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母文化北渐与苍梧走廊神秘“女文化”现象研究

合集下载

浅论龙母文化中的母爱文化

浅论龙母文化中的母爱文化

浅论龙母文化中的母爱文化没有人把龙母文化叫做龙母教,但龙母文化的的确确是一种宗教文化。

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以“掘尾龙扫墓”传说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

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文化之一,龙母在近代已成为珠江流域公认的重要人文始祖,在全国和东南亚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以悦城和梧州为中心,在西江沿岸及全国各地兴建数以百计的龙母庙。

梧州现存4座龙母庙:市区的龙母庙、藤县的龙母庙、岑溪的大竹龙母庙和三堡龙母庙。

围绕龙母而开展的宗教活动也层出不穷,常见的有龙母诞活动、龙母开金库活动、龙母得道诞期活动、五龙朝母节活动等。

在活动中人们更多的是向龙母祈福,保佑自己顺境如愿,保佑自己升官发财,保佑家庭平安。

主办方为了迎合大众的心态也往往着重开展诸如撞发财钟,击和平鼓,摸龙洗盆以求财源滚滚,用硬币投石龟以测运气等活动。

这确实能吸引大批的人来参加,但这却给龙母文化沾上了铜臭味,龙母文化中的精髓------母爱文化却被忽略了,招来的人其实并非真实的信徒。

龙母文化的精髓就是母爱文化,这是龙母文化与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根本区别,这也是龙母文化能够独立成为一种文化,吸引大批信徒的根本原因。

如果去掉了龙母文化的母爱、感恩,那么龙母文化与其它文化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关于龙母的传说,最早见于野史《南越志》。

南朝刘宋年间沈怀远所撰的《南越志》,该书有一则记载:“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

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

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

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

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五尺许,得鱼渐多。

常游波水萦迥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

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龙子复来耶。

”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

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至。

”乃使以兀圭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

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

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

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篇一: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是一则传统的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位传说中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做龙母娘娘。

据传,龙母娘娘曾经是大海中的巨龙,后来转化为人形,成为了梧州地区的一位守护神祇。

故事开始,龙母娘娘曾经居住在深海的龙宫之中,她拥有巨大的力量和神奇的技能,能够操纵海洋和天空。

一天,一位年轻的渔夫在海上捕鱼时,意外遇到了一只巨大的巨龙,他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龙母娘娘听到了他的呼救声,立即游到龙宫之中,帮助渔夫打败了巨龙,并将他带回了龙宫。

渔夫感激龙母娘娘的帮助,于是向她提出了请求,希望能够成为她的信徒。

龙母娘娘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为他建立了一座祭坛,为他祈祷保佑。

从此以后,渔夫开始在龙母娘娘的指引下,努力做一个好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己的善良和勇敢。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母娘娘的信徒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在龙母娘娘的祭坛前举行仪式,向她祈祷保佑。

梧州地区的人民也将龙母娘娘视为自己的守护神祇,为她建造了一座神庙,并在神庙前举行仪式,表达对她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在这个故事的背景中,梧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位于中国广东省的南部,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龙母娘娘的故事不仅反映了梧州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善良和勇气的崇拜和信仰。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梧州地区的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对于正义、勇气和善良的追求和向往。

篇二: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讲述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名字是龙母娘娘。

据说,在梧州的历史上,有一位名叫龙母娘娘的女性,她是一位非常勇敢和富有爱心的人。

她曾经帮助过很多人,并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传说,龙母娘娘年轻的时候,她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生活非常艰难。

但是,她非常勇敢和坚强,不断地努力工作,最终成为了一位富有的商人。

在龙母娘娘的一生中,她始终关注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福利。

她经常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为他们的幸福而努力。

据说,在梧州的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因为贫困而失去了双腿。

龙母文化

龙母文化

龙母文化:大明山原生态龙母文化 [转贴 2007-07-03 00:14:11]字号:大中小大明山原生态龙母文化○梁庭望大明山原生态龙母文化的发现,是继田阳敢壮山布洛陀圣山之后壮族原生态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是2005年壮学最辉煌的成果。

从《(女乜)(短乞)·岜(山取)——大明山龙母揭秘》一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成果凝聚了壮学界许多专家学者的心血。

龙母文化发祥地的发现,了结了我二十多年来挥之不去的一个强烈愿望——寻找壮族“三月三”歌节的发源地。

早在1980年,在北京的壮族同胞就发起将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议定为壮族歌节,这是根据千百年来壮人纪念龙母和她辛勤抚育长大的特掘(壮话Daeggud,“断尾蛇”之意)的感人故事传说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定的。

198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韦国清同志和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同志等多位国家领导人莅临民族文化宫参加了在京壮族同胞的“三月三”歌节,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运作,198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文件,正式确定“三月三”歌节为壮族节日。

从那时以来的25年中,壮人年年都在一种新的理念中欢度自己的节日。

但也有些遗憾,即龙母传说传播这么广,却一时找不到她的依托,不知其源于何处。

梦里寻她千百度,原来却在大明山,与南宁市区近在咫尺。

屹立于桂中的大明山,历来笼罩着神秘的氛围,但人们过去总弄不清她的神秘在于何处。

且多年以来,人们对她似乎敬而远之,使她常有寂寞之感。

今天,这层神秘的纱幕终于揭开,这得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中共南宁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前瞻性眼光,没有相当的魄力,大明山便会依旧寂寞着。

还要归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大明山管理局的得力运作和众多专家学者的探索。

现在清楚了,环绕大明山是一大圈壮族原生态龙母文化的发祥地,这一椭圆形的壮族文化光环,让专家学者们感到耀眼炫目。

收在《(女乜)(短乞)·岜(山取)——大明山龙母揭秘》书中的田野调查材料表明,大明山是龙母的圣山,大明山的龙母文化是原生态文化,环大明山是岭南龙母文化的发源地。

梧州龙母文化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

梧州龙母文化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

梧州龙母文化保护性旅游开发探讨张正欢陈炜黄玲芳(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文章简述了梧州龙母文化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剖析了当前其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其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梧州龙母文化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梧州;龙母文化;保护性旅游开发梧州龙母文化概况龙母,中国第一河神,与海神妈祖齐名。

梧州龙母文化以信仰龙母为核心,以传说、神话、故事、祭典民俗等无形文化和由信仰产生的宫庙建筑、雕刻、壁画、文献等有形文化为基本内容,历经民间2000多年的口传、文字记载,得以丰富和发展。

2000多年来,民间为纪念龙母,每年举办众多活动,迄今为止流传至今的仍有10多种,如;春天的“龙母开金库”,夏天的“龙母诞”,秋天的/龙母得道,冬天的/朝母节等,这些活动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

民间的龙母传说以及对龙母精神的崇拜促进了西江流域一带龙母庙宇的大规模修建,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珠江、西江流域,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龙母庙就有300多座[1],其中梧州龙母庙是最具影响力的,梧州龙母庙具有/更古、更高、更大、更灵的特点。

梧州龙母文化渊源龙母文化的口头传说,始于秦代,而龙母事迹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则是晋朝沈怀远所撰5南越志6一书,比海神娘娘妈祖事迹早700多年。

从史籍得知,龙母由一个普通民妇升华成为一位圣洁尊严的女神祗,历经了四个时期。

1)战国时期,主要是以民间口头讲述、传说形式使龙母的故事得以流传。

2)晋朝时期,龙母事迹得以文字记载,晋沈怀远所撰的《南越志》一书叙述了龙母豢养龙,秦始皇礼聘的龙母事迹,为龙母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文字记载资料。

3)龙母文化形成期,唐代《岭表录异》记载龙母传说,明确记述了龙母的身世、龙母豢养五龙,温氏被尊为/龙母,秦始皇礼迎进京、龙母墓东岸移西岸等民间故事。

到宋代的《太平广记》记载的龙母传说内容就更详细,此时拜祭龙母的民间活动逐步形成,4)主要以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粤中见闻》、《孝通庙旧志》等书籍为标志,此时的书籍对龙母历史(包括龙母的籍贯、父母、生卒年月、拾卵豢龙、历朝诰封等)有明确的叙述。

梧州市龙母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状况调查报告

梧州市龙母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状况调查报告

梧州市龙母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状况调查报告梧州素有“百年商埠,千年古城”的美称,悠久的历史,连绵的山峦,覆盖的水域,使得梧州富含了独特的地域及历史文化—龙母文化。

2011年5月29日,我们小组对梧州的龙母庙进行了一番深入细致的社会历史实践调查。

一、龙母的传说:龙母是流传于我国西江流域民间的颇具特色的一位女神。

《中国神话传说》记载:“秦始皇时代,有两个传说,一个是关于陷湖的传说,一个是关于龙母的传说”。

传说龙母,本姓温,其父温天瑞,其母梁氏,温生于周赦王二十五年(公元290年)农历五月初八,出生在藤县水东街孝通坊,卒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

温氏幼时因洪水被放在木盘漂流到广东悦城,被一姓梁渔翁救起并抚养成人。

传说有一天,温氏在溪边拾得一卵,里面生出五条小龙,经温氏细心养护,长大后放归大海。

从此,人们把温氏称作龙母。

龙母在五小龙的相助下,带领人民抗洪治水,让老百姓过上风调雨顺的日子。

二、梧州龙母庙的由来及概况:后人为了纪念龙母,在西江流域建了无数的龙母庙,便也有了梧州气势磅礴的龙母庙。

梧州的龙母庙又称太庙,并没有梧州龙母是悦城龙母的母亲的意思,而是说梧州龙母庙的历史比较悠久罢了。

梧州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初年,座落在景色秀丽的桂江岸边,枕山面水,輿地通泉,是一座真正的千年神庙。

原由山门、前殿、后殿、左右厢房、角亭组成。

后因战乱部分建筑曾受毁损。

从1987年龙母庙重光以来,经过不断修缮,既保持了古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又增添了牌坊、行宫、龟池、观音亭、赐福亭、放生亭、龙母素食馆等主要建筑。

2005年梧州市政府在原龙母庙的北面划出10.2公顷的土地作为龙母庙的扩建用地,总投资6000多万元。

使龙母庙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000多平方米扩展到10万平方米,现在已建成了牌坊、前殿、龙母宝颠、龙母寝宫、钟楼、鼓楼、塔楼、厢房、连廊、以及中国最高的38米龙母圣像。

一年四季,龙母庙香火旺盛,龙母庆典活动不断,龙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广西梧州八大传统文化

广西梧州八大传统文化

广西梧州八大传统文化龙母文化龙母文化属于民间原生态水文化宗教信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和中华龙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母,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族女首领,姓温,名凤娇。

相传龙母生前为西江流域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功于国,有德于民而利泽天下。

千百年来,一直被西江流域的民众信奉为“水神”而建庙敬拜。

梧州保存着始建于北宋时期的龙母庙,民间龙母文化流传广泛,相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龙母开金库、龙母诞、五龙朝母、祭典等);域内藤县是相传的龙母诞生地(清嘉庆《藤县志》),并且早在北宋时就建有龙母庙(《太平寰宇记》),民间龙母文化活动一直延伸到解放前(广东悦城龙母庙逢龙母诞期必派人到藤县请龙母家乡的妇女四人到悦城龙母庙为龙母沐浴更衣)。

龙母文化,是西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并不亚于海神妈祖。

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淀积而形成的龙母文化所孕育和产生的强大文化力,已经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正是龙母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江流域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继承和发扬龙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财富,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梧州的龙母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民间,在桂东南、粤港澳以至东南亚还有众多的现代崇拜者,是梧州地方文化的瑰宝。

骑楼文化骑楼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特有的近代建筑,至今梧州已拥有骑楼建筑560幢,骑楼街道总长7公里,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为国内罕见,被人们誉为“中国骑楼博物馆”。

这些历史悠久又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骑楼,成群成片,保存完好,是梧州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之称,昔日曾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市内的民居、商业建筑独具特色,建筑风格主要以骑楼为主。

梧州地处岭南,北回归线经过其间,旧时为了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梧州建筑多采用骑楼形式,临街楼层可作商铺,楼上可住人。

骑楼形式既方便行人上街时遮阳挡雨,又可扩大楼房面积。

浅谈家乡梧州的龙母文化

浅谈家乡梧州的龙母文化

浅谈家乡梧州的龙母文化我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西江流域上一颗享有“百年商埠”声誉的明珠。

龙母文化在这里起源,也在这里发展。

千百年来,西江流域的民众把龙母信奉为"水神",这种对龙母的信仰形成了"龙母文化"。

在梧州,随处可见跟龙母文化有关的事物:梧州龙母庙、以龙母利泽天下为题材的粤剧、跟龙母有关的建筑图案以及各种各样的龙母文化的特产......作为“龙的传人”,寻根问祖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家乡梧州的龙母文化。

一、关于龙母的传说小时候经常听到家里的老人说有关于龙母的传说,他们说龙母出生在广西梧州藤县,其父亲系藤县人氏,叫温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

一天温女到江边去洗衣服捡到一个巨蛋,于是把它抱起来带回家里,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

经过了七个月又二十七天,那只石蛋忽然裂开,从中窜出五条如蛇状能活动的蜥蜴,个个非常喜欢玩水,温氏象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细心喂养。

到长大它们却是五条活灵活现的小龙。

五小条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衔鱼孝敬温女,不断帮助温女与水灾、旱灾、虫灾和官灾斗,造福黎民百姓。

于是,温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们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

我在家乡梧州的地方志《藤县志-卷六》,找到了对龙母传说的考证:“按龙母赢秦祖龙(即秦始皇)时之神也。

温姓或曰蒲姓(“温”即龙母原居于“温水”,古人随其祖居地而作姓“温”也。

)……今考粤东肇庆府旧志及悦城孝通祖庙旧志,咸以为藤县人,则无论毓于何都,其为藤之神固可考核而无疑者,然其墓独在悦城,何也?父天瑞娶悦城梁氏,生三女,龙母其仲也……随其母至悦城,心喜其地,欲以为安厝所。

因熟记之,及归于溪也,得石卵,剖之出五物,如守宫状,喜水,母豢渐长,放之江遂去,越数年,鳞甲辉煌,复来见母,母知龙子之远迎也。

别其父母曰:儿当乘龙至悦城,遂跨龙,薄暮抵江口。

……”龙母仙逝后,“立庙祀,极显应,故至今香火独盛云。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篇一:梧州龙母娘娘是梧州地区一位传奇女神。

据传,她是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女子,她对人民充满爱心和关怀,并且总是竭尽全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故事开始于很久以前,梧州地区常年受到洪水的侵袭,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得苦不堪言。

每当暴雨来临,河水涨得漫过村庄,人们的家园和庄稼都会被冲走。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龙母娘娘出现了。

据说,龙母娘娘有着与众不同的力量,她能够控制水势并使洪水退去。

每当洪水来临之时,她会化身成一条巨龙,飞向洪水之中,在龙身上盘绕的彩虹之中,向洪水施展她的神力。

她会喊着威严的声音,命令洪水退去。

如奇迹般,洪水听从了她的命令,退去了。

于是,人们的家园和庄稼都得以幸免于难,人们对龙母娘娘心生敬畏和感激。

但龙母娘娘并未满足于此,她深知洪水只是梧州地区所面临的众多灾难之一。

她决心帮助人们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她开始着手修建抵御洪水的堤坝,引导河水流淌,避免泛滥。

每个夜晚,她都会亲自巡视堤坝的建设情况,确保人们的家园能够承受住洪水的冲击。

她还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教导人们如何应对洪水,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梧州地区的洪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人们对龙母娘娘的崇拜和感激之情达到了高潮。

为了纪念她的贡献,人们建造了一座庙宇,供奉她为龙母娘娘。

每年,梧州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以感谢龙母娘娘的保佑。

人们在庙宇前燃放烟花爆竹,表达他们对她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同时,许多人也会前往庙宇祈求龙母娘娘的祝福和庇佑。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梧州地区的一部分文化遗产。

她的善良和勇气激励着人们,让他们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她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动人的传说,鼓舞着人们勇敢面对挑战,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篇二:梧州龙母娘娘是中国梧州地区的一位神灵,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娘娘”。

她是一个女神,被认为是治理水域和保护人民平安的守护神。

据传,很久以前,梧州地区经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每当洪水来袭,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都面临巨大的危险。

大明山秃尾蛇的传说

大明山秃尾蛇的传说

大明山秃尾‎蛇的传说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以‎“掘尾龙扫墓‎”传说为中心‎所形成的文‎化体系。

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文化之‎一,龙母在近代‎已成为珠江‎流域公认的‎重要人文始‎祖,在全国和东‎南亚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龙母文化朝‎圣游已成为‎旅游名牌产‎品,仅广东德庆‎悦城龙母庙‎的旅游门票‎每年收入就‎超过了60‎00万元。

梧州近年也在打‎造龙母文化‎旅游的品牌‎,并成功举办‎了首届龙母‎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这一届龙母‎文化节共签‎订了投资项‎目33个,总投资80‎50多万美‎元,其中外资额达420‎0多万美元‎。

龙母文化的‎巨大旅游价‎值使龙母文‎化游成为各‎地包括广东‎德庆在内的‎两广四市(广东肇庆、德庆、广西贺州、梧州)争相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

藤县藤城胜‎西村与岑溪‎糯垌大竹村‎也都争相宣‎传自己是真‎正的龙母诞‎生地。

龙母文化旅‎游热也使龙‎母文化的研‎究形成了热‎点,广东和广西‎多次召开了‎龙母文化研‎讨会,重点对龙母‎文化的民族‎源流和发源‎地做了深入‎的研究。

珠江流域龙‎母文化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呢?大明山主神‎的化身——石蛇关于“断尾龙”,全国有两大‎故事圈,一个是山东‎“秃尾巴老李‎”故事圈,一个是珠江‎流域“掘尾龙扫墓‎”故事圈。

山东“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清‎代才开始流‎传,珠江流域“掘尾龙扫墓‎”故事在先秦‎时代就开始‎流传了,珠江流域的‎“掘尾龙”传说远远早‎于其他地区‎的“断尾龙”传说。

那么,珠江流域的‎哪一个地方‎才是龙母文‎化的真正发‎源地呢?近代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龙母‎文化源于古‎骆越文化的‎共识。

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陈摩人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他指出:“对照悦城龙‎母传说,至少可以获‎得两点启发‎。

第一,龙母的身世‎,是西江上游‎漂来的女婴‎,暗示了这支‎氏族来源于‎哪里,是沿江漂流‎迁移的印证‎。

从湘桂走廊新石器晚期遗存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

从湘桂走廊新石器晚期遗存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

从湘桂走廊新石器晚期遗存看舜帝死葬苍梧之野的真实性*虞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

仁孝开明,被尊为道德文化的鼻祖。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在位时的最大武功是征服三苗,但并不是完全使用武力,而是使用怀柔政策。

据史书记载,舜帝曾依靠“舞干戚”而使三苗臣服,后来又在百岁高龄远征三苗,结果死在巡守途中。

关于舜的死葬问题,历史上存在着四种说法:1、《史记·五帝本纪》:“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2、《墨子·节葬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已之市”。

3、《孟子·离娄下》:“卒于鸣条。

”4、《困学纪闻》:“葬于海州苍梧山”。

舜一身不能四葬。

显然只有一说是正确的。

笔者早在1986年即已撰文论述,指出只有“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正确的。

1但当时限于考古资料的缺乏,难以依据考古资料进行更有说服力的论述。

近年来,湘桂走廊和九嶷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考古发现陆续公布,使该项研究有可能走向深入。

有感于此,笔者再撰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古文献记载的虞舜卒葬地(一)汉代及其以前古文献关于虞舜卒葬地的记载最早记载舜帝死亡问题的是《古文尚书》,其《虞书·舜典》言:“舜生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意思是说舜在民间生活了三十年,被尧帝试用了二十年,摄行帝位五十年,最后巡狩(陟方)而死。

这样算来,舜帝是在一百岁时巡狩而死。

但《尚书》没有言明舜帝“陟方”何处,死葬何处。

《尚书》系由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根据上古文书编订而成。

学术界对于《尚书》各篇的真伪及年代看法不一,不少学者认为最早的《虞书》各篇尤其是《尧典》、《舜典》应系后人追述,不是尧舜禹时期的文书。

但是绝大多数学者不否认二典记述史实的可信性。

孔子是编订《尚书》的人,也是第一个指出舜帝葬所的人。

他在回答宰我的提问时说:“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

全国最高的龙母像在广西梧州落成

全国最高的龙母像在广西梧州落成

全国最高的龙母像在广西梧州落成
佚名
【期刊名称】《广西经济》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2月10日,梧州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梧州龙母文化之旅暨龙母圣像揭幕庆典”活动,一座全国最高、达38米的龙母圣像屹立在山顶,扩建后的龙母庙以其恢弘的气势,精美的建筑风格吸引着八方游客。

经过投资5000多万元的龙母文化二期工程建设,现在的龙母庙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正殿、后殿、行宫、龟池、商场、停车场、龙母码头等设施。

梧州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清康熙和雍正年间均曾重修,是广西少有的保留宋代建筑特色的文物古迹,兼有宋、明、
【总页数】1页(P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61
【相关文献】
1.龙母信仰的历史发展--悦城龙母信仰研究之三 [J], 蒋明智
2.悦城龙母信仰的历史、现状与民众心态--悦城龙母信仰研究之一 [J], 蒋明智
3.悦城龙母信仰的特征--悦城龙母信仰研究之二 [J], 蒋明智
4.文登地区龙母传说与龙母信仰及其对农村孝文化建设的意义 [J], 王政军
5.西藏知不拉和浪母家果矽卡岩铜矿地质特征及驱龙-知不拉-浪母家果成矿系统的确定 [J], 王登芳;蒋宗洋;岳宁飞;路文;蒋光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篇一: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梧州有一位非常凶恶的龙母,她经常危害附近的村庄和居民。

为了遏制她的恶行,当地的居民联合起来,向龙母发出了挑战。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居民们终于成功地击败了龙母。

然而,这场战斗并没有结束。

为了纪念他们的英勇和勇气,他们决定尊奉龙母为神灵,并为她修建一座神庙。

神庙修建完成后,居民们开始向龙母神庙祈求保佑。

他们相信,只要他们在神庙里虔诚地祈祷,龙母神灵就会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消除邪恶势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母神庙逐渐成为了梧州的一个重要景点。

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并向龙母神庙祈求保佑。

同时,这个故事也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梧州的一个神话传说。

除了故事本身,梧州龙母神庙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神庙,它记录了梧州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和宗教信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传说,更是当地人民的英勇信仰和文化代表。

它传承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信仰,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篇二:梧州龙母娘娘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的故事。

传说中,梧州龙母娘娘是水族中的一个女神,她的身份和职责很复杂,但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位保护海洋和渔业的女神。

故事开始于古代的梧州,当时龙母娘娘居住在一个美丽的海边小镇上。

这个小镇被称为“龙母湾”,因为龙母娘娘在这里拥有非常特殊的力量和威望。

传说她曾经用她的神之力保护这个小镇不受海盗和其他外来威胁的影响。

故事说,龙母娘娘在年轻时就非常漂亮和美丽,她的美貌被许多水族中的男人追求。

但是,龙母娘娘却没有爱上任何一个人,她更喜欢独自在海洋中游荡。

一天,她在海洋中遇到了一条巨大的神龙,神龙告诉她,如果她愿意成为他的妻子,他将会保护她免受任何伤害。

于是,龙母娘娘就嫁给了神龙。

神龙成为了龙母娘娘的丈夫,他非常保护她,并经常带领她到海洋中探险。

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冒险和挑战,但龙母娘娘的丈夫一直保护她免受任何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及其动画剧本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及其动画剧本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及其动画剧本分析作者:李松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7期李松文化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书籍、影视、绘画作品以及动画都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本文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为文化传播主体,分析通过动画剧本形式进行文化传播的潜在价值与可行性。

由于动画具有内容丰富、情节生动等特点,可以有效表达传播主旨,而当今动画内容多种多样,历史、传说、神话都可以成为动画剧本的题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就是来源于一个壮族神话传说,符合动画内容需求。

一、针对梧州龙母文化与动画剧本结合思路解析首先,梧州龙母文化符合动画剧本创设特质。

动画剧本的创设需要大量资料作为基础,应以真实性、客观性、丰富性、创造性为动画资料选取原则,而梧州龙母文化源于民间传说,其作为动画剧本素材本身就具有无限想象与创造空间,符合动画片展现形式“天马行空”的特质。

此外,由于梧州龙母文化历史资料较少,很多内容已无从考证,有利于给动画剧本在内容创设上极大的发挥空间。

其次,动画剧本传播特点适用于对梧州龙母文化主旨的宣传。

虽然,梧州龙母文化产生年代久远,但是在当代仍以非物质文化遗传形式将饱满的精神内涵被世人传承。

动画剧本传播具有直观、快速的特点,使得运用动画剧本形式不仅可以形象立体的再现传说中的爱情故事,更能将文化所要传承的价值观直观、清晰的展示在观看者面前,使得观看在生动的传说故事中流连忘返并产生共鸣,从而使梧州龙母文化主旨通过动画剧本传播形式达到传播目的。

最后,动画剧本传播带动梧州龙母文化衍生产业的发展。

梧州龙母文化发源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因梧州龙母文化被国家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区的规划设立,而通过动画剧本形式对梧州龙母文化的传播,将扩大该文化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影响,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进步。

当今动画在流行后,其相关卡通形象通常会被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如《功夫熊猫》系列动画作品不仅被设计成卡通玩偶进行销售,更有相关游戏风靡网络,可见利用动画剧本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具有极大可行性。

对梧州市龙母庙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推荐下载

对梧州市龙母庙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推荐下载

梧州学院“旅游心理学”课社会调查报告书课程名:旅游心理学课题名称:对梧州市龙母庙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所在系、班级:工商管理系 08旅本2班调查时间: 2011年5月08日—2010年6月08日目录摘要 (4)关键词 (4)前言 (4)一、梧州市龙母庙旅游资源优势 (5)(一)梧州市龙母庙悠久的历史背景 (5)(二)神秘而有特色的龙母文化 (5)二、梧州市龙母庙旅游发展现状 (5)三、根据实际调查的结果分析目前龙母庙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一)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6)(二)旅游信息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 (6)(三)旅游服务人员和景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6)(四)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没有树立鲜明的品牌特色,竞争力有待提高 (6)(五)缺乏合作营销意识,不重视与旅行社之间的合作 (7)四、龙母庙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构建的建议和措施 (7)(一)要搞好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 (7)(二)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 (7)(三)要加大对旅游服务人员和景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7)(四)要深刻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发展以龙母文化为品牌的特色旅游产品,提高竞争优势 (8)(五)注重合作营销,加强与旅行社间的合作 (8)参考文献 (8)附录一:对梧州市龙母庙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9)附录二:对梧州市龙母庙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15)对梧州市龙母庙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作者姓名:谢丽雪完成时间:2011年6月12日摘要:梧州市龙母庙具有独特的龙母文化,近年来梧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梧州龙母庙的旅游发展,但是,通过实际调查深入我们认识到龙母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小组并立足于梧州市龙母庙旅游发展现状,浅析如何进一步推动龙母庙旅游发展。

关键词:龙母庙旅游发展现状梧州前言一、调查背景梧州龙母庙位于广西梧州市城北桂江东岸,桂林路北端,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年间曾重修,是一座广西少有保存至今的,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文物古迹,有很高的历史、旅游价值。

梧州风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梧州风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梧州风俗文化的调查报告走在梧州的大街上,总感觉到这座城市和其它城市不一样。

那弯弯曲曲的小巷,香火旺盛的龙母庙,斑驳镶有铁环的骑楼,处处在向人们传递着一种不同寻常的信息。

但待你了解到这个三江交汇之处,历史上叫苍梧的地方,曾经是卧虎藏龙之地,诞生并聚集了那么多的圣贤名人,以及发生的尘封千年又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时,便不禁会对这座城市所承载的历史厚重和沧桑巨变感到惊叹不已。

梧州历史的概括苍梧原是百越民族一个大部落的名称,后以区域名称延用下来,称为古苍梧。

苍梧的地名可追溯到虞舜时期。

《战国策·楚策》曰:“楚南有洞庭、苍梧。

”《汉书音义》曰:“苍梧越中王,自命为秦王。

”可见,历史上苍梧早已有之。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正式设苍梧郡,辖有广信、猛陵、谢沫、高要、端溪、临贺、冯乘、富川、封阳和荔浦等十县。

《汉书》卷28记载:“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漓水关。

”漓水关即今梧州西面桂江入口处。

郦道元《水经注》也记载:“漓水又南至广信县入郁水。

”梧州即处在西江、郁水、漓水三江交汇之处。

广信作为苍梧郡治所达700年之久。

其中,作为交趾刺史部,交州首府又有300年的历史,统领着岭南的南海、苍梧等九郡,即包括整个岭南和越南北方的大片地区,一度是西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史料证实,汉代广信包括今日梧州和封开两地。

舜帝文化: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在梧州的东南,有一座高高的白云山,山上现已开辟为白云山公园。

从白云山顶的云峰亭往下看,只看见西江和桂江像黄绿两条玉带子缠绕着梧州城,整个城市浸润于一片翠绿之中。

在白云山麓深处,曾经有一座庙宇,里面供奉着一位距今4500多年前开创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神圣结合的上古圣君,那就是远古五帝之一的舜帝。

相传虞舜曾南巡苍梧安抚边民。

据《史记》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

年三十,尧举之。

年五十,摄行天子事。

年五十八,尧崩。

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论苍梧走廊(江永段)女性文化

论苍梧走廊(江永段)女性文化

化作 为一种 区域 文化 , 有鲜 明的地 方特 色和很 强 的 具 辐射 功能 , 向 毗邻广 西 Βιβλιοθήκη 湖南 江永 传播 。江 永地 区 并
的 本 土 文 化 在 古 苍 梧 文 化 的 浸 润 下 , 成 了 别 具 特 色 形 的 女 性 崇 拜 文 化 。 本 文 仅 就 江 永 县 女 性 文 化 , 如 下 作 探讨 。
( ) 一 苍梧 与苍梧 走 廊 苍梧原 是古 代 百越 族 中一 个 势 力 相 当强 大 的 部
落 , 要 牛 活 在 今 湖 南 南 部 , 来 人 们 把 他 们 生 活 的 主 后 地 区 也 称 为 苍 梧 。 据 《 汉 书 ・南 蛮 传 》 载 : 吴 起 后 记 “ 相 悼 王 , 并 蛮 越 , 有 洞 庭 、 梧 。 可 见 战 国 时 期 楚 南 遂 苍 ” 悼 工 在 位 时 , 尹 吴 起 协 助 楚 王 “ 并 蛮 越 ” , 梧 令 南 后 苍 已 隶 属 于楚 国 。又 据 2 0 0 2年 6月 在 湖 南 湘 两 龙 山 县 里 耶 古 城 一 口 古 井 中 发 现 的 里 耶 秦 简 , 国 已设 有 洞 楚 庭 郡 和 苍 梧 郡 , 梧 郡 的 治 所 , 在 今 湖 南 九 嶷 山 附 苍 就 近 的 潇 水 上 游 。战 国 中 期 以 后 , 于 战 争 以 及 牛 产 、 由
21 0 1年 4月
Apr 2 1 . 01
桂林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u n l fGu l r lC l g o r a i n No ma o l e o i e
第 2 5卷
第 2期 ( 总第 8 6期)
( u No 8 ) S m . 6
Vo . 5 No 2 12 .

广西梧州八大传统文化

广西梧州八大传统文化

广西梧州八大传统文化广西梧州八大传统文化龙母文化龙母文化属于民间原生态水文化宗教信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和中华龙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母,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族女首领,姓温,名凤娇。

相传龙母生前为西江流域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有功于国,有德于民而利泽天下。

千百年来,一直被西江流域的民众信奉为“水神”而建庙敬拜。

梧州保存着始建于北宋时期的龙母庙,民间龙母文化流传广泛,相关民俗活动丰富多彩(龙母开金库、龙母诞、五龙朝母、祭典等);域内藤县是相传的龙母诞生地(清嘉庆《藤县志》),并且早在北宋时就建有龙母庙(《太平寰宇记》),民间龙母文化活动一直延伸到解放前(广东悦城龙母庙逢龙母诞期必派人到藤县请龙母家乡的妇女四人到悦城龙母庙为龙母沐浴更衣)。

龙母文化,是西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并不亚于海神妈祖。

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淀积而形成的龙母文化所孕育和产生的强大文化力,已经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正是龙母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江流域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继承和发扬龙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财富,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梧州的龙母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民间,在桂东南、粤港澳以至东南亚还有众多的现代崇拜者,是梧州地方文化的瑰宝。

骑楼文化骑楼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一带特有的近代建筑,至今梧州已拥有骑楼建筑560幢,骑楼街道总长7公里,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为国内罕见,被人们誉为“中国骑楼博物馆”。

这些历史悠久又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骑楼,成群成片,保存完好,是梧州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梧州素有“百年商埠”之称,昔日曾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市内的民居、商业建筑独具特色,建筑风格主要以骑楼为主。

梧州地处岭南,北回归线经过其间,旧时为了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梧州建筑多采用骑楼形式,临街楼层可作商铺,楼上可住人。

以北的广大地区同属苍梧郡的管辖因...

以北的广大地区同属苍梧郡的管辖因...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姓名:宋灏漭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赵秀芝2008-06-12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中文摘要梧州瑶歌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内民族歌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本文所要描述的,是梧州瑶歌的传承现状和笔者对这种现状的思考。

本文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梧州瑶村寨的梧州瑶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结合所收集和掌握的文献资料对梧州瑶歌的基本特征、梧州瑶歌的传承方式及现状作客观描述和相应分析。

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部分研究名词的界定和研究的方法。

第一部分:对与涛圩镇梧州瑶歌共生的文化背景作了大致梳理。

重点包括其自然生态、语言文字、历史沿革、生活习俗。

第二部分:集中对涛圩镇梧州瑶歌的音乐本体特征及梧州瑶歌演唱形式及作了分析与研究。

第三部分:从民间传承、媒体传承、教育传承三个方面描述和分析了涛圩镇梧州瑶歌传承的现状。

第四部分:在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梧州瑶歌传统音乐如何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协调方面进行探讨。

结语: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字:梧州瑶歌传统音乐现状传承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AbstractWuzhou Yao folk songs with theirs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unique artistic enchantments, has won much attention and praise from many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the national singer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heritage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Wuzhouyao folk songs as well as the author’s thought.The main target of this paper is WuzhouYao folk songs in Jianghuayao Autonomous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the village of Wuzhou Yao inTaoxutown, and this paper mainly uses field survey methods, with the collection anddocumentation information of Wuzhouyao folk songs to make an objective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Wuzhou Yao folk songs theinheritance manner and the current status.There are four part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in this paper.Part I: Generally coordinate symbiotic cultural background of Wuzhou Yao folksongs in the Taoxu town. It mainly includes the natural ecology, languages, andhistory and life practices.Part II: Do some analysis and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music noumenon featuresand the form extemporized of Wuzhou Yao folk songs in Taoxu town.Part III: Describe and analy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nheritance. Wuzhou Yaofolk songs are composed to three parts ,which is civil heritage, media transmiss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Part IV: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music of Wuzhou Yao folk songs adapt to themodern social life , based on the former, investigation, research, analysis.The third and fourth part are the main parts of the whole paper.Keyword: WuZhouyao folk songs; traditional music; the current status;Inheritance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6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 地 区人 员 、 文化 与 岭 南地 区人 员 、 文化 的
() 】龙母 文 化 本 来 是 珠 江 流 域 的 本 土 灾 害 , 苍 生 得 以 安 居 、 自 、 衍 、 展 , 使 生 繁 发 重 要 基 地 。龙 母 本 来 是 珠 汀水 系 居 民 的 圣 文化 和 主 流文 化 , 为 苍 梧 走 廊 的 沟通 , 因 岭 且 因 有 豢 养 五 龙 . 泽 万 方 , 始 皇 礼 迎 未 雨 秦 母. 龙母 文化 则是 珠 江 文 化 的主 体 文 化 , 但 南 文 化渐 次进 入五 岭 腹 地 并 深 入 到 潇 水 盆 果 的 神 话 故 事 , 备 受 爱 戴 和 拥 护 。 而
其在东渐与岭北 来的湖 湘文 化融合后 , 结 地 。广 东 《 庆 州 志 ・ 五 》 :龙 母 神 生 德 卷 有 “
龙母 义 是仁 慈 、 爱 的 。 位 阿 婆 、 博 这 阿 合 当地 土 著 文 化 , 湖 南 道 县 经 江 永 到 广 于周 秦 之 世 , 南 汉 春 秋 》 在 载《 志乘 庙 原 碑 , 斑 嬷 在 “ 意 望 报 ” 豢龙 和 养物 放 生 ” 显 无 的“ 中 西 金 秀 这 一 段 苍 梧 走 廊 J , 成 了 一 种 神 斑 可 考 。 的 记 述 。德 庆 县 悦 城 龙 母 庙 的 示 她 的 “ ” 竞 泽 及 到 生 物 , 子 复 来 后 一形 ” 爱 , 龙 孝 日 写 “敕 封 护 “ 旋 游 戏 。亲 驯 如 初 ” 秘 的“ ” 化 现 象 。改 革 开 放 之 后 , 些 《 通 祖 庙 1 志 》 得 更 加 具 体 : 女 文 这 蟠 的情 景 , 真 切 地 又
公 共 管 理
龙母文化北渐邓 艳珍
摘 要: 龙母 文化 与 湖 湘 文 化 在 连 通 楚 粤 文 化 现 象 上 的 印 记 、 纳 出 龙 母 文 化 被 同 悦 城 , 跨 龙 , 暮 抵 江 口 。 …… ” 母 仙 归 遂 薄 龙
的 苍梧 走廊 上 相 遇 , 在 其 结 合 部 潇 水 盆 化 后 的特 点 和 其对 苍梧 走廊 文化 和社 会 习 逝 后 .立 庙 祀 , 显 应 , 至 今 香 火 独 盛 并 “ 极 故 地 形 成 了独特 的“ 文 化 ” 象 。 女 现 关 键词 : 梧 走廊 ; 母 文 化 ; 女 文 化 ” 苍 龙 “ 中 图分 类号 : 2 O 7 文 献 标 识 码 : F 7. A
道 县到 广 两 梧 州 有 一 条 连 接 长 江 水 系 的 潇 讲 里 属 于 古 代 楚 的 西 南 边 陲 , 湖 湘 文 祸 福 的 超 人 功 能 , 感 人 的 是 , 还 确 有 这 乃 更 她 水 和珠 江 水 系 的 封 水 、 水 的苍 梧 走 廊 , 冯 它 明 的 领地 。然 而 , 为 苍 梧 走 廊 沟 通 了 楚 “ 泽 天下 ” 实 绩 , 国 和 秦 时 的 西 江 流 因 利 的 战 是 连 接 岭 北 进 入 岭 南 的 通 衢 , 是 湖 湘 文 粤 , 里 就 成 了 两 种 文 化 碰 撞 、 汇 、 合 域 还 属 蛮 荒 之 地 , 理 环 境 和 自然 环 境 相 也 这 交 融 地 女 现 女 当险 恶 , 母 率 领 南 越 、 瓯 的 群 众 开 荒 化 与南 粤 文 化 的 的 冲撞 和 融 合 的 结 合 部 。 并形 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 “ 文 化 ” 象 和 “ 龙 西 生 这 里 自古 就 是 r 袤 肥 沃 的 粮 仓 . 吸 纳 岭 文化 ” 态 。 是 山、 治旱 涝 、 江 河 、 洪 水 , 胜 许 多 自然 导 抗 战
千 年 古 村 等 提 供 参 照 和 参 考 , 时 推 进 对 外 来 之 女 , 众 姊 妹 亲 如 骨 肉 , 结 金 兰 , 同 与 义
文 章编 号 : N4 ~ 1 2 / 2 1 ) 1 1 9 成 熟 , 了给 千 家 峒 、 崽石 像 、 代 石 城 、 流 域 的龙 母 文 化 的 意 蕴 有 三 : 是 龙 母 是 C 3 0 7 F( 0 0 1 — 0 为 鬼 古 一
五 岭 和 紫 金 山之 的 潇 水 盆地 是北 回
归 线 经 过 的 神 秘 地 带 之 一 , 山 峻 岭 回 绕 高
潇 水 属 于 长 江 水 系 , 水 则 盆 地 位 于 有 “ 泽 天 下 ” 本 领 , 织 能 耕 , 灵 手 潇 利 的 善 心 五岭 之 北 麓 , 自古 潇 湘 并 称 , 以从 区 域 上 巧 , 所 的 潇水 冲积 平 原 是 瑶 族 的 聚 住 区 , 湖 南 从 既有 扁 鹊 的 医 术 , 又有 预 测 风 雨 。 知 先
O 2
作 者 :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南 , 永 湖 永 苍 梧 古 道 的 研 究 , 通 广 西 方 面 对苍 梧 古 生 死 不 渝 , 现 了 一 种 和 谐 互 助 的 精 神 。 沟 体
州。2 0 0 4 5 0
养龙 得 报 , 现 了一 种 慈 母 体 道 研 究 的 障 碍 , 文 拟 对 苍 梧 走 廊 上 的 占 二 是 护 卵生 龙 , 本 情 怀 。三 是 利泽 天 下 , 龙 子 除暴 安 良 , 率 体 代 女 性社 会 研 究 起 一 个 抛 砖 引玉 的作 用 。 现 了一 种 人 文 关 怀 。龙 母 是 伟 大 的 , 勤 她 劳 、 敏 , 仅有 “ 泽天下 ” 聪 不 利 的理 想 , 且 而

俗 与 历史 发 展 的影 响 , 求 这 里 独 特 的 神 云 。可 见 龙母 的 传说 是在 珠 江 流 域 的西 江 探 ” 后 秘“ ” 女 文化 现 象 生 成 的缘 由 , 对 这 一 带 流 传 , 来 才进 入 潇 水 盆 地 的 。 并 () 2 龙母 是 龙母 文 化 的主 要 载 体 , 江 珠 其 它 的 神 秘 文 化 现 象进 行 解 读 的 时机 已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