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西湖凹陷问题集第一章绪论重点内容名词解释海洋地质学简答题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内容名词解释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简答题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第二章海洋学基础重点内容填空题1.海水有波浪、潮汐、海流三种基本运动形式;2.地壳根据其结构、物质组成和厚度的差异,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三大类型;名词解释海洋流简答题1.洋中脊的磁异常特征2.板块构造学说要点3.标准洋壳结构4.简述海流的分类了解内容名词解释海色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海水密度海啸波浪潮汐海洋流洋壳岩石圈磁异常条带板块转换断层离散型边界会聚型边界简答题5.海水的盐度分布6.海水的温度分布7.海水的密度分布8.海水的化学性质9.波浪的分类10.海流的分类11.标准洋壳结构12.瓦因-马修斯假说13.板块构造学说要点14.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第三章海洋调查重点内容简答题1.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3.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4.简述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方法及目的了解内容名词解释海洋地质调查海下遥感水深测量简答题1.世界海洋调查的研究历程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3.简述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4.简述海洋地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5.简述海洋重力测量的特点和应用6.简述海洋热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7.简述海上定位的类型分类8.简述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的类别、特点和应用9.简述钻井平台的分类及特点第四章海洋地形重点内容名词解释海岸海岸带海岸线海滨后滨前滨外滨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海底峡谷大洋中脊中央裂谷深海盆地无震海岭简答题1.画图示意砂质海岸地形的海岸带结构单元2.海滩的沉积地形特征3.大陆架的地形特征和次级地形单元4.大陆坡的地形特征和次级地形单元5.简述大洋底发育的次级地形单元6.大洋中脊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中的分布特点7.洋中脊的概念及基本构成单元了解内容名词解释海洋地质调查海下遥感水深测量简答题1.海岸带的构成单元;2.基岩海岸及其特征;3.砂岩海岸及其特征;4.淤泥质海岸及其特征;5.生物海岸及其特征;6.简述河口海岸的类型及河口的分段;7.试述影响海岸发育的背景因素;8.试述沈锡昌等1991海岸分类的内容;9.试述谢帕德1973的海岸分类内容;10.简述大陆边缘的类型划分及主要特征11.简述大陆架的地形特征12.简述大陆坡的分类13.简述大洋底发育的次级地形单元14.简述无震海岭的主要特征15.简述大西洋底的地形特征16.简述印度洋底的地形特征17.简述太平洋底的地形特征18.海沟和岛弧的地形特征和次级地形单元19.边缘海盆地的地形特征和次级地形单元20.试述三大洋洋底的地形特征第五章海洋沉积重点内容填空1.按构成特征,海岸带可以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泥质海岸、生物海岸4种类型;2.根据三角洲发育主控水动力因素的不同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3种类型;3.三角洲沉积相带组合的划分可以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组合;4.举例说出5中近岸沉积类型:三角洲沉积、河口湾沉积、海滩沉积、潮坪沉积、障壁岛-泻湖沉积;5.大洋沉积物分类:远洋粘土、硅质生物沉积、钙质生物沉积、火山沉积、特殊岩石类;名词解释海洋沉积学海岸带河口湾、海滩、泻湖滨海环境障壁沙岛-泻湖潮坪三角洲河口湾浊流等深流海底扇内碎屑鲕粒溶跃面方解石补偿深度CCD简答题1.三角洲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2.三角洲沉积相及沉积微相单元的划分;3.三角洲沉积的形成条件、亚相划分及特征4.简述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5.画图示意并描述一个理想的三角洲沉积垂向沉积序列;6.泻湖沉积物特征7.障壁沙岛-泻湖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8.简述河口湾定义及典型特征9.潮坪沉积物特征10.简述潮坪沉积的鉴别标志11.画图示意理想的鲍马层序垂向序列;12.画图示意理想的浊流沉积序列鲍玛层序并加以简单描述说明13.浊流与牵引流的区别;了解内容名词解释礁坪冲淡水简答题1.简述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2.简述河控三角洲不同沉积组合的构成单元及其基本特征;3.简述河口湾的自然地理特征分类;4.简述河口环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5.简述河口湾沉积的判别标志;6.简述广义海滩分带及其地貌特征;7.简述波浪破碎的主要方式及其基本特征;8.简述形成潮坪环境的必要条件;9.简述潮坪环境的典型沉积构造;10.简述潮坪沉积的鉴别标志;11.简述障壁岛-泻湖体系沉积特征;12.对比分析河控、浪控和潮控三角洲的垂向序列特征;13.对比分析三角洲、河口湾以及泻湖的发育条件;14.对比分析低能河口湾和高能河口湾的沉积特征;15.试分析海滩沉积物的沉积构造特征;16.海滩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17.海滩的沉积地形特征18.简述沿岸堤的特征19.障壁沙岛-泻湖环境和发育机制20.障壁沙岛-泻湖沉积地形特征附图21.障壁沙岛-泻湖沉积物特征22.试述障壁沙岛-泻湖沉积相序列23.潮坪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24.潮坪沉积地形特征25.潮坪沉积物特征26.潮坪沉积相序列27.三角洲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28.三角洲沉积地形特征29.三角洲沉积物特征30.河控、浪控、潮控三角洲特征对比31.河口湾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32.河口湾沉积地形特征33.河口湾沉积物特征34.大陆架浅海沉积类型35.冲淡水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36.冲淡水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物37.正常浪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38.正常浪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物39.风暴浪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40.风暴浪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物特征41.潮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42.潮控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物特征43.对比残余沉积、残留沉积和变余沉积44.深海沉积物的成因分类本书45.浊流沉积环境和发育的机制46.浊流沉积物特征47.简述现代陆架沉积物类型48.简述潮控陆架浅海碎屑沉积的沉积环境和发育机制49.简述风暴沉积的垂向层序特征50.画图示意理想的浊流沉积序列鲍玛层序并加以简单描述说明51.简述陆坡-陆隆硅质碎屑沉积的沉积作用影响因素52.简述大洋钙质生物沉积的影响因素53.简述现代碳酸盐岩的分布特征54.简述珊瑚礁生长的环境要求55.简述大洋沉积物的来源及分类56.对比分析细粒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及半远洋沉积的主要区别;第六章海洋构造重点内容填空名词解释贝尼奥夫带Benioffzone A型俯冲B型俯冲快速扩张脊中速扩张脊慢速扩张脊超慢速扩张脊简答题1.洋中脊的扩张速率分类及实例及主要地形特征;论述题1.大陆边缘的类型及主要特征2.主动大陆边缘的构成单元及特征3.西太平洋岛弧-海沟系的构成单元及特征4.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构成单元及特征5.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6.环太平洋巨型会聚带基本特征7.简述控制西太平洋弧后盆地演化的区域板块构造因素8.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第七章海洋矿产资源重点内容名词解释锰结核锰结壳BSR简答题1.海底热液矿床的分布特征2.滨海砂矿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3.海底磷矿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了解内容名词解释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砂矿海底磷矿锰结核锰结壳海底热液矿床天然气水合物BSR 简答题1.滨海砂矿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2.海底磷矿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3.洋底锰结核和锰结壳的形成环境4.锰结核与锰结壳的特征对比5.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环境第八章海平面变化6.名词7.海平面黄海基准面相对海平面变化8.问题9.海平面变化的基本特征10.简述近百年来海平面变化11.简述海平面变化的原因12.简述海平面上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九章古海洋学重点内容名词解释威尔逊旋回简答题1.古海洋学主要研究内容2.大洋盆地演化的阶段及特征威尔逊旋回了解内容名词解释古海洋学威尔逊旋回碳酸盐补偿深度生物生产率名词解释1.古海洋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大洋盆地演化的阶段及特征威尔逊旋回3.大西洋的演化4.印度洋的演化5.太平洋的演化6.古海洋水文的主要研究参数和方法7.古海洋化学的主要研究参数和方法8.古海洋生物的主要研究参数和方法9.古海洋气候的主要研究参数和方法。
海洋地质勘探考核试卷
A.海水中的溶解物质
B.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
C.生物遗体
D.地壳运动带来的岩石碎片
9.下列哪种岩石类型最有可能在海洋地质勘探中发现石油资源?()
A.火山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侵入岩
10.海洋地质勘探中,多波束测深系统主要用于()
A.探测海底地形
B.勘探海底矿产资源
A.水质污染
B.海洋生态破坏
C.海底沉积物改变
D.全球气候变暖
4.常见的海洋地质勘探方法有()
A.钻探
B.地震勘探
C.磁法勘探
D.遥感
5.海洋地质勘探中,以下哪些属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A.重力勘探
B.磁法勘探
C.电法勘探
D.声纳测深
6.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海洋地质勘探的成果?()
A.海水深度
B.海底地形
5. ABCD
6. ABCD
7. ABC
8. ABC
9. ABC
10. ABC
11. ABCD
12. ABCD
13. ABCD
14. BC
15. ABC
16. ABC
17. ABCD
18. ABCD
19. ABCD
20. ABCD
三、填空题
1.板块构造
2.阿尔弗雷德·韦格纳
3.沉积岩
4.北海
5.低温高压
A.深海潜水器
B.遥感卫星
C.深海钻探
D.声纳系统
14.以下哪些岩石类型可能含有油气资源?()
A.火山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侵入岩
15.海洋地质勘探中,以下哪些措施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面波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海岸线的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地带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地带称为海岸带,其宽度受地形影响各地段不等。
我国《简明规程》中定义:海岸带是指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界及其邻近陆地、潮间带以及海水运动对于潮下带岸坡冲淤变化影响的范围。
海岸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以及海涂。
2.海滩:海滨是与海直接接触的一狭条地带,介于海岸线与低潮海滨线之间,未固结的沉积物(砾、沙)所组成的海滨称为海滩(beach)。
(是以波浪作用为主要动力,由粗粒硅质碎屑组成的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3.河口湾:河口区被海水淹没时称河口湾,是“一个半封闭的近岸水体,与开阔海联系自由,其中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陆排出的淡水冲淡”4.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等。
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比较稳定,地形宽缓,从滨外浅海至洋底,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单元。
稳定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边缘。
5.无震海岭: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
海岭上无中央裂谷,也没有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其地形不像大洋中脊那么崎岖。
无震海岭上现代活火山比较少见,尤其是没有频繁的地震活动。
6.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在河口附近的陆上和浅水环境中形成的碎屑沉积体。
其平面形态为尖顶朝向陆地的三角形,或者呈朵状,故名曰三角洲。
7.方解石补偿深度(CCD):CCD线又称深海雪线,海底一定深度之上存在碳酸盐沉积,而在此深度之下碳酸盐全部融解,这个深度即碳酸盐补偿深度。
海洋地质复习题
一、填空1、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互相作用的地带,是海岸水动力和海岸带岩石圈互相作用的产物,海岸动力包括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等活跃因素。
2、海水的机械搬运是指海水对碎屑物质的搬运过程,按物质在海水中的移动状态有推移、跃移、悬移、三种。
3、根据礁体与海岸线之间的关系,珊瑚礁一般分为环礁岸礁岛礁三种。
4、河口是河流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带,包括河流下游的河口沿岸及海滨地带,根据萨莫伊洛夫的划分,河口区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
5、海底重要的地形单元有__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__.6、根据化合物的类型和化学键的性质,可将自然界的矿物划分为___自然元素矿物_____,__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______,____卤素化合物____,_氧化物和氢氧化物_______和_含氧盐______五大类。
7、根据SiO2的含量可将岩浆岩具体划分为__超基性岩_____,____基性岩____,____中性盐____,___酸性岩_____。
他们具体界线为<45%,45~52%,52~65% and >65%。
改变作用?8、褶皱的主要几何要素有__核______,__翼______,___轴面____,____枢纽____ and ____轴____。
9、按地震形成的成因,自然界中常见有_____构造地震___ _火山地震______ and ___塌陷地震_____三种类型。
10、矿物的相对硬度计是由是种矿物组成,硬度从1到10,对应的矿物是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11、常用矿物硬度计为指甲和小刀,其中指甲的硬度为_2.5____,小刀为__4.5___。
12、矿物的光泽指的是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
一般将矿物的光泽分为四组_金属光泽_____ __,_ __非金属光泽____,__金刚光泽_____, and ____玻璃光泽____。
厦大海洋地质学期末考卷
厦大海洋地质学期末考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上升流
2、碳酸钙补偿深度(CCD)
3、中立线
4、蛇绿岩套
5、贝尼奥夫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陆架海区的沉积可分为()()()
2、根据水动力作用类型和强度,三角洲类型可分为()()()
3、根据潮汐作用的范围,海岸带可划分为()()()()
4、组成大洋地壳的岩浆岩,主要是地幔物质分熔出的
分异的产物。
和()()
5、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软泥主要是指()和()()()
6、大洋中脊在三大洋中的分布各有特点。
太平洋内,它的位置偏东,两坡平缓,一般称为大西洋内,山系位于正中()()部位,轮廓与两岸平行,呈弯曲。
印度洋中脊也大体位于大洋()中部,整个洋中脊为。
7、根据礁体与岸线之间的关系,珊瑚礁可分为()()()
三、简述题(每题6分,共30分)
1、大洋水团的类型及特征?
2、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
3、发散型大陆边缘的主要特征?
4、太平洋洋底地形的主要特点?
5、简述瓦因-马修斯假说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大洋中脊的地质构造特征?
2、大洋盆地的发展阶段及其性质?
3、试论海水CO系统及其对气候的可能影响?。
《海洋地质学》填空题1-80(已整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思考题1.海洋地质学是研究被广袤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地球在时间上的发生、发展,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规律的科学。
既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当代地质学发展的三个主要前沿学科(海洋、外层空间和深部地质之一。
2.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
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3.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沙运动和沉积作用;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以及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随着海洋调查技术的革新,海洋地质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古海洋学已成为该学科的前沿。
4.海底是正在进行并且长期接受沉积的场所,与陆上相比很少遭受侵蚀,因而保留了较为连续的沉积记录。
对现代海洋沉积作用和成岩机理的研究,不仅可以大大地丰富沉积学的内容,而且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还可以利用已知,推断未知。
5.海岸及近岸海底含有锡石、锆石、金红石、独居石、钛铁矿、磁铁矿、金刚石等砂矿床;在深海底表层还分布着大量锰结核、锰结壳,其成分除锰、铁外,还富含镍、钴、铜等,其数量远远大于陆地储量,而且至今仍在继续堆积生长着。
分布于海底裂谷或扩张中心附近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以块状或软泥状赋存于海底,富含铜、铅、金、银等多种金属,被称为“海底的金银库”。
6.海洋地质学的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重大,她是了解地球发展变化——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关键学科,是人类生命、生产与生活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9、三角洲
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由于河面拓 宽、流速减少和坡度变缓,会以河口为顶点,向 海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形和扇形地,称为三角洲。
10、珊瑚礁
是以珊瑚的骨骼为重要骨架,辅以其它造礁生物、 伴礁生物和粘结生物,构成一种能抵抗风浪侵袭 的生物堆积。
珊瑚礁既含有生物的特性,受生物生长规律控制, 又是一种地质体。
11、月球、太阳和其它天体对地球表面上单位质量物体 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称为引潮 力。据万有引力定律。太阳的质量即使比月球大,但 它离地球远,太阳引潮力只有月球的46%,月球引潮 力是太阳的2.17倍,其它更小天体对地球引潮力则无 视不计。上述表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潮汐现象是 不同的,地形也有影响。中国海现有半日潮和全日潮, 又有混合潮,潮差小的只有几十厘米,大的近10m (钱塘江口)。
28、我国有海岸线长18 400km,岛屿6 500个,岛岸 线长32 000km,我国海岸带处在热带、亚热带和温 带等区,气候宜人,港口不冻,有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海岸类型多个多样,有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侵蚀 海岸(基岩海岸)、三角洲海岸、沙堤-泻湖型海岸、 生物贝壳堤海岸、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等,含有 建设海岸综合经济的优良环境,开发和研究内容十分 丰富。
3、海水颜色
又称海色,可用水色计测定;海色是海水表层悬浮物 质和溶解物质对阳光的散射作用造成的。分为12级, 颜色由黄绿转变为褐色。普通大洋海水呈深蓝色, 近岸海水为蓝绿色和黄褐色。
4、波浪
在风和其它动力因素作用下,海面水体作周期性的起 伏运动,称为波浪。普通为谐振运动,即作正弦曲 线或余弦曲线运动,波浪运动的实质是海水表面以 波动的形式在传输,水体并不随波向前运动,波浪 中的每一水质点在作圆周运动。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基本思想:
1.垂向上:固体地球上层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 性岩石圈和下垫的软流圈。
2.侧向上:岩石圈在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内部稳定,边界为最 具活动性的构造带。
3.板块是运动的,其边界性质可分为三大类:分离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平 移剪切型。
4.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的旋回性:板块沿分离 型边界的扩张增生,沿会聚型边界的压缩消亡。
2、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和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证据:a大路边缘的形态;
b、造山带与地层学;
c、古冰川及气候的证据;
d、古生物的证据;
e、地磁学的证据。
主要论点:
1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后者称为 泛大洋;
2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 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1、板块的定义和划分
定义 :岩石圈被大型构造不连续面(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大 小不等的块体。 这种呈刚性、相对于其它块体可以发生移动的岩石圈块体被 称为“板块'。板块之间通常有三种边界:汇聚型、离散型和转换断层型。 划分:1968年法国勒皮雄根据地震带、地形和地质等资料将全球划分为六
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板 块。
大陆隆: 陆坡坡麓向大洋缓倾的、 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巨大楔状沉积体, 常由 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
活动型
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岛弧: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常出现于大陆(或大洋)边 缘,多呈弧形,大多由一系列深海洼地组成,其侧坡比较陡急,横剖面呈“V'形,或有狭长的平坦海底。
地质复习题精选
海洋地质总复习题名词概念0.第一艘海洋调查船的名字是挑战者号1.海洋地质作用——海洋通过自身的动力对海岸和海底进行侵蚀、对碎屑物质进行搬运和沉积等作用的过程。
2.潮汐——海水在月球与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3.浊流——一种载有大量悬浮物而十分浑浊的水下高密度重力流,其悬浮物质是砂、粉砂、泥质物,有时还夹带砾石,多发生在浅海或大陆边缘的斜坡上,也可产生于湖盆中。
6.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尼尔尼诺用来专门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
拉尼娜用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以赤道太平洋北纬5度至南纬5度,西经150度至西经90度区域内的海表面温度平均值连续6个月以上高于或低于正常0.5°C分别作为尼尔尼诺和拉尼娜。
8.拦门沙——河口口门附近堆积地貌的总称,包括河口沙坝、水下浅滩、口内沙砍以及汊道上碍航的浅水地段。
9.碳酸盐补偿深度(CCD)——在溶跃面以下的水体中,介壳供应量相对减少,而溶解速率增加加快;当到某一深度,钙质介壳的供应量与溶解量相等而达到平衡时,称之为碳酸盐补偿度。
11.转换断层——横断中脊的断裂带,是海底自中脊轴部向两侧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
13.莫霍面——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
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显示出的两个波速变化最显著的界面之一,叫做一级不连续面。
位于地下平均35km处。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契奇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16.构造地震——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次数多、破坏力大。
17.热点——形成与板块边界无关的、来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火山的岩浆源。
18.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20.蛇绿岩套——就是蛇绿岩。
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海洋地质学复习
古海洋学概述古海洋学研究方法古海洋学:生物指标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古海洋记录: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1.温跃层〔Thermocline〕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2.大洋传送带:将北半球高纬信息传至全球3.ITCZ热带辐合带4.古海洋学产生和开展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技术支撑条件?古海洋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多时间尺度古海洋环境演化的主控因素有哪些,特征如何?1.海洋沉积物来源与组成LithogenousSediment〔岩源沉积物〕:由岩石风化而来,以碎屑颗粒,陆源颗粒或火山颗粒形式进入海洋BiogenousSediment〔生源沉积物〕:由海洋生物骨骼构成,包括diatom,radiolaria,forminifer〔有孔虫〕,其中由CaCO3组成的,成为calcareousooze〔钙质软泥〕;由SiO2组成的,成为siliceousooze〔硅质软泥〕Hydrogenous〔authigenic〕Sediment〔水成〔自成〕沉积物〕:由溶液中直接析出或颗粒物与溶解接触后形成全球大洋中70%的陆源物质来自西太平洋边缘2.在海洋沉积物的某深度处,当CaCO3的溶解速率等于其累积速率时,将不再有CaCO3保存于该深度以深的沉积物中,这个深度称为CaCO3补偿深度〔CC&.在实际工作中,由于CaCO3溶解速率与累积速率较难以获得,海洋学家经常方便地将海洋沉积物中CaCO3含量为5%的深度定义为CaCO3补偿深度.饱和深度一溶解跃层一补偿深度3.古海洋环境十大参数古温度古盐度海水结构海平面变化古气候物质来源营养浓度生产力古海水Pco2与pH值沉积通量古海洋学:生物指标1.生物替代指标〔BiologicalProxies〕浮游有孔虫〔planktonicForaminifera〕底栖有孑L虫〔BenthicForaminifera〕放射虫与硅鞭藻〔Radiolariansandsilicoflagellates〕海洋硅藻〔MarineDiatom〕颗石藻〔Coccoliths〕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不饱和烯酮古温度计2.浮游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浮游生活,100科m-1mm,钙质壳,现生种约40个左右,占总有孔虫的1%;200Ma 〔侏罗纪〕开始出现,新生代65Ma开始繁盛,对环境变化敏感,是研究古海洋历史的理想指标;在现代海洋中从极区到赤道按带状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极和极区〕,-1.8C—31C;影响因素包括:温度、盐度、不同水层的营养物质浓度、海水密度、CO2、O2、共生生物分布、捕食、食物供给等.随温度变暖,壳径变大.随生产力增高,壳径变大.pCO2越高,壳体越轻.3.底栖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底栖生活,50^m-2mm,钙质壳或胶结壳,现生种约10000个左右,占总有孔虫的99%,500Ma(寒武纪)开始出现;生活在所有的海洋环境中,影响因素包括:底质、食物供给、温度、盐度、深度、O2及其与其它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等;分布模式:(1)水深分带;(2)纬度分带.碳通量对813C的影响?4.放射虫:是海洋单细胞微体浮游动物,营浮游生活,40m-0.4mm,硅质壳,寒武纪开始出现,现生种约400个左右.5.上升流放射虫指数(URI,upwellingradiolarianindex):上升流标志种与总群落的比例温跃层-表层放射虫指数(TSRIthermocline/surfaceradiolarianindex):温跃层标志种(200m水深以下)与混合层(50m 水深以上)标志种的比例.6.海洋硅藻:硅藻是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主要营浮游生活,10200^m,硅质壳,侏罗纪开始出现,现生种约100000个左右,光合作用自养.7.生物标志物: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有机C、N含量和同位素;四醛键膜类脂物(GDGT)8.有机C、N含量和同位素环境意义:C/N比:海相自生藻类<8,陆生植物>20,比值越大陆相比例越高(Meyers,1997);氮同位素815N:陆生植物及蓝细菌(〜0%.),浮游植物(+3%o〜+8%o),815N越轻陆相比例越高.9.有机碳同位素813C:C3植物(25%.〜-30%o),C4植物(10%.--15%0),越偏负陆源物质输入越tWj.10.四醛键膜类脂物(GDGT):海洋Crenarchaeota(泉古菌),古菌(Archae)的一种,无处不在而且丰富;四醛键膜类脂物(glyceroldialkylglyceroltetraether,GDGT):变化的五元环,膜脂组成有赖于温度;GDGT(I)-冷水;GDGT(II-IV)-暖;TEX86(TheTetraEtherIndexoflipidswith86carbonatoms)-SST11.烯酮的不饱和度一一古海水温度.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1.碳循环替代指标(CarboncycleProxies)Mg/Ca与Sr/Ca古温度计(Mg/CaandSr/Capaleothermometry)营养替代指标(NutrientProxies)818O的温盐指标(TemperatureandSalinityproxies:818O)放射性同位素指标(RadioisotopeProxies)2.pCO2升高海洋酸化:全球变暖的“邪恶挛生子〞工业革命以来,大气pCO2由280ppmv增加到384ppmv,海洋pH从8.2减小到8.1.据预测,本世纪末海洋pH将再下降0.3-0.5烯一全球大洋正面临着酸化的重大危机.减弱海洋吸收大气CO2的水平,对全球变暖产生正反应.降低海水中[CO32-]浓度,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钙质生物的钙化、生理等产生重要影响,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不稳定.3.TheCarbonIsotopeProxyPlantsprefertoincorporate12Cintotheirtissueandwillexclude13C(13C=~-2%3)Withintheocean:-6CO2+6H2O+light<-->C6H12O6+6O2-Surfacewaterisenrichedin13C(13C=1-2%3)-Deepwaterbecomesenrichedin12C(13C=0%3)Thedeep(thermohaline)circulationoftheoceancontrolsthehorizontalredistributionof {2C.Asawatermass"ages",汁accumulatesmoreofThelightcarbon.5.古海洋学研究中的生物替代指标主要有古海洋学研究中的物理和化学替代指标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前第四纪古海洋记录1 .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 〕:距今大约55.8Ma 年前,在不到10ka 的时间里,忽然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全球变暖事件,持续了170ka,期间深海温度增加约5C ,表层海水温度增加4〜8C,大气CO2是现在的3-4倍,深海氧气含量严重降低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aleocene-EoceneThermalMaximum,PETM 〕.这次全球变暖事件有A2万亿吨的碳溶入大洋,海洋CCD 上升2000米,许多物种的消亡,造成底栖生物的大改组,最为突出的是30〜40%深海有孔虫类的灭亡. 2 .南极冰盖的形成问题南极海冰漂浮最早出现在中始新世〔45.5Ma 〕南极陆地冰川活动出现在始新世/渐新世冷事件〔33.7Ma 〕南极冰盖最终形成中新世:2100万年前德雷克海道的开启与南极洲的热孤立 3 .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问题中美海道关闭的早期证据:4.5Ma 以来加勒比海碳酸盐保存更好-通气增强-NADW 增强- 中美海道关闭现代西太暖池建立于3.6Ma,源于印尼和中美海道的关闭. 1.6 6~11.5“暖池〞雏形开始一一印尼海道的关闭 1.7 〜4.0Ma 前现代“暖池〞形成——巴拿马地峡的关闭 4 .上新世暖期永久日Nino-"超级暖池〞问题在早上新世暖期〔4.5-3.0Ma 〕,东赤道太平洋温跃层很深,东西赤道温度梯度仅有1.5度左 右,非常类似现代日Nino 事件.从而,现代强赤道东西温度梯度不是稳定而永久的特点.持续类日Nino 状态,包括相对较弱的walker 环流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一个结果并进一步促进全球变暖. 上新世与更新世相比:大洋温度比现在高3-4度;CO2〔350-400ppmv 〕比工业革命前的全新世水平高30%;影响风场和热平衡的东西温度梯度减弱;太平洋温跃层更深、上升流强度减弱;温盐环流更强〔即从热带向北大西洋热传输更强〕;构造因子:巴拿马和印尼4.哪些?至少掌握一种主要有哪些?至少掌握一种水道关闭.东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地区的逐渐变冷早于北半球大冰期说明冰盖的增长及大气的影响单独不能解释上升流地区的变冷.温跃层深度/温度的变化才可能是重要原因.早更新世1.6~1.4Ma 时,赤道东、西太平洋的不对称格局最终形成.5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MPT 〕:在1250-700ka 期间,全球气候变 化的主周期由40ka 转变100ka .冰期的海洋1 .2万年前大冰期:陆地1/3被冰盖覆盖;北半球冰盖厚2~3km,甚至4km ;海平面 下降120m ;年平均气温下降8oC;大气CO 2浓度180ppm .2 .间冰期/冰期大气pCO2旋回形成机制海洋呼吸CO2假说:冰期海洋储存CQ 引起CaCQ 在孔隙水中溶解,碱度增加,推进海洋对大气CO2的吸收,即冰期时pCO 2的降低必然伴随着大洋深部[CO 32-]的明显增加.影响冰期-间冰期大气CO2转移的主要因素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大洋深部的[CO 32-]变 化,可能还受到诸如温盐环流和生物泵等效应的影响.海洋上层水体碳酸盐系统〔pH 、pCO 2 和[CO 32-]等〕可能扮演重要角色.3 .推论:类ENSO 过程与大气pCO 2变化之间可能存在耦合关系?4 .LGM 热带西太平洋硅藻席扮演的碳汇角色5 .末次冰期D/O 事件-Henrich 事件冰消期的海洋1 .新仙女木期事件〔YoungerDryasEvent 〕2 .冰消期热带西太平洋SST 升高领先极地冰体积消融2-3ka冰后期的海洋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不仅出现在冰期,也出现在间冰期和冰消期冰期Dansgaard-Oeschger 事件的表现形式,只不 ---Bondetal.,1997,Science思考题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的海洋环境特征? 南极冰盖的成因机制? 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过程?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含义?冰期的海洋环境特征?冰期-冰后期的快速〔亚轨道事件〕气候波动?全新世千年尺度的“准周期〞事件,是过冰期时信号强、间冰期时信号弱而已.海洋地质学之海洋灾害地质海洋灾害地质的概念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与成因海洋灾害地质调查防灾减灾思考题:请简要说明3种海洋灾害地质成因及危害了解海洋灾害地质探测技术海洋灾害地质的概念1.概念:海洋灾害地质主要研究海洋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成因机制,研究各类海洋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与成灾过程,从而为海洋地质灾害的灾情评估和监测、预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与成因1.海岸带地质灾害6大类42种“2.各成因类型危害性分析构造活动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主要包括地震、活动断层和火山等.它们不仅可能对沿岸建筑物和海洋构筑物造成直接破坏,而且地震可能引发海啸,还可能诱发崩塌、泥石流、浊流、海底浊流、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重力〔斜坡〕作用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主要包括崩塌、泥石流、浊流等,往往是在地震或暴风浪作用下触发成灾,可能对海岸建筑物和海洋工程造成直接破坏.侵蚀-堆积作用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为海岸和海底侵蚀、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质体,包括海岸与海床侵蚀、河口与海湾淤积及沙波沙脊等活动砂体,它们都可能对海岸建筑物和浅根底的海底构筑物造成破坏.海岸〔海洋〕动力作用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主要包括海岸侵蚀、海面上升、海水入侵、风暴潮、海啸等.海岸侵蚀使土地损失,引起海岸环境恶化;海面上升使沿海低地受到海水侵淹的威胁,洪水和风暴潮加重,海岸侵蚀加剧;海水入侵使沿海地区淡水水质恶化,土地盐渍化,生态环境恶化;风暴潮、海啸可以引起海岸强烈的侵蚀或堆积,摧毁海堤、房屋,可引发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特殊地质体〔岩土体〕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是指泥底辟、易液化砂层、软土夹层、生物岩礁、气体液体矿床、古河道、古侵蚀面、浅埋起伏基岩等特殊的地质体或岩土体,它们本身不具有直接的破坏水平,属潜在灾害地质类型.人为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如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港口、航道淤积沙漠化、土地盐渍化等,是人为因素为主成因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多数发生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沿岸地区.如大量抽取地下水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灾害;又如人工海滩采砂,可能引起或加剧的海岸侵蚀灾害,等等.3.活动性断层通常将在第四纪有活动的断层称为活动断层,并按活动时代不同分为4类:早更新世活动断层、中更新世活动断层、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和全新世活动断层.根据断层距海底的深度不同,将断层分为:海底、浅层〔距海底30m以内〕、中层〔距海底30-100m〕、深层〔埋藏深度大于100m〕形成原因:地壳活动和沉积作用引起地层的错动.危险性:断层引起的地面错动及其伴生的地面变形,往往会损害跨断层修建或建于附近的建筑物,同时断层还会导致海底产生过大的差异沉降,对海洋工程危害巨大.4.地震与海啸海底地震:是地下岩石忽然断裂而发生的急剧运动.岩石圈板块沿边界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是导致海底地震的主因.贝尼奥夫带〔俯冲带〕:通常自海沟内侧下倾,上部平缓,向下逐渐变陡,平均倾角45.在不同地区可变动于15°〜90°之间.贝尼奥夫带的深度有些仅200〜300公里深,有些可延至600〜700公里深处.大洋中脊地震带:为别离型板块边界,只有浅源地震,地震带狭窄,宽度仅数十公里,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总量的5%.大地震易发生在光滑洋壳俯冲的区域大地震易引发海啸5.海底滑坡:指海底斜坡上的松软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结构面发生滑动的现象.国际上常把海底滑坡、滑塌和沉积物流动作为一个不稳定因素系统进行研究,其共同特征是在一定的外界应力触发下能够产生大块的地层滑动或大量的沉积物群体运动,海底滑坡除直接危害钻井平台、海底光缆、港口、码头等设施外,大型海底滑坡可引起巨浪甚至海啸,造成严重的破坏损失.地震和断层作用、快速堆积、浅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海浪、潮汐、人类活动等都会引起海底失稳. 6.浅层气:在国际上,海底浅层气通常是指在海底面以下1000m之内的沉积物中所聚集的气体,组分主要包括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乙烷等,其中一般以甲烷含量最高.沉积层土质的力学性质,使其强度降低,结构变松,破坏了土质原始稳定性,减小了基底支撑力.在外载荷重下,含气沉积物会发生蠕变,可能导致下陷,侧向或旋转滑动,最终失去平衡,发生倾斜倒塌.7.埋藏古河道:在晚更新世冰期的低海面时期,海平面比现在低120m,陆架出露成为广阔的陆域平原,发育了纵横交错的古水文网系.这些古水文网系的发育一演变一消亡造就了大量河流沉积体系,被后期沉积地层所覆盖的古河道,称为埋藏古河道.有些古河道,因其海侵地层较薄,或没有新的沉积,至今在海底仍保存着沉溺河谷地形,成为残留古河道.8.海岸侵蚀:海岸侵蚀是指在自然力〔包括风、浪、流、潮〕的作用下,海洋泥沙支出大于输入,沉积物净损失的过程,即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的后退和海滩的下蚀.海岸侵蚀主控因素一一自然因素:河流改道引起海岸供沙缺乏导致海岸蚀退;海平面上升;风暴潮.海岸侵蚀主控因素一一人为因素:人为采砂猖獗、一些不合理的海岸工程〔突堤工程、护岸直立墙防潮坝〕9.陆架海底砂质沉积物在海洋浪、潮、流等水动力作用下,发育了各种起伏的地貌,有侵蚀地貌,也有堆积地貌,通称它们为底床形态〔bedform〕,简称底形.10.理论海平面:全球海平面〔Globalsealevel〕即理论海平面〔Eustaticsealevel〕相对海平面:世界某一地点的实际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海平面上升值加上当地陆地上升或下降值之和,这便是相对海平面.11.海平面升降12.海水入侵: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滨海地区地下含水层动力条件发生改变,使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受破坏,结果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直接动力联系的高矿化度地下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侵入,咸淡水界面不断向陆地方向移动,从而使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的过程和现象.我国海水入侵的重点区域一一莱州湾、辽东湾、长江三角洲I海洋灾害地质调查1.地质构造:地震、OBS重磁地形地貌:多波束、声纳;浅地层结构:浅剖、钻探;表层底质:取样与分析,包括物理性质指标:含水率、密度、孔隙率、饱和度等水理性质指标: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等;力学性质指标:内聚力、内摩擦角等.化学指标:元素、离子2.海底监测一一地球观测系统的三个平台:地面与海面、空中遥测遥感、海底探测海洋地质学绪论1.海洋的中央主体局部叫做洋、大洋〔ocean〕,边缘附属局部叫做海〔sea〕.海与洋的主要差异在于:大洋面积大,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海的面积只占11%;大洋深度大,一般在3000米以上,海的深度一般小于2000米,有的只有十几米或更浅大洋远离大陆,受陆域影响小,水文要素较稳定,有独立和强大的海流系统和潮汐系统.海与陆连接,受陆域影响大,水文要素通常随地理、气候等条件变化.2.边缘海:又称“陆缘海"〔marginalsea〕,是位于大陆和大洋的边缘的海洋,其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3.转换断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只在错开的两个洋中脊之间有相对运动;在洋中脊外侧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均相同,断层线并无活动特征.4.全球深水盆地呈“两横两竖〞格局分:“两竖〞是指近南北走向的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和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两横〞是指近东西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盆地群与环北极深水盆地群.海洋沉积一、海洋沉积学概论二、海岸沉积三、河口三角洲沉积四、大陆边缘沉积五、大洋沉积一、海洋沉积学概论1.海洋沉积学:是研究海底浅层沉积物〔含沉积岩〕的特征、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海底构造、海洋环境、矿产资源、古海洋学、古气候学及全球变化和其他与海底相关的地学问题的前提与根底.2.海洋沉积物分类1、按沉积物物源分类:1〕陆源碎屑沉积物:主要是碎屑硅酸盐矿物,来自陆地风化录U蚀,大局部分布在滨海环境和近海陆架. 2〕内源沉积物:主要由从海水中析出的化学和生物化学物质组成.3〕生物源沉积物:直接由动植物的残骸组成,如滨海环境中的泥炭等.4〕火山源沉积物:火山碎屑沉积,主要分布在板块活动边缘或火山活动比拟活泼的地区.2、按海洋碎屑沉积物的结构分类:大多数海洋沉积物具有颗粒结构.颗粒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按颗粒大小〔粒度〕进行分异.根据不同粒级的碎屑组分的相对量比进行沉积物分类,即所谓沉积物的结构分类,一般采用三角图.1〕Shepard分类:典型的描述性分类,缺乏成因意义,目前用得很少.2〕Folk分类:强调粗粒组分的水力学意义,将细粒组分作为水体浑浊度的标志,具有较大的成因意义,广泛应用.[见PPT13]二、海岸沉积1.海岸带:是指海陆交界处相互作用变化活泼的地带,包括沿岸陆地和水下岸坡,是一个两栖地带.其上界为现代波浪作用的上限,其下界面为波浪开始扰动泥沙的地方,一般是在水深相当于波长的1/2或者1/3.2.海岸带的动力作用:一、波浪,1.垂直海岸带的搬运:浅水的破波会把沉积物向岸搬运,但重力作用又会使物质向下搬运.2.平行海岸带的物质搬运〔沿岸泥沙流〕:波浪发生折射时,波浪以一定的角度向岸搬运沉积物,在回流时重力作用起主导作用,沉积物不再回到原来位置,而是趋向垂直于海岸方向回落,形成平行于海岸线的沉积物搬运趋势.二、潮汐,由月亮或者太阳引力引起的地球外表海水的周期性运动.波浪是一种短周期〔高频〕的海洋动力;潮汐一种长周期的海洋动力.三、其他动力,近岸流:对于近岸细颗粒泥沙搬运、河口冲淡水的扩散运动有重要意义.风:在砂质海岸,风是形成海岸沙丘的重要营力.3.海岸类型划分1、按沉积物类型划分: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砾石质海岸、基岩海岸2、按动力作用分类河控型海岸、波控型海岸、潮控型海岸4.三角洲前缘:受海水顶托以及咸淡水交汇影响,河流沉积物快速沉积的区域.沉积物以砂质、粉砂质砂为主.沉积体包括水下沙坝、潮流水道.〔试卷〕5.三角洲平原:河流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出露水面的低地平原,由分流河道〔包括废弃的和活动的〕和河间高地组成.主要为淡水河流动力主导,但是受到潮汐、波浪的影响,在外缘形成潮滩、海滩等沉积体.6.前三角洲I:正常天气下的波基面以外,根本不受浅水波浪的影响,但风暴天气下,海底沉积物会被扰动.主要以沉积河流携带的悬浮质沉积物,形成以泥质为主的沉积类型.水下地形坡度剖面明显变缓.7.潟湖-潮汐汉道8.基岩港湾海岸:基岩港湾海岸在岬角处主要发育基岩海岸,在湾内形成海积海岸,包括发育海滩、沙咀、湾坝.沙坝-潟湖式港湾泥沙供给相对充足;一般一个沙坝-潟湖港湾自成独立系统,不与邻近海岸系统发生泥沙交换.河流来沙和岬角侵蚀供沙是海岸的主要泥沙来源.溺谷式海湾,泥沙供给相对较少;港湾内水深较深;此类港湾在高纬度地区比拟常见,一般由冰川刨蚀形成,最深可至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试卷〕河口三角洲沉积一、河口三角洲发育与分类二、河口三角洲沉积特征三、三角洲沉积环境及相特点四、河口三角洲沉积作用五、河口三角洲沉积旋回与演化、河口三角洲发育与分类二、河口三角洲沉积特征三、三角洲沉积环境及相特点四、河口三角洲沉积作用1.沉积模式:陆棚/缓坡型:主要发育沉积在坡度低缓而宽阔的陆棚海边缘斜坡/陡坡型:该模型根据牙买加耶拉斯三角洲沉积特点建立斜坡/陡坡型:以具有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三层构造为特征层2.河口作用:①惯性因素一流进盆地的河水惯性力和伴随的素,流扩散,②摩擦因素一流出的河水与河口床底间的摩擦力心③淖力因素一由流出的河水和盆地水之间的密度差而引起的漳力.大陆边缘沉积一、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二、大陆边缘的沉积特征、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 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比拟稳定,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禽散大陆边绿.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单元口 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活动较频繁.又称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收敛大陆边缘,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沟一岛弧体系以及海沟一岛弧向陆侧的边缘海盆.1 .大陆隆由大陆坡坡麓向大洋底延伸的沉积扇形地,地跨大陆坡和洋底两单元,宽100〜 1000km,沉积物厚度通常超过5km,平均坡度小,水深1500〜4000m,陆隆面积19X106km 2,占洋底总面积6%,陆隆外表起伏不大.陆隆可分为上下两局部,下陆隆一般更缓.〔试卷〕2 .大陆架是围绕大陆、地形开阔、坡度平缓的浅水区.它的范围从低潮线开始,到海底坡度忽然增大的深度为止.3 .大陆坡指紧靠大陆架外缘,水深200-2000m 的海底.平均坡度为4°17'.主动型大陆边缘表现为上部缓,下部陡.而被动型的大西洋和印度洋边缘那么相反,表现为上部陡,下部缓.海底峡谷和大陆坡平坦面是大陆坡两个主要次级地形单元.二、大陆边缘的沉积特征2.1陆架沉积 2.2陆坡-陆隆沉积 2.3浅海碳酸盐岩沉积 2.4 边缘海盆沉积2.1陆架沉积10稳定大陆边缘活动大1陆边缘一〔残留沉积在要分布于外陆架1 .残留沉积是指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环境不相适应的那些沉积物.如波罗的海海底发现淡水湖相粘土和冰碳物;全球陆架面积的50%左右为残留沉积物所覆盖,沉积物以细砂为主,含钙质结核,还往往有许多指示原沉积环境的生物化石.〔测试〕2 .、现代沉积是指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一致,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 统之中.3 .变余沉积,原为残留沉积物,受到现在所处的浅海环境的改造,沉积物的属性一局部与现 代沉积环境一致,一部仍属残留沉积物的属性4 .陆架沉积作用的限制因素:1〕海平面变动:影响水深和自然地理环境2〕沉积物的补给,物质来源主要是由河流、冰川等从陆地上搬运来的陆源物质.3〕气候,决定了大陆上岩石的风化、侵蚀的类型和速度,海洋中的海流体系,海岸生物生产力和海水的化学性质.4〕陆架水动力状况:包括洋流、潮流、密度流和气象流四种,是陆架沉积物侵蚀、搬运、沉积及海底地貌塑造的主要营力.5〕生物作用,底栖生物的许多形式和生理的适应性与底质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有关,两者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在不同类型沉积物底质上,生活着不同种群组合的生物群落;另一方面,沉积物外表的生物活动又可改变沉积物外表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到沉积过程.6〕化学因素,陆架区海水的化学性质,一方面限制着某些自生矿物的形成,另一方面,化学沉积作用也会引起沉积物胶结和粘结,这对于增加底质稳定性、减少侵蚀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测试〕5 .2陆坡-陆隆沉积1 .陆坡-陆隆沉积作用的影响因素1〕地质构造环境地质构造环境是限制陆坡-陆隆沉积作用的一级制约因素.幼年阶段陆 坡仅局部或者从未发生沉积作用,陆隆未形成.青年阶段的陆坡沉积作用仍很微弱,陆隆 未形成或仅处于胚胎阶段.壮年期陆坡已被很厚的沉积物所覆盖,在物源充分的构造稳定 区,陆坡向前推进;老年阶段的大陆边缘由于聚敛板块的构造活动而出现深海沟.2〕海面变化气候温暖的高海面时期〔间冰期〕,河流输送入海的沉积物质大多堆积在陆架内带,只有很少局部被海流搬运至陆坡,因而不利于陆隆的发育.气候严寒的低海面时期〔冰期〕,陆架大局部出露,河流可将其载荷物质直接堆积在陆架坡折带附近,当受到地震、大风暴等营力触发时以浊流、碎屑流或滑塌的形式搬运至陆坡、陆隆及深海平原,从而有利于陆隆的发育.3〕物源陆坡、陆隆以再沉积作用为主.低纬区的物源常是来自碳酸盐礁及台地的生物碎 11屑,但供给速率较低.4〕生物活动生物生产力以及生命活动对陆坡、陆隆的沉积作用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着水柱中质点的类型和浓度.从而影响着底质的沉积速率.陆架浅海沉积现代沉积|=>I主要分布于内陆架 变余沉积匚二> 受到现代水动力和生物改造的残留沉积。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海洋地质学考试复习海岸带(Coastal zone)是大陆边缘的一个特定地带。
传统(狭义)概念是指特大高潮线至浅水波半波长水深的范围,即从波浪开始作用海底的深度起算向陆地到风暴浪所能到达的地带。
广义海岸带是指特大高潮线至陆架外缘(理由是海面变化)。
最新的海岸带(LOICZ)是指自陆架外缘到海水所能影响到的地方!活动陆缘的基本地貌单元包括: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三大部分,三者被合称之为沟-弧-盆体系。
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主要出现于西太平洋的岛弧和大洋盆地之间,多平行于岛弧呈弧形展布,侧坡陡峭,横剖面呈“V”形,也有部分海沟底部较平坦。
在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因为岛弧主要是由于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或岩浆侵入活动所形成,又被称为火山弧。
岛弧脊轴距海沟轴约150~200km,岛弧一般表现为高热流值、多地震、正重力异常和与海沟伴生等特征。
弧后盆地(边缘海盆)一般认为是由于板块俯冲,造成软流圈地幔次生对流引起弧后扩张作用所致。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 始自海岸线(多指低潮线),终于海底坡度突然增大的地方(陆架坡折),坡度很小。
陆架坡折的水深变化在20~550m之间,平均约130m,早期也曾将200m等深线作为陆架的下限(特别是在陆架坡折不明显的地区)。
沿着深海等深线分布的底层流称作等深流(contour current)。
海洋中冷而高密度的水流的流向受海底地形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引力影响。
地球的偏转力推动水流流向盆地的边缘,并沿着海水等深线流动。
由等深流形成的沉积物成为等深流沉积(contourite)。
等深线流主要发育在大陆斜坡处,其流速较小,沉积物多是一系列犬牙交错的薄层,呈纹层状,分选性好,磨圆度高。
在外大陆边缘至洋盆的水柱中观测到底部悬浮体浓度明显较中上层高的水层,称为雾浊层。
高浓度的雾浊层大多与大洋底层径向温盐环流共生。
等深流通常位于水深2000~4000m,流速很慢(5~20cm/s)在大陆隆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把来自陆坡滑塌和浊流搬运而来的细粒或悬浮沉积物进行搬运和再分配,二是可以搅动深海的沉积,形成“雾浊层”。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第2章海洋构造地质学1.大洋中脊的特征主要有哪些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
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
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
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
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
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
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完整版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2章海洋构造地质学1.大洋中脊的特征主要有哪些?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
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
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
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
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
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
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位置。
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
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三章洋壳起源与海底构造)
对称性:以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
全球性。
B.磁异常成因 瓦因-马休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C.海洋沉积物的磁性 灵敏磁力仪测定表明正反向磁化段在沉积岩芯中交替出现。证实地磁场的频繁倒转,同时证明海底是扩张运动的,地球表层存 在大规模水平运动。 2.深海钻探 1)洋壳很年轻且对称于大洋中脊轴分布 2)洋壳层沉积厚度与层序对称于大洋中脊轴分布
4. 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有可能的是地幔物质对流 6.简要论述两个板块边缘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 一离散型-拉张
?主应力:拉张。 ?离散型板块边界的特征是:①往往伴有很高的热流值。由于新增生的岩石圈厚度很 小,故②地震震源极浅,③发生的地震以正断层型为主,④地震集中在极狭窄的地带,一般不超过20 km。⑤加之新生岩石圈 的强度较低,所以发震频率低,震级小,大多地震在5级以下,最大震级也不会超过7级。 1 大陆裂谷(东非裂谷) 2 洋中脊裂谷(红海) 二会聚型-挤压
不仅是震源分布带,而且是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中的板块实体,代表板块俯冲的形迹,为板块的俯冲带(消减带)。
四种不同俯冲类型: 1. 洋-洋俯冲型:西太平洋俯冲带 2. 洋-陆型(无边缘海)俯冲:发生于大陆之下,南美西海岸 3. 洋-陆型(带边缘海盆)俯冲发生在靠近洋陆边界的地方,沟弧盆体系,日本岛弧
4. 陆-陆碰撞,两板块接触发生特殊形成浮出。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陆内俯冲 与板块俯冲相伴生的地质现象主要有:
④浅源地震,地震带较窄,地震频度和震级明显比洋中脊为代表的拉张型边界大, 最大地震可达8.4级这可能是由于岩石圈厚度随着离开中脊轴部逐渐增大之故。这里⑤在地貌上表现为“地堑型”谷地,它不是一 条断层,而是长而平直的破碎带,宽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7.海-弧体系。 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一组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体系。 比较典型的沟—弧体系自洋向陆分别是: (1)外缘隆起 (2)弧沟间隙:海沟、海沟坡折(非火山弧,第一弧,外弧)、弧前盆地、火 山弧(第二弧,内弧) (3)弧后区:弧间盆地、残留弧、不活动边缘盆地。 8.什么是俯冲带?与板块俯冲相伴生的地质现象主要有哪些? 两个板块相遇时,一个板块下插到另一相对被动的板块之下,这个下插板块就是俯冲板块。
海洋地质复习
八、海岸带一、海岸带和海岸带的分段海岸线:陆地与海洋的分界线,一般指平均高潮线。
海岸带: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即由海洋向陆地的过渡地带。
海岸带:水下岸坡和海滩,以低潮线为界。
海滩:后滨(潮上带,有滩肩)前滨(潮间带)水下岸坡:近滨(波浪破碎带—低潮线,潮下带)外滨(浪基面—波浪破碎带)二、海岸带分类三、海岸带的动力因素1、波浪作用(浅水区)潮汐作用(海面周期性升降,增大波浪作用范围、对泥沙的搬运)近岸海流(波浪传到岸边后会引起岸边水量增高)2、传到浅水区的波浪会破碎,破碎后水体不再按照波浪的规律运动,而是直接作为一股称为激浪流或向岸流,通过离岸向海的回流恢复海面的平衡:海底回流(海水沿水下岸坡流向较深海域,多产生于岸坡较陡的深水海岸);沿岸流(顺岸流)(岸边增水水体沿岸流向下游水位较低方向);裂流(离岸流)(集中于海水表面、沿海岸不连续分布的一束束较强较窄的离岸水流)3、起动流速①砂质(0.05-2mm间)的颗粒需要的起动流速最小,且起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间的差距不大.砂粒在流水中搬运最活跃,易搬运易沉积,多跳跃;②>2mm粗颗粒的起动流速和沉积临界流速也相差很小,但流速值本身很大,随粒径增大而增大.砾石很难长距离搬运,多滚动;四、泥沙运动的方式推移、跃移、悬移1、垂直海岸线的泥沙运动(推移)中立线:波浪携带泥沙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返回时运动距离加上重力作用在斜坡上使泥沙运动的距离,即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称为中立点。
岸坡上的中立点的连线,称为中立线。
●影响中立线的因素沉积物颗粒大小、岸坡坡度和波浪强弱。
波浪愈大,岸坡愈陡,颗粒愈粗,则中立点离岸愈远,即位于水深愈大处从A到B,t1与t2差值越来越大,v1max与v2max相差越来越大,v1/v2不变,向岸和向海的位移都增大,但两者差值从负到0再到正。
A中t1与t2大致,v1max与v2max大致,故净位移向海;B中各参数差别加大,但净位移为0,到C中净位移向岸。
2021海洋知识竞赛-海洋地质(精选试题)
海洋知识竞赛-海洋地质1、海岸线的定义是什么?2、海岸类型有哪些?3、为什么说基岩海岸具有变幻无究的神韵?4、在砂质海岸我们可以从事哪些生产活动?5、淤泥质海岸都有哪些特点?6、什么是河口三角洲海岸?7、什么是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最适合在什么条件下形成?8、珊瑚海岸最适合在什么条件下形成?9、影响海岸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有哪些?10、海岸的发展一般经几个阶段?11、海岸带的定义是什么?12、海岸带通常划分为哪几部分?13、作用在海岸带附近的力有哪些?14、海底岩石是怎么形成的?15、什么是海洋中的岛屿?16、什么是堆积岛?17、什么是大陆岛?18、什么是海洋岛?19、什么是珊瑚岛?20、什么是海水的溶蚀作用?21、什么是死海蚀崖?22、什么是海蚀柱?23、波浪的破碎与海底坡度有关系吗?24、在海滩上能找到的主要矿物是什么?25、对海岸沙丘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什么?26、什么是盐水楔河口?27、在河流入海口,河口右侧的盐度和左侧的盐度是一样的吗?28、海滩砂颗粒的大小与海滩坡度有关系吗?29、组成海岸的岩石抗波浪冲蚀的能力是否相同?30、海蚀崖越高说明它的抗冲蚀能力越强,对吗?31、如何确定海岸沙丘是否活动?32、波浪在水中会发生弯曲吗?33、海水浴场一般在什么部位形成?34、海岸泥沙悬浮在水中,为什么又会沉积下来?35、沧海桑田”经常用来形容世间变化太快,实际上这是一个地质过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6、洋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37、洋壳与陆壳有什么区别?38、大陆漂移学说是由谁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什么?39、海底扩张学说是由谁提出的?其观点是什么?40、海底扩张学说可以从哪些事实得到验证?41、通常用什么指标表示海底扩张作用的强度?42、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什么?43、目前板块学说中板块边界如何分类?44、大洋也有生有死吗?45、冲绳海槽是如何形成的?46、什么是大陆边缘?47、什么是大洋盆地?48、什么是大陆架?49、什么是海沟?50、什么是岛弧?51、为什么岛弧与海沟常伴生在一起?52、海岸带地形的塑造因素有哪些?53、海岸地貌有哪两种类型?54、大西洋的海底地貌有什么特点?55、太平洋的海底地貌有什么特点?56、印度洋的海底地貌有什么特点?57、北冰洋海底地貌的特点?58、海湾按成因如何分类?59、中国海湾的分布特性及控制因素有哪些?60、连岛沙洲如何形成?61、沙质海岸附近通常出现什么类型的地貌?62、影响近岸带地貌形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3、潮坪(潮滩)有什么特点?64、海岸沙丘有什么特点?65、为什么有的海滩比较陡有的比较缓?66、波浪越大海滩坡度就越陡吗?67、海洋沉积物如何分类?68、滨海带沉积物69、半深海沉积物70、海底沉积区域时如何划分的?71、研究海底沉积的历史通常用什么方法?72、海水的温度、盐度对海岸沉积物流的影响和沉积物的影响如何?73、在波浪的作用下海底泥砂怎么移动?74、在波浪的作用下海底泥砂的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75、海底细小的物质为什么总是向下移动的?76、为什么粗大的物质总是留在海边?77、在暴风浪或强浪作用下,海底沉积物会发生变化吗?78、什么因素控制了海底地形?79、海洋沉积物与陆地沉积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80、根据组成海滩物质的不同,常把海滩分为几种?81、挖开一个海滩剖面你发现砂是一层层的,这是为什么?82、海湾沉积物的来源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我国悬浮泥沙含量最高的是哪两个海湾?83、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哪些类型?84、深海底金属矿产主要有几种类型?85、哪艘调查船首次发现锰结核?86、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什么位置?87、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88、“黑烟囱”、“白烟囱”是怎么回事?89、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90、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91、海洋油气开发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92、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93、海洋地质调查方法有哪些?94、开发河口三角洲可能引发哪些灾害问题?95、21世纪对海洋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研究要求是什么?96、铺设海底管线和电缆时应注意的什么问题?97、古洋流研究的意义及方法是什么?98、深部洋流及其分布99、古海水温度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是什么?100、海洋古气候的研究标志?。
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考核试卷
6.深海地质调查比浅海地质调查更容易进行。()
7.海洋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海洋污染。()
8.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的目的是为了开采海洋中的所有矿产资源。()
9.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多选题的每个选项都可能是一个正确答案。()
10.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的开展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
A.钻探
B.地震勘探
C.水下机器人
D.遥感卫星
20.下列哪个城市是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的研究中心?()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青岛
(注:以下为答题纸,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海洋地质调查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D.地质统计分析
16.以下哪些国家或地区在海洋地质调查与勘探方面有合作?()
A.中国与东盟国家
B.欧洲联盟成员国
C.美国与加拿大
D.俄罗斯与日本
17.海洋地质调查中,以下哪些情况下可能会使用到地质雷达技术?()
A.探测冰山下的地质结构
B.研究海底沉积层结构
C.检测海底天然气水合物
D.勘探海底热液活动
A.深海钻探
B.水下机器人
C.遥感卫星
D.深海潜水器
5.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对环境可能造成哪些影响?()
A.海水污染
B.海底沉积物破坏
C.噪音污染
D.生物多样性降低
6.以下哪些海域被认为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分布区?()
A.沿海大陆架
B.大洋中脊
C.海山地区
D.深海平原
2011级海洋地质复习题
1、对构造地质学的理解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类地行星以及行星卫星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各种变形样式、组合型式和形成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式和方向。
是以中\小型构造为研究对象, 包括褶皱、断裂节理与劈理、线理几何形态、组合样式、力学机制与演化过程,进而为恢复区域与全球构造演化提供依据的学科。
2、原生沉积构造原生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在堆积过程或者成岩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如层理、层面构造(泥裂、雨痕、印模等)、结核、叠锥以及生物遗迹等等。
具体含有:交错层理、递变层理、波痕、泥裂、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古生物标志、冲刷构造与底面印痕等。
为什么要研究原生沉积构造:可以利用原生沉积构造来判断沉积层的面向,从而确定岩层的顶、地面。
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础3、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关系:在沉积盆地持续下降,或虽然上升单位超过沉积基准面以上等条件,沉积物一层层的连续堆积而无沉积间断,形成的一套时代连续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如果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这种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彼此平行一致,但其间存在地层的缺失。
形成过程为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平行不整合可以指示区域升降构造作用。
角度不整合: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存在地层缺失,且地层产状不同,变形样式(包括褶皱与断裂)不同,变形强度不同,构造方位不同,岩浆作用与变质程度有差异。
形成过程为下降—沉积—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与岩浆侵入—区域隆起—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
角度不整合可以指示区域水平构造作用存在。
不整合的识别:(1)根据上下两套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时代若有大的间隔,反映了生物演化过程的终端。
说明可能存在不整合。
(2)上下两套地层中存在沉积—侵蚀标志,如古侵蚀面、古土壤、残积矿床或底砾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Tomorrow Will Be Better, February 3, 2021第2章海洋构造地质学1.大洋中脊的特征主要有哪些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5.试述海底扩张说的内容;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大洋两侧扩展推移;6.试述海底扩张的两种表现形式;1扩张洋底把与其相连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2海底向陆地下俯冲潜没;7.何谓瓦因-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于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部不断形成新的海底;8.何谓Wilson旋回即洋盆生命旋回,记录在大陆岩石圈中的复杂大洋的开闭,即起始于大陆裂谷,生长成为一大洋然后缩小,并最后完全关闭;9.简述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挤压运动,以致老洋壳在这里俯冲和消减;由于遭受强烈的挤压运动,引发了强烈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形以及相关的变质作用;俯冲边界发生在大洋壳与大陆壳相互汇聚的地区;碰撞边界则是大陆壳与大陆壳相互碰撞的地方;离散型扩张型板块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是岩石圈发生分裂和拉张的地方;是海底扩张的发源地,随着地幔物质喷出不断制造出新的洋壳来,因此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此类板块边界包括洋中脊系统及大陆裂谷系统;这些大陆裂谷被认为是未来新生大洋可能产生的地方;平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边界处板块既不增生也不消亡,而是相邻的两个板块通过转换断层滑动,同时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只有转换断层可以在力学性质上加以“转换”,将它们联系起来组合成完整的“板块”;10.简述岛弧的演化步骤;A:大洋岩石圈断裂;B:一侧岩石圈俯冲到另一侧之下,逐渐形成海沟,俯冲持续则产生海底火山活动;C:火山活动继续,火山岩堆积抬升,海底火山露出水面,发育弧沟间隙、海沟坡折等单元;D:原地弧发生分裂,向洋移动的部分为漂移弧,其后方为新开的弧间盆地;11.何谓沟-弧-盆体系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或另一洋块之下俯冲过程中形成向下凹陷很深的海沟和向上拱升的岛弧,故称为海沟-岛弧体系;在火山弧的后方向陆一侧又因弧后扩张而形成弧后盆地,故称为沟-弧-盆体系;第3章全球海平面变化1.何谓全球海平面变化2.何谓相对海平面变化验潮仪记录到的海平面变化是海平面相对于当地海岸基岩的变化,为相对海平面变化,它通常只能代表局部地区的海平面变化状况;相对海平面变化:世界某一地点的实际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值与当地陆地升降值的代数和;陆地升降包括构造引起的地壳垂直升降运动和冰川、水、沉积物的均衡作用;3.海平面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海洋水体积的变化:当大量的水以陆冰储存时,导致海平面下降平均1m/ka,冰层快速生长时期可达5m/ka;在末次冰期最盛时海平面下降到最低,比现在海平面低120~150m;2洋盆容积的变化:当海底板块扩张加快,地幔对流作用给大洋中脊带来炽热熔岩,海底地壳增生,海岭发生热膨胀;海岭体积扩大使海平面升高;当海底板块扩张速度减慢时,大洋中脊变冷收缩,海底下降,海平面降低;如白垩纪由于海底扩张的持续,海平面抬升幅度达350m左右Mmer,1987;大陆侵蚀使陆面物质流向海底,直接转换海水,造成海面上升;大约转换1m深的海水需要5万年;海底沉积物压实作用使水分从沉积物中释出,沉积物体积减少,对海平面没有明显作用;3海水物理性质的变化:一般认为,全球海水温度升高1℃,海面大约可升高;假如全部海水温度高10℃,则海面要升高约10m;根据最近世界潮位站资料分析表明,在过去100年内,海面上升了约12cm,这一上升可能是全球温室效应气温上升造成的;海水盐度变化可引起海水体积变化以至海面高程变化:海水体积=纯水体积+总的盐当量×视当量体积;如果海水盐度从35‰减少到25‰,将导致海面下降,根据南大西洋情况,在过去2000万年内,海水由于温度降低,盐度减少,导致海面下降了,速率为ka;4天文因素效应: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会引起海水向赤道运动,形成赤道海面上升,旋转速度变慢则引起海水向极地流动,形成两极海面升高,地球转速变化还会影响地转偏向力,从而造成海流转向时海面倾斜;地轴倾角的变化,表现为黄、赤道交角的变化,黄、赤道交角的变化范围为21°39′到24°36′,变化幅度达3°,变化周期为4万年;地轴倾角的变化将引起气候变化,从而影响海面变化;5地球物理因素的变化:川均衡作用可使海面发生变化;冰期陆地冰川负荷加大,引起地表沉陷;间冰期卸荷导致陆地的均衡抬升和海底下沉;如北欧斯堪德纳维亚半岛和北美哈德逊湾周围原是第四纪大陆冰盖中心,未次冰期以来冰盖消融引起地壳均衡回跳,沿岸存在大量古海岸线遗迹;其次海水、沉积物负荷量的变化以及气压变化都会困均衡作用引起海面的变化;6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沿海城市人口多,生产发展使地下水处于过量开采、引起地面沉降,海面相对上升,如我国上海、天津,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都存在类似问题;有人认为,近几十年来,大量修筑水库,减少入海河水流量,是近来世界海面上升速度低于理论计算值的原因之一;第4章海岸带的现代过程1.何谓海岸带的定义,其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三个基本单元组成:①陆上岸带: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②潮间带: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③水下岸坡带: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2.海岸根据成因可分为哪两类1.原生海岸2.次生海岸3.根据组成物质,海岸可划分为哪些类型1.基岩海岸2.砂砾质海岸3.粉砂淤泥质海岸4.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生物海岸4.了解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当波浪前进方向与岸线相垂直时,波浪进入海岸带产生垂直海岸的进、退横流,水质点在水下岸坡上表现为垂直海岸的往返流动,即当波峰经过时发生向岸进流,波谷通过时发生离岸退流;海岸带物质也随水流作垂直于海岸的向岸和离岸的移动,这种泥沙运动方式也称为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5.何谓中立线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称为中立点,岸坡上中立点的连线称为中立线;6.何谓均衡剖面均衡剖面指在波浪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最终使水下岸坡上的组成物质从发生位移到只发生振荡运动而并不改变原有位置的过程和结果;7.了解海岸带泥沙的纵向运动;当波浪斜向入射海岸时,水下岸坡上的泥沙沿着重力方向和波浪波向线方向的合力方向前进;当泥沙向海返回时,则是沿波向线方向与重力合力方向向海返回;每往返一次,沉积物沿折线路线往返一次,实际上是平行岸线移动了一段距离,便形成了沉积物平行岸线的运动,即纵向运动;第5章河口与三角洲1.何谓河口河口是一个与开阔海洋自由相通的半封闭的海岸水体,而其内部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为陆地排出的淡水所冲淡;普里查德Pritchard,19672.根据动力特征,可将河口分为哪些类型根据三大动力因素径流、波浪和潮流的相对强弱,将河口分成三个基本类型:1河流作用优势型;2潮汐作用优势型;3波浪作用优势型;3何谓河口的浮泥运动当大风浪平息以后不久,面层含沙量逐渐减小,而底部形成高含沙量,出现清浑水界面,这高含沙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称为浮泥FluidMud,清浑水界面称为浮泥面;浮泥在水流或自重的作用下可以流动,这是河口和沿海泥沙运动的特殊形态;4何谓河口最大浑浊带河口最大浑浊带指河口区含沙浓度明显高于上、下游,且在一定范围内有规律地迁移的高含沙水域;其断面平均含沙量稳定地高于上、下游几倍甚至几十倍,底部含沙量也明显地增高,床面往往出现浮泥,存在这些现象的区段即为河口最大浑浊带;5何谓河口拦门沙当河流径流注入开阔的水域后,因水流扩散和盐水的顶托,流速减弱,水流中挟带的泥沙就会沉降堆积成为水下暗沙,其部位常处于河口段与口外海滨段的交接地区,即在口门外称为拦门沙;6何谓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区入海,因此处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河口为顶点,向海堆积成平缓的三角形地和扇形地,称为三角洲;7.简述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堆积成水下浅滩;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河口砂坝;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会出现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如右图所示;此过程不断重复,则形成一喇叭形向海延伸的多汊道河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成;8.何谓河控、潮控和浪控三角洲,其沉积特征分别是什么河控三角洲:河流输入泥沙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破坏作用;在发生进积作用的情况下,三角洲的垂向层序具有“海退”旋回的特点,从下向上岩性表现为从泥岩页岩向砂岩的过渡;潮控三角洲:河流注入三角港或其他形状的港湾,因潮汐作用远大于河流作用,在港湾中堆积的泥沙受潮汐作用的强烈破坏和改造,仅形成小型三角洲;属于破坏性三角洲的一种类型;一般发育于中高潮差、低波浪能量、低沿岸流的盆地狭窄地区;在河口区或具前缘向海方向,常发育因潮汐作用而形成的呈裂指状散射且断续分布的潮汐砂坝,是区别其他类型三角洲的重要标志;层序下部主要是以潮汐砂脊为特征的三角洲前缘进积作用产生的向上变粗的层序;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的潮坪和潮道沉积;其顶部常发育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区别于潮坪和河口湾沉积;浪控三角洲:海洋的波浪作用大于河流作用,只有一条或两条主河道入海,分支河道少而小;河流输入泥沙量少,且被波浪作用改造、再分配,在河口两侧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海岸的海滩、砂嘴、砂坝,并在向陆一侧形成半封闭的泻湖和沼泽,仅在主河口区才有较多的砂质堆积,形成突出于河口的鸟嘴状形态;垂向层序通常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但以具有浪蚀海滩脊序列为特征,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区别于海岸的海滩脊沉积层序;底部是含生物扰动的前三角洲;向上过渡为互层的泥、粉砂和砂的沉积,有波浪引起的冲刷构造、递变层理和交错层理;最后演变成具平行低角度层理的、分选好的高能海滩砂以及沼泽沉积;9一个完整的三角州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哪三部分其特征分别是什么①前三角洲;三角洲最外缘的水下部分,坡度平缓,主要由粘土和粉砂组成的前积层组;②三角洲前缘;水下三角洲部分,位于三角洲平原与前三角洲之间;前缘的坡度较陡,为前积层组,主要物质是砂、砾石;③三角洲平原顶积层组;分水上、水下三角洲平原两类;水上部分具河流地貌特征,主要是泛滥平原、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洼地等地貌类型;水下三角洲平原,受河、海动力相互作用,形成河口拦门沙、潮滩等;第6章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1.何谓大陆边缘亦称大洋边缘,是近海陆地上观察到的岩层与地质构造向海下的自然延伸部分;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之间的地壳过渡带,地壳厚度从海岸向洋底逐渐变薄;2.大陆边缘有几种类型试述其主要特征;根据大陆边缘形态及构造的组合特征,全球大陆边缘可分为两大类型:1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被动型、发散型、无震型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控制的宽阔的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位于板块内部,被动的随着板块移动,缺乏海底俯冲带,故无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但曾遭受显着的沉陷和张裂活动,发育有巨厚的沉积物;被动大陆边缘由宽阔的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和缓而平坦的大陆隆组成;2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主动型、汇聚型、有震型组成有大陆架、大陆坡和岛弧-海沟体系,其边缘环绕以火山岛弧,岛弧边坡陡峭,外侧边坡直落至深邃的海沟底部,岛弧和海沟地形高差悬殊,有频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动以及较强烈的构造运动;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活动型大陆边缘是板块汇聚、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之下俯冲消减的地带;3.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①大陆裂谷阶段②新生大陆边缘阶段③成熟大陆边缘阶段4.活动大陆边缘的分类分为哪两类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大陆岩石圈之下,由海沟火山岛弧的大陆架和大陆坡构成;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岛弧之下,也称岛弧亚型大陆边缘,由海沟与火山岛弧的大陆架和陆坡构成;5.何谓残留沉积、变余沉积和现代沉积残留沉积指晚更新世低海面时堆积下来的沉积,并且尚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的沉积物;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环境不适应,形成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之中;变余沉积是指受现代陆架物理主要是海洋动力、生物和化学过程改造过的残留沉积,称为准残留沉积,也称变余沉积或混合沉积或再生沉积;其性质介于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之间;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一致,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之中,这类沉积物称为现代沉积或现代原生沉积;6.影响大陆架沉积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海面变化2沉积物的补给3气候4陆架水动力:洋流、潮流、密度流、气象流风海流;5生物过程6化学作用7.何谓沙波运动当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河床表面便会形成波状起伏并向下游移动;这种泥沙颗粒在床面的集体运动,称为沙波运动;8.何谓海底峡谷试述其主要成因是顺坡向峡谷,其源头在陆架外缘,并有树枝状谷系,尾闾在大陆坡角并与深海扇相连;第四纪冰期期间,海平面下降,海浪在大陆架上卷起大量泥沙,使得海水密度增加,从而形成一股高密度的异重流,即混浊流;混浊流沿大陆斜坡而下,势能不断增加,能侵蚀海底并切割出今日形态的海底峡谷;9.何谓海底扇发育于大陆坡麓,被沉积物覆盖,向海缓斜的扇形地;海底扇多展布于海底峡谷前缘,主要由峡谷运来的大量沉积物在峡谷口外堆积而成;海底扇亦称深海扇,旧称海底三角洲;第7章大洋深海沉积1.何谓深海沉积简述深海沉积物的分类和分布;水深>200m的海域,包括半深海水深200~2000m和深海水深>2000m,泛称深海环境,在深海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叫做深海沉积大洋沉积;远洋沉积物1.褐粘土:生物源物质含量小于30%的岩石成因物质;2.自生海解作用沉积物;3.火成碎屑物;4.生源沉积物:含有30%以上来自生物的物质;有孔虫软泥含30%以上钙质生物源物质;白垩微体浮游生物软泥;硅藻软泥含30%以上硅质生物源物质;放射虫软泥;珊瑚礁碎屑珊瑚砂、珊瑚泥;陆源沉积物有30%以上具有陆源成因的粉沙和沙1.浊积物由浊流从陆地上或海底高地上带来的物质2.滑坡沉积物由滑移或崩塌带进深水的物质3.冰川海泥大多由冰川运来的外来物质或异地物质2.何谓混浊流其产生的途径主要有哪些混浊流是由沉积物与水混合组成密度高于周围水体的、短暂的、强大的重力驱动流,其流速最大可达870cm/s;浊流的运动由内部湍流所支撑;浊流中可含有大量物质,其密度为~cm3,它在从浅水区到深海盆地的陆源物质搬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由高含砂量的河流在洪水期产生;②由堆积在宽缓大陆架上的巨厚沉积层因某种触发机制如地震的触发而产生;③由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触发沉积物的崩塌而产生;3.何谓等深流简述等深流的沉积特征;等深流,又称等高流、水平流、平流,指在科氏力和水体密度梯度作用下,顺同一深度形成的密度底流,主要发生在大陆隆区,水深约2000~5000m深的海底,形成等深流席或沉积脊堆,宽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基本在同一地形单元内流动,流动方向受科氏力的影响,属全球温盐密度环流;①等深流流速较低2~30cm/s,沉积速率低小于10cm/ka,属牵引流能沿沉积底床搬运沉积物的流体;②在时间上,等深流是持续和稳定的,它能重新悬浮起远浊扇上的沉积物,对它们进行再分选;③强劲的等深流能移走大量沉积物,形成沉积间断面;4.何谓碳酸盐补偿深度在溶跃面以下的水体中,介壳供应量相对减少,而溶解速度增加很快;当到某一深度,钙质介壳的供应量与溶解量相等而达到平衡时,称为碳酸盐补偿深度面CCD;该界面处碳酸盐溶解速率等于沉积速率;从溶跃面到CCD面水域,水体中CaCO3处于不饱和状态,生物壳体遭到不同程度的溶解,此区称为补偿区;此海域海底钙质软泥沉积量少,主要是溶解作用造成;2.何谓底层流其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由于大洋水体温度、盐度及密度分布的不均一性,在大洋深处存在着深部洋流,即底层流;主要发育在南极四周,往往与深层冷水团循环相伴生;水温低、密度大;流速一般为5~20cm/s;①底层流上升过程中起到调节水温、改变生态环境的效应;②底层流富含O2,会对洋底沉积物产生氧化作用,将大洋底粘土氧化为褐红色;③具有冲刷效应,形成侵蚀凹槽,同时将悬移沉积物搬运到异地沉积,形成沉积间断或对沉积物进行再分选;3.沉积物重力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有哪些①充沛的物源:浅水、斜坡区碎屑和碳酸盐物质的大量堆积;②一定的触发机制:必要条件,如洪水、地震、海啸、巨浪、特大风暴潮和火山喷发等因素直接或间接诱发;③足够的坡度:是造成沉积物不稳定和易受触发而形成高密度流体并沿斜坡向下运动的必要条件,亦是重力流克服各种摩察阻力继续运动的能量来源;④足够的水深:是重力流沉积物形成后不再被冲刷破坏的必要条件;沉积重力流均堆积在海洋或湖泊的最深处,至少应在风暴浪基面之下;4.何谓雾浊层由于各种水流包括底层流、等深流和远浊流等和水团的活动,使大洋底部一部分沉积物悬浮起来,在洋底上方呈雾浊状,称为雾浊层;其微粒浓度可达到~L,甚至更大;平均微粒粒径12μm,雾浊层厚度可达1000m;第8章海洋第四纪地层学1.何谓瓦尔特定律德: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只有在横向上相邻出现的相,才能在纵向序列中互相叠覆,即在连续沉积区,垂向上相邻的相侧向上也相邻;”2.何谓生物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是研究生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地层形成发育规律和确定地层相对时代的地质地层学分支学科,是解决地球上出现生物以来的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手段;3.何谓事件地层学事件地层学是研究利用地质事件及其地质记录,来对比地层和确定地层界线的地层学分支学科;因为地层构架是由一系列缓慢渐变过程和短暂的突变或灾变事件组成,而突变或灾变事件在地层研究中有特殊意义,地层界线本质上应反映突变;4.何谓层序地层学其主要观点有哪些层序地层学是研究在不同海平面升降旋回阶段中沉积的成因上互有联系的地层的沉积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