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医疗辅导在住院患儿中的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儿科护理发展报告

儿科护理发展报告

儿科护理发展报告1福建省儿科护理基本建设情况1.1儿科护理的建设与发展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

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

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

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

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

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

谈儿科临床医学研究进展

谈儿科临床医学研究进展

谈儿科临床医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儿科医生们的努力,儿科临床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进展不仅拓宽了儿科医学领域的知识边界,也为儿童健康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儿科临床医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力求展现出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

一、儿科基因研究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儿科基因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通过对儿童遗传疾病的基因组学研究,科学家们不仅开发出了更加准确的基因诊断方法,也发现了一些与儿童疾病相关的新基因。

某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得以确定,这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儿科基因研究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更为精准的依据。

通过对患儿基因进行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儿的疾病风险和药物代谢特点,从而为患儿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

儿科新药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领域之一。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机制与成人存在差异,传统成人药物在儿童身上的疗效和安全性往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研发儿科适用的新药物一直备受关注。

最近,在儿科新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一些传统成人药物的儿科用药研究取得了新突破,改善了原有用药方案的不足之处。

也有一些针对儿童特定疾病的新药物研发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填补了某些儿科疾病治疗领域的空白。

三、儿科疾病诊断技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检验技术的不断革新,儿科疾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比如在医学影像方面,随着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儿科医生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诊断儿童疾病,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在实验室检验方面,一些新的检验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儿科疾病的诊断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诊断系统也开始应用于儿科临床。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帮助医生更快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病情和发展趋势,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效率和诊断水平。

小儿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分析

小儿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分析

小儿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分析小儿神经内科是儿科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负责诊断和治疗儿童神经系统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小儿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这些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挑战一:医疗技术进步带来的知识更新压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儿神经内科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这就给住院医师的培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确保能够为患儿提供最专业的诊疗服务。

对策:开展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为了应对医疗技术的更新,需要建立起持续的专业培训机制,在培训中不仅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加强与国内外专家的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最新的医疗进展,吸收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提高医师的水平。

挑战二:患儿治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小儿神经内科患儿的病情繁杂多样,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医学知识,包括神经学、内科学、影像学等等。

对于住院医师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不同患儿的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这给医师的学习和应用带来了困难。

对策: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为了更好地应对患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

建立小儿神经内科团队,包括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康复医师等专业人员,共同协助诊断和治疗患儿的疾病。

这样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挑战三:医患关系的管理和维护在治疗患儿的过程中,医患关系的管理和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患儿的情绪、家属的态度等都会影响治疗效果,而小儿神经内科的患儿通常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呵护。

医师需要和患儿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这对于住院医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对策:加强医患沟通和心理护理能力培训在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可以加强医患沟通和心理护理能力的培训。

通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提高医师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效果,增强对患儿心理健康的关注,从而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医患关系。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摘要: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模式不断升级,在儿童的护理中逐渐呈现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家长的参与,使儿童的护理能够充分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在儿科中应用这种新型护理模式对儿科的医学临床工作有着深远意义。

本文将从这种新型护理模式的概念出发探析其在儿科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新型护理;患儿恢复;家庭监护1.FCC的概念1.1 FCC模式的渊源在最初的儿科护理过程中,往往只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全程护理,家长一般只能在病房外等候或者只有极少量的时间与儿童进行交流。

这种护理模式不仅使儿童没有安全感也使得家长总是忧心忡忡。

笔者在进行相关文献的研读时发现许多专家就这一现象进行了专业分析,得出了长期的将患儿与父母进行分离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介于此,相关学者在20世纪中后期提出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简称FCC,并逐渐得到了应用与推广。

1.2 FCC模式的概念FCC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护理模式,其根本性质是对包括患儿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护理。

经过相关研究发现,对于患儿采取FCC护理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1.3 FCC模式的原则在这一模式下主要有以下原则,首先是要认识到家庭成员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无可厚非,家庭成员在儿童的成长中的作用是终身的。

其次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教育背景,医护人员要充分尊重每个家庭自身的护理方式。

同时,由于患儿的所有信息掌握在医院手中,对于患儿的情况,家庭成员没有全面的了解,所以医护人员要及时和家庭成员共享孩子的基本信息。

最后,在经济和情感上支持和尊重家庭成员展开的工作,以患儿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

1.FCC在儿科中的应用现状FCC因其独特性能够切实提高护理效率,不仅有助于患儿健康成长,更能给予患儿家庭希望。

因此,其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2.1 FCC模式在少儿麻醉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医疗设备和技术相继问世,患儿在手术中能够接受的治疗方案也逐渐增多,因为患儿本身的特殊性,其在麻醉手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儿童医疗中健康教育实施及效果评价

儿童医疗中健康教育实施及效果评价

1 2 健康教 育手册或宣传单 . 依 据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的病 因 、 症状 、 主要 治疗方 法 、 常用 药物、 饮食起 居 、 家庭护理 、 预防措施等 , 编写 专科健康 教育 手册
如骨折患儿在患肢石膏固定后, 如何观察患肢 的温度 、 感觉 、 指( 运动及末梢血运情况; 趾) 石膏烘干后, 如何保持石膏 的清洁干 燥 及患肢的皮肤清 洁; 石膏拆 除后 , 如何进 行患肢 的主动和被动 功 能锻炼。
的组织 。冬季组织患有哮喘病的儿童及家长进行冬令营 , 夏季组
如新生儿 怎样预 防红臀?脐部感染 怎么办?为什么不 能挑 “ 马牙” 为什 么提倡母乳 喂养 ? ? 6个 月以上 的患儿 怎样添加辅
食? 怎样补钙? 3 对 岁以上的患儿, 宣传挑食 、 偏食对健康有何 危
害?如何培养 良好 的卫生习惯和饮食 习惯? 如何引导良好性格的 形成? 怎样积极预防肾炎、 风湿热等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17 建立儿童活动室 .
减轻影响健康的危 险因素[它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 1 】 , 而进行的预防保健工作 中的重要环节 , 对促进病人恢复健康 、 预
防疾病 、 改善 医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闭 。在患儿的就 医治疗过程
中, 健康教育不仅要面对不 同年龄及性格 的儿 童, 还要面对不 同
交流穿插进行。 1 4 制定健康教育方案 .
家长关心的 、 迫切希望 了解 的事情应优先施 教, 如患儿的诊 断、 病情 、 疗方案 、 物名 称及 用药 目的, 治 药 特殊检查 的 目的及结 果, 、 神灯 雾化等治疗的 目的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家长获取 相关 信息 , 达到信息对等后, 于消除焦虑 、 有助 恐惧 、 担忧、 沮丧等不 良 情绪 , 同时能促使家长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首先,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在儿童常见病中,中医药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例如,中医药在儿童肺炎、儿童腹泻、儿童感冒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

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儿童肺炎时,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改善肺功能,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儿童腹泻的治疗中,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腹泻的症状。

此外,中医药还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儿童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儿童感冒等疾病。

其次,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中医药的治疗方法相对复杂,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术。

另一方面,中医药的疗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体现,不像西医药那样迅速见效。

这就需要儿科医生和患儿家长对中医药治疗的耐心和信心。

此外,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科学验证,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第三,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例如,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来研究中医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治疗原理。

此外,还可以通过临床研究来验证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疗效,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证据和依据。

同时,还可以通过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探索出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儿童疾病的治疗效果。

最后,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医药在儿科疾病中的研究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相关的科研项目。

医疗机构可以建立中医药儿科专科,培养更多的中医药儿科医生和研究人员。

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分层递进式带教模式的运用效果

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分层递进式带教模式的运用效果

DOI:10.16659/ki.1672-5654.2023.18.162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分层递进式带教模式的运用效果刘亚萍临沂市中心医院儿科,山东临沂 276400[摘要] 目的分析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分层递进式带教模式的运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临沂市中心医院儿科的26名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名。

观察组住院医师开展分层递进式带教模式,对照组住院医师给予常规带教模式,详细对比两种不同带教模式最终取得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住院医师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科理论知识以及专科技能操作能力考核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医患沟通技巧、风险识别能力、创新探索能力、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首次病程记录书写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医师对此次带教方法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分层递进式带教模式应用于儿科住院医师规划培训中,可有效提升临床带教管理质量,促进住院医师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住院医师的医学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能力以及临床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临床医学服务质量。

[关键词] 儿科;住院医师;分层递进式带教模式;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3)09(b)-0162-04The Effect of the Use of Layered Progressive Tutoring Model in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Pediatric ResidentsLIU Yapi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Linyi Central Hospital, Linyi, Shandong Province, 2764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use of layered progressive tutoring model in the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pediatric residents. Methods 26 pediatric residents of Linyi Central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April 2021 to April 2023, and all the residents were divided into 13 resid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13 resi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by computerized random selection. The resid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aught in a layered progres⁃sive tutoring mode, while the resi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aught in a conventional tutoring mode. The results of the two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were compared in detail. Results The self-learning consciousness and learning en⁃thusiasm of the resid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scores of the gener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specialty skil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clinical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risk identific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ability, clinical thinking and decision-making ability, first medical record writing and teamwork awarenes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Finally,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sidents with this tutoring metho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layered progressive tutoring model in pediatric residency planning and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inical tutoring management, promot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residents, and improve the resi⁃[作者简介]刘亚萍(1983-),女,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儿科临床。

儿科学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儿科学新进展和发展方向

儿科学新进展和开展方向儿科学是一门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身心安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m。

研究对象是胎儿至青春期〔18岁〕的儿童。

研究容包括: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开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天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等;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方法,尽可能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乃至完全恢复安康。

儿科学研究目的是保障儿童安康,提高生命质量。

近年来儿科学完成了从单纯临床儿科到儿童医学〔广义儿科学〕的历史演变。

儿童医学不再是以成人医学为主的医学架构中的一个小小的年龄分支,它是以生长发育为主线的生命过程的医学。

1国外儿科学专业新进展上世纪医学领域DNA双螺旋构造的发现、聚合酶链反响〔PCR)技术的应用、人类基因组方案的实现等高科技成果相继呈现,展示了人类科研思路的开展和方法学上的开拓进取,也预示新世纪儿科学大开展的美好前景。

当前儿科学开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也迎来了深化、提升、开展的大好局面。

保障儿童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是全社会对儿科学的根本要求,也是未来儿科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学术取向。

新诊断技术的涌现代组学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开展,根底医学生物学科给医学诊断领域带来新的曙光。

进入新世纪,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遗传生物学相关技术的应用对儿科领域疑难杂症的诊断更加深入,成为儿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人们已经意识到生物学的整体复杂性以及基因构成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而对这些交互作用的理解已经不能单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或转录组学水平去提醒。

关注生物分子之间途径及网络的动态变化和关系的系统生物学〔systems biology)或整体系统生物学〔global systems biology),则通过研究DNA、RNA、蛋白质和代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整合各种生物信息,从全局反映遗传背景和所处环境对生物个体的作用和影响。

医患共同决策在儿科中的应用进展

医患共同决策在儿科中的应用进展

医患共同决策在儿科中的应用进展医患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自1982年被首次提出,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同和重视,社会各界人士为更好地实施SDM做出了各种努力和探索。

虽然在SDM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

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在儿科领域实施SDM,强调患儿和家长共同参与临床决策。

在中国,关于SDM的研究屈指可数,且集中在成人领域。

现对目前SDM 在儿科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以便让更多儿科领域相关医务工作者认识并愿意参与和实施SDM。

一、SDM的概念及基本特征SDM是指在进行医疗决策时,医务人员首先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等)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优势以及风险等,而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等)通过权衡这些利弊,与医务人员充分沟通,告知医生他对疾病及相关风险等的观点,最后医患双方共同做出医疗决策[1]。

自SDM一词被提出,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概念性定义,关于基本特征的描述大致相同,即医患共同参与临床决策过程;医患互相分享信息;参考患者的意见与偏好制定决策;医患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后实施诊疗计划。

二、SDM的由来及发展SDM最早于1982年在美国医学、生物医学与伦理委员会关于健康护理决策知情同意的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将SDM视为基于互相尊重和伙伴关系的过程[2]。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对SDM的研究兴趣增加,SDM 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推荐实施。

200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布报告,支持以患者和(或)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并建议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实施SDM。

2007年华盛顿成为第一个为实施SDM的医生提供额外法律保护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

欧洲国家也同样鼓励患者更多地参与医疗决策,比如荷兰在政府网站发布患者决策辅助工具(decision aids,DAs),法国通过司法裁决方式加强患者知晓信息的权力[3]。

国外SDM最早应用于肿瘤诊治决策领域,其后包括重症、急诊、内分泌、骨科、普外科、风湿免疫、血液科、神经科、全科医学、护理、心血管等多个学科也将SDM应用于临床实践[4]。

儿科护理新技术新项目大全

儿科护理新技术新项目大全

儿科护理新技术新项目大全儿科护理是医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科护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儿科护理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希望能够为广大医护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儿科护理中的新技术之一是远程医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远程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医疗模式。

对于一些地处偏远地区或者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技术进行儿科护理指导和诊疗,极大地方便了患儿和家长。

其次,儿科护理中的新项目之一是家庭护理指导。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儿可以选择在家中进行治疗和护理。

因此,医护工作者需要对家庭护理进行指导,包括药物使用、护理技巧等方面,以确保患儿能够得到有效的护理。

另外,儿科护理中的新技术之一是智能医疗设备的应用。

智能医疗设备可以帮助医护工作者更准确地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这对于提高儿科护理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儿科护理中的新项目之一是疼痛管理。

针对患儿的疼痛管理一直是儿科护理的重要内容。

现在,一些新的疼痛管理技术如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也逐渐被引入到儿科护理中,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受。

最后,儿科护理中的新技术之一是基因检测。

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检测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对患儿基因的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患儿的疾病风险和治疗方案,为个性化护理提供更多可能。

总的来说,儿科护理的新技术和新项目为医护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也为患儿和家长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便利。

希望医护工作者能够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为儿童的健康护航。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是适用于住院患儿的理想的护理模式,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专家提出,如今FCC已被美国、加拿大及欧美国家的一些医疗组织一致认同为儿科护理的理想模式,各项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其优势也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认可。

目前,该护理模式亦逐渐被国内儿童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的儿科所接受及应用,并被列人教育目标和实践标准。

(一)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概述1.定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指在护理患儿的同时关注整个家庭的重要作用,应像关注每个儿童生理需要一样地照顾到其独特的情感需要、生长发育需要,社会交往及学校教育方面的需要。

FCC在内涵上秉承了整体护理的概念,但它更强调了家庭在患儿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FCC的护理理念包括8个核心概念,即尊重、支持、灵活性、选择、合作、信息、授权及力量,都是儿童照顾上不可缺少的要素。

护士与家庭建立信任、尊重的合作关系,共享信息,支持家庭参与护理,给予选择权,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信仰,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让患儿和家庭参与到医疗护理的计划、实施和评价的各个过程。

2.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重要性FCC综合考虑了患儿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需要,是适合儿科临床护理的良好模式。

家庭在儿童疾病治疗康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儿童的疾病可影响家庭的支持系统及生活质量,因此,开展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是儿科护理的重要方向。

FCC的护理理念是儿科护理专业发展的趋势,FCC的开展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缓解医患矛盾起了重大作用。

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需要树立理念、设立标准及建立制度来维持,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时间和耐心。

这一崭新的护理模式如能得以推广,将会更好地为患儿及其家庭服务,真正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3.FCC的特征与基本原则FCC是以建立患儿、家庭和照顾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基础,传递健康信念,尊重患儿和家庭的选择权,并强调三者间的协作。

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工作进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工作进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工作进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任务,为儿童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至关重要。

在工作进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况:工作进展:1.建立儿童专科医疗机构:成立专门为儿童提供医疗服务的儿童医院或儿科专科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2.儿科医疗人才培养:加强儿科医师和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儿科医疗服务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

3.完善医疗设备和技术:积极引进与儿科医疗相关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

存在的困难问题:1.医疗资源不足:儿童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人才和设备都面临一定程度的短缺。

2.医疗服务分布不均衡: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儿童医疗服务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3.医疗费用过高:儿童医疗费用高昂,使得一些家庭难以负担,导致一些儿童无法及时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对策建议:1.资源整合与优化: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儿童医疗服务设施,提高利用效率。

同时,推动建立跨地区或跨机构的儿童医疗服务协作机制,共享资源。

2.加强人才培养:优先培养儿科医师和儿科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儿科医疗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培训计划、职称评定和激励机制。

3.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儿童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加强医疗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多学科的综合医疗模式,提高儿童医疗的综合能力。

4.医疗费用优化和保障:加强医疗费用管理,推动医保制度的完善,降低儿童医疗费用负担。

此外,可以探索和推广儿童医疗服务的社会救助机制,确保有需要的儿童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衡量儿童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和改进,需要综合考虑资源配置、人才培养、医疗服务水平、医疗费用和社会保障等因素,并与相关部门、专家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改进措施。

临床应用中的儿科疾病诊治新进展

临床应用中的儿科疾病诊治新进展

临床应用中的儿科疾病诊治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医学研究的深入,儿科疾病的诊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儿科疾病诊治的新进展。

一、基因检测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基因检测成为科学家们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

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中,基因检测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通过对儿童进行基因检测,医生可以及早发现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存在,并为其进行精准的治疗。

二、免疫疗法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传统的儿科疾病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然而随着免疫疗法的逐渐发展,其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免疫疗法可以通过增强儿童的免疫功能,帮助其对抗疾病的进展。

对于一些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疾病,免疫疗法可以精准地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精准医学在儿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精准医学是近年来儿科疾病诊治领域的热门课题。

通过对患儿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个体化治疗方案,使得治疗更加精确有效。

在一些复杂的儿科疾病中,精准医学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四、远程医疗在儿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远程医疗技术的成熟,为儿科疾病的诊治带来了便利。

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医生可以通过视频会诊的方式与病患实时交流,进行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这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患儿来说,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五、生物仿生技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生物仿生技术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通过仿生技术,可以研发出更加智能化的医疗器械,用于儿童的体内疾病定向治疗。

此外,生物仿生技术还可以在儿科手术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六、心理治疗在儿童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心理治疗在儿童精神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心理治疗师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对于一些行为问题或心理疾病患儿,心理治疗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儿科医生的新技术应用创新医疗技术改善儿童健康

儿科医生的新技术应用创新医疗技术改善儿童健康

儿科医生的新技术应用创新医疗技术改善儿童健康儿科医生的新技术应用:创新医疗技术改善儿童健康儿童健康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医疗需求,儿科医生们一直在不断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来改善儿童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儿科医生常用的新技术应用,探讨它们对儿童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远程医疗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远程医疗技术成为了儿科医生们的利器。

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医生可以与患儿和家长进行视频通话,实时了解病情和症状,为儿童提供远程诊断和治疗建议。

这种技术不仅方便了家长,节省了时间和费用,还避免了长时间的等待和交通拥堵的问题。

同时,远程医疗技术也解决了一些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让更多的儿童能够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二、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逐渐应用到儿科医疗中。

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医生可以给患儿提供一种更具吸引力和娱乐性的疗法,使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更加配合医生的指导。

例如,虚拟现实游戏可以在疼痛分散的同时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运动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帮助儿童克服恐惧症,例如对注射和手术的恐惧,通过模拟情景,让他们提前适应和接受治疗。

三、基因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儿科医疗打开了新的大门。

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可以预测儿童的疾病风险和药物反应,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基于个体基因信息的精准医疗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治疗风险。

此外,基因组学技术还有助于儿科医生研究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四、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儿科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医疗机器人可以通过感知和识别技术为儿童提供陪护和护理服务,减轻医生和护士的工作负担。

同时,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也在辅助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部位和类型,为儿童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五、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在儿科医疗中的创新应用也为儿童健康带来了很大的改善。

2023年内儿科护理进展与趋势:解析未来关键发展领域

2023年内儿科护理进展与趋势:解析未来关键发展领域

2023年内儿科护理进展与趋势:解析未来关键发展领域2023年内儿科护理进展与趋势:解析未来关键发展领域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儿科护理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以满足未来孩子的健康需求。

本文将探讨2023年内儿科护理的进展与趋势,从几个关键的发展领域进行分析和解析。

一、儿科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在2023年内,儿科护理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

通过提供个性化的预防措施,早期检测和干预,可以减少孩子患病的风险,并提高他们的整体健康水平。

例如,针对特定基因组的儿童,可以进行基因筛查和定制化的预防计划,以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结合儿童体格发育和生活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和休息计划也将成为未来儿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精细化护理和个性化服务在2023年内,儿科护理将更加注重精细化护理和个性化服务,以适应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

通过合理利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

例如,医院可以使用肤色识别技术来准确测量婴儿的黄疸程度,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从而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通过使用智能监测设备和远程医疗技术,医护人员可以实时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提供全天候的医疗服务。

三、家庭护理与社区护理随着社会进步和家庭观念的变化,将更加重视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的发展。

在2023年内,儿科护理将更多地关注如何在家庭和社区环境中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例如,通过家庭护理计划,家庭可以接受专业护士或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以便更好地照顾患儿。

此外,与社区医院和机构合作,发展儿科护理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四、儿童心理健康护理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在2023年内,儿童心理健康护理将成为儿科护理的一个重要领域。

医护人员将不仅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

通过提供心理咨询、行为治疗和家庭支持等服务,可以及早发现和干预孩子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儿科住院健康教育流程及要点

儿科住院健康教育流程及要点

儿科住院健康教育流程及要点儿科住院是指由于儿童出现严重疾病或病情加重而需要长时间留院治疗的情况。

在住院期间,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恢复健康,进行儿科住院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儿科住院健康教育的流程和要点。

1.评估儿童和家庭的健康需求:在儿童住院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对儿童和家庭进行评估,了解儿童的病情和家庭的健康需求。

这个评估可以包括对儿童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的了解。

2.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医护人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制定专门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根据儿童的年龄、疾病特点和家庭环境等因素进行调整。

3.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资料: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和家庭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医护人员可以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资料,如宣传册、手册、视频等。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儿童和家庭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原因、病情的变化以及治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进行实际操作指导:针对具体病情和治疗过程,医护人员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指导,例如如何正确使用药物、监测体温、更换伤口敷料等。

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和家庭掌握必要的医疗技能,提高治疗的效果。

5.与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家属是儿童住院期间的重要支持者,医护人员可以与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家庭的担忧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医护人员还可以向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儿童。

1.疾病知识的普及:医护人员可以向儿童和家庭普及有关疾病的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症状及变化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的讲解:医护人员需要向儿童和家庭详细介绍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等。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进行治疗和康复,避免因误操作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3.心理支持和应对策略:住院期间,儿童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孤独等。

综合干预改善学龄期住院患儿医疗恐惧的效果

综合干预改善学龄期住院患儿医疗恐惧的效果

综合干预改善学龄期住院患儿医疗恐惧的效果李星慧;赵燕;王建军;龚芸【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medical fear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Methods From July to December in 2016,240 cases 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non-intervention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with 12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hildren in the non-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tayed in public ward,and the childre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tayed in the transformed fairyland ward.Besides,the childre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given to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The scores of CMFS,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In the CMFS,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four dimensions selected from highest to lowest were the medical environment fear,interpersonal fear,medical operation fear and self fear.The scores of CMFS,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non-intervention group (P <0.05).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can decrease the medical fear of hospitalized school-age children,reduce 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s.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在改善学龄期住院患儿医疗恐惧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7~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患儿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干预组和干预组,每组各120例.非干预组患儿入住普通病房,干预组患儿人住改造过的乐园式病房,并对干预组患儿进行综合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医疗恐惧调查量表得分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医疗恐惧调查量表4个维度中平均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医疗环境恐惧、人际关系恐惧、医疗操作恐惧、自我恐惧.干预组的医疗恐惧调查量表得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可以改善学龄期住院患儿医疗恐惧,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7(014)015【总页数】4页(P106-108,120)【关键词】学龄期;医疗恐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作者】李星慧;赵燕;王建军;龚芸【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医疗恐惧是对医疗经历及其相关事件的情感反应,是学龄期住院患儿常见的心理反应[1-2],已成为患儿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不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3]。

医患共同决策在儿科中的应用进展

医患共同决策在儿科中的应用进展

医患共同决策在儿科中的应用进展医患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自1982年被首次提出,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同和重视,社会各界人士为更好地实施SDM做出了各种努力和探索。

虽然在SDM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

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在儿科领域实施SDM,强调患儿和家长共同参与临床决策。

在中国,关于SDM的研究屈指可数,且集中在成人领域。

现对目前SDM 在儿科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以便让更多儿科领域相关医务工作者认识并愿意参与和实施SDM。

一、SDM的概念及基本特征SDM是指在进行医疗决策时,医务人员首先充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等)各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优势以及风险等,而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等)通过权衡这些利弊,与医务人员充分沟通,告知医生他对疾病及相关风险等的观点,最后医患双方共同做出医疗决策[1]。

自SDM一词被提出,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概念性定义,关于基本特征的描述大致相同,即医患共同参与临床决策过程;医患互相分享信息;参考患者的意见与偏好制定决策;医患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后实施诊疗计划。

二、SDM的由来及发展SDM最早于1982年在美国医学、生物医学与伦理委员会关于健康护理决策知情同意的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将SDM视为基于互相尊重和伙伴关系的过程[2]。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对SDM的研究兴趣增加,SDM 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推荐实施。

200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布报告,支持以患者和(或)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并建议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实施SDM。

2007年华盛顿成为第一个为实施SDM的医生提供额外法律保护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

欧洲国家也同样鼓励患者更多地参与医疗决策,比如荷兰在政府网站发布患者决策辅助工具(decision aids,DAs),法国通过司法裁决方式加强患者知晓信息的权力[3]。

国外SDM最早应用于肿瘤诊治决策领域,其后包括重症、急诊、内分泌、骨科、普外科、风湿免疫、血液科、神经科、全科医学、护理、心血管等多个学科也将SDM应用于临床实践[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医疗辅导在住院患儿中的应用进展基金项目:四川省妇幼保健协会科研课题(编号21FX09);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护理部科研课题(编号HLBKJ202101);四川大学工会理论研究课题(SCUGH2022-018)摘要:通过对近年来儿童医疗辅导文献的综述,总结出了儿童医疗辅导的发展现状、临床工作的开展和开展的效果评价,以及未来国内儿童医疗辅导的展望和挑战四个方面的内容。

以期为临床儿科护理进一步提升人文关怀服务,为发展儿童医疗游戏辅导提供借鉴,从而降低住院患儿的负性情绪,增加患儿就医依从性和家属满意度。

关键词:儿童医疗辅导治疗性游戏护理效果评价综述有调查显示,80%的儿童在住院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极行为,出院后2周内有54%的儿童可能还会继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包括沮丧、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的还会产生失眠、恐惧、进食退化等心理问题[1]。

由于对周围的环境和医护人员不熟悉,住院患儿会感到焦虑,同时疾病、检查、治疗和护理操作及手术等一系列的医疗经历,会给患儿带来各种程度的负面情绪,这些会使其配合程度降低,从而对精神健康构成威胁,还会给患儿造成心理上的伤害[2]。

儿童医疗辅导(Child Life)是儿童医疗辅导师(certified child life specialists,CCLS)利用治疗性游戏、音乐、绘本等方式,为儿童提供心理建设、非药物疼痛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增强其在压力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以降低焦虑、害怕和恐惧等负性情绪及疼痛感受,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育[3]。

医疗游戏是指通过对在医院就诊或住院过程中涉及到的场景和角色进行扮演,让儿童对就诊和住院的过程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减轻患儿的负性情绪体验,到达增加患儿的依从性,以及提升患儿家属满意度的目的。

1 儿童医疗辅导的发展现状儿童医疗辅导最早开展于1922年美国密西根州的一家儿童医院建立的游戏项目,1955年Emma Plank正式成立了国际上第一个儿童医疗辅导组织,随后于20世纪70-80年代逐渐迅速发展起来[4-5]。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儿童医疗辅导已成为高质量的儿科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到目前,北美已经有470多家医疗单位设置了儿童医疗辅导,并在加拿大、日本、英国、中国等24个国家设立。

Child Life近年来已引起国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

众多的研究和临床资料表明,将Child Life融入到医疗照护中,可以显著地降低儿童的焦虑和恐惧,稳定其情绪,并提高他们的治疗依从性。

中国首先在北京某医院设立,为需要的患儿开展医疗游戏辅导。

而后在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在美国CCLS指导下开展儿童医疗辅导项目,2018年该院筛选出有能力和资格的护士前往美国学习Child Life 相关知识并获得CCLS证书[6-9]。

目前,上海、南京、四川、武汉的大型医疗机构都逐渐开始探索儿童医疗辅导的临床实践,成立儿童医疗游戏辅导团队,为患儿提供医疗性游戏服务,是人文关怀的进一步体现。

2 医疗辅导临床工作的开展2.1组建医疗辅导团队由科室护士长组织查阅文献和咨询北京、浙江开展Child Life的专家[10],学习儿童医疗辅导项目的内涵、实施方式等,组建儿童医疗辅导干预团队。

成员职责:护士长负责团队管理工作、人力资源分配和项目整理质量把控,医师负责对患儿的治疗并协助配合患儿进行医疗游戏辅导的实施,病房的责任护士负责护理操作和健康宣教、对医疗辅导的实施与疗效进行观察,由研究生负责对数据收集和整理、并对儿童医疗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价,游戏治疗师(CCLS)则对游戏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展开技术指导[11]。

2.2设计医疗辅导方案设立游戏活动区域,具体操作内容为:通过学习国外Child Life游戏活动室根据儿童心理和喜好等的设计方案,在病房中设置一块区域为儿童医疗辅导游戏区。

环境温湿度适宜,配备环形圆桌和儿童座椅,并配有可供观看的电视;在游戏区墙面装饰温馨可爱的卡通图片,同时区域配有乐高积木、毛绒玩具、儿童画架、医疗玩具,以便让游戏更简洁舒服、充满童趣[12]。

在选择玩具的时要充分考虑到消毒的便利性,在活动结束之后,工作人员会对各类玩具进行分类消毒,比如桌椅等大型玩具采用擦拭消毒的方式,积木等塑料玩具采用浸泡消毒、晾干备用的方式,毛绒玩具类采用喷雾消毒并定期进行清洗。

游戏是幼儿阶段的基本活动,将治疗和护理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根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以及不同的医疗场景,通过配备符合各年龄段患儿需求的玩具、书籍、手工和各治疗所需的简单医疗用具[13],为患儿制定合适的治疗性游戏方案,归纳总结见表1。

表1 治疗性游戏方案游戏包游戏材料实施目的“紧张的医院”、“我不怕打针”内含一次性医用手套、洋娃娃,听诊器、血压计、输液架、输液器、针筒、胶布等医疗玩具,医院环境和治疗护理操作的绘本阅读手册。

通过将医疗用物作为游戏道具,熟悉住院环境,建立护患信任关系;使患儿熟悉常用的医疗用物,降低恐惧并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是小医生”、“医院小勇士”配备吸氧管、手术床、电极片、绷带等医疗玩具,扮演医务人员;自制宣教卡片,播放手术室动画视频;认识身体游戏的道具包括羊毛毡内脏图片、T恤衫及辅助工具。

减轻患儿恐惧和焦虑,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以及帮助患儿认识身体部位,了解疾病相关知识。

“分准备积木、拼图、棋盘,指导患儿和家属放散注意力游戏包”玩具汽车、橡皮泥、猜谜题等宣泄类游戏。

松技巧,减轻患儿和家属的焦虑;以及分散注意力,减轻疾病和操作带来的疼痛,提高依从性。

“辅助游戏包”配置彩色贴纸、棒棒糖,用于美术绘画和手工折纸的彩纸以及儿童剪刀。

该材料包用于鼓励、肯定、表扬患儿。

2.3筛选和培训护理人员由护理部、和人力资源部进行面试选拔,评估面试者的临床工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对本专科护理的人文关怀需求进行评价,并谈谈对Child Life工作开展有何构想。

要求所有的护理人员都具备5年以上的专科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的职称,并且通过培训和考核,能够熟练掌握Child Life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培训与考核是提升儿童医疗游戏辅导能力的主要渠道,课程设置包括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技巧、游戏辅导方法教学以及实战模拟训练;以实际的临床个案为基础,训练参加者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其交流及表达技巧,使其能将社会工作的价值及观念完全内在化。

本课程共24学时,将有来自国内各大院校的社工系老师及Child Life专家进行讲授及辅导。

课程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比如治疗操作前准备游戏的话术模拟、情绪卡片游戏创作、其他情景演练等,保证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在心中根深蒂固,与此同时确保临床服务技能扎实掌握。

在课程考核中,把课堂参与、作业报告、试卷测验、情景模拟等因素,都纳入到了评估的指标体系中,考试的内容与能力培养的目的相一致,从而对学员的持续参与进行有效的指导,并激发学习动机[10,14]。

2.4实施医疗辅导方案各科室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医疗游戏辅导方案,以静脉穿刺为例,具体实施的方案如下。

在儿童医疗辅导游戏区进行“我为不怕打针”的游戏训练,通过“交流-聆听-讲解-示范-体验”的流程使患儿了解留置针静脉穿刺全过程。

①交流:护理人员先对孩子及家长做自我介绍,用亲切的笑容及温和的态度,沟通,减少孩子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医护人员的畏惧。

②聆听:护士用简单的语言向孩子询问关于输液时的疼痛,例如:以前有没有打过针呢?是不是很痛呀?为什么害怕打针呢?等问题了解孩子们的内心。

③讲解:护士用动画和视频等方式说明留置针的使用方法,以及操作过程中缓解疼痛的措施。

④示范:用洋娃娃做模型,向小朋友展示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整个过程,并教授如何通过安抚、抚摸等方式减轻疼痛。

⑤模拟体验:小朋友挑选他们喜爱的玩具娃娃,在护理人员的带领下,在玩具娃娃上进行仿真操作。

⑥亲身体验:进行留置针静脉穿刺时,另外一位护士会同步在身边,对其喜爱的玩具娃娃做相同的操作,鼓励其要像玩具娃娃那样有勇气和配合[15]。

3 医疗辅导开展的效果评价3.1能够降低患儿的疼痛度研究结果显示,Child Life的开展能够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

张晓乐的研究通过对患儿自评和他评,疼痛评估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和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5]。

儿童对疼痛的感知能力比成年人更敏感[16],患儿的疼痛感受来源于心理上的恐惧以及身体上的疼痛。

李雪的研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儿的疼痛程度,得出患儿疼痛程度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

观察组的护理人员经过培训,在进行专业技术操作时,首先与患儿和家长展开沟通,如果出现疑问,会采用合适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并且在实际操作之前,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医学游戏辅导,来转移儿童的注意力以及加强患儿的认知,因此患儿的疼痛感受会降低,患儿的病情改善也更为明显[18]。

3.2能够减轻患儿的焦虑感研究结果显示,Child Life的开展能够减轻患儿的焦虑感。

凌芳的研究采用儿童焦虑障碍自评量表(SCARED)和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评估其心理状况。

两组患儿在入院第一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三日,伴随住院时间的增加和病情的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9]。

与父母分离、对陌生的诊疗环境产生恐惧,以及对未知的诊治过程的缺乏控制力,都是造成术后儿童出现焦虑的主要因素[19]。

张倩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围术期的中文版改良耶鲁围术期焦虑量表(m ‐YP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11]。

黄华等[20]指出,Child Life有助于缓解肿瘤患儿在置管中存在的负面情绪。

李忠新等[21]指出,将室内设置充满童趣化可转移患儿注意力,降低患儿紧张、焦虑情绪。

通过Child Life的实施能给患儿带去安全和舒适的感受,缓解其对治疗的恐惧,帮助患儿正确认识疾病,克服焦虑和抵触心理。

3.3能够增加患儿的依从性研究结果显示,Child Life的开展能够增加患儿的依从性。

黄华的研究从三个等级(优、良、差)评价患儿的配合程度,结果显示医疗辅导的开展有利于患儿的配合度增加[20]。

将患儿喜欢游戏的特征运用诊疗过程中和贯穿于护理操作中,患儿在选择自己感兴趣游戏时,能够减轻对住院的恐惧,并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和配合操作治疗。

陈雁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依从率为95.91%高于对照组81.63%,P=0.0250(P<0.05)[22]。

儿童医疗游戏辅导可以借助游戏互动安抚患儿心理,促进对健康知识有简单的了解,改善患儿对于医院的刻板印象和对医务人员的抗拒心理,配合治疗和护理操作,从而提升治疗的效果;同时护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观察患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从而对患儿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这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最好方法[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