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理性

合集下载

诸子百家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

诸子百家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人物儒家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追求,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注重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倡导孝道、___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___、___、___道家思想主张: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简朴。

反对功利主义和社会规范,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

老子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老子、___、列子墨家思想主张: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以仁爱为中心,消除社会不平等和战争。

注重改革社会制度来实现和谐。

___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___、___名家思想主张:名家思想主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辩证思维。

追求个人成功和社会利益的平衡。

提出“实事求是”和“胜任论”的观点。

纵横家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___、___、___法家思想主张:法家思想主张严格的法律和刑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权威。

强调君主的权力和统治,注重实际政绩。

___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___、___、___兵家思想主张:兵家思想主张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和战争胜利的策略。

提倡实用主义和策略性思维,推崇武力的运用。

孙子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孙子、___、___阴阳家思想主张:阴阳家思想主张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自然观,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形成。

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

___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___、___波斯思想主张:波斯思想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的追求。

宗教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很大。

波斯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___创始人佛陀子是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佛陀子犹太思想主张:犹太思想注重宗教和道德规范,认为人类应该遵守的戒律和传统。

___对中国思想的影响不大。

代表人物:无总结: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主张和代表人物,涵盖了道德伦理、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等众多方面。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一、广博的知识体系1、儒家的知识体系含有丰富的政治理论:儒家的政治理论在古代可以说是最完善的,其思想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教育、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在解决国家统治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儒家的伦理教育:他们提倡勤奋上进,智慧务实,创造性思维,开拓新思路,注重德育,严明礼节,尊敬师长,尊重有权者,孝爱父母,行爱心施舍,全心全意助人,就是其伦理道德体系所提倡的。

3、儒家的思维哲学:重视立人之道,思深而沿用,以静制动,笃守正道,唯识乎民。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理性的审慎,不是通过感性的心理而是通过理性的思维,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优秀的文化传统1、儒家文化追求整体自然和谐:儒家思想倡导“把应该做的去做,做不可能做的去想,想不可能想的去观察” 。

有负累无怨,有责无怨,有实无虚,有礼无亏,有教无罪的思想。

2、儒家文化的正义感:儒家思想强调,正直而恒久的道德思想,尊重社会正义,倡导非暴力的维护正义,反对以野蛮的武力维护秩序,也反对贪婪、财富至上的精神。

3、儒家文化重视伦理道德:儒家辨证教育,了解和把握了人性本质和伦理道德,崇尚以仁德来尊敬人,以仁操来管理官吏,以仁心来教育子民。

三、文明的独特审美1、儒家文明崇尚自然与养性:儒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道”,秉持尊贤重士,尊重仁义礼智信,兼爱励恤,弘扬仁慈之美,追求道德的养性、理智的境界。

2、儒家文明重视读书的自负:儒家思想强调学习,注重个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以及文化修养的把握,而学习是提升技能和修养的主要途径,做到读书习道,从中体会其乐趣,乐此不疲。

3、儒家文明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崇尚贤者:儒家文明重视文明与修养,重视人生境界的追求,崇尚温柔仁慈,敦厚坦荡,尊重自然,绝不平静轨迹,非贤者无以入其室。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三大哲学为主的哲学

三大哲学为主的哲学

三大哲学为主的哲学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最高形式,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流派和主题。

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领域中,三大哲学被视为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学派,它们为人类思维和哲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三大哲学分别是“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和“非洲哲学”。

东方哲学东方哲学是指起源于亚洲的哲学传统,包括中国哲学、印度哲学、日本哲学等。

东方哲学强调整体性、宇宙观、自然观,并注重个体与宇宙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中,儒家、道家和佛家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派。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义和忠信,道家注重自然、无为而治,佛家则教导人们超脱痛苦,追求解脱。

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是指源自欧洲的哲学传统,包括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现代哲学等。

西方哲学强调逻辑、理性、个体尊严,并关注人类自由意志与道德价值观。

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探讨真理、美德与国家的关系;基督教哲学强调上帝、信仰与救赎等议题;现代哲学探讨自我、意识、存在等问题,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等思想。

非洲哲学非洲哲学是指源于非洲大陆的哲学传统,包括传统非洲哲学和现代非洲哲学。

非洲哲学强调社区、自然、神灵与精神世界,并倡导尊重传统、弘扬智慧。

传统非洲哲学包括神祇崇拜、部落传统、口头传承等;现代非洲哲学关注权力、身份、现代性等议题,如西方哲学与传统哲学的融合。

在三大哲学中,东方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自然调和;西方哲学强调理性、道德、民主;非洲哲学强调共同体、传统、神秘。

三者各有卓越之处,彰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追求与哲学意识。

正如世界哲学史中所记录的,三大哲学为主的哲学在人类思维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世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的启迪。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

在孔子看来,人本主义是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重要性和主体地位。

孔子认为,人是天生的万物之灵,具有理性和道德,因此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

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论语·微子》)意思是说,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应该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仁爱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爱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孔子说:“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意思是说,仁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心,应该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逐渐推广到爱所有的人。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帮助,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年轻人应该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做事谨慎、守信用,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另外,中庸之道也是孔子哲学的重要观念。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处理事物时应该遵循中正平和的原则,不过分偏激或保守,保持适度的态度。

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子路》)意思是说,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但人们却很少能够长期遵循这个原则。

在礼仪之邦方面,孔子强调礼仪、规矩和秩序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礼仪包括各种仪式、礼节和规矩等,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言语,使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手段、刑罚来管理百姓,他们只会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礼仪来管理百姓,他们不但有羞耻心,而且心悦诚服。

最后,承天命也是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循天命行事,尊重天理和自然规律。

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意思是说,不懂得天命的人不能称为君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繁荣、哲学昌盛的时期之一,众多思想家、哲学家纷纷涌现,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和思想体系。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四德,通过道德教化实现个人自我修养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

儒家对于经典的注解和解释极为重视,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被誉为“文化学派”。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一种利他的心理状态,是治理社会的根本。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概念,主张“天命之谓性”,“仁爱之谓仁”,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荀子则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认为“性恶论”是正确的,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性中的恶。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源于老子和庄子,主张“道”为本,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精神追求,主张遵从自然,追求自我解放。

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禅修色彩,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老子首倡道家思想,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强调道是无法言说的,需要通过感悟和体验来理解。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道心一致”的境界,认为万物皆为“无为”而成,强调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源于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社会道德理念。

墨家认为人们应该抛弃利己主义,秉持“天下为公”的观点,实现“兼爱”和“非攻”的和平社会。

墨子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反战主张的思想家之一。

墨子关注具体实践,他提出了许多有关建设社会的具体措施,如“节用”、“务农”等。

墨子也是工匠阶层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尊重劳动和实际工作,强调实用主义。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源于商鞅、管仲等人,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强盛。

法家思想强调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强调实用主义的原则。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是由孔子及其后继者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仁、礼、义、智等,旨在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

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是一种对他人的爱和关怀,要求个人心存仁爱,以人为本。

儒家认为,个体的幸福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幸福,因此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个体和社会之间最基本的纽带。

儒家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礼。

儒家认为,礼是一种行为准则,规范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个人能够建立起互相尊重、关心、支持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道德、政治和文化等多重意义,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个人应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他人着想。

儒家认为,个人应当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履行道德义务,个人才能成就真正的人格。

智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儒家强调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个人能够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并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智慧不仅指个人的学识和智力,还包括对各种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倡导的仁爱和关怀的理念,对于家庭关系、友情和社会互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儒家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促使个体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其次,儒家的价值观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和稳定。

礼的概念规范了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使得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和有序。

儒家思想注重实践和行动,在社会中推动了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确立。

此外,儒家思想推崇智慧和学习的重要性,促使中国古代社会以及后来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相比有何特点?

儒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相比有何特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相比有何特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人应该遵循“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通过个人的修养来达到和谐、和平的社会状态。

而其他哲学思想则更加注重理性思考、推理、逻辑等方面,如西方哲学中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更多地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而不是道德修养。

二、强调家庭儒家思想强调家庭,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尊重、信任,以达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而其他哲学思想则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如西方哲学中的自由主义、唯物主义等,他们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而不是家庭。

三、注重社会秩序— 1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认为社会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

而其他哲学思想则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如西方哲学中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他们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而不是社会秩序。

四、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应该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而其他哲学思想则更多地强调理论、学术研究,如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唯物主义等,他们更多地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不是教育的实践性。

儒家思想与其他哲学思想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家庭、注重社会秩序、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特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承的重要原因。

— 2 —。

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特点,它代表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派和思想的多元化,各家主张各异,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

其所呈现的哲学思想和智慧精髓,持续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进行探究,从而了解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遗产。

一、儒家思想儒家在诸子百家中历史地位最重要,其思想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著作为代表。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社会规范,可以使人格正志直,显达天下。

儒家主张中庸,适可而止,把握度,不走极端。

同时,儒家的思想注重实践性,其追求社会和政治稳定,不仅传承了中国五千年来的文明,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远古时代,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巨大。

许多中国的社会道德规范、政治理念、家庭处世观都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儒家思想倡导的孝道、忠诚、正义等尊重传统价值观,被视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之一。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了社会秩序,通过规则与制度建立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性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作品《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之一。

道家思想认为,万物皆有道,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反对权势和权威,主张以符合自然法则的方式来处理事情,以达到和谐与稳定。

道家追求的是超越生死、超越现实和理性思维的终极境界。

道家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中国文化中的“道”,已成为一种哲学、伦理和世界观的体现。

同时,“道”也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家思想推崇的“无为而治”,更是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贡献巨大的部分之一。

这种理念代表了某种程度上的宁静与和平,被誉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来源于墨子,它以《墨子》及其它著作为代表,旨在通过摒除私利与争斗,实现天下共同繁荣。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认为“犯我者,我可以极其,屈我者,我可以〇蒸”,强调爱与公义,提倡无私奉献。

诸子百家哲学思想要点整理

诸子百家哲学思想要点整理

诸子百家哲学思想要点整理儒家儒家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社会规范的遵循。

孔子是儒家最著名的代表。

- 仁爱思想: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 五常思想:这包括了人际关系中的忠、孝、节、仁和义。

- 教育思想:儒家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更好。

道家道家强调的是顺应大自然,以及去掉对于权力和财富的追求。

老子是道家最著名的代表。

- 道思想:强调自然之道。

- 自由主义思想:主张更少的政府干预,让人们自行决定自己的命运。

- 谦虚思想:遵从大自然、遵循天道。

墨家墨家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以比较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墨子是墨家的代表。

- 对等思想:墨家认为社会和谐应该依赖对等原则。

- 兼爱思想:墨家主张对所有人都关爱平等。

- 非攻思想:主张不主动攻击他人。

法家法家强调的是对于法律规则的严格遵守和实施。

韩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

- 法治主义:主张依法办事,追求法律公正。

- 功利主义思想:通过达成特定目标来评价一项行动的价值。

- 威权主义思想:认为最优秀的统治是由具备权力的人实施的。

兵家兵家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方面是战争和军事领导。

孙武是兵家的代表。

- 谋略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运用智慧。

- 信息管理思想:要重视军事间谍活动。

- 以柔克刚思想:强调灵活性。

名家名家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劝诱技巧和思辩技巧。

公孙龙和商鞅都是名家的代表。

- 论辩思想:认为说服他人的最好方法是通过有力的论证和分析。

- 言辞技巧:讲授如何使用言语说服他人的技巧。

- 学问的思想:认为通过研究和阅读可以获得更高的智慧。

墨尔本学派墨尔本学派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讨论本身,不强调具体的结论。

- 实验主义:主张通过实验来考量一个观点的正确性。

- 分析哲学:强调对逻辑和语言的分析。

- 杜绝歧义:认为使用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至关重要。

逻辑思维学派逻辑思维学派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思考方式和理性思维。

亚里士多德和弗雷格都是逻辑思维学派的代表。

- 科学主义:建立在经验和实证基础上的学科。

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核心价值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灵魂。

它是在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核心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1. 人性论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将人性分为内在的道德本质和外在的形式行为两个方面,强调了“天赋人权”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发挥自己能力和个性的权利。

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的道德本质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只有通过内心的清净和修养,才能最终体现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2. 社会关系论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着亲和、友爱和和谐的社会。

这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的区别,儒家认为人不能单独存在,只有在和别人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儒家也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人际关系中的核心和基础,在家庭中,人们可以得到最真挚的情感和关爱,也可以学会付出和分享。

3. 教育论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被看作是塑造人性和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

儒家强调了对教育者的要求,认为教育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学术能力,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同时,儒家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点和潜力,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它被认为是人类最高境界的表现。

儒家强调了仁爱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仁爱,才能够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儒家还提出了“待人以诚,言人以信”的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诚信和信任的关系,这将有助于建立起更加紧密、更加理性、更加平等的社会秩序。

2. 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精髓。

这种思想倡导的是不断追求和谐、和平、公正和协调的人类生存道路。

解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感情与理性关系

解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感情与理性关系

解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感情与理性关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感情与理性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感情与理性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感情和理性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感情和理性的统一。

在儒家思想中,感情被视为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表达和体现。

孔子提倡“仁爱”、“孝顺”等道德情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助。

而理性则被看作是指导人们行为的智慧和规范,是人类思维和决策的基础。

在儒家思想中,感情和理性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在感情的基础上发展理性,才能使人们的行为更加合乎道德规范,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思想中也强调感情与理性的统一。

道家注重个体内心的平衡和调和,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理念。

在道家看来,感情是人类内心的真实表达,是个体与世界相互联系的纽带。

而理性则是人类思维的清晰和明晰,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智慧。

道家认为,感情和理性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在感情的基础上发展理性,才能使个体更加平衡、更加自然,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佛家思想中也探讨了感情与理性的关系。

佛家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超脱,提倡“舍弃执著”、“超越生死”的境界。

在佛家看来,感情是人类内心的执著和纠缠,是个体与世界相互纠结的根源。

而理性则是人类思维的超脱和解脱,是指导人们超越世俗纷扰的智慧。

佛家认为,感情和理性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关系。

只有在感情的执著中发展理性的超脱,才能使个体摆脱轮回的苦海,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感情与理性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话题。

感情和理性并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中,感情和理性的平衡和协调至关重要。

简述儒家的思想

简述儒家的思想

简述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以孔子为先驱,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中国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律学、宗教信仰、礼仪学、思想文化等诸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有“仁、义、礼、智”四大原则,首先是“仁”,它是儒家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

“仁”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指的是对贫贱者表示怜悯与爱护,不把穷人当作社会的负担;二是“仁义”,指的是做事情要有道德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合乎礼仪,以“礼”治事,以“义”行事。

其次是“义”,它是儒家理论最具有统一性的理论之一,它指的是我们要把伦理和道德统一起来,以道德归纳出人类行为合理性的标准,是指行为要表示真正的仁慈和公正,让别人不被伤害。

再者是“礼”,它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和排斥暴力的错误性。

儒家的礼仪是把道德和认识的统一,以道德为核心思想,它是以崇尚文、正义至上的理念为基础,把“仁”、“礼”、“义”以及“智”统一起来,作为社会治理、道德纪律、行为准则和教育标准。

最后是“智”,它指的是有理性的思考,带有智慧的行为和思想。

儒家把“知”的智慧和“仁”的和谐统一起来,并认为,只有以智慧出发,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仁义。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而且也是全世界最经典的哲学理论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为本,“义”为根,“礼”为表,“智”为先,以此为核心把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文化等学科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儒家观念虽然早已消失,但人们把它看作是一种教育的哲学,即把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作为人的道德准则,作为行为准则,作为教育准则,从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古今中外,无论是教育还是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核心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核心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核心中国古代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哲学传统之一,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代表人物和独特的思想核心。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核心。

0.引言中国古代哲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哲学体系,他不仅仅是关注哲学思想的得失,更注重人们对自身修养的追求及尽善尽美的人生态度。

在这条漫长的哲学道路上,中国古代哲学孕育出了各式各样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核心理念。

一.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核心,将其作为儒家思想的价值追求。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仁爱与尊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准则,希望通过对这一系列的道德价值观的遵守,达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目标。

二.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中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的思想核心在于追求自然、宇宙和人类的整体和谐与平衡。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行为上的无为,追求身心的放松与自然。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个体的内省与感悟,主张摒弃功利主义和世俗欲望,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和人生的满足。

三.墨家思想墨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中具有特色的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核心,他主张人类应该彼此关爱,摒弃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强调道德和理性,主张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欲望,致力于减少人类之间的纷争,追求和平、和谐和公义。

四.法家思想法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中相对特殊的一个流派,其代表人物为韩非子。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认为政治权力是社会管理的核心。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追求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约束和强有力的统治,社会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稳定和发展。

五.名家思想名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中的一个小众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荀子。

名家思想强调礼仪、名节和优秀品质的追求,主张人们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应该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

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

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中国古代哲学历经漫长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纲五常、儒释道三家等丰富多彩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重点介绍儒、释、道三家哲学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意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仁爱和礼仪。

其早期代表人物是孔子,后来又有孟子、荀子等思想家。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提倡以仁爱为中心的人伦道德,强调个人品格修炼、家庭美德、社会和谐,追求天下大同、社会和谐。

其文化特点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教育、礼仪、雅乐、史书等方面的发展。

儒家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这些伦理道德的核心要义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和行事准则,例如“以孝报恩”、“五常修养”等,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规范和公正司法提供了智力支持。

同时,儒家的思想体系也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影响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

释家文化释家哲学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思想体系,其核心价值观是慈悲、智慧和空性。

佛教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后来有大乘佛教、禅宗、华严宗、天台宗等分支发展。

佛教思想注重禅境、“涅槃”、工具化的“因果”等概念,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解脱”方向性,强调内在的思想境界和修行道路,尤其重视心性净化和人生意义的追求。

其文化特点是较为深入地挖掘人类内心世界的寓意和天然精神,强调心灵独立、生命拯救等价值关怀。

佛教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人类的文化繁荣和思想进步。

佛教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内心和境界、心灵与世界的关系、人类本质和人生意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其重要,能够促进人类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完善。

佛教的艺术和文学也深入人心,经典要义、佛像雕塑、曼陀罗、音乐艺术等等,催生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

道家文化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追求道的自然和虚无。

理学 心学和儒学的关系

理学 心学和儒学的关系

理学心学和儒学的关系
理学、心学和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流派,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首先,儒学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哲学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而理学和心学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派。

理学强调“理”和“气”的关系,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强调理性思维和理性原则的重要性。

心学则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和道德修养,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提出“性即理”、“心即理”的观点。

因此,可以说理学和心学都是在儒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其次,理学和心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儒学的两种不同发展方向。

理学注重理性思维和宇宙法则的探究,强调理性原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心学则更加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和情感道德的培养。

虽然它们在某些观点上有一定的分歧,但都是以儒学为基础,致力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

此外,理学和心学在历史上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互动。

例如,理学家朱熹对心学有所发展,提出“理气相辅”、“格物致知”等
重要思想,而心学家王阳明也对理学进行了批判和超越,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理论。

这些交流和互动使得理学和心学在儒学思想体系中相互交融、互相影响。

总的来说,理学、心学和儒学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名词解释

儒学的名词解释

儒学的名词解释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学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是中国古代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儒学主要包含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伦理、政治治理、教育教化以及个人修养的思想和理论。

它在中国的影响深远,不仅指导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也对中国人民的品行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仁、义、礼、智、信等概念。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仁。

仁是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儒家修身、治国和平民的基本准则。

在儒学中,仁被视为一种善良、宽厚、慈爱和关怀他人的心态和行为。

儒家认为,只有具备仁的品德,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并实现人们的共同发展。

儒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义。

义是指人们应该按照道义原则去行动和处理事务,并为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着想。

儒家强调,个人应该以义来调节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使其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只有通过遵循义的准则,个人才能取得真正的快乐和成就。

礼是儒学思想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礼在儒学中既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也是一种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方式。

儒家主张,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应该遵循礼的规范,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智是儒学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智是指个人应该具有逻辑思维和理性决策的能力,并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

儒学强调,智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信是儒学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有诚信的态度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信意味着诚实、守信、追求真实和对他人和社会有责任感。

儒家认为,信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只有具备诚信的品质,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

以上所述的仁、义、礼、智、信是儒学中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概念在儒学的理论体系中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础,也是儒学在中国社会中持续发展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指导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哲学理性摘要:情感是孔子仁学的第一原则。

理性和情感的关系是孔子仁学的主要课题。

孔子以“仁是理性的普遍情感”这一论断解决了理性和情感的统一。

宋明新儒学以“生生”为核心,重新肯定了被佛学消解的理性和情感,在自然目的论中理性和情感完成了统一。

关键词:理性;情感;仁;生成德践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的不易信条。

“亲亲、尊尊”的德性伦理,是儒家义理的核心内容。

在先秦,孔子首次为儒家的德性伦理提出了一个合理可靠的论证,其核心在于情感原则。

在孔子之前,“人为什么要过道德生活”这个命题是和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天、帝关联在一起的。

孔子的仁学,以情感为第一原则,以理性和情感的统一为主线,开创了以“道德何以可能和何以必须”为根本课题的儒家哲学。

孔子的仁学中,天的人格神意味淡化,而道德实践的主体-人的作用凸显,以亲情为起点的情感原则和有别于认知理性的实践理性原则双翼并举,最终指向一条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成圣之路。

道德何以可能?何以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个普遍性的原则。

孔子从孝、悌这种真真切切的可感可验的家庭亲情为出发点,为他的仁学体系建立了一个普遍性原则-情感。

孔子认为,人是有情感的生灵,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1],从出生到老死,时时刻刻都处于父母、兄弟、朋友等五伦的情感互动之中。

情感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人又是有理性的生灵,每个人都能从“有限”的爱亲推广到“无限”的爱人。

既然情感是必须的,而且又可以是普遍的,因此,德性伦理就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有共同的,不因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标准。

这样,孔子的仁学就为“人要过有德性的日常生活”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论证。

还应该强调的是,情感原则,是内在的。

因此儒家哲学注重体验、体证。

孔子为儒家哲学建立的主体性原则,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和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对后世儒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实际上就是指恻隐之情人皆有之。

孟子的“义在内”,“仁义内在”的论述,是对孔子建立的情感原则的内在性和普遍性的进一步论证,而且有了新的内容。

孔子建立的情感原则,是从孝、悌的亲情而来的,其主要特点是真实无伪,孔子是用“人之生也直”[1]这一说法来说明此点的。

真实的情感在理性的提撕下成为“爱人”的普遍情感,并在实践过程中,无过无不及地表达为礼仪,也就是外王层面。

在孟子的时代,对“情”的讨论进一步深入了。

孟子承继了孔子的义理规模,认证了情感原则的内在性和普遍性,但他比孔子更进一步,他在源头上,把情感认定为是“善”的,以“恻隐之情”来讲“情”,就是说,情之本是善的,这体现在他的性本善的说法中。

“性本善”就是“情本善”。

爱是情,但是,爱也有个是非对错,“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这样的恻隐之情,已经是知是知非的理性的情感了。

也就是说,孟子把在孔子处必须交付给理性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予以调节才得以无过无不及的情感简洁地浓缩到他的本善之情中。

因此,在孟子的理论中,他很少言及“中庸”,很少言及在孔子处时时要言及的以理性调节情感。

因为,孟子的本善之情已经具有理性的品格,即无过无不及的中庸品格。

这样,在孟子处,重心就着落在如何把这个本善之情“扩而充之”了。

当然,扩而充之,这也涉及到了人的理性的作用。

儒家义理的核心是情感和理性,即便象孟子,已经把理性品格内化在本善之情中,他也同样强调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理性是不可或缺的。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当然是情感。

这是强调了情感的内在性和普遍性。

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表述把孔子仁学的核心原则-情感原则完全肯定下来,并做为成人之“道”的出发点,同时,强调“发而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在成德践履的过程中,理性的调适功能同样不可忽视,所以才要“修道之谓教”。

《中庸》的思想和孟子的“性本善”的学说,都是在孔子开出的义理框架内的,核心在于情感原则,理性和情感的关系是其中的主线。

通常把“天人合一”做为先秦儒学的指归,似乎并不确切。

先秦儒学是基于内在情感的主体性道德哲学。

先秦道家,基于批判人的理性的有限性,以“形而上的负的方法”实现人对自身理性的否定性的超越,才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路。

而先秦儒学,从孔子开始,把情感作为道德实践的出发点后,天就基本上只是个虚位,而同时,对人的理性是作正面的评述的,不然,何以言“克己复礼”?何以言“修身”?如果说在孔子处,还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1]的感叹,到了孟子和《中庸》,就只讲知天、事天,讲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是天下之达道,进一步把情感原则作为道德践履的出发点和核心,并把这一内在而普遍性的原则完全肯定下来。

正因为情感原则,儒学才要讲体验、体证,它有别于思辨的道家智慧,不需要形而上的体系的完美构造;正因为实践理性原则,儒学才需要修身,才需要道德践履,由此成圣之道是个死而后已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慎思,明辨和笃行,需要不断学习和反省。

而先秦道家则是种境界形态的思辨哲学。

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来重建儒家的纲常伦理,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的。

在董仲舒的理论中,天是赏善罚恶的绝对至善的人格神。

这是一种神学目的论思想。

从儒学内部的发展来看,他的这一理论是和孔孟儒学异质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他不象孔孟那样把情感作为纲常伦理的出发点和核心原则。

因此,他就必须张扬人的理性。

在神学目的论的大框架下,他同时极力张扬了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并没有背离儒家,而且,还作出了他的独特贡献。

同时,他的目的论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为宋明理学的自然目的论提供了思路。

魏晋间玄学思潮起。

有无之辨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课题。

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儒家的纲常伦理并没有受到大的挑战。

而如果纯粹从思想史的层面看,玄学反倒为儒家的道德伦理作了形而上的论证。

这是一种时代背景下的儒道合流。

玄学为儒家道德哲学提供了一种思辨的方法论,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就发展为儒学的体用论了。

郭象的理论,认为名教和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裴頠的崇有论则认为名教不可越,而王弼的贵无论是最具有形而上的理论色彩的,认为必须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王弼仍然声称孔子是圣人。

圣人有情无情论,也是当时论争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孔孟儒学的两个基本要素理性和情感,在玄学思潮中都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讨论。

贵无论和贵有论,实际上都对人的理性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再加上情感问题的重新提出,自然这一概念的重新阐释,这些都开启了有宋一代新儒学的先驱者们的思路。

真正对儒学义理构成挑战的是佛学。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期间有个大发展,而到了隋唐,是其鼎盛时期。

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尤其是禅宗的盛行,使得儒家道德哲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现实的社会政治层面,儒家的纲常伦理依然是占统治地位,但是,有识之儒者清醒地看到,如果儒家仁义的内圣之学已然动摇,那纲常伦理的外王层面的大厦就岌岌可危了。

韩愈、李翱等人作了重建人文价值体系的尝试。

韩愈的《原道》辟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他在《原性》中进一步提出性三品说,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情则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

李翱在《复性书》中,则明确提出,要为儒家义理立性命之源,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

他们试图找到一个内在的普遍性的原则,重新来论证儒家德性伦理。

他们在儒家经典中以《大学》和《中庸》为据,这也是一个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上承先秦儒学,而下启宋明理学的。

然而,他们对孔孟儒学的义理核心并没有把握住,对佛学之于儒学义理的真正挑战之处看得不清,因此,他们没能建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儒学。

这个历史性任务有待于来者。

延至北宋初期,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高举反佛老二氏的大旗,可是,他们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社会政治层面来应对佛学,力斥其逃君臣之礼,去父子之情,绝夫妇之义。

公正地说,他们从韩愈、李翱走到的地方又往后退了一步。

他们只是尝试重建仁义道统。

而实质上,不破就不能立。

如果不能把握儒学义理的根本精神,和佛学对儒学德性伦理的挑战究竟在何处,就不可能重建新儒学。

这个历史性的任务,落在了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身上。

在考察他们对新儒学的建立各自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大体地描述一下佛学理论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儒家学说构成挑战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威胁。

大致可以从宇宙论、人生论、心性论来说。

佛学认为,山河大地一切皆是虚幻,宇宙万物是人心生灭妄想所生之虚幻之境;生死是可以轮回的,人的形灭了,神仍在,不断地轮回。

人生是个苦海,爱嗔痴三毒使得人生在世,永无快乐之时。

心是作用心,万法唯心。

万物皆因缘而生,缘起而性空,总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空。

实际上,我们可以简单明了地这么说,佛学理论把儒家义理中的两大要素理性和情感毫不留情地击碎,这是釜底抽薪之举,这种挑战是极其严峻的。

强调亲亲、尊尊,以孝悌为仁义之本的纲常伦理,不管是以情感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孔孟仁学,还是以理性为出发点和核心的荀子的礼学,还是预设了纯粹至善的人格神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在被抽掉了理性和情感两大要素之后,确实是大厦将倾。

内在的普遍性的原则无法建立,内圣层面无法挺立,那外王层面更是无从谈起。

佛学的根本理论已经把理性和情感的不可靠和不确定性说得很透彻了,如果只是简单地重新以情感或理性作为内在普遍性原则,名之曰性命之源,那是一种无视佛学挑战的作法,至少是无法与之相衡的。

如何重新找到一个无可置疑的基点,找到一个完全可靠的内在普遍性原则,从而为儒家义理寻找一条出路,为道德何以可能和何以必须的问题重新予以论证,这就是北宋理学的急切的历史性课题。

考察北宋理学这几位代表人物,时刻必须关注以下两点:其一,他的理论如何回应和反驳佛学?其二,他的理论找到了什么样的内在普遍性原则,来重建儒家的德性伦理?不用这两点来衡量一个理论体系,那很可能要么失之简单,要么失之附会。

以下我们略微评述一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几位代表人物。

《太极图说》和《通书》是周敦颐的主要著作。

其特点是以《易传》为文本依据,以阴阳五行说构造宇宙论模式,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来自太极之动静。

实际上,本源是无极也罢,是太极也罢,都是次要的,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敦颐以此来回应佛学的山河大地皆幻的宇宙论,彼言一切皆为“假有”,我则言一切皆“真实”,彼言“虚”,我则言“实”。

天地万物一切皆实,这确实是很关键性的一点,如果一切皆是虚幻,礼义仁智信从何谈起?所以,周敦颐从此点入手,以回应佛学,是大有功于儒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