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合集下载

法律法规小常识

法律法规小常识

法律法规小常识法律法规小常识1. 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指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调整公民间、公民与政府之间以及政府间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法律的层级结构2.1. 宪法宪法是一国政治组织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组织机构、权力的分配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2.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采用正式程序制定的一般性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人们。

2.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用于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具体规范和限制。

2.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自治组织制定的法规,仅适用于该地区范围内。

2.5. 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对法律适用问题作出解释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指导性意义。

3. 法规的制定程序3.1. 立法倡议法规的制定可以由国家机关、地方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等提出。

3.2. 立法草案的起草起草机关负责起草法规的具体内容,并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

3.3. 送审及修改起草机关将起草的法规送审给有关部门或机构,经过讨论和修改,形成最终版本。

3.4. 立法审议立法机关对法规进行审议、表决和通过。

3.5. 公布和施行法规经国家有关机关公布后,按照规定的日期开始施行。

4. 法律责任4.1.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因违法行为造成损害,使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4.2.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和行政命令,使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罚。

4.3. 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指因犯罪行为,违反刑法规定,受到法律严厉制裁的责任。

5. 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宪法(Constitution)宪法是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2. 刑法(Criminal Law)刑法是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

5.3. 民法(Civil Law)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包括婚姻法、物权法、合同法等。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一、法律法规的定义法律法规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发布的,用于管理和调整社会行为的规章制度。

它是国家权力的表现,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有着直接的约束力。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法律法规的种类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不同层级和领域的规章制度。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公民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是国家的基本法律。

法律对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规定,具有普遍适用性。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或者地方各级政府根据法律制定的,用于行使行政职权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规章制度。

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和公民具有普遍适用性,其内容包括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方面。

4.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或者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用于规范和管理特定领域或行业的规章制度。

部门规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适用于相应的行政管理领域。

5.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级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

地方性法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机关和公民具有普遍适用性。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法律法规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规定了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和底线,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制裁和惩罚,维护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法规明确了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规定了对侵权行为的追究和赔偿机制。

3. 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行为规范和程序,保证了行政机关的公正、透明和合法运行。

4. 促进社会发展:法律法规对经济、教育、卫生、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制度设计和管理调整,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关键信息项:1、法律法规的定义和范围2、法律的分类及主要内容3、法律责任的形式和认定4、法律的适用原则5、法律的制定和修订程序6、法律与道德的关系7、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法律的执行和监督机制11 法律法规的定义和范围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其范围涵盖了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多个领域。

111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112 行政法调整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关系。

113 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14 商法主要涉及商业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如公司法、证券法等。

115 经济法侧重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

116 刑法用于惩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117 诉讼法规定了诉讼程序,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

12 法律的分类及主要内容法律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规定了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如民法、刑法等;程序法规定了实现实体权利义务的程序,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121 民法中的合同法规范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

122 物权法规定物权的种类、取得和保护。

123 侵权责任法明确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

124 刑法中的罪名包括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盗窃罪等,以及相应的刑罚。

13 法律责任的形式和认定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有赔偿损失、恢复原状等;行政责任包括警告、罚款、拘留等;刑事责任则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131 法律责任的认定依据法律规定和具体案件事实,遵循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等。

132 在民事责任中,过错责任原则要求行为人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133 无过错责任原则则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责任,就应承担。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一、概述二、法律和法规的定义1.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主权机关制定并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行为的准则。

它是一种属于公法范畴的规则,用于管理国家与个人、个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

2. 法规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并公布的一般性规范,用于指导和管理行政机关的具体工作。

法规有更具体的内容和执行程序,而法规中的具体规定必须遵守。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法规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正,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2. 规范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了规范,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惩罚,起到了限制和约束的作用。

3. 维护社会安定法律法规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尤为重要,它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预防和处理各类纠纷,维护社会治安。

四、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遵守宪法。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特定领域的规定。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的,用于规范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用于规范本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公民行为。

五、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法律法规适用于所有在国家或地方境内的人,不论其国籍、民族、性别和职业。

外国人和外国机构在中国境内的活动也要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六、法律法规的遵守和违法 consequences遵守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违反法律法规将面临相应的法律后果。

这些后果包括罚款、拘留、牢狱之灾等。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法律法规的学习和遵守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只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保证自己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律法规意识。

法律法规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类关键信息项:1、法律的定义和分类2、法律的效力和适用范围3、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4、法律权利的保护和行使5、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和流程6、常见的法律纠纷解决途径11 法律的定义和分类111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112 法律通常分为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三大类。

公法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等,旨在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和保障公共利益;私法主要包括民法、商法等,侧重于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私人关系;社会法如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

12 法律的效力和适用范围121 法律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时间效力指法律生效和失效的时间;空间效力指法律适用的地域范围;对人的效力指法律对哪些人具有约束力。

122 法律适用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等原则。

在法律冲突时,应按照法定的冲突解决规则确定适用的法律。

13 法律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131 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主要包括赔偿损失、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等;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如罚款、拘留、吊销许可证等;刑事责任则包括主刑如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附加刑如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132 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取决于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危害后果。

行为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14 法律权利的保护和行使141 公民依法享有各种法律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言论自由权等。

这些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

142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权利的行使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遵循合理、合法、诚信的原则。

15 法律程序的重要性和流程151 法律程序是保障法律公正实施的重要环节,包括立法程序、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等。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导言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工具。

掌握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法律法规相关的基本知识,并解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法律和法规的定义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规范性规则,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为目的。

法规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更具体、更细节的规定和指导作用。

二、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法规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2. 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

法律通常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3.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机关根据法律而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用于指导和管理行政行为。

4.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针对本地区的规章,具有一定的地域适用性。

5.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机关、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管理本部门、本地区特定事项的规定。

三、法律法规的应用1.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了解并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违法乱纪。

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交通法规,包括遵守交通信号、不超速行驶、不酒后驾车等,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3. 在劳动关系中,我们要了解劳动法规定的劳动权益,如工资、工时、休假等,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在商业活动中,我们要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不得从事虚假广告和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交易环境。

5.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要遵守环境保护法规,不得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四、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法律法规是国家权力的体现,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

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权,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然而,法律法规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法律也会相应进行修订和调整。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法律法规的更新动态,及时了解和适应最新规定。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法律法规的作用愈发重要。

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自身权益,还能够增强社会安全稳定。

下面将介绍一些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相关问题。

一、宪法法律宪法是一国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权力的组织结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基本原则。

宪法是国家立法的最高准则,其他法律和公民行为都必须遵守宪法。

法律是以宪法为基础的,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

法律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制度的具体规定,是国家权力行使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则。

公民有权利也有义务。

基本权利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等。

公民可以依法享受这些权利,同时也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

二、刑法刑法是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和惩罚的法律规范。

犯罪行为包括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是指有意实施违反法律禁止的行为,而过失犯罪是因疏忽、大意等过失的结果导致的违法行为。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构成和刑罚种类,例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贪污、受贿等。

在刑法中,还规定了刑罚执行的原则和程序,保障了被告人的权利和判决的公正。

三、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之间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包括了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合同法等。

婚姻家庭法规定了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以及夫妻财产的处理方式。

继承法规定了个人财产的继承顺序和继承人的权益。

合同法则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履行和解除等事项。

民法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

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四、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活动和处理行政纠纷的法律规范。

行政机关是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和监督的机构,行政法规定了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范围以及行政行为的依法执行等方面的规定。

公民在行政行为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当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害了公民的权益时,公民有权通过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法律法规是指为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平正义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它对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基本常识,以便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将从法律的来源、法律的层级、法律的实施等方面介绍法律法规的基本常识。

一、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和其他部门规章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最基本的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权力机关的职责等。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

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主要用于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等方面。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文件,用于管理地方事务。

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适用的具体解释,对于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部门规章是由各个国家机关、组织依法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法规。

二、法律的层级法律的层级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层级。

在法律的层级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对其他法律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法律次于宪法,是国家立法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类似于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但适用范围相对较窄。

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适用的具体解释,对于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法律的实施法律的实施主要依赖于执法机关的执行。

执法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执法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执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他们共同协作,依法处理刑事案件、民事纠纷等各类法律事件。

在实施法律过程中,执法机关应当遵循法治原则,保证司法的公正和透明。

四、公民的法律义务和权利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有一定的法律义务和权利。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点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点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点行政法
1. 行政法是指调整国家行政组织和行政活动的法律体系。

2. 行政法规定了政府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程序和责任,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3. 行政法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诉讼法等多个方面。

民法
1. 民法是指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法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体系。

2. 民法规定了合同、侵权、继承等方面的关系,保护个人的权益。

3. 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稳
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刑法
1. 刑法是指调整公民与国家之间以及公民之间的关系的法律体系。

2.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处罚等方面的内容。

3. 刑法对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法律基础。

劳动法
1.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

2.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 劳动法对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法
1. 知识产权法是指调整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法律体系。

2. 知识产权法规定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方面的内容,保护知识创造者的权益。

3. 知识产权法对促进科技创新、保护知识创造具有重要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法律支撑。

以上是法律法规常识的基本知识点,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实践。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一、法律法规的定义法律法规是指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有约束力的规则和准则。

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法律法规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法律法规的分类法律法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 宪法和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它是国家组织与权力运行的基本规范。

法律是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具体的法律规定,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等。

2.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性文件,用于管理和规范行政活动。

例如,行政法规可以规定各种行政手续、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

3. 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或其他相关司法机关制定的对法律适用的具体解释,用于统一司法活动中的法律适用标准和原则。

规范性文件是由各个部门和机构制定的对行政管理或行业内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和约束的文件,例如工作制度、技术标准等。

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是指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性文件,用于管理和规范地方行政事务。

规章是指由地方性行政机关制定的对具体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和规范的文件。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法规具有强制力,通过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和规则,保障人们的权益,并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2.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

它限制了国家机关和个人对公民权益的侵犯,保护了公民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3. 规范经济活动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具有规范作用。

它规定了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和标准,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4. 统一法律适用法律法规通过司法解释等具体文件的制定,对法律的解释和适用进行统一,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公平和一致性。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

法律常识100条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6、合同一旦签订,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7、借钱给他人时,最好保留借条等书面证据。

8、口头合同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有效的,但存在举证困难的风险。

9、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

10、遇到消费欺诈,可以要求商家“退一赔三”;如果赔偿金额不足500 元,按 500 元赔偿。

11、商家对商品或服务做出的承诺应当履行。

12、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提供发票。

13、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赔偿。

14、网络购物七天内无理由退货,但有些商品除外,如定制商品、鲜活易腐商品等。

15、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16、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17、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 80%,并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18、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

19、劳动者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0、在工作中受伤,一般属于工伤,用人单位应当负责。

21、用人单位无故辞退劳动者,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22、加班应当支付加班费。

23、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

24、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会根据国家政策调整。

25、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6、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

27、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28、夫妻一方在婚前的财产属于个人财产。

29、办理结婚登记是确立夫妻关系的法定程序。

30、协议离婚需要经过 30 天的离婚冷静期。

31、遭遇家庭暴力,要及时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

法律知识大全常识内容

法律知识大全常识内容

法律知识大全常识内容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和施行的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制度。

它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以及调节人与人、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法律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适用于全体公民和法人。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分为以下几类:•宪法法律:宪法是国家基本法律,规定国家的组织和权力运作机构的职能。

•民法: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合同、财产、婚姻、继承等。

•刑法:规定犯罪行为及其刑事责任与刑罚等法律规范。

•行政法:规范行政机关组织、权限和行政行为等,以及规定行政诉讼程序。

•经济法:涉及经济活动规范,包括各类经济主体的设立、经营、交易等法律。

•劳动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规定劳动合同、工时、工资等劳动条件。

•环境法: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等法律规定。

•知识产权法: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法律制度,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

法律的来源法律的来源主要包括:•宪法:是法律的根基,它对国家政权的制度和国民权利义务进行了总体性的规定。

•法律:由立法机关依法制定的一般性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由行政机关制定,用于细化法律规定和规范行政行为。

•司法判例:是指法院作出的具有权威性的判决,对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国际法: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的法律规则,用于规范各国之间的行为。

法律的适用原则•普遍适用原则:法律的适用应该适用于所有人,不分国籍、民族、性别、职业等。

•平等原则:法律对所有人都应当一视同仁,不做任何特殊对待。

•合法性原则:法律的适用应当依法进行,不能违背法律的规定。

•公正原则:法律的适用应当公正、公平,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效力原则:法律有明确的法律效力,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对合法行为提供保护。

法律的权威性和可变性•法律的权威性: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的,具有强制力,并由国家机关负责执行和维护。

•法律的可变性:法律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产物,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和完善。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交往的基础规范,对于每个公民而言,了解和熟悉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法律法规相关的基本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法规。

一、法律法规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它们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等。

法律法规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发展。

它们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特点,对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二、法律法规的层次结构法律法规的层次结构一般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级别。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国家事务的总规范,行政法规是政府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具体规范,地方性法规是地方政府为本地区制定的法规,部门规章是各个部门为自身管理工作制定的规范。

三、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用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适用法律法规,有关机关会对其进行解释和适用。

法律法规的解释主要由最高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而适用则由具体实施机关进行。

解释和适用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法律法规的含义,防止出现理解歧义和不统一的情况。

四、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公民,我们享有一些基本的权利,同时也有一些法定义务需要履行。

这些权利包括言论自由、人身自由、财产权等等,而法定义务则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合同等等。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享受到合法权益。

五、法律法规的违法和处罚当人们违反法律法规时,将会面临相应的处罚和法律责任。

处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罚款、行政拘留、刑事处罚等等。

违法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名誉和利益,还会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

因此,作为公民,我们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素质。

结语法律法规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常识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简版范文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简版范文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一、什么是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强制性的规范行为的文件。

它是一个国家运行的基石,对社会行为和公民权益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法律法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规章等。

二、法律法规的分类1. 宪法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最高法律,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架构和职责的最高准绳。

它规定了国家政府的组织和权力的分配,也确保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 法律法律是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社会行为做出规范和限制的权威文件。

法律通常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并经国家主席签署生效。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履行行政机关职能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它们对行政管理及公民、法人的行为进行规定,扮演着桥梁的角色。

4. 司法规章司法规章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它们对司法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和合法性。

三、法律法规的作用法律法规对于社会治理和公民权益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法规规范了社会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

它们定义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社会行为的底线,使社会能够有序运行。

,法律法规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它们规定了公民的权利范围,禁止了任意侵犯公民权益的行为。

公民可以凭借法律法规的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法规确保了国家治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法律法规对政府行为进行规定,限制了行政权力的滥用。

它们为公民提供了救济途径,保障了国家治理的公正和合法。

四、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对于公民和组织来说,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公民应当自觉守法,不得违法乱纪。

公民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不从事违法行为,保障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应该依法行政,服务社会公众,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行为准则体系。

它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手段制定,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

法律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维护公共秩序:法律规定了社会各方的行为准则,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 保护公民权益: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包括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确保公民能够合法地享受自己的权益。

- 调整社会关系:法律通过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正常运转。

-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在处理争议和矛盾时,追求公平正义,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2. 法律的分类法律根据立法机关的不同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宪法: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最高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功能和权力范围,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行政法:行政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和公民、法人之间的行政关系进行调整和规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等。

- 民法:民法是调整个人和个人、个人和法人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婚姻家庭法、财产权法等。

- 刑法:刑法是调整公民之间及公民与国家之间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规定了各种刑事犯罪的种类、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

- 商法:商法是调整商业行为关系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公司法、合同法、商标法等。

-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3. 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是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进行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法律的适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体适用:法律规定了适用范围和适用主体,包括地域范围、人群范围等。

- 时间适用:法律的适用时间一般由法律本身规定,也可以根据特定情况进行适用。

法律的解释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文本解释:根据法律的文字表述来理解法律的具体意义。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法律法规基本常识一、概述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依据,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的基本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遵守法纪,建设和谐的社会。

二、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也是其他法律的最高法律准则。

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原则和权利,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法律是在宪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具体规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三、法律的种类1. 国家法律: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法律,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等。

2. 地方法规:由地方政府依法制定并在本地区范围内实施的法律,例如省、市、县的行政法规。

3.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并实施的法律,例如交通法规、教育法规等。

四、法律的层级1. 宪法:国家最高立法,所有其他法律都必须与宪法保持一致。

2. 法律:根据宪法制定的相关法律,包括刑法、民法、劳动法等。

3. 地方性法规:由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在地方上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4. 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的法律,对具体行业或领域进行规范。

五、法律的适用1. 时效性:法律的适用时间从法律规定的生效日期开始,到法律规定的失效日期结束。

2. 地域性:法律根据不同的地域划分,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3. 个人性:法律根据不同的主体,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适用。

六、法律的权威性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行事,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

七、法律违法与维权1. 法律违法:指个人或组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当法律被违反时,受害人可以通过举报或起诉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2. 维权途径:当个人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上访、起诉、请求调解等方式维权。

也可以寻求法律援助,获得律师的帮助和支持。

八、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政府、媒体以及教育机构应该加大法律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

法律法规常识大全(完整版) .

法律法规常识大全(完整版) .
(二)法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二、法与政策的关系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在政治活动中为完成一定时期的任务而做出 的政治决策。 在我国现阶段,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之 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两者的关系如下: 1.共产党的政策对社会主义法具有指导作用。 2.社会主义法对党的政策的作用:(1)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 形式及手段。(2)法一般是在总结党的政策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 一步集中群众的智慧而制定出来的,党的政策在制定为法律的过程中 将日益完善,因而在实践中产生的效果更为显著,从而使党制定与实 施的政策的目的得到全面的实现。
规范。 三、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运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在 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运用的效力。
(一)空间效力 在我国,凡是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 文件,除非有特殊规定,一经公布施行,就在我国的全部领域内发生 效力。地方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只在所管辖的地区生 效。 (二)时间效力 包括法的生效、失效和溯及力等问题。法的溯及力问题,是指该 项法律公布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或行为是否适用该项法律的问题。 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反之,则无溯及力。我国法律一般不具有 溯及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对人的效力 法对人的效力比较复杂。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人的效力包括 两个方面: 第一,对中国公民的法律效力。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 中国的法律。中国公民在国外的法律适用问题比较复杂。根据我国现 行法律规定,有的可以适用外国法律,有的仍须适用中国法律。 第二,对外国人的法律效力。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除法律另有 规定外,也适用中国法律。关于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

法律法规常识

法律法规常识

法律法规常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意识的提高,法律法规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重要。

了解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法律法规的常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

一、宪法宪法是每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法规,它规定了国家及其分支机构、公民和社会团体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宁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宪法,并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刑法刑法是规定了犯罪行为和刑罚的法律法规。

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维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刑法对于纠正犯罪行为、保护无辜人民的生命权、财产权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犯罪,积极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三、婚姻法和家庭法婚姻法和家庭法是指规范家庭关系的法律法规。

它对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婚姻法和家庭法是维护家庭稳定和幸福的重要法律法规。

在婚姻和家庭中,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注重家庭教育。

四、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

它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雇主的责任。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劳动者,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五、合同法合同法是规范签订合同行为的法律法规。

它规定了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的规则。

合同在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保障各方权益的重要工具。

在签订合同时,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注重合同条款的约定,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证。

六、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

它涉及到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创新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尊重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法律安全常识宣传

法律安全常识宣传

法律安全常识宣传
一、刑法常识
1.不要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这是犯罪行为,将受到刑事处罚。

2.不要违反交通法规,如酒驾、超速等,这不仅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还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3.不要故意伤害他人,这是违法行为,将根据情节严重性受到相应的
刑事处罚。

二、民法常识
1.尊重他人的人格权,不要侵犯他人的隐私、名誉权等,否则将承担
民事责任。

2.不要进行虚假广告、商标侵权等商业行为,否则将承担相应的经济
赔偿责任。

3.不要盗用他人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这是侵犯著作权,将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三、劳动法常识
1.公司应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工资,不能拖欠工资、随意减少工资、
未支付加班费等。

2.公司应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包括工作环境、劳动保护、年假等,
违反规定将承担法律责任。

3.不得歧视、辱骂、殴打员工,否则将构成违法行为,雇主将承担相
应法律责任。

四、网络安全法常识
1.禁止未经授权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获取他人个人信息,这是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2.不要发布、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违法内容,以及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3.不要进行网络诈骗、网络恶意攻击等非法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消防安全常识
1.定期检查家中消防设施的完好性,如烟雾报警器、灭火器等。

2.不要在室内用火时疏忽大意,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3.遇到火灾事故时,应立即报警并采取适当的灭火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法律安全常识,希望大家能够注意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安全与权益,同时也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

其特征有四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我国刑法的任务是(1)、保卫国家政权;(2)、保护合法财产;(3)、保护公民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

3、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4、犯罪的特征有(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5、构成犯罪的条件有(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比方,盗窃罪是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权力的侵犯;(2)、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施展阐发,个中包含风险行为、风险结果、犯罪风险行为与风险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3)、犯罪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义务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4)、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风险行为及其风险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6、犯罪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作为是指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人的积极行为,如故意伤害行为、盗窃行为都属于作为的形式;而不作为是指应当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而不实施的消极行为。

这种形式的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的,如行为人将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抛弃于荒郊野外以此来逃避自己应尽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则构成了遗弃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法规基本常识基本常识
1、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明确行为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总和。

其特征有四方面:(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即相应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5)、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2、我国刑法的任务是(1)、保卫国家政权;(2)、保护合法财产;(3)、保护公民权利;(4)、维护社会秩序。

3、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4、犯罪的特征有(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5、构成犯罪的条件有(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如,盗窃罪是对国家、集体、公民个人财产权利的侵犯;(2)、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其中包含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3)、犯罪的主体,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4)、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6、犯罪的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以积极的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人的积极行为,如故意伤害行为、盗窃行为都属于作为的形式;而不作为是指应当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行为而不实施的消极行为。

这种形式的犯罪必须以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义务为前提的,如行为人将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抛弃于荒郊野外以此来逃避自己应尽的赡养老人的义务,则构成了遗弃罪。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8、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观表现为犯罪故意和过失.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而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9、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明知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二是明知某种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0、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明知其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对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

1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太度。

1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有两个特征:一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

13、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若要构成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正当防卫的目的条件,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实施的防卫。

(2)、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防卫;
(3)、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施的防卫。

(4)、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对于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是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14、常见的犯罪类型有盗窃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等类型犯罪比较多。

15、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1)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
(2)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北京市确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
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一千元的,为“数额较大";
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一万元的,为“数额巨大";
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六万元的,为“数额特别巨大”;“多次”盗窃指一年盗窃行为三次以上,没有数额限制.
16、对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及举报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应当加强保护,保障其不受打击报复.
17、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有5种: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3种: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18、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在我国新颁布的《刑法》中,也增加了一条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罪名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19、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具有严重危害性,在我国,犯罪性质最严重的罪行是危害国家安全罪。

20、我国刑法的任务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我国刑罚中最严厉的手段是死刑。

21、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24、凡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