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研究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
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并能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估计物体的长度,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
获得积极的研究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让学生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然后进行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教师提问: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鼓励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

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然后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将尺子放大镜放大,将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即为1毫米。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学生举例。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要求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建议先以1厘米为单位进行读数,不足1厘米的再以1毫米为单位进行数数,这样更加快捷方便。

学生可读数后指名报告。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进行测量,然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解释理由。

完成“练五”第2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可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和课外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大约长度。

同时提醒学生,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如果有兴趣,可到书中或网上查看相关资料。

第二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并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分米量物体的长度。

同时,学生也应该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

教学重点是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则在于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步骤上,可以先进行复导入,回顾已经研究的长度单位。

接着进行练,让学生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质疑环节可以引出分米的概念。

在探究新知环节,可以让学生认识分米,并找出生活中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

最后,可以让学生认识几分米,加深对分米的理解。

谈话:我们可以用10毫米来表示1厘米,因为10毫米等于1厘米。

所以2厘米就等于20毫米。

(板书:2厘米=20毫米)
2、分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谈话:我们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那么3分米等于多少厘米呢?(板书:3分米=()厘米)
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算?根据提示讨论。

3分米=(3×10)厘米=30厘米
所以3分米等于30厘米。

(板书:3分米=30厘米)
3、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

谈话:我们知道1米等于10分米,那么4米等于多少分米呢?(板书:4米=()分米)
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算?根据提示讨论。

4米=(4×10)分米=40分米
所以4米等于40分米。

(板书:4米=40分米)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掌握了简单的单位换算方法。

我们还进行了实践活动,提高了参与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如果1厘米等于10毫米,那么2厘米就等于20毫米。

让我们用手上的尺子量一下,验证一下这个关系。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可以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
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3、如果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我们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

但如果我们要用分米作为单位,80厘米就等于8分米,因为1分米等于10厘米。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将厘米换算成分米。

4、现在,我们来练一下长度单位的换算。

50毫米等于5
厘米,20分米等于2米,40毫米等于4厘米,300厘米等于3米,20厘米3毫米等于203毫米,80厘米加8分米等于88分米。

请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在厘米换算成毫米和分米的情况中,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但是,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而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练五第4题要求我们将不同单位的长度进行比较,与教材中的例3不同。

我们需要先将它们换算成相同的单位,然后再进行比较。

在练五第8题中,我们需要注意不同单位的长度不能直接比较,需要先将它们换算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练五第10题要求我们将一条绳子对折再对折,将其平均分成几份。

我们可以用图示法表示这个过程,最终将绳子分成4份。

那么,我们可以说1千米等于10个100米,或者说1千米等于1000米。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读出来:1千米等于1000米。

(板书:1千米=1000米)
2、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1)把1千米分成1000份,每份就是1米,所以1千米等于1000米。

2)如果要把米换算成千米,就要把米数除以1000.
3)如果要把千米换算成米,就要把千米数乘以1000.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读出来:1千米=1000米,1米
÷1000=0.001千米,1千米×1000=1000米。

(板书)
3、练:
1)如果一条路长为3千米,那么它有多少米?(3千米×1000=3000米)
2)如果一条路长为4500米,那么它有多少千米?(4500米÷1000=4.5千米)
3)如果一根绳子长为2千米,那么它有多少米?(2千米×1000=2000米)
4)如果一根绳子长为4米,那么它有多少千米?(4米
÷1000=0.004千米)
4、距离的估测:
1)观察: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估测两个建筑物之间的
距离。

2)讨论:请几位同学说一下你们的估测结果和估测方法。

3)总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估测距离,这时候我
们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单位来估测,如米、千米等。

三、巩固练
1、填空:
1)1千米=__________米
2)5000米=__________千米
3)3千米=__________米
4)0.8千米=__________米
2、估测:请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并用米或千米表示
出来。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并学会
了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2、我们还研究了如何用已知的长度单位来估测距离。

3、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1.学生能够理解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学生能够运用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掌握吨的常用单位和符号。

一、导入
1.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辆卡车,问学生这辆卡车能装多少东西?
2.引出吨的概念,告诉学生吨是衡量重量的单位之一,一吨等于1000千克。

二、吨的换算
1.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辆卡车,问学生这辆卡车能装多少吨的货物?
2.引导学生思考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提示学生1吨=1000千克。

3.让学生通过练计算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5吨=()千克,8000千克=()吨。

三、吨的常用单位和符号
1.老师出示吨的符号“t”,告诉学生这是吨的常用符号。

2.引导学生了解吨的其他常用单位和符号,例如:千克(kg)、克(g)等。

四、实际运用
1.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让学
生估算这辆卡车装了多少吨的货物。

2.让学生通过练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一辆卡车装了5000千克的货物,这是多少吨?
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一辆卡车能
装10吨的货物,需要多少千克的货物才能装满?
五、课堂总结
1.老师总结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强调吨的常用单位和符号。

2.让学生回答今天的研究目标,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
目标。

六、课后延伸
1.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了解吨的实际用途和场景。

2.让学生通过写一篇小作文,总结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以及吨的实际用途。

本课的认知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吨”,并建立
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
的简单换算。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是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
换算。

教学难点是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步骤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提问为什么不
用“克”作单位,引出本课的主题——质量单位“吨”。

2、介绍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蓝鲸,提出用“吨”作单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3、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引导学
生发现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提问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的关系。

2、让学生尝试抬起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的重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汇报,同时进行推算和演示,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1吨的重量。

最后,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同
时培养了他们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知到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1、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填空的方式引入新课:2×(。

)+3×(。


=18,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整理信息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如:XXX有8个苹果,他要分给3个朋友,每人分多少个?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三、分析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如:每个朋友分到的苹果数加起来等于8,每个朋友分到的苹果数相等,可以列出方程式:3×(。

)=8.
四、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通过试除法可以得出每个朋友分到的苹果数为2个。

五、练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六、课堂小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总结今天研究的知识和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到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但是需
要注意的是,在整理信息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避免学生在不清楚问题解决方法的情况下盲目尝试。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确定一个括号的数是否能确定另一个括号里的数?
2、如果第一个括号里填3,第二个括号里应该填几?
3、如果第二个括号里填2,第一个括号里应该填几?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研究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意。

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运载煤的车辆有两种,分别是载质量2吨的车和载质量3吨的车。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案,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可以用式子2×()+3×()=18来表示。

我们需要找到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

接下来,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我们汇报交流。

如果
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可以运4次,刚好装完。

因此,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

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2次 0次 8吨√
5 1次 3次 9吨
我们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最后,我们回顾与反思。

在列举的时候,我们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

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不适合用列举的方案。


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我们还需要检验方案是否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练部分:从题中我们可以得到付款总额为30元,需要找出其中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

同时需要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可以直接列出所有的方案。

但是加上这个条件后,我们需要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限制,所以需要用到组合数学的知识,即排列组合的方法。

这样的区别在于计算的复杂度和准确性。

今天我们研究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问题的条件和要求。

如果问题的条件和要求比较多,我们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的讨论和集体订正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完成“练七”第7题时,我们需要求出“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需要求出“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的答案。

为了得出最省钱的租船方案,我
们可以将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在课堂小结中,我们可以回顾今天研究的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问或者与同学讨论。

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