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学实习总结
农业生态学实习总结为期三个月的农业生态学实习即将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不同行业的实习项目,拓宽了自己的眼界,丰富了实践经验。
在此,我将详细总结我在农业生态学实习中的收获与体会。
一、实习项目背景及目标本次农业生态学实习是由学校与当地农业科研机构合作举办的,旨在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及提高农作物产量效益的研究。
实习项目的主要目标包括了解和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熟悉农作物生长环境及土壤特性、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制等。
二、实习内容及实施过程1. 农业生态学理论学习实习开始之初,我们先进行了农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学习。
通过阅读文献、听讲座及参观实地农场等方式,我们了解了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这为我们后续的实地调研与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实地调研与样品采集为了深入了解实际农业生产中的情况,我们分为小组进行了实地调研工作。
我们选择了几个农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采集了土壤样品、作物样品等进行后续的实验分析和研究。
通过这些实地调研,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土壤质量差异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3. 实验室分析与数据处理采集回来的样品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我参与了一系列的土壤分析和植物生长试验。
我们使用了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对土壤样品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同时利用科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经过实验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并对农田中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4. 综合报告撰写在实习结束之际,我们需要撰写一份综合报告,陈述我们的实习内容、收获和研究成果。
这份报告需要梳理我们的实习过程与相关数据,并结合实习目标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报告中还需要对所得到的结论和建议进行论证和展望,以期能为实际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农业生态学实习,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农业生态学的理论知识,还亲身体验了实地调研和实验室分析的过程。
农业生态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知识点总结1.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组成单位。
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部分。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可以提高农作物和动植物的产量,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业生态系统不仅受到栽培和养殖方式的影响,还受到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因此,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相应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对外部干扰的抵抗和适应能力。
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稳定的农产品产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的耕作和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并且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3.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是指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部分之间所进行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营养循环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促进营养循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营养循环的研究和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指由耕种与做草地转化而成的生态系统,它是人工干预的农业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中包括了土壤、植被、微生物和许多种的动物组成部分。
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管理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并且减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管理对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
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农业生态基础实验报告小结
农业生态基础实验报告小结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农业生态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农业生态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生态学为基础,结合土壤学、气象学、植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
本实验主要依据生态学中的生物群落演替原理、生态平衡原理、生态适应性原理等基本原理进行。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选择实验地块,收集相关资料,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实验设计:确定实验处理,设置对照组,规划实验操作流程。
3. 实验操作:进行土壤采样、植物调查、气象观测等实验操作,记录数据。
4. 数据整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5. 结果展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绘制图表,撰写实验报告。
四、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例如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生长的植物在生物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土壤和植物之间的相关性,比如土壤pH和植物生长速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这些结果为我们后续的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农业生态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我们在数据分析中找到了土壤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土壤pH与植物生长速度之间的关系等有趣的结果。
这些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六、结论总结本次实验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我们深入了解了农业生态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在数据分析中找到了有趣的结果。
这些结果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实验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未来我们计划在更广泛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实验,探究更多的农业生态问题,以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农业生态学研究综述
农业生态学研究综述一、引言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通过合理利用生态原理和方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综述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和优化等。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田、农作物、农民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有助于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农业生态过程研究包括农田水、肥、杂草和病虫害的生态过程,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
通过探究农业生态过程的规律,可以有效调控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生态环境质量。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和优化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和优化模型,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和优化配置,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观测、实验研究和模型模拟等。
实地调查观测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农田和农作物进行系统观测和数据采集,获取可靠的研究数据。
实验研究是验证和探究农业生态学假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农田和农作物进行人为干预和监测,得出科学结论。
模型模拟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农业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预测和分析农业生态过程和系统响应,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四、应用与成果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决策管理等领域。
在农业生产方面,农业生态学研究为高效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在环境保护方面,农业生态学研究帮助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农田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风险,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决策管理方面,农业生态学研究为农业政策制定和农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
五、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增加,农业生态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农业生态学总结范文
农业生态学总结范文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和实践应用进行总结。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生态学的原理,强调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农业生态学通过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揭示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过程、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和改进等。
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主要包括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组成部分的研究,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功能的研究。
农业生态过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相互作用过程、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和农田生态系统的抗逆性等方面的研究。
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和改进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的评估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研究,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优化措施的研究。
农业生态学的实践应用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生态管理的推广。
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主要包括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修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农田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人工湿地、植物修复和土地保育等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农业生态管理的推广主要包括将农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农田管理中,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生态学的重要目标。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农业生态过程、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和改进等方面,并且通过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生态管理的推广来实现理论的实践应用。
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第二章第一节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 (3)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1. 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调控与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领域。
2. 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农业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生物要素,如农作物、畜禽、渔业等,还包括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气候、水、肥料等。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稳定和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农业阶段:- 特点:以人力和畜力为主,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代表性技术:轮作、休耕、有机肥料使用等。
2. 现代农业阶段:- 特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追求产量最大化。
- 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可持续农业阶段:- 特点: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 观察法:- 实地调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直接观察。
- 长期定位观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跟踪。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 模拟实验:在受控条件下,模拟农业生态过程,探讨其内在规律。
3. 数学模型法:- 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 应用: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4. 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获取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信息。
- GIS: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
- GPS:定位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位置。
5. 系统分析法:- 系统理论: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 系统工程:设计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其整体功能。
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种群: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动态和遗传多样性。
农业的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的总结
第一章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第二章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
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
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
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农业科学课程总结模板农业生态学
农业科学课程总结模板农业生态学农业科学课程总结模板-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研究的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农业生态学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农业与生态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总结与感悟。
一、认识农业生态学的学科特点农业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与农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要求我们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还需要了解农作物、畜禽、土壤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而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关系十分重要。
因此,农业生态学的学科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农业生态学要求我们从生态学和农业科学两个学科角度来综合研究和分析问题。
2.系统性:我们要将研究的对象扩展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从土壤、植物、动物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研究。
3.实践性:农业生态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我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与方法在农业生态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它们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土壤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我们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揭示其中的规律,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农业生态学的评价指标: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有许多,比如生产力、稳定性、可持续性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研究与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劣与改进方向。
3.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方法: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方法是指通过改变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些要素,如植物品种选择、土壤改良、水资源利用等,以达到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目的。
三、农业生态学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农业生态学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对农业的环境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农业生态学实习总结报告
农业生态学实习总结报告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农业生态学实习,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农业生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这篇实习总结报告中,我将回顾实习过程,总结所学内容,并分享我的体会和感悟。
实习期间,我们首先接受了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培训,学习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理论的学习,我对农业生态系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到农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同时,我也掌握了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样本采集、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等。
在实习的后期,我们深入实地进行了田野调查。
我们参观了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如农田、果园、养殖场等,并进行了实地观测和数据采集。
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问题,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我了解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个别作物或养殖对象的生长需求。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农业生态学的实践应用,包括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管理。
我了解到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我也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此外,农业资源管理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态学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我意识到农业生产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还需要考虑到生态和社会效益。
只有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这次农业生态学实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通过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农业生态学的理论知识,还获得了实践经验。
农业生态学小结内容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学科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其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环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流,信息流)5. 农业生态学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共十条)A.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物种类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
B.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驯化改良自然生物成为农业生物的同时,也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调控和改造C.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农业劳动过程包括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
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基础上,添加了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价值转化功能D.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中需要人为的合理调节与控制才能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E.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F.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这种“大进大出”现象,表明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系统G.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量储存于活的生物体内或邮寄残屑中,可供系统自我维持之用。
农业生态学总结笔记
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实用型。
4、系统:(1)有两个以上组分(2)组分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5、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6、基本组分(1)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环境组分:光、温、水、土、气7、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一个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
8、∆推动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五大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9、∆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环境:自然、人工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环境:指作用于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2、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什么是生物种?(1)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2)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3)个体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产生可育后代4、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特耐性定律、生活型和生境。
5、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养分的量。
6、生态幅:每种生物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7、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8、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4.构成一个系统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1.有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5.子系统:由系统内各组分自身构成的系统叫做子系统。
6.整合特性: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这种特性,通常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
7.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环境组分:1.辐射、气体、水体、土体;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
9.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地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任务:1.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2.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3.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0.耐性范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
11.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3.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农业生态学读书报告
农业生态学读书报告1. 前言本报告是对于《农业生态学》这本书的阅读总结。
在读过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农业生态学的重要性,其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究。
2.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基本概念和原则有:•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由耕作层和各种生物体(如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态位和生态群落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定的生长空间,而生态群落是由不同物种所组成的。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指生态系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总和,同时也包括生物所引起的相互关系。
•农业生态学的原则农业生态学的原则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复杂性、生物多样性、循环性和自然性、生产性和社会性等。
3. 农业生态学的实践在现今社会中,在农业生态学领域有了很多的创新发展,其实践有:•农业遥感技术农业遥感技术是利用各种遥感信息,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从而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
•节能减排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常常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新技术,采用低碳、节能、减排等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建设,采取一系列可持续、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结语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分析了农业生态学的概念、原则和实践,对于学习农业生态学的人来说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书籍。
农业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重要的是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只有我们更加注重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和丰富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生态系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1.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3.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⑴.熟悉研究对象。
农业生态系统涉及面广,有了正确的分析,才能确定研究重点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⑵.研究数据的采集。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涉及各组分的结构功能、投入产出,需要收集第一手数据,也需要收集第二手数据。
⑶•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
农业生态学研究中也运用到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常见的数理统计方法。
⑷•研究策略。
①多学科协作②多系统大跨度对比③用空间换时间④选择适当的研究单元⑤把握合适的研究层次4.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⑴.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
如稻田生态系统以水稻为主,水体生态系统以渔业养殖为主。
⑵•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
应从物种的形成特征、生育期、营养及代谢产物等各个方面,全面分析物种组合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并且通过规格、密度、养分、水分控制等技术措施减少竞争伤害,提高互补作用。
⑶•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
作为初级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基础。
物种选择要尽可能增加绿色植物的种类和容量,又要注意选择光能利用率高的高光效植物,并根据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特性,进行科学的组合。
⑷•注意社会经济因素。
物种选择除考虑生长习性外,还要求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并注意到市场的状况和人们的需要。
5.生态交错带与边缘效应⑴.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板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
①城乡交错带②干湿交错带③农牧交错带④水陆交错带⑤群落交错带⑵边缘效应在这些交错带环境条件明显区别于两个斑块的内部核心区域。
生物种类和系统结构都有明显的变化。
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称为边缘效应。
积极合理地开发这些边缘地带,可使其维持高生产状态,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
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成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3、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环境组分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生物组分可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
4、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目标,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示意图见p13)(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消费者。
(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如降雨、日照、生物固氮等,还有社会的输入,如人力、机械、花费、农药、信息、资金等。
(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交通、科教、经济、法律、政治的间接调控。
5、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1)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 2)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
农业生态学知识点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存在湿地退化、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等问题。
2.五大危机包括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
3.三“P”危机分别是人口问题、粮食、能源和资源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4.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学者XXX于1866年提出的。
5.生态文化是建立在生态学核心之上的文化体系,旨在建立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以生态学的思想和方式来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改变不良观念。
6.生态方法论包括整体观、层次观、关联观、协同观和动态观。
7.根据研究对象的生物组织水平,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和全球生态学。
8.农业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探究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原理,方法基础是系统论。
9.系统论的创始人XXX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仅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
因此,各组分功能之和不等于系统的整体功能或效应。
10.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单定义为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包括:组分上有无生命和有生命的物质;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动态性;时间变化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外部关系上是开放系统,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
农业生态学资料
农业生态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是说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对策( ecological strategy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环境进化的对策。
3.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ity):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
4.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5.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能量的利用效率,即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后一营养级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能量之比。
6.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生存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7.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发展的过程。
8.生态位(niche):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9.互利共生(mutualism):指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现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10.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11.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方便、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第二章第一节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6、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7、生物组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8、非生物组分为: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9、生态系统的结构系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
10、11、12、(1)(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3大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按环境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按人类干预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第二节1、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系指农、林、牧、渔、副(加工)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
3、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常分为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4、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功能:(1)能量流(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4)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立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8)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9)农业生态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10)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第三章生物种群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特征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基本特征: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即种群的共性,而个别种群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特殊适应特征,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粗密度和生态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3))种群的年龄和性别结构(雌、雄、两性)(年龄结构分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4))种群的迁入和迁出种群大小: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内某个生物的个数的总数粗密度:单位总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3)种群的遗传特征4)邻接效应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模型种群增长模型的典型类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谛(S型)增长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中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
种群的指数增长:在无限坏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在实际坏境下,由于种群数量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增长是有限的。
坏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
逻辑斯谛曲线5个时期:1)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量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的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1) 许多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 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 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与调节一、种群的数量动态1)种群增长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见到,J 型增长可以视为是不完全的S型增长2)季节消长自然种群数量变动存在着年内(季节消长)和年间的差异3)不规则波动波动无周期性,数量也极不稳定(例子马世骏研究东亚飞蝗在我国大发生)4)周期性波动例子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5)种群的爆发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爆发例子农业生产中最闻名的爆发是害虫和害鼠6)种群的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个水平上7)种群的衰落和死亡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死亡。
个体小,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早出现此种情况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二、种群的空间动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1)种群对空间的需求组成种群的每一个有机体都需要一定的空间2)种群的空间结构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位置上的变动情况迁移和扩散是种群中个体在空间上的变动情况的表现迁移和扩散:指种群中的个体因某种原因从某分布区向外移动的现象迁移和扩散的原因:1)种群密度过高使随拥挤效应出现的种群压力和进攻行为加强,这是引起扩散和迁移的主要原因2)种群等级低及领域性弱的个体常被排挤,它们只好去寻找高等级个体未占据的、条件较差的栖息地3)幼体长大以后被亲代驱逐出去而引起迁移4)自然扩散也是许多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生态特征扩散的方式:迁出、迁入、迁移三、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按集群的稳定性可分为:暂时性集群、季节性集群、稳定而经常性集群集群的生态学意义:1.改变小气候2.共同取食和对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3.共同防御天敌4.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的发育三、种群波动的原因1.非密度制约与数量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食物来源2.密度制约原因1)种内竞争食物和领地2)某些特殊生物种的增长,对心理抑制使种群不能繁殖过多3)捕食者与猎物者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4)治病的病原菌和寄生物对种群的影响四、种群波动的调节1.密度调节包括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2.非密度调节气候因子化学限制因子、污染物3.种内自动调节包括行为调节、生理调节和遗传调节五、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一)生态对策: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有r对策和k对策适宜r对策的生物具有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值率高,具有较大扩散能力,适应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的生态特征适宜k对策的生物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有较大扩散能力,但有较前副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适宜r-k对策的生物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养分流失,增加产品产出的特点(大量的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属于中间类型)二)R - C - S –生活史式样干扰型(R)指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的选择威胁忍耐型(S)指在资源胁迫生境中的选择竞争型(C )指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与上述三种生活史式样相一致的可能资源分配方式,R -主要分配给生殖,C –主要分配给生长S –主要分配给维持第四节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一、种群关系的基本类型:1.中性作用2.竞争:直接干涉型3.竞争:资源利用型4.偏害作用5.寄生作用6.捕食作用7.偏利共生8.原始协作9.互利共生二、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三、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与寄生化感作用四、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第四章生物群落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一、生物群落概念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3.具有一定的结构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5.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6.形成一定群落环境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三、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组成1.生态优势种2.亚优势种3.伴生种4.偶见种或稀见种数量特征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包括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体积、重量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2.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物种多样性有关多样性的指数(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第二节生物群落的结构一、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发生的成层现象陆生植物群落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和湿度,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水生生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取决于阳光、温度、食物和氧浓度的质量分数群落垂直方向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生活型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