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简述传播的类型
简述传播的类型
1. 内向传播:就是自己向自己传递信息,用于形成自我意识,促成自我觉醒。
2. 人际传播:依据两条原则,一是信赖,二是成本-效益。
3. 群体传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容易造成群体压力。
4. 组织传播:马克斯·韦伯说“有一个管理主体的群体就是组织”。
组织传播的特色就是存在“正式传播”和“非正式传播”,后者一般称为“小道消息”。
5. 大众传播:媒介组织通过技术性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就叫大众传播。
所以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有三个正面功能:传递信息、提供娱乐、以及教育大众。
(2)大众传播的三个负面功能:制造拟态环境(美国学者李普曼)、制造刻板印象、以及麻醉民众精神(拉扎斯菲尔德,人们满足于通过媒介接触社会,而不再积极地亲身参与公共事务)。
传播方式分类
传播方式分类
传播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人内传播:也称为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最典型、最直观、最大量、最丰富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
通过信息传递的过程将组织的各部分、各岗位联结为整体,保障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发展。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内容提要:原始的信息沟通应该是一对一的,这是典型的人际沟通。
到了书籍传播时代,出现了一对多的传播,这是大众传播的端倪。
报刊和广播电视不过是把一对多的传播发展到了极致。
在大众传播时代,一从个人变成了机构,传播者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在枪弹论和注射论中,受众变成了被动的终端。
而在意见领袖的概念中,受众的主动性开始得到初步的承认。
当我们说到二级传播或者多级传播时,某种程度上已经把人际传播纳入了大众传播的整体流程。
关键词:大众传播,人际沟通,区别,联系。
正文:一、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的概念: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二)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关于发信者和受信者;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传播机能和传播效果;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体制;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社会作用及其与社会诸种关系的研究。
其中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1、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
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和R.K.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兴趣和有组织社会行为》(1949)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可以使社会事件和人物等正当化,树立威信,得到显著地位;也可使之威信扫地,败下阵来。
2、社会控制中介作用。
大众传播处于上层社会控制和广大成员之间的中介领域,能将某种公德和社会规范得到宣传和明朗化,广为人知,取得社会承认,使腐败现象受到舆论谴责。
3、模拟社会环境。
W.李普曼在《舆论》(1922)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概念,认为报纸给人们提供的消息和知识,即“头脑中的影像”能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环境的作用。
60年代末期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生活的冲击和渗透作用,使人们又提出信息环境及其现代人性特点的变化问题。
教育学的教育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比较
教育传播学小论文院系:教师教育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姓名:陈佳茹学号:2012123024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的特点比较在传播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五要素,它们分别是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
无论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还是教育传播若想实现任何一种传播过程,这五个基本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们对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教育传播的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的过程中,自然要围绕这五个基本要素来开展。
一.传播着与受传者的特点比较二.人际传播:①传播者与受传者一般是固定而明确的。
传播着与受传者多为互相认识的人或间接认识的人,相互有所了解,彼此知晓。
诸如二人谈话、书信往来、打电话、手机短信等人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②人际传播的传播着与受传者双方共同负责、传收角色可随时交替。
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的发出、接收和评价都由两个共同承担。
例如亲有谈心、同学聊天讨论。
在传播过程中均扮演传播者与受传者。
传授机会是均等的。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具有专业性、职业化的特点。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一些机构和技术通过媒介向大众传播,这是大众传播专业化特点。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担负着大众传播信息的采集、编辑、导演、发行等工作。
因此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必须经过专门职业教育、专门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的专业人员(如: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摄影师、播音员等)或有这些人员所组成的社会团体、集团和机构。
(如:报社、电台等)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不是固定的。
大众传播的受传者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
不是集中的社会团体或组织,而是数量众多、范围广泛、分散的、隐匿的、流动的人群。
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巨大。
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各个职业、各个地区,其数量和规模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传播类型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受众广泛分布社会各个阶层,其成员之间有不同的社会职能。
受众之间彼此分散、互不见面、相互是匿名的,并且范围根据信息变化而随时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摘要:
1.传播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2.四大传播学方式简介
3.四大传播学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4.四大传播学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有四大传播学方式,它们分别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首先,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相对较少。
其次,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往往更高。
再次,群体传播是指在特定群体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紧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大。
最后,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但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众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变得更加广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传播则更加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所为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个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这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人类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其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它既有接收装置(感官系统)又有传递装置(神经系统);既有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又有输出装置(语言、动作、表情等))。
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组成部分所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个体信息系统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两个个体信息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此系统里,人类的个体通过信息的接受,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群体传播:(指的是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eg家庭、亲友、社交圈、阶层、世代等)一个更大的系统,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其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不仅如此,在社会化过程基本完成之后,他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与群体相比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1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2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立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Eg企业,参看书p7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其具有其它社会信息系统所不具有的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文库版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或个体系统与个体系统之间)的传播活动。
其参与人数下限明确,上线模糊。
大众传播即职业化的传播机构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通过以上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定义的对比,可初步得到一些此两种传播类型的区别,分列如下:(一)信息的传播双方对于人际传播,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好比朋友之间的交流,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亦可随时更替,具有随意性。
对于大众传播,传播者固定为专业的传播机构,而其传播对象为不定项的多数社会成员。
(二)传播内容及所传播信息的真实度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心世界,具有相对的私下性。
同时由于不同人对信息在理解程度上具有差异,导致信息在其传递的中间环节容易由于一些主观因素而产生偏差,使信息失真。
反之,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
且大众传播是由专业传播组织从事参与的,组织中成员需有基本的一致意识,从而使得大众传播能更为客观的传递信息,较少掺杂个人情感,传递的信息更为规范。
(三)信息传播途径在人际传播众多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或是书信、电话、网络等工具进行交流。
在大众传播中则多于用一些先机的交流手段、技术,或是大众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浏览网上新闻等方式接收信息。
此外,人际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而大众传播如报纸杂志等七印刷发行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四)信息的传播方向及反馈人际传传播为较强的双向传播,有直接,及时的反馈。
而大众传播为较弱的单向传播,虽然他也存在反馈机制,但此种反馈机制多为滞后的。
(五)传播效果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规模小(人际圈有限)大范围小大(广泛:接手者有不确定性)传播速度较慢较快信息量小大(e.g.报纸的分栏)1。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比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活动最为频繁而且无法缺少的并不是接触大众传播,而是从古到今始终存在的人际传播,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运用最多的也不是大众传播,而是组织者凭借组织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组织活动。
三种传播方式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他们独特的点,我们怎么来进行区分,我们从传播特点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每一种传播都有相对于另外两种不同的特点。
首先谈谈大家最熟悉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特殊样式,形态很多,并非人数多少可以界定。
传播学者斯图尔特指出,“人际的”这一词语用来修辞“传播”时,不只具有“两个人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等表面的意味。
在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人际传播有许多种样式,如相遇、倾心的交谈、争论、讲演、会议、教学,甚至包括电话、电子信件形式的交谈等。
因此,他认为,对什么是人际传播的最适当的理解应该是:“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
”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较具有私人性,更容易满足特别的需要。
大多数人际传播是个体对个体,即两个人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往又有两种情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通过双方的语言、表情、动作、行为进行的“亲身”交流,如谈话。
二是非面对面,而通过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书信、便条等通信工具进行的“个体媒介交流”。
它具有较显著的私人性、个体性。
即使是一对多的人际传播,其私人性也比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要明显。
人类进行传播交往的动机和需要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人际沟通最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最易于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个人情感的流露,一般是随着传播对象的增加而递减的。
一般来说,在个人交往的场合,比在公众场合感情沟通的效果更明显。
但是,由于人际传播主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因此最容易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制约。
比如受个人活动能力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递受时空的制约,传播面比较窄,传播的速度比较慢。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信息
2、人内传播
3、人际传播
4、组织传播
5、群体传播
6、大众传播
7、社会信息系统
8、符号
9、5W传播模式
10、媒介及讯息
11、子弹论
1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13、社会责任论
14、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15、大众社会理论
简答
1、传播的五个层次?
2、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及受到的挑战。
3、介绍传播学主要学派及分支流派
4、列举媒介事件,探讨怎样看待媒体暴力?
5、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6、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7、简述流言的定义和特点。
8、举例谈谈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作用。
9、大众传播的“地位赋予功能”指的是什么。
10、试析电视的媒介特性。
11、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
12、试析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论述
1、(论述)介绍我国新闻类杂志或者体育类杂志发展状况。
2、举例世界著名电视频道及特点。
3、三网融合在我国的现状和趋势?
4、任选两个世界著名通讯社,介绍其性质、业务能力、特色。
5、网络传媒是不是大众传媒?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机制之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传播机制的种类: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 “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 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 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 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 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 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 信和盲从。而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 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 机制的制约。
群体传播—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 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 的一个基本准则,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多数意 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 性判断作出的。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 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 阿什在50年代进行的小群 体趋同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形成原因: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理。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功能
第一节
传播的类型
以传播层次划分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定义:又称内向传播,是在人的个体思维中进 行的传播活动。 作用:1、有助于人们作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判断与认识。2、有助于人们说服自己实事求 是地看待问题,坚持或放弃某一观点。3、有 助于人们求得心理平衡。4、有助于人们整理 自己的思维,保证正常进入外向传播。 特点:随时性;随意性;无保留性;记载性差。
负面影响: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xx讨薪事件”从社会信息系统的微观系统来考虑,分为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人内传播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它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体现。
“早知道为了这几千块钱弄成这样,就不要了。
”这句话是熊汉江的母亲说的,这句话体现的是说话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遇到难题之后所引发的一种內省性思考,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处理,最后以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际传播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在。
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熊汉江及其父母在向老板苏仰钿讨薪的过程就是人际传播的过程。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且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流言裹挟着不满,传向小镇的每个角落”这句话体现出人际传播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同时,人际传播的状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这一天,各种谣言已经在古巷这个小镇漫天流传。
比如,而受伤的版本从“砍伤”一路变成“挑断手筋脚筋”,甚至“一只脚的脚筋被抽出”、“当地的气库以及加油站会被人炸掉等。
”流言演变为谣言,正是群众自我观念有误和社会规范意识不足所造成的。
从社会信息系统的中观系统来考虑,分为群体传播,集合行为和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具有目标取向的共同性以及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根据组织性的强弱,可分为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当晚8时左右,大约100多人围聚到古巷镇政府讨要说法。
晚上10时左右,人群开始向潮州市市政府聚集。
”文中提到的“人群”为非组织群体,即由临时的集合行为所产生的聚集的人群。
因为他们同样对熊汉江事件的关心,意在为同为四川人的熊汉江讨回公道等心理,促使他们形成了这个群体并进行反抗。
在群体内部的传播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会感受到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1.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3.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5.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6.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7.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9.理论: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10.模式: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11.拉斯韦尔模式:传统的线性模式中最具代表性者之一,又叫5W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来的。
按其观点,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再加上效果成为五大环节。
12.“2+4定律”:这是“传播单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兼有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3.编码:即认知一表述过程,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这个过程也叫“符号化”。
14.译码:可称表述一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也叫符号读解过程。
15.反馈:本是电子工程学的概念。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
16.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是指在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叫定量化。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情感和情绪
人际传播涉及情感和情 绪的表达和感知,它可 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和连接。
非言语行为和肢体 语言
人际传播不仅仅通过语 言进行,非言语行为和 肢体语言在传达信息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的形式和类型
1
面对面传播
通过直接对话和互动进行的人际传播,如会议、面试和聚会。
2
书面传播
通过书面文字进行的人际传播,包括电子邮件、短信和社交媒体消息。
3 组织文化和价值观
组织传播是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传播的重要手段,帮助塑造和传递组织的身份和认同。
组织传播的形式和类型
商业演示
通过演示文稿、报告和会议 进行的组织传播,旨在向目 标受众传递信息和观点。
数字营销
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和电子 邮件进行的组织对外传播, 旨在推广品牌和吸引潜在客 户。
团队合作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和 传播,旨在实现共同目标和 任务。
领导力发展
人际传播是领导力发展的 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领 导者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关 系和效果。
家庭和伴侣关系
人际传播在家庭和伴侣关 系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 着相互了解、支持和冲突 处理。
组织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1 组织内部传播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传播,包括组织内部信息的传达和沟通。
2 组织对外传播
组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传播,包括宣传、宣扬和品牌推广。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 和组织传播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探索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概念、特点、形式、类型、 效果、影响、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还将研究社交媒体、网络传播和口碑 传播对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影响,以及传播学的发展与趋势。
人际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传播学概论部分名词解释、简答、综述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1.内向传播: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指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代表的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客我间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主题和接受信息的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内向传播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2.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之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互动的传播模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面对面或通过简单媒介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组织传播的基础。
其特点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弱点是覆盖面窄,传播速度慢,内容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
3.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组织传播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关系,传播过程,传播环境,传播网络五个部分。
4.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流。
群体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内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指向某种共同的活动目标。
群体传播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产生和传递公众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些信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6.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的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之窗。
由于现实中人们的自我表露程度不同,每个窗口的大小也不同,受到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因素的制约。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能够提高人际传播效率,自我表露的过程不但能促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还能促进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7.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可以具体表现某物,也可以表示精神的抽象概念。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单独存在与其间,承担双方的信息交互。
传播学纲要第四章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
“约哈瑞窗口”及几个改善人际传播的建议
美国人际传播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提出四个确立人际关系的步骤: 第一,确定处境,即明确自己所处的情境和位置; 第二,品评他人,即事先了解准备交往的人的特点; 第三,判断关系,即明确自己与对方存在何种关系; 第四,解释行为,即找出双方需要建立关系的起因,他为什么要做或我 为什么要做。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感情需要
个体爱别人(付出情感)或被别人爱(获得情 感)的需要,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建立并维 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
缺乏人际关系的个体,会避免亲密关系,保持 一定的情绪距离; 人际关系过度的个体希望与他人有亲密的情绪 联系,但不易获得专注的情感; 介于两者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度的个体,能恰当 看待自己,能根据情境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同时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与人际传播
性别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自然会伴随人际传播: 男性间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共事”关系,其次是“共同情趣”关系。 “朋友有信”是男性间友谊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 女性间的传播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谈话建立友谊。女性更喜欢在同性间 自我披露。 男女间的关系,除了爱情关系外,是最难说清楚的。有的研究显示, 异性朋友难以保持长久的关系。异性间缺少爱的吸引,关系就会疏松。
第一节
关于人际传播的几种“理论”
美国语言传播学者约翰•斯图尔特从人的特性角 度考察人际传播:
第一, 人具有的经验均是独特的。 第二, 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 第三, 传播中的人通常会有回应,而且能够经 过选择以后来回应。 第四, 传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 第五, 人的传播是言说的。如果人不称呼事物, 它便什么都不是。 第六, 人在传播中具有创造性,人可以建造个 性化的交往。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点解答
一: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在传受两端间的传递与流动。
2:内向传播;人的内向传播是“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内向传播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
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3: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电话、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
4: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包括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间及组织与环境的信息互动。
5:文化维模原理;即模式的维护功能。
文化的维模功能是社会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
由于文化的这种功能,在文化传播中,维模功能使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了一种选择作用和自我保护作用。
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容易接受,并被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之中,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时,维模功能便会起到一种“守门人”的作用,竭力阻止破坏性文化的侵入,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维模原理。
6:文化增值原理;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界定和认识文化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殖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7:文化融合原理;《大唐西域记》中,大唐玄奘曾如此描写巴基斯坦名城塔克西拉,该城有2500年的历史,也是唐玄奘西游取经的最后一站,《西游记》中“西天”的原型。
在塔克西拉,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古城曾历经波斯、希腊、佛教三种文明的冲刷,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者。
8:信息饱和;新闻信息飞速增加、.娱乐信息急剧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个人接受严重“超载”。
9: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
形式:可以感知的。
意义:人赋予的,约定俗成的。
10:聚谈;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面对面地交换意见与信息,或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比较分析
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所以,人际传播是传播范围最小的一种,组织传播范围稍大一些,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范围最广。
但是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的特征,从某个方面来说,网络传播的传播范围会大于大众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范围:有界与无界
组织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和组织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活动,毫无疑问,组织内部传播范围只限于组织的内部各部门,组织外传播虽然可以说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部门产生交流和联系,但是相比较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范围就小得多。
组织传播进行的也多是即时的传播,人们不可能去横亘千古。
而大众传播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边界的,全世界数亿观众可以同时在看世界杯足球赛,在纪念二战胜利$%周年的今天,全世界的很多观众又可以把视线集中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传播次序:有等级与无等级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是有根本区别的。
其区别并不在于组织与传播者的关系,而在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播场合: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
人们接收大众传播不一定要聚精会神,而是可以一心“二”用甚
至“三”用的,可以经常看到人们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收音机、坐公交的时候翻翻报纸,而在进行组织传播是很难几件事同时进行的。
在传播场合上,组织传播的接收多在正式的场合,而大众传播的接收可以在任何场合进行。
人们可以在偏僻的乡间小路听收音机,可以在商场的橱窗看电视,可以在海拔几千米的山峰上接收卫星电
视
引导方式:指令灌输与舆论引导
由于上述种种差别,导致两者在传播方式上的不同。
组织传播在固定的机构进行,面临固定的对象,其传播方式多是指令式的,有时候甚至是靠组织强制的。
而大众传播对传播对象的控制力极小,就不能采取指令式的灌输,而只能采用各种传播技巧进行舆论引导,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收信息,产生“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舆论引导效果。
传播立场:组织本位与受众本位
大众传播越来越依靠受众的接收,不管多完美的信息,最终都要通过受众的接收才可能产生效果。
在#$世纪初大众社会下流行的“皮下注射论”的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理论的主宰下,受众的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传播者认为只要传播就会产生效果,受众是被动接收的。
而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显示,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大众传媒越来越走向市场,由于传媒通过“二次售卖”来产生利润,受众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媒体的广告收入,任何传媒都不敢轻易失去受众,受众成了大众传媒立身之本,成了上帝。
所以说大众传媒是受众本位是毫不夸张的。
传播对象:特定与不特定
由于大众传媒面临的受众具有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等特点,所以大众传媒的受众是不确定的。
不但受众之间互不认识,传媒和受众之间也互不认识。
即使是最严格的媒介的市场定位,充其量也只是大致的给传媒的受众画像,也就是说该传媒的目标受众是那一类人群而不可能知道具体的是哪些人。
而组织传播尤其是组织内的传播其受众是十分明确的。
虽然往往具体的一次组织传播的受众事先
并没有确定,每次组织传播的对象可能又是变动的,但是一旦确定下来以后就不再随意变动,而且其传播对象就确定下来了。
受众接受:组织强制与受众自由
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接受者是在自由状态下还是在受到强制的状态下去面对传媒。
大众传媒面临的受众具有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等特点,所以大众传播的受众接收信息是在非常自由的情况下进行的,传播出去的信息受众接不
接受传播媒体无法控制。
而组织传播的传播对象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一次会议,还是演讲之类的,其接收对象在传播之前都是固定的。
受传者接收组织传播的信息也不是随意的。
由于组织传播的受众接收是强制的,而大众传播受众的接收是非强制的,所以大众传播要注意加强舆论引导。
组织传播的主要方式是灌输(命令、指挥等也都可归属于灌输),大众传播的主要方式只能是引导。
传播走向:双向与单向
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反馈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
相对于其他传播环境中的信息反馈而言,大众传播的反馈具有延迟性、间接性、代表性、累积性和量化性等特点,反馈进行得比较少。
而在组织传播的环境下,反馈进行得相对就更及时、更直接了。
可以说,在大众传播中,其传播模式基本上是单向的,即使有反馈也很少,而且反馈不及时。
但是在组织传播中反馈一般是及时的、直接的,虽然不及人际面对面的传播那样及时。
传播机构目标:单一与综合
组织传播活动就这样渗透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多数组织的传播活动是手段,通过传播来实现组织自身的任务。
只有少数组织本身就是以传播为任务,最典型的便是学校。
而大众传播组织的存在就是为了传递信息,虽然现在的传媒越来越涉足其他领域,但是传递信息是其“主业”,传递信息是其立身之本,而组织传播中的组织机构一般不以传播作为自己的主要日常活动,充其量只是其众多活动项目中的一种。
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还是相互联系的,有些时候一种传播从不同的视野看可以属于大众传播也可以属于组织。
两者的关系表现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两者相互渗透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虽然有根本区别,但这种区分并不是界限分明的;在许多场合,两者又可以相互渗透。
大众传媒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发挥组织传播的作用。
组织内部也有大众传播,如一些企业、学校内的报刊、广播,不能因为这类传播处于组织内部就混同于组织传播,因为这里的大众传播并不凭借组织的系统强制力。
任何大众传播媒体都是一个组织,是组织就要进行组织传播。
从另一个方面说,如果一个组织传播的消息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这也就变成了大众传播。
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是相互转化的。
列宁创办《火星报》时提出的那句名言: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大众传播,尤其是各级党管新闻媒体也的确承担了这种组织者的角色,比如各级党报,它姓“党”,是党的喉舌,要传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委的意图,这些内容,党员不仅必须了解掌握,而且必须贯彻执行,这就具有组织传播的性质。
另外,党报还是党的耳目,要编印内参,供领导机关参阅,这是货真价实的上行组织传播。
这种组织者的角色在特殊的时代也的确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比如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我们的传媒就担当了这种错误思想的传声筒,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让我们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但不可把组织从事的传播一概的归结为组织传播。
因为实际上任何一个大众传播媒介都从属于一个组织。
有的属于政党、民间团体、企事业单位。
它们进行的传播就不能等同于组织传播,如果是这样就不仅从理论上混淆了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线,也弱化了组织传播的系统控制力。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促进
从一个社会的信息流通角度上看,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还是相互
促进的。
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结合有助于信息的畅通,比如非典期间的信息沟通。
年月日官方正式公布非典病情前,大众传播的含糊其词使社会各个组织内部的信息闭塞,从而加速了流言的传播。
这一个反面教训值得我们去记取。
网络传播兼有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
由于网络传播的高度互动性、兼容性等特点,它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于一身,所以说它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人际传播或组织传播媒介,网络是一种覆盖全球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一种高效灵便的组织传播媒介和人际传播媒介。
现代社会要正常运转,离不开信息的有效传播,当然也就离不开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的配合。
提倡新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是实现了报纸作为大众传媒的根本性质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的组织传播功能的巧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