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pptx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康金林整理)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生态学课后习题
生态学课后习题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但也会受其环境影响。
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以下主要规律:1、生态幅常常受生态幅较窄的生态因子所限制;2、物种的生态幅往往决定于它临界期的耐性,通常生物繁殖常常是一个临界点(生物繁殖期的生态幅比营养期窄);3、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常常造成生物生理最适点与生态最适点不一致;4、每个生物种在其形成背景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的分布区,这是它的生态幅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是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
如果继续升高或降低温度,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
温度三基点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它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1)确定温度的有效性;(2)作物种植季节与分布区域;(3)计算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光合潜力与产量潜力。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热量)条件。
在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均得到满足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并且要积累到一定的温度总和,才能完成其发育期,这个温度的累积数称为积温。
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预报上有重要意义:(1)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2)应用积温预报农时;(3)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4)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5)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生态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_(免费)
作业一:1、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
答: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
2、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主要形式。
一、原始合作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
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提供栖所、携带残余食物;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能独自生活。
二、共栖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
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
彼此分离后,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例如海镜和小蟹间的关系。
海镜又名海月。
小蟹即豆蟹。
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
饿了,双双外出捕食;饱了,成对回来休息。
豆蟹不能独立生活。
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
三、共生 ,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
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现代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营养物质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PDF)
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分类利弊野外的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
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的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
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辐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 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 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
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生物的种间关系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有9种相互作用类型:偏利作用、原始作用、互利共生、中性作用、竞争(直接干涉型)、竞争(资源利用型)、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
生态学课后题(选做)
1.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P16)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2.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答: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种植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
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3.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答:盐土所含的盐类主要为NaCl和Na2SO4,这两种盐类都是中性盐,所以一般盐土的pH 是中性的,土壤结构尚未破坏。
碱土含Na2CO3较多(也有含NaHCO3或K2CO3较多的),碱土是强碱性的,其pH一般在8.5以上,碱土上层的结构被破坏,下层常为坚实的柱状结构,通透性和耕作性能极差。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②泌盐性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除体内的过多盐分③不透盐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4.简述r-对策者和K-对策者在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上的差别答:r-对策者具有能够使种群增长最大化的各种生物学特征,即高生产力、快速发展、早熟、成年个体小、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
K-对策者成年个体大、发育慢、产仔少而大、迟生殖但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的生物学特征,以竞争能力高使其得以生存。
在生存竞争中,K-对策者以“质”取胜,而r-对策者是以“量”取胜,K-对策者大部分能量用于提高存活率,而r-对策者则是将大部分能量用于繁殖。
5.简述生态系统受损的含义,描述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答:含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它原有的平衡状态,使其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者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饼出现逆向演替。
生态学习题
生态学习题生态学课后习题0 绪论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①、野外的:优点:简单易行,环境真实;缺点:条件控制不严格,对结果分析不太可靠,重复性差。
②、实验的: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缺点:实验室条件可能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
③、理论的:优点:条件控制严格,结果分析可靠,重复性强,可通过修改参数再进行模拟,使其逐步逼近现实;缺点:过程复杂繁琐。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 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等。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大环境与小环境:生物环境一般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有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1.5m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变化大。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因子: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前者指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后者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广温性与狭温性:前者是指某物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后者则相反。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生态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习题,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课后习题及其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生态学?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它关注着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2. 什么是生态系统?答: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它包括了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与土壤、水、空气等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答: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它包括了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 什么是食物链?答: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它由食物网中的不同层次组成,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食物链反映了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
5. 什么是生态足迹?答: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的指标。
它通常用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资源来表示,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可持续性。
6. 什么是生态位?答: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生态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作用关系。
不同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差异可以减少竞争,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
7. 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答:生态系统服务指的是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
这包括了提供食物、水资源、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景观美化等方面的服务。
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对于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8. 什么是生态位模型?答:生态位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和生态位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思考题: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尺度:组织、空间、时间;方法:野外、实践、理论)比较3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野外:Y-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
X-不易重复;实验:Y-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X-实验条件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有区别;理论:Y-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
X-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3S技术:GPS/遥感/地理第二章主要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重庆缙云山的环境等。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境。
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生物因子(有生命特征的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无生命特征的生态因子)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
)限制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该生物限制因子)耐受性(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思考题:如何根据工作的需要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决定和塑造:对生物存活的影响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生殖、繁衍的影响、对生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对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适应和对环境因子的改变:形态的适应、生理的适应、行为的适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防治土壤冻结、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如何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参上)第三章G:春化(植物在发芽前需要一个寒冷期,由低温诱导开花。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态学课后习题答案《基础⽣态学》(第⼆版)⽜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章绪论1.说明⽣态学定义。
⽣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物环境和⽣物环境。
⽣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和种间相互作⽤。
2.试举例说明⽣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什么样的⽅法。
⽣态学的研究对象很⼴,从个体的分⼦到⽣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态学家在⽬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态系统是⼀定空间中⽣物群落和⾮⽣物环境的复合体,⽣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态学研究⽅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类。
3.第⼆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特定⽣物体或⽣物群体周围⼀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的各种因素。
⽣态因⼦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物起作⽤的因⼦,如光照、温度、⽔分等。
⽣态福是指每⼀种⽣物对每⼀种⽣态因⼦,在最⾼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环境指的是对⽣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环境中的⽓候称为⼤⽓候,是指离地⾯1.5m以上的⽓候,由⼤范围因素决定。
⼩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候,是指近地⾯⼤⽓层中1.5m以内的⽓候。
所有⽣态因⼦构成⽣物的⽣态环境,特定的⽣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态环境称为⽣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变化,从⽽调节种群数量的⽣态因⼦,称为密度制约因⼦。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变化的⽣态因⼦,称为⾮密度制约因⼦。
任何⽣态因⼦,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物的耐受性极限⽽阻⽌其⽣存、⽣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还由光来决定
5.简述火的生态作用 火的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 火也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竞争的物种。
火的有害作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 6.简述风的生态作用 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强风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强风还能使树木形成畸形树冠; 影响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影响了鸟兽的体表形态特征。
1. 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1) 降雨量:地球上的降雨量随着唯独发生很大变化。在赤道南北两侧 20 范围内,降 雨量最大,再向南北扩展,维度为 20~40 地带,降雨量最少,大多为沙漠,40~60 为中纬度湿润地带,极地降水很少,为干燥地带;陆地上的降雨量还受到海陆位置、
春化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 化现象。 春化: 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 ①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 发 育、行为及体色有显著的影响。 ②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③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3.生物对极端的高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在形态上,有些植物油密绒毛和鳞 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色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反光,可反射大部分阳光,减 少植物的热能的吸收等。在生理适应方面,植物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 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其次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 。 动物对高温适应的重要途径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大幅度的波动。沙漠中的啮齿类 动 物非常丰富,行为适应是重要的对策,它们采用“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避开沙 漠白 天炎热而干燥的气候。 4.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绪论
1. 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
1. 概念与术语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 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 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 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 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 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 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风是传播运输工具。 风的破坏作用:风对植物的机械破坏作用——风折、风倒、风拔等,取决于风速、风的阵发 性、环境的其他特点和植物种的特征。
三、物质环境
1.概念与术语 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忍受长时间缺水,但抗涝性很强,根部通过透气组织 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以保证根的供氧。
2
中生植物:由于环境中水分减少,而逐步形成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力极强。 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 胡敏酸和富里酸,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85%~90%以上。 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粒。这些不同大 小 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 盐碱土植物: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土化的统称。
二、能量环境
1.概念与术语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1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会比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 诱Fra bibliotek的,称为驯化。
气候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 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 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 低 体温。 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显示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 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 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
、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 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
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 因 子。 3) 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 , 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 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