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_1

合集下载

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的意思

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的意思

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的意思一、古人谈读书(一)翻译:读书不是为了只是记忆知识,而是为了拥有智慧,为人类服务。

英文:Reading is not just about memorizing knowledge, but about acquiring wisdom for the service of humanity.1. 读书不仅有助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高尚的品质。

Reading not only helps us acquire knowledge, but also cultivates noble qualities in us.2. 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但只有智慧才能指导我们正确地去行动。

Knowledge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world, but only wisdom can guide us to act rightly.3.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享受美好的故事和经历,更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Reading literary works can not only help us enjoy beautiful stories and experiences, but also make us better people.4. 读书的过程是开阔思维和见识的良好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现实和未来。

The process of reading is a great way to broaden our thinking and knowledge, helping us to see the present and future clearly.5. 只有通过阅读可以深入了解世界上的各种思想和文化,增强自己的理解力和包容性。

Only through reading can we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ideas and cultures in the world, enhancing our comprehension and tolerance.6.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领导者、更好的企业家、更好的家长甚至更好的朋友。

古人谈读书(一)课文

古人谈读书(一)课文

古人谈读书(一)课文一、原文内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字词解析。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敏”:此处指聪敏。

整句话的意思是聪敏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可耻。

这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无论对方身份地位如何,只要能获取知识就虚心请教。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前几个“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这句话告诉人们对待知识要诚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的表现。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默而识之”的“识”读“zhì”,意思是记住。

整句话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这体现了学习要不断积累知识,并且要有积极的求学态度和乐于分享知识的精神。

三、句子理解与启示。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聪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好学的态度。

而且这种好学不受身份地位的限制,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并不丢人,反而体现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 启示:在现代学习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广泛请教他人。

比如在小组学习中,不要因为自己成绩好就不愿意向成绩稍差的同学请教学习方法,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理解:对待知识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懂装懂是学习的大忌,只有坦诚面对自己知识的盲区,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和弥补。

- 启示:在考试或者日常学习中,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不能抄袭作弊或者胡乱回答。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方式来获取正确的知识。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理解:学习是一个默默积累的过程,要不断地把学到的知识牢记于心。

同时,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满足,而且在自己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还要乐于教导他人。

《谈读书》 (1)

《谈读书》 (1)

——【苏】高尔基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 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 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名人论读书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 o)读书, 好(hà 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 传》:“好读书,不求 甚解”。原意是读书只 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 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 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 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 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 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 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 读”的观点。
读书的正确目的
谈 读 书
对比论证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立论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事实论证
不 求 甚 解
驳论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驳论的论证方式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 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 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 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批驳对方论据 不真实,难以置信 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翻译《古人谈读书》是五年级上上期第八单元内容,共三篇。

(一)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二)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三)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古人谈读书》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谈读书阅读答案_1

谈读书阅读答案_1

谈读书阅读答案谈读书阅读答案篇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谈读书方法(节选)胡维革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读书彼岸的桥梁。

无论古今中外,大凡学有所成者,都有一套得心应手的方法。

在当代学者中,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的方法是“三真”:真情实感,真积日久,真知灼见;山东大学牟世金教授的方法是“三为”: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师;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的方法是“三通”:纵向之通,横向之通,逐类贯通。

这些方法是攀登的足迹,求索的记录,汗水的结晶,成功的途径,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借鉴这些方法,我觉得,就是要有“三心”。

一是恒心。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在求知问学的征途上,困难与挫折,弯路与失败,总是难免的。

但只要我们拿出耐心,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二是专心。

“飞瀑之下必有深潭”。

飞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把力量集中到一点。

在读书生活中,只要我们专心致志,心不它骛,耳不旁闻,专它十年八年,必能闯出一条五彩缤纷的路。

三是留心。

面对知识的海洋,且不可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而要有心留心,做到勤读勤学勤记,多疑多思多问,弄懂弄通弄精,集腋为裘,必成饱学之士。

1、__开篇提出“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读书彼岸的桥梁”的观点,接着又列了举了大量事例来加以证明,很有说服力。

可贵的是作者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加以补充,其中不仅谈到了读书要有“三心”,还谈到读书要“三到”。

请仿照文中“三心”的写法,对“三到”作点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五柳先生》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__也出现了“不求甚解”一词,两文中的“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否相同,请回答并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三到”:一是要口到。

通过诵读感受__之美,领悟__之理。

古人谈读书(一)(二)全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全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全文翻译第一则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二则译文: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出自出自宋代朱熹《读书要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2、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从朱熹的话中,我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从曾国藩的话中,我懂得了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这启发我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要持之以恒。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拼音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拼音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拼音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拼音古人对于读书有着深刻的见解和重视,他们深知读书对于个人的修养和智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古人谈读书的原文,希望能够给我们今天的读书之道带来一些启示。

1. 孔子谈读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读书师徒制度的描述。

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他人身上汲取知识和智慧。

选择那些有长处的人作为我们的师傅,学习他们的优点,如果他们有缺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应该通过改变和修正来更好地完善自己。

2. 王阳明谈读书王阳明曰:“吾尝练之者三,以至于通。

人之所恶,我亦恶之;人之所好,我亦好之;人之所不解,我亦不解之。

”王阳明强调了通过与他人交流和相互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读书方法。

他表示,他对于人们所讨厌的事物感到厌恶,对于人们所喜欢的事物感到喜欢,并且力求理解那些他人无法理解的问题。

这样的学习态度使他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事物,并有助于他的个人成长。

3. 刘备谈读书刘备曰:“以石投科,不得已也已。

”刘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读书的认真程度和努力精神。

他说:“就算只有一块石头也要牺牲,将它用于读书。

”这句话意味着他对于读书的强烈渴望和不畏牺牲的决心。

他坚信通过自己努力的读书,可以获得巨大的收获。

4. 陆游谈读书陆游曰:“花繁柳密,莺啼燕语,总是历历书声里。

”陆游这句话传达了他对于读书环境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在一个安静、幽雅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专注地读书。

他描述了花繁、柳密、莺啼、燕语的美景,将读书的声音融入其中,强调了读书的静谧与宁静。

他倡导通过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使自己全心投入到阅读中去。

5. 翁同龢谈读书翁同龢曰:“进德修业,与人方便者善游。

”翁同龢强调了读书的基本目标和动力。

他认为,通过读书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修养,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学业能力。

他说:“修炼德行,努力学业,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才能够与人方便,享受自由自在的游学之乐。

2024年《谈读书》读书笔记_1

2024年《谈读书》读书笔记_1

2024年《谈读书》读书笔记2024年《谈读书》读书笔记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遇。

”我觉得“善读”不仅仅是指多读书,也在告诉我们读书需要讲求方法。

就读了培根的《谈读书》一文后,的确是启迪多多,感到受益匪浅。

首先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一个人的学识气度,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古典名著有许多都值得品读。

文中说道:“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顺畅。

”所以说书籍如浩瀚海洋,应取己所需而读,我们应有选择性地去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某一方面的书籍去读,而其次在其它一些方面的书籍则应大体涉猎,取其精华去读。

不过这也并不代表不去读其它书籍,只是应在读书的比例中能正确分配。

在读书的过程中应适宜地做一些批注,在读懂全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后,用笔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同时培根也说“狡黠都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在读书过程中要明确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只是读书中的表面文字,也应将它们与生活实际起来,再将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实践于生活,将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总之,读书的方法各有不同,像陶渊明认为应“好读书,不求甚解”,朱熹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说我们应参照前人的读书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用自己的读书方法去“善读书”。

2024年《谈读书》读书笔记2《培根随笔》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

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

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

“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

”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1》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5《古人谈读书-1》
想一想
25古人谈读书
初读课文
自读要求: 1.边读边圈出不认识或者读不准的生字;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认一认
chǐ

zhì





shí (知识) 识
zhì(默而知之)
走进《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 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 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 《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识]: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默默地记住知识,学习而不满足,教诲别人不 感到疲惫。
讨论交流
这三个句子带给你怎样的读书启示? 不懂就要多问;不要不懂装懂;记住知识,从不满足。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感知课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全句意思:聪敏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感知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同“智”,智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是智慧。
感知课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古人谈读书(一)注音版

古人谈读书(一)注音版

古人谈读书(一)注音版一、古人谈读书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墨客都对读书情有独钟。

他们认为读书是增长知识、提升品德的重要途径。

古代名家如杜甫、苏轼等都曾写下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读书的重视。

二、古人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在古代,文人墨客们总结了一套丰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如朱熹提倡“熟读精思”,强调在阅读过程中要深入理解书中的道理。

此外,古人还注重朗读和背诵,认为这样可以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

三、古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古人非常注重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他们提倡“开卷有益”,但并非所有的书籍都有益。

古人在选择书籍时,往往注重书籍的质量,会选择具有权威性、有价值的经典之作。

同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挑选书籍,以实现个性化阅读。

四、古人读书的态度和精神古人读书不仅注重方法,更强调读书的态度和精神。

他们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过程。

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这表达了古人对读书的执着和毅力。

同时,古人强调读书应以修身为目的,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五、总结:古人的读书智慧对现代人的启示虽然古代与现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古人的读书智慧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汲取古人的智慧:1.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将读书作为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2.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3.注重选择有价值的书籍,实现个性化阅读。

4.培养持之以恒的读书态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古人谈读书1、2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古人谈读书1、2

五年级下册文言文古人谈读书1、2
1.孔子谈读书
(1)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也就是说,无论到哪里,我们都该怀着敬畏之心,择取优秀的,不断改正不足的。

(2)孔子也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
在不断的改变中,学习的过程才会变得及其顺畅,才能最终取得持久
的效果。

(3)孔子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他关于学
习的一句话,意思是,要想更好地学习,除了取知识外,最重要的是
要留心观察、慎重思考、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

2.孟子谈读书
(1)孟子说:“知古者,可以知今,知今者,可以制古。

”也就是说,
只有认真研究古代经典,才可以真正洞悉现在,学会正确领会两者之
间的气象关系。

(2)孟子也说:“以一比百,百比千。

如此而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学习就像是在数字上进行比较,只有将不同阶层上的知识进行对比,
才能更深刻地领悟和理解知识。

(3)孟子说:“不读书的人是禽兽,孤单的禽兽,不如结交有道之人”。

这是他关于读书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不读书的人脱离了文明,所以
与有共同追求的朋友相处,比孤独一个人行走要好得多。

古人谈读书(一)注音版

古人谈读书(一)注音版

古人谈读书(一)注音版
摘要:
一、引言
二、古人谈读书的重要性
三、古人谈读书的方法
四、古人谈读书的态度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非常重视读书,他们不仅把读书看作是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途径,还把读书当作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本文将概述古人在谈读书时的观点和方法。

【古人谈读书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读书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如《颜氏家训》中提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这意味着拥有丰富的知识比积累财富更为重要。

另外,《论语》中孔子也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表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谈读书的方法】
古人在读书方面有很多独到的方法。

首先要重视基本功,如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意味着在学习之前,要打好基本功,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古人强调在读书时
要深入理解,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意味着要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

【古人谈读书的态度】
古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要虚心求教,如《礼记》中提到:“教学相长。

”这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要抱着虚心请教的态度。

其次,古人强调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如《庄子》中提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意味着知识要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结论】
总之,古人对于读书的看法、方法和态度都值得我们借鉴。

古人谈读书1的意思

古人谈读书1的意思

古人谈读书1的意思
《古人谈读书》其一的翻译如下: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作品启示
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

从朱熹的话中,我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

从曾国藩的话中,我懂得了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这启发我读书要有志向,有见识,要持之以恒。

古人谈读书(一)注音版

古人谈读书(一)注音版

古人谈读书(一)注音版
摘要:
一、引言
二、古人谈读书的重要性
三、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四、古人的读书成果与启示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读书一直被视为增长知识、修养品德的重要途径。

古人对读书的探讨和经验总结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智慧。

本文将通过对古人谈读书的注音版的研究,探讨古人的读书观念和方法,以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借鉴和启示。

【古人谈读书的重要性】
古人们认为读书可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了解天地道理,明白人伦纲常,从而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古人强调读书不仅是个人修养的必需,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

【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1.立志:古人读书前,首先要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2.勤奋:古人提倡“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奋精神,强调读书需要刻苦努力。

3.循序渐进:古人主张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学习,从易到难,从浅入深。

4.学思结合:古人强调读书要善于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5.恒心:古人认为读书需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古人的读书成果与启示】
古人的读书成果举世闻名,诸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众多学者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他们的读书方法和态度,对我们现代人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如立志明确目标,勤奋刻苦学习,学思结合,恒心坚持,这些都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发扬光大的优秀传统。

【结论】
总之,古人的读书观念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古人谈读书(一)全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全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全文翻译古人谈读书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译文一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二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三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古人谈读书1则全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1则全文翻译

古人谈读书1则全文翻译:朱熹〔宋代〕他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从不羞于向下级请教。

一个人真正的知识在于认清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默默知之,学而不厌,教而不厌。

我尝到读书有三遍,就是心、眼、口。

心不在此,眼不细看,心不专一,只念,从不记,记久了。

三者之中,心最急。

心到了,眼口没到。

建立一个学者的书房,第一是志向,第二是知识,第三是毅力。

有兴趣,就不愿意脏;有知识就知道自己知识无穷,不敢妄自菲薄。

比如河伯对大海的观察,就像青蛙对天空的观察,都是无知的。

如果有毅力,什么也做不成。

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1则全文翻译 2译文一个有才华、勤奋好学的人,不会羞于向地位比自己低、见识比自己少的人求教。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记住学过的东西,学习不满足,也不会累。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毅力。

有志气,绝不会甘于低人一等;有知识就知道学无止境,有一点经验就不敢沾沾自喜。

比如河伯看海,井底之蛙看天,这些都是没有知识的;如果你有毅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有志、知、持之以恒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古人谈读书1则全文翻译 3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古人谈读书(一)课堂笔记

古人谈读书(一)课堂笔记

古人谈读书(一)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古人谈读书(一)》
一、课文内容概述
本文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读书之道的论述。

孔子认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品德和学问水平。

他强调了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认为读书要勤奋、虚心、专注,不能浮躁、浅尝辄止。

二、重点词句解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孔子对弟子子贡的回答,意思是聪明好学的人应该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句话是孔子自述读书的方法,意思是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学习永远不满足。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句话是孔子在比较“终日而思”和“须臾之所学”后得出的结论,强调了实践和学习的结合。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句话也是孔子在比较不同视角后得出的结论,强调了高瞻远瞩的重要性。

5.善学者不必须为良医,但良医必良学: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学习与专业之间关系的论述,认为学习不一定是为了从事某个职业,但从事某个职业的人必须具备相应的学识。

三、感悟与思考
通过学习《古人谈读书(一)》,我深刻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个人修养和品德。

我们要养成勤奋学习、虚心请教的好习惯,同时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荣誉和利益,而是为了内心的成长和进步。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应该以学习为乐,享受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领略到知识的魅力。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古代文化中,读书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和修行方式。

古时候的人们深知读书的益处,他们对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人对于读书的看法和他们的一些读书经验。

古人谈读书(一)中国古代有许多文化名人对于读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其中一位著名的智者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于读书方法和态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孔子认为读书应该注重理解和思考,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诵读。

他说:“温故而知新”,指的是通过不断地回顾经典文献,从中获得新的智慧和见解。

孔子还提出了“三思而后行”的原则,即在阅读之后要仔细思考,理解书中的道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一个古人强调读书的目的是取得智慧和修养。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化人物,他在《学书》中强调读书的意义在于能够开拓视野、丰富思想。

他认为读书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获得知识、提高智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生的变化。

此外,古人还善于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

李白是唐代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对于诗歌创作和读书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读书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通过阅读可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进而创作出更加优美的诗歌作品。

古人谈读书(二)古代的文化名人对于读书的见解不仅局限于中国,其他国家的智者们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例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主张将读书视为一种与智者对话的方式。

他认为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我们可以与各种各样的智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另一个古罗马哲学家斯多噶哲学家伊壁鸠鲁则主张读书是为了获得心灵的自由。

他认为通过阅读可以摆脱束缚并开拓自己的思维。

伊壁鸠鲁强调通过读书可以理性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真正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内在的平静。

总而言之,古人对于读书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他们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个人的修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开启心灵的自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㈡读书方法
㈢读书作用
品味随笔语言:诗歌的韵律, 格言的深刻。(品一品,评一评)
1、 找出几句你喜欢的句子,把它 当作激励和指导你的读书名言。 2、小组合作选择一句进行精彩 点评。 点评角度提示:含义,修辞, 用词等角度。
精选参考(读一读,背一背)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 才。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 明智之士用读书。 3)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 文使人准确。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 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 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变;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 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 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 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 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 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 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 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 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 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 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 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拓展(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或 者和读书相关的故事吗? 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鲁迅嚼辣椒驱寒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悬梁刺股 囊莹映雪、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 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 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 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 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 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 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 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 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 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 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 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 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 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 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好 o 味同嚼蜡( jiá ) 读好书(hǎo)
朗读思考(想一想,说一说)
以前你好读书,会读书吗?在读书 方面你有哪些不足或者困惑吗?
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结构图示(理一理) ㈠读书目的 谈 读 书 怡情 傅彩 长才 浅尝多读 粗知、深钻 笔记、讨论 塑造性格 弥补缺陷
谈读书
[英] 培根
读准给下列字音:{忆一忆,读一读}
u) 藻( zǎo)饰 怡( yí )情 统筹(chó 狡黠( xiá ) 诘( jié )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 zhì )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咀嚼( jué) 嚼
o) 好读书(hà
古人云: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交流:你曾读过什么书?
有什么感悟吗?
(谈一谈)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 学的始祖、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 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 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 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 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 真正始祖”。《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 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 历史著作 《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 《新大西岛》等。
学以致用:(写一写)
பைடு நூலகம்
假如你自己或者你的好友不 喜欢读书,不会读书。你能给 点建议吗?
要求:1、用到培根的话和刚 刚大家积累到的名言以及故事 有理有据。 2、语言得体,真心实意。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 权利! 热爱读书吧!让书陪伴你 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