,对中国人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力可能有所减弱,但它依然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研究
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研究中国哲学体用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的研究现状、历史背景、理论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的研究现状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的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体论研究:中国哲学体用思想中的“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质、真相和本体,研究本体论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特点。
2、认识论研究:中国哲学体用思想中的“用”指的是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知和理解,研究认识论有助于了解中国哲学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
3、方法论研究:中国哲学体用思想强调了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方式和方法,研究方法论有助于了解中国哲学的独特分析方法和思考方式。
4、价值观研究:中国哲学体用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宇宙万物和人类行为的看法和评价,研究价值观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二、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的历史背景中国哲学体用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宇宙、社会、人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些探讨形成了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的基础。
三、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的理论体系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体论:中国哲学体用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和本体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本体论研究的就是这个统一的本体本身,以及它与现象界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中,这个本体可以是道、气、理等不同的概念。
2、认识论:中国哲学体用思想认为,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知和理解是受到自身经验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的。
因此,认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认知的途径和方法,以及认知与本体的关系等问题。
3、方法论:中国哲学体用思想强调了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方式和方法。
方法论主要探讨的是如何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事物,以及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问题。
中国第一哲学的根基:黄帝四经与易传的本体论思想
中国第一哲学的根基:黄帝四经与易传的本体论思想黄帝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基,但著作却久已失传。
一九七三年底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掘出一批古佚书,据考证正是史书上记载的《黄帝四经》。
这批古佚书的出土,为我们认识黄帝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黄帝四经》认为,道是宇宙本体,又是万事万物的第一规律。
人类及人类社会都是属于宇宙整体的一个分支系统,所以正确的政治哲学,包括各种规则、制度、法律、道德伦理等等,都需要契合宇宙本体,即逻格斯、存在、形而上学、第一哲学、本体,中国哲学称之为天道、理、道等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 (《道法》)都无不是在“道”本体规律的支配之下运行。
中国哲学以“道”作为最高的本体,也指代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与规律,人应当效法自然大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点和共识。
“道”是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鸟得而蜚 (飞 ),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
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万事万物莫不包含有“道”,并倚道而生。
《黄帝四经》说:“道者,神明之原也”(《明理》)、“理之所在谓之道”(《论》)。
正是由于“道”为“神明之原”,是“理之所在”,所以“道”具有毋庸置疑的真理性、规律性和正确性。
“虚无刑 (形 ),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
其中的“虚无刑(形)”就是“道”。
“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 (蚊 )行侥 (蛲 )重(动 ),戴根之徒,皆取生”,道能包含天下,是万物生成和存在的依据。
《黄帝四经》还论述了“道”的基本特征:“恒无之初,迥同大(太 )虚。
虚同为一,恒一而止。
湿湿梦梦,未有明晦”,这是说道在天地未形成之前的“恒无之初”就存在了,是混沌的“太虚”。
它无形无名,包天包地,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不生不死,没有力量可以将其破坏。
“古 (故 )未有以,万物莫以。
古 (故 )无有形,大迥无名。
天弗能覆,地弗能载。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
[义理,本体,中国]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一、中国哲学及其核心问题所谓中国哲学,广义言,就是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应包括中国古代的、近代的和现当代的哲学思想在内。
但我们现在谈论中国哲学时,却是以狭义言之,即专指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是自成体系的思想结构和思维方式,而中国近代哲学和现当代哲学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传人和刺激下的转型表现,已非独立自主、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了。
所以,现在来讲中国哲学理应是自成义理系统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当然,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目的是为了认识中国哲学的个性,而认识中国哲学的个性则有益于中西哲学的对比和沟通,特别有益于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刷新、激活中国古代哲学,以使其走向世界化和现代化。
说到中国古代哲学,还需作一些界定。
所谓中国古代,泛义言应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几个阶段。
但中国古代哲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哲学思想,因为包括哲学在内的意识形态的正式产生只是奴隶社会的事。
而中国古代哲学也不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起码主要不是,因为作为中国哲学之源头和滥觞的先秦诸子思想虽然诞生于奴隶社会,但孔、老、墨这些思想的出现已在中国奴隶制解体之际的春秋时期,而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更是中国封建制之建立时期,所以,严格说来先秦诸子并不是代表奴隶社会利益并为其服务的哲学思想,而已属封建社会的思想。
至于尔后的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很明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
所以,所谓中国古代哲学实际上就是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封建社会并为其服务的哲学思想,它的发展阶段和表现形式就是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国哲学究意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它究竟要探讨和解决什么问题呢?说起这个话题,又牵涉到目前学界已有争论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哲学一词是英文philosophy的中译,而英文又源于拉丁化了的希腊文philosophia,原是爱智之学,其内容是专门研究有(或译为存在)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及其义理-一、中国哲学及其核心问题所谓中国哲学,广义言,就是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应包括中国古代的、近代的和现当代的哲学思想在内。
但我们现在谈论中国哲学时,却是以狭义言之,即专指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是自成体系的思想结构和思维方式,而中国近代哲学和现当代哲学则是中国古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传人和刺激下的转型表现,已非独立自主、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了。
所以,现在来讲中国哲学理应是自成义理系统的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当然,以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内容,目的是为了认识中国哲学的个性,而认识中国哲学的个性则有益于中西哲学的对比和沟通,特别有益于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来刷新、激活中国古代哲学,以使其走向世界化和现代化。
说到中国古代哲学,还需作一些界定。
所谓中国古代,泛义言应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几个阶段。
但中国古代哲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哲学思想,因为包括哲学在内的意识形态的正式产生只是奴隶社会的事。
而中国古代哲学也不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起码主要不是,因为作为中国哲学之源头和滥觞的先秦诸子思想虽然诞生于奴隶社会,但孔、老、墨这些思想的出现已在中国奴隶制解体之际的春秋时期,而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更是中国封建制之建立时期,所以,严格说来先秦诸子并不是代表奴隶社会利益并为其服务的哲学思想,而已属封建社会的思想。
至于尔后的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很明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
所以,所谓中国古代哲学实际上就是形成和发展于中国封建社会并为其服务的哲学思想,它的发展阶段和表现形式就是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国哲学究意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它究竟要探讨和解决什么问题呢?说起这个话题,又牵涉到目前学界已有争论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哲学一词是英文philosophy的中译,而英文又源于拉丁化了的希腊文philosophia,原是爱智之学,其内容是专门研究有(或译为存在)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一哲学,后人称之为形而上学。
以有本身为探究对象,并以此为内容而形成~整套的思想义理和方法,这在中国古代的确没有。
倘若照搬原于西方的哲学这门学科的内容和形式来剪裁中国古代的思想,也的确有非法之嫌。
然而,以有本身为研究对象,这只是一种研究问题的方式,这种研究方式的思想要害就是为天地万物的诸存在现象寻找存在的原因和根据,即天地万物(亦即整个宇宙)为什么能如斯存在和要如斯存在。
如果以这样一种思想要害来理解和审视哲学,中国古代是有哲学思想的,自然这种哲学思想与西方的那种哲学在思想形式和内容上是有所不同的。
《庄子齐物论》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这个论说代表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思想致思方向和中国古人的思想旨趣,即不去探寻天地之外的所谓一般的存在或有本身问题,而要探寻六合之内的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呢?《论语公冶长》有言: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不管子贡等弟子听闻到与否,孔子的确思索和言说了性与天道的问题。
这个性与天道问题就是中国古人所要追寻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在哲学性质和意义上与西方哲学所研究的有本身问题相当,所以它就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性与天道问题显然是关于人的问题,即关于人的生(活)存(在)问题。
人究竟怎样来生(活)存(在)呢?应以什么方式和要以什么方式来生(活)存(在)呢?人的生(活)存(在)根本上不同于一般动物,即以维持其自然生命为根本目的和目标,人是以自己所特有的一个世界和社会的形式来生活和存在的,所以,人的生(活)存(在)首先在本性、本质上与一般动物相区别,此乃性即人性问题。
这是人之生(活)存(在)的可能性根据或内在根据。
同时,人的生(活)存(在)也不同于神仙,神仙不食人间烟火,而人则要吃穿住行,人要老老实实地生存于天地间,这就必须遵循和符合天地之道;而且,人遵循、符合天地之道的方式在根本上又不象一般动物那样是完全受制于自然法则之支配的,而是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同时能超越它,以达到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双向统一,这就是天道问题。
当然,孑L子所讲的性与天道未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如斯明确的内容。
但作为中国哲学核心问题的性与天道问题在思想义理上却理应如此。
所以,性与天道问题就是人生与天道相统一的问题,亦即天人合一的问题。
二、哲学上的本体论理论以及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性与天道问题之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其思想理论的关键在这个与字上,即达到性或人性与天道的统一或合一。
如果撇开天道而只讲人性,这种人就会被抽象化、单纯化为神;而如果离开人性而只讲天道,这种天道就会被还原为纯自然法则或自然必然性。
这样就压根没有了人性与天道的问题;即使有也非关于人的生(活)存(在)问题,更非关于人的生(活)存(在)的哲学问题。
英国的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绪论中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罗素对哲学的看法,是有益于我们对性与天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
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性与天道问题的思想中心和重心就在于将人性与天道统一起来。
这也就是中国哲学一贯主张的天人合一问题。
人性与天道,或天与人怎样才能达到统一或合一呢?这就涉及哲学上的本体问题。
本体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
现象界是多,有形形色色的众多存在者,而每一存在者都要以它之外的他存在者为依据而得以现实存在。
本体则不然,这是个一,它的存在必定是以自身为存在的根据和原因的,故本体是自因;用中国哲学的语言来说就叫自本自根,即自己是自己存在的本和根(关于本体及其结构问题,这里仅点出而已,下面将专节谈其思想义理)。
显然,性与天道的统一或合一应该是个一,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本体思想。
换言之,中国哲学中的性与天道问题与哲学上的本体问题和思想密不可分。
本体一词源于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
本体论即omology,就是关于onto的logy。
onto是希腊文on(相当于英文bEing)的变形,表示是、有、存在;而logy是学问、学说,故ontology就是关于有、存在的学问;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借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的一门学科、学问。
1613年德国经院哲学家郭克兰纽出版《哲学辞汇》一书时首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他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18世纪初德国的沃尔夫在对哲学作分类时明确了本体论在哲学中的地位。
他将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大类,理论哲学又分为逻辑和形而上学两类,而形而上学就有本体论、宇宙论、理性灵魂学、自然神学四种。
我们暂不论沃尔夫的分类是否科学、全面,但他认为本体论是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这正表明本体论与形而上学在根本的研究对象上是一致的;也与西方的哲学在思想义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即都是研究关于有本身的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中是没有本体论这样的思想和理论的,这与中国古代没有西方那样的哲学学科是一致的。
但是,正如同中国古代虽没有西方那样的哲学学科却有哲学思想一样,中国哲学中虽然没有西方的本体论那样的理论,却有关于本体的思想,因为这是源于性与天道这一核心问题的必然结果。
看来,中西哲学中关于本体的问题和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整个人类文化中关于本体的问题和思想都是必不可少的。
黑格尔有言: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象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这是说,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这样的思想理论是一个民族,特别是一个有文化的文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所在,如若缺失了它,这个民族就无异于行尸走肉。
那么,追寻形而上学、本体论之类的问题为什么在人类生存中显得如此之重要和突出呢?一言以蔽之,这正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本质之表现和展现。
何以言之呢?人,若作一肉体看,它与万物一样其本性是有、存在;万物所具有的有性是永恒的,万物各自的存在、有只有形态上的变化,而其有的性质、本质是永恒的。
万物根本不能把自身从有中提升出来。
然而,人在本性、本质上却不然。
人与万物不同,这种不同体现为人是社会性存在,人是人文、文明性存在。
人之所以是社会性的,之所以是在一个人文世界中生活和存在着的,正是因为人把自己从有性中提升、升华了出来,即把自身从自然世界中提升出来而成就了一个人自己的世界人文世界或人类社会。
人是从何来的?就人的肉体言,它总是从什么东西变化来的无论是由类人猿变来,还是有如中国神话所说是女娲用黄土捏出来的,或有如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所说是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的,它总归是有由来的,故肉体意义上的人永远是有。
但就人的社会、人的世界言,情况就不同了。
人文世界在哪里?它源于什么?又归于什么?一句话,它源于无又归于无。
在茫茫宇宙中,原本没有一个人的世界存在,故它只能源于无;当一个人死去后,我们说这是去世、逝世、辞世、离世、谢世等等,即他离开了、退出了人的世界,尽管他的尸体仍在自然世界中,但人的世界对他言却成了无。
可见,人的世界是源于无且归于无的,它只是两个无之间的一个有。
所以,人文世界的本性、本质不同于自然世界的有,而是无。
人文世界的无性本质究竟说明了什么呢?它表明,人的产生和逝去本来就没有也不能有任何它之外的东西来制约和限制;它也表明,当人生(活)存(在)着时,人的有是独立、自立、自主的,是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来左右和限制的,亦即人的存在本性、本质上是自由的;自由者,由自己也,即人的生(活)存(在)的一切均是由人自己作主,人就是自己的本和根,人就是自己之存在的根据和原因,此即自因也。
如若把人的无即自由的本性转换为哲学问题和语言,这难道不正是其本体论的思想理论吗?!所以,人类是少不得形而上学、本体论的。
三、存在者与存在:存在者的存在条件与本体的内在结构追寻本体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哲学这门学科的根本职责所在。
那么,人如何来追寻本体呢?它究竟能追寻到什么样的本体呢?所谓的本体到底是什么呢?哲学史上所提出的本体不少,西方哲学中有存在、数、理念、实体、物自体、绝对精神、自我等等;中国哲学中有仁、道、有、无、独化、念(或心)(佛教天台宗)、法界(佛教华严宗)、自性(禅宗)、理、心等等。
这些本体的提出各有其思想义蕴,不可一概而论。
我们在此要说的是,无论提出的本体是什么和要做什么,有两点是确定无疑的:一是任何本体均与现象有关系,没有完全脱开现象的纯本体;二是任何本体之所以是本体和之所以能是本体,它一定是有内在结构的,否则根本无法存在。
所以,谈本体问题理应从现象人手,或者说,讲存在问题要从存在者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