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思想在朱子学中的意蕴

合集下载

朱熹的礼学

朱熹的礼学

朱熹的礼学
朱熹的礼学思想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尊崇《周礼》,以《仪礼》为经、以《礼记》为传、以《周礼》为纲,构筑了他的礼学体系。

他的礼学思想不仅注重理论构建,更强调实践应用,展现出强烈的“践履”特点。

朱熹认为,礼不仅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更是人性的体现。

他通过注解三《礼》等经典文献,深入探讨了礼的本质、作用及其与人性、天道的关系。

在朱熹看来,礼是天理的体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石。

他强调礼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礼的深刻内涵。

朱熹的礼学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他关注社会风俗人情,试图通过梳理、整合历代礼仪,结合社会实际,创新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礼仪制度。

他的《家礼》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写的,成为明清时期民间通用的礼仪规范。

朱熹的礼学思想还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

他非常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认为礼仪教育应该从小抓起。

他编撰的《小学》一书,就是专门为儿童编写的礼仪教材。

总的来说,朱熹的礼学思想是一种具有深厚哲学底蕴和实践指导意义的思想体系。

他通过对礼仪制度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为后世的社
会生活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朱子礼学思想简论

朱子礼学思想简论

朱子礼学思想简论摘要朱子是儒学集大成者,他是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者,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对孔子礼学的继承最为全面。

朱子将“天理”和“人事”作为“礼”内涵的双重规定,并且充分吸收前人的礼学成果,建构出一套精致而又务实的礼、理新思想,使其在中国礼学思想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现代社会处于一个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的时代,中国虽然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但很多人都忘记了古人推崇的礼,人们礼学思想淡薄。

而儒家的礼学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之一,笔者通过阅读关于朱子礼学思想的书籍,以及后人对朱子礼学思想的研究文献,对朱子“礼”的做一个简论。

研究朱子对儒家礼学的发展与继承。

关键词:朱子;礼学;儒家;The sketch on ZhuXi’s Thought of RitualAbstractZhuzi(朱子)epitomized Confucianism. He was the only one listed in Confucian temples who was not the direct student of Confucius. He was listed in the twelve philosophers in Hall of Great Achievements. He inherited the rite of Confucius completely. Zhuzi set‘Heavenly Principles’ (天理)and ‘Human Stuff’(人事)as the double stipulations of the rite intention. He absorbed the rite achievements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established a set of delicate and practical rite and reason new thoughts, which made him possess the unique status in Chinese rite intellectual history. At pres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marginalized in the modern society. Although China has been called the state of ceremonies since ancient times, a lot of people forget the rite promoted by ancestors and have weak rite thoughts. The rite of Confucianism is one of the essence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author read many books about the rite thoughts of Zhuzi and the research papers on it by other researchers, then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ite of Zhuzi. This research finds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rite of Confucianism by Zhuzi.Keywords:Zhuzi(朱子);rite;Confucianism一、绪论朱子的礼学思想是建立在儒学传统礼学思想上的,但又赋予了礼学新的思想含义。

朱熹人生中的“礼”和“理”

朱熹人生中的“礼”和“理”

朱熹(1130-1200)是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大人物”,其学术思想体现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特点。

朱熹一方面为新儒学建立了一个完整、严密、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表现出“极高明”之处;另一方面,他的思想与生活均致力于会归孔孟所言的仁与礼,表现出礼理双彰的特点,这又是其“道中庸”之处。

一 礼仪化的人生南宋建炎四年农历九月十五,朱熹出生于福建中部的尤溪县。

大概四五岁时,其父朱松指天空,说“天也”。

朱熹问:“天之上为何物?”老师授《孝经》时,八岁的朱熹便题字在上:“不若是,非人也。

”他曾经和小朋友嬉戏于沙上,用手指画沙,据说画的均为八卦。

这些事迹表明,朱熹年少颖悟异于常人,其思想旨趣已初见端倪。

朱熹的一生,亲自投身政治——“活动的人生”时间较少,自二十二岁任同安主簿算起,五十年间历事四朝,综计同安、南康、浙东、漳州、潭州五任共七年三个月,另加绍熙五年在朝四十六日,不足七年半。

其馀的日子,朱熹主要享受的是“静思的人生”,致力于教学、著述,过的是安贫乐道的学者生活。

朱熹著述甚丰,《四书章句集注》最负盛名,五经类有《诗集传》《周易本义》《仪礼经传通解》等,其文集就有一百二十馀卷。

《朱子语类》朱熹人生中的“礼”和“理”撰文/殷慧一百四十卷也充分反映了朱熹的学术思想。

在长年的教学活动中,朱熹周围聚集了大量门徒,蔚为大观,有将近五百人之多,为汉代以来所未有。

概观朱子一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卓越的思想家、雷厉风行的官员,却也是一位并不高明甚至有些蹩脚的政治家。

朱熹一生以礼修身齐家,堪称儒家典范。

少年时多艰辛坎坷。

十四岁时,因父亲去世,跟着母亲和妹妹迁居福建北部的崇安县五夫里。

朱熹非常注重日常生活的礼仪。

十八岁时,考订家中的祭祀礼仪;任同安主簿时,曾整顿释奠礼,并申严婚娶礼仪。

朱熹与朋友们常常讨论丧祭礼仪,淳熙四年(1177)陆九渊兄弟居丧,还以书问朱熹祔礼事宜,可见朱熹已是当时的礼学权威。

朱熹四十岁时,母亲去世,翌年葬母,筑精舍日居墓侧,朔望归奠几筵,参酌古今礼仪,撰成丧葬祭礼。

朱熹_以理释礼_思想的形上依据_刘艳

朱熹_以理释礼_思想的形上依据_刘艳

第26卷第4期2011年8月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 Vol.26No.4Aug.2011收稿日期:2011-05-09作者简介:刘艳(1986—),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

朱熹“以理释礼”思想的形上依据刘艳姜波(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在本体层面,朱熹从“天理”出发对儒家人伦道德、三纲五常作宇宙本体论的提升,为“礼”之恒常性和普遍性提供了证明。

在性理层面,朱熹把儒家的伦理纲常说成是根源于“天命之性”或者“道心”的先验纯善,这即为礼学找寻到了人性的支撑。

从礼的自身规定性来看,朱熹一方面赋予“礼”以外在价值,亦即是使人类的生活得以可能的秩序,主要是要起到规范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内在看,他认为“天理”和“人欲”的分歧、“道心”和“人心”的冲突是“礼”之内在规定性得以展开的根本动因,人们要通过对“私欲”之“克尽”才能使内在情感之“仁”得以充实和完备。

关键词:朱熹;理;礼;依据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16(2011)04-0096-06自古以来,“礼”就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孔子有“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等思想。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思想,创建了深厚的礼学体系,他认为,无论是一个家族,亦或是一个国家,没有礼就没有处理一切事物的尺度,没有一定的规矩方圆就寸步难行。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荀子·大略》)“国无礼,则不正。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措之而人莫之能诬也。

”(《荀子·王霸》)朱熹是儒家思想的承前启后者,其本人对礼学十分重视,早年曾作《朱子家礼》,①二十六岁在同安任上便定释奠礼,申请严婚礼。

四十五岁编《古今家祭礼》,五十一岁申乞颁降礼书,其晚年还亲自撰写了《仪礼经传通解》的前二十五卷。

朱熹礼学诠释思想的两个特征

朱熹礼学诠释思想的两个特征

朱熹礼学诠释思想的两个特征以理释礼,理、礼双彰是朱熹礼学诠释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朱熹关于礼学经典的诠释还体现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朱熹在两宋疑经惑传的解经思潮下,其礼学诠释对章句训诂的重视与坚持;其二是朱熹将礼学经典诠释视作批判佛老的重要武器,换言之,朱熹也是在与佛老之学相颉颃的视阈中开展礼学诠释的。

而朱熹的礼学诠释可以说是其经学诠释思想的代表,对其特点展开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礼学和理学思想。

标签:朱熹;礼学;理学;经典诠释清人如凌廷堪等批评朱熹以理代礼,但实际上朱熹却是以理释礼,理、礼双彰。

可以说,以理释礼是朱熹礼学诠释的根本特点。

①学界于此已有较为充分的讨论,我们不再赘述。

而在以理释礼的主旨或者说是基本诠释特征的前提下,朱熹的礼学诠释思想还呈现出了另外两个层面的特点:其一是朱熹在两宋疑经惑传的解经思潮下,其礼学对章句训诂的重视与坚持;其二是朱熹将礼学经典诠释视作了批判佛老的重要武器,换言之,朱熹也是在与佛老之学相颉颃的视阈中开展礼经学诠释的。

以下我们谨就这两个方面分而述之。

一、疑经惑传与重视训诂目前我国學术界通常认为:“宋人治经,重在阐发‘义理’,并喜好排斥汉唐旧说。

”②清代经学大师皮锡瑞亦将两宋称为“经学变古时代”,认为“经学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

然笃守古义,无取新奇;各承师传,不凭胸臆;犹汉唐注疏之遗也”,而宋初之后,疑经惑传之风大盛,经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大的变局,“案宋儒拨弃传注,遂不难于议经”。

③疑经之后则“改经、删经、移易经文以就己说”,以至于随意,“空衍义理,横发议论,与汉、唐注疏全异”。

④朱熹作为这个时代学术的代表人物,其经典诠释学思想自然亦有着这方面的特点。

“不囿于成说,大胆怀疑创新,是朱熹经学的特点之一。

”⑤关于“改经、删经、移易经文以就己说”,这在朱熹的《仪礼经传通解》中可谓俯拾皆是。

我们不妨信守拈来几则为例。

《仪礼经传通解》卷三中,朱熹纂辑“生子”之仪节程式时就将《礼记·内则》中的相关内容打散重排。

朱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朱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朱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朱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真的是一个值得聊聊的话题。

提到朱子,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朱熹,那个大名鼎鼎的宋代理学家。

哎呀,他可是把儒家思想发展得有声有色,简直就是文化界的“超级巨星”!朱子文化就像那缠绵的春风,轻轻拂过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

想想看,这文化可不止是书本上的东西,走在大街上、坐在茶馆里,你都会感受到它的气息,恍若隔世的智慧。

先说说朱子文化的核心理念,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他提倡的“理”和“气”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天上有理,地上有气,二者结合才能形成和谐的世界。

这样一来,我们在生活中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就像我们常说的“心中有理”,有理就有方向,不至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迷了路。

朱子把这些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真是让人如沐春风啊!无论是教育还是家庭,朱子文化都强调修身齐家治国,简直就是现代人的人生指南针。

咱们聊聊朱子文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朱子可是教育界的开创者,早早就提出“教书育人”的理念。

说白了,就是希望老师不仅教学生书本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道德。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只顾着追求分数和成绩,忽略了内心的修炼。

朱子的教育观提醒我们,知识和品德同样重要,不能只看重表面的光鲜亮丽,内在的丰富才是根本。

就像我们常说的“人无德不立”,有德才有望,做个有担当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再说说朱子文化对家庭的影响。

朱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强调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

古人云:“家和万事兴”,这话说得真不错。

家庭就像一座小小的社会,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朱子的教导提醒我们,作为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比如,家长要有良好的品德,诚实守信,孩子自然就会受到熏陶。

就像种树,只有根扎得稳,树才能长得高大挺拔。

家庭的温暖和睦,也能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朱子文化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不得不提“天人合一”的思想。

礼学——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

礼学——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

(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礼学——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康茜摘要:朱子的天理论思想,向来是中国哲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理学的哲学化对于呈现朱子思想内容做出了很多贡献,不过,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始终没有对其学问标准进行过反思。

在这种情况之下,朱子学的研究随着中国哲学学科发展,呈现了碎片化的面貌,丧失了对其内在一惯性及学问一体化之研究方向,无法呈现朱子学对于儒学及哲学发展所应当有的贡献。

当反观朱子自己对“理一分殊”思想的运用时,我们发现它被朱子用来说明礼仪的起源,作为廓清儒者经学研究、议论南宋国家层面礼制推行的依据,推动着儒者礼仪实践活动。

在“理一分殊”的理念之下,礼仪是礼的经验形式,礼经是礼的文字形式,皆是礼的一理分殊。

如果我们能够先放下现有的哲学学科标准及经学知识框架,对朱子的礼学作品进行更加内在的研究,那么无论对于哲学还是经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大的启发。

关键词:理学;朱子;礼学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1-0092-06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作者简介:康茜(1986—),女,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一、引论:朱子学在理学的哲学史叙述中无法保证其儒学底性在近代,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是由梁启超提出的,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针对顾炎武“理学即经学”的说法,提出:“理学即哲学也,实应离经学而为一独立学科。

”[1](p10)独立即是指从经学中独立出来,它独立之后的名字叫做“哲学”,此论遂开近代以来理学的哲学式研究之先河,而朱子学研究主要呈现出的就是朱子的哲学思想研究。

这其中固然有经学瓦解的时代思想背景、有中西学术转换的眼光,体现的是对外来思想文化的融通、格义之法,并且确实抓住了理学具有思辨性的特点,与传统经学的特点不同。

这样的研究方式在今天依然产生着影响且具有意义和启发。

不过,反思近代哲学史学科的学问标准,我们发现了新的问题。

余英时先生在解释《朱熹的历史世界》研究旨意时表示:[2](p7-8)朱子的历史世界在哲学史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呈现了一种被西方哲学系统支离了的面貌,实际上我们只讨论具有欧美哲学系统知识的研究者可以认识得到内容,那么可以说这个学问的尺度不是作为哲学本身而形成的要求,而是某种具体的哲学系统中的知识框架。

朱熹礼学思想的特点_殷慧

朱熹礼学思想的特点_殷慧

朱 熹所 说 的 杜撰 , 就 是 穿凿
附会 自出新意 , 指 的是宋代 学 者在考察 礼学 时往 往 习惯 脱离 仪节 , 多用 义 理 来揣 度 礼义 所产生 的弊端 朱熹 指 出 : 熙 宁 以来 , 王 安 石 变乱 旧制 , 废 罢 仪 礼 , 而 独 存 礼记 之 而博 士诸 生 又 不过 诵 其 虚 文 以供 应举 , 至 于 其 间亦
周 周
礼篇 多亡 , 其数 未 闻 , 其 中事
曲礼者 , 是 仪礼 之 旧名 , 委 曲说 礼之 事
在 郑玄 看来 , 经礼 三百 指 周 礼 ,
周礼 三百六 十官 , 举 其 成 数 考 经礼 , 即 周礼 三百六 十官
曲礼 三 千 指 仪 礼 , 仪 礼 篇 目多 亡 , 本 数 多 少 不 可 曲礼 , 即今 仪礼 冠 昏 吉 凶 其 中事仪 三 千 , 以其
5 1 一3 62 页 ;彭林 : 朱 熹的礼 学观 , 宋 代经 学国 际研讨会论 文 , 台北 : 中央 研 究 院 中国 文哲研 究 3 所 主办 , 20 0 2 年
黎 靖德编 : 朱 子语 类 卷八 五 , 朱 子 全 书 , 上 海 :上海 古 籍 出版 社 ;合 肥 :安徽 教 育 出版 社 , 20 0 2 年 , 第 2 8 9 9 页 以下 引用 朱熹 著作均 来 自此版 本 朱子全 书 朱子 语类 卷八 四 , 第 2888 页
有 委 曲威 仪 , 故 有二名 也 仪礼 的倾 向
实际上 , 在 郑玄 的阐释 中就 已经 暗含 了崇体 贱履 , 扬 周 礼 轻
梁朝 礼学 名家 贺场继续 发挥 郑玄
周 礼 为体 的观点 , 认 为 周礼 其 体有 二 : 一 是
物体 , 言 万物 贵贱 高下 小 大 文 质各 有其 体 ;二 曰礼体 , 言 圣人制 法 , 体此 万物 , 使 高 下 贵贱 各得 其宜 也 其 仪礼 但 明体之 所行 , 践履 之事 物 , 虽 万体 皆 同一履 , 履无 两 义也

2019中国哲学论文:朱子《家礼》中的主要理论特点探析

2019中国哲学论文:朱子《家礼》中的主要理论特点探析

朱子《家礼》中的主要理论特点探析日本学者吾妻重二说:“《家礼》的问世, 可谓是中国近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其影响力之大, 并不亚于他的《四书集注》。

”1如果仅从化民成俗的角度看, 《家礼》对普通民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四书五经”。

这是因为, “四书五经”主要面向期待入仕的读书人, 而《家礼》则是民众的日常行为仪则, 涉及内容广泛又细致, 从日常待人接物, 再到婚丧嫁娶、祭祀祖先, 无不囊括在内。

朱子在《家礼序》中明确表达了对《家礼》社会效果的期待——“于国家所以崇化导民之意, 亦或有小补云”。

历史证明, 《家礼》确实起到了“崇化导民”的作用, 而且不止中国, 周边的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都深受影响, 其实际社会功效绝对超出“小补”的程度。

事实上, 《家礼》在朱子去世后不久, 就引起了朱子门人后学的推崇, 他们或刊刻、或校订、或注释《家礼》, 又或者仿照《家礼》编纂一家之礼, 在士人的推动下, 渐渐地《家礼》进入了国家礼制。

2到明洪武三年敕令编纂《大明集礼》时, 将《文公家礼》视为士庶阶层的标准礼制, 《家礼》自然而然成为民间通用的日常礼仪规范, 即便在清朝四库馆臣武断地判定《家礼》为朱子伪作之后3, 似乎并未影响到民间社会对《家礼》的应用。

据《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的记载, 清末民国时期民间社会仍普遍遵循“文公家礼”4, 这从侧面反映出《家礼》对民间礼俗的影响绝非仅靠国家强制力的推行而实现, 亦不因作者受到质疑而减弱, 换言之, 《家礼》对中国民间社会的深远影响与其文本内容的特质密切相关。

朱子在《家礼序》中提出的“酌以古今之变”是当时礼学家的普遍想法, 但朱子又认为, 当时的礼学着述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遗本务末、缓实急文, 即忽视了礼的根本, 过于关注仪节形式;二是仪节形式过于繁琐, 不能举纲张目, 导致贫困民众无法施行。

因此, 朱子所编纂的《家礼》至少要具备以下特质:首先突出礼之本和礼之文的结合, 既规定日常通礼, 又规定冠婚丧祭等专礼;其次, 突出礼的实用性, 力求条理清楚、简便易行。

“尽数拆洗”与“万世规矩准绳”--朱熹的礼学著述及其历史影响论析

“尽数拆洗”与“万世规矩准绳”--朱熹的礼学著述及其历史影响论析

“尽数拆洗”与“万世规矩准绳”--朱熹的礼学著述及其历史影响论析冯兵【摘要】尽管在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朱子语类》等文献中有较多礼学方面的疏解与讨论,但其礼学思想仍主要集中于《仪礼经传通解》和《家礼》这两种专门的礼学著述之中。

前者由朱熹亲订23卷,黄榦《续仪礼经传通解》29卷,又《仪礼集传集注》14卷;后者由朱熹以司马光的《温公书仪》为底本纂订而成,共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5卷。

朱熹礼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也主要是以《家礼》和《仪礼经传通解》为主导而产生。

前者对传统社会中的个人修为习惯、家风族风乃至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培养等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稳定;后者对于宋以后的礼经学研究有着较大程度的借鉴意义,并对进一步推动儒学与社会政治的紧密联系、强化学者的经世意识等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期刊名称】《人文杂志》【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5页(P9-13)【关键词】朱熹;礼学;《朱子家礼》;《仪礼经传通解》;历史影响【作者】冯兵【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4.7内容提要尽管在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朱子语类》等文献中有较多礼学方面的疏解与讨论,但其礼学思想仍主要集中于《仪礼经传通解》和《家礼》这两种专门的礼学著述之中。

前者由朱熹亲订23卷,黄榦《续仪礼经传通解》29卷,又《仪礼集传集注》14卷;后者由朱熹以司马光的《温公书仪》为底本纂订而成,共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5卷。

朱熹礼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也主要是以《家礼》和《仪礼经传通解》为主导而产生。

前者对传统社会中的个人修为习惯、家风族风乃至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培养等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传统社会的稳定;后者对于宋以后的礼经学研究有着较大程度的借鉴意义,并对进一步推动儒学与社会政治的紧密联系、强化学者的经世意识等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朱子礼学是中国宋明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它在明清时期仍然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关键特征之一。

在朱子礼学的思想体系中,礼仪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方式。

朱子认为,通过遵守礼仪标准,人们能够建立起一种尊重与信任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

因此,礼仪的观念充斥着传统的政治、道德等领域。

在明清时期,朱子礼学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政治方面,它为君主治理提供了思想支持。

明代汪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强调了君臣和父子间的层级关系,严格正规的礼节体系与仪式规范体现了尊重和遵守传统道德准则的表现形式。

在清代朱彝尊的提倡下,王朝推崇的礼仪标准更趋于庄重与严谨,细化规范化体现了王朝对内调和政治秩序,外彰示对“华夏文化”的自我认同。

在道德方面,朱子礼学理念对人们的行为有所指导。

它提倡“格物致知”的思维方法,即通过对周遭环境和事物的观察,获得知识和智慧,进而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在传统教育中,朱子礼学理念被运用于儒家经典和学校教育中,以塑造有德有才的人才为目的。

如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考试范围以四书五经为主,结合朱子礼学理念,志在选拔有道德经济、才具兼备的文人。

此外,朱子礼学在社会管理方面也有影响。

它鼓励人们通过遵守礼仪、规范自身的行为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例如,各种职业的人在交往中都需要尊崇上级、关心下属,遵守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虽然朱子礼学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如传统社会那样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其强调人际交往和品德修养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速变革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一定要积极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另外,在现代商业活动中,礼仪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突出的竞争优势,只有通过正规熟练的社交礼仪,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明清时期,朱子礼学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尤其在礼治社会的建设和维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朱子礼学主张以礼治国,以礼养人,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规范,对于塑造明清社会的伦理风气和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子礼学的主要精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即是个人修养,强调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提升;“齐家”强调家庭的和睦、孝顺和尊重;“治国”则侧重于君臣之间的关系和治理国家的理念;“平天下”则是希望能够达到天下太平、百姓安乐的社会目标。

这一思想体系正是当时社会需要的伦理规范和制度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礼乐教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朱子礼学倡导的礼乐教育成为当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明清时期,礼乐教育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教育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重道德修养,在礼乐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礼仪之邦的社会风气。

二、官员选拔制度的改革朱子礼学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这也对官员选拔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官员选拔制度逐渐向品德和才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注重选拔有德才兼备的官员。

这样的改革使得官员队伍更加清明、廉洁,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构建朱子礼学强调了家庭和睦、尊重长辈等传统伦理观念。

在明清时期,这种伦理思想深入人心,使得家庭关系更加和睦,社会风气更加文明。

礼法之治的思想也在政治上得到了贯彻,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安定。

四、制度建设和法律规范的完善朱子礼学的思想对于制度建设和法律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明清时期,基于朱子礼学的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范,使得社会秩序更加规范,法制更加健全。

这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五、文化和教育的兴盛朱子礼学强调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同时兼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和教育的兴盛。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朱子礼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对于明清时期的礼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礼制文化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朱子礼学作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对于社会的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教育体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朱子礼学对明清礼治社会的影响展开阐述。

朱子礼学对明清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朱子礼学强调“礼义之道”、“仁爱之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和谐。

在明清时期,这种道德伦理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准则。

政府在治理社会时也采取了朱子礼学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强调以仁爱之心为本,体恤百姓,倡导“以德治国”。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的深入社会,使得明清社会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和谐。

朱子礼学对明清政治制度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朱子在《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主张通过个人的修养来达成社会的治理。

明朝嘉靖年间,朱熹的弟子王守仁提出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经义观,主张政治管理应立足于人伦之道,以仁政治国。

这一思想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孔子的“仁政”思想成为了明清时期政治的主导思想。

清朝在建立初期,大力推行儒学思想,重视礼制教育,实行科举制度,使得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

而朱子礼学对政治制度的影响,使得明清时期的政治体制更加强调礼法尊王的重要性,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朱子礼学对明清时期的教育体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朱子强调“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学习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

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了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乐教育得到了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遵守严格的礼仪规范,培养良好的品性。

在朱子礼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私立学校和官办学校都非常重视礼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德才兼备,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朱子礼学对社会风俗习惯、家庭观念、婚姻制度等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朱子礼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思想流派之一,对明清时期的礼治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礼制在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朱子礼学的思想对于礼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朱子礼学的核心思想、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朱子礼学对礼治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要了解朱子礼学的核心思想。

朱子礼学,是由中国南宋哲学家朱熹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主张以仁爱为核心,以礼治为主要道德伦理准则,主张儒家的仁义道德,并将其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朱子礼学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君子行礼、达人行义,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这一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朱子礼学对明清时期的社会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为朱子礼学的影响提供了土壤。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后期,官僚地主阶级的统治下社会发展较为稳定。

而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礼制的儒家伦理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明朝末年的混乱和清朝的奠基使得社会需要一个更为稳定的治理体系来维护社会秩序,而朱子礼学所倡导的礼治思想与这一社会背景相适应。

朱子礼学的思想在明清时期社会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朱子礼学对礼治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政治上,朱子礼学强调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兄弟之道,主张君臣之间要有忠义、父子之间要有慈孝、兄弟姐妹之间要有友爱。

这样的思想为明清时期的政治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

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朱子礼学强调仁爱、诚信、正直、宽容等儒家传统伦理思想。

这些思想在明清时期的社会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

朱子礼学还强调了敬老尊贤、慈爱教育和家庭伦理等方面的社会道德规范,为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朱子礼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笃行致果”的教育理念,这对于明清时期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朱子礼卷甲申1524年读后感

书朱子礼卷甲申1524年读后感

书朱子礼卷甲申1524年读后感
书朱子礼卷书,读完后,我觉得朱子礼卷中所讲的一个孩子,因为嫉妒心过强,引起了所有人的反感,最终也没有能超过所嫉妒的人。

拥有一个广阔的心胸是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容纳百川,更可以包容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祸福是相倚的,就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流传在炎黄子孙世世代代中,那些因他人失马而幸灾乐祸的人,因塞翁的儿子腿伤而叹息的人,最后也明白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那些有喜幸心的人有怎能看到最后的结局,事情总是变化并发展的。

学习书朱子礼卷,主题为政为学: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学和政二者不可分。

学而时习之,需要不断的践行,不断的转化吸收。

目前我还处在行不著,习不察的阶段,多半还在事上着,没有在本源上用功,需要努力纠错。

通过反复读原文悟原理,让自己的良知越来越清澈,不断的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时刻提醒自己要向上向善。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

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最可悯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

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

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子者矣。

笃行:净,干净,净心,明净,纯净,时刻观照自己的心,每天照镜子,观影子,照见自己的内心是否纯净,有没有闲思杂念,引导
自己逐渐产生好的念头,去除私欲,让自己的良知更加清澈,多做利益他人的事,不断在事上磨练,不断的练功夫,不断的反省,观照,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明净!。

朱光潜论欣赏

朱光潜论欣赏

朱光潜论欣赏朱光潜(1860-1925),字子孔,宁波人,是世界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著作《朱子论欣赏》是他最有名的文学作品,也是朱子学的经典之作。

《朱子论欣赏》共十四章,从朱子学,儒学,礼学到哲学,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深入阐释了朱子学的内涵和价值,从思想上揭示了朱子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

首先,从朱子学论证朱子学的价值。

在第一章中,朱光潜介绍了朱子学的内涵,指出朱子学有其独特而宝贵的价值,它不仅是一门理学,而且更具有文学的特色,朱子的学说不仅丰富了儒家传统,也改良了儒家学说,使其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

其次,从儒学论证朱子学对儒学的贡献。

朱光潜指出,朱子学对儒学有着重大的贡献,在第二章中,他详细阐释了朱子学在提高儒家传统价值观,促进儒家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贡献,强调了朱子学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再次,从礼学看朱子学为儒家传统提供的指导。

朱光潜指出,朱子学的思想的指导是儒家传统的奠基者,礼义道德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朱子学提出的礼学理论为传统礼义道德提供了实践指导。

此外,朱子学在哲学、政治和文学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朱子学在文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哲学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在政治领域则提倡尊重传统、重视礼节等理念。

朱子学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附属学科,而且也决定了儒家文化传统的发展方向,无论在思想还是文学领域,朱子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朱子的著作《朱子论欣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朱子学的机会,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欣赏朱子的思想文学,探索和萃取儒家文化的智慧,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贡献。

朱子学不仅是儒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起点。

今天,朱子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尊重朱子的思想文学。

朱子的作品《朱子论欣赏》,对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朱子家礼》看朱熹的孝道主张

从《朱子家礼》看朱熹的孝道主张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即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如果要挑选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大概非“孝”莫属。

中国很早就有“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的说法。

本文力从《朱子家礼》着手,对其进行分析和梳理,研究其孝道主张,以期能体现其伦理价值。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朱子家礼》产生的时代背景,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朱熹生活的时代,综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朱熹本人的一些因素,深刻理解朱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朱子家礼》这一著作的。

简单的分析了《朱子家礼》一书的结构,共分五卷,分别为通礼、冠礼、昏婚礼、丧礼和祭礼。

第二部分详细叙述《朱子家礼》孝道主张的理论基础,从孔子、孟子到荀子的孝道思想,在这些儒学大家的思想基础上,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特色体现,而且还是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为朱子家礼》中所体现的孝道主张做了很好的理解铺垫。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朱子家礼》中孝道主张的体现。

从祠堂、丧服、土葬、忌日、入殓等仪式来体现孝道主张的,进而使“孝"从理念的、抽象的孝转化为世俗的“孝",使之平民化,影响更为深广。

第四部分介绍了《朱子家礼》中孝道主张在国内外的影响,尤其是在台湾,徽州地区,闽南地区,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

‘朱子家礼》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传向许多国家,对不少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乃至民风民俗、道德观念等,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五部分讲述了孝道主张的伦理价值,使我们客观的认识《朱子家礼》中的孝道主张。

在研究其积极意义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到它在某一时期的局限性,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朱子家礼》中的孝道主张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无论对它如何评价,如果只限于研究它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都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到更广阔的领域里去研究,才能更全面地对它作出分析和评价。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朱子礼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以朱熹和刘晏为代表,对明清时期的礼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朱子礼学的思想得到了大力推崇,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基础和礼治社会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朱子礼学对明清礼治社会的影响展开分析。

朱子礼学对明清礼治社会的影响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

朱子礼学主张“格物致知”,强调实事求是,注重理性思维,倡导综合治学,这一思想成为明清时期的主流学术思潮。

朱子礼学强调礼法道德教化,提倡孔孟之道,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想与朱子礼学的思想有相似之处,礼法教化、家族观念和思想道德教化成为了社会风气的主要特征。

朱子礼学对明清礼治社会的影响还表现在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方面。

明清时期是礼法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礼法日益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朱子礼学的“仁政”思想影响了官员们的治政理念,促使他们秉持仁政之道,以民众的利益为先,加强社会秩序的建立。

朱子礼学强调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强化了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朱子礼学对明清礼治社会还影响了教育和文化领域。

朱子礼学倡导的教育理念成为了明清教育的主导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注重教育的社会功能,注重道德教化,培养了一代代忠孝仁爱的人才,进一步巩固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朱子礼学对明清礼治社会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伦理和家族制度方面。

朱子礼学在家族观念和家族制度的维护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家族成为了社会最核心的组织单位,社会衍生出了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和秩序。

朱子礼学也影响了社会伦理的形成,强调人伦之道,提倡忠孝仁爱,加强了社会成员之间的道德约束和信任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

朱子礼学影响下的明清礼治社会朱子(1130-1200年)是中国宋代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体系被称为朱子学或者礼学。

明清时期,朱子的礼学深深影响了整个社会,成为明清社会的主流思想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朱子礼学对明清礼治社会的影响。

朱子礼学对明清政治体制的影响十分深远。

明清时期,朱子学成为官方推崇的学术思想体系,并被正式吸收为国家的教育内容。

朱子强调“以礼治国”,认为君主和臣民应该按照礼仪中规定的规范行为,以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朱子礼学的思想深入到明清帝国的政治和官僚体系中,影响了君主和官员的政治行为和决策。

明清时期,朝廷的各种制度、官员的选拔与任用等,都以朱子礼学作为判断和评估的依据,进一步巩固了朱子礼学的统治地位,促使明清帝国形成一种以礼仪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和组织结构。

朱子礼学对明清社会伦理道德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子礼学以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等为基础,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朱子提倡的“仁爱”、“忠诚”、“孝道”等伦理价值观成为明清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与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人们在生活中都以朱子礼学的观念为指导,追求道德修养,注重家庭纽带和社会秩序,这种道德规范的遵守和传承,为明清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朱子礼学对明清教育体制和知识分子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朱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诚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明清时期,朱子礼学成为了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和培养了大量传承朱子礼学思想的知识精英。

这些知识分子通过传授朱子礼学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明清社会的普通民众。

朱子礼学的普及和推广也大大提高了明清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使整个社会更加注重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性。

朱子礼学在明清社会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不仅影响了政治体制的建立和运行,塑造了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推动了教育体制和知识分子的培养和传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学思想在朱子学中的意蕴作者:曾令巍来源:《中州学刊》2020年第07期摘要:礼虽以“义”为尊,然限于以章句训诂、名物制度考证为内容的学术范式,经学家并未充分重视礼学中的义理思想。

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接续经学研究范式的同时,又推阐礼学中的义理内涵,从而使礼学研究既坚持以“刑名度数”为研究内容,又涵摄了“礼尊其义”的思想。

朱子后学陈澔赓续朱子礼学思想,并从礼所涵括的“成德器之美”与“明用器之制”两个方面去重新诠释《礼器》篇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终因其《礼记集说》立于官学而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礼与礼学;汉学与宋学;经学;义理;朱子学观照礼学发展演绎史,礼学研究的重点因中国传统学术范式的推移而呈现出时代性、多样化的特征。

逮至程朱理学一脉,坚持汉学与宋学兼采的治礼方法,终因程朱理学立于官学而致其礼学思想上至庙堂、下至士林均产生重要影响。

一、经学视域下的礼学思想《六经》是先王之政典,“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①。

据此推知,《六经》之历史可追溯到上古先王时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作为经学层面的《六经》也可以推至上古先王时期。

因为,从经学层面给《六经》予以“经”的称谓的问题却实自孔子始:“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

”②于《六经》而言,经学家尤其重礼。

这不仅是由于礼勾连《六经》之大道,“《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③;而且,礼在先秦时期就被赋予明确的政治内涵: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④礼,国之干也。

⑤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礼,目的是用各种不同情境形式下的礼名以有区别的、符号化的形式、仪式去诠释威严的尊卑等级秩序。

并且,这种尊卑等级秩序又与礼存在的必要性密切相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⑥礼作为维系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结构的政治功能虽未被置换、取代,然其也须因循时代变更而有所损益。

因此,孔子指出,西周的礼是对夏、殷两代之礼的继承与发展: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至天平而大备。

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⑦先王制礼之源起,本是合于天时,顺应鬼神,管摄人心以协理宇宙万物。

所以,其所制之礼也是“有本有文”。

“文”为文辞言语,通过文字、象征性的符号等形式以具体的礼名去规定不同的礼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可能发生悖礼的现象做出的防范、补救措施。

既已通过书面文字、符号化的东西形成了事实性的礼仪制度,也就具备了关于礼学思想的典籍文献,尤以《周礼》《仪礼》与《礼记》等礼学著述最能集中阐释礼学思想之要义。

周公制礼作乐而出《周礼》,这是传统儒家一致的观点。

B11《仪礼》之于《周礼》则是本末的关系:“至于《周礼》、《仪礼》,发源是一,理有终始,分为二部,并是周公摄政大平之书。

《周礼》为末,《仪礼》为本。

本则难明,末便易晓。

是以《周礼》注者,则有多门,《仪礼》所注,后郑而已。

”B12尽管时人研习《仪礼》多本于郑注,然《仪礼》难读确为事实,“自汉以来《仪礼》为最难治”B13。

韩愈也是认同《仪礼》之难,“余尝苦《仪礼》难读”B14。

虽然唐朝以九经取士,也是由于《仪礼》之难,以致科举中研习《仪礼》者不多,这种情况又延续至宋明理学时期。

为此,清代四库馆臣如是断言:“《仪礼》文古义奥,传习者少。

”B15至于《礼记》,陆德明认为它是“记二礼之遗阙”,故名之为《礼记》。

又知,戴德“传《记》八十五篇”,是谓《大戴礼记》,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

B16《小戴记》递次传续,后学郑玄、王肃同经而异注。

至唐太宗敕令以孔颖达为代表的诸儒撰定《五经正义》,永徽四年颁之于天下以应科举;自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

B17既如是,《礼记正义》便以文本理论的形式对礼的规范化问题予以严密的逻辑论证,从而保证其实践层面的合理性;而后者就须以准确理解礼的实质内涵为前提。

对于这点,孔子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强调了对礼乐思想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礼乐的器物层面:“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B18虽然玉帛、钟鼓等器物都是礼之精微义理所寄寓的载体,但是形式或仪式化的东西不等于实质内容。

所以,尽管经学家穷研经书典籍,然其因难于摆脱章句训诂、名物制度考证的窠臼,以致礼以“义”为尊的思想在他们这里并没有给予重点关注,最终导致经学发展渐趋式微。

这种情况表现在唐代儒生那里就是,以传统儒家经典为依据,参照各家注解后的礼学反馈在礼的实践过程中便出现了与传统注疏相悖逆的现象,从而在其质疑权威典籍、辨正注疏谬误的过程中开启了怀疑传注之风。

二、朱子治礼既尊其义,又务本于“器数”从字源而言,《礼记》及其他先秦文献中虽然以“理”训“礼”,但是此“理”也仅指某种事物的条理、规律,却非是在理学范畴内哲学本体层面的界定。

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以二程与朱子等为代表的理学家虽然重在阐发性命道德义理之学,但是他们对礼学命题的赓续则是源于卫护社会人伦纲常的需要。

因此,他们阐释礼学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礼”的义理化、哲学化的过程。

B19异于周敦颐从时间层面强调礼先乐后的思想B20,程颐主张二者虽有区分却又相须并存:“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

”“天下无一物无礼乐。

且置两只椅子,才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

”又问:“如此,则礼乐却只是一事。

”曰:“不然。

如天地阴阳,其势高下甚相背,然必相须而为用也。

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

有一便有二,才有一二,便有一二之间,便是三,已往更无穷……”B21推本而言,天下万物之所以存在,礼序乐和之故;而礼乐又绝非截然分作两种事物,它们不仅是作为一对事物并存,而且效用也是因相互依存而發生的。

孔子论礼乐时,曾以玉帛、钟鼓为礼乐所寄寓的外在物化形式;而程颐却撇开玉帛、钟鼓,径直言礼乐不在这些物化的形式上:“此固有礼乐,不在玉帛钟鼓。

”B22较之传统中道器截然二分的观念,以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却重点论述了道、器各有其用:“经所以载道也,器所以适用也。

学经而不知道,治器而不适用,奚益哉?”B23对于传统儒家埋首精研经书典籍却仅专通一经,甚至不能通一经的现象,程颐则归因于他们囿于“章句之末”而未能识得“道”。

B24比较古今所学后,程颐将“儒者之学”作为“求道”的研习对象。

因为他认为,“儒者之学”才最为“趋道”。

B25然于“儒者之学”中,程颐以礼学为论域并进一步阐述求“道”之方:“《礼记》除《中庸》、《大学》,唯《乐记》为最近道,学者深思自求之。

《礼记》之《表记》,其亦近道矣乎!其言正。

”B26经过实践检验后的某些理论知识虽然具备稳定性、持续性的特征,可它们与时境的一致性却难以恒久保证。

因此,程颐不仅强调“时”在礼学中的重要性,还指出行礼时必须坚持“损益”的态度:礼,时为大,须当损益。

礼之本,出于民之情,圣人因而道之耳。

礼之器,出于民之俗,圣人因而节文之耳。

圣人复出,必因今之衣服器用而为之节文。

其所谓贵本而亲用者,亦在时王斟酌损益之耳。

B27行礼不可全泥古,须当视时之风气自不同,故所处不得不与古异。

如今人面貌,自与古人不同。

若全用古物,亦不相称。

虽圣人作,须有损益。

B28可是,在以“损益”的方式行礼时,践礼者也必须以明确礼义为根本前提,否则就是一种“伪”的表现,故其主张:“学礼者考文,必求先王之意,得意乃可以沿革。

”B29考诸礼文,必求于《周礼》《仪礼》与《礼记》一类的礼书典籍;但是,礼书在流传的过程中遭受秦焚兵燹以及后世儒者的附会、伪托、窜改等复杂因素而导致其失去本有的面貌:“今之礼书,皆掇拾于煨烬之余,而多出于汉儒一时之傅会,奈何欲尽信而句为之解乎?然则其事固不可一二追复矣。

”B30对于明道所描述的礼书经文中残缺、汉儒附会等现象,朱子认可的同时又对《礼记》中所记载的制度、思想等方面的经文内容采取质疑的态度:“大抵说制度之书,惟《周礼》、《仪礼》可信,《礼记》便不可深信。

”B31既然礼文中存在附会、失真的现象,那么礼学研究的必要性与研治礼学时所采取的态度便成了礼学研究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而这种情况也为朱子所注意到:“礼学是一大事,不可不讲,然亦须看得义理分明,有余力时及之乃佳。

不然,徒弊精神,无补于学问之实也。

”B32礼书不全固为事实,然其所陈制度、礼事等细节问题却也未予以详述;又因礼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不断损益的情况,故而导致今之学者学礼已属难事,何况要付诸实践?礼在维系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意义重大,至于学礼该从何处入手,朱子主张首看《仪礼》。

这不仅是由于“《仪礼》是全书,其他皆是讲说”,还与其以《仪礼》为“本”的做法密切相关:《仪礼》,礼之根本,而《礼记》乃其枝叶。

B33荆公废《仪礼》而取《礼记》,舍本而取末也。

B34尽管朱子以本末分判《仪礼》与《礼记》,然其依旧强调二者在治礼时不可偏废。

因为《礼记》所涵摄的诸多事理皆依《仪礼》而发:“《礼记》要兼《仪礼》读,如冠礼、丧礼、乡饮酒礼之类,《仪礼》皆载其事,《礼记》只发明其理。

读《礼记》而不读《仪礼》,许多理皆无安著处。

”B35返观礼学发展史,礼学虽因沿革损益而能因应时势的发展,但也由此产生了“失其意而莫之知”、不晓“名物度数”以及“差舛讹谬,不堪着眼”等诸多礼学问题。

B36尽管礼因损益而能执流以溯其源,可是也要遵循礼学内在的逻辑发展。

针对汉儒治礼时的武断做法,朱子直陈其弊:“汉儒说礼制,有不合者,皆推之以为商礼,此便是没理会处。

”B37朱子此说,不仅表明他坚持以“义理”解礼的立场,还出于其对同种礼学思想的理解采用不同版本的文献两相对照的做法:“凡文字,有一两本参对,则义理自明。

如《礼记》中《丧服小记》、《丧服大传》都是解注《仪礼》……”B38然而,礼以义为尊的思想被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贯彻到治礼过程的始终。

礼“义”不仅须依礼仪存在,还据后者以明其“义”:本朝陆农师之徒,大抵说礼都要先求其义。

岂知古人所以讲明其义者,盖缘其仪皆在,其具并存,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所谓“三千三百”者,较然可知,故于此论说其义,皆有据依。

若是如今古礼散失,百无一二存者,如何悬空于上面说义!是说得什么义?须是且将散失诸礼错综参考,令节文度数一一着实,方可推明其义。

若错综得实,其义亦不待说而自明矣。

B39这种思想均表明朱子治礼时所坚持的原则:既以礼义为尊,又注重涵括“节文度数”等内容的禮仪。

所以,他盛赞郑玄在考证名物制度方面的成就:“郑康成是个好人,考礼名数大有功,事事都理会得。

如汉《律令》亦皆有注,尽有许多功。

”B40理学虽然作为一种异于汉唐章句训诂、名物制度考证的学术范式,但是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治学时则兼采理学、汉学之长。

故此,他不仅肯定以郑玄为代表的经学家的学术造诣,还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治礼的过程中:看《乐记》,大段形容得乐之气象。

当时许多刑名度数,是人人晓得,不消说出,故只说乐之理如此其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